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溫馨提示:此套題為Word版,請按住Ctrl,滑動鼠標滾軸,調節(jié)合適的觀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關閉Word文檔返回原板塊。課時過程性評價一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基礎全面練】1.(2024·上饒高二檢測)“舊石器時代的人們知道,哪些動物可以獵殺,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庇纱丝芍?舊石器時代人們的食物來源是 ()A.狩獵和采集 B.種植和飼養(yǎng)C.栽培和狩獵 D.采集和飼養(yǎng)【解析】選A。據材料“哪些動物可以獵殺,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可知,舊石器時代人們的食物來源是狩獵和采集,故選A,B、C、D不符合題意,排除。2.(2024·廈門高二檢測)在河姆渡遺址中挖掘出帶炭化飯粒的陶片和骨耜等物品,這反映了當時 ()A.人工取火技術成熟 B.原始農業(yè)已經產生C.彩陶制作工藝高超 D.私有財產逐漸增加【解析】選B。據材料“帶炭化飯粒的陶片”“骨耜”可知,河姆渡人已經從事水稻種植,故選B。題干材料沒有體現“人工取火”“彩陶”和“私有財產”,排除A、C、D?!狙a償訓練】1.(2023·天津高二檢測)“一粒深埋在遺址里的稻米,幾塊摻雜了礱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尋食物的智慧,也記錄了一場作物生產的革命。”這場“作物生產的革命”指的是 ()A.漁獵生產的發(fā)展B.家畜飼養(yǎng)的出現C.原始農業(yè)的產生D.定居生活的開始【解析】選C。據材料可知,稻米出現屬于作物革命,這說明原始農業(yè)已經產生,故選C。漁獵生產、家畜飼養(yǎng)和定居生活與材料不符,排除A、B、D。2.以下文物可用于探究 ()A.早期國家經濟制度B.夏商周的禮樂文化C.原始社會農耕生活D.春秋戰(zhàn)國農業(yè)生產【解析】選C。題干圖片反映的是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yè)和陶器制作的信息,體現了新石器時代的生產和生活,故選C。新石器時代早期國家還未形成,排除A;圖片與夏商周時期的禮樂文化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農業(yè)生產無關,排除B、D。3.從采集、漁獵向農耕、畜牧的轉變,是人類歷史上生產方式的第一次變革,這一變革出現的時間距今約 ()A.一萬年 B.五千年C.三千年 D.兩千年【解析】選A。距今一萬年前,人類從漁獵采集文明向農耕畜牧文明轉變,故選A,其他時間均不符合題意,排除B、C、D。[拓展延伸]采集漁獵與農耕經濟
(1)采集漁獵:早期人類使用木、骨、石等工具從事采集和漁獵,用火取暖、燒烤食物。(2)農耕經濟:原始農耕和畜牧出現,種植農作物、飼養(yǎng)家禽和牲畜代替采集、漁獵,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變成食物生產者。4.(2024·寧波高二檢測)從狩獵采集轉向種植和畜牧是劃時代的農業(yè)革命。在這場革命中 ()A.西亞栽培推廣粟 B.非洲貢獻了大麥C.南亞培育出水稻 D.美洲培育了甘薯【解析】選D。甘薯原產于美洲,故選D。東亞的黃河流域是粟的發(fā)源地,排除A;西亞的小亞細亞半島南部等地是小麥、大麥的原產地,排除B;長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排除C。5.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區(qū)人民各自獨立地發(fā)明了農業(yè)。人們開始對日月星辰的活動、氣候現象進行觀察,積累生產經驗。這表明人類 ()A.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B.原始的農耕和畜牧業(yè)出現C.從遷徙到定居到形成聚落D.社會私有制和國家的形成【解析】選A。農業(yè)的出現,使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yōu)樯a者,生產經驗不斷積累,從遷徙到定居生活,生產生活方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故選A。B、C不能完整涵蓋材料主旨,排除;D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6.(2024·新鄉(xiāng)高二檢測)觀察下面三幅圖。它們可用于探究古代 ()A.農業(yè)生產模式 B.文明交流狀況C.食物生產概況 D.區(qū)域食物結構【解析】選C。圖1、圖3描繪了古埃及和中國的農業(yè)生產情況,圖2描繪了羅馬帝國的食物加工方式,三幅圖都與食物生產相關,故選C。僅從圖片看不出生產模式、文明交流和食物結構,排除A、B、D。7.大約從公元前4000年起,非洲的尼羅河流域、西亞的兩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與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等,灌溉農業(yè)發(fā)達,成為世界農業(yè)起源中心。這說明 ()A.農業(yè)起源中心的多元性B.農業(yè)的起源具有一致性C.不同地區(qū)食物生產相同D.世界原始農業(yè)歷史悠久【解析】選A。非洲的尼羅河流域、西亞的兩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與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等區(qū)域都成為世界農業(yè)起源中心,這體現了農業(yè)起源中心的多元性,故選A。一致性的說法無法體現,排除B;這些區(qū)域的地理位置和氣候不同,食物生產不可能相同,排除C;歷史悠久不是材料體現的主旨,排除D。8.中國古代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采取重農政策,扶植小農經濟。其根本目的是 ()A.繁榮社會經濟 B.鞏固封建統(tǒng)治C.減輕農民負擔 D.增加財政收入【解析】選B。統(tǒng)治者采取重農政策,其根本目的在于穩(wěn)定和發(fā)展農耕經濟,維持社會秩序,從而鞏固統(tǒng)治,故選B。A、C、D不是根本目的,排除。9.下圖為《趕集的古羅馬農民》,是古羅馬著名的浮雕,表現的是1世紀的古羅馬農村的場景。對這一浮雕作品解讀正確的是 ()A.羅馬帝國時期的農民生活B.古羅馬農民以種植葡萄為主C.當時羅馬制定了第一部成文法D.羅馬皇帝掌握政治和軍事權力【解析】選A。公元1世紀是羅馬帝國時期,圖片中農民趕集的情形正是帝國時期羅馬農民的生活場景,故選A。通過材料無法看出當時羅馬的農民以種植葡萄為主,排除B;羅馬共和國時期,頒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銅表法》,排除C;通過材料無法看出羅馬皇帝掌握的權力,排除D。10.不同區(qū)域的農業(yè)生產及發(fā)展造就了不同地區(qū)的社會生活,以下農業(yè)生產和社會生活對應無誤的是 ()選項區(qū)域農業(yè)生產社會生活A古埃及種植大麥和小麥王室、貴族、官員、神廟占有土地集體耕種B古代中國北方粟麥和南方水稻普遍實行莊園經濟C古希臘在地力較差的地方種植葡萄和橄欖土地歸居民所有,奴隸勞動的現象普遍D中美洲種植玉米、甘薯、馬鈴薯阿茲特克人的土地除貴族私有外還有村社公有,每個家庭的主人獲得一塊土地,終身使用【解析】選D。中美洲的阿茲特克人種植玉米、甘薯和馬鈴薯,土地除貴族私有外還有村社公有,每個家庭的主人獲得一塊土地,終身使用,故選D。古埃及的土地最初集體耕種,后來出租給佃戶個體耕種,A表述不完整,排除;中國古代普遍實行的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排除B;古希臘的土地是公民所有,不是居民,排除C。11.在原始社會末期的墓穴中,有的墓穴隨葬品很多,有的墓穴卻一無所有。這種現象說明了 ()A.社會財富的數量不斷增加B.出現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C.當時已經進入了階級社會D.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發(fā)展水平高【解析】選B。題干材料現象說明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故選B,A、C、D排除。12.生產力的發(fā)展,出現剩余產品、社會分化和階級。為了控制生產資料和剩余產品,國家開始產生。材料旨在說明 ()A.階級和國家出現是文明產生標志B.生產力的發(fā)展是文明產生的根源C.人類文明產生有曲折性和長期性D.農牧業(yè)是古代最重要的生產部門【解析】選B。生產力的發(fā)展催生了剩余產品、社會分化和階級的產生,出現了國家,強調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是文明產生的根源,故選B。材料并未說明文明產生的標志,排除A;材料并未強調人類文明產生的曲折性和長期性,排除C;D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旧罨c撥】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產生,是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轉變?yōu)槭澄锷a者的根本因素?!揪C合應用練】13.約在9000年前,伊拉克北部的耶莫人即已種植小麥、大麥、扁豆、豌豆等農作物。巴勒斯坦的耶利哥也有新石器時代農業(yè)和農村的遺址,時間為8500多年前。這說明 ()A.西亞是重要的農業(yè)發(fā)源地B.伊拉克北部是小麥原產地C.耶莫人是最早食物生產者D.耶利哥擁有最早農業(yè)遺址【解析】選A。據材料可知,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地區(qū)在遠古時期已經產生和發(fā)展了農耕經濟,這說明西亞地區(qū)是重要的農業(yè)發(fā)源地,故選A。小麥的原產地在西亞的新月沃地,排除B;由材料無法得出耶莫人是最早食物生產者的結論,排除C;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區(qū),無法得出最早的結論,排除D。14.(2024·合肥高二檢測)下表是世界上部分原始居民在培育農作物方面作出的貢獻。表格內容可說明 ()名稱地域農作物印第安人美洲馬鈴薯、玉米、花生等班圖人西非甜高粱、西瓜、棉花等南亞人南亞芋頭等西亞人西亞大麥、小麥和豆類等A.農作物的品種決定了文明形態(tài)B.古代美洲文明長期領先于世界C.人類早期食物生產具有多樣性D.農業(yè)是古代各政權的經濟基礎【解析】選C。據表格內容可知,世界各地培育的農作物具有差異性,這體現了古代食物生產的多樣性,故選C。農作物品種可以反映農業(yè)發(fā)展的不同,但不能決定文明形態(tài),排除A;材料中沒有美洲文明與世界其他地區(qū)文明水平的比較,排除B;D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深化點撥】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和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古代世界各地的食物生產和社會生活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但基本上都是以農耕為主的經濟形態(tài)。15.(2024·昆明高二檢測)下圖為江蘇邳州市出土的漢代捕魚歸來畫像石。畫像石展示了漁人肩扛雙股魚叉,手臂上架著魚鷹。此類畫像石能夠佐證,漢代 ()A.農耕文明的艱難發(fā)展B.漁業(yè)是經濟組成部分C.漁獵與原始農業(yè)并存D.精耕細作生產的產生【解析】選B。據本題材料及圖片信息可知,漁人肩扛魚叉,手臂上架著魚鷹,說明當時的漁業(yè)是人們經濟生活的一部分,故選B。從材料中無法看出農耕文明的發(fā)展狀況,排除A;材料與原始農業(yè)和精耕細作無關,排除C、D?!狙a償訓練】(2023·南昌高二檢測)植物考古學顯示,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期間,中原地區(qū)的農業(yè)經濟逐步地由單品種農作物種植制度向稻粟稷麥菽“五谷豐登”式的農耕轉變。這一變化 ()A.凸顯中原文明的先進性B.有助于農耕文明的發(fā)展C.說明集體耕作的必要性D.說明國家重視農業(yè)生產【解析】選B。中原地區(qū)農業(yè)經濟由單品種農作物種植向多品種農作物種植的轉變,這有利于推動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推動農耕文明的發(fā)展,故選B。材料中沒有對不同區(qū)域的文明進行對比,排除A;材料中信息沒有說明這一變化是集體耕作導致的,排除C;材料中沒有國家重視農業(yè)生產的信息,排除D。16.(2024·遵義高二檢測)恩格斯曾指出:“業(yè)已出現的對畜群和奢侈品的私人占有,引起了單個人之間的交換,使產品變成了商品,這就包含著隨之而來的全部變革的萌芽。”該觀點認為,商業(yè)貿易出現的前提是 ()A.畜牧業(yè)的發(fā)展 B.私有制的出現C.度量衡的統(tǒng)一 D.手工業(yè)的繁榮【解析】選B。據材料信息可知,“私人占有”是“單個人之間的交換,使產品變成了商品”的關鍵,這實際論述了私有制出現對于商業(yè)產生的作用,故選B。畜牧業(yè)發(fā)展只是其中一個領域,不是商業(yè)貿易出現的前提,排除A;度量衡的統(tǒng)一不是商業(yè)貿易出現的前提,排除C;手工業(yè)繁榮可以促進商業(yè)貿易的發(fā)展,但不是前提,排除D。17.新石器時代晚期,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與發(fā)展,內外矛盾的驅動導致了親屬部落聯(lián)盟的建立,軍事首長、議事會和人民大會構成了新的氏族社會軍事民主制的各個機關。這說明 ()A.社會分工日趨精細 B.奴隸制社會的形成C.早期國家形態(tài)出現 D.階級矛盾極其尖銳【解析】選C。據材料可知,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階級分化和軍事民主制,這說明以地域關系、階級關系、政治關系為基礎的早期國家形態(tài)出現,故選C。材料未涉及社會分工的信息,排除A;新石器時代晚期仍然處于原始社會階段,排除B;材料無法得出階級矛盾極其尖銳的結論,排除D。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推斷,從舊石器時代早期到舊石器時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長率不足0.001%;而進入原始農業(yè)社會以后,即從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長率已提高到0.03%,與采集和漁獵時期相比,高出30倍?!幾缘曰⑶骶帯掇r業(yè)概論》材料二除了自由民和奴隸的差別以外,又出現了富人和窮人的差別——隨著新的分工,社會又有了新的階級劃分。各個家庭家長之間的財產差別,炸毀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著的舊的共產制家庭公社;同時也炸毀了為這種公社而實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暫時地,后來便永久地分配給各個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財產的過渡,是逐漸進行的……——[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進入農業(yè)社會后世界人口年增長率大幅度提高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社會發(fā)生變化的原因。【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一信息“進入原始農業(yè)社會以后”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回答。第(2)題根據材料二中“各個家庭家長之間的財產差別,炸毀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著的舊的共產制家庭公社”“又出現了富人和窮人的差別——隨著新的分工,社會又有了新的階級劃分”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答案:(1)原因:農業(yè)、畜牧業(yè)的產生,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加速了人口增長。(2)原因:生產力的發(fā)展,產品有了剩余,氏族內部出現了財富分化;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出現,使得男女地位發(fā)生變化;氏族內部私有觀念的產生,階級的出現。【拓展創(chuàng)新練】19.(2024·海口高二檢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注:按傳統(tǒng)社會人均年需求原糧696市斤計算——改編自李小云等《中國人地關系的歷史演變過程及影響機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糧食供需關系演變的趨勢。(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圖中某一時段,圍繞“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展開論述。(要求: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解析】第(1)題根據圖表糧食總產量、糧食總需求量和人均糧食占有量的變化結合所學進行分析歸納。第(2)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在第(1)題的基礎上,首先確定想要寫的時間段并對選定時間段內容結合政治、經濟等時代特征進行分析;然后,進行分段表述,最后進行升華主題。答案:(1)趨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決策行為學在房地產營銷中的應用
- 新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教學設計全集
- 2025年嵌入式工程實例試題及答案
- 計算機一級Photoshop技能提升試題及答案
- 數據類型與運算符的試題及答案
- 2025年VFP考試課后總結試題及答案
- JAVA環(huán)境搭建指南試題及答案
- 資料保密合同協(xié)議書
- 餐飲就餐合同協(xié)議書范本
- 邏輯思維的類型與考試復習方法及試題及答案
- 人音版2025-2026學年一年級音樂下冊教學工作計劃(及進度表)
- 《人工智能基礎(Python實現)》全套教學課件
- 基于主題教學的高中課時內容整合的實踐研究
- 隧道施工風險評估模型構建-深度研究
- 智研咨詢發(fā)布-中國溴素行業(yè)產業(yè)鏈全景分析及發(fā)展趨勢預測報告
- GB/T 5506.2-2024小麥和小麥粉面筋含量第2部分:儀器法測定濕面筋和面筋指數
- 高考背誦補充篇目【知識精研】《報任安書》課件
- 項目安全管理指導手冊
- 撤銷裁判文書上網申請書范文
- 教學設計-2024年秋季學期終結性考核-國開(SC)-參考資料
- 底線思維課件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