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基礎理論筆記_第1頁
中醫(yī)基礎理論筆記_第2頁
中醫(yī)基礎理論筆記_第3頁
中醫(yī)基礎理論筆記_第4頁
中醫(yī)基礎理論筆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緒論

中醫(y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整體觀念

定義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密切相聯(lián),人體受社會、生存環(huán)境影響,

這種機體自身整體性思想及其內外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稱之為整體觀念。中醫(yī)的整體觀念貫穿與

中醫(yī)的生理、病理及診治等各個方面。

整體觀念主要內容

1)人是一個有機整體

a.人體結構的整體性

b.人體物質的整體性

c.人體物質結構和功能的整體性

d.人體功能的整體性

2)人與外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密切

a.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性

b.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性

辨證論治

(1)辨證論治包括辨證和論治兩方面,是中醫(yī)察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法則。

辨證,就是通過對四診(望、聞、問、切)所搜集的臨床資料(包括癥狀、體征、病史)進

行分析、歸納綜合,從而辨識出疾病在這一特定時間范圍的原因、病位、性質及邪正關系等

病理本質內容。

論治,則是在辯證基礎上所確定的治療法則。

(2)“癥”、“病”、“證”的區(qū)別聯(lián)系:

1)癥:指疾病過程中出現(xiàn)的單個的獨立的具體表現(xiàn),包括癥狀和體征。

2)?。菏菣C體發(fā)生病變時,對疾病全過程的特點及規(guī)律所作的概括。

3)證:指證候,是對疾病過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階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勢(邪正盛衰)

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變本質。

“癥”、“病”、“證”三者有著密切的關系:癥是證的依據(jù),證的本質即是由一組有內在

聯(lián)系的癥狀和體征反映出來的。證是病的某一特定階段病理變化的實質,中醫(yī)學尤注重對證

的辨識。

第二章:中醫(yī)學的哲學基礎

精氣學說

精與氣的基本概念

(1)精:在古代哲學中又稱精氣,泛指氣,是指無形而運動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世

界萬物(包括人體)的本原,有時是指氣的精粹部分。在中醫(yī)學中,精是指精,是人體生命

的構成本原,是一種有形的液態(tài)物質。

(2)氣:是無形而運行不息的極細微物質,是構成宇宙的本原。在中醫(yī)學中,氣是推動和

調控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來源,是無形的運行不息的精微物質。

精氣學說的主要內容

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

精氣的運動與變化:

1)氣機:指氣的運動。

2)氣化:指氣的運動產(chǎn)生宇宙中各種變化的過程。

(3)精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lián)系的中介。

(4)天地精氣化生為人。

陰陽學說

概念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lián)的某些事物和現(xiàn)象對立雙方的屬性的概括。陰陽學說是研究事物陰

陽的屬性及其運動變化規(guī)律,并用以闡釋宇宙萬物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的古代哲學思想,是

古代樸素的宇宙觀和方法論。

陰陽的基本特征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p>

凡運動的,外在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興奮的屬于陽的范疇。

凡靜止的,內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屬于陰的范疇。

陰陽的屬性

1)陰陽的普遍性

2)陰陽的相關性

3)陰陽的相對性

在定條件下,陰陽之間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所謂“重陰必

陽,重陽必陰”。

4)陰陽的可分性

事物或現(xiàn)象的陰陽屬性具有無限可分性。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1)陰陽交感

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的過程。是萬物化生的根本條件。

2)陰陽對立制約

陰陽相反,導致陰陽相互制約。陰陽雙方制約的結果,使事物取得了動態(tài)平衡。

3)陰陽互根互用

陰陽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現(xiàn)象中相互對立著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

的關系。即陰和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面而單獨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對的另一方的存

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條件。陽依存于陰,陰依存于陽。這種相互依存關系,稱之為“互

根”。

“互用”是指陰陽雙方不斷地資生、促進和助長對方。

4)陰陽的消長平衡

消,即減少;長,即增加。陰陽消長是指一事物中所含陰陽的量和陰與陽之間的比例不是一

成不變的,而是不斷地消長變化著。

5)陰陽的相互轉化

陰陽轉化,是指一事物總體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陽的事物

可發(fā)轉化為屬陰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屬陽的事物。

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運用

三、五行學說

(1)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

(2)五行各自的特性:

1)木的特性:生長、柔和、曲直

2)火的特性;溫熱、上升

3)土的特性;生化、承載、受納

4)金的特性:沉降、肅殺、收斂

5)水的特性:滋潤、下行、寒涼、閉藏

(4)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1)五行的相生:

a.含義: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著有序的依次滋生、助長和促進關系。

b.相生順序:木一火一土一金一水一木

c.相生之間的關系一一母子關系

2)五行的相克

a.含義:木、火、土、金、水之間存在依次克制,制約的關系。

b.相克順序:木(克)一土(克)一水(克)一火(克)一金

c.相克之間的關系——“所勝”與“所不勝”的關系,克我者為我“所不勝”,我克者為

“所勝”。

3)五行制化

指五行之間相互生化、相互制約,以維持平衡協(xié)調的關系。

a.生中有制:水生木,木生火,水克火

b.制中有生:金克木,木克土,土生金

第三章精氣血津液

第1節(jié)精

一、人體之精的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人體之精,是由稟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質與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種精華物質,是人

體生命的本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人體之精一般呈液態(tài)貯藏于

臟腑之中或流動于臟腑之間。

二、人體之精的代謝

(-)精的生成

1.先天之精

稟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構成胚胎的原始物質。因為它與生俱來,故謂之“先天之精”。

2.后天之精

來源于飲食物,由脾胃等臟腑吸收水谷中的精華物質所產(chǎn)生,故又稱“水谷之精”。水谷之

精以與津液相融合的液態(tài)形式由脾氣轉輸?shù)饺砀髋K腑五體官竅,是人出生后賴以維持生命

活動的精微物質,故謂之“后天之精”。

(二)精的貯藏與施泄

1.精的貯藏

人體之精分藏于臟腑,但主要藏于腎中。

五臟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分比例的不同。

2.精的施泄

精的施泄有兩種形式:一是分藏于各臟腑之中,滋潤、濡養(yǎng)臟腑,并化氣以推動和調控各臟

腑的機能;二是化為生殖之精而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

三、人體之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命

(二)濡養(yǎng)

(三)化血

(四)化氣

(五)化神

四、人體之精的分類

從來源上說,分為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從分布部位上說,有各臟腑之精;從特殊功能上說,

有生殖之精。

第2節(jié)氣

一、人體之氣的基本概念

人體之氣,是人體內活力很強、運行不息、無形可見的極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

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

人體之氣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人體之氣來源于:稟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氣、源于飲食物的水谷之精所化生

的水谷之氣,以及山肺腎吸納的自然界的清氣。

(二)相關臟腑功能

人體之氣的生成雖然有賴于全身各個臟腑的綜合協(xié)調作用,但其中與腎、脾、胃和肺的生理

功能尤為密切相關。

1.腎為生氣之根

腎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養(yǎng)。先天之精是腎精的主體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

之氣,是人體之氣的根本。

2.脾胃為生氣之源

脾主運化,胃司受納,共同完成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脾氣升轉,將水谷之精上輸心肺,

化為血與津液。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與津液,皆可化為水谷之氣而布散全身,成為人體之

氣的主要來源。

3.肺為生氣之主

肺主呼吸之氣,將自然界的清氣源源不斷地吸入體內,同時不斷地呼出濁氣,保證了人體之

氣的生成及代謝。肺又主司宗氣的生成。宗氣是人體之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成關系著一

身之氣的盛衰。

三、人體之氣的運動與氣化

(-)氣的運動

1.氣機的概念:氣的運動稱作氣機。

2.氣運動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3.氣機調暢的概念:氣的運動通暢無阻,升降出入之間協(xié)調平衡,稱作“氣機調暢”。

4.氣運動的意義: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人體整個生命活動都離不開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一旦停息,也就意味著生命活動的終止。

5.臟腑之氣的運動規(guī)律

(1)五臟: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

通連上下,為升降轉輸?shù)臉屑~。

(2)六腑:以降為順。總體是降,降中寓升。

(3)臟腑之間的關系:①肺主出氣、腎主納氣;②肝主升發(fā)、肺主肅降;③脾主升清、胃

主降濁;④心腎相交。

(4)某一臟腑:其本身也是升與降的統(tǒng)一體,如肺之宣發(fā)肅降、小腸之分清別濁等等。

總之,臟腑之氣的運動,在生理狀態(tài)下體現(xiàn)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

特點和對立統(tǒng)?協(xié)調平衡的規(guī)律。

(-)氣化

1.氣化的概念:人體氣化,是指由人體之氣的運動而引起的精、氣、血、津液等物質與能

量的新陳代謝過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2.氣化的形式:人體氣化的基本形式是:人體內精氣血津液各自的代謝及其相互轉化(包

括精微物質與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舉例。

四、人體之氣的分類

(1)人體之氣

(二)元氣、宗氣、營氣、衛(wèi)氣

1.元氣

(1)基本含義

《內經(jīng)》稱為“真氣”,《難經(jīng)》又稱“原氣”,是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

動的原動力。

(2)生成與分布

由腎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過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3)生理功能

推動和調節(jié)人體的生長發(fā)育與生殖機能;推動和調控各臟腑、經(jīng)絡、五體、官竅的生理活動。

(4)征象

元氣旺盛,則人體生長發(fā)育和生殖機能正常,各臟腑組織器官生理活動協(xié)調,身體健康、活

力旺盛,延年益壽;元氣衰弱,可見生長發(fā)育遲緩,生殖機能低下,各臟腑組織器官生理活

動減弱或失調,體弱多病,未老先衰,甚至夭折。

2.宗氣

(1)基本含義

又名“大氣”、“動氣”,是由谷氣與自然界清氣相結合而積聚于胸中的氣,屬后天之氣的范

疇。

(2)生成與分布

由脾胃運化、轉輸至肺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氣,和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氣相互結合而

生成。宗氣生成后積聚于胸中,通過上出息道、貫注心脈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此

外,《內經(jīng)》中還指出宗氣可由氣海向下注入氣街,再下行于足。

(3)生理功能

a.行呼吸;b.行血氣;c.資先天。

(4)征象

宗氣旺盛,則呼吸徐緩而均勻,語言清晰,聲音洪亮,心搏、脈搏徐緩有力、節(jié)律一致;若

宗氣衰少,可見呼吸短促微弱,語言不清,聲音微弱,心搏、脈搏躁急,節(jié)律不齊或微弱無

力等癥狀。

3.營氣

(1)基本含義

又稱“榮氣”,是行于脈中而具有營養(yǎng)作用的氣。

(2)生成與分布

由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中精華部分所化生,進入脈中,運行全身。

(3)生理功能

a.化生血液;b.營養(yǎng)全身。

4.衛(wèi)氣

(1)基本含義

衛(wèi)氣,是行于脈外而具有保衛(wèi)作用的氣。

(2)生成與分布

由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中慢悍滑利部分所化生,運行于脈外,布散全身。

(3)生理功能

a.防御外邪;b.溫養(yǎng)全身;c.調控膜理。

5.營氣與衛(wèi)氣的區(qū)別及聯(lián)系

(1)區(qū)別

①營氣性質精純;衛(wèi)氣性質愫疾滑利。②營氣行于脈中;衛(wèi)氣行于脈外。③營氣的功能是化

生血液和營養(yǎng)全身;衛(wèi)氣的功能是防御外邪,溫養(yǎng)全身和調控媵理。④營氣屬陰,衛(wèi)氣屬陽。

(2)聯(lián)系

兩者都來源于水谷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營衛(wèi)和調,才能維持正常的體溫和汗液分泌,人

體才能有旺盛的抗邪力量和臟腑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果營衛(wèi)失和,就可能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無

汗或汗多,“晝不精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

第3節(jié)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脈中而富有營養(yǎng)的紅色液態(tài)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

'O

二、血的生成

(-)化生之源

1.水谷之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質

山水谷之精化生的營氣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也是血液的主要構成成分。

2.腎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

腎精充足,則可化為肝血以充實血液。

此外,腎精化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之-?

(-)相關臟腑功能

1.脾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

脾胃運化功能的強健與否,飲食營養(yǎng)的充足與否,均直接影響著血液的化生。

若脾胃功能虛弱或失調,造成長期飲食營養(yǎng)攝入不良,都可能導致血液化生之源匱乏,從而

形成血虛的病理變化。

臨床上治療血虛,首先要注意調理脾胃的運化功能,并注意飲食營養(yǎng)的合理調配。

2.心肺

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脾胃運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營氣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輸于心肺,與肺吸入的清氣相結合,貫

注心脈,在心陽的作用下變化而成為紅色的血液。

臨床上治療血虛病證時,也常常注意調補心肺功能。

3.腎

腎臧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之一;腎精化生腎氣,而腎氣能推動、激發(fā)和

調控各臟腑的生理活動,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以及促進心肺的氣化功能,從而有助于血液

的化生。

如果腎精不足,或腎不藏精,往往會導致血液生成虧少。

臨床上治療血虛病證,有時需采用補腎益精的方法。

血的運行

(-)相關臟腑功能

1.心主血脈,心氣的推動是血液運行的基本動力。

2.肺朝百脈,主治節(jié),能夠助心行血。

3.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能夠推動和促進血行,是保證血行通暢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肝又有

貯藏血液和調節(jié)血量的功能,可以根據(jù)人體各個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氣疏泄功能的協(xié)調卜,

調節(jié)脈中循環(huán)血量,維持血液循環(huán)及流量的平衡,同時還可以防止出血。

4.脾主統(tǒng)血,脾氣健旺則能控攝血液在脈中運行,防止血逸脈外。

總結:心氣的推動、肺氣的宣降、肝氣的疏泄是推動和促進血液運行的重要因素。脾氣的統(tǒng)

攝和肝氣的藏血是固攝控制血液運行的重要因素。而心、肺、肝、脾等臟生理功能的相互協(xié)

調與密切配合,共同保證了血液的正常運行。

四、血的功能

(一)濡養(yǎng)

(二)化神

第4節(jié)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機體?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形體官竅的內在液體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

唾、涎、涕、淚和胃液、腸液、關節(jié)腔液、胸腹腔等間隙的液體等),是液態(tài)樣營養(yǎng)物質,

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

四、津液的功能

(-)滋潤濡養(yǎng)

(-)充養(yǎng)血脈

另外,津液的代謝對調節(jié)機體內外環(huán)境的陰陽相對平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五節(jié)神

-、中醫(yī)學中神的基本概念

中醫(yī)學中的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及其外在總體表現(xiàn)的統(tǒng)稱。其中又將意識、思維、情

感等精神活動歸納為狹義之神的范疇。

二、神的作用

(-)調節(jié)精氣血津液的代謝

(~)調節(jié)臟腑的生理功能

(三)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

第六節(jié)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系

一、氣與血的關系

(―)氣為血之帥

1.氣能生血

(1)原理:血液的化生離不開氣作為動力;營氣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2)生理體現(xiàn):氣盛則血充。

(3)病理表現(xiàn):氣虛則血虛。

(4)對治療的指導意義:治療血虛病證時,常常以補氣藥配合補血藥使用(舉例)。

2.氣能行血

(1)含義:血液的運行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

(2)生理體現(xiàn):氣的充盈,而且氣機調暢,氣行則血行。

(3)病理表現(xiàn):氣虛或氣滯,均可導致血瘀;氣機逆亂,血行也隨之逆亂(舉例)。

(4)對治療的指導意義:治療血行失常的病證,常常分別配合應用補氣、行氣、降氣、升

提的藥物。

3.氣能攝血

(1)含義: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脈中,離不開氣的固攝作用。

(2)生理體現(xiàn):氣旺則血統(tǒng)。

(3)病理表現(xiàn):“氣虛則血逸

(4)對治療的指導意義:治療氣虛出血病證,必須補氣以攝血。

總結:氣對于血的生成和運行具有統(tǒng)率作用,故概括地稱之為“氣為血之帥”。

(二)血為氣之母

1.血能養(yǎng)氣

(1)含義:氣的充盛及其功能發(fā)揮離不開血液的濡養(yǎng)。

(2)生理體現(xiàn):血足則氣旺。

(3)病理表現(xiàn):血虛則氣虛。

(4)對治療的指導意義:治療血虛氣少的病證,必須氣血雙補。

2.血能我氣

(1)含義及生理體現(xiàn):氣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依賴血的運載而運行全身。

(2)病理表現(xiàn):血虛的病人,也就會出現(xiàn)氣虛病變;氣隨血脫。

總結:血能養(yǎng)氣、載氣,體現(xiàn)了血對于氣的基礎作用,故概括地稱之為“血為氣之母

二、精血津液之間的關系

(-)精血同源

1.含義:精與血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資生的關系,稱為“精血同源”。

2.生理體現(xiàn)

(1)精與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養(yǎng);

(2)臟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則化為血.;血液輸送到臟腑中,也可充養(yǎng)臟腑之精。

3.病理表現(xiàn):衰則同衰(精虧則血虛,血虛則精虧)。

(-)津血同源

1.含義:津液和血來源相同而又可以相互資生、相互轉化的關系,稱為“津血同源”。

2.生理體現(xiàn)

(1)津液與血液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

(2)津液進入脈中,與營氣結合,便化生為血液;血液中的津液,與營氣分離而滲出脈外,

便化為津液。

因為汗液為津液所化生,而津血同源,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說。

3.病理表現(xiàn):津血互提。

4.對治療的指導意義

(1)治療津血互損的病證,應津血互補;

(2)“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堵

四、精氣神之間的關系

(-)精與氣的關系

1.氣能生精、攝精

2.精能化氣

(二)精、氣與神的關系

1.精、氣化神

2.神馭精、氣

總結:精、氣、神三者之間存在者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系,可分而不可離,稱為人身之

“三寶”。精、氣、神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了“形體是第一性”、“精神活動對形體健康的反作

用”的辯證法觀點。

第三章藏象

四、五臟、六腑與奇恒之腑的生理特點

(-)區(qū)分臟與腑的主要依據(jù)

生理功能特點的不同。

(二)五臟共同的生理特點

化生和貯藏精氣?!安鼐珰舛粸a”、“滿而不能實”。

(三)六腑共同的生理特點

受盛和傳化水谷?!皞骰锒徊亍?、“實而不能滿”。

(四)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共同生理特點

1.概念

奇恒之腑,是指形態(tài)上中空有腔似腑,功能上貯藏精氣似臟,與一般臟腑不同的六種器官或

組織,包括腦、髓、骨、脈、膽、胞(習慣上指女子胞,但男女皆有“胞”?!鞍保谀凶邮?/p>

指精室,又稱精宮)。

3.生理特點

貯藏精氣?!安囟粸a”。

第二節(jié)五臟

一、心

(-)主要生理機能

1.心主血脈

(1)概念

心主血脈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脈兩個方面,是指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和脈管的舒縮,主

宰著血液在脈管中正常運行,使其流注全身以發(fā)揮滋潤和濡養(yǎng)作用,以及心有參與血液生成

的功能。

心主血脈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

①心行血:即心氣推動和調控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使其流注全身,以輸送營養(yǎng)物質、滋潤

和濡養(yǎng)各臟腑五體官竅。

②心生血:即心火(心陽)能將進入心脈的營氣和津液化赤為血。

心有總司一身血液的運行及生成的作用。

(2)心行血的原理

①心和脈在結構上直接相連,形成?個密閉循環(huán)的管道系統(tǒng)。

②心氣的推動和調控作用,是血行的基本動力。

③心行血的功能是心、血、脈三者共同協(xié)作,以心為主導來完成的。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

必須以心氣充沛、血液充盈、脈道通利為基本條件。其中心氣充沛位居主導地位。

(3)征象

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表現(xiàn)為面色紅潤,舌色淡紅而有光澤,脈象和緩有力、節(jié)律整齊,胸

部舒暢、無不適感。

心主血脈的功能失常,有多種病理類型,外在征象各有不同。如心血虧虛,可見面色與舌色

淡白無華,脈細無力,心悸等;如心脈瘀阻,可見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舌有瘀點或瘀斑,

脈澀或結、代,胸部憋悶或疼痛等。

2.心藏神

(1)人體之神的概念

①廣義之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和總體現(xiàn)。

②狹義之神: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情感、性格傾向等精神活動。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廣義之神,又包括意識、思維、情感等狹義之神。

(2)心藏神的概念

心藏神,指心有統(tǒng)帥全身臟腑、經(jīng)絡、五體、官竅的生理活動和主司意識、思維、情感等精

神活動的作用。

(3)心藏神的生理作用及其原理

①統(tǒng)帥全身臟腑、經(jīng)絡、五體、官竅的生理活動

其原理在于:心神能夠控精馭氣,調節(jié)血液和津液的運行輸布;其中,以神能馭氣最為關健。

②主司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

其原理在于:心為神明之臟,是可接受外界客觀事物并作出反應,進行心理活動的臟器。

人的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是臟腑精氣對外界環(huán)境刺激而作出應答反應的結果:是

在心神的主導下,山五臟協(xié)作、共同來完成的。

(4)心藏神的征象

①心藏神的功能正常,則精神振奮,意識清晰,思維敏捷,反應迅速,情緒穩(wěn)定,睡眠安穩(wěn),

各臟腑組織器官功能活動正常而協(xié)調。

②心藏神的功能失常,可表現(xiàn)為心神衰弱或心神不寧或心神錯亂的病癥,或各臟腑組織器官

功能活動失調。

3.心主血脈和心藏神之間的關系

密切相關,互相影響。

因為心藏神,而心神能夠主宰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同時,心又主血脈,具有行血和生血的

功能,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所以《內經(jīng)》把心稱作“君主之官”、“生之

本”、“五臟六腑之大主”。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2.在竅為舌

3.在志為喜

4.在液為汗

5.與夏氣相通應

二、肺

(-)主要生理機能

1.主氣(司呼吸)

肺主氣,包括主呼吸之氣和主一身之氣兩個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氣

①概念

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主管呼吸,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

肺主呼吸的功能,實際上是肺氣的宣發(fā)與肅降作用在氣體交換過程中的具體表現(xiàn)。

②生理作用

呼濁吸清,實現(xiàn)機體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的氣體交換,以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

③征象

a.肺氣的宣發(fā)與肅降作用協(xié)調有序,則呼吸均勻通暢。

b.肺氣失宣或肺氣失降,都可出現(xiàn)呼吸異常的表現(xiàn):如肺氣失宣,多見胸悶、氣急或發(fā)為

哮喘;肺氣失降,多見喘咳氣逆等。

(2)肺主一身之氣

①概念

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氣的生成和運行的作用。

②生理作用

a.主宗氣的生成;

b.對全身氣機的調節(jié)作用。

③病理征象

肺主一身之氣的功能失常,不僅影響到宗氣及一身之氣的生成,導致氣虛病變,并且影響一

身之氣的運行,導致各臟腑經(jīng)絡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調。

(3)肺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實際上都基于肺的呼吸機能。

肺主一身之氣的作用,主要取決于肺的呼吸機能。

2.主行水

(1)概念

肺主行水,是指肺氣的宣發(fā)肅降作用推動和調節(jié)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

(2)內涵

肺氣的宣發(fā)、肅降作用各自對津液的輸布、排泄過程。

(3)病理征象

外邪犯肺或內傷及肺,使肺失宣降,就會導致肺的行水功能失常,出現(xiàn)汗、尿排泄障礙,表

現(xiàn)為無汗、小便不利;而且體內水液停聚,發(fā)生痰飲或水腫等病變。

3.肺朝百脈,主治節(jié)

(1)肺朝百脈

①概念

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百脈流經(jīng)于肺,經(jīng)肺的呼吸,進行體內外清濁之氣的交換,

然后再通過肺氣宣降作用,將富有清氣的血液通過百脈輸送到全身。

②生理作用及其原理

肺氣助心行血。

其原理有二:一是肺通過呼吸運動,調節(jié)全身氣機,促進血液運行;二是肺生成宗氣,而宗

氣有“貫心脈”以推動血液運行的作用。

③病理征象

肺氣虛弱或肺氣壅塞,不能助心行血,則可導致心血運行不暢,甚至血脈瘀滯,出現(xiàn)心悸、

胸悶、唇舌青紫等癥。

(2)肺主治節(jié)

①概念

肺主治節(jié),是指肺氣具有治理調節(jié)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氣、血、水的作用。

②生理作用

a.治理調節(jié)呼吸運動;

b.治理調節(jié)全身氣機;

c.治理調節(jié)血液的運行;

d.治理調節(jié)津液代謝。

肺主治節(jié),是對肺的主要生理機能的高度概括。

(二)生理特性

1.肺為華蓋

2.肺為嬌臟

3.肺氣宣降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皮,其華在毛

2.在竅為鼻,喉為肺之門戶

3.在志為憂(悲)

4.在液為涕

5.與秋氣相通應

三、脾

(-)主要生理機能

1.主運化

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飲食水谷轉化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轉輸

到全身各臟腑的生理機能。

脾主運化包括: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1)運化食物

①概念

脾運化食物,是指脾氣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轉輸其精微(即谷精)的功能。

②生理作用

a.脾氣促進食物的消化:

b.脾氣促進水谷精微的吸收;

c.脾氣轉輸水谷精微。

③病理征象

脾失健運,必然影響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而HI現(xiàn)腹脹、便清、食欲不振,以至倦怠、

消瘦等精、氣、血生化不足的病變。

(2)運化水液

①概念

脾運化水液,是指脾氣促進水精的生成和吸收,并轉輸水精,以調節(jié)水液代謝的功能。

②生理作用

a.脾氣促進水精的生成和吸收;

b.脾氣轉輸水精;

c.脾氣在水液代謝過程中起樞轉作用。

③病理征象

脾氣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停聚而產(chǎn)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chǎn)物,甚

至導致水腫。

(3)運化食物和運化水液的關系

(4)脾為“后天之本”

2.主統(tǒng)血

(1)概念

脾主統(tǒng)血,是指脾氣具有統(tǒng)攝、控制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而不逸出脈外的功能。

(2)原理

氣的攝血作用,即依靠脾氣的固攝作用。

(3)生理、病理征象

①脾氣健旺,運化正常,氣生有源,氣足而固攝作用健全,血液則循脈運行而不逸出脈外,

這種生理狀態(tài)稱作“脾能統(tǒng)血”。

②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氣生無源,氣衰而固攝功能減退,則血液失去統(tǒng)攝而導致出血。由

于脾氣主升、脾主肌肉,所以習慣上多以脾氣虛,不能攝血,導致的肌峋,以及下部出血,

稱作“脾不統(tǒng)血”。

生理特性

1.脾氣主升

2.喜燥惡濕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肉,主四肢

2.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3.在志為思

4.在液為涎

5.與長夏之氣相通應

四、月干

(-)主要生理機能

1.主疏泄

(1)概念

肝主疏泄,是指肝氣具有疏通、暢達全身氣機,進而促進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脾胃之氣的

升降、膽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暢等作用。

(2)生理作用

調暢全身氣機,使臟腑、經(jīng)絡之氣的運行通暢無阻,維持全身臟腑、經(jīng)絡、五體、官竅功能

活動穩(wěn)定有序。

(3)病理表現(xiàn)

(4)肝氣疏泄調暢氣機作用的主要表現(xiàn)

①促進血液與津液的運行輸布;

②促進脾胃的運化功能和膽汁的分泌排泄;

③調暢情志;

④促進男子排精與女子排卵行經(jīng)。

2.主藏血

(1)概念

肝藏血,是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調節(jié)血量和防止出血的機能。

(2)生理意義

①涵養(yǎng)肝氣;

②調節(jié)血量;

③濡養(yǎng)肝及筋目;

④為經(jīng)血之源;

⑤防止出血。

(3)病理表現(xiàn)

①藏血不足,導致肝血虧虛,出現(xiàn)機體許多部分血液濡養(yǎng)不足的癥狀。

②肝不藏血,可致各種出血。

(-)生理特性

1.肝為剛臟

2.肝氣升發(fā)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筋,其華在爪

2.在竅為目

3.在志為怒

4.在液為淚

五、腎

(-)主要生理機能

1.藏精,主生長發(fā)育生殖與臟腑氣化

(1)腎藏精的概念

腎藏精,是指腎具有貯藏精氣的生理功能。

腎藏精的功能,依賴于腎氣的閉藏(亦稱“封藏”)作用和激發(fā)作用的協(xié)調。其中,最主要

是依賴于腎氣的閉藏作用。腎所藏之精稱為腎精,腎精化生腎氣,腎氣的封藏作用使精藏于

腎中而不會妄泄,以保證腎精能充分發(fā)揮其各種生理效應。

(2)精的概念

精,是生命之源,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是臟腑、五體、官竅機能

活動的物質基礎。

(3)腎精及其所化腎氣的生理作用

①主生長發(fā)育和生殖

a.人體生命過程中的每?階段機體的生長發(fā)育或衰退情況,都取決于腎精及腎氣的盛衰:

人體生殖器官的發(fā)育,性機能的成熟與維持,以及生殖能力,也都與腎精及腎氣盛衰密切相

關。

b.“天癸”及腎為“先天之本”的涵義。

2.主水

(1)概念

腎主水,是指腎氣具有主司和調節(jié)全身水液代謝的功能。

(2)主要病理表現(xiàn)

3.主納氣

(1)概念

腎主納氣,是指腎氣有攝納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氣,保持吸氣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淺的作用。

(2)主要病理表現(xiàn)

若腎精虧虛,腎氣衰減,或者肺氣久虛,久病及腎,使腎氣虛衰,都可以導致腎氣的封臧、

攝納無力,使肺吸入的清氣不能下納于腎,形成腎不納氣的病變,從而出現(xiàn)呼吸表淺,或呼

多吸少、動則氣喘等癥狀。

(二)生理特性

1.主蟄

2.守位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骨,生髓,其華在發(fā)

2.在竅為耳及二陰

3.在志為恐

4.在液為唾

5.與冬氣相通應

第三節(jié)六腑

一、膽

(-)位置及形態(tài)

(-)主要生理機能

貯臧和排泄膽汁

(1)膽汁來源于肝之余氣,由肝血化生。在肝氣疏泄功能的作用下分泌出膽汁,進入膽腑

濃縮、貯藏;隨著消化過程的需要,在肝膽之氣疏泄功能的共同作用F,貯藏于膽腑的膽汁

通過輸膽管排泄而注入腸中,以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2)主要病理表現(xiàn)

二、胃

(-)位置及形態(tài)

(-)主要生理機能

1.主受納水谷

即胃氣具有接受和容納飲食物的作用。

胃有“太倉”、“水谷之?!?、“水谷氣血之海”之稱。

2.主腐熟水谷

即胃氣將飲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

胃氣的受納、腐熟水谷功能,必須與脾氣的運化功能相互配合,納運協(xié)調才能將水谷化為精

微,進而化生精氣血津液,供養(yǎng)全身。

(三)生理特性

1.胃氣通降

概念,主要體現(xiàn)及主要病理表現(xiàn)。

藏象學說以脾胃之氣的升降運動來概括整個消化系統(tǒng)的生理機能。脾氣升舉與胃氣通降相互

為用,不但共同促進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食物糟粕的正常排泄,而且成為全身氣機升降的樞

紐。

2.喜潤惡燥

三、小腸

(-)位置及形態(tài)

(二)主要生理機能

1.主受盛化物

概念。

由于小腸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時,還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參與了人體的水液代謝,所以有“小

腸主液”的說法。

小腸泌別清濁的機能正常,則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如果小腸泌別清濁的機能失

常,清濁不分,水液歸于糟粕,就會導致水谷混雜而下,水液在糞便內大量排出,出現(xiàn)便濾

泄瀉、小便短少等癥狀。對于這種病癥,臨床上常采用利小便的方法來治療,并將此治法稱

為“利小便所以實大便”,又稱作“利前陰而實后陰”。

四、大腸

(-)位置及形態(tài)

(-)主要生理機能

主傳化糟粕

五、膀胱

(-)位置及形態(tài)

(-)主要生理機能

貯存和排泄尿液。

(1)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依賴于腎氣與膀胱之氣的升降協(xié)調。

(2)主要病理表現(xiàn)。

六、三焦

(-)六腑之三焦

(-)部位之三焦

(三)辨證之三焦

第四節(jié)奇恒之腑

一、腦

腦居于顱腔之中,由髓匯集而成,故名“髓?!?。

主要生理機能

1.主宰生命活動

腦為元神之府,是生命的樞機,能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

2.主司精神活動

(1)腦主人的意識、思維、記憶、情志等精神活動。

(2)腦主精神活動的機能正常,則精神飽滿、意識清楚、思維靈敏、記憶力強、語言清晰、

情志正常。如果腦主精神活動的機能失常,就會出現(xiàn)思維、記憶、語言,以及情志等方面的

異常。

3.主司感覺和運動

(1)眼、耳、口、鼻、舌等五臟外竅,皆位于頭面,與腦相通。人的視覺、聽覺、味覺、

嗅覺等感覺,皆與腦有密切關系。

腦主元神,神能馭氣,散動覺之氣于筋而達百節(jié),令之運動,故腦能統(tǒng)領肢體運動。

(2)腦髓充盈,主感覺和運動的機能正常,則視物精明、聽力正常、味覺嗅覺靈敏、感覺

無礙、運動如常且輕勁多力。如果腦髓不足,或者腦部的其它病變,使腦的主感覺和運動的

機能失常,都會出現(xiàn)視物不明,聽覺失聰,味覺、嗅覺不靈,感覺障礙,運動不能,倦怠乏

力。

二、女子胞

(-)位置及形態(tài)

(二)主要生理機能

1.主持月經(jīng)

月經(jīng),是女子生殖細胞發(fā)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宮出血的生理現(xiàn)象。月經(jīng)的產(chǎn)生,是臟腑、經(jīng)脈、

氣血及天癸作用于胞宮的結果。胞宮的形態(tài)與機能iE常與否直接影響著月經(jīng)的來潮。

2.孕育胎兒

胞宮是女性孕育胎兒的器官。受孕之后,月經(jīng)停止來潮,臟腑經(jīng)絡血氣皆下注于沖任,到達

胞宮以養(yǎng)胎,培育胎兒以至成熟分娩。

第五節(jié)臟腑之間的關系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一)心與肺

主要表現(xiàn)在血液運行和呼吸吐納之間的協(xié)同調節(jié)關系。

1.生理上

心主一身之血,心氣推動血行,是肺朝百脈的基礎,使肺能進行呼吸吐納,維持肺主氣功能

的正常進行: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能夠輔助心氣推動血行。肺朝百脈,助心行血,是血液正

常運行的必要條件。心肺兩臟相互協(xié)調,保證了氣血的正常運行,維持著各臟腑組織器官的

新陳代謝。

連結心之搏動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積于胸中的宗氣。

2.病理上

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使血行不暢,可致肺失宣降,影響肺的呼吸功能,出現(xiàn)胸悶、咳嗽、

氣喘等癥狀。

肺氣虛弱,行血無力,或肺失宣降,肺氣壅塞,也可影響心的行血功能,容易導致心血瘀阻,

出現(xiàn)心胸悶痛、唇舌青紫、心悸等癥狀。

(二)心與脾

主要表現(xiàn)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為用和血液運行方面的相互協(xié)同。

I.在血液生成方面

(1)生理上

心主一身之血,心氣推動血行,供養(yǎng)脾臟,脾得滋養(yǎng)則能健運,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就旺盛;

脾主運化,化生水谷精微,并將水谷精微上輸于心肺,化生為血。所以脾氣健運,則血液化

生有源,以保證心血充盈。

(2)病理上

心和脾的病變,常常相互影響,形成心脾兩虛之證。

2.在血液的運行方面

(1)生理上

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既有賴于心氣的推動,以維持通暢而不遲緩、瘀滯,又依靠脾氣的統(tǒng)

攝,以保證血行脈中而不逸出脈外。

(2)病理上

或見氣虛血瘀的證候,或見氣虛出血的證候。

(三)心與肝

主要表現(xiàn)在行血與藏血和精神調節(jié)兩個方面。

1.在血液運行方面

(1)生理上

心血充盈,心氣旺盛,則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肝氣疏泄有度,能隨人體生理需

求進行血量調節(jié),也有利于心行血功能的正常運行。

(2)病理上

心血虛和肝血虛常常相互影響,形成心肝血虛之證;

心血瘀阻可累及肝,肝血瘀阻可累及心,最終導致心肝血瘀的病理變化。

2.在精神調節(jié)方面

(1)生理上

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于肝氣疏泄,情志調暢;而肝氣疏泄有度,情志暢快,也有利于

心神內守。所以,心肝兩臟相互為用,共同維持正常的精神活動。

(2)病理上

心神不安與肝氣郁結,心火亢盛和肝火亢逆,可相互影響、同時并存,形成以心煩、失眠、

急躁易怒為主癥的心肝火旺證。

(四)心與腎

1.生理上

主要表現(xiàn)為“心腎相交:其機理,主要從以卜三個方面來闡發(fā):

(1)水火既濟:心火必須下降于腎,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濟于心,使心火不亢。通過

心與腎之間的水火升降互濟,維持了兩臟之間生理功能的協(xié)調平衡。

(2)精神互用:心藏神,腎藏精。精能化氣生神,為氣、神之源;神能控精馭氣,為

精、氣之主。所以積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3)君相安位:心為君火,為一身之主宰;腎為相火,系陽氣之根,為神明之基礎。心陽

與腎陽可相互資助。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則心腎上下交濟。

2.病理上

心腎不交,主要表現(xiàn)為:①水不濟火,腎陰虛于下而心火亢于上的陰虛火旺;②腎陽虛與心

陽虛互為因果、相互影響的心腎陽虛、水濕泛濫;③腎精不足與心神失調相互影響的精虧神

逸。

(五)肺與脾

主要體現(xiàn)在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兩個方面。

I.在氣的生成方面

(1)生理上

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和脾化生水谷之精所化的谷氣,在肺中相結合而生成宗氣。

脾所化生的谷精、谷氣與津液有賴于肺氣的宣降運動而輸布全身。而肺維持其生理活動所需

要的谷精、谷氣與津液,又依靠脾氣運化水谷的作用以生成。

(2)病理上

肺氣虛和脾氣虛常常相互影響,形成肺脾氣虛證。

2.在水液代謝方面

(1)生理上

肺氣宣降以行水,有助于脾的運化水液功能:而脾氣運化水液,散精于肺,又是肺主行水的

前提。所以,肺脾兩臟協(xié)調配合,相互為用,是保證津液正常輸布與排泄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病理上

脾失健運,水液不化,聚而生痰成飲,影響及肺,可致肺失宣降;肺失宣降,行水功能失常,

又可導致水濕困脾。

(六)肺與肝

主要體現(xiàn)在人體氣機升降的調節(jié)方面。

1.生理上

肝氣疏泄,升發(fā)條達,有利于肺氣的肅降;肺氣充足,肅降正常,又有利于肝氣的升發(fā)。肝

升與肺降,既相互制約,又相互為用。兩者協(xié)調平衡,對全身氣機的調暢、氣血的調和,起

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古人稱為“龍虎回環(huán)”。

2.病理上

肝肺病變可相互影響。如肝火犯肺證等。

(七)肺與腎

主要體現(xiàn)在水液代謝、呼吸運動及陰陽互資三個方面。

1.在水液代謝方面

(1)生理上

肺氣宣肅而行水的功能,有賴于腎氣及腎陰腎陽的促進;腎氣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也有賴

于肺氣的肅降作用使之下歸于腎或膀胱。肺腎之氣的協(xié)同作用,保證了體內水液輸布與排泄

的正常。

(2)病理上

肺氣失于宣降,行水功能失常,可影響腎主水之功能;而腎氣主司和調節(jié)水液代謝的功能失

常,水液內停,又可上泛射肺,使肺氣失于宣降。

2.在呼吸運動方血

(1)生理上

在人體呼吸運動中,肺氣肅降,有利于腎的納氣;腎精腎氣充足,攝納有力,也有利于肺氣

的肅降。

(2)病理上

肺氣虛與腎氣虛往往相互影響,出現(xiàn)腎不納氣的病理變化。

3.在陰陽互資方面

(1)生理上

肺腎陰陽相互資生。

(2)病理上

形成肺腎陰虛、肺腎陽虛之證。

(A)肝與脾

主要體現(xiàn)在疏泄與運化的相互為用(飲食物消化)、藏血與統(tǒng)血的相互協(xié)調(血液運行)。

1.在飲食物消化方面

(1)生理上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通過協(xié)調脾胃升降和促進膽汁的分泌、排泄,能夠助脾運化。脾胃的

升降為一身氣機升降的樞紐;而且脾氣健運,水谷精微化生充足,氣血生化有源,肝體得養(yǎng)

而使肝氣沖和條達。

(2)病理上

肝主疏泄和脾主運化功能失常,常相互影響,形成肝脾不和之證。

脾虛生濕化熱,濕熱郁蒸肝膽,膽熱液泄,則可形成黃疸。

2.在血液運行方面

(1)生理上

脾氣健旺,生血有源,統(tǒng)血有權,使肝有所藏而能正常調節(jié)血量;肝血充足,藏瀉有度,血

量得以正常調節(jié),使脾的生理活動能得到足夠的血液供養(yǎng),則血液生化有源、統(tǒng)血有權。所

以,肝脾相互協(xié)作,共同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

(2)病理上

脾氣虛弱,可致肝血不足。

肝不藏血與脾不統(tǒng)血也可以同時并見。

(九)肝與腎

主要表現(xiàn)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陰陽互滋互制等三個方面。

1.在精血同源方面

(1)生理上

腎精和肝血之間存在著相互資生和相互轉化的關系,而且精和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養(yǎng),

故稱之為“精血同源互化”。

(2)病理上

肝血不足與腎精虧損多可相互影響,形成肝腎精血兩虧的病變。

2.在藏泄互用方面

(1)生理上

肝氣疏泄與腎氣封藏,相反而相成,從而調節(jié)女子的月經(jīng)來潮、排卵和男子的排精功能。

(2)病理上

肝腎藏泄失調,女子可見月經(jīng)周期失常,經(jīng)量過多或閉經(jīng),以及排卵障礙,男子可見陽萎、

遺精、滑泄或陽強不泄等癥狀。

3.在陰陽互滋互制方面

(1)生理上

腎陰滋養(yǎng)肝陰,共同制約肝陽,則肝陽不偏亢;腎陽資助肝陽,共同溫煦肝脈,可防止肝脈

寒滯。

(2)病理上

形成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以及肝腎陽虛,肝脈寒滯之證。

正因為肝和腎之間存在著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陰陽互滋互制等密切關系,所以有“肝

腎同源”或“乙癸同源”的說法。

(十)脾與腎

主要體現(xiàn)在先天與后天互促互助及水液代謝兩個方面。

1.在先天與后天相互資生、相互促進方面

(1)生理上

脾運化水谷的功能,有賴于腎氣及腎陰腎陽的資助和促進,才能健旺,即所謂“先天溫養(yǎng)、

激發(fā)后天”;腎所藏先天之精及其化生的元氣,也有賴于脾氣運化的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谷

氣的不斷充養(yǎng)和培育,才能充盛,即所謂“后天補充、培育先天”。

(2)病理上

腎精不足與脾精不充,脾氣虛弱與腎氣虛虧,脾陽虛損與命門火哀,脾陰匱乏與腎陰哀少,

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2.在協(xié)同維持水液代謝的協(xié)調平衡方面

(1)生理上

脾氣運化水液功能的正常發(fā)揮,必須依賴腎氣的蒸化及腎陽的溫煦作用的支持。腎氣主司水

液代謝,又必須依賴脾氣及脾陽的協(xié)助。脾腎兩臟相互協(xié)同,共同主司水液代謝的協(xié)調平衡。

(2)病理上

形成脾腎兩虛、水濕內停之證。

二、腑與腑之間的關系

三、臟與腑之間的關系

臟與腑的關系,是臟腑陰陽表里配合關系。具體內容。

一臟一腑組成表里配合關系的依據(jù),主要有三個方面:①經(jīng)脈絡屬②生理配合③病理相關

(一)心與小腸

手少陰心經(jīng)屬心絡小腸,手太陽小腸經(jīng)屬小腸絡心,心與小腸通過經(jīng)脈的相互絡屬而構成了

表里關系。

1.生理上

相互為用

2.病理上

相互影響

(二)肺與大腸

手太陰肺經(jīng)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大腸經(jīng)屬大腸絡肺,肺與大腸通過經(jīng)脈的相互絡屬而構成了

表里關系。

1.生理上

主要體現(xiàn)在肺氣肅降與大腸傳導之間的相互為用關系

2.病理上

肺與大腸的病變可相互影響

(三)脾與胃

脾與胃同居中焦,以膜相連,并通過經(jīng)脈相互絡屬而構成表里配合關系。

1.生理上

(1)水谷納運相得

(2)氣機升降相因

(3)陰陽燥濕相濟

2.病理上

形成脾胃納運失調、脾胃升降失常,以及脾濕太過,或胃燥傷陰等病癥

(四)肝與膽

肝膽同居右脅下,膽附于肝葉之間,并有經(jīng)脈相互絡屬,構成表里相合關系。

1.生理上

(1)同司疏泄

(2)共主勇怯

2.病理上

形成肝膽氣滯、肝膽濕熱、肝膽火旺等肝膽同病的證候。

(五)腎與膀胱

腎與膀胱以“系”相通,并有經(jīng)脈相互絡屬,構成表里相合關系。

1.生理上

共主小便。

2.病理上

相互影響

四、五臟與奇恒之腑之間的關系

第四章經(jīng)絡

第一節(jié)經(jīng)絡學說概述

一、經(jīng)絡的基本概念

經(jīng)絡,是經(jīng)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lián)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

導信息的通路系統(tǒng),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經(jīng)絡學說的形成

三、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組成

(-)經(jīng)脈

1.正經(jīng)

2.經(jīng)別

3.奇經(jīng)

(二)絡脈

1.別絡

2.孫絡

3.浮絡

(三)連屬部分

經(jīng)絡在體內連屬于臟腑,在體表連屬于筋肉、關節(jié)、皮膚。

1.經(jīng)筋

2.皮部

第二節(jié)十二經(jīng)脈

一、十二經(jīng)脈的名稱

二、十二經(jīng)脈的走向交接規(guī)律

(一)走向規(guī)律

手三陰經(jīng)從胸走手;手三陽經(jīng)從手走頭;足三陽經(jīng)從頭走足;足三陰經(jīng)從足走腹至胸。

(二)交接規(guī)律

1.相為表里的陰經(jīng)與陽經(jīng)在四肢末端交接。

2.同名的手、足陽經(jīng)在頭面部交接。

3.足陰經(jīng)和手陰經(jīng)在胸部內臟交接。

(三)走向規(guī)律和交接規(guī)律相結合

三、十二經(jīng)脈的表里關系

四、二經(jīng)脈的循行部位

第三節(jié)奇經(jīng)八脈

一、奇經(jīng)八脈的概念

奇經(jīng)八脈,是指不同于十二正經(jīng)的八條經(jīng)脈,即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

陰維脈和陽維脈。

二、奇經(jīng)八脈的特點

(-)分布不如十二經(jīng)脈那樣有規(guī)律

(-)與臟腑無直接的屬、絡聯(lián)系

(三)相互之間無表里相合關系

(四)除督脈、任脈外,均無本經(jīng)腌穴

(五)上肢無奇經(jīng)分布;奇經(jīng)中除帶脈的循行橫繞腹、腰-周,沖脈有一分支向下行走以外,

其余的均是自下而上行;每一條奇經(jīng)的循行不象十二正經(jīng)那樣存在必然的左右對稱關系(督

脈、任脈、帶脈都只有一條而單行,沖脈除小部分外,也是單行的)

三、奇經(jīng)八脈的主要生理機能

(-)密切十二經(jīng)脈的聯(lián)系

奇經(jīng)八脈在循行分布過程中,不但與十二經(jīng)脈交叉相接,加強了十二經(jīng)脈之間的聯(lián)系,補充

十二經(jīng)脈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而且對十二經(jīng)脈的聯(lián)系還起到分類組合的作用。舉例。

(-)調節(jié)十二經(jīng)脈氣血

奇經(jīng)八脈對于十二經(jīng)脈氣血進行涵蓄和溢出式的雙向調節(jié)。

(三)與某些臟腑關系密切

奇經(jīng)八脈在循行分布過程中與腦、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腎臟等有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舉

例。

四、奇經(jīng)八脈的循行部位和基本機能

(-)督脈

1.循行部位

2.基本機能

(1)為“陽脈之海”,調節(jié)陽經(jīng)氣血

(2)反映腦、髓和腎的功能

(二)任脈

1.循行部位

2.基本機能

(1)為“陰脈之?!保{節(jié)陰經(jīng)氣血

(2)任主胞胎

(三)沖脈

1.循行部位

2.基本機能

(1)為“十二經(jīng)脈之?!薄ⅰ拔迮K六腑之?!?,能調節(jié)十二經(jīng)脈及五臟六腑氣血

(2)沖為“血?!?,與女子月經(jīng)及孕育功能有關

此外,沖脈與男子的性、生殖機能也有密切的關系。

(四)帶脈

1.循行部位

2.基本機能

(1)約束縱行諸經(jīng)

(2)主司婦女帶下

(3)維絡腰腹,提系胞胎、固護胎兒

第四節(jié)經(jīng)別、別絡、經(jīng)筋、皮部

第五節(jié)經(jīng)絡的生理機能和經(jīng)絡學說的應用

一、經(jīng)絡的生理機能

(-)溝通聯(lián)系作用

1.意義

經(jīng)絡在機體整體統(tǒng)一性的形成中,起到了溝通聯(lián)系的作用。

2.主要表現(xiàn)

(1)臟腑與體表的聯(lián)系

(2)臟腑與官竅之間的聯(lián)系

(3)臟腑之間的聯(lián)系

(4)經(jīng)脈之間的聯(lián)系

(二)運輸滲灌作用

1.意義

運輸滲灌氣血,使各臟腑、五體、官竅及經(jīng)絡自身得到氣血的充分溫煦、濡養(yǎng),而能發(fā)揮其

各自的功能。

2.體現(xiàn)

經(jīng)脈作為運行氣血的主要通道而具有運輸氣血的作用,以及絡脈作為經(jīng)脈的分支而具有布散

和滲灌經(jīng)脈氣血到臟腑五體官竅及經(jīng)脈自身的作用。

(三)感應傳導作用

1.概念

感應傳導,是指經(jīng)絡系統(tǒng)具有感應及傳導針灸或其他刺激等各種信息的作用。舉例。

2.原理

經(jīng)絡的感應傳導作用,是通過運行于經(jīng)絡之中的經(jīng)氣對信息的感受、負載和傳遞作用而實現(xiàn)

的。

3.意義

一是傳遞生命信息,溝通機體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反映和調節(jié)臟腑五體官竅的功能狀態(tài),

交換、協(xié)調人體生命活動的每個進程;二是將肌表受到的各種治療刺激的信息,傳遞至病變

的內臟,根據(jù)治療刺激的性質和強度的不同,產(chǎn)生或補或瀉以調整疾病虛實的作用;三是將

內臟功能活動或病理變化的信息傳達于體表,反映出不同的征象,這是“有諸內必形諸外”

的主要生理基礎。

(四)調節(jié)作用

1.經(jīng)絡系統(tǒng)通過其溝通聯(lián)系、運輸滲灌氣血作用及其經(jīng)氣對信息的感受、負載和傳遞作用,

能夠調節(jié)各臟腑五體官竅的功能活動,使人體復雜的生理功能相互協(xié)調,維持機體陰陽動態(tài)

平衡狀態(tài)。

2.經(jīng)絡的調節(jié)作用,是一種良性的雙向性調節(jié),表現(xiàn)出“適應原樣效應”。

二、經(jīng)絡學說的應用

(一)闡釋病理變化

1.經(jīng)絡的生理機能失常與發(fā)病有關

2.經(jīng)絡是外邪由表傳里的途徑

3.經(jīng)絡是體內病變反映于外的途徑

4.經(jīng)絡是臟腑病變相互傳變的途徑

(二)指導疾病的診斷

I.循經(jīng)診斷

2.分經(jīng)診斷

3.經(jīng)絡學說還是絡脈診察(如望小兒指紋)、耳殼視診等的理論基礎

(三)指導疾病的治療

1.指導針灸、推拿治療

2.指導藥物治療

第五章體質

第1節(jié)體質學說概述

一、中醫(yī)體質學說的概念

中醫(yī)體質學說,是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研究正常人體體質的概念、形成、特征、類型、差異

規(guī)律,及其對疾病發(fā)生、發(fā)展、演變過程的影響,并以此指導對疾病進行診斷和防治的理論

知識。

二、體質的概念、構成、體質狀況的評價及體質的特點

(―)體質的構成

體質由形態(tài)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tài)三個方面的差異性構成。

1.形態(tài)結構的差異性

2.生理機能的差異性

3.心理特征的差異性

(三)體質狀況的評價

四)體質的特點

1.先天遺傳性

2.差異多樣性

3.形神一體性

4.群類趨同性

5.相對穩(wěn)定性

6.動態(tài)可變性

7.連續(xù)可測性

8.后天可調性

三、中醫(yī)體質學說的形成和發(fā)展

第三節(jié)體質的分類

概說:

1.體質差異的種類

(1)群體差異

(2)個體差異(不同個體間的差異;同-個體不同生命階段的差異)

2.體質分類的目的

一、體質的分類方法

(-)中醫(yī)學體質分類的指導思想、思維方法及理論基礎

(二)古今醫(yī)家對體質的分類

(三)中醫(yī)學體質分類的基本方法

二、正常體質分類及其特征

(-)人體正常體質,大致可分為陰陽平和質、偏陽質和偏陰質三種類型。其中,理想的體

質應是陰陽平和質

(二)陰陽平和質、偏陽質和偏陰質各自的總體特征、具體特征(包括體表形態(tài)、生理功能、

心理特征和發(fā)病傾向性)以及發(fā)展演變趨勢

第四節(jié)體質學說的應用

一、說明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差異

(-)體質因素決定著個體對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

(-)體質因素決定著發(fā)病的傾向性

(三)遺傳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的發(fā)生及過敏體質的形成,與個體體質密切相關

(四)體質強弱決定著發(fā)病與否和發(fā)病情況

(五)體質因素決定著病機的從化

(六)體質因素決定著疾病的傳變

二、指導辨證

體質是辨證的基礎,體質的特殊性決定著證候類型的傾向性。

同病異證與異病同證,主要是以體質的差異為生理基礎,體質是證候形成的內在基礎。

臨床辨證應特別重視體質因素,將判別體質狀況視為辨證的前提和重要依據(jù)。

三、指導治療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治療的基本原則和特色,而形成證候的內在基礎是體質。體質的特征在很大

程度上決定著疾病的證候類型和個體對治療反應的差異性,因而注重體質的診察就成了辨證

論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辨證論治、治病求本,實質上包含著從體質上求本治療之義。通常所說的

“因人制宜”,其核心應是區(qū)別體質而治療。

(-)區(qū)別體質特征而施治

(二)根據(jù)體質特征注意針藥宜忌

(三)兼顧體質特征重視善后調理

四、指導養(yǎng)生

第六章病因

概說

一、病因的概念

病因(亦稱為“致病因素”、“病原”、“病邪”、“邪氣”等),即指破壞人體陰陽正常水平的

相對平衡狀態(tài)而導致疾病發(fā)生的原因。

中醫(yī)學所說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疣氣、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勞逸失度、外傷、諸蟲(即

寄生蟲)、藥邪、醫(yī)過、先天因素,以及痰飲、瘀血、結石等。

二、病因學說的概念

病因學說,是研究各種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質、致病特點及其所致病證臨床表現(xiàn)的理論,

是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中醫(yī)對病因的分類沿革

(-)春秋時期秦國名醫(yī)醫(yī)和的“六氣病源”說(即疾病由“陰、陽、風、雨、晦、明"六

種因素導致)

(-)《內經(jīng)》的病因陰陽及“三部”分類法

(三)張仲景的“三分病因”法(也稱作“三途徑病因”說)

(四)晉代葛洪的“三因論”

(五)隋代?巢元方等《諸病源候論》首次提出了具有傳染性的“乖戾之氣”

(六)宋代?陳無擇的“三因學說”

(七)現(xiàn)代的病因“四分法”

四、中醫(yī)病因學說的主要特點——辨癥求因

辨癥求因,是以病證的臨床表現(xiàn)為依據(jù),通過分析病證的癥狀、體征(即臨床表現(xiàn))來推求病

因,為治療用藥提供依據(jù)的方法。

它既是中醫(yī)學特有的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又是中醫(yī)病因學說的主要特點。從思維方法的角

度而言,辨癥求因是一種從結果來推求原因的反證法。

第一節(jié)六淫

一、六氣和六淫各自的基本概念及兩者的區(qū)別

(-)六氣的基本概念

六氣(又稱為“六元”),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正常的季節(jié)氣候變化(是萬物生

長化收藏和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對于健康的人體來說,不是致病因素)。

(-)六淫的概念及其形成

六淫(又稱為“六邪”),是指風、寒、暑、濕、燥、火(熱)六種外感病邪的統(tǒng)稱,是屬于

外感病的一類致病因素。

六淫的形成,包括兩種情況:

1.六氣異常變化(如六氣發(fā)生太過或不及,即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當令氣候變化過于劇烈

或急驟),超過個體的適應能力,成為外感致病因素,就稱為六淫。

2.個體的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適應正常氣候變化,六氣也能成為致病因素,變成

六淫。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點

(一)外感性

六淫致病途徑,多從肌表、口鼻而入,或兩者同時受邪。舉例。

六淫所致疾病統(tǒng)稱為“外感病”(亦稱“外感熱病”)。

(-)季節(jié)性

六淫致病常有相對季節(jié)性。舉例。

六淫所致疾病,又稱之為“時令病”(簡稱為“時病”).

(三)地區(qū)性

六淫致病常與生活、工作的區(qū)域環(huán)境密切相關。

(四)相兼性

六淫邪氣既可單獨侵襲人體致病,又可兩種或兩種以上同時侵犯人體而致病。

舉例。

六淫致病,除氣候因素外,還包括了生物(細菌、病毒等)、物理、化學等多種致病因素作用

于機體所引起的病理反映在內。

三、六淫各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

(一)風邪

1.基本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善動不居、輕揚開泄等致病特性的外邪,稱為風邪。

風邪是外感病因中致病最多、極為重要的一種致病因素。

風邪侵人多從皮毛而入,引起外風病證。

2.性質和致病特征

(1)風為陽邪,輕揚開泄,易襲陽位

(2)風性善行而數(shù)變

(3)風性主動

(4)風為百病之長

(二)寒邪

I.基本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結、收引等致病特性的外邪,稱為寒邪。

寒邪襲人所致病證,稱為外寒病證。其中,寒客肌表,郁遏衛(wèi)陽者,稱為“傷寒”;寒邪直

中于里,傷及臟腑陽氣者,稱為“中寒”。

2.性質和致病特征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2)寒性凝滯

(3)寒性收引

(三)濕邪

1.基本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等致病特性的外邪,稱為濕邪。

濕邪侵人所致的病證,稱為外濕病證。

2.性質和致病特征

(1)濕為陰邪,易損傷陽氣,阻遏氣機

(2)濕性重濁

(3)濕性黏滯

(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四)燥邪

1.基本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斂等致病特性的外邪,稱為燥邪。

燥邪傷人,多從口鼻而入,首犯肺衛(wèi),發(fā)為外燥病證(包括溫燥和涼燥)。

2.性質和致病特征

(1)燥性干澀,易傷津液

(2)燥易傷肺

(五)火(熱)邪

1.基本概念

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炎熱、升騰等致病特性的外邪,稱為火熱之邪。與火熱之邪同類的還

有溫邪。溫邪是外感溫熱病的致病因素,一般只在溫病學范疇中使用。

火熱之邪侵人所致的病證,稱為外感火熱證或外火證。

2.火邪與熱邪的同、異

3.性質和致病特征

(1)火熱為陽邪,其性燔灼趨上

①“火熱為陽邪”的原理及主要病理表現(xiàn)。

②“火性趨上”的病理表現(xiàn)、舉例。

(2)火熱易擾心神

(3)火熱易傷津耗氣

①“火熱易傷津”。

②“火熱易耗氣”的原理、病理表現(xiàn)。

(4)火熱易生風動血

①“火熱易生風”的含義、原理及病理表現(xiàn)。

②“火熱易動血”的含義及病理表現(xiàn)。

(5)火邪易致瘡癰

含義;舉例。

(六)暑邪

I.基本概念

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具有炎熱、升散等致病特性的外邪,稱為暑邪。

暑邪致病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主要發(fā)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

暑邪純屬外邪,無“內暑”之說,故署病只有外感,沒有內生。

暑邪致病有傷暑和中暑之別。

2.性質和致病特征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①“暑為陽邪”。

②“暑性炎熱工

(2)暑性升散,擾神傷津耗氣

①“暑性升散,擾神”

②“暑邪致病易傷津”

③“暑邪致病易耗氣”

(3)暑多挾濕

第二節(jié)疣氣

一、防氣和疫病的基本概念

(-)病氣,是一類具有強烈致病性和傳染性的外感病邪。

(-)疫病(又稱為“瘟病”、“瘟疫病”、“疫疣病”、“時疫”等),是病氣所致的疾病的總

稱,包括了現(xiàn)代臨床許多傳染病和烈性傳染?。ㄅe例)。

二、病氣的致病特點

(-)發(fā)病急驟,病情危篤

(-)傳染性強,易于流行

傳染途徑、流行特點。

(三)一氣一病,癥狀相似

三、影響厲氣產(chǎn)生的因素

第三節(jié)七情內傷

一、七情與七情內傷的基本概念

(-)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正常的情志活動,是人體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對

內外界環(huán)境變化產(chǎn)生的情志反應,屬人人皆有的情緒體驗,一般情況卜一不會導致或誘發(fā)疾病。

(二)七情內傷的基本概念

七情內傷,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引發(fā)或誘發(fā)疾病的情志活動。

七情異化成為病因的兩種情況。

二、七情與內臟精氣的關系

(-)情志活動產(chǎn)生于臟腑精氣

1.臟腑精氣(尤其是五臟精氣)是情志活動產(chǎn)生的內在生理學基礎。

2.五臟之中,尤其是心與肝在情志活動的產(chǎn)生和變化中發(fā)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3.五臟精氣可產(chǎn)生相應的情志活動,即五臟與不同的情志活動之間有相對應的特異性聯(lián)系。

(-)臟腑精氣失調可影響情志,出現(xiàn)情志的異常變化

(三)情志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