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岳麓版講義第1單元第2講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與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_第1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岳麓版講義第1單元第2講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與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_第2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岳麓版講義第1單元第2講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與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_第3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岳麓版講義第1單元第2講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與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_第4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岳麓版講義第1單元第2講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與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講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與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考點1|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對應學生用書第8頁)[識記—基礎知識梳理]一、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其演變1.確立:隋唐時期,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2.職責: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封駁審議;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下設六部。3.作用(1)三省之間互相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2)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易誤辨析]三省六部制與西方三權分立制三省六部制與西方的三權分立制形式相似,都體現了分權,但是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強皇權專制,而西方的三權分立制是現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目的是防止專制,兩者有本質的區(qū)別。4.演變(1)宋朝:設置“中書門下”,作為宰相辦公機構,其長官為宰相;但相權已被分割:軍政歸樞密院掌管,財政歸三司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權。(2)元朝:廢除三省,實行一省制,只設中書省,六部也歸入中書省。5.影響:決策、審議、執(zhí)行權力的分解,既明確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牽制,對后世的國家體制產生了深遠影響。二、選官制度1.西周:實行貴族世襲的“世卿世祿”制。2.戰(zhàn)國至漢初:實行軍功爵制度。3.漢武帝時期:實行察舉制和征辟制。4.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5.隋唐至明清:實行科舉制。(1)背景:隋唐統一后,士族沒落,依據門第選官的制度已不適應政治和社會的需要。(2)創(chuàng)立:隋文帝時開始分科取士,隋煬帝時設進士科。(3)完善:在唐代成為中央統一分科、定期舉行的考試選官制度。(4)影響:為不具有貴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參政的機會,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促進了官僚體制的進一步成熟,為官僚隊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成為中華帝國長期保持繁榮的制度保障之一。[輕巧識記]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三、監(jiān)察與諫議1.監(jiān)察制度(1)原因:保證官僚隊伍的廉潔和效率。(2)表現:秦朝在中央設御史大夫;漢代在中央設御史府,地方設刺史;明清在中央既設有都察院,又設有六科給事中,在地方設有負責司法、監(jiān)察的按察使司。2.諫議制度(1)原因:需要有制度來對皇帝的言行和決策進行監(jiān)督。(2)表現: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門下省負責諫議和封駁;宋代還出現了獨立的諫官機構——諫院;明清時期已經沒有專門的諫議制度。3.評價(1)消極: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權,也不能杜絕官僚隊伍中的腐敗和低效現象。(2)積極:在整頓吏治,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中央集權,諫正皇帝過失,防止決策失誤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四、漢唐以來政治制度的特點1.以三省六部制為代表的中央行政體制、以科舉制為代表的選官用人制度、維護官僚隊伍廉潔高效的監(jiān)察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體現。2.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成熟既是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發(fā)展的需要,又反映了社會結構的變化。eq\a\vs4\al([教材補遺])1.外戚干政外戚亦稱外家、戚畹,指封建社會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親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指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無能而把持朝政的現象?;实勰暧讜r,外戚往往干政擅權,中國尤以漢朝為烈。外戚干政之弊常因皇權、宦官、士閥之間爭權導致政權不穩(wěn),危害社稷安定而為后世批判。2.八股取士明清選拔官吏沿用科舉制度??婆e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文體嚴格限于八股文,應考者不能發(fā)揮個人見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統治者用“八股取士”來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贾凶龉俚娜?,很多成為皇帝的忠順奴仆。[理解—史料研習歸納]從漢至元中樞機構的演變史料一(漢代)漢哀帝語:“丞相者,朕之股肱,所與共承宗廟,統理海內,輔①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笔妨隙硨W者評唐朝三省制時指出:“凡未加蓋‘中書門下之印’,②未經政事堂議決副署,而由皇帝直接發(fā)出的命令,在當時是被認為違制的,不能為下屬機關所承認?!笔妨先凉h代宰相是③首長制,唐代宰相是④委員制。最高議事機關稱“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詔書名義頒布者,事先由政事堂開會決議,送進皇宮畫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蓋印中書門下之章發(fā)下?!X穆《國史新論》[史料解讀]主旨歸納信息解讀史料一:漢代丞相的職責①→輔助皇帝所不及之處史料二:唐朝三省制下皇帝詔令的通過②→皇帝的詔令必須經過政事堂的決議副署才算是合法的史料三:漢至唐中樞機構的變化③→將政府組織法定的最高行政決策權力和責任賦予一人承擔者,稱為首長制;④→將該權力和責任賦予委員會議集體承擔者,稱為委員制[史料應用](1)根據史料一、三,分析君主專制的演變趨勢。提示:從漢代開始,皇帝通過削弱、限制、分割宰相的權力,不斷強化皇權,削弱相權。(2)史料二中的“違制”論斷主要指皇帝背離了什么?提示:詔令須由政事堂決議的制度。(3)根據史料二、三,說明唐朝中央權力機構的基本運行程序。應如何評價?提示:程序:中書省負責草擬頒發(fā)皇帝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下設六部分別負責貫徹各種政令,處理日常事務。評價:積極性: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皇權。消極性:三省分職,在一些問題上爭執(zhí)不下,影響行政效率。[史論歸納]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特點(1)皇帝通過不斷壓抑、侵奪相權來加強皇權。宰相制度沿著相權的步步衰落、君權的逐漸強化這根主線發(fā)展演變。(2)內朝官向外朝官轉化。內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久而久之逐步發(fā)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3)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這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在專職是對相權的限制壓縮。(4)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既實行分權,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彌補分權的效率低下的弊端。古代選官制度的發(fā)展史料一①(先秦)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賞不能勸其努力,罰亦不能戒其怠惰?!抖Y記》史料二(漢代)察舉制“四科取士”為:一曰②德行高妙,志節(jié)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漢書·百官志注》史料三③科舉制一方面⑤擴大了專制統治的社會基礎,⑤沖破了“③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閉局面,③使出身寒微的知識分子也有可能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獲得從政機會。另一方面,使統治集團具有一定的④開放性,⑤緩和了社會矛盾,對社會和政治產生了相當的穩(wěn)定作用。 ——倪峻、姚立建《科舉制的歷史作用》[史料解讀]主旨歸納信息解讀史料一:世卿世祿制的弊端①→先秦推行世襲選官制度,并不能選拔出真正為國所用的人才史料二:察舉制的選官標準②→察舉制選拔官吏把才學、道德、品行作為舉薦標準史料三:科舉制的積極作用③→選官的范圍、標準的變化;④→科舉選官制度的特點;⑤→科舉制的積極作用[史料應用](1)根據史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世卿世祿制、察舉制選拔人才的弊端。提示:“世卿世祿制”與察舉制都是以官舉士,選拔權并不在百姓手中,難以選拔出真正品學兼優(yōu)的人才。(2)根據史料三,分析科舉選官的積極作用。提示: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員的權力,從地方豪門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wěn)定和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史論歸納]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1.趨勢選拔標準由家世門第、財產等演變?yōu)閷W識、才能選拔方式由血緣、推薦、地方品評演變?yōu)榭荚囘x拔特點逐漸走向制度化,體現相對的公平、公開2.影響(1)積極①選官標準從家世門第到才學的變化,有利于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為官,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封建統治秩序和多民族國家的統一。②制度化的選官標準,提供了高素質的官員隊伍,有利于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③選官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推動了中國古代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2)消極:科舉制發(fā)展到明清時期逐漸演變?yōu)榘斯扇∈?,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嚴重阻礙了科技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不利于統治者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才。[應用—對點強化訓練]1.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魏晉南北朝以尚書省為宰相機構,到隋唐之際三省共同構成宰相權力系統,再到北宋時期以中書門下為宰相機構。這一演變反映了()【導學號:75740006】A.相權集團逐漸從內朝走向外朝B.分割相權加強皇權成為發(fā)展趨勢C.通過調整相權結構以對抗皇權D.帝相共享決策權的機制逐漸完善B[中外朝的現象在漢代就已經出現,故A項錯誤;三省六部制解決的是皇權與相權的關系,完整相權被一分為三,故B項正確;三省六部制使相權結構得到調整,目的是分化相權,加強皇權,故C項錯誤;中國古代相權不斷削弱,丞相不享有決策權,故D項錯誤。]2.(2017·晉冀豫高三聯考)宋代形成了一個慣例:“國朝以來,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議之,不然猶使各條具利害,所以盡人謀而通下情也。”這一慣例()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綱獨斷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表明君主權力有下移趨勢D.彰顯了政府決策的開明性D[“必集百官議之……所以盡人謀而通下情也”表明這一管理是為了集思廣益,防止決策失誤,故D項正確。]3.(2018·長郡中學高三實驗班選拔)《唐律疏議》對官吏貪污賄賂行為作了嚴密規(guī)定,從而與官吏銓選、考課、監(jiān)察制度一起,構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機制,在當時很多官員看來,“廉慎”思想不僅是一種律例規(guī)范,還是一種內在自省和心性追求。這反映了()A.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設B.儒家思想影響了唐代的廉政建設C.唐律以提高官員素質為宗旨D.廉政是促成唐代繁榮的主要原因A[材料揭示了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唐代的法律規(guī)定與官吏銓選、考課、監(jiān)察制度一起形成了一種政府行為的廉政機制;二是官員既把“廉慎”思想當作政府要求的行為規(guī)范,也當作一種“內在自省和心性追求”。綜上可知,唐朝政府注重廉政建設,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出儒家思想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只反映了唐律對官員貪污賄賂行為的規(guī)定,C項以偏概全;促成唐代繁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廉政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項。]4.“唐代科舉從形式上看和過去的孝廉、秀才有繼承關系,只是當門閥盛行時被舉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無此限制?!辈牧现荚谡f明唐代科舉制()A.繼承了選官方式 B.促進了經學發(fā)展C.擴大了舉薦范圍 D.淡化了門第出身D[唐代科舉制是考試選官制度,以往選官方式是察舉制,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科舉考試的內容,排除B項;唐代科舉制是考試選官制度,不是舉薦,故C項錯誤;材料“只是當門閥盛行時被舉為秀才孝廉的人必定出于世族,而唐代并無此限制”說明其淡化了門第出身,故D項正確。]考點2|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對應學生用書第10頁)[識記—基礎知識梳理]一、中央集權的加強1.漢武帝的集權措施(1)背景①漢初推行郡縣制,并分封同姓子弟做諸侯王駐守各地。②諸侯國與中央矛盾激化,導致“七國之亂”。(2)措施:實行“推恩令”,強干弱枝,監(jiān)察地方。2.北宋加強中央集權(1)背景:唐“安史之亂”后,出現了藩鎮(zhèn)林立的局面,這一局面進一步發(fā)展,形成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2)措施①收精兵:將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禁軍歸“三衙”統領,發(fā)兵之權歸樞密院,有利于皇帝控制軍權。②削實權:削奪節(jié)度使、州郡長官和武將的權力,所有州郡直屬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并設置通判監(jiān)督。③制錢谷:各州郡的財賦大部分運往京師開封或其他指定地點,由中央掌握,從而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3)影響①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zhèn)割據的分裂局面。②消極: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輕巧識記]宋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1)重文輕武,文人治國。(2)分化事權,相互制約。(3)強干弱枝,守內虛外。二、皇權的不斷加強1.明朝強化專制皇權(1)廢除丞相①原因:吸取元朝權貴專權、內亂頻繁的教訓。②概況:明太祖裁撤中書省,廢丞相,親掌六部直接管理國家政事。③意義:標志著專制皇權發(fā)展到了新的高度,丞相制度從此被廢除。(2)設立內閣①概況:明太祖設立殿閣大學士,但不參與決策。明成祖正式設立內閣,可以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擁有“票擬”權,但皇帝擁有“批紅”權。②實質: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可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易誤辨析]丞相與內閣的比較丞相內閣相同(相似)點輔助皇帝處理政務不同點地位百官之首僅備顧問職權參與決策無決策權影響制約皇權無制約力2.清代設立軍機處(1)背景:清朝建立后,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掌管軍國大事。(2)設立:清雍正年間為處理西北緊急軍務而設立。(3)特點:職權不斷擴大,軍機大臣可以參與處理機要政務,但只能跪奏筆錄。(4)影響①簡化了處理政務的手續(xù),行事快捷,提高了行政效率。②是專制皇權高度發(fā)展的重要標志。[輕巧識記]中國古代皇權的發(fā)展趨勢eq\a\vs4\al([教材補遺])1.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開始實行地方行政體制的改革。他下令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除南京直轄區(qū)外,全國分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廣西、四川、山東、廣東、河南、陜西、湖廣、山西12布政使司。布政司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財政;設提刑按察司,掌管刑罰;又設都指揮使司,掌管軍事。三者合稱三司,長官為封疆大吏。原來行省的權力至此一分為三,三者各司其責,互不統屬,互相牽制,各自直屬中央。布政司下的地方政權分為府(或直隸州)、縣(或屬州)二級。這一改革將元朝的路、府、州、縣四級減少了一級,傳達政令更加便捷。在一些邊遠地區(qū)和少數民族地區(qū),或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或單設都指揮使司等機構,實行軍政和民政合一的統治。2.密折制度密折是將奏文寫在折疊的白紙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無從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備于雍正時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許和鼓勵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員,直接向皇帝遞密折。密折制度的作用有兩個:一是使得朝政進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權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員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比如一省之內,督撫、布政使、按察使、道臺都可以獨自上折密奏。密折制度使得官員間相互牽制,彼此監(jiān)視,使政權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理解—史料研習歸納]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的演變史料一(漢)武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①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制封號,輒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史料二宋代地方行政機構示意圖本朝鑒五代藩鎮(zhèn)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③州郡遂日就困弱?!吨熳诱Z類》史料三《元史》載:(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zhèn)邊鄙,⑤與都省為表里……④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盵史料解讀]主旨歸納信息解讀史料一: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①→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史料二:宋代地方行政機構的設置與中央集權加強的影響②→北宋王朝對地方行政進一步細化;③→中央集權的加強削弱了地方勢力史料三:元代設立行省制④→行省掌握地方上財政、軍事、行政、司法等事權;⑤→行省行使權力時受到中央的節(jié)制[史料應用](1)根據史料一、二,分析封建國家地方管理體制演變的特點。提示:地方權力逐漸被分割、削弱并集權于中央。(2)綜合三則史料,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地方管理體制演變的認識。提示:有利于國家統一,但地方完全失去獨立性,絕對服從中央,不利于地方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史論歸納]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特點與影響1.特點(1)演變過程中,中央一直強化對地方的領導、監(jiān)督、制約,地方則要求獨立的自主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始終存在。(2)中央通過多層次管理,在分權基礎上加強對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權力逐漸被分割、削弱,集權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經歷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過程。2.影響(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在征發(fā)徭役、兵役,征收田賦和租稅,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發(fā)揮了良好的作用。(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證了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統一和封建經濟的發(fā)展。(3)中央集權過度強化,造成了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的絕對依賴;地方沒有相應自主權,也難以發(fā)揮管理的實效。明清君主專制的強化史料一①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S宗羲《明夷待訪錄》史料二萬歷四十年,內閣首輔葉向高曾說:“我朝閣臣,②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取禍”。——《神宗實錄》史料三雍正年間,③用兵西北兩路,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④地近宮廷,便于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w翼《檐曝雜記》[史料解讀]主旨歸納信息解讀史料一:明朝廢除丞相①→相權對皇權能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史料二:反映了明朝內閣的特點②→閣臣僅限顧問的職責,不具宰相之權,一旦威脅到皇權,還會招來災禍,這從本質上反映出君主專制的強化史料三:軍機處的設置③→軍機處設立的背景;④→軍機處便于皇帝控制[史料應用](1)根據上述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清時期強化君權的措施。提示:明初廢丞相,設內閣,權歸六部;清代設立軍機處。(2)根據史料二,說明內閣有何特點?反映了什么實質問題?提示:特點:內閣大臣只是皇帝顧問,不具備宰相的職權。實質:內閣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3)根據史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為什么說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提示:軍機大臣都由皇帝欽定,品級不高,他們跪奏筆錄,承旨辦事,軍政大權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清代設立軍機處使皇權真正成為絕對的最高權威,君臣關系成了徹底的主仆關系。[史論歸納]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1.明清君主專制強化的特點(1)以強化君主權力為核心。(2)程度空前強化。(3)體現了時代特征。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并且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專制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2.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1)皇權與相權的矛盾貫穿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始終,但君權不斷加強,直到明朝廢除丞相。(2)分相權是加強君主專制的重要手段,如唐朝、北宋、明朝都采取了一些分權措施。(3)決策權由外朝向內朝轉移,非法定機構取代國家法定機構的職權,如漢朝的中朝制度、明朝的內閣制度、清朝的軍機處。[應用—對點強化訓練]1.《漢書·武帝紀》記載:元朔二年,“春正月,詔曰:‘梁王、城陽王親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許之。諸侯王請與子弟邑者,朕將親覽,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睆闹锌梢缘玫降男畔⑹?)A.漢武帝廢除了分封制度 B.分封制強化了西漢的統治C.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 D.梁王和城陽王為西漢最后的封王C[從材料“梁王、城陽王親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許之”可以看出,當時實行“推恩令”。分封諸侯的土地,使諸侯再也無力對抗中央,從而解決了王國問題,故選C項。漢武帝并非廢除分封制,而是用分封制削弱王國的實力,故A項錯誤;漢初分封制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不利于西漢的統治,故B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梁王、城陽王是否是西漢最后的封王,故D項錯誤。]2.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與尚書省聯系,唐代中后期則不同,刺史主要是向當道節(jié)度觀察使請示匯報。這一變化反映了()A.皇權強化導致尚書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權力膨脹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鎮(zhèn)勢力的發(fā)展削弱了中央集權D.中央利用分權策略加強地方控制C[材料中體現唐朝前期刺史由對尚書省(中央)負責到唐朝中后期對節(jié)度使(地方)負責,未提及皇權強化與尚書省地位的關系,故A項錯誤;材料中刺史的變化體現出唐中后期節(jié)度使實力的增強,并未體現刺史權力增強,故B項錯誤;唐朝中后期藩鎮(zhèn)割據,節(jié)度使權力膨脹(地方權力增強)威脅中央集權,故C項正確;材料中體現的是唐朝中后期中央缺乏對地方的管控,故D項錯誤。]3.下圖信息反映了明成祖時的內閣()A.是對抗皇權的文官集團的代表B.實為皇帝顧問的特定秘書機構C.成為中央政府運轉的中樞機關D.實為皇帝的幕僚的最高決策機構B[內閣的設立不是對抗皇權,而是加強皇權;“編、檢、講讀”表明其為皇帝的私人秘書機構;“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表明其尚不是權力機構,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而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故選B項。]4.王昶《軍機處題名記》云:“本朝諭旨誥命……唯軍機處恭擬上諭為至要。上諭亦有二……明發(fā),交內閣,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馬遞。其內外臣工所奏事,經軍機大臣定議取旨、密封遞送亦如之?!瓋乳w、翰林院撰擬有弗當,又下軍機處審定?!辈牧险f明軍機處()【導學號:75740007】A.成為內閣的協理機構 B.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掌握軍政要務決策權D.與其他中樞機構分權制衡B[根據材料信息“軍機處恭擬上諭為至要”“明發(fā)……交于部、科”“寄信……密封遞送亦如之”可知,軍機處能協助皇帝快速處理內政外交,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B項正確。](對應學生用書第13頁)2012-2017全國卷考情統計與分析考綱卷別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全國卷Ⅰ2013·從地方行政示意圖看漢、唐歷史變遷;2014·君主專制強化,“君權神授”;2014·科舉制;2015·漢代外戚干政;2016·宋代重史傳統;2017·西漢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2016·明代地方行政管理全國卷Ⅱ2015·漢代地方吏治;2016·科舉制2013·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2014·明代內閣制;2014·清朝東北地區(qū)移民政策全國卷Ⅲ2016·漢承秦制——全國卷——2012·清代君主專制體制的僵化考情分析本講內容是高考的重中之重,命題既可直接考查主干知識,又可暗合主流價值觀和當今社會熱點問題。如地方行政變遷、廢行省設三司、漢承秦制等,需通過挖掘題干史料來獲得新知;“祭天大典”題巧妙地把價值觀的判斷引入題干;宋代君主重史實際上就是新研究成果引入高考的例證;漢代外戚干政,漢代地方吏治,科舉制與選官用官試題,又是呼應社會熱點的隱性考查。在對本講或本段歷史的考查中,大分值、開放性試題的設置較多,且多引用新史學成果,暗合社會熱點,需重點關注。高考命題探究——找規(guī)律主干知識遷移考1.(2014·全國卷Ⅱ)明初廢丞相、設顧問性質的內閣大學士,嚴防權臣亂政。明中后期嚴嵩、張居正等內閣首輔操縱朝政,權傾一時。這表明()A.皇權漸趨衰弱 B.君主集權加強C.內閣取代六部 D.首輔權力失控B[明太祖廢除丞相,權分六部并設殿閣大學士。明成祖時設內閣,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它只是皇帝的內侍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內閣首輔雖有時會操縱朝政,但其權力并不是來自制度及其職位,而是來自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故內閣首輔操縱朝政進一步體現了君主集權的加強,A項錯誤,B項正確;C項與史實不符,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但未被“內閣取代”;D項內容違背了材料信息。]2.(2012·全國卷)清代內閣處理公務的案例“積成樣本四巨冊”,官員“惟揣摹此樣本為急”,時人稱之為:“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舊葫蘆樣,要把葫蘆仔細看。”這反映出當時()A.內閣職權下降導致官員無所事事B.政治體制僵化官員拘泥規(guī)制C.內閣機要事務繁忙官員窮于應付D.皇帝個人獨裁官員唯命是從B[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惟揣摹此樣本為急”。材料本身沒有反映內閣職權的變化及內閣官員事務是否繁忙,故排除A、C兩項;D項不準確,材料沒有反映官員服從皇帝命令的信息;“惟揣摹此樣本為急”體現了在清代僵化的政治體制下,官員拘泥規(guī)制的情形,故選B項。]從近幾年的全國卷來看,試題越來越注重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基本技能的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突出考查學科素養(yǎng)和學習潛力。本講內容歷史概念多,復習時不要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要在提供的新材料、新情境中去分析理解問題。能力方法靈活考3.(2016·全國卷Ⅲ)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其意在說明,西漢成功地實現對全國的統治,是因為漢初()A.實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繼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發(fā)揮文書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B[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透過現象看本質,準確把握漢代對秦代政治制度的繼承關系。材料中的“文書”泛指古代的國家檔案文獻,文書傳承著歷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經驗。材料表明,西漢成功地實現對全國的統治是因為重視秦朝的文書,意味著繼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漢承秦制,故B項符合題意;漢初推行被稱為“黃老之學”的道家思想,故排除A項;漢初充分發(fā)揮文書功能,以便繼承前代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項;材料并沒有體現官吏是否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排除D項。]4.(2016·全國卷Ⅰ)明初廢行省,地方分設三司,分別掌管一地民政與財政、司法、軍事,直屬六部。明中葉以后,皇帝臨時派遣的巡撫逐漸演變?yōu)槿局系牡胤阶罡咝姓L官。這一變化有助于()A.擴大地方行政權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權限D.緩解中央與地方的對立B[題干反映的是明朝初期,地方由三司分別掌管“民政與財政、司法、軍事”,到明中葉以后,皇帝臨時派遣的巡撫逐漸演變?yōu)椤叭局系牡胤阶罡咝姓L官”,這說明地方行政權力出現了由明初的多人掌握到明中葉以后一人掌握的變化,這樣有利于統一協調地方各部門工作,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B項正確;中國古代尤其是到明清時期,地方權力不斷縮小,故排除A項;據題干材料無法判斷六部權限是否受到削弱,故排除C項;北宋大力加強中央集權,此后,中央在與地方分權的斗爭中已處于絕對上風,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基本解決,故排除D項。]5.(2017·全國卷Ⅰ)下表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表。據此可知()皇帝紀年公元紀年郡級政區(qū)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國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國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D.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日益擴大C[題干材料反映了漢高祖十二年到漢武帝元封五年,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增多,而且從只有郡到郡、國都有,意味著封國勢力被削弱,中央集權得到加強,為解決邊患危機創(chuàng)造了條件,C項正確;題干材料反映了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逐漸增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封國,說明諸侯王國與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決,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日益縮小,A、D兩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體制的變化,B項錯誤。]“題在書外,理在書中”是高考歷史試題的最大特點。如“廢行省設三司”一題,需要通過挖掘題干史料來做出判斷;“漢承秦制”一題,則是在充分挖掘史料、理解史料的基礎上獲得認知,從歷史實際的角度客觀地看待和理解;“西漢郡級政區(qū)”一題通過表格信息的觀察考查歸納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在備考過程中注重對歷史規(guī)律的理解和把握,強化提高概括總結能力。歷史價值觀引領考6.(2014·全國卷Ⅰ)中國古代,“天”被尊為最高神。秦漢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舉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員、百姓則祭拜自己的祖先。這反映了秦漢以后()A.君主專制緣于宗教權威B.政治統治借助于人倫秩序C.皇權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動強化了宗法制度B[題干材料并沒有涉及宗教,排除A項;材料沒有強調皇權至上,并且皇權至上與祭天、祭祖先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排除C項;僅從題干材料無法得出祭天活動強化了宗法制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7.(2016·全國卷Ⅱ)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yōu)樽杂赏犊肌⒉铑~錄用的科舉制。科舉制更有利于()A.選拔最優(yōu)秀的官吏 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D[題干體現了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婆e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來源。出身卑微的讀書人為了入仕,刻苦讀書,從而有利于整個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選D項;官員的文化素養(yǎng)和能力是兩個概念,故排除A項;題干信息與選官制度沿革下的官員道德沒有直接關系,故排除B項;自由投考與排除世家子弟入仕矛盾,故排除C項。]“祭天大典”體現了對儒家文化價值觀的認同,說明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巨大反作用。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有利于今天公平公正價值觀的引領。學術成果創(chuàng)新考8.(2016·全國卷Ⅰ)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爾謂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贝耸路从沉?)A.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A[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宋太祖因為史官對帝王“誤失……必書之”而不樂,這就反映了重史傳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君主個人行為,故選A項;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史官秉筆直書,故排除C項;D項是現象而不是材料反映的實質,與題意不符,故排除。]最新史學研究成果認為:個人喜好以及經筵經史講讀制度的推行,使得宋代帝王對史學的認識水平及重視程度有所提高。同時,宋代帝王往往通過體現帝王意志的相關制度與特殊舉措來掌控官、私史學,強化史學的現實功用。他們在推動了宋代史學發(fā)展繁榮的同時,也使得官修本朝史體現著他們的某些志意。新研究成果引入高考,上述第8題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社會熱點隱性考9.(2015·全國卷Ⅰ)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zhí)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漢代出現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C.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C[材料中說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執(zhí)政大臣也從他們中選擇,反映了母族親屬(外戚)在兩漢時期的地位極高。由于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所控制,導致漢代經常出現外戚干政,故選C項。]10.(2015·全國卷Ⅱ)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來的帝王反復重申上述觀念。這主要體現了()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C.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為后代所沿用D.歷代帝王將漢宣帝作為治國榜樣A[地方服從中央,中央對地方進行垂直管理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內容。材料體現了漢宣帝高度重視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所以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郡太守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沒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間的矛盾,故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漢宣帝的觀念,而非漢代地方行政制度對后世的影響,故排除C項;D項內容在材料中未提及。]全國卷歷史試題,承擔著“學以致用,資政教化”的社會功用。因此試題的命制會隱含時政熱點,達到呼應社會熱點的隱性考查。如漢代地方吏治題目,意在強調地方長官為政好壞,對于維持一方安寧,進而實現國家政治安寧的重要意義。再如漢代外戚干政,科舉制與選官用官試題,無不暗合當前的反腐倡廉,整頓吏治,公平公正文明社會的構建等社會熱點。(對應學生用書第14頁)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yǎng)探究[核心素養(yǎng)][理論闡釋]2016年9月發(fā)布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