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語文備考之考場中蘇轍文言文匯編_第1頁
2022年高考語文備考之考場中蘇轍文言文匯編_第2頁
2022年高考語文備考之考場中蘇轍文言文匯編_第3頁
2022年高考語文備考之考場中蘇轍文言文匯編_第4頁
2022年高考語文備考之考場中蘇轍文言文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場中蘇轍文言文匯編

一、個人小傳與人物評論

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①蘇轍,字子由,年十九,與兄軾同餐進士科,又同策制舉。仁宗春秋高,撇慮

或倦于勤,因極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為切至。策入,轍自謂必見釉??脊偎抉R

光第以三等①,范鎮(zhèn)難之??脊俸抟詾椴贿d,請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

以直言棄之,天下其謂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軍事推官。三年,轍

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憂。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轍上書言事,召對延和殿。

②王安石以執(zhí)政與陳升之領三司條例,命轍為之屬。安石出《青苗書》使轍熟議,

轍盡言其弊。會河北轉運判官王廣廉奏乞度僧牒數(shù)千為本錢.于陜西漕司私行青苗法,

春散秋斂,與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訪求遺利。中外

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轍以書抵安石,力陳其不可。安石怒.將加以罪。陳升

之止之,以為河南推官。

③宣仁后臨朝,用司馬光、呂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設《詩》、《書新義》

考試天下士,欲改科舉,別為新格。轍言:“進士來年秋試,日月無幾,而議不時決。

詩賦雖小技,比次聲律,用功不淺。至于治經,誦讀講解,尤不輕易。要之,來年皆

未可施行。乞來年科場,一切如舊,惟經義兼取注疏及諸家論議,或出己見,不專用

王氏學。仍罷律義,令舉人知有定論,一意為學,以待選試,然后徐議元佑五年以后

科舉格式,未為晚也。“光皆不能從。

④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人人知之,而秀杰之氣終不可掩,其高

處殆與兄軾相迫。所著《詩傳》、《春秋傳》、《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

并行于世。

[注]①制舉考試的合格者分為五等,因一、二等為虛設,三等為最高。

1.寫出卜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轍自謂必見黜(2)安石出《青苗書》使轍熟議

2.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是

(1)范鎮(zhèn)難之()

A.責問B.感到為難C.怨恨D.擔心

(2)命轍為之屬(________)

A.寫文章B.囑托C.屬下D.連綴

3.把第②段畫線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轍以書抵安石,力陳其不可。安石怒,將加以罪。

4.第④段畫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三處標識出來。

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愿人知之

5.第①②段畫浪線的兩句刻畫人物鮮明生動,分析作者這樣寫的妙處。

6.結合第③段蘇轍諫言內容,從說理的角度分析“光皆不能從”的原因。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卜居賦(并引)

昔予先君,以布衣學四方,嘗過洛陽,愛其山川,慨然有卜居①意,而貧不能遂。

予年將五十,與兄子瞻皆仕于朝,裒⑦橐中之余,將以成就先志,而獲罪于時,相繼

出走。予初守臨汝,不數(shù)月而南遷,道出潁川,顧猶有后憂,乃留一子居,焉,曰:“姑

糊口于是?!奔榷泽捱w雷,自雷遷循,凡七年而歸。潁川之西三十里,有田二頃,

而僦廬以居。西望故鄉(xiāng),猶數(shù)千里,勢不能返,則又日:“姑寓于此?!本游迥?,筑

室于城之西,稍益買田,幾倍其故,曰:“可以止矣?!鄙w卜居于此,初非吾意也。

昔先君相彭、眉之間為歸全之計,指其庚壬③曰:“此而兄弟之居也。"今子瞻不幸

已藏于鄭山矣!予年七十有三,異日當追蹈前約。然則潁川亦非予居也。

昔貢少翁為御史大夫,年八十一,家在瑯哪,有一子,年十二,自憂不得歸葬。

元帝哀之,許以王命,辦護其喪。譙允南年七十二終洛陽,家在巴西,遺令其子輕棺

以歸。今于廢棄久矣,少翁之寵,非所敢望,而允南舊事,庶幾可得。然平昔好道今

三十余年矣老死所未能免而道術之余此心了然或未隨物淪散。然則卜居之地,惟所遇

可也,作《卜居賦》以示知者。

吾將卜居,居于何所?西望吾鄉(xiāng),山谷重阻。兄弟淪喪,顧有諸子。吾將歸居,

歸于誰處?寄箝潁川,筑室耕田。食粟飲水,若將終焉。念我先君,昔有遺言:父子

相從,歸安老泉。閱歲四十,松竹森然。諸子送我,歷井捫天。汝不忘我,我不忘先。

庶幾百年,歸掃故阡。我?guī)熆坠?,師其致一。亦入瞿曇④、老聃之室。此心皎然,與

物皆寂。身則有盡,惟心不沒。所遇而安,孰非吾宅?西從吾父,東從吾子。四方上

下,安有常處?老聃有言:“夫惟不居,是以不去?!?/p>

(選自蘇轍《欒城集》)

(注釋)①卜居:選擇地方居住。②裒(pdu):積攢,積聚。③庚壬:西北方

向。④瞿曇(qutan):釋迦牟尼的姓,即佛家的代稱。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既而自筠遷雷遷:調任

B.兄弟淪喪,顧有諸子顧:回顧

C.歷井捫天捫:觸摸

D.我?guī)熆坠珟煟阂浴瓰閹?/p>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乃留一子居焉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B.而貧不能遂繳立遠視,而望幸焉

C.作《卜居賦》以示知者不賂者以賂者喪

D.姑糊口于是趙嘗五戰(zhàn)于秦

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賦前引文詳細說明了作者選擇潁川而居的經過和原因。其中有仕途坎坷的回憶,

對未能生歸故里的遺憾和死后歸葬的祈愿。文筆體現(xiàn)了蘇轍平和淡泊的風格。

B.這篇短賦,僅一百六十余字,但文短旨深,言簡意豐,表明作者兼受儒釋道三家

的影響,抒發(fā)入世與出世,留與歸的思想矛盾。

C.作者其兄子瞻因為篤信道家,已經歸隱潛裁在鄭山一帶,無跡可尋的事實,更顯

出蘇轍的孤獨漂泊之感。

D.文章末尾引用老子名言,語意雙關,含蓄蘊藉,耐人回味。表層意思說明自己無

法回到故居,所以寓此不去;深層意義卻隱含仕途屢遭貶謫,難以建立功業(yè)的惆悵和

傷感。

10.用“/”給文中畫直線的部分斷句。

然平昔好道今三十余年矣老死所未能免而道術之余此心了然或未隨物淪散。

11.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筑室于城之西,稍益買田,幾倍其故,曰:“可以止矣。”

②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

潁濱遺老姓蘇氏,名轍,字子由。年十九舉進士,瞿褐。二十三舉直言,仁宗親策之

王廷。時上春秋高,始倦于勤。轍因所問,極言得失。策入,轍自謂必見黜。然考官

司馬君實第以三等,范景仁難之。蔡君謨曰:“吾三司使也。司會之言,吾愧之而不

敢怨。”惟胡武平以為不遜,力謂黜之。上不許,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棄之,

天下謂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第,除商州軍事推官。

是時先君被命修《禮書》,而兄子瞻出簽書鳳翔判官,傍無侍子,轍乃奏乞養(yǎng)親。三

年,子瞻解還,敏始求為大名推官。逾年,先君捐館舍。及除喪,珅宗嗣位既三年矣,

求治甚急。轍以書言事,即日召對延和殿。時王介甫新得幸,以執(zhí)政領三司條例。上

以轍溝之屬,不敢辭。

六年春,詔除尚書右丞,轍上言:“臣幼與兄軾同受業(yè)先臣,薄佑早孤。凡臣之宦學,

皆兄所成就。今臣蒙恩與聞國政,而兄適亦召還,本除吏部尚書,復幺臣故,改翰

林承旨。臣之私意,尤不遑安,況兄軾文學政事,皆出臣上。臣不敢遠慕古人舉不避

親,只乞送臣新命,得與兄同備從官,竭力圖報,亦未必無補也?!辈宦?。

逾年遷門下侍郎。時呂微仲與劉莘老為左右相。微仲直而喳,莘老曲意事之,事皆決

于微仲。惟進退士大夫,莘老陰竊其棲,微仲不悟也。轍居其間,跡危甚。莘老昔為

中司,臺中舊僚,多為之用,前后非意見攻。宣仁后覺之,莘老以罪去。

杜門復理舊學,于是《詩》《春秋傳》《老子解》《古史》四書皆成。嘗撫卷而嘆,

自謂得圣賢之遺意??槙刂欀^諸子:“今世已矣,后有達者,必有取焉耳。”

家本眉山,貧不能歸,先君之葬在眉山之東,昔嘗約襯于其瘦,雖遠不忍負也,以是

累諸子矣。予居潁州六年,歲在丙戌,秋九月,閱篋中舊書,得平生所為,惜其久而

忘之也,乃作《潁濱遺老傳》,凡萬余言。已而自笑曰:“此世間得失耳,也足以語

達人哉!”

(節(jié)選自蘇轍《潁濱遺老傳》)

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年十九舉進士,卷褐釋:脫下

B.只乞遑臣新命寢:停止

C.微仲直而瞳暗:不出聲

D.莘老陰竊其棲柄:權力

1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仁宗親策之王廷徘徊壬斗牛之間

B.上以轍為之屬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C.復幺臣故,改翰林承旨秦亦不噠城予趙

D.且足以語達人哉即謀單于,何以復加

14.把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轍因所問,極言得失。策入,轍自謂必見舞。(4分)

(2)繕書而藏之,顧謂諸子:“今世已矣,后有達者,必有取焉耳。”(4分)

15.從哪些方面表現(xiàn)了蘇轍的“孝悌”品德的?請簡要概括。(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伯父墓表

蘇轍

公諱渙,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穎悟,所與交游,皆一時長老。天圣元年,始

就鄉(xiāng)試,明年登科,為鳳翔寶雞主簿。未幾,移鳳州司法。王蒙正為鳳州,以章獻太

后姻家,怙勢驕橫。知公之賢,屈意禮之,以郡委公。公雖以職事之,而鄙其為人。

蒙正嘗薦公于朝,復以書抵要官,論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書。未幾,

蒙正敗,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憂去官。起為開封士曹。雍丘民有獄死者,縣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

之,閱數(shù)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邊,府當市民馬以益駒士,尹以諉公,

馬盡得而民不擾。通判悶州。雖為政極寬,而用法必當,吏民畏而安之。悶人鮮于優(yōu)

少而好學篤行公禮之甚厚以備鄉(xiāng)舉件以獲仕進。其始為吏,公復以循吏許之,佚仕至

諫議大夫,號為名臣。

選知祥符。鄉(xiāng)書手張宗久為奸利,畏公,托疾滿百日去,而引其子為代。公日:

“書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弊谒厥聶噘F,訴于府。府為符縣,公杖之。

已而中貴人至府,傳上旨,以宗為書手,公據(jù)法不奉詔。復一中貴人至曰:“必于法

外與之。”公謂尹李絢曰:“一匹夫能亂法如此,府亦不可為矣,公何不以縣不可故

爭之?”絢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稱善,命內侍省推之。蓋宗以賂請于溫成之旅,

不復窮治,杖矯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肅公拯見公,嘆曰:“君以一縣令能此,

賢于言事官遠矣!”摧提點利州路刑獄,公至逾年,劾城固縣令一人妄殺人者,一道

震恐,遂以無事。

公沒二十七年,不危狀公遺事,以授轍日:“先君既沒,惟小子僅存,不時記錄,

久益散滅,則不孝大矣?!稗H幼侍伯父,聞其言曰:“予少而讀書,少長為文,日有

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規(guī)矩。入居室,無情容。故當是時,不聞有過行。

爾曹才不逮人,姑亦師吾之寡過焉可也?!稗H懼子弟之日怠也,故記其所聞以警,焉。

(選自《蘇轍集》,有刪節(jié))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公據(jù)法不奉詔據(jù):根據(jù)

B.公復以循吏許之許:答應

C.府當市民馬以益騎士益:增加

D.知公之賢,屈意禮之禮:以禮相待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書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

B,士以此多公U事秦之心禮天下之

奇才

C.必于法外與之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D.久益散滅,則不孝大矣于其身,則恥師焉

1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間人鮮于件少而好學/篤行公/禮之甚厚/以備鄉(xiāng)舉/件以獲仕進

B.閩人鮮于件/少而好學/篤行公禮之甚厚/以備鄉(xiāng)舉/件以獲仕進

C.閩人鮮于件少而好學/篤行公禮之甚厚/以備鄉(xiāng)舉件/以獲仕進

D.闔人鮮干侏/少而好學駕行/公禮力甚厚/以備鄉(xiāng)舉/僑以獲仕戰(zhàn)

1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渙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兒子蘇不危記敘了父親遺事,交給蘇轍;蘇轍又補充了

他所聽到的伯父言談,寫成這篇墓表。

B.祥符縣張宗長期作奸營私,因畏懼蘇渙,稱病辭職,讓兒子來接替自己。蘇渙認

為他兒子不合書手的要求,對他兒子杖責。

C.雍丘縣有百姓死在獄中,縣官報告說是因病而死。開封府多次派人處理而沒能查

明真相,蘇渙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D.蘇渙擔任鳳州司法時,知州王蒙正很賞識他,曾經把他推薦給朝廷,又給要官寫

信,認為他可以擔當大任。

20.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公雖以職事之,而鄙其為人。

(2)君以一縣令能此,賢于言事官遠矣!

(3)爾曹才不逮人,姑亦師吾之寡過焉可也。

為兄軾下獄上書宋?蘇轍

臣聞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雖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懇,惟

天地父母哀而憐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今者竊聞其得罪逮捕赴獄,舉家驚號,憂在不

測。臣竊思念,軾居家在官,無大過惡。惟是賦性愚直,好談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論

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廣大,不加譴責。軾狂狷寡慮,竊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

畏。頃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興,作為歌詩,語或輕發(fā)。向者曾經臣寮

繳進,陛下置而不問。軾感荷恩貸,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復有所為。但其舊詩已自傳

播。臣誠哀軾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輕易,跡涉不遜,雖改過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

可救止。

軾之將就逮也,使謂臣曰:“軾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獄。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

有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雖齦酷于當年,終欲效尺寸于晚節(jié)。今遇此禍,雖欲改

過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無由。況立朝最孤,左右親近,必無為言者。惟兄弟之

親,試求哀于陛下而己。”臣竊哀其志,不勝手足之情,故為冒死一言。

昔漢淳于公得罪,其女子堤縈,請沒為官婢,以贖其父。漢文因之,遂罷肉刑。今臣

蛟蟻之誠,雖萬萬不及堤縈,而陛下聰明仁圣,過于漢文遠甚。更欲乞納在身官,以

贖兄軾,非敢望未減其菲,但得免下獄死為幸。兄軾所犯,若顯有文字,必不敢拒抗

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憐,赦其萬死,使得出于牢獄,則死而復生,宜何以報!

臣愿與兄軾洗心改過,粉骨報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己。

臣不勝孤危迫切、無所告訴,歸誠陛下;惟寬其狂妄,特許所乞,臣無任祈天請命激

切隕越之至。

2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此深自悔咎遭殃B.臣早失怙

恃父母的代稱

C.而已陷于刑辟刑法、刑律D.惟寬其狂

妄寬容

2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臣聞困急而呼天棄甲曳兵而走

B.左右親近,必無為言者陳勝者,陽城人也

C.漢文因之,遂罷肉刑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D.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請沒為官婢,以贖其父

2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以呼天搶地的語氣陳述人命關天的危迫,繼而動之以手足之情,曉之以

如焚之憂,感人至深。

B.第三段中蘇軾的一段話,一謂蘇軾少有大志,乂遇杰出明主,深欲報效朝廷;一

謂平素在朝勢力孤危,一旦身陷囹圄,除兄弟外無人搭救。

C.蘇軾性格愚直狂狷,恃才傲物,又愛縱談古今,舞文弄墨,所以上章論事,觀點

不一致,最終獲罪下獄,不可救藥。

D.蘇轍想捐出自己的官職為蘇軾贖罪,不敢存非分之想,只希望能救兄長出獄,使

兄長不至于死在獄中。

24.翻譯下列句子(10分)

(1)軾狂狷寡慮,竊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3分)

(2)雖欲改過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無由。(3分)

(3)雖有槁暴,不復挺者,糅使之然也。(4分)(《勸學》)

閱讀蘇轍《賈詡》(節(jié)選),完成各題。

曹公入荊州,降劉琮,欲順江東下,以取孫氏。賈詡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

今收漢南,威名遠聞,兵勢盛矣!若因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江東可以不

勞眾而定也?!惫挥闷溆?,以兵入吳境,遂敗于赤壁。方是時,孫氏之據(jù)江東已三

世矣。國險而民附,賢才為用,諸葛孔明以為可與為援而不可圖。而曹公以劉琮待之,

欲一舉而下之,難哉!使公誠用詡言,端坐荊州,使辯士持尺書結好于吳,吳知公無

并吞之心,雖未即降,而其不以干戈相向者可必也。方是時,劉玄德方以窮客借兵于

吳。吳既修好于公,其勢必不助劉,而玄德因可蹙矣。惜乎謀之不善,荊州既不能守,

而王卜、劉皆奮。

其后公既降張魯,下漢中,劉曄勸公乘勝取蜀,日:“劉備,人杰也,有度而遲,

得蜀日淺,Q人未附也。今舉漢中,初人震駭,因其震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少緩之,

諸葛亮善治國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宛三軍而為將,蜀人既定,馮隆守要,不可犯也?!?/p>

公不從而反,天下皆惜曄計之不用。

春秋之際,楚子重伐鄭。晉欒武子救之,遇于繞角。楚師還,晉師遂侵蔡。楚人

以申息之師救蔡。晉群帥皆欲戰(zhàn),智莊子、范文子、韓獻子謂武子日:“吾來救鄭楚

師不戰(zhàn)吾遂至于此既遷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師戰(zhàn)必不克雖克不令若不能克為辱已甚

不如還也?!彼烊珟煻鴼w。夫兵久于外,犯于一勝而輕與敵遇,我怠被奮,敗常十九。

古之習于兵者,蓋知之矣。

用兵之難,蓋有怵于外而動者矣。力之所及,而義不可,君子不為也;義之所可,

而力不及,君子不強也。魏文帝始受漢禪.欲用兵吳、蜀,以問賈詡。詡日:“吳、

蜀雖羲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遜見兵勢。

據(jù)險守要,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后戰(zhàn),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

無權、備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钡鄄荒苡?,遂興江陵之役,士卒多

死。是時帝始受禪,欲以武功夸示四方,貪得幸勝,未暇慮兵敗勢屈之辱也。魏多謀

臣,蓋必有知之者矣,然皆莫敢言。詡能言之,可謂不怵于外矣。

(節(jié)選自《欒城后集卷九》)

25.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玄德因可蹙矣蹙:窘迫

B.有度而遲遲:遲鈍

C.犯于一勝而輕與敵遇犯:貪圖

D.皆難卒謀也卒:終于

26.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若因舊楚之饒因其震而壓之

B.以兵入吳境以問賈詡

C.雖未即降雖以天威臨之

D.劉玄德方以窮客借兵于吳古之習于兵者

27.請用“/”為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

28.根據(jù)文意,以下人物中不屬于“不怵于外”的一個是

A.賈詡B.劉曄C.欒武子D.魏文帝

29.請簡述賈詡兩次向君主進言的內容,并概括賈詡的用兵之道。

30.《論語?述而》中有:“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

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讀了《賈詡》(節(jié)選),

你認為賈詡是一個可以和孔子“行三軍”的人嗎?請說明理由。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賈詡

蘇轍

曹公入荊州,降劉琮,欲順江東下,以取孫氏。賈詡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

今收漢南,威名遠聞,兵勢盛矣!若因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江東可以不

勞眾而定也?!惫挥闷溆?,以兵入吳境,遂敗于赤壁。方是時,孫氏之據(jù)江東已三

世矣。國險而民附,賢才為用,諸葛孔明以為可與為援而不可圖。而曹公以劉琮待之,

欲一舉而下之,難哉!使公誠用詡言,端坐荊州,使辯士持尺書結好于吳,吳知公無

并吞之心,雖未即降,而其不以干戈相向者可必也。方是時,劉玄德方以窮客借兵于

吳。吳既修好于公,其勢必不助劉,而玄德因可蹙矣。惜乎謀之不善,荊州既不能守,

而羽、、劉皆奮。

其后公既降張魯,下漢中,劉曄勸公乘勝取蜀,曰:“劉備,人杰也,有度而遲,

得蜀日淺,蜀人未附也。今舉漢中,蜀人襄駭,因其震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少緩之,

諸葛亮善治國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人既定,馮陵守要,不可犯也?!?/p>

公不從而反,天下皆惜曄計之不用。

春秋之際,楚子重伐鄭。晉欒武子救之,遇于繞角。楚師還,晉師遂侵蔡。楚人

以申思之師救蔡。晉群師皆欲戰(zhàn),智莊子、范文子、韓獻子謂武子日:“吾來救鄭楚

師不戰(zhàn)吾遂至于此既置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師戰(zhàn)必不克雖克不令若不能克為辱已甚

不如還也。”遂全師而但。夫兵久于外,狙于一勝而輕與敵遇,我怠被奮,敗常十九。

古之習于兵者,蓋知之矣。

用兵之難,蓋有怵于外而動者矣。力之所及,而義不可,君子不為也;義之所可,

而力不及,君子不強也。魏文帝始受漢禪,欲用兵吳、蜀,以問賈詡。詡日:“吳、

蜀雖羲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遜見兵勢。

據(jù)險守要,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后戰(zhàn),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

無權、備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钡鄄荒苡?,遂興江陵之役,士卒多

死。是時帝始受禪,欲以武功夸示四方,貪得幸勝,未暇慮兵敗勢屈之辱也。魏多謀

臣,蓋必有知之者矣,然皆英敢言。詡能言之,可謂不怵于外矣。

(節(jié)選自《欒城后集卷九》)

3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玄德因可蹙矣蹙:窘迫

B.有度而遲遲:遲鈍

c.和于一勝而輕與敵遇a:貪圖

D.皆難卒謀也卒:終于

3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若因舊楚之饒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

B.以兵入吳境木欣欣以向榮

C.雖未即降雖然,猶有未樹也

D.劉玄德方以窮客借兵于吳遂見用于小邑

33.請用“/”為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斷句。

34.根據(jù)文意,以下人物中不屬于“不怵于外”的一個是

A.賈詡B.劉曄C.欒武子D.魏文帝

35.請簡述賈詡兩次向君主進言的內容,并概括賈詡的用兵之道。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孟德傳

①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為兵,不獲如志。嘉祐中,戍秦州。

秦中多名山,德逃至華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餅,攜以入山。自念:“吾禁軍也,今

至此,擒亦死,無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復恤矣。”惟山之深者

往焉。食其餅,既盡,取草根木實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脹懣,無所不至。既數(shù)

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饑。然遇猛獸者數(shù)矣,亦輒不死。德之言曰:

“凡猛獸類能識人氣。未至百步,毓伏而號,其聲震山谷。德以不顧死,未嘗為動。

須臾奮躍,如將搏焉。不至十教步,則止而坐,逡巡將耳而去。試之前后如一。”

②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為候者所執(zhí),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孫謂之曰:“吾

視汝非惡人也,類有道者?!钡戮叩辣灸?。乃使為自告者,置之秦州。張安道適知秦

州,德稱病,得除兵籍為民。至今往來諸山中,亦無他異能。

③夫孟德可謂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顧,故有所恭,有所艮。幕與艮交于的

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見于面顏,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見侮,強者見笑,未有特立于

世者也。今孟德其中無所顧,其浩然之氣發(fā)越于外不自見,而物見之矣。推此道也,

雖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獸之足道哉!

(選自《欒城集》,有刪改)

36.本文和《黃州快哉亭記》的作者為同一人,他是宋代的,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

37.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吐利脹懣,無所不至利:通“痢”,腹瀉

B.逡巡弭耳而去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

D.世之君子皆有所顧顧:拜訪

38.下列各組語句中,分別表明孟德“生存艱難”和“無所畏懼”的一組是()

A.既為兵,不獲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餅,既盡,取草根木實食之須臾奮躍,如將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顧死,未嘗為動

D.至今往來諸山中,亦無他異能雖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獸之足道哉

39.東坡在讀到弟弟的這篇文章之后,在他的《書《孟德傳)后》中有這么一個句子“子

由書孟德事見寄,余既聞而異之”,你讀完《孟德傳》后,你認為孟德有什么讓你感

到與眾不同的地方呢?(用自己的語言回答,不可抄原文。)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唐太宗論

蘇轍

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巳。任賢使能,將相其非其人,恭儉節(jié)用,天

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然傳子至孫遭武氏之亂子孫為投不絕如線后

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觀之惜乎其未聞大道也哉!

貞觀之間,天下既平,征伐四夷,滅突厥,夷高昌,殘吐谷渾,兵出四克,務勝

而不知止。最后親征高麗,大臣力爭不從,僅而克之,其賢于隋氏者,幸一勝耳。而

帝安為之,原其意,亦欲夸當世、高后世耳。太子承乾既立十余年,復寵魏王泰,使

兄弟相傾。承乾既廢,晉王,嫡子欲立泰,而使異日傳位晉王,疑不能決,至引佩刀

自刺,大臣救之而止。父子之間,以愛故輕予奪,至于如此。

帝嘗得秘誠,言唐后必中微,有女武代王。以問李淳風,欲求而殺之。淳風日:

“其兆既已成,在宮中矣。

天之所命,不可去也。徒使疑似之戮,淫及無辛,且自今已往四十年,其人已老,

老則仁。雖受終易姓,必不能絕李氏,若殺之復生壯者,多殺而逞,則子孫無遺類矣?!?/p>

帝用其言而止。然猶以疑似殺李君羨。夫大命之不可易,惟修德或能已之,而帝欲以

殺人弭之,難哉!

帝之老也,將擇大臣以輔少主。李起于布衣,忠力勁果,有節(jié)俠之氣,嘗事李

密,友單雄信。密敗,不忍以其地求利。密死,不廢舊君之禮°雄信將投,以股內啖

之,使與俱死。帝以是為可用,疾革,謂高宗:“爾于無恩,今以事出之,我死,

即授以仆射。”高宗從之。及廢皇后,立武昭儀,召與長孫無忌、褚遂良計之,

稱疾不至。帝曰;“皇后無子,罪其大于絕嗣,將廢之?!彼炝嫉炔豢?。他日見,

帝曰:“將立昭儀,而顧命大臣皆以為不可,今止矣?!痹唬骸按吮菹录沂?,不須

問外人?!庇纱藦U立之議遂定。,匹夫之俠也,以死徇人不以為難,至于禮義之重,

社稷所由安危,不知也。而帝以為可以屬幼孤,寄天下,過矣!且使信賢,托國

于父,竭忠力以報其子,可矣。何至父逐之,子復之,而后可哉!挾數(shù)以待臣下,于

義既已薄矣。凡此皆不知道之過也。茍不知道,則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

而不自知者。故楚昭王惟知大道.雖失國而必復。太宗惟不知道,雖天下既安且治,

而幾至于絕滅。

(有刪改)

4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項是

A.然傳子/至孫遭武氏之亂/子孫為戮不絕如線/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觀/之惜

乎其未聞大道也哉

B.然傳子至孫/遭武氏之亂子孫/為戮不絕如線/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觀之惜乎

/其未聞大道也哉

C.然傳子/至孫遭武氏之亂/子孫為戮/不絕如線/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觀之/惜

乎其未聞/大道也哉

D.然傳子至孫/遭武氏之亂/子孫為戮/不絕如線/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觀之惜乎

其未聞大道也哉

4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代”,在文中指夏、商周三個朝代。

B.“貞觀”,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年號是我國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稱,用年號

紀年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C.“布衣”,布制的衣服,指衣著儉樸;借指平民,布衣為古代庶人之服,故名。

D.“昭儀”,中國古代后宮嬪御的一種。始置于西漢元帝時期,位同丞相,爵比諸

侯,北魏亦沿用。自魏晉至明均曾設置,但地位已經下降。

4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唐太宗能“任賢使能”“恭儉節(jié)用”,是夏、商、周三代以來難得的賢

君。

B.作者認為唐太宗親征高麗就是想要在當世被人夸耀,并且提高芻己在后世的影響。

C.作者認為唐太宗不注意修養(yǎng)德行,卻聽信李淳風的話殺了李君羨,是難以改變“女

武代王”的天命的。

D.作者認為李雖能盡忠效力,卻是一個“匹夫之俠”,唐太宗卻認為可以把少主

及天下托付給他,這實為唐太宗的過失。

4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jié)用,天下幾至刑措。

(2)茍不知道,則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

二、政論篇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上樞密韓太尉書

宋-蘇轍

太尉執(zhí)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

氣可以養(yǎng)而致。孟子曰:“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苯裼^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

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

其文疏蕩,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zhí)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

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xiāng)黨之人;所見不過數(shù)百里之間,

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fā)

其志氣??炙煦闆],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

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杰。至京師,仰觀天

子宮闕之壯,與倉康、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

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