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31T027-2022應急避難場所認定標準_第1頁
DB1331T027-2022應急避難場所認定標準_第2頁
DB1331T027-2022應急避難場所認定標準_第3頁
DB1331T027-2022應急避難場所認定標準_第4頁
DB1331T027-2022應急避難場所認定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1.120.99

CCSP15

1331

雄安新區(qū)地方標準

DB1331/T027—2022

應急避難場所認定

Assessmentforemergencyshelter

2022-08-27發(fā)布2022-09-15實施

河北雄安新區(qū)管理委員會改革發(fā)展局

河北雄安新區(qū)管理委員會應急管理局發(fā)布

DB1331/T027—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圍................................................................................3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3

3術語和定義..........................................................................3

5類別認定條件........................................................................5

6認定................................................................................5

7其他................................................................................6

附錄A(規(guī)范性)應急避難場所認定條件..................................................7

附錄B(規(guī)范性)應急避難場所認定申請表...............................................11

附錄C(規(guī)范性)應急避難場所認定表...................................................12

參考文獻..........................................................................14

I

DB1331/T027—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

起草。

本文件由河北雄安新區(qū)管理委員會應急管理局提出。

本文件由河北雄安新區(qū)管理委員會應急管理局歸口。

本文件起草單位:雄安新區(qū)應急管理局、北京八部眾泰防災科技公司、雄安新區(qū)震災預防中心、中

國地震局防災科技學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慧彥、李強、張合、鄭通彥、韓建波、李洋、林德茂、張玉贊、劉鵬、仇碩、

宋潔、林向洋、李華玥、王虹宇、張肖、韓飛、王建飛、劉思宇、云萌、尹錦棟、楊森、李碩鵬、張胤、

段乙好、王尅豐。

II

DB1331/T027—2022

應急避難場所認定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應急避難場所類別認定條件、認定規(guī)程。

本文件適用于應急避難場所類別認定工作。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21734-2008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場址及配套設施

GBT35624-2017城鎮(zhèn)應急避難場所通用技術要求

GB50016-2004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

GB51143-2015防災避難場所設計規(guī)范

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

JGJ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應急避難場所emergencyshelter

用于突發(fā)事件應急響應時的人員疏散和避難生活,具有應急避難生活服務設施的一定規(guī)模的場所和

建筑,既包括公園、綠地。廣場、學校操場等,也包括地下空間(含人民防空工程)、體育場館、學校

教室等建筑。

[來源:GBT35624-2017,2.1,有修改]

3.2

避險場地emergencycongregateshelteringsite

避難場所內可供應急避難或臨時搭建工程設施的空曠場地。

[來源:GB51143-2015,2.0.7]

3.3

緊急避難場所emergencyexacuationandembarkationshelter

用于避難人員就近緊急或臨時避難的場所,也是避難人員集合并轉移到固定避難場所的過渡性場

所。

3

DB1331/T027—2022

[來源:GB51143-2015,2.0.2]

3.4

固定避難場所residentemergencycongregateshelter

具備避難宿住功能和相應配套設施,用于避難人員固定避難和進行集中性救援的避難場所。

[來源:GB51143-2015,2.0.3]

3.5

中心避難場所centralemergencycongregateshelter

具備服務于城鎮(zhèn)或城鎮(zhèn)分區(qū)的城市級救災指揮、應急物資儲備分發(fā)、綜合應急醫(yī)療衛(wèi)生救護、專業(yè)

救災隊伍駐扎等功能的固定避難場所。

[來源:GB51143-2015,2.0.4]

3.6

有效避難面積effectiveandsafeareaforemergencycongregatesheltering

避難場所內除服務于城鎮(zhèn)或城鎮(zhèn)分區(qū)的城市級應急指揮、醫(yī)療衛(wèi)生救護、物資儲備及分發(fā)、專業(yè)救

災隊伍駐扎等應急功能占用的面積之外,用于人員安全避難的避難宿住區(qū)及其配套應急設施的面積。

[來源:GB51143-2015,2.0.14]

3.7

基本設施basicfacilities

為保障避難人員基本生活需求,而應設置的配套設施。包括:救災帳篷、簡易活動房屋,醫(yī)療救護

和衛(wèi)生防疫設施,應急供水設施,應急供電設施,應急排污設施,應急廁所,應急垃圾儲運設施,應急

通道,應急標志等。

[來源:GB21734-2008,3.2]

3.8

一般設施generalfacilities

為改善避難人員生活條件,在基本設施的基礎上應增設的配套設施。包括:應急消防設施,應急物

資儲備設施,應急指揮管理設施等。

[來源:GB21734-2008,3.3]

3.9

綜合設施comprehensivefacilities

為提高避難人員的生活條件,在已有的基本設施、一般設施的基礎上,應增設的配套設施。包括:

應急停車場,應急停機坪,應急洗浴設施,應急通風設施,應急功能介紹設施等。

[來源:GB21734-2008,3.4]

4避難場所類別

4

DB1331/T027—2022

根據場址、設施配置和服務功能,應急避難場所認定類別分為三類,由高類別到低類別依次為I類、

Ⅱ類和Ⅲ類。

—I類應急避難場所:也可稱為中心應急避難場所,依托廣場、公園、綠地或體育場館、會展場館

等建設的,具備綜合設施配置,可安置避難人員時間為30天以上;

—Ⅱ類應急避難場所:也可稱為固定應急避難場所,依托廣場、公園、綠地或體育場館、會展場館、

人民防空工程、學校校舍和學校操場等建設的,具備基礎或一般設施配置,可安置避難人員時間為3

天~30天(含30天);

—Ⅲ類應急避難場所:也可稱為緊急應急避難場所,依托廣場、公園、綠地或學校操場等設置的,

可供周邊公眾緊急避險疏散。

5類別認定條件

5.1基本條件

5.1.1應急避難場所場地選擇和安全性應符合GB51143-2015中4.1的規(guī)定。

5.1.2應急避難場所的設防目標和設防要求應符合GB51143-2015中3.2的規(guī)定。

5.1.3人均居住面積不小于1.5m2。

5.1.4應急避難場所內的各類設施應考慮無障礙要求,按照JGJ50-2001的規(guī)定設置。

5.1.5應急避難場所內的建(構)筑物,以及利用周邊建(構)筑作為配套設施用房的建筑,應達到

規(guī)定的抗震設防要求。

5.1.6啟用后的生活類設施設備和基本應急物資,可采用自我儲備或第三方儲備,并與相關單位建立

儲備、供應保障機制。

5.1.7應制訂避難場所平面功能分區(qū)圖、服務范圍和居民疏散路線圖、避難場所啟用關停制度、日常

運維管理制度。

5.1.8室內避難場所通風條件有限的應增設通風設施。

5.2分類條件

應急避難場所分類條件見附錄A。

6認定

6.1應急避難場所認定一般按照申報受理、檢查評審、認定與核定結果送達程序進行。

6.2應急避難場所認定前,避難場所管理單位應按照其類別進行申報,申報材料主要包括:

a)基本情況,含:地理位置、場所背景、主要設備設施建設情況、服務能力保障情況、社會效

益等;

b)應急避難場所類別認定申請表,見附錄B;

c)應急避難場所預案情況,包括:啟動方案、疏散方案、安置方案等;

d)應急避難場所分區(qū)平面圖、應急避難場所服務范圍和居民疏散路線圖;

e)應急避難場所日常運維管理制度;

f)應急物資自我儲備清單,或利用第三方儲備的應急物資及設施設備的相關材料;

g)室內避難場所建筑物抗震設防證明材料;

h)其他相關材料。

5

DB1331/T027—2022

6.3檢查評審

6.3.1依據制訂的應急避難場所類別認定辦法或細則,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核,并對前往場所現場進行

初檢。

6.3.2應組織防災減災、應急管理、住建、人民防空工程建設等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專家評審組,對

應急避難場所進行認定。

6.3.3專家評審采取聽取匯報,包括:建設情況、功能介紹及社會服務等、現場檢查、質詢、答疑等

方式進行。

6.3.4評審完成后填寫應急避難場所認定表,詳見附錄C。

6.4對評審合格的應急避難場所進行認定,評定相應類別,并將認定與核定結果送達至申報單位。

7其他

同一場址有室內、室外應急避難場所的,申請評定時,按照有效面積最大的場所或者安置避難人員

最多的場所確定。

6

DB1331/T027—2022

附錄A

(規(guī)范性)

應急避難場所認定條件

A.1I類應急避難場所認定條件

I類應急避難場所認定條件見表A.1。

表A.1I類應急避難場所設施認定條件

設施分類要求

①可安置人員時間超過30天。

基本參數

②用地規(guī)模應滿足其服務范圍內的常住人口避難需求。

①根據設計避難人數,配備相應數量的帳篷或活動簡易房(可以采用代儲或從應急物資

應急蓬宿區(qū)設儲備倉庫調用的形式加以保障)。

施②應急篷宿區(qū)應進行分區(qū),每個應急篷宿分區(qū)不應超過1000m2;每個應急篷宿區(qū)之間間

距應有大于2m的人行道。

①有救護車進出通道。

醫(yī)療救護與衛(wèi)

②應設置不少于1處固定醫(yī)療救護室,2處臨時醫(yī)療救護站。應設置不少于1處固定衛(wèi)生防

生防疫設施

疫點,2處臨時衛(wèi)生防疫點。

①可選擇設置供水官網、供水車、蓄水池、水井、機井等兩種以上供水設施,并根據所

選設施和水質配置用于凈化自然水體稱為直接飲用水的凈化設備。

應急供水設施

②生活飲用水水質應達到GB5749-2006規(guī)定的要求。

③每100人至少設一個水龍頭,每250人至少設一個飲水處。

①應配置或設置保障照明、醫(yī)療、通訊用電的具有多路電網供電系統或太陽能供電系統,

應急供電設施或配置可移動發(fā)電機應急供電設施。

②供、發(fā)電設施具有防觸電,防雷擊保護設施。

①應設置滿足應急生活需要合避免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排放管線、簡易污水處理設施。

應急排污系統

②應急排污系統應與市政管道相連接或設立獨立排污系統

①應設置滿足應急生活需要的暗坑式廁所或移動式廁所。

②應急廁所之間距離應小于100m,且位于應急避難場所下風向設置。距離蓬宿區(qū)

應急廁所

30m~50m。

③暗坑式廁所應具備水沖能力,并附設或單獨設置化糞池。

應急垃圾儲運①應設置滿足應急生活需要的可移動的垃圾、廢棄物分類儲運設施。

設施②應急垃圾儲運設施距離應急篷宿區(qū)應大于5m,且位于應急避難場所下風向設置。

①蓬宿區(qū)周邊和場所內要按照防火、衛(wèi)生防疫要求設置通道。

應急通道②設置救災主干道或兩個方向及以上的疏散主干道。

③出入口數量不少于4個。

①應急避難場所及周邊應設置避難場所標志、人員疏導標志和應急避難功能分區(qū)標志。

②場所周邊主干道、路口應設置指示標志。

③場所出入口應設置避難場所主標志。

應急標志④場所內主要通道路口應設置應急設置的指示標志。

⑤場所內各類配套設施應設置明顯的標志。

⑥危險建筑潛在倒塌影響區(qū),古樹、名木、文物和重要建筑的保護范圍、災害潛在危險

區(qū)及其他可能影響受災人員安全的地段,應設置警告標志。

7

DB1331/T027—2022

①應急期間應急篷宿區(qū)應配置滅火工具或器材設施。

應急消防設施②消防水量按不少于2次火災、每次滅火用水量不小于10L/s、火災持續(xù)時間不小于1.0h設

計。

基本功能介紹在避難場所入口處設置,應明確標出各功能分區(qū)位置以及居民從平面圖所在地向蓬宿區(qū)

設施疏散的路線、全圖輔以相應文字說明。

①應根據避難場所容納的人數和生活時間,在應急避難場所內或周邊設置儲備應急生活

物資的設施。

應急物資儲備②可利用應急避難場所內或周邊的店、商店、超市、藥店、倉庫等進行應急物資儲備。

設施③場所周邊的應急物資儲備設施與應急避難場所的距離應小于500m。

④對于本避難場所已儲備的物資(含協議代儲和臨時征用)均需建立臺帳,對于本避難

場所儲備不足的物資,要明確災時調撥來源。

①應設置廣播、圖像監(jiān)控、有線通信、無線通信等應急管理設施。

應急指揮管理

廣播系統應覆蓋應急避難場所。

設施

②圖像監(jiān)控范圍應覆蓋應急蓬宿區(qū)和應急避難場所內的道路。

應設在適用于車輛出入的區(qū)域。對于有應急指揮場所或應急救援人員駐地的避難場所,

應急停車場

應急用車場地距離應急救援人員駐地和應急指揮場所距離不能太遠。

①應急避難場所內或周邊應設置供直升機起降的應急停機坪。

應急停機坪②應急停機坪地面應平坦硬質,周用無高大建(構)筑物,保證直升機有升空平行安全

角度。

應急洗浴設施建有應急洗浴功能設施或備有課移動式洗浴設施,可結合應急廁所設置。

應急通風設施室內場所專用。對于室內的應急避難場所,要建有應急通風設施。

綜合性功能介

應設置功能介紹圖板,宣設置觸摸屏、電子屏幕等設施。

紹設施

應急救援人員

選建設施,駐地應配有蓬宿區(qū)、應急供電、消防、供水、衛(wèi)生間、停車場等設施。

駐地

A.2Ⅱ類應急避難場所認定條件

Ⅱ類應急避難場所認定條件見表A.2

表A.2Ⅱ類應急避難場所設施認定條件

設施分類要求

①可安置人員時間3-30天(含30天)。

基本參數

②用地規(guī)模應滿足其責任區(qū)內的常住人口避難需求。

①根據設計避難人數,配備相應數量的帳篷或活動簡易房(可以采用代儲或從應急物資

應急蓬宿區(qū)設儲備倉庫調用的形式加以保障)。

施②應急篷宿區(qū)應進行分區(qū),每個應急篷宿分區(qū)不應超過1000m2;每個應急篷宿區(qū)之間間

距應有大于2m的人行道。

①有救護車進出通道。

醫(yī)療救護與衛(wèi)

②應設置不少于1處固定醫(yī)療救護室,2處臨時醫(yī)療救護站。應設置不少于1處固定衛(wèi)生防

生防疫設施

疫點,2處臨時衛(wèi)生防疫點。

8

DB1331/T027—2022

①可選擇設置供水官網、供水車、蓄水池、水井、機井等兩種以上供水設施,并根據所

選設施和水質配置用于凈化自然水體稱為直接飲用水的凈化設備。

應急供水設施

②生活飲用水水質應達到GB5749-2006規(guī)定的要求。

③每100人至少設一個水龍頭,每250人至少設一個飲水處。

①應配置或設置保障照明、醫(yī)療、通訊用電的具有多路電網供電系統或太陽能供電系統,

應急供電設施或配置可移動發(fā)電機應急供電設施。

②供、發(fā)電設施具有防觸電,防雷擊保護設施。

①應設置滿足應急生活需要合避免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排放管線、簡易污水處理設施。

應急排污系統

②應急排污系統應與市政管道相連接或設立獨立排污系統

①應設置滿足應急生活需要的暗坑式廁所或移動式廁所。

②應急廁所之間距離應小于100m,且位于應急避難場所下風向設置。距離蓬宿區(qū)

應急廁所

30m~50m。

③暗坑式廁所應具備水沖能力,并附設或單獨設置化糞池。

應急垃圾儲運①應設置滿足應急生活需要的可移動的垃圾、廢棄物分類儲運設施。

設施②應急垃圾儲運設施距離應急篷宿區(qū)應大于5m,且位于應急避難場所下風向設置。

①蓬宿區(qū)周邊和場所內要按照防火、衛(wèi)生防疫要求設置通道。

應急通道②設置救災主干道、疏散主干道或兩個方向及以上的疏散次干道。

③出入口數量不少于2個。

①應急避難場所及周邊應設置避難場所標志、人員疏導標志和應急避難功能分區(qū)標志。

②場所周邊主干道、路口應設置指示標志。

③場所出入口應設置避難場所主標志。

應急標志④場所內主要通道路口應設置應急設置的指示標志。

⑤場所內各類配套設施應設置明顯的標志。

⑥⑥危險建筑潛在倒塌影響區(qū),古樹、名木、文物和重要建筑的保護范圍、災害潛在危

險區(qū)及其他可能影響受災人員安全的地段,應設置警告標志。

①應急期間應急篷宿區(qū)應配置滅火工具或器材設施。

②宿住區(qū)避難人數大于等于3.5萬人時,消防水量按不少于2次火災、每次滅火用水量不小

應急消防設施

于10L/s、火災持續(xù)時間不小于1.0h設計。其他情況應按不少于1次火災、每次滅火用水量

不小于10L/s、火災持續(xù)時間不小于1.0h設計。

基本功能介紹在避難場所入口處設置,應明確標出各功能分區(qū)位置以及居民從平面圖所在地向蓬宿區(qū)

設施疏散的路線、全圖輔以相應文字說明。

①應根據避難場所容納的人數和生活時間,在應急避難場所內或周邊設置儲備應急生活

物資的設施。

應急物資儲備②可利用應急避難場所內或周邊的店、商店、超市、藥店、倉庫等進行應急物資儲備。

設施③場所周邊的應急物資儲備設施與應急避難場所的距離應小于500m。

④對于本避難場所已儲備的物資(含協議代儲和臨時征用)均需建立臺帳,對于本避難

場所儲備不足的物資,要明確災時調撥來源。

①應設置廣播、圖像監(jiān)控、有線通信、無線通信等應急管理設施。

應急指揮管理

廣播系統應覆蓋應急避難場所。

設施

②圖像監(jiān)控范圍應覆蓋應急蓬宿區(qū)和應急避難場所內的道路。

9

DB1331/T027—2022

A.3III類應急避難場所認定條件

III類應急避難場所認定條件見表A.3。

表A.3III類應急避難場所設施認定條件

設施分類要求

①可安置人員時間3天以內。

基本參數

②用地規(guī)模應滿足其責任區(qū)內的常住人口避難需求。

應急通道應有2條以上與外界相通的疏散通道。

應急垃圾收集點應設置應急垃圾收集點。

應設置應急休息區(qū),且應根據避難人數適當分隔為避難單元,避難單元可利用常態(tài)設施或設

應急休息區(qū)

置緩沖區(qū)進行分隔,每個避難單元人數不宜大于2000人。

應急標志應設置區(qū)域為主指示和警告標志,并宜設置場所設施標識。

A.4室內應急避難場所認定條件見表A.4。

表A.4室內應急避難場所分類條件

設施分類I類Ⅱ類III類

人均有效避難面積人均有效避難面積不低于2平方米。

應急通風建有應急通風設施。

應有2條以上與外界相通的疏散通道。

應急通道避難建筑的出入門應向疏散方向開啟,并應易于從內部打開,防火安全出口數量、寬度和總

寬度應根據避難人數按照現行GB50016-2004的要求確定。

抗震性能應達到GB51143-2015規(guī)定的結構設計和抗震設防要求。

應急標志場所周邊,附近主路口設置,并有距離指示??稍O置應急避難場所組合標志、圖形符號。

具備基本設施配置、一般設具備基本設施配置和一般設

配套設施具備基本設施配置。

施配置和綜合設施配置。施配置。

10

DB1331/T027—2022

附錄B

(規(guī)范性)

應急避難場所認定申請表

B.1應急避難場所認定申請表

應急避難場所認定申請表樣式及內容見表B.1。

附表B.1應急避難場所認定申請表

申請單位單位性質

產權單位法定代表人

申請認定類別Ⅰ□Ⅱ□Ⅲ□聯系人

電話

場所名稱

傳真

場所用地位置

(包括經緯度)

用地東:南:

四至西:北:

場所類型場所用地抗震設防等級(如申請

可疏散人數

(公園、綠地、廣場、學校、建成時間面積室內應急避難場所必

(萬人)

體育場館…)(平方米)填)

以上由申請單位填寫,并保證所填內容真實、有效。

(章)年月日

11

DB1331/T027—2022

附錄C

(規(guī)范性)

應急避難場所認定表

C.1應急避難場所認定表

應急避難場所認定申請表見表C.1。

表C.1應急避難場所認定表

應急避難場所名稱

序號評定內容現狀說明

1類別評定申報表口有口無

2預案(包括啟動方案、疏散方案、安置方案等)口有口無

3平面圖、服務范圍和居民疏散路線圖口有口無

4日常運維管理制度口有口無

5應急物資儲備清單口有口無

6自查表口有口無

7室內避難場所建筑物抗震設防證明材料口有口無

8基本參數口達標口未達標

9應急蓬宿區(qū)口達標口未達標

10醫(yī)療救護與衛(wèi)生防疫設施口達標口未達標

11應急供水設施口達標口未達標

12應急消防設施口達標口未達標

13應急供電設施口達標口未達標

14應急排污系統口達標口未達標

15應急廁所口達標口未達標

16應急垃圾儲運設施口達標口未達標

17應急通道口達標口未達標

18應急標志口達標口未達標

19應急停車場口達標口未達標

20應急管理設施口達標口未達標

21應急停機坪口達標口未達標

22應急洗浴設施口達標口未達標

23應急通風設施口達標口未達標

24綜合性功能介紹設施口達標口未達標

結論避難場所認定等級Ⅰ□Ⅱ□Ⅲ□

12

DB1331/T027—2022

簽字:

年月日

13

DB1331/T027—2022

參考文獻

[1]GB/T30353-2013人員密集場所地震避險

[2]GB/T33744-2017地震應急避難場所運行管理指南

[3]GB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

[4]GB50140-2005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guī)范

[5]GBJ121-2009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標準

[6]城市社區(qū)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標準(建標180-2017)

[7]DB13(J)/T111-2017人民防空工程兼做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技術標準

[7]雄安新區(qū)應急避難場所管理辦法(試行)(雄安辦字(2022)30號)

14

DB1331/T027—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圍................................................................................3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3

3術語和定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