第67講+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講義 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一輪復習_第1頁
第67講+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講義 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一輪復習_第2頁
第67講+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講義 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一輪復習_第3頁
第67講+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講義 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一輪復習_第4頁
第67講+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講義 高三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3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67講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主題概覽商業(yè)貿易經歷了從地域性到整體性、全球性的發(fā)展過程,伴隨著商業(yè)貿易的發(fā)展,人們的日常社會生活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具有時代發(fā)展的特色。1.古代商業(yè)貿易與社會生活:商業(yè)貿易起源于原始社會后期。古代商貿活動由地方性行為擴大到國與國、洲與洲之間的行為;絲綢之路是連接亞、歐、北非的重要商貿通道;貨幣、信貸、商業(yè)契約等商業(yè)貿易的金融工具、交易手段的出現,便利了商品交換,擴展了商貿活動的領域。商貿活動的發(fā)展,拓展了人們的生活空間,豐富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內涵。2.近代商業(yè)貿易與社會生活: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世界性的商業(yè)貿易發(fā)展起來,商貿活動的內容、形式和國際貿易格局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近代商業(yè)貿易的發(fā)展,極大地豐富了世界各地民眾的生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3.現代商業(yè)貿易與社會生活:20世紀以來,受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商業(yè)貿易在曲折中發(fā)展,建立和完善了國際貿易體制和國際金融體制,實現了商業(yè)貿易的全球化和貿易形式的現代化。現代商業(yè)貿易的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知識點一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1.絲綢之路(1)概念: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張騫“鑿空”: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使?jié)h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3)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據、戰(zhàn)亂等因素影響,加上東西方的海路聯(lián)系日益活躍,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2.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項目路線備注草原絲綢之路在絲綢之路北面,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的商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遷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的商路它在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qū)與東南亞、南亞的聯(lián)系上,長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海上絲綢之路古代東西方的海上交通線早在西漢,中國就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宋元時期,人們能夠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載數百人的巨舟。廣州、泉州、明州等沿??诎?,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易樞紐。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物質文化傳出(1)養(yǎng)蠶和繅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經由中亞向西傳播(2)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經由陸路和海路傳到西方(3)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銷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深受當地人喜愛傳入(1)西漢征服中亞的大宛國,獲得良種“汗血馬”,同時引進了苜蓿、葡萄等作物(2)通過西域傳入中原的物種有:胡桃、胡瓜、胡蔥、胡椒、胡蘿卜等(3)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棉花從陸、海兩個渠道傳入中國,在宋元時期發(fā)展為重要的經濟作物精神文化(1)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chuàng)作。絲綢之路沿線保存下來的著名佛教石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2)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xù)傳到中國(3)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4)中醫(yī)藥知識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qū)1.圖解·關鍵知識漢朝與西域交往的內容2.闡釋·核心概念[絲綢之路](1)張騫通西域開辟的從長安(今西安)經甘肅、新疆,至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是狹義的絲綢之路。(2)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xù)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yè)貿易和文化交流路線的總稱。3.思考·情境問題從出現伊始,絲綢之路就始終主宰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它仿佛是一條無形的紐帶,將沿途的一個個亞歐文明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斷地發(fā)生劇烈碰撞,最終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幾訹英]彼得·弗蘭科潘《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亞歐文明交流方面歸納絲綢之路帶來的影響。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絲綢之路影響了文明進程;使得經濟文化交往聯(lián)系密切;促進了物種傳播和人口流動;推動了科學技術交流。知識點二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1.全球貿易網的形成(1)世界市場初步形成①背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西歐各國的殖民擴張,洲際貿易得到擴展。②表現: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股份公司出現和發(fā)展。③影響:客觀上推動了洲與洲之間的貿易,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2)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經濟整體①原因:工業(yè)革命后,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化生產的推動。②表現:形成了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世界貿易額劇增。(3)生產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fā)展,經濟全球化加快發(fā)展①影響因素: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冷戰(zhàn)的發(fā)生。②促進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的簽署,中國改革開放的發(fā)展、冷戰(zhàn)的結束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③發(fā)展表現:1950—2000年,全世界的貿易出口總值增長約100倍。2.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1)原因:國際貿易的開展,買賣雙方的接觸,商品對文化習俗的傳播。(2)表現茶的外傳最初,中國茶主要在中國周邊傳播。16世紀以后,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qū)影響:中俄之間形成“萬里茶道”,荷蘭許多富裕家庭設有專門的“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國形成了“下午茶”服飾的變化17世紀末,中國服裝隨著傳教士傳到法國20世紀初,法國設計師設計的女裝采用了東方女裝的樣式民國早期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的特點鐘表的傳入鐘表誕生于歐洲,大約16世紀中期由澳門傳入中國內地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數量已經很多。鐘表在社會中下層中逐漸流行進入20世紀,電影、音樂、電視節(jié)目、動漫、書籍等各國文化產品廣銷世界各地1.思考·情境問題1500—1800年期間跨文明的互動把全世界人民的命運與未來連為一個整體。在這一時代有三個大的歷史進程相互交織推動歷史的發(fā)展:首先是連接了世界各個地區(qū)的全球性海上交通網的建立;其次是對人類生活和自然環(huán)境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全球的物種交流……正是這些特征使“近代早期世界”有別于其他歷史階段?!幾訹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工業(yè)革命前國際貿易的特點。答案對外貿易和軍事征服相結合,帶有明顯的掠奪性質;對外貿易的主要目的是進行原始資本積累;世界市場開始萌芽。2.闡釋·核心概念[“萬里茶道”]又被稱作“中俄茶葉之路”,是由清代晉商開辟的,它特指中國茶葉經陸路輸出至俄國等國的貿易路徑?!叭f里茶道”的開辟是中國對外貿易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不僅將大量茶葉輸入俄國等國,滿足了當地人民對茶葉的需要,更造就了亞歐大陸上不同民族文化間的交融。主題一古代商業(yè)貿易與社會生活視角漢唐時期中外交流材料通過“絲綢之路”,我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yǎng)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穿井法、造紙術都先后西傳。同時,中亞、西亞的良種馬、植物等土特產陸續(xù)傳到中國?!敖z綢之路”從西漢到唐代一千多年中,始終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成為我國與中亞、西亞、南亞以及歐洲國家和人民加強聯(lián)系,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思考依據材料,概括漢唐時期中外交流的特征。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交往范圍廣;延續(xù)時間長;交流內容廣泛,涉及技術、物種及文化交流;交流具有雙向性;絲綢之路成為中外交流的重要通道。深化拓展家國情懷——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1)古代絲綢之路開創(chuàng)性地打通東西方大通道,首次構建起世界交通線路大網絡。(2)古代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實現了東西方商貿互通和經濟往來。(3)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了科學技術的交互傳播,廣泛而又深刻地推動了沿線國家生產進步乃至社會變革。(4)古代絲綢之路助推了多樣性文化交流,是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紐帶。主題二近現代商業(yè)貿易與社會生活視角工業(yè)革命與全球貿易網的形成材料英國既是工業(yè)革命的發(fā)源地,也是早期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者。早在19世紀前半期,英國就奉行沒有任何限制的自由貿易政策,而且在19世紀的英國政壇上,大部分政治家都認為自由貿易是國家的命脈?!木幾浴对缙诮洕蚧匪伎几鶕牧喜⒔Y合所學知識,說明英國成為“早期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者”的理由。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推行自由貿易政策;蒸汽機車等交通工具的發(fā)明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條件,世界各地間的聯(lián)系更為便捷;率先進行機器大工業(yè)生產,需要更廣闊的世界市場和原料產地,使世界貿易的范圍和規(guī)模迅速擴大。深化拓展唯物史觀——近代全球貿易網的形成1.原因(1)新航路的開辟擴展了貿易航線和范圍,推動了貿易中心的轉移。(2)工業(yè)革命中新動力的應用,推動了交通工具的變革,使空中航線和洲際大宗商品運輸成為可能。(3)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推動了商品的全球流動。2.表現(1)交通路線:陸上航線仍沿絲綢之路進行貿易,海上航線以大西洋東岸為中心,向西經大西洋至美洲,向東經印度洋至亞洲。至20世紀空中航線開辟。(2)貿易范圍:由古代的亞歐大陸及非洲東海岸擴展到包括非洲、美洲、大洋洲在內的全球。(3)貿易中心:全球貿易中心由亞洲轉向歐洲,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交通工具:由古代的馬、駱駝等畜力交通工具和海船等到以蒸汽、汽油等為動力的火車、輪船、汽車、飛機等。(5)商品:由以絲綢、香料等為主的奢侈品,到家畜、作物等日常用品,商品數量增多。(2022·海南卷,2)敦煌懸泉置遺址(驛站)出土的漢簡記載,該驛站有官卒徒御37人、傳馬40匹和傳車10多輛。在當時敦煌郡東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類似的機構。簡文中有“郡當西域空道,案廄置九所……”的記錄。這反映了()A.亭傳郵驛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機構B.絲綢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邊疆穩(wěn)定是基層治理的有效成果D.道路暢通是政令統(tǒng)一的重要基礎答案D1.社會情境——“鹽馬貿易”(2023·邯鄲模擬檢測)“鹽馬貿易”是宋朝與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一種貿易形式,宋朝以鹽、銀、絲綢、蜀錦之類的商品大量換取西南地區(qū)出產的優(yōu)良馬匹,用于北方戰(zhàn)備?!胞}馬貿易”體現了()A.西南少數民族封建化加深B.內地與西南經濟的互補性C.宋朝民族政策的靈活性D.西南絲綢之路開創(chuàng)發(fā)展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鹽馬貿易”是宋朝與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一種貿易形式,宋朝輸出少數民族地區(qū)需要的鹽、銀、絲綢、蜀錦,以換取優(yōu)良馬匹用于北方戰(zhàn)備,體現了雙方經濟的互補性,B項正確;“鹽馬貿易”反映的是民族之間的經濟聯(lián)系,而不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程度,排除A項;材料只提出了一種民族政策即貿易交往,看不出民族政策的靈活性,排除C項;西南絲綢之路的開創(chuàng)在漢代,排除D項。2.學術情境——中外商路(2023·德州模擬檢測)如圖分別是在內蒙古、遼寧和浙江出土的伊斯蘭玻璃器。學者指出它們具有伊斯蘭玻璃器的典型特征,多是伊斯蘭玻璃手工業(yè)興盛時期的產品。這可用于佐證()內蒙古遼代陳國公主墓(1018)出土的乳釘紋玻璃盤遼寧朝陽姑營子耿延毅墓(1020)出土的綠色把杯玻璃瓶浙江瑞安北宋慧光塔基1043出土的藍色刻花玻璃瓶A.當時中國通往中亞、西亞的交通路線仍然繁榮B.榷場貿易促進宋遼文化交流C.伊斯蘭玻璃器制作技術沿著陸上絲綢之路東傳D.玻璃制造技術起源于伊斯蘭答案A解析古代中東地區(qū)生產伊斯蘭玻璃,在內蒙古、遼寧和浙江出土的伊斯蘭玻璃器,表明當時中國北方草原通往中亞、西亞的交通路線仍然比較繁榮,A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宋遼的榷場貿易,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在內蒙古、遼寧和浙江出土了伊斯蘭玻璃器,無法體現伊斯蘭玻璃器制作技術的東傳,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玻璃制造技術起源于伊斯蘭,排除D項。3.學習情境——“商品流”與絲棉貿易圈(2023·宣城模擬檢測)近代中國與東南亞地區(qū)出現了巨大的“商品流”“移民流”和“匯款流”。以絲棉貿易為主的互補型商品流通使西南地區(qū)與這一地區(qū)形成了一個絲棉貿易圈。基于地緣經濟基礎上的移民網絡及其衍生而來的華僑匯款則成為密切東南沿海地區(qū)與這一地區(qū)經貿聯(lián)系的紐帶。這主要反映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qū)()A.經濟合作發(fā)展迅速 B.經濟貿易聯(lián)系密切C.合作機制日益完善 D.產業(yè)互補特色明顯答案B解析材料體現的是近代中國與東南亞地區(qū)通過“商品流”“移民流”和“匯款流”加強了彼此的經濟貿易聯(lián)系,B項正確;材料與“經濟合作發(fā)展迅速”的說法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合作機制,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產業(yè)互補,排除D項。4.生活情境——茶葉貿易(2023·宜昌模擬檢測)17世紀至20世紀初,中國茶葉經今福建、江西等九省(區(qū)),銷往蒙古、俄羅斯和歐洲其他國家,干線總長14000余公里,因而被稱為“萬里茶道”?!叭f里茶道”是繼“絲綢之路”后在亞歐大陸興起的又一條重要國際商貿通道。隨著茶道在俄羅斯境內的延伸,中國的茶具成為俄國上流社會最珍貴的室內擺設。據此可知()A.全球貿易網絡基本形成B.絲綢之路的重要性下降C.茶葉開始進入歐洲市場D.商品流動推動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據材料“中國茶葉……銷往蒙古、俄羅斯和歐洲其他國家……中國的茶具成為俄國上流社會最珍貴的室內擺設”可得出,茶葉貿易推動了茶文化的傳播,即商品流動推動文化交流,D項正確;新航路開辟后,全球貿易網絡逐漸形成,材料只涉及了“亞歐大陸”,不涉及“全球”,排除A項;絲綢之路重要性有所下降是因為新航路的開辟,并不是因為“萬里茶道”,排除B項;茶葉在17世紀之前就已進入歐洲市場,排除C項。中國服飾在近代歐洲的傳播17-18世紀,隨著海上貿易的發(fā)展,西方商船來到中國,以絲綢為載體的中國服飾文化逐漸被歐洲人了解。一些英國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軟舒適的刺繡服裝。幾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凡是略有規(guī)模的英國貴族豪宅中,至少有一個房間是用精美的中國絲綢墻布來裝飾的。而當來自東方的紡織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時,歐洲工匠開始設計、生產帶有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在模仿中國服裝款式時通常會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縫制方法。當時有些歐洲藝術家在接觸到中國紡織品后,從中汲取了靈感,開始自由表達自己的奇思異想?!幾詣⒑O琛稓W洲大地的中國風》[材料解讀]英國女性穿著中國服飾;貴族豪宅采用中國絲綢裝飾;工匠設計帶有中國元素的紡織品,吸收中國服裝裁剪方法;藝術家汲取中國元素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命題方向]概括中國服飾在近代歐洲傳播的基本情況并說明其歷史背景。課時精練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36分)1.如圖是在廣西合浦漢墓出土的漢朝金球,它的特色是中空,在空心的黃金球上面,焊接上了一顆顆黃金做的小圓點,這是古代地中海地區(qū)的焊接技術,在西方史籍中也有記載。據此可知,漢朝()A.中歐開始了直接的經濟聯(lián)系B.絲綢之路促進了文化交融C.絲綢之路的重心發(fā)生了轉移D.手工業(yè)生產技術領先世界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文物是漢朝貴族的陪葬品,但其卻具有古代地中海地區(qū)的焊接技術風格,表明早在漢朝就已經出現了中外文化交融的局面,這與漢朝開通了絲綢之路密切相關,B項正確;僅憑該文物不能證明中歐開始了直接的經濟聯(lián)系,排除A項;漢朝中國絲綢之路的重心尚在陸路,直到宋朝才轉為以海路為主,排除C項;僅憑材料中的文物不能得出中國手工業(yè)生產技術領先世界的結論,排除D項。2.(2022·漳州質檢)中原地區(qū)盛產糧食、麻、絲及手工制品,而農業(yè)的發(fā)展則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馬等);北方草原地區(qū)盛產牛、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產品,而缺少糧食、紡織品、手工制品等。草原絲綢之路有“皮毛路”“茶馬路”的稱謂。這可以用來說明()A.草原絲綢之路形成的基礎條件B.“皮毛路”和“茶馬路”相互輝映C.草原地區(qū)最早形成茶馬互市D.農耕文化劇烈地沖擊了游牧文化答案A解析題干所述中原地區(qū)與草原地區(qū)在經濟上互有需求,是一種相依相生的關系,這是草原絲綢之路形成的基礎條件,A項正確;“皮毛路”和“茶馬路”都是指草原絲綢之路,不可說“相互輝映”,排除B項;材料不能說明草原地區(qū)最早形成茶馬互市,排除C項;D項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3.(2023·葫蘆島二模)如圖為遼寧北票十六國時期北燕重臣馮素弗墓出土的鴨形玻璃注,其工藝屬于羅馬吹制技術。據考證,此時期我國雖已掌握加工玻璃的技藝,但尚不具備制作如此復雜的玻璃工藝制作技術。該文物能夠佐證當時()A.絲綢之路上中西經濟文化交流B.東北地區(qū)經濟的迅速發(fā)展C.玻璃制品應用于普通民眾生活D.統(tǒng)治者不斷推動民族交融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北燕重臣馮素弗墓出土的鴨形玻璃注的制作工藝屬于羅馬吹制技術,可以用來佐證當時絲綢之路上中西經濟文化交流,A項正確;材料體現了絲綢之路上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不能說明東北地區(qū)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排除B項;鴨形玻璃注出土于北燕重臣馮素弗墓,并不能說明玻璃制品應用于普通民眾生活,排除C項;該文物能夠佐證當時絲綢之路上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不能體現統(tǒng)治者推動民族交融,排除D項。4.(2023·長沙模擬)秦漢到南北朝時期引進的作物大多以“胡”冠名,如胡椒、胡麻(芝麻)、胡荽(芫荽)、胡瓜(黃瓜)、胡豆(豌豆)、胡蒜(大蒜)、胡桃(核桃)等。唐宋時期從海上絲綢之路引進的作物大多以“海”冠名,如海棠、海棗、海芋等。明清時期則多以“番”命名,如番薯、番茄、西番菊(向日葵)等。這說明()A.東西方間物品交流速度加快B.海上絲綢之路得到穩(wěn)步發(fā)展C.我國人民的生活不斷豐富D.中國與美洲往來歷史悠久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外域傳入的農作物,大多名字前綴“胡”“海”“番”這些字眼,體現了中國古代的物種交流情況不斷豐富著我國人民的生活,C項正確;材料體現了中國古代的物種交流,未體現東西方間物品交流速度加快,排除A項;材料不僅體現了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物種交流,也體現了陸上絲綢之路上的物種交流,排除B項;材料中的物種不僅來自美洲地區(qū),也來自其他地區(qū),D項不符合材料,排除。5.(2023·南京校聯(lián)考三模)“穿越歐亞的貿易暴露出東西方在財富上的巨大差距。這些差異有助于塑造接下來西千年的地區(qū)史。籌措資金的問題成了西方歷史的主題,也成了世界歷史的主題。現今伊朗所處的地區(qū)位于歐亞大陸貿易的中心位置,它把中亞市場同西南亞和地中海地區(qū)連接起來。因此,軸心時代第一個偉大帝國在此發(fā)端并不奇怪?!弊髡咭庠谡f明,歐亞貿易()A.影響了歐亞地區(qū)政治版圖B.利于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C.推動世界各國的對外擴張D.導致東西方發(fā)展失去平衡答案A解析材料“它把中亞市場同西南亞和地中海地區(qū)連接起來。因此,軸心時代第一個偉大帝國在此發(fā)端并不奇怪”體現的是歐亞貿易對于帝國興起的影響,即影響了歐亞地區(qū)政治版圖,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對政治版圖的影響,而非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排除B項;材料中的范圍是歐亞,而非世界各國,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東西方發(fā)展的影響,排除D項。6.(2023·廣州高三模擬)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指出,賽里斯人以從森林中獲取毛料而著稱,他們將樹葉浸入水以將白絲梳理下來,然后將這些線解開再織好,供應給羅馬的婦女。直到公元2世紀,希臘地理學家波桑尼阿斯才正確地認識到絲是來自蠶這一小動物。這反映了()A.東西方交流逐漸深入B.海上絲綢之路已達地中海C.西方對中國了解精確D.養(yǎng)蠶繅絲技術已傳入歐洲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后,漢朝和羅馬帝國分別興起于亞歐大陸的兩端,雙方通過絲綢之路有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漢代中國絲織業(yè)發(fā)達,羅馬人對中國的認識得益于絲綢之路上的交往,因此材料體現出東西方交流逐漸深入,A項正確;材料與海上絲綢之路到達的地點無關,排除B項;“精確”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根據材料可知,公元2世紀,希臘人認識到絲來源于蠶,但“養(yǎng)蠶繅絲技術已傳入歐洲”在材料中無法找到依據,排除D項。7.(2023·佛山三模)公元8世紀后期,阿拉伯人在古巴比倫人、埃及人和希臘人的傳統(tǒng)和實踐基礎上,增添了印度人和中國人的化學知識,推動了地方化學工業(yè)的發(fā)展,生產出蘇打、明礬、硫酸鐵等化工品。這體現了()A.科技進步助推帝國建立 B.阿拉伯的世界中心地位C.文明交流促進社會進步 D.絲綢之路具有輻射作用答案C解析材料體現的是阿拉伯人在傳播東西方文明的過程中,助推了當時社會的發(fā)展,說明文明交流促進社會進步,C項正確;阿拉伯帝國建立于8世紀中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當時阿拉伯人扮演東西方交流的橋梁角色,非世界中心地位,排除B項;材料與絲綢之路的輻射作用無關,排除D項。8.(2023·珠海一模)16世紀中期以來,收藏輕薄漂亮的中國瓷器成為歐洲王室和上層貴族的一種風潮。法國國王亨利二世(1519—1559年)收集了很多中國瓷器。德意志地區(qū)的費迪南二世大公(1529—1595年)收藏中國瓷器達233件。法王路易十四興建“中國宮”,擺滿了中國瓷器、綢帳。據此可知()A.東西方的商業(yè)貿易擴大B.歐洲民族國家實力增強C.人文精神影響封建君主D.飲茶之風盛行亟須瓷器答案A解析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引起商業(yè)革命,東西方的商業(yè)貿易擴大,A項正確;材料主旨是東西方商業(yè)貿易擴大,B項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還有“上層貴族”,C項“封建君主”的說法以偏概全,且材料中的瓷器熱不能體現“人文精神”,排除;材料體現的是“收藏”瓷器,D項是把瓷器當日常用品,與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9.有學者指出,16世紀中期,貿易發(fā)展和物價上漲導致歐洲需要更多的貨幣。由于貴金屬大量流向東方,鑄幣時減少貨幣金銀含量、增加面值便成為應急之策、人們不僅把貶值的貨幣當作足值的貨幣來使用,匯票、信貸的使用范圍也日益流行。該學者意在強調()A.貨幣短缺遲滯了經濟發(fā)展B.新航路開辟的經濟條件漸趨成熟C.價格革命推動了金融創(chuàng)新D.商業(yè)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lián)系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由于貿易的發(fā)展和物價上漲導致歐洲需要更多的貨幣,進而使歐洲鑄幣發(fā)生變化及匯票、信貸等的使用范圍日益流行,這表明價格革命推動了金融創(chuàng)新,C項正確;貨幣短缺遲滯了經濟發(fā)展與這一時期西方經濟發(fā)展的史實不符,也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的事件發(fā)生在新航路開辟之后,排除B項;D項內容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0.(2023·汕頭模擬)18世紀末以來,飲茶之風深入俄羅斯社會,與中國飲茶時的儒雅之風有所不同,由于氣候、地理等因素的影響,俄羅斯人往往需要在飲茶時增加熱量,比如放糖、蜂蜜等甜料,有的人干脆將飲茶作為三餐中的一餐。這反映出()A.茶文化在借鑒中發(fā)展B.茶文化重構俄羅斯社會C.文化傳播具有地域性特征D.文化傳播具有時代特色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國茶文化具有儒雅之風,而俄羅斯茶文化受到本地氣候的影響,形成了自身的特點,體現了茶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發(fā)展,A項正確;“重構”說法過于夸大,排除B項;材料反映茶文化在借鑒中發(fā)展,未反映文化傳播的地域性,排除C項;材料反映茶文化在借鑒中發(fā)展,看不出文化傳播具有時代特色,排除D項。11.民國時期,巴黎的時新服飾三四個月后就會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語說道:“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不像樣,等到學了三分像,上海又變新花樣。”材料主要反映出當時()A.巴黎為世界服飾制作中心B.中國物質生活實現了西化C.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D.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民國時期,巴黎的時新服飾三四個月后就會流行于上?!笨傻贸?,上海流行服飾變化快,主要是因為上海緊隨世界潮流,體現了世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巴黎已成為世界服飾制作中心,A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中國物質生活實現了西化,B項錯誤;材料未體現出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C項錯誤。12.(2023·紹興模擬檢測)16世紀,鐘表由澳門傳入中國內地。張謇在《政聞錄》中曾特別強調:“最可寶貴者莫如時,愿國人均奮起力求時間上之經濟?!毙聦W制規(guī)定學堂授課需要定時,一些政府機構在實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時,也開始實行工作定時制度。這反映了鐘表的傳入()A.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B.推動了社會生活的近代化C.催生了時間經濟的觀念D.開啟了向西方學習的進程答案B解析16世紀,西方鐘表傳入中國后,中國人更加珍惜時間,在學校和工作中時間觀念增強,推動了社會生活的近代化,B項正確;材料只顯示了西方技術單向傳入中國,并未反映中國文化傳入西方,因此不屬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排除A項;時間經濟的觀念是在工業(yè)革命之后逐漸出現的,排除C項;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開啟了向西方學習的進程,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共28分)13.(2023·日照模擬檢測)(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農作物品種引進情況時期品種(括號內為原產地或來源地)漢唐時期“胡”字作物:胡麻(印度)、胡豆、胡蒜(西亞、中亞)、胡瓜(自西域傳入)、胡桃(波斯)、胡荽(自西域傳入)、胡椒(東南亞、南亞)、葡萄(地中海地區(qū))等“海”字作物:海棠、海芋(印度)、海棗(西亞)等宋元明清時期“番”字作物:番薯(中美洲)、玉米(墨西哥)、花生(南美洲)、煙草(南美洲)、葵花(從東南亞傳入)、棉花、甘蔗、占城稻(越南)、高粱(從印度傳入)、番石榴(南美洲)、番荔枝(美洲)、香蕉、番茄、辣椒(墨西哥)、南瓜(南美洲)、橄欖(地中海地區(qū))等晚清時期“洋”字作物:洋芋、洋蔥(美國傳教士帶入)、洋白菜(北美洲)、洋槐(歐洲)等——摘編自楊揚《絲綢之路上中國作物品種的引進與輸出》(1)對材料中“胡”“?!薄胺薄把蟆弊魑飩魅氲脑蜃鞒鰵v史解釋。(8分)(2)指出中國引進吸收外來作物品種資源的意義。(6分)答案(1)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開辟和發(fā)展,加強了中國與海外各國以及內地與西域各族的聯(lián)系,陸上絲綢之路使西域的農作物傳入內地,被稱為“胡”字作物;海上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國與海外的聯(lián)系,“?!弊肿魑飩魅胫袊?。宋元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發(fā)展,特別是新航路開辟后,中外交流加強,大批外來作物品種傳入中國,被稱為“番”字作物。晚清時期,隨著列強侵華和中外聯(lián)系加強,來自外國的“洋”字作物傳入。(2)農作物的傳入,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lián)系,促進了中外交流;促進了農業(yè)結構的調整,推動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促進了生活方式的變化,豐富了物質文化生活。14.(2023·邢臺模擬)(14分)閱讀材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