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效課堂】第12課《論語》十二章同步探究學案(含答案)
第12課《論語》十二章預習導學案
1.了解《論語》和孔子;積累文言詞匯和名句,提高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重點)
2.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重點)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聯(lián)系實際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學習為人處世之道。(難點)
一、知作者、明背景
1.作者介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zuo)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與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稱“孔孟”,被后世尊為“圣人”??鬃铀枷氲暮诵氖恰叭?。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并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宣傳“仁”的學說,認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識淵博,是私人講學之風的開創(chuàng)者,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萬世師表”,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人物。
2.關(guān)于《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全書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論"在這里是“依次編輯”的意思。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孟子》《大學》《中庸》并稱“四書"。
《論語》以語錄體為主,只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說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huán)境和說話的對象;也有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做的回答;還有敘事體,其中有一點情節(jié),但也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語錄體:門人弟子記錄導師的言行,偏重于只言片語的記錄,短小簡約,不重文采,不講求篇章結(jié)構(gòu),也不講求段落、內(nèi)容間的,沒有構(gòu)成單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二、技巧點撥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1.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yīng)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jù)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xiàn)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2.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diào)、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
“補”,就是增補。①變單音詞為雙音詞;②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③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diào)”,就是調(diào)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yīng)調(diào)整語序,以便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chǔ)上,活譯有關(guān)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三、寫作特點
語言精練,生動傳神。
課文選取的這幾章語錄雖然都是寥寥數(shù)語,但多次運用反問、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使
情達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甚至使說話人的神態(tài)、動作都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
句式的變化也很生動,有的是排比句、反問句,對弟子進行耐心的啟發(fā);有的是對偶句,從正反兩個方面道出學和思的辯證關(guān)系;有的是用感嘆句來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思想深刻,富含哲理。
課文選取的這幾章語錄闡述了謙虛好學的學習態(tài)度,貧賤不移、求學為樂的樂學精神,溫故知新、學思結(jié)合的學習方法,誠實守信、厚道仁義、堅守節(jié)操的個人修養(yǎng),至今仍是人們學習和做人的基本準則。這十二章都可以算作格言,具有簡練曉暢、語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點。
四、課文主旨解讀
本文通過師徒對話或借題發(fā)揮,闡述了學習應(yīng)該有謙虛好學的態(tài)度,貧賤不移、求學為樂的精神,溫故知新、學思結(jié)合的學習方法,誠實守信、厚道仁義、堅守節(jié)操的思想品德。
五、文章結(jié)構(gòu)與內(nèi)容分析
1.文章結(jié)構(gòu)
治學篇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方法)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習方法)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方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態(tài)度)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學習態(tài)度)
修身篇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人處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道德修養(yǎng))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自我修養(yǎng))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個人修養(yǎng))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ǖ赖滦摒B(yǎng))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道德修養(yǎng))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道德修養(yǎng))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養(yǎng))
2.結(jié)構(gòu)圖解
3.朗讀節(jié)奏
《論語》十二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p>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队阂病罚?/p>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蹲雍薄罚?/p>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4.文本解讀
原文與翻譯注釋
《論語》十二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孔子說:“學習并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里感到高興嗎?人家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評析:這一則主要談學習方法和怎樣做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習乎?”(《學而》)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評析:這一則主要講治學的人要加強個人思想修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于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guī)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可以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心所欲,不逾矩。”(《為政》)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guī)矩。"評析:這一則孔子自述了她學習和修養(yǎng)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子曰:“溫故而知新,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可以為師矣。”(《為政》)的人可以做老師了。評析:這一則主要談知識的鞏固與創(chuàng)新。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循漸進的過程,對知識掌握得扎實并有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的人是可以做老師的。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則殆。(《為政》)書,就無所得。"評析:這一則主要談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guān)系,強調(diào)兩者相結(jié)合的必要性。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評析:這一則孔子稱贊顏回“不改其樂”買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者不如樂之者?!保ā队阂病罚┤耍植蝗缫运鼮闃返娜?。"評析:這一則祝好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學為樂,才是讀書,做學問的最好境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如浮云?!保ā妒龆罚┲v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評析:這一則主要闡述孔子安貧樂道的思想,還提出了不符合“道"的富貴榮華,是堅決不接受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之?!保ā妒龆罚┱约旱娜秉c。"評析:這一則主要談要善于學習別人的長處,克服自己的短處,做一個通情達理的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不舍晝夜?!保ā蹲雍薄罚┮粯?,日夜不停。"評析:這一則主要講時間的寶貴,勸誡人珍惜時光。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奪志也。”(《子罕》)可改變。"評析:這一則主要講述孔子對堅守人生志向的感悟,告訴學生:人不應(yīng)堅守信念,矢志不渝。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保ā蹲訌垺罚┫颍瑧┣械奶釂?,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評析:這一則主要講學習方法。既要廣泛學習,又要聯(lián)系實際,多提問題,不能好高騖遠。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時習:按時復習。時,按時。不亦說(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嗎?不亦……乎,常用于委婉的反問語。說,通“悅”,愉快。慍(yùn):生氣,惱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學而:和下文的“為政"雍也”“述而"等一樣,都是《論語》的篇名。這些篇名只是從各篇第一章中摘取出來的,并沒有特別的意義。曾(zēng)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南人??鬃拥牡茏?。吾(wú):人稱代詞,我。日,每天。三省(xǐng):多次進行自我檢查。三,泛指多次。一說,實指,即三個方面。省,自我檢查,反省。為人謀:替人謀劃事情。忠:竭盡自己的心力。信:誠信。傳(chuán):傳授,指老師傳授的知識。十有(yòu)十五歲。有,同“又”,用于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螅好曰?,疑惑。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認為天是世間萬物的主宰。命,命令。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通常認為是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從心所欲:順從意愿。逾(yú)矩:越過法度。逾,越過。矩,法度。溫故而知新: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dài):疑惑。回:即顏回(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埃耗苋淌?。之:代詞,它,這里指學問和事業(yè)。一說,指仁德。者:代詞,“……的人"。好(hào):喜愛,愛好。樂(lè):以……為快樂。飯疏食,飲水:吃粗糧,喝冷水。飯,吃。疏食,粗糧。水,文言文中稱冷水為“”水,熱水為“湯"。肱(gōng):胳膊上從肩到肘的部分,這里指肱膊。于:介詞,對,對于。如浮云:像浮云一樣。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善者:好的方面,優(yōu)點。川上:河邊。川,河流。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晝夜:時光像流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逝,往、離去。斯,代詞,這,指河水。夫,語氣詞,用于句末,表示感嘆。三軍:指軍隊。奪:改變。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這里泛指平民百姓。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晉國人,孔子的弟子。篤(dǔ)志:志向堅定。篤,堅定。切問而近思:懇切地發(fā)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情。切,懇切。仁:仁德。
一、預習案。
1.文學常識填空。
《論語》是經(jīng)典之一,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體裁)著作。它與《》《》《》合稱為《四書》,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家、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者。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不亦說乎()三省吾身()傳不習乎()
不逾矩()一簞食()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博學而篤志()逝者如斯夫()
3.下列加點字的注音無誤的一項是()
A.論語(lún)不亦說乎(yuè)不慍(yùn)逝者(shì)
B.罔(wáng)篤志(d)___殆(dài)焉(yān)
C.簞(dān)好之者(hǎo)曲肱(gōng)惑(huò)
D.三?。▁ng)傳不習乎(zhuàn)逾(yú)矩(j)
4.通假字。
①不亦說乎說:同“”,___。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有:同“",___。
5.古今異義詞。
①不亦君子乎君子:古:___,今:_________
②可以為師矣可以:古:___,今:_________
③飯疏食,飲水疏:古:___,今:_________
④飯疏食,飲水水:古:___,今:_________
⑤匹夫不可奪志也匹夫:古:___,今:_________
⑥吾日三省吾身三:古:___,今:_________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不亦說乎?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
(3)不逾矩_________
(4)學而不思則罔_________
(5)人不堪其憂_________
(6)博學而篤志_________
7.翻譯下面句子。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按要求默寫填空。
(1)文中闡述了孔子關(guān)于學習方法的看法,即要按時溫習的句子是:“___,___?”
(2)與人交往,我們應(yīng)該有君子風范。即使不被別人理解,也不要心存怨恨。正如《〈論語〉十二章》中所言:___,___?
(3)懂得某種學問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把研究這種學問作為快樂的人,正如孔子所說的“___,___。"(《論語·雍也》),可見興趣的培養(yǎng)多么重要!
(4)強調(diào)復習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
(5)孔子在《述而》篇中論述君子對待富貴的正確態(tài)度的句子是“___,
"。
(6)《〈論語〉十二章》中闡明只要善于學習,人生處處有老師的句子是:___,___。
(7)孔子感嘆時光易逝,以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求學的句子是“___,___”。
古文中有許多充滿辯證思維的名句,例如《論語·為政》中就用“___,___"來闡述“學”與“思"之間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
9.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題。
材料一:中華國學經(jīng)典是中華文化中最優(yōu)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范性著作。專家疾呼“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進中小學課堂”“國家應(yīng)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引入國家實驗課程"。不少地方的中小學已開設(shè)國學教育課,每周1個課時。
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設(shè)立了400多所孔子學院。有關(guān)部門選取《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論語》《孫子兵法》等國學文化經(jīng)典課程,編寫出版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視聽讀本》,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向世界。
(1)閱讀材料一和材料二,你從兩則材料中獲得了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中小學開設(shè)國學教育課,有人肯定但也有人反對,你支持什么觀點?請簡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10.綜合實踐。
在學完課文《〈論語〉十二章》后,老師為了使同學們端正學習態(tài)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專門組織了一次以“交流學習體會”為主題的座談會。請你參與進來。
(1)作為主持人,你應(yīng)該有一段精彩的開場白?,F(xiàn)在就請你展示出來吧!
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翔同學想在座談會上用對聯(lián)的形式活躍氣氛,他給大家出了個對聯(lián),請你對出他的下聯(lián)。
上聯(lián):時習悅,內(nèi)省樂,擇善喜
下聯(lián):___
(3)班上的張長林同學非常聰明,但就是平時學習不認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談會上,請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學過的《論語》中的語錄勸勉他勤奮學習。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案
(一)課內(nèi)閱讀理解
《十二章》節(jié)選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③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稙檎?/p>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1.解釋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說乎說:_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慍慍:_________
(3)傳不習乎傳:_________
(4)必有我?guī)熝裳桑篲________
(5)博學而篤志篤:_________
2.翻譯下列句子。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__________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節(jié)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A.人不知∕而不慍B.傳∕不習乎
C.可以為∕師矣D.擇其善者∕而從之
4.選文的句子中有些談學習方法,有些談學習態(tài)度,有些談品德修養(yǎng),請各找出一例。
學習方法:
學習態(tài)度:
品德修養(yǎng):
(二)課外閱讀理解
師曠論學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
恐已暮矣()安敢戲其君乎()
臣聞之()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臣聞之B.如日出之光C.默而識之D.學而時習之
3.翻譯文中畫線的文言句子。
①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__________
②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__________
4.文中師曠用了三個比喻,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
5.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你認為學習與年齡有沒有關(guān)系?是什么關(guān)系?
第12課《論語》十二章預習導學案(含答案)
一、預習案。
1.文學常識填空。
《論語》是經(jīng)典之一,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體裁)著作。它與《》《》《》合稱為《四書》,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家、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者。
【答案】儒家語錄體大學中庸孟子春秋時期思想教育
【詳解】考查對文學文化常識的識記和理解。
《論語》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體裁)著作。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共二十篇??鬃?,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者。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不亦說乎()三省吾身()傳不習乎()
不逾矩()一簞食()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博學而篤志()逝者如斯夫()
【答案】yùnwǎngdàiyuèxǐngchuányúdānhàogōngdǔfú
【詳解】此題考查學生對字音的掌握情況,這就要求學生平時的學習中注意字音的識記和積累,特別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題,要熟悉漢語拼音規(guī)則,同時可根據(jù)形聲字的聲旁來推斷它的讀音?!笆?是多音字,shěng,xǐng,“三省”讀“xǐng”,“說”是通假字,通“悅”,要讀通字的拼音“yuè”?!皯C"不要讀成“wēn”?!昂V"不要讀成“mǎ”。“夫"不要讀成“fū”。“好"是多音字hǎo,hào,“好之者”拼音是“hào"。
3.下列加點字的注音無誤的一項是()
A.論語(lún)不亦說乎(yuè)不慍(yùn)逝者(shì)
B.罔(wáng)篤志(d)___殆(dài)焉(yān)
C.簞(dān)好之者(hǎo)曲肱(gōng)惑(huò)
D.三?。▁ng)傳不習乎(zhuàn)逾(yú)矩(j)
【答案】A
【解析】B.罔(wáng)——wng;C.好之者(hǎo)——hào;D.傳不習乎(zhuàn)——chuán。
4.通假字。
①不亦說乎說:同“”,___。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有:同“",___。
【答案】說:同“悅”,愉快。有:同“又",用于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第(1)句中“說”通“悅”,愉快的意思;第(2)句中“有”通“又”,用于整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
5.古今異義詞。
①不亦君子乎君子:古:___,今:
②可以為師矣可以:古:___,今:
③飯疏食,飲水疏:古:___,今:
④飯疏食,飲水水:古:___,今:
⑤匹夫不可奪志也匹夫:古:___,今:
⑥吾日三省吾身三:古:___,今:
【答案】君子:古:指有才德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古:可以、憑借今:可能、許可
疏:古:粗劣今:疏通、疏散
水:古:冷水今:無色無味的液體
匹夫:古:平民百姓今:無學識、無智謀的人
三:古:泛指多次今:數(shù)詞,三
【解析】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有著繼承和發(fā)展的關(guān)系,有些詞義一直沿用下來,有些詞義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變化情況: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zhuǎn)移、感彩發(fā)生變化等。其中“可以”古義是“可以憑借”,今義是“可能或能夠”。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不亦說乎?___(2)吾日三省吾身
(3)不逾矩_________(4)學而不思則罔
(5)人不堪其憂___(6)博學而篤志
【答案】同“悅”,愉快自我檢查、反省越過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能忍受堅定
【詳解】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①句意為:不也是很愉快嗎?說:同“悅”,愉快。
②句意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省:自我檢查、反省。
③句意為:不會超過規(guī)矩。逾:越過。
④句意為: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⑤句意為: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堪:能忍受。
⑥句意為: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篤:堅定。
7.翻譯下面句子。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答案】(1)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嗎?"(2)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會疑惑。(3)對于學習,知道怎么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4)軍隊可以改變主帥,但哪怕是一個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變志氣。(5)廣泛地學習而且能堅定志向,懇切地發(fā)問求教,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要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如判斷句、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被動句、反問句等。運用“留”“刪"調(diào)”“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義為輔。重點字詞:“殆"疑惑;“博學”,廣泛地學習;“切問”,懇切地發(fā)問求教。
8.按要求默寫填空。
(1)文中闡述了孔子關(guān)于學習方法的看法,即要按時溫習的句子是:“___,___?”
(2)與人交往,我們應(yīng)該有君子風范。即使不被別人理解,也不要心存怨恨。正如《〈論語〉十二章》中所言:___,___?
(3)懂得某種學問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把研究這種學問作為快樂的人,正如孔子所說的“___,___。"(《論語·雍也》),可見興趣的培養(yǎng)多么重要!
(4)強調(diào)復習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
(5)孔子在《述而》篇中論述君子對待富貴的正確態(tài)度的句子是“___,
"。
(6)《〈論語〉十二章》中闡明只要善于學習,人生處處有老師的句子是:___,___。
(7)孔子感嘆時光易逝,以勉勵自己和學生要珍惜時間求學的句子是“___,___”。
古文中有許多充滿辯證思維的名句,例如《論語·為政》中就用“___,___"來闡述“學”與“思"之間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
【答案】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墒耪呷缢狗虿簧釙円箤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詳解】本題考查古詩文默寫。應(yīng)注意易錯及重難字詞,如“慍”“浮云"焉”“罔"殆”;要注意“好之者"不要寫成“好知者”,“溫故而知新"不要寫成“溫故知新”。
9.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題。
材料一:中華國學經(jīng)典是中華文化中最優(yōu)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范性著作。專家疾呼“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進中小學課堂"國家應(yīng)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引入國家實驗課程”。不少地方的中小學已開設(shè)國學教育課,每周1個課時。
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設(shè)立了400多所孔子學院。有關(guān)部門選取《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論語》《孫子兵法》等國學文化經(jīng)典課程,編寫出版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視聽讀本》,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向世界。
(1)閱讀材料一和材料二,你從兩則材料中獲得了什么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中小學開設(shè)國學教育課,有人肯定但也有人反對,你支持什么觀點?請簡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專家呼吁要讓中華優(yōu)秀文化走進中小學課堂和國家實驗課程,當前國學經(jīng)典正在走進中小學,走向世界。
(2)【示例】贊成。開設(shè)國學教育課,有助于我們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
【詳解】(1)本題考查對材料內(nèi)容地梳理概括。
根據(jù)材料一“專家疾呼‘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進中小學課堂’‘國家應(yīng)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引入國家實驗課程’"可知專家呼吁要讓中華優(yōu)秀文化走進中小學課堂和國家實驗課程;
根據(jù)材料一“不少地方的中小學已開設(shè)國學教育課,每周1個課時”,材料二“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設(shè)立了400多所孔子學院"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走向世界”,可知當前國學經(jīng)典正在走進中小學,走向世界。
(2)本題考查語言表達。可贊成也可反對,理由要充分。注意結(jié)合材料。
示例:我贊成開設(shè)國學教育課,這有助于我們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提高自身品德修養(yǎng)。有助于培養(yǎng)青少年熱愛祖國,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增強文化自信。
10.綜合實踐。
在學完課文《〈論語〉十二章》后,老師為了使同學們端正學習態(tài)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專門組織了一次以“交流學習體會"為主題的座談會。請你參與進來。
(1)作為主持人,你應(yīng)該有一段精彩的開場白。現(xiàn)在就請你展示出來吧!
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翔同學想在座談會上用對聯(lián)的形式活躍氣氛,他給大家出了個對聯(lián),請你對出他的下聯(lián)。
上聯(lián):時習悅,內(nèi)省樂,擇善喜
下聯(lián):___
(3)班上的張長林同學非常聰明,但就是平時學習不認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談會上,請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學過的《論語》中的語錄勸勉他勤奮學習。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同學們,《論語》流傳2500多年,影響了世代中國人,它的經(jīng)典語句,每一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閱讀《論語》,可以讓我們少一分稚嫩,多一分堅強。今天我們舉辦“交流學習體會”的主題座談會,希望大家談?wù)勛约簩Α墩撜Z》的認識和閱讀體會,讓更多的人受益。請大家敞開心扉,交流起來吧。
(2)敏學好,擇賢善,交友信
(3)長林,你有聰明的頭腦,大家都羨慕你出眾的天賦,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你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學習中,你的成績一定會有大幅度的提高。,思而不學/則殆。
【解析】(1)本題考查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主持人的開場白一定要和活動的主題相契合,要說出《論語》這本書對后世的影響并交代清楚本次活動的目的,并引導同學們展開討論。語言表達要得體,規(guī)范;表述準確,有條理。注意題目中的“精彩”二字,開場白的語言要體現(xiàn)這一點。
(2)考查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對聯(lián)書寫格式:①要字數(shù)相等,斷句一致。②要平仄相合,音調(diào)和諧。傳統(tǒng)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lián)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lián)末句尾字用平聲。③要位置相同,詞性相對。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④要內(nèi)容相關(guān),上下銜接。上下聯(lián)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覆。
(3)考查表達的語言要簡明、連貫、得體。首先要有稱謂;其次表述規(guī)勸的理由,要做到有理有據(jù);第三要注意說話的對象,語言表達要符合說話人的身份,最后語氣要委婉。不可生硬強。做到說話有禮貌,語言簡明、連貫、得體。注意要運用《論語》中的語句。
點睛:口語交際題的解答準則:①言之有“禮”,即文明得體;②言之有“物”,即有內(nèi)容;③言之有“序”,即說明有合理的順序;④言之有“節(jié)”,即簡明。解題的基本技巧:①讀通情境,抓住中心;②領(lǐng)會意圖,設(shè)身處地;③注意禮貌,語言得體。此外,還要注意試題字數(shù)的限制;既要闡述清自己的觀點,還要貼切到位。
二、探究案
(一)課內(nèi)閱讀理解
《十二章》節(jié)選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③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薄蹲訌垺?/p>
1.解釋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說乎說:(2)人不知而不慍慍:
(3)傳不習乎傳:(4)必有我?guī)熝裳桑?/p>
(5)博學而篤志篤:
2.翻譯下列句子。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__________
(2)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節(jié)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A.人不知∕而不慍B.傳∕不習乎C.可以為∕師矣D.擇其善者∕而從之
4.選文的句子中有些談學習方法,有些談學習態(tài)度,有些談品德修養(yǎng),請各找出一例。
學習方法:
學習態(tài)度:
品德修養(yǎng):
【答案】1.說,同“悅”,愉快;生氣,惱怒;傳授,指老師傳授的知識;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堅定。2.(1)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yún)s不學習,就會有困惑。(2)我選擇他的優(yōu)點向他學習,發(fā)現(xiàn)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3.C4.學習方法示例:學而時習之傳不習乎溫故而知新學習態(tài)度示例:三人行,必有我?guī)煵W而篤志品德修養(yǎng)示例:人不知而不慍吾日三省吾身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理解詞語的含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能結(jié)合具體語境來準確辨析即可。涉及的詞語都是常見的文言實詞。解答時要聯(lián)系上下文,根據(jù)語境做出判斷?!罢f”,通“悅”,愉快;“慍”,生氣,惱怒。
2.本題考查學生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要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如判斷句、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被動句、反問句等。運用“留"刪”“調(diào)"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義為輔。重點字詞:“罔”,迷惑;“殆”,困惑;“善”,優(yōu)點。
3.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斷句前,先要通讀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關(guān)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斷句,比如借助虛詞,借助句式,借助對話詞“曰"、“云”等,根據(jù)句子的結(jié)構(gòu)成分等,讀出含義,然后斷句。ABD三項正確。D項修改為:C.可以∕為師矣。
4.本題考查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類。根據(jù)每章的意思,分析其所要表述的主要內(nèi)容,然后分類即可。①“學而時習之"表現(xiàn)學習要不斷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語文高一迎期末系列專欄001期-名篇名句默寫(學生版)
- 感恩節(jié)活動方案(集錦15篇)
- 愚人節(jié)個人心得
- 賓館年終工作總結(jié)(匯編15篇)
- 初級會計實務(wù)-《初級會計實務(wù)》??荚嚲?51
- 智研咨詢發(fā)布:2024年中國高壓電纜行業(yè)競爭格局及發(fā)展前景研究報告
- 2024年中國食品安全檢測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前景分析研究報告(智研咨詢發(fā)布)
- 基于眼動數(shù)據(jù)和視覺信息的自閉癥篩查算法研究
- 基于車輛邊緣計算的車-邊協(xié)同跨區(qū)任務(wù)卸載與資源分配技術(shù)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家校共建教育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協(xié)議范本3篇
- 2024年公安機關(guān)理論考試題庫附答案【考試直接用】
- 課題申報參考:共同富裕進程中基本生活保障的內(nèi)涵及標準研究
- 2025中國聯(lián)通北京市分公司春季校園招聘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康復醫(yī)學科患者隱私保護制度
- 紅色中國風2025蛇年介紹
- 2024年安徽省高考地理試卷真題(含答案逐題解析)
- 高中學校開學典禮方案
- 產(chǎn)程中的人文關(guān)懷護理
- 2024年黑龍江農(nóng)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高職單招(英語/數(shù)學/語文)筆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基于數(shù)據(jù)驅(qū)動的鋰離子電池剩余使用壽命預測方法研究
- 《內(nèi)臟疾病康復》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