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語文《答司馬諫議書》課內(nèi)外比較閱讀古詩文練習大全_第1頁
2024年高中語文《答司馬諫議書》課內(nèi)外比較閱讀古詩文練習大全_第2頁
2024年高中語文《答司馬諫議書》課內(nèi)外比較閱讀古詩文練習大全_第3頁
2024年高中語文《答司馬諫議書》課內(nèi)外比較閱讀古詩文練習大全_第4頁
2024年高中語文《答司馬諫議書》課內(nèi)外比較閱讀古詩文練習大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孟子去齊,尹士語人曰:“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則是不明也。識其不可,然且至,則是干澤也。千里而見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晝①,是何濡滯也!士則茲不悅?!备咦英谝愿?。曰:“夫尹士惡知予哉!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晝,于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王如改諸,則必反予。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歸志。予雖然,豈舍王哉?王猶足用為善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予豈若是小丈夫哉,諫于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于其面,去則窮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聞之曰:“士誠小人也?!保ü?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材料二:熙寧二年二月庚子,王安石為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先是,安石見上論天下事。上曰:“此非卿不能為朕推行。朕須以政事煩卿,料卿學問如此,亦欲施設(shè),必不固辭也?!卑彩瘜υ唬骸俺妓詠硎卤菹拢淘钢菹掠兴鶠椤H惶煜嘛L俗法度一切頹壞,在廷少善人,君子庸人則安常習故,而無所知;奸人則惡直丑正,而有所忌。有所忌者唱之于前,而無所知者和之于后,雖有昭然獨見,恐未及效功而為異論所勝。陛下誠欲用臣,恐不宜遽,謂宜先講學,使于臣所學本末不疑,然后用之,庶幾能粗有所成?!鄙显?“朕知卿久,非適今日也。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jīng)術(shù),不可以經(jīng)世務(wù)?!卑彩瘜υ唬骸敖?jīng)術(shù)者,所以經(jīng)世務(wù)也。果不足以經(jīng)世務(wù),則經(jīng)術(shù)何賴焉?”上曰:“不知卿所施設(shè),以何為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風俗,在長君子,消小人,以禮義廉恥由君子出故也。禮義廉恥之俗成,而中人以下變?yōu)榫诱叨嘁?。禮義廉恥之俗壞,則中人以下變?yōu)樾∪苏咭喽嘁??!鄙弦詾槿?。(?jié)選自《續(xù)通鑒長編紀事本末·王安石事跡》)【注】①晝:齊國地名。②高子:孟子的學生。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王猶足用A為善B王C如用D予E則豈徒齊民F安G天下H之民舉安。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惡,指哪里、怎么,與《逍遙游》中“彼且惡乎待哉”的“惡”用法和意思都不同。B.不予追,指沒有追回我,與《離騷》中“不吾知其亦已兮”的“不吾知”結(jié)構(gòu)相同。C.固辭,文中指堅決推辭,其中的“固”與成語“根深蒂固”中的“固”意思不相同。D.中人,文中指普通人,與賈誼《過秦論》中“才能不及中人”的“中人”意思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離開齊國,尹士對此很不以為然,他認為孟子要么就是沒有識人之明,要么就是貪圖功名利祿,尤其不滿他離開齊國時戀戀不舍的遲緩。B.孟子認為自己在晝地住了三晚才離開非但不遲緩,反而可說走得太快,他一直希望齊王能夠改變主意任用自己行仁政,尹士聽說后十分慚愧。C.皇上質(zhì)疑王安石只懂得經(jīng)術(shù)而不懂施政,王安石表示經(jīng)術(shù)正是施政的基礎(chǔ)和憑借,并指出施政的當務(wù)之急是變風俗,立法度,改變朝中風氣。D.對于齊王的不遇,孟子不愿意輕易放棄;對于皇上的重用,王安石不愿意輕易上位:兩人的選擇看似不同,實則都是想施展抱負,造福蒼生。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諫于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于其面,去則窮日之力而后宿哉!(2)雖有昭然獨見,恐未及效功而為異論所勝。【答案】1.BEG2.A

3.C

4.(1)向國君進諫而不被接受,就發(fā)怒,怨恨失意的神色露在臉上,離開時就要拼盡全力后才住宿嗎!(2)即使有獨到的真知灼見,恐怕也來不及見到功效就被不同意見戰(zhàn)勝?!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這是齊王遵照足用為善的原則,齊王如果使用我,我怎么會僅僅讓齊國的百姓能安居樂業(yè)?全天下的人民全都可以安居樂業(yè)了。“王”名詞,運用名詞斷句法看,在句中分別作主語,一個句子是“王猶足用為善”,一個句子是“王如用予”,“則”連詞,常用在句子開頭,可知BE處應(yīng)斷開?!褒R民安”“天下之民舉安”是對應(yīng)表意,涉及不同對象,可知G處應(yīng)斷開。故選BEG。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的能力。A.錯誤。“指哪里、怎么”錯,應(yīng)是品行不端、邪惡。/疑問代詞,什么。句意:對品行不端的人使他們改惡從善。/他還仰賴什么呢?B.正確。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不追予”。/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不知吾”。句意:沒有追回我。/沒有人了解我也沒什么。C.正確。堅決推辭。/穩(wěn)固。句意:一定不會堅決推辭。/比喻基礎(chǔ)穩(wěn)固,不容易動搖。D.正確。均為“普通人”。句意:那么普通人(中等資質(zhì)的人)成為君子的人就多了。/才能不如普通人(中等資質(zhì)的人)。故選A。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皇上質(zhì)疑王安石只懂得經(jīng)術(shù)而不懂施政”錯誤。由“朕知卿久,非適今日也。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jīng)術(shù),不可以經(jīng)世務(wù)”可知,認為王安石只懂得經(jīng)術(shù)而不懂施政的是他人,不是皇帝,皇帝是了解王安石的。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諫于其君”,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于其君諫”;“受”,被接受;“悻悻然”,怨恨失意的樣子;“去”,離開;“窮日之力”,拼盡全力。(2)“雖”,即使;“昭然獨見”,獨到的真知灼見;“效功”,見到功效;“為……所”,表被動。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先公言:與閻二丈詢?nèi)释笆≡嚕錾倌觑L骨竦秀于相國寺。及下馬去毛衫,乃王元澤①也。是時隆冬,因相與于一小院中擁火。詢?nèi)蕟柷G公出處,曰:“舍人何久召不赴?”答曰:“大人久病,非有他也。近以朝廷恩數(shù)至重,不晚且來。芳不惟赴省試,蓋大人先遣來京尋宅子爾。”詢?nèi)试疲骸吧崛思葋?,誰不愿賃宅,何必預(yù)尋?”元澤答曰:“大人之意不然,須與司馬君實相近者。每在家中云:‘擇鄰必須司馬十二,此人居家事事可法,欲令兒曹有所觀效焉?!保ü?jié)選自王铚《默記》)材料二: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應(yīng)之曰: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又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惫湃艘詢€為美德,令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農(nóng)夫躡絲履。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內(nèi)法,果、肴非遠方珍異,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常量月營聚,然后敢發(fā)書。茍或不然,人爭非之,以為鄙吝。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嗟乎風俗頹敝如是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御孫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惫玻?,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jié)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也?!背迍t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xiāng)必盜。故曰:“侈,惡之大也?!逼溆嘁詢€立名,以侈自敗者多矣,不可遍數(shù),聊舉數(shù)人以訓汝。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使知前輩之風俗云。(節(jié)選自司馬光《訓儉示康②》)【注】①王元澤、王安石之子王霧。字元澤。②康,司馬光之子司馬康。5.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熙。嗟乎A風俗B頹敝C如是D居位者E雖不能F禁G忍助之乎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省試,指科舉中每三年一次的禮部試,明清時稱會試,又因在二三月進行而稱“春試”。B.“枉道速禍”中的“速”是加速之意,與“始速禍焉”(《六國論》)中的“速”含義相同。C.舍人,古代指豪門貴族家的門客,也是官職名稱,宋后稱權(quán)貴子弟。本文是官職名。D.“聊舉數(shù)人以訓汝”與《孔雀東南飛》“本自無教訓”中的“訓”用法和含義不相同。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铚說他父親當年與閻詢?nèi)释笆≡嚂r,在相國寺遇到王元澤,還向他詢問王安石為什么沒參加前幾次省試。B.司馬光能堅守正見,當大家都以奢侈浪費為榮時,他卻以節(jié)儉樸素為美,哪怕被人譏笑固執(zhí)鄙陋,依然不改初心。C.司馬光看到近來社會風氣日漸奢靡,平民講究穿著,士大夫宴客極盡鋪張,否則就會受到非議和嘲笑,他感到很憂慮。D.司馬光認為儉可以養(yǎng)德,因為節(jié)儉會減少貪欲,這樣無論身份如何,都能不被外物役使,從而約束自己,遠離禍患。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大人久病,非有他也。近以朝廷恩數(shù)至重,不晚且來。(2)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9.王安石認為司馬光“居家事事可法”,請結(jié)合材料二簡要概括司馬光的“居家事事可法”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答案】5.ADG6.B

7.A

8.(1)我父親一直在生病,不是有其他原因。最近因為朝廷的恩德越來越重,不久也將要來京了。(2)有志于探求真理卻以穿不好的衣服、吃不好的食物為羞恥的讀書人,不值得跟他交談。9.①司馬光重視“儉以養(yǎng)德”;②司馬光重視對子女的教育;③司馬光重視家風傳承?!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唉!風氣敗壞得像這樣,當權(quán)者即使不能禁止,能忍心助長這種風氣嗎!“嗟乎”,感嘆詞,單獨成句,所以A處斷句;“居位者”作主語,其前斷句,所以D處斷句;“禁”與“忍”為兩個謂語動詞,中間應(yīng)該斷開,所以G處斷句。故選ADG。6.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和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B.錯誤?!巴鞯浪俚湣敝械摹八佟笔恰罢兄隆钡囊馑肌>湟猓翰谎蓝?,招致禍患。/才快速地招來(滅亡的)禍患。C.正確。D.正確。動詞,教導;/名詞,教養(yǎng)。句意:姑且舉出幾個人來教導你。/本來就沒有受到過好的教養(yǎng)。故選B。7.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A.“還向他詢問王安石為什么沒參加前幾次省試”錯誤。由原文“曰:‘舍人何久召不赴?’”可知,是向王元澤詢問王安石為什么這么多次征召都不赴任,而不是“為什么沒參加前幾次省試”。故選A。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他”,其他原因;“以”,因為;“且”,將要。(2)“恥”,以……為羞恥;兩個“惡”,都是“不好”的意思;“衣”“食”,名詞作動詞,穿衣服,吃食物。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根據(jù)原文“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jié)用,遠罪豐家”可知,司馬光重視“儉以養(yǎng)德”;根據(jù)原文“其余以儉立名,以侈自敗者多矣,不可遍數(shù),聊舉數(shù)人以訓汝”可知,司馬光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根據(jù)原文“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使知前輩之風俗云”可知,司馬光重視家風傳承。參考譯文:材料一:我父親曾說過這樣一件事:他年輕時與閻家二伯閻詢?nèi)室煌⒓邮≡嚕谙鄧掠龅揭粋€風骨脫俗的少年。

等到他下馬脫去皮襖,原來是(王安石的兒子)王元澤。這時正是隆冬季節(jié),于是三個人聚在一間小院里烤火。閻詢?nèi)蕟柾醢彩F(xiàn)在何處:“王大人為什么這么多次征召都不赴任呢?”(王元澤)回答說:“我父親一直在生病,不是有其他原因。最近因為朝廷的恩德越來越重,不久也將要來京了。我不只是來參加省試的,也是被父親派來先在京都找房子的?!痹?nèi)收f:“你父親(名氣那么大),來到東京后,誰不愿意把房子租給你們,何必預(yù)先找呢?”王元澤回答說:“我父親的想法不是這樣的,他想要的是必須與司馬光住宅相鄰近的房子。我父親常常在家中說:‘選鄰居就要選司馬光這樣的,司馬光這個人在家里的種種言行都值得效法,我要讓孩子們都模仿學習他的做法。’”(節(jié)選自王铚《默記》)材料二:大家都把奢侈浪費當作光榮,我心里唯獨以節(jié)儉樸素為美。人們都譏笑我固執(zhí)鄙陋,我卻不認為這是什么缺點。我回答他們:孔子說“與其驕縱不遜,寧可簡陋寒酸”;又說“因為節(jié)約而犯過失的很少”;又說“有志于探求真理卻以穿不好的衣服、吃不好的食物為羞恥的讀書人,不值得跟他交談?!惫湃税压?jié)儉看作美德,當今的人卻因節(jié)儉而互相嘲笑辱罵。唉,真是奇怪?。〗陙淼娘L氣特別奢侈浪費,跑腿的穿的衣服像士人的衣服,農(nóng)民穿絲織品做的鞋。近來士大夫家,酒假如不是按宮內(nèi)釀酒的方法釀造的,水果、菜肴假如不是遠方的珍品特產(chǎn),食物假如不是多個品種,餐具假如不是擺滿桌子,就不敢約會賓客好友,常常是經(jīng)過了幾個月的籌辦積累,這樣之后才敢發(fā)函邀請,如果不這樣做,人們就會爭先責怪他,認為他鄙陋吝嗇。所以不跟著習俗隨風倒的人大概就少了。唉!風氣敗壞得像這樣,當權(quán)者即使不能禁止,能忍心助長這種風氣嗎!御孫說:“節(jié)儉,是共同的美德;奢侈,是最大的惡行?!惫玻褪峭?,是說有德行的人都是從節(jié)儉做起的,因為,節(jié)儉就少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沒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貪欲就能約束自己,節(jié)約費用,遠離犯罪,使家里富裕。所以說:“節(jié)儉,是共同的美德?!鄙莩蘧蜁嘭澯河械匚坏娜巳绻嘭澯蜁潙賽勰礁毁F,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禍患;沒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貪欲就會多方營求,隨意揮霍,敗壞家庭,喪失生命。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貪污受賄,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盜竊別人的錢財。所以說:“奢侈,是最大的惡行?!逼渌驗楣?jié)儉而樹立名聲,因為奢侈而自取滅亡的人還很多,不能一一列舉,姑且舉出幾個人來教導你。你不僅僅要自己實行節(jié)儉,還應(yīng)當用它來教導你的子孫,使他們了解前輩的作風習俗。節(jié)選自司馬光《訓儉示康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材料一:上謂房玄齡、蕭瑀曰:“隋文何等主?”對曰:“克己復禮,勤勞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之論事。宿衛(wèi)之人傳餐而食雖非性體仁明亦勵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于物。自以欺孤寡得之,謂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決,雖勞神苦形,未能盡合于理。朝臣既知上意,亦復不敢直言,宰相已下,承受而已。朕意不然。以天下之廣,豈可獨斷一人之慮?朕方選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wù),委任責成,各盡其用,庶幾于理也。”因令有司:“詔敕不便于時,即宜執(zhí)奏,不得順旨施行?!保ü?jié)選自《舊唐書》)材料二:貞觀六年,太宗以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杜正倫、秘書少監(jiān)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上封事稱旨,召而謂曰:“朕歷觀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盡誠規(guī)諫,至如龍逢、比干,不免孥戮。為君不易,為臣極難。朕又聞龍可擾而馴,然喉下有逆鱗。卿等遂不避犯觸,各進封事。常能如此,朕豈慮宗社之傾?。∶克记涞却艘?,不能暫忘,故設(shè)宴為樂。”仍賜絹有差。太常卿韋挺嘗上疏陳得失,太宗賜書曰:“所上意見,極是讜言,辭理可觀,甚以為慰。昔齊境之難,夷吾有射鉤之罪,蒲城之役,勃鞮為斬袂之仇。而小白不以為疑,重耳待之若舊。豈非各吠非主,志在無二。卿之深誠,見于斯矣。若克全此節(jié),則永保令名。如其怠之,可不惜也。勉勵終始,垂范將來,當使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古,不亦美乎?朕比不聞其過,未睹其闕,賴竭忠懇,數(shù)進嘉言,用沃朕懷。”(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宿衛(wèi)之A人B傳餐C而食D雖非性體E仁明F亦勵G精之主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察,文中指明辨、明察,與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不蒙見察”的“察”意思不同。B.已,文中通“以”,與歸有光的《項脊軒志》一文中“已為墻”的“已”意思不同。C.暫,文中指一時,表示時間短,與王羲之《蘭亭集序》“暫得于己”的“暫”意思相同。D.闕,文中指侵損、削減,與《左傳》中《燭之武退秦師》的“若不闕秦”的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太宗重視諫諍的作用,希望群臣能夠廣開言路,敢于進諫,反對其盲目順旨。B.房玄齡認為隋文帝勤勞、克己復禮、尊重官員、愛護衛(wèi)兵,是勵精圖治的皇帝。C.唐太宗盛贊韋挺、杜正倫等人不像有些臣子,那些人雖然溫順,但有逆鱗。D.唐太宗寫了一道詔書來贊揚太常卿韋挺,說他所呈上的意見是正直的言論。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若值明主,便宜盡誠規(guī)諫,至如龍逄、比干,不免孥戮。(2)卿之深誠,見于斯矣。若克全此節(jié),則永保令名。14.唐太宗鼓勵群臣進諫的原因是什么?請結(jié)合文本概括。【答案】10.BDF11.D

12.C

13.(1)(臣子)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自然就應(yīng)該竭盡誠心規(guī)諫,至于像龍逢、比干那樣的處境,就不免沒為奴婢或加刑戮。(2)你的忠誠,從這里(奏章中)就可以看出來。如果你能保全這種節(jié)操,那么你的好名聲就可以永遠保全了。

14.①天下如此之大,不能皇帝一人定奪。②臣子忠心進諫,可助宗廟社稷無憂。③臣子可以保全好名聲,做后人的表率?!窘馕觥?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由晚上守夜的衛(wèi)兵把食物送進來吃。雖然他本性不很仁義明智,但也是勵精圖治的皇帝?!八扌l(wèi)之人”是句子主語,可在B處斷句;“傳餐而食”是“宿衛(wèi)之人”的謂語,不能斷開;“雖”一般放在句首,其前D處斷開;“性體仁明”是主謂結(jié)構(gòu),不能斷開;“亦勵精之主也”是判斷句,“亦”前F處斷開。故選BDF。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及文言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明辨、明察;理解。句意:這個人性格過于明察,但內(nèi)心并不能明辨(臣子)。/最終也必定不被您所諒解。B.正確。通“以”;不久。句意:丞相以下的官吏。/不久又變成墻。C.正確。句意:一刻也不能忘懷。/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D.錯誤。過失;侵損、削減。句意:也沒看見我所做過的一切事中存在哪些過失。/如果不侵損秦國。故選D。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那些人雖然溫順,但有逆鱗”錯,原文“龍”指皇帝自己,“逆鱗”喻指皇帝的尊嚴,意在贊揚臣子敢于犯顏直諫。故選C。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補充主語“臣子”;“值”,遇到;“孥戮”,沒為奴婢或加刑戮。(2)“見于斯”,狀語后置,“于斯見”;“克”,能;“令”,美好。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以天下之廣,豈可獨斷一人之慮?”可知,天下如此之大,不能皇帝一人定奪。②由“朕又聞龍可擾而馴,然喉下有逆鱗。卿等遂不避犯觸,各進封事。常能如此,朕豈慮宗社之傾敗!”可知,臣子忠心進諫,可助宗廟社稷無憂。③由“若克全此節(jié),則永保令名。如其怠之,可不惜也。勉勵終始,垂范將來”可知,臣子可以保全好名聲,做后人的表率。參考譯文:材料一:皇上(唐太宗)對房玄齡、蕭瑀說:“隋文帝是什么樣的皇帝?”房玄齡回答說:“隋文帝約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禮,勤勤勞勞思慮政事,每天坐朝聽政,有時會持續(xù)到太陽西斜。五品官員以上,指派(賜予)座位討論事情,由晚上守夜的衛(wèi)兵把食物送進來吃。雖然他本性不很仁義明智,但也是勵精圖治的皇帝?!碧谡f:“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個人性格過于明察,但內(nèi)心并不能明辨(臣子)。心里糊涂就不能通達徹見,性格過于明察就對事情容易多疑。他本來是靠欺騙前朝皇帝的遺孤寡婦,奪取江山登上皇位的,所以總是害怕群臣不服,因此,他不肯相信手下的每個官員,每一件事他都自己判斷決定,勞神費力,事情也不是都處理得合情合理。朝中的大臣已經(jīng)知道這點,卻不敢指出來。丞相以下的官吏,處理政務(wù)都只是遵旨應(yīng)對。我認為不對,天下如此之大,我怎能一人定奪?我正選拔天下的賢良人才,委任以相應(yīng)的職務(wù)和要求,使每個人都能得到相應(yīng)的用武之地,這幾乎就是合乎道理了?!碧铺谟谑墙o相關(guān)部門下令:“凡是詔策有不便利于時的地方,官吏必須上奏指出,不能只按照圣旨上的意思辦事?!辈牧隙贺懹^六年,唐太宗因為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杜正倫、秘書少監(jiān)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人所奏的事很合心意,召見時對他們說:“我曾把從古以來臣子盡忠的事跡一一看過,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自然應(yīng)該竭盡誠心規(guī)諫,至于像龍逢、比干那樣的處境,就不免沒為奴婢或加刑戮。做君主不容易,做臣子也極難。我又聽說龍可以馴養(yǎng)得聽話,但喉下有逆鱗。你們就敢于犯逆鱗,各自進上奏書。常能這樣,我難道還怕宗廟社稷會傾覆!每想到你們一片忠心,一刻也不能忘懷,所以設(shè)宴共享歡樂。”還給每人賞賜了數(shù)量不等的絹。太常卿韋挺曾經(jīng)上書唐太宗,指出他治理國家的功勞與過失。太宗寫了一道詔書送給他說:“你所呈上的意見是正直之言,里面的言辭和道理都值得看。我對此感到十分欣慰。春秋時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管仲的箭曾射中齊桓公,晉國蒲城的爭斗,勃鞮曾用劍斬斷晉文公的衣袖。但齊桓公重用管仲,沒有猜疑,晉文公對待勃鞮仍一視同仁,沒有什么差別。這是臣子各為其主,心誠不移。你的忠誠,從這份奏章就可以看出來。如果你能保全這種節(jié)操,那么你的好名聲就可以永遠保全了。如果你在這方面懈怠了,那將是多么可惜呀。我希望你能自始至終地努力,做后人的表率。這可以使后來的人看今天所發(fā)生的事,就像今天的人看古代所發(fā)生的事一樣,這難道不是很好嗎?我近來沒有聽說過我所犯下了哪些過錯,也沒看見我所做過的一切事中存在哪些過失,這些功績都是依靠你們這些忠信、誠實的人的結(jié)果。你們不斷地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議,用來豐富我治國的思想?!遍喿x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材料—:一日講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安石曰:“以天下之大,學者不為不多。然?;紵o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lián)裥g(shù)未明,推誠未至,雖有賢者亦必為小人所蔽,因卷懷而去爾?!钡墼唬骸昂问罒o小人,雖堯、舜之時,不能無四兇。”安石曰:“惟能辨四兇而誅之,此其所以為堯、舜也。若使四兇得肆其讒愿,則皋、稷、契亦安肯茍食其祿以終身乎?”(節(jié)選自《宋史·王安石傳》)材料二: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誠能使天下人才眾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擇其人而取足焉。先王之時,人才嘗眾矣,何至于今而獨不足乎?故曰:取之、任之,非其道故也。所謂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鄉(xiāng)黨,必于庠序,使眾人推其所謂賢能,書之以告于上而察之。誠賢能也,然后隨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此取之之道也。所謂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農(nóng)者以為后稷,知工者以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為之長,德薄而才下者以為之佐屬。又以久于其職,則上狃習而知其事,下服馴而安其教;賢者則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則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績之法。故智能才力之士,則得盡甚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終、其功之不就也。偷惰茍且之人,雖欲取容于一時,而顧修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若夫無能之人,固知辭避而去矣。居職任事之日久。不勝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辭避矣,尚何有比周、讒諂、爭進之人乎?取之既已詳,使之既已當,處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專焉而不一一以法束縛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堯、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眾工者,以此而已。然堯、舜之時,其所黜者則聞之矣,蓋四兇是也。其所陟者,則皋、稷、契,皆終身一官而不徙。蓋其所謂陟者,特加之爵命、祿賜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節(jié)選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注】①四兇:傳說為堯、舜時期四個惡名昭著的部族首領(lǐng);比喻兇殘貪婪的朝臣。②皋、稷、契:傳說中舜時的賢臣皋陶、后稷和契。這里借指賢臣。③狃習:熟習。15.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處之A既已久B至其任之C也又D專焉E而不一一以法F束縛之G而使之H得行其意。16.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學者,文中指“有學問的人”,與《師說》中“古之學者必有師”的“學者”含義相同。B.肆,文中指“任意妄為”“恣意而行”,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義不同。C.庠序,指古代地方學校,商代稱為“序”,周稱為“庠”,后泛稱學?;蚪逃聵I(yè)。D.陟,文中是“提拔、晉升”的意思,與《出師表》中“陟罰臧否”的“陟”含義相同。17.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雖然當世人才很多,卻還是會有無人輔佐君主的憂慮,王安石認為這是因為皇帝選拔人才的方法并不高明,求賢的誠意不夠。B.在論述“任之之道”時,王安石提出對于人才要將其任命到與他的能力相匹配的職位上,并且要安排其長期任職,使之專于此任。C.任職中,官員是否有能力處理事務(wù)都會顯露無遺,朝廷對他們進行成績考核,那些工作不稱職的無能之輩將會被免職處罰。D.材料二中,王安石舉皋、稷、契升遷只增加爵位、俸祿而一生都任同一個官職沒有改變的例子,來正面論證他的“任之之道”。18.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誠賢能也,然后隨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2)故智能才力之士,則得盡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終、其功之不就也?!敬鸢浮?5.BEG16.A

17.C

18.(1)確實賢能,然后根據(jù)他們德行的大小、才能的高低而決定做什么樣的官。(2)因此有智慧能力才學精力的人,就會用盡他的全部智慧和才能來建立功業(yè),我們不用擔心他不能堅持做下去,讓事業(yè)成功不了?!窘馕觥?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讓他們長久地處理一方面的事務(wù),等到他對該職務(wù)又很精通了,就不要用一些法律條框束縛他,從而使他完全實行他的想法。依據(jù)語法結(jié)構(gòu),“處之既已久”與前文“取之既已詳”“使之既已當”句式相似,構(gòu)成并列結(jié)構(gòu)的短語,A處不斷,在其后B處斷開;“其任之”和“?!睒?gòu)成主謂句,所以C和D處不斷;“焉”是形容詞詞尾,表示狀態(tài),相當于“然”,在其后E處斷開;“以法”做“束縛”的狀語,所以F處不斷;“而使之得行其意”的“而”指“從而”,表順承,在其前G處斷開;“得行其意”做前邊“之”的謂語,所以H處不斷。故選BEG。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一詞多義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錯誤?!肮胖畬W者必有師”的“學者”是求學的人。句意:有學問的人不可以說不多。/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B.正確?!坝钟疗湮鞣狻钡摹八痢笔茄由欤瑪U張。句意:假如讓“四兇”肆無忌憚、讒害忠良、為非作歹。/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C.正確。D.正確。都是“提拔、晉升”的意思。句意:所升遷的人。/獎勵(升遷)好人,懲罰壞人。故選A。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那些工作不稱職的無能之輩將會被免職處罰”分析錯誤。原文“若夫無能之人,固知辭避而去矣”可知,意思是:如果他是無能的人,應(yīng)當知道辭去職務(wù)而避免被考察到不合格而撤職。所以應(yīng)該是那些工作不稱職的無能之輩將會考慮辭職躲避考察。故選C。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誠”,確實;“隨”,根據(jù);“官”,做官。(2)“赴功”,建立功業(yè);“患”,擔心;第二個“之”,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就”,成功。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欲為,患上之人不使其為也。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以辱。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畫策而利害得,治國而國安利,此其所以異于人也。上之人茍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異于眾,況其下者乎?馬之在廄也,駕驥雜處,求其所以異者蓋寡。及其引重車,不屢策,一頓其轡而千里已至矣。當是之時,使駑馬并驅(qū)方駕,則雖傾輪絕勒,不舍晝夜而追之,遼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騏驥與駑駘別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為天下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銖量其能而審處之。如是則士之愚縈鄙陋者,皆能奮其所知以效小事,況其賢能智力卓犖者乎?嗚呼!后之在位者,蓋未嘗求其說而試之以實也,而坐曰天下果無材,亦未之思而已矣。噫!今天下蓋嘗患無材。吾聞之,六國合縱而辯說之材出,劉、項并世而籌畫戰(zhàn)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謨謀諫諍之佐來。此數(shù)輩者,方此數(shù)君未出之時,蓋未嘗有也;人君茍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廣,人物之眾,而曰果無材者,吾不信也。(節(jié)選自王安石《材論》)文本二:古之取士,取于盜賊,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盜賊、夷狄之事可為也,以賢之所在而已矣。夫賢之所在貴,而貴取焉;賤,而賤取焉。是以盜賊、夷狄,雖奴隸之所恥,而往往登之朝廷;而繩趨尺步、華言華服者,往往擯棄不用。何則?天下之能繩趨而尺步、華言而華服者眾也。朝廷之政、郡國之事,非特如此而可治也。彼雖不能繩趨而尺步、華言而華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則居此位可也。布衣寒士而賢,則用之;公卿子弟而賢,則用之;巫醫(yī)方技而賢,則用之;骨吏賤吏而賢,則用之。(節(jié)選自蘇洵《廣士》)19.材料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在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寫上斷句處字母。夫材A之用B國C之棟梁也D得之E則安F以榮G失之且則亡以辱。2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患,意為擔憂,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出則無敵國外患者”的“患”字含義相同。B.茍,意為如果,與《赤壁賦》中“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中的“茍”字含義相同。C.銖,本是古代重量單位,重量為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銖量,這里形容極精細地衡量、推究。D.巫醫(yī),古代巫和醫(yī)不分,巫主要以祝禱、占卜為業(yè),也為人治病。與《師說》中的“巫醫(yī)”含義相同。21.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安石認為人才和一般人的區(qū)別在于,人才遇到事情時能夠把事情治理好,出謀劃策時能夠分清利害關(guān)系,治理國家能使國家安定。B.王安石認為在馬棚里很難辨別出良馬和劣馬,而在二者一起拉車趕路時,則能夠看出劣馬即使拉斷韁繩,晝夜不停,也追趕不上良馬。C.王安石用劉邦、項羽、唐太宗等人的例子,說明如果國君真正渴求人才,會激勵人才的出現(xiàn),提醒當時的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廣泛地尋求人才。D.蘇洵認為古人常從盜賊、夷狄中選拔人才,循規(guī)蹈矩、言辭堂皇、服飾華美的人,往往舍棄不用,因此提倡應(yīng)多從身份卑賤的人中選拔人才。2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于人哉?(2)是以盜賊、夷狄,雖奴隸之所恥,而往往登之朝廷。23.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選文中王安石和蘇洵在任用人才方面的觀點?【答案】19.BDG20.A

21.D

22.(1)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憑什么和一般人區(qū)別開呢?(2)因此盜賊小偷、外族人,即使是奴隸也認為他們可恥,可是(他們)往往能夠進入朝廷。23.①王安石認為應(yīng)該仔細考察人才并審慎任用人才,讓其承擔符合他能力的職務(wù);②蘇洵認為應(yīng)該不看身份,而看能力(賢能)?!窘馕觥?9.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人才的作用就好像是國家的棟梁,得到人才,國家就會安定而繁榮;失去人才,國家就會滅亡而遭受恥辱。“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是判斷句,主謂之間斷開,即B后斷句;“也”是句末語氣詞,在其后D處斷句;“得之則安以榮”與“失之且則亡以辱”句式一致,G處斷句。故在BDG三處斷開。20.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和一詞多義的能力。A.錯誤。擔憂/禍患。句意:國家所擔憂的,不是擔心人才不多。/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或外來的禍患。B.正確。句意:在上層的人如果不能仔細地考察他。/如果不是我擁有的,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會去求取。C.正確。D.正確。故選A。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多從身份卑賤的人中選拔人才”錯誤,由原文“古之人非以盜賊、夷狄之事可為也,以賢之所在而已矣。夫賢之所在貴,而貴取焉;賤,而賤取焉”可知,蘇洵認為任用人才以賢能為標準,沒有提倡多從身份卑賤的人中選拔人才。故選D。2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人之有材能者”,定語后置句,正常的語序為“有材能之人者”;“形”,外表;“何以”,憑什么,根據(jù)什么;“異于人”,狀語后置句,正常的語序為“于人異”。(2)“是以”,因此;“雖”,即使;“恥”,意動用法,認為可恥;“登”,進入。2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內(nèi)容和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結(jié)合“上之人茍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和“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為天下無材,盡其道以求而試之。試之之道,在當其所能而已,銖量其能而審處之……”可知,在上層的人如果不能仔細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影響極大;所以并不認為天下沒有人才,而是用盡一切方法去尋找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方法,就在于給他才能相當?shù)墓ぷ髁T了,特別仔細地衡量人才的本領(lǐng)而慎重地任用,這是王安石的在任用人才上的觀點。結(jié)合“古之取士,取于盜賊,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盜賊、夷狄之事可為也,以賢之所在而已矣。夫賢之所在貴,而貴取焉;賤,而賤取焉”和“彼雖不能繩趨而尺步、華言而華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則居此位可也。布衣寒士而賢,則用之;公卿子弟而賢,則用之;巫醫(yī)方技而賢,則用之;骨吏賤吏而賢,則用之”可知,蘇洵認為身份高低貴賤,只要有才能都可以任用,這是他在任用人才方面的觀點。參考譯文:文本一:國家所擔憂的,不是擔心人才不多,而是擔憂在上層的人不希望人才太多;不是擔心才士們不想有所作為,而是擔憂在上層的人不讓他們?nèi)ジ墒隆H瞬诺淖饔镁秃孟袷菄业臈澚?,得到人才,國家就會安定而繁榮;失去人才,國家就會滅亡而遭受恥辱。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憑什么與一般人區(qū)別開呢?只有當他辦事,事情就能處理得好,出謀劃策就能趨利避害,治理國家就能使國家安定富強,這才是他不同凡人的地方。在上層的人如果不能仔細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那么,即使有皋、夔、稷、契那樣的才智,尚且不能使自己有別于一般人,何況那些才智比他低下的呢?馬在馬棚里,劣馬和好馬混雜在一起,尋找兩者不同的地方確實很少。等到好馬拉重車,不必多次鞭打,只要一拉韁繩,千里的路程就跑到了。在這個時候,讓劣馬和好馬并駕齊驅(qū),那么即使車輪歪斜了,韁繩拉斷了,晝夜不停地追趕,劣馬還是遠遠地落在后面而趕不上。在這之后駿馬與劣馬就能區(qū)別開了。古代的君王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并不認為天下沒有人才,而是用盡一切方法去尋找人才、考察人才??疾烊瞬诺姆椒ǎ驮谟诮o他才能相當?shù)墓ぷ髁T了,特別仔細地衡量人才的本領(lǐng)而慎重地任用。像這樣,即使愚昧淺陋的人也都能發(fā)揮他們的智能去干好小事,何況那些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英杰呢?唉!后世的君王,未曾考慮這個道理并且在實際中加以運用,卻空說天下真的沒有人才,也是沒有很好地考慮原因何在罷了。唉!現(xiàn)在國家還常常擔心沒有人才。我聽說戰(zhàn)國時期六國合縱,辯論游說的人才就出現(xiàn)了;劉邦項羽并起相爭,出謀畫策、能征慣戰(zhàn)的人才就涌現(xiàn)了;唐太宗想天下大治,而出謀獻策、直言規(guī)勸的輔佐大臣就來到朝廷。這些人才,當那幾位君王還沒有出來時,他們也不曾被發(fā)現(xiàn);而當君王盼望人才時,這些人才就來到了。天下那么廣大,人物那么眾多,卻說的確沒有人才可用,我是不相信的。文本二:古代選擇人才,從盜賊小偷當中選擇,從外族人當中獲得。古代的人并不認為盜賊小偷、外族人那樣的事是可以做的,只是因為小偷強盜、外族人里面也有人才罷了。賢士在高貴的人中間,那么就從高貴的人中間選拔;若卑賤的人中有賢士,那么賢士就在卑賤的人中間選擇。因此盜賊小偷、外族人,即使是奴隸也認為他們可恥,可是(他們)往往能夠進入朝廷;相反,那些舉手邁步,循規(guī)蹈矩,言辭堂皇,服飾華美的人,常常被棄而不用。這是什么緣故呢?天下那些舉手邁步,循規(guī)蹈矩,言辭堂皇,服飾華美的人太多了。朝廷的政務(wù)、州郡的事務(wù),并非這樣就能處理好的。那些人雖不能循規(guī)蹈矩,說堂皇的言辭,穿華美的服飾,但如果他們的才能在這里果真能得到發(fā)揮,那么在這個職位上就是合適的。普通百姓、貧寒士者如果賢能,就任用他們;公卿大臣于子弟如果賢能,就任用他們;巫師、醫(yī)生、打卦的、相面的如果賢能,就任用他們;職位卑微的官吏如果賢能,就任用他們。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英宗治平四年閏三月癸卯,以王安石知江寧府。終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嘗起,韓維、呂公著兄弟更稱揚之。神宗在潁邸,維為記室。每講說見稱,輒曰:“此非維之說,維友王安石之說也?!本S遷庶子,又薦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見其人。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謂輔臣曰安石歷先帝朝召不赴或以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曾公亮曰:“安石真輔相材,必不欺罔?!眳强唬骸俺紘L與安石同領(lǐng)群牧,見其護短自用,所為迂闊,萬一用之,必紊綱紀?!钡鄄宦牐擞薪瓕幹?。眾謂安石必辭,及詔至,即起視事。九月,以王安石為翰林學士。時宰相韓琦執(zhí)政三朝,或言其專。曾公亮因力薦王安石,覬以間琦。琦求去益力,帝不得已從之,以司徒兼侍中。入對,帝泣曰:“侍中必欲去,今日已降制矣。然卿去誰可屬國者?王安石何如?”琦對曰:“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余,處輔弼之地則不可?!钡鄄淮?。神宗熙寧元年夏四月乙巳,王安石始至京師,時受翰林學士之命已七越月矣,詔安石越次入對。帝問為治所先,安石對曰:“擇術(shù)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當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堯、舜之道至簡而不煩,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難,但末世學者不能通知,以為高不可及耳?!钡墼唬骸扒淇芍^責難于君,恐無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輔朕,庶同躋此道?!倍辉拢?。執(zhí)政以河朔旱傷,國用不足,乞南郊勿賜金帛。詔學士議,司馬光曰:“救災(zāi)節(jié)用,當自貴近始,可聽也。”王安石曰:“國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財者故也?!惫庠唬骸吧评碡斦撸贿^頭會箕斂爾。”安石曰:“不然,善理財者,不加賦而國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財貨百物,不在民,則在官,彼設(shè)法奪民,其害乃甚于加賦?!睜幾h不已。帝曰:“聯(lián)意與光同,然姑以不允答之?!保ü?jié)選自《宋史紀事本末·王安石變法》)2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謂輔臣曰/安石歷先帝朝/召不赴/或以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B.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謂輔臣曰/安石歷先帝/朝召不赴/或以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C.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謂輔臣曰/安石歷先帝/朝召不赴/或以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D.及即位/召之安石/不至/帝謂輔臣曰/安石歷先帝朝/召不赴/或以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邪/有所要邪/29.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宋英宗在位時,韓維、呂公著等人就常對人稱道王安石,韓維升任太子庶子時,還向神宗推薦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記室之職。B.吳奎曾與王安石共事,他反對神宗任用王安石,認為他行為迂闊,若受重用,必然紊亂朝綱,可他的意見并沒有被皇帝聽從。C.曾公亮向朝廷大力舉薦王安石,希望借機讓皇帝疏遠宰相韓琦。韓琦則力請離開朝廷,并向神宗表示反對讓王安石接替自己。D.王安石認為皇帝應(yīng)該效法堯、舜,堯、舜治國簡明、扼要且容易,并非高不可及,而唐太宗治國則煩難迂闊,不值得效仿。3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1)和課內(nèi)句子(2)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眾謂安石必辭,及詔至,即起視事。(2)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31.在國用不足上,王安石與司馬光有何分歧?請概括說明?!敬鸢浮?8.A29.D

30.(1)眾人認為王安石必定推辭,等到詔書下來,王安石立即起身上任。(2)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合理,然后堅決行動,認為對(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緣故啊。

31.王安石認為國用不足是由于沒有找到善于理財?shù)娜?;司馬光認為國用不足與理財無關(guān),所謂理財就是設(shè)法奪民而已。【解析】28.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等到神宗即位當皇帝,召見王安石,王安石不來。神宗對左右大臣說:“王安石是先帝的大臣,先帝請不來,有人認為他不恭順,現(xiàn)在又請不來,是真的病了嗎?還是有什么條件呢?”“安石不至”是主謂結(jié)構(gòu),中間不應(yīng)斷開,可排除CD;“先帝”修飾“朝”,“朝”作“歷”的賓語,意中間不應(yīng)斷開,可排除B。故選A。29.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D.“而唐太宗治國則煩難迂闊”錯誤。由原文“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當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堯、舜之道至簡而不煩,至要而不遷,至易而不難……’”可知,是說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堯、舜之道,極其簡明而不繁雜,扼要而不迂闊,容易而不繁難,沒有提到唐太宗治國的特點。故選D。3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辭”,推辭;“及”,等到;“視事”,上任。(2)“為”,因為;“度”,計劃;“是”,認為正確。3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王安石曰:‘國用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財者故也。’”和“安石曰:‘不然,善理財者,不加賦而國用足’”可知,王安石認為國用不足是由于沒有找到善于理財?shù)娜恕S稍摹肮庠唬骸评碡斦?,不過頭會箕斂爾?!焙汀肮庠唬骸煜掳灿写死??天地所生財貨百物,不在民,則在官,彼設(shè)法奪民,其害乃甚于加賦?!癄幾h不已”可知,司馬光認為國用不足與理財無關(guān),所謂理財就是設(shè)法奪民而已。參考譯文:宋英宗治平四年閏三月二十五日,任命王安石當江寧知府。在英宗繼位后的整個期間內(nèi),王安石雖經(jīng)宣召卻一直不曾就職,韓維、呂公著兄弟于是更加對人稱道王安石。神宗在穎王府時,韓維任記室。每當他的談話得到神宗稱贊時,就說:“這不是我的說法,是我朋友王安石說的?!碑斔翁邮訒r,又推薦王安石代替自己任記室之職,神宗因此很想見到王安石。等到神宗即位當皇帝,召見王安石,王安石不來。神宗對左右大臣說:“王安石是先帝的大臣,先帝請不來,有人認為他不恭順,現(xiàn)在又請不來,是真的病了嗎?還是有什么條件呢?”曾公亮說:“王安石確實是輔相之才,肯定不會欺騙皇帝您的?!眳强f:“我曾與王安石共事,此人有錯不認,剛愎自用,其主張也很迂闊,萬一受重用,必然紊亂朝綱?!被实鄄宦?,于是命王安石任江寧知府。眾人認為王安石必定推辭,等到詔書下來,王安石立即起身上任。九月,召王安石入朝廷任翰林學士。當時宰相韓琦執(zhí)政三朝,有人說韓琦專權(quán)。曾公亮于是大力舉薦王安石,希望借機讓皇帝疏遠韓琦。韓琦更加大力請求離開朝廷,皇帝不得已聽從了韓琦,讓他以司徒身份兼任侍中。韓琦入朝答對,皇帝哭泣說:“您一定要離去,今日已經(jīng)下詔書同意了。然而您離去后誰可接替您呢?王安石怎么樣?”韓琦回答說:“王安石任翰林學士是綽綽有余,處在宰相的位置則不可以。”皇帝沒有答復。神宗熙寧元年夏四月乙巳,王安石才首次來到京師,這時接到翰林學士的任命已經(jīng)超過七個月了,下詔讓王安石越級入朝答對。神宗問治理國家應(yīng)當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說:“首先要選擇推行政策的方法?!鄙褡趩柕溃骸疤铺谠趺礃樱俊彼鸬溃骸氨菹聭?yīng)當效法堯、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堯、舜之道極其簡明而不繁雜,扼要而不遷闊,容易而不繁難,但是后世求學的人不能道曉,因此認為高不可及?!鄙褡谡f:“你這可說是以難為之事要求我了,恐怕無法與你的這番好意相稱。你可以盡心盡意地輔助我,希望共同成就這一目標?!倍臼辉拢⑴e行祭祀天地的大禮。宰相等人因為黃河北部連遭早災(zāi),國家用度不足,請求南郊祭天后別再照例賞賜金錢絹帛了。詔命眾學士計論。司馬光說:“販濟災(zāi)荒,節(jié)省開支,應(yīng)當從中樞部門做起,可以采納這種提議?!蓖醢彩f:“國家用度不足,是因為沒有找到善于理財?shù)娜??!彼抉R光說:“所謂善于理財?shù)娜?,不過是按人頭計數(shù)征稅,用箕畚斂取谷物罷了。”王安石說:“不對,善于理財?shù)娜?,不增加賦稅也能使國家用度充足?!彼抉R光說:“天下哪有這種道理?天地所出產(chǎn)的財貨物品,不在百姓手中,就在官府手中,善于理財?shù)娜嗽O(shè)法掠奪百姓,由此造成的危害比增加賦稅還嚴重。”雙方爭論不休。宋神宗表態(tài)說:“我的看法和司馬光相同,但姑且用不批準這樣做來答復宰相等人?!保ü?jié)選自《宋史紀事本末·王安石變法》)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漢興,接秦之弊,作業(yè)劇而財匱。至今上即位數(shù)歲,漢興七十馀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zāi),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馀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當此之時,宗師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無限度。及匈奴絕和親,兵連而不解,天下苦其勞,而干戈日滋。財賂衰耗而不贍。從建元以來,用少,縣官往往即多銅山而鑄錢,民亦間盜鑄錢,不可勝數(shù)。于是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今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諸郡國所前鑄錢皆廢銷之。而民之鑄錢益少,計其費不能相當,唯真工大奸乃盜為之。是時山東被河茁,及歲不登數(shù)年,方一二千里。天子憐之,下巴蜀粟以振之。元封元年,桑弘羊領(lǐng)大農(nóng)。弘羊以諸官各自市,相與爭,物故騰躍,乃請置大農(nóng)部丞數(shù)十人,分部主郡國,各縣置均輸鹽鐵官。置平準于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大農(nóng)之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踴。故抑天下物,名曰“平準”。天子以為然,許之。一歲之中,太倉滿,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是歲小旱,上令官求雨。卜式言曰:“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販物求利。烹弘羊,天乃雨。”(節(jié)選自《史記·平準書》)材料二:青苗、均輸、市易、方田諸役,相繼并興,號為新法,領(lǐng)行天下。立淮、浙六路均輸法。條例司言:“今浙、淮發(fā)運使實總六路賦入,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貴就賤,因近易遠。庶幾國用可足。民財不匱?!痹t以發(fā)運使薛向領(lǐng)均輸平準。范純?nèi)恃裕骸傲钊f效桑弘羊行均輸之法。而使小人掊克生靈,斂怨基禍。事大者不可速成,儻欲事功急就,必為奸佞所乘?!绷粽虏幌隆#ü?jié)選自未史紀事本末·王安石變法》)32.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都A鄙B廩C庾D皆E滿F而G府H庫I馀J貨K財L京M師N之O錢P累Q巨R萬S貫T朽U而V不W可X校3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干戈”運用了借代修辭,與《過零丁洋》中“干戈寥落四周星”的手法一樣。B.“方”意為比方,與《鴻門宴》中“如今人方為刀俎”的“方”意思相同。C.“振”意為賑濟,與《諫太宗十思疏》中“振之以威怒”的“振”意思不同。D.“斂”意為招致,與《促織》中“成不敢斂戶口”的“斂”意思不同。3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奢侈攀比過度造成朝廷財用匱乏,天下百姓勞役繁重,苦不堪言,使西漢再次陷入了立國之初的困境。B.針對民間私鑄、盜鑄錢幣問題,西漢朝廷下令禁止郡國和民間私鑄錢幣,改由國家統(tǒng)一鑄造,并廢除郡國所鑄錢幣。C.桑弘羊認為百姓經(jīng)商會相互爭利,造成物價上漲,于是建議增設(shè)大農(nóng)部丞、平準官等負責平抑物價,得到皇帝支持。D.王安石效仿桑弘羊的均輸政策,在準、浙六路推行均輸法,由發(fā)運使總管賦稅收入,以期國家財用充足,百姓富足。3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一歲之中,太倉滿,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2)事大者不可速成,儻欲事功急就,必為奸佞所乘。36.卜式如何評價桑弘羊的改革?與《答司馬諫議書》中司馬光對王安石的哪一點責難相似?請簡要說明。【答案】32.FLS33.B

34.A

35.(1)一年之內(nèi),太倉都裝滿了。百姓不用增加賦稅而國家財用充足。(2)事情重大不可以速成,倘使想要急于成就事功,必定會被諂媚的奸邪之徒鉆空子。36.第一問:卜式認為桑弘羊的改革是在與民爭利,違背天理。第二問:與司馬光“征利”的責難相似。【解析】32.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各郡縣的糧倉都裝滿,府庫中貯存了很多財物。京師積存的錢累積到了億萬,穿錢的繩子腐爛無法數(shù)清。“都鄙廩庾皆滿”為主謂結(jié)構(gòu),其后F處斷開;“京師之錢累巨萬”中,“京師之錢”為主語,其前L處斷開;“貫朽而不可校”中,“貫”是名詞,指穿錢的繩子,作主語,其前S處斷開。故選FLS。3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鑒賞藝術(shù)手法的能力。A.正確。都是借代手法,用干戈代指戰(zhàn)爭。句意:而戰(zhàn)事卻與日俱增。/如今戰(zhàn)火消歇已經(jīng)過四年的艱苦歲月。B.錯誤。方圓;正。句意:災(zāi)區(qū)方圓一二千里。/現(xiàn)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C.正確。賑濟;威嚇。句意:運來巴、蜀的糧食來賑濟他們。/用威風的怒氣來威嚇他們。D.正確。招致;征收,勒索。句意:招致怨恨禍亂。/成名不敢勒索百姓。故選B。3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A.“奢侈攀比過度造成朝廷財用匱乏”錯誤。由“及匈奴絕和親,兵連而不解,天下苦其勞,而干戈日滋”可知,原因除了奢侈攀比外,還有和匈奴的年年戰(zhàn)爭。故選A。3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益”,增加;“用”,財用;“饒”,充足。(2)“事大”,事情重大;“儻”,倘使;“為……所”,表被動。3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第一問:結(jié)合“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販物求利”可知,卜式認為桑弘羊的改革是在與民爭利,違背天理。第二問:結(jié)合《答司馬諫議書》中“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可知,與司馬光“征利”的責難相似。參考譯文:文本一:漢朝興起,承接了秦朝的衰敝,戰(zhàn)爭越頻繁而財用越匱乏。到當今皇上即位幾年后,漢朝建立以來這七十多年之間,國家太平無事,如果沒有水災(zāi)旱災(zāi),百姓就可以人給家足,各郡縣的糧倉都裝滿,府庫中貯存了很多財物。京師積存的錢累積到了億萬,穿錢的繩子腐爛無法數(shù)清。在這時,受有封邑土地的宗室及公卿大夫以下的人,都競相奢侈,沒有限度。等到匈奴斷絕了和親,戰(zhàn)爭接連不斷,沒有止息,天下百姓苦于繁重的勞役,而戰(zhàn)事卻與日俱增,官府財物匱乏不足。從建元以來,由于財用少,政府常常就近到產(chǎn)銅多的山鑄錢,百姓們也有偷鑄錢的,多得數(shù)不清。于是給所有的郡國下禁令,不許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錢。下令天下不是三官錢不能使用,各郡國以前鑄的錢都作廢銷毀。而百姓鑄錢的更少了,因為計算一下盜鑄的費用超過錢的價值,只有那些技術(shù)高超的大奸商才盜鑄。這時山東遭受黃河水災(zāi),接連幾年沒有收成,災(zāi)區(qū)方圓一二千里,天子很憐惜他們,運來巴、蜀的糧食來賑濟他們。元封元年,桑弘羊兼任大農(nóng)。桑弘羊因為各官府都作買賣,互相爭利,所以物價上漲,于是奏請設(shè)置大農(nóng)部丞數(shù)十人,分部主管各郡國,各郡縣一般都設(shè)置均輸鹽鐵官。在京師設(shè)置平準官,總管收受各地運來的貨物。大農(nóng)所屬各官完全掌握天下的貨物,貴時賣出,賤時買進。這樣一來,富商大賈無法牟取大利。于是返本務(wù)農(nóng),而物價不會上漲。因為抑制了天下的物價,所以稱為“平準”。天子認為桑弘羊說的對,準許他實行。一年之內(nèi),太倉都裝滿了。百姓不用增加賦稅而國家財用充足。這一年小旱,皇上命百官求雨。卜式進言說:“政府只應(yīng)當靠租稅來維持用度,現(xiàn)在桑弘羊讓官吏們置身于市井商賈之中,做買賣賺錢。烹殺桑弘羊,天才會下雨。”文本二:青苗、均輸、市易、方田諸役等法,相繼被制定出來,號稱新法,被頒發(fā)推行于天下。立淮南、兩浙六路均輸法。條例司說:“現(xiàn)在浙、淮發(fā)運使實際總管六路的賦稅收入,凡是上供京師的貨物,都可以從貴處轉(zhuǎn)到賤處購買,用近處貨物替換遠處的貨物。或許國家費用可以充足,百姓的財物不至于匱乏?!痹t令以發(fā)運使薛向主管均輸、平準,范純?nèi)噬涎哉f:“現(xiàn)今效法桑弘羊?qū)嵭芯敺ǎ剐∪怂压伟傩?,招致怨恨禍亂。事情重大不可以速成,倘使想要急于成就事功,必定會被諂媚的奸邪之徒鉆空子。”神宗留下奏章而不下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一日講席,群臣退,帝留安石坐。安石曰:“以天下之大,學者不為不多。然常患無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lián)裥g(shù)未明,推誠未至,雖有賢者,亦將為小人所蔽,卷懷而去爾。”帝曰:“何世無小人,雖堯、舜之時,不能無四兇①?!卑彩唬骸拔┠鼙嫠膬炊D之,此其所以為堯、舜也。若使四兇得肆其讒愿,則皋、稷、契②亦安肯茍食其祿以終身乎?”(選自《宋史·王安石傳》)材料二: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誠能使天下人才眾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擇其人而取足焉。先王之時,人才嘗眾矣,何至于今而獨不足乎?故曰:取之、任之,非其道故也。所謂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鄉(xiāng)黨,必于庠序。邊眾人推其所謂賢能,出之以告于上而察之。誠賢能也,然后隨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吏之。此取之之道也。所謂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農(nóng)者以為后稷,知工者以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為之長,德薄而才下者以為之佐屬。又以久于其職,則上狃習③而知其事,下服馴而安其教,賢者則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則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績之法,故智能才力之士則得盡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終其功之不就也。偷惰茍且之人,雖欲取容于一時,而顧僇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若夫無能之人,固知辭避而去矣。居職任事之日久不勝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辭避矣,尚何有比周、讒諂、爭進之人乎?取之既已詳,使之既已當,處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專焉,而不一一以法束縛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堯、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眾工者,以此而已。然堯、舜之時,其所黜者則聞之矣,蓋四兇是也。其所陟者,則皋、稷、契,皆終身一官而不徙。蓋其所謂陟者,特加之爵命、祿賜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選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注】①四兇:傳說為堯、舜時期四個惡名昭著的部族首領(lǐng);比喻兇殘貪婪的朝臣。②皋、稷、契:傳說中舜時的賢臣皋陶、后稷和契。這里借指賢臣。③狃習:熟習。37.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故智能A才力之士B則得盡C其智D以赴功E而不患F其事之不終G其功H之不就也38.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學者,文中指“有學問的人”,與《師說》中“古之學者必有師”的“學者”含義相同。B.肆,文中指“任意妄為”“恣意而行”,與《燭之武退秦師》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含義不同。C.鄉(xiāng)黨,周制以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后世以“鄉(xiāng)黨”泛指鄉(xiāng)里。D.陟,文中是“提拔、晉升”的意思,與《出師表》中“陟罰臧否”的“陟”含義相同。39.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雖然當世人才很多,卻還是會有無人輔佐君主的憂慮,王安石認為這是因為皇帝選拔人才的方法并不高明,求賢的誠意不夠。B.在論述“任之之道”時,王安石提出對于人才要將其任命到與他的能力相匹配的職位上,并且要安排其長期任職,使之專于此任。C.任職中,官員是否有能力處理事務(wù)都會顯露無遺,朝廷對他們進行成績考核,那些工作不稱職的無能之輩將會被免職處罰。D.王安石在文中多次提到先王之時的做法,是為了增加自己觀點的說服力,與《答司馬諫議書》中“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的用意相同。40.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誠賢能也,然后隨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吏之。(2)雖欲取容于一時,而顧僇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41.兩則材料都提到了“四兇”和“皋、稷、契”的事例,但作用不同,請簡要分析?!敬鸢浮?7.BEG38.A

39.C

40.(1)確實賢能,然后根據(jù)他們德行的大小、才能的高低而決定做什么樣的官。(2)雖然想一時討好考察的人,而擔心之后會被這些人抓住把柄侮辱,怎么敢不勉勵自己。41.①材料一的作用是王安石作為駁論的論據(jù)來證實自己觀點。②材料二的作用是作為正面證明王安石觀點的論據(jù)而存在,屬舉例論證方法的具體例證。【解析】37.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如果這樣的話,那么有智慧能力才學精力的人,就會用盡他的全部智慧和才能來成就事業(yè),我們不用擔心他不能堅持做下去,讓事業(yè)成功不了?!肮手悄懿帕χ俊敝髡Z單獨成句,其后斷開選B;“而……”構(gòu)成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句子,其前斷開,選E;“其事之不終”和“其功之不就”并列結(jié)構(gòu)的短語,其間斷開,選G。故選BEG。3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錯誤。“古之學者必有師”的“學者”是求學的人。句意:有學問的人不可以說不多。/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B.正確?!坝钟疗湮鞣狻钡摹八痢笔茄由欤瑪U張。句意:假如讓“四兇”肆無忌憚、讒害忠良、為非作歹。/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C.正確。D.正確。句意:所升遷的人。/獎勵(升遷)好人,懲罰壞人。故選A。3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那些工作不稱職的無能之輩將會被免職處罰”錯誤。原文“若夫無能之人,固知辭避而去矣。居職任事之日久不勝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辭避矣,尚何有比周、讒諂、爭進之人乎”可知,那些工作不稱職的無能之輩將會考慮辭職躲避考察。故選C。4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誠”,確實;“隨”,根據(jù);“官吏”,做官吏。(2)“取容”,討好;“顧”,擔心;“僇辱”,侮辱;“安敢”,怎么敢。4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帝曰:‘何世無小人,雖堯、舜之時,不能無四兇。’安石曰:‘惟能辨四兇而誅之,此其所以為堯、舜也。若使四兇得肆其讒愿,則皋、稷、契亦安肯茍食其祿以終身乎?’”可知,材料一的作用是王安石作為駁論的論據(jù)來證實自己觀點。由原文“堯、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眾工者,以此而已。然堯、舜之時,其所黜者則聞之矣,蓋四兇是也。其所陟者,則皋、稷、契,皆終身一官而不徙。蓋其所謂陟者,特加之爵命、祿賜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可知,材料二的作用是作為正面證明王安石觀點的論據(jù)而存在,屬舉例論證方法的具體例證。參考譯文:材料一:有一天講學,

(眾大臣走后)神宗皇帝讓王安石留下來。王安石說:“憑借我大宋幅員之大,有學問的人不可以說不多。但經(jīng)常憂慮沒人可以幫助陛下治理國家,其原因在于陛下選拔人才的方法還不明確,誠意待人做得還不到家,即使有賢人,也會被小人遮蔽,藏身退隱而去?!鄙褡谡f:“哪個朝代沒有小人?即使是堯、舜的時代,也不能沒有‘四兇’?!蓖醢彩鸬溃骸罢驗槟軌虮鎰e‘四兇’而加以懲處和鏟除,才能夠成為堯、舜。假如讓‘四兇’肆無忌憚、讒害忠良、為非作歹,那么皋、稷、契還肯因循茍且貪圖俸祿而虛度一生嗎?”材料二:然而,現(xiàn)在著急的是在人才而已。如果能使天下人才眾多,然后在位置的才可以選擇他的人而取得足夠了。先王的時候,曾經(jīng)人才太多了,為什么到現(xiàn)在卻不足呢?所以說:選取人、任用人,違犯了其中的規(guī)律。所謂選拔的方法,是什么呢?先王選取人的,一定要在家鄉(xiāng),一定要在學校,讓眾人推舉他所謂的賢能,選拔出來告訴上級并考察。確實賢能,然后根據(jù)他們德行的大小、才能的高低而決定做什么樣的官。這是選拔的方法。任命人才的方法,是什么呢?每個人的才能品德有高有低各不相同,讓他擔任的職務(wù)有合適他的也有不合適他的。古代的賢王知道是這個情況,所以讓懂得農(nóng)業(yè)的人任職后稷主管農(nóng)事,懂得工匠的人任職共工主管工事。其中品德和才能比較高的人讓他擔任長官,品德才能低的人讓他成為輔佐的屬僚。又讓他長久地擔任這方面的職務(wù),則擔任長官的由于習慣從而知道了該職務(wù)的方方面面,下面的佐屬服從安排聽從長官的教導。賢良的人則可以讓自己成就一番事業(yè),沒有什么出息的人他的過失也將會發(fā)生。所以讓他長久得擔任某一方面的職務(wù)就需要對他實行考察的辦法。如果這樣的話,那么有智慧能力才學精力的人,就會用盡他的全部智慧和才能來成就事業(yè),我們不用擔心他不能堅持做下去,讓事業(yè)成功不了。那些偷懶混日子的人,雖然想一時討好考察的人,而擔心之后會被這些人抓住把柄侮辱,怎么敢不勉勵自己。如果他是無能的人,應(yīng)當知道辭去職務(wù)而避免被考察到不合格而撤職,擔任職務(wù)的時間越來越久,不能勝任而犯下的過失,不可能因為幸運而避免發(fā)生。那么他是不敢不顧這些從而知道辭職躲避考察,那么怎么會有結(jié)黨營私,諂媚,為了升高而斗爭的人呢?選取各種各樣的人才,使他們擔任合適的職位,讓他們長久的處理一方面的事務(wù),等到他對該職務(wù)又很精通了,就不要用一些法律條框束縛他,從而使他完全實行他的想法,堯舜等先王之所以能夠管理好眾多官員從而興旺很多下面做工作的人,就是以這樣的方法罷了。堯舜時期,所罷黜的人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就是四兇。所升遷的人,包括皋陶,后稷,子契等人他們一生都任同一個官職而沒有改變,這里所說的升遷,指特別增加的爵位,賜給的俸祿這些,這就是任用人才的道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薦之。唐介言:“安石難大任。”帝問之,介曰:“安石好學而泥古,故議論迂闊。若使為政,必多更變?!苯橥酥^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擾,諸公當自知之。”帝問孫固,對曰:“安石文行甚高處侍從獻納之職可矣宰相自有其度安石狷狹少容。必求賢相,呂公著、司馬光、韓維其人也?!钡鄄灰詾槿唬挂园彩瘏⒅?。謂之曰:“人皆不知卿,以為卿但知經(jīng)術(shù),不知經(jīng)世務(wù)。”安石對曰:“經(jīng)術(shù)正所以經(jīng)世務(wù)也。”帝曰:“卿所設(shè)施,以何為先?”安石對曰:“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钡凵罴{之。(選自張居正《通鑒直解》)材料二: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材料三:夫議法度以授有司,此誠執(zhí)政事也,然當舉其大而略其細,存其善而革其弊,不當無大無小,盡變舊法以為新奇也。且人存則政舉,介甫誠能擇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茍有司非其人,雖日授以善法,終無益也。介甫所謂先王之政者,豈非泉府賒貸之事乎?竊觀其意,似與今日散青苗錢之意異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顧以此獨為先務(wù)乎?至于辟邪說,難壬人,果能如是,乃國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與變法而講利者,邪說、壬人為不少矣。彼頌德贊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蓋盤盤庚遇水災(zāi)而選都,臣民有從者,有違者,盤庚不忍脅以威刑,故勤勞曉解,其卒也皆化而從之,非謂廢棄天下人之言,而獨行己志也。光豈勸介甫以不恤國事,而同俗自媚哉?蓋謂天下異同之議,亦當少垂意采察而已。(選自司馬光《與王介甫第三書》)42.材料三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安石文A行B甚高C處侍從獻納之職可矣D宰相E自有其度F安石狷狹G少容。4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但,是“只”的意思,與《短歌行》中“但為君故,沉吟至今”的“但”意義不同。B.經(jīng),是“處理”的意思,與《登泰山記》中的“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摺钡摹敖?jīng)”意義不同。C.介甫,王安石的字。古人的“字”一般與“名”有一定關(guān)系。王安石的字即源自《周易·豫卦》:“其介如石”。D.垂意,敬辭,用于讓別人留意,“垂”的此種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中還有保留,像“垂詢”“垂念”都是這種用法。4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材料一可以看出,皇帝對王安石是十分了解與信任的,最終沒有受唐介等人的影響,任命王安石做了參知政事,B.司馬光認為,法度的好壞取決于人。壞的法度交由良吏執(zhí)行,弊端也會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執(zhí)行,也顯現(xiàn)不出其優(yōu)勢。C.唐介預(yù)言,王安石雖然學識淵博,但拘泥古法,見解虛浮,不合實際,如果讓他執(zhí)政,一定會變換現(xiàn)行法度,使國家陷入困擾之中。D.面對司馬光的指責,王安石辯解說,他可以承認自己對國家不夠盡心,未能讓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決不承認自己是無所事事,因循守舊。45.把文中面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彼頌德贊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2)勤勞曉解,其卒也皆化而從之,非謂廢棄天下人之言,而獨行己志也46.“盤庚遷都”作為論據(jù),王安石與司馬光的解讀有何不同?【答案】42.CDF43.A

44.D

45.(1)他們都是一些歌功頌德、曲意逢迎之徒(或“那歌功頌德、曲意逢迎之徒,他們都是這樣”),介甫您可能是偶然沒有察覺到這種情況吧。2)苦口婆心反復勸說,最終還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順從,并不是說廢棄所有人的意見,而唯獨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或“而只是推行自己的想法”)。

46.①王安石認為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他考慮到(遷都)合理,然后堅決行動;②而司馬光認為,盤庚不忍心使用刑罰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復勸說,最終還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順從,并不是說廢棄所有人的意見,獨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解析】42.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王安石文學才能很高,處于侍從獻納的職位,是可以的。宰相自有宰相的度量,王安石氣量狹小不能容人?!鞍彩男小弊鳌吧醺摺钡闹髡Z,結(jié)構(gòu)完整,主謂句中間不斷開,在C處斷句;“處侍從獻納之職可矣”是主謂句,在D處斷句;“宰相自有度”主謂賓齊全,表意完整,而“安石”是后文的主語,故在F處斷句。CDF三處斷句。4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錯誤。都是“只”的意思。句意:認為你只知道經(jīng)學。/只是因為您的緣故,讓我沉痛吟誦至今。B.正確。處理;經(jīng)過。句意:經(jīng)學正是用來規(guī)劃處理事務(wù)的。/現(xiàn)在所經(jīng)過的從中嶺到山頂中那些像門坎一樣橫在路上的山崖。故選A。4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但決不承認自己是無所事事,因循守舊”錯誤,結(jié)合原文“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可知,王安石是說現(xiàn)在不應(yīng)該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陳規(guī)舊法,而不是“決不承認自己是無所事事,因循守舊”。故選D。4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希意迎合”,曲意逢迎;“未之察”,即“未察之”,賓語前置,沒有覺察。(2)“曉解”,勸說;“卒”,最終;“從之”,使大家順從。4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結(jié)合原文“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可知,王安石認為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他考慮到(遷都)合理,然后堅決行動;結(jié)合原文“盤庚不忍脅以威刑,故勤勞曉解,其卒也皆化而從之,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