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第一中學高三六校第一次聯(lián)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第一中學高三六校第一次聯(lián)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第一中學高三六校第一次聯(lián)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第一中學高三六校第一次聯(lián)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第一中學高三六校第一次聯(lián)考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第一中學高三六校第一次聯(lián)考歷史試卷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1830年輝格黨領袖格雷繼任英國首相后立刻提出改革法案。而托利黨利用上院的多數兩次否決了法案。1832年,格雷請求國王冊封足夠數量的改革派貴族,以強使法案在上院通過。國王拒絕這個請求,輝格黨政府總辭職,英國局勢混亂不堪。不久,國王答應隨時準備冊封新貴族,而托利黨則主動退出了這場斗爭。這表明了當時的英國A.法案通過意味著貴族失勢B.和平變革的機制依舊存在C.下院剝奪了國王的行政權D.政治轉型源自兩黨的妥協(xié)2.有人認為:“過去五千年的中華通史,實是一部‘帝王專制史’;而今后的中華通史,將是一部‘民主政治史’?!痹凇皬木鞯矫裰鳌钡臍v史轉型中,可以作為開端的事件是A.鴉片戰(zhàn)爭 B.洋務運動 C.辛亥革命 D.五四運動3.下表是1787年美國制憲會議的參會代表情況表,據此可知1787年憲法代表土地投機者高利貸者工商航運者持大量公債者奴隸主人數1424124015A.體現了人民主權B.消除各階層間的矛盾C.宣揚了自由平等D.強調實際的集團利益4.在中國古代傳說中,麒麟性溫善,不覆生蟲,不折生草,頭上有角,腳上有肉,設武備而不用,具有仁厚君子的謙謙風度。麒麟崇拜在發(fā)展傳承中被廣大民眾和統(tǒng)治階級所接受。這主要是由于麒麟A.在民間傳說中是祥瑞和幸福的象征 B.代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C.促使中國傳統(tǒng)繪畫出現了新的類型 D.所具品質符合傳統(tǒng)禮教和儒家風度5.鴉片戰(zhàn)爭后,上海所在的江浙地區(qū)成為了生絲出口的主要地,到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生絲出口由江浙地區(qū)轉向廣州,并且在廣州還出現了最早的近代機器繅絲工業(yè),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外國資本對上海嚴格控制 B.廣東受到了清政府的扶持C.傳統(tǒng)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D.政治局勢影響經濟的發(fā)展6.宋代之前,音樂的功能主要表現為教化,莊嚴、正經的宮廷音樂占據著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到了宋代,以娛樂為目的的市井音樂(類似于流行音樂)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宮廷音樂則逐漸衰落,讓位于市井音樂。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市民社會的形成B.民間教育的發(fā)達C.宋代理學的興起D.頻繁的對外交流7.下表是一位中國法學專家的建言。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該專家主張1新時代社會矛盾發(fā)生變化,農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的需求要求強化村莊內部管理和監(jiān)督2建設法治國家要求強化法律權威和推行依法行政,以制約行政對村民治理的不當影響A.深化基層民主 B.制定村民自治法規(guī)C.提升官員素養(yǎng) D.確立依法治國方略8.在資產階級革命的年代,許多杰出人物重視軍隊的紀律建設。曾經對軍隊約法三章:“對侵犯和平居民、盜竊、酗酒者嚴懲不貸”,“拋棄武器者處死”的是A.克倫威爾 B.華盛頓 C.拿破侖 D.孫中山9.針對中國“百弊叢積”的現狀,他在向西方學習的同時也在體制內尋找解救之道,指出“夫天下國家者,……非一人一家所得私有,當合大家公選賢能以任其職,不得世傳其子孫兄弟也,此君臣之公理也?!边@里的“他”主張A.中體西用 B.君主立憲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學10.現代漢字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的。如圖是商代甲骨卜辭和例字材料。對材料信息解讀正確的是A.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井田制度 B.獸骨成為當時唯一的書寫材料C.早期中國王權與神權相結合 D.甲骨文是中國文字形成的源頭11.下圖中的古建筑建成于:A.希臘荷馬時代 B.希臘古典時代 C.羅馬帝國時代 D.西歐的中世紀12.1923年11月,孫中山指出,“欲起沉病,必賴乎有主義、有組織、有訓練之政治團體,本其歷史的使命,依民眾之熱望,為之指導奮斗,而達其所抱政治上之目的”。據此可知,孫中山意在A.改組國民黨 B.實現國共合作 C.完善革命理論 D.發(fā)動民眾力量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材料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被征收,農民權益受到侵害,以至于失地農民生計困難,社會安全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并完善,堿鄉(xiāng)土地資產價值日益顯化,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的流轉逐漸盛行。改革開放以前,由于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我國禁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自由流轉;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集體建設用地的自發(fā)、無序流轉逐漸盛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探索、規(guī)范管理逐步加強,促進了流轉的有序進行。當前,我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范圍不斷擴大,交易組織不斷提高,規(guī)范管理措施日益加強。農民在土地流轉中也獲得了較為切實的受益。土地流轉以后,一些大型機械得以使用,單位面積產量及糧食總產量都有了較大提高?!幾札堥_勝《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演變、機理與調控》請回答:(1)根據材料,指出當代中國土地流轉的演變趨勢。(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代中國土地流轉的影響。14.(20分)(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本人地理觀、世界觀的轉變,要求模仿荷蘭制度實行社會改革,使得日本能夠冷靜地按照當時的國際秩序和慣例處理外事問題。吉田松陰等“志士們”具有近代西方強國的視野和使日本成為世界強國的抱負,更重要的是他們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進武器和體制建立起來的武裝力量。再加上當時外部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使明治維新的成功被譽為“世界奇跡”?!幾蕴萍{德·基恩《明治天皇:1852—1912》材料二倘若我們把“明治”理解為“明智”,便會發(fā)現,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們在當時復雜的內外形勢下,是多么“明智”地選擇了自己的發(fā)展道路。這條道路既給日本帶來了無盡的好處,也給鄰邦帶來了無盡的災難。——摘編自王光波《一本書讀懂日本史》(1)據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維新取得成功的原因。(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日本從哪些方面“‘明智’地選擇了自己的發(fā)展道路”?并說明這條道路如何“既給日本帶來了無盡的好處,也給鄰邦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由題干中的時間可知,其材料背景是1832年議會改革,通觀材料信息,之所以會出現材料中的現象,可以說明英國政治運作中和平變革機制的存在,各方為了避免激起更大的社會矛盾,最終選擇了妥協(xié),在和平漸進中推動了英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故B項正確;題干反映了各派之間的妥協(xié),“貴族失勢”表述不對,故A項錯誤;國王行政權早在18世紀中期責任內閣制的確立后即已被剝奪,故C項錯誤;英國政治妥協(xié)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的發(fā)展,而非政治現象,故D項錯誤。2、C【解析】略3、D【解析】

從表格中可知參會代表“高利貸者”“持大量公債者”的人數較多,說明1787年憲法代表了利益既得者,D符合題意。表格中數據不能體現出人民主權的特點,A錯誤;顯然1787年憲法不能消除各階層間的矛盾,B錯誤;表格的數據不能說明1787年憲法宣揚了自由平等的思想,C錯誤。4、D【解析】

本題以中國的麒麟崇拜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由材料中“性溫善”“設武備而不用”“仁厚君子的謙謙風度”等可知,麒麟的這種品質符合古代中國的禮教和儒家風范,D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材料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無關,B項錯誤;材料并沒有體現中國古代繪畫的風格與類型,C項錯誤。5、D【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國運動對江浙地區(qū)的生絲出口造成了極大的沖擊,體現了政治局勢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不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排除;B選項不符合當時史實,排除;C選項在鴉片戰(zhàn)爭后已經出現,不是產生這一轉向的原因,排除。故選D。6、A【解析】根據“到了宋代,以娛樂為目的的市井音樂(類似于流行音樂)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宮廷音樂則逐漸衰落,讓位于市井音樂”,結合所學,宋朝隨著商品經濟發(fā)展,市民隊伍壯大,適應市民需要的文化藝術隨之興起,宮廷音樂讓位于市井音樂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故A正確;宮廷音樂讓位于市井音樂和民間教育、宋代理學、對外交流無關,排除BCD。7、A【解析】

由材料“農民……強化村莊內部管理和監(jiān)督”“行依法行政,以制約行政對村民治理的不當影響”,這說明基層民主存在一些亂象,需要深化改革,故A符合題意;材料強調要探索村民自治的新思路而非制定村民自治法規(guī),故B不符合題意;材料主旨是深化基層民主改革而非官員素質,故C不符合題意;材料主旨是深化基層民主改革而非依法治國,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8、A【解析】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有鮮明的宗教色彩,克倫威爾組織領導下的軍隊具有非凡的戰(zhàn)斗力,這與其成員大多具有清教背景有關?!扒褰躺省笔侵敢再Y產階級早期思想反對封建主的奢侈享樂生活,以下具有明顯清教色彩的措施有:從吃苦耐勞的自耕農中選擇士兵;根據勇敢和忠誠提拔軍官;對酗酒者嚴懲不貸。故選A;BCD不符合題意,排除。9、B【解析】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向西方學習得出“君臣公理”的人,在政治上主張君主立憲制,B選項符合題意;“非一人一家所得私有,當合大家公選賢能以任其職,不得世傳其子孫兄弟,此君臣之公理”的說法,與“中體”西用、民主“共和”和民主“科學”的主張不符,ACD第三項錯誤。10、A【解析】

根據甲骨文中“田”字的造型可知商代已經出現井田制度,故選A;B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CD項無法體現,排除。故選A。11、B【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圖中的建筑是雅典衛(wèi)城,建于公元前580年,希臘古典時代為公元前510年到公元前323年,故選B;荷馬時代處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00年之間,排除A;羅馬帝國從公元前27年開始,排除;西歐的中世紀是從476開始,不符合題意,D錯誤。【點睛】本題考查雅典的歷史遺跡,屬于基礎知識的考查題。12、A【解析】

材料是孫中山對國民黨走向腐化的批判,因此其主要目的是為改組國民黨,A正確;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的標志是國民黨一大的召開,B排除;完善革命理論主要體現在新三民主義的發(fā)展上,C排除;材料與發(fā)動民眾力量無關,D排除。故選A。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趨勢:由禁止到逐漸盛行;由無序到逐漸有序,規(guī)范管理措施加強;流轉范圍擴大;交易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2)影響:推進了農業(yè)產業(yè)化進程;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推動了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使農民獲得一定實惠?!窘馕觥?/p>

(1)趨勢:根據材料“改革開放以前,由于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我國禁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自由流轉;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集體建設用地的自發(fā)、無序流轉逐漸盛行”可知,由禁止到逐漸盛行;根據材料“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集體建設用地的自發(fā)、無序流轉逐漸盛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的探索、規(guī)范管理逐步加強,促進了流轉的有序進行”可知,由無序到逐漸有序,規(guī)范管理措施加強;根據材料“當前,我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范圍不斷擴大,交易組織不斷提高,規(guī)范管理措施日益加強”可知,土地流轉范圍擴大;交易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2)影響:根據材料“土地流轉以后,一些大型機械得以使用,單位面積產量及糧食總產量都有了較大提高”可知,土地流轉推進了農業(yè)產業(yè)化進程,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根據材料“隨著我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被征收,農民權益受到侵害,以至于失地農民生計困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流轉有助于推動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根據材料“農民在土地流轉中也獲得了較為切實的受益”可知,土地流轉使農民獲得一定實惠。14、(1)原因:日本人的觀念轉變;改革者的國際視野;改革者的強國抱負;改革派掌握了近代新式武裝;寬松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2)方式:殖產興業(yè);富國強兵;文明開化。好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