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北京市東城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屆北京市東城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屆北京市東城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屆北京市東城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屆北京市東城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北京市東城區(qū)2024屆高三二模語文試題一、本大題共5小題,共18分。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在民族眾多、疆域廣袤的中華大地,漢字在統(tǒng)一思想文化觀念、傳承發(fā)揚中華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漢字的維系。漢字形成和發(fā)展的時代,正是中華文明形成發(fā)展的關鍵歷史時期。漢字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華文化進入文明階段。漢字記錄夏商周的歷史文化,傳承先秦經典和諸子百家學說,奠定了中華文明的主色調。秦漢大一統(tǒng),“車同軌、書同文”鞏固了中央集權;漢代以后形成的經學闡釋傳統(tǒng),使得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在我國這個多民族國家廣泛傳播,進而塑造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的價值體系,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作為一種視覺符號系統(tǒng),漢字能夠適應漢語多方言區(qū)交際的需要,形成了跨方言區(qū)的漢語書面語系統(tǒng)——雅言。從雅言到官話再到民族共同語,漢字推動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中華文明的持久影響力。當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因。(取材于霍志剛的文章)材料二“一筆一畫皆學問?!膘o態(tài)地觀察每一個漢字,其字形本身就積淀著中華文化的深幽奧秘。“獨體為文,合體為字?!薄拔摹敝釜汅w字,字形本身不能再分割;“字”指合體字,字形可以再分割。因此,“文”只能“說”,而“字”卻可解,“說文解字”之名誠不虛也。被譽為“文宗字祖”的許慎很早就洞悉了“文字”的奧秘。越是古老的漢字,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等先秦文字,其象形或表意成分越是濃厚,因此蘊含著更多造字時代的文化信息。比如,彩虹的“虹”字,象形字,甲骨文中作形,像前后兩首蜿蜒向下的大蟲的樣子。這與虹擁有兩首、能夠下飲江河之水的傳說正相符合。甲骨文中記載,“有出虹自北,飲于河”,大意是有“虹”從北面出來,在河里飲水。對于天空中出現(xiàn)彩虹這一自然現(xiàn)象,古人還不能給予科學解釋,于是就把它想象成了一條在河里飲水的蟲。再后來,字形向合體字方向演化,《說文》中是一個從蟲從申(電)的會意字,但多數(shù)時候是從蟲工聲,即沿用至今的“虹”。不過,在帛書文字中曾一度出現(xiàn)過從雨工聲的字形。無論從“申(電)”還是從“雨”,均表明古人已經意識到虹與雨水的關系。漢字記錄語言,蘊含文化,每一個字形都有其時代性,一個字就是一部文化史。正因為擁有與中華文化元素高度切合的特點,漢字才能有機地融入中華文化的系統(tǒng)之中,與中華文化的眾多元素之間建立起密切的依存關系。加強漢字闡釋工作,深入挖掘漢字背后的歷史思想文化內涵,提煉展示其中蘊含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髓,不僅是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強中華文化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應有之舉。(取材于齊航福的文章)材料三一種文字能否長期充當全民的交際工具,關鍵在于這種文字能否有效滿足社會和語言發(fā)展的需求。語言中詞匯越來越豐富,這就要求文字的字符數(shù)量能隨之增加;社會發(fā)展中需要記錄的事務日漸繁多,這就要求文字越來越方便書寫,以有效提高記事速度。漢字發(fā)展的總體方向,恰恰滿足了這兩方面的需求。較早產生的漢字多為象形字,個性化很強,數(shù)量也相當有限。盡管人們后來摸索出用兩個或幾個象形字組合造字的會意方法,也仍然無法滿足語言日漸豐富的需求。如果解決不了,漢字很可能像其他幾大古文字一樣,轉而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但充滿智慧的中國先民們,在早期樸素辯證哲學的啟發(fā)下,運用“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理念,將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轉化為二元化的形聲機制,產生了由形符和聲符組合而成的形聲字。這種音義結合的構形方式,因其很大的優(yōu)越性、區(qū)別性、能產性和系統(tǒng)性被廣泛應用,也使?jié)h字的長期生存成為可能。在書寫方面,漢字由早期的整體象形性,到小篆的完全線條化,再到隸楷的徹底筆畫化,一直朝著方便書寫的方向進行系統(tǒng)性調整,有效滿足了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求。特別是計算機問世以來,漢字又通過形碼和音碼等多重手段,很好地解決了電腦輸入和呈現(xiàn)的問題,粉碎了“計算機是漢字的掘墓人”的預言。漢字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幾千年來一直支撐著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就如同運載火箭一樣,助推中華文化飛躍一個又一個新高度。而且,漢字自古至今一直頑強地堅持自己獨特的表意性,使得其形體內部蘊含著豐富的古代文化信息。一個個字符,就如同中華文化的活化石,傳遞著來自古代社會的音訊,描繪著中華文化發(fā)展演化的歷史軌跡。(取材于王立軍的文章)1.根據(jù)材料一,下列有關漢字的解讀正確的一項是()A.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與漢字有密不可分的關系。B.漢字的形成塑造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價值體系。C.漢字的讀音使其能適應漢語多方言區(qū)交際的需要。D.雅言只在特定的方言區(qū)之間起到統(tǒng)一的交際作用。2.材料二中,作者認為“漢字字形本身積淀著中華文化”。下列選項不能支撐這個觀點的一項是()A.“笙、笛”等字以“竹”作部首,反映當時部分樂器制作與竹子密切相關。B.“松、柏”具有凌寒不凋的特點,其在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著不屈不撓的精神。C.甲骨文“男”字中的“力”像原始耕地農具,說明造此字時已進入農業(yè)社會。D.取象于動物形體的甲骨文很豐富,這是原始狩獵生活在文字構形上的反映。3.根據(jù)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漢字發(fā)展的總體方向滿足了社會和語言發(fā)展的需求。B.形聲字的廣泛應用避免了漢字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C.漢字書寫筆畫的變化體現(xiàn)出更為形象化的語言特征。D.漢字突破時空的局限,完整記載和傳承了中華文化。4.根據(jù)以上三則材料,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由古代語言文字逐漸演變、發(fā)展而來的。B.每一個漢字形體背后蘊含的文化奧秘,都是中國文化鮮活的存在。C.漢字的演變正是當時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發(fā)生巨大變化的反映。D.隨著數(shù)字時代到來,簡便快速的輸入法不再利用漢字形體的要素。5.請根據(jù)以上三則材料,概括說明漢字為什么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即鸢浮?.A2.B3.C4.D5.①漢字有統(tǒng)一思想文化觀念、傳承歷史文化的作用。②漢字能夠適應漢語多方言區(qū)交際的需要。③漢字有表意特點,與中華文化元素高度切合。④漢字自身不斷進行系統(tǒng)性調適和完善。〖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漢字的形成塑造了……共同價值體系”錯。根據(jù)“漢代以后形成的經學闡釋傳統(tǒng)……進而塑造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的價值體系”可知,文中說的是“經學闡釋傳統(tǒng)”使得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廣泛傳播,進而塑造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的價值體系。C.“漢字的讀音使其能適應……的需要”錯。根據(jù)“作為一種視覺符號系統(tǒng),漢字能夠適應漢語多方言區(qū)交際的需要”可知,文中強調的是作為一種“視覺符號系統(tǒng)”,漢字能夠適應漢語多方言區(qū)交際的需要。D.“只在特定的方言區(qū)之間……”錯。根據(jù)“形成了跨方言區(qū)的漢語書面語系統(tǒng)”可知,應該是“跨方言區(qū)”而非“特定的方言區(qū)”。故選A?!?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根據(jù)“漢字字形本身積淀著中華文化”可知,作者強調的是漢字字形的獨特意義,“松、柏”具有凌寒不凋的特點,為會意字,未體現(xiàn)字形本身,故不能支撐作者的觀點。故選B。【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體現(xiàn)出更為形象化的語言特征”錯。根據(jù)“在書寫方面,漢字……一直朝著方便書寫的方向進行系統(tǒng)性調整,有效滿足了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求”可知,書寫筆畫的變化體現(xiàn)出便于書寫的現(xiàn)實需求,而非“更為形象化”。故選C?!?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文本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D.“簡便快速的輸入法不再利用漢字形體的要素”錯。根據(jù)“漢字又通過形碼和音碼等多重手段,很好地解決了電腦輸入和呈現(xiàn)的問題……”可知,漢字在電腦中呈現(xiàn)是通過形碼、音碼等手段,而“形碼”是依據(jù)漢字字形進行編碼,故簡便快速的輸入法并沒有淡化漢字形體的要素。故選D?!?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漢字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它在歷史、文化、社會發(fā)展和技術適應等多個層面上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隨著時代的變遷,漢字本身也在不斷地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據(jù)此可結合三則材料,具體分析作答。根據(jù)材料一“漢字在統(tǒng)一思想文化觀念、傳承發(fā)揚中華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分析得出:漢字有統(tǒng)一思想文化觀念、傳承歷史文化的作用。根據(jù)材料一“作為一種視覺符號系統(tǒng),漢字能夠適應漢語多方言區(qū)交際的需要”可分析得出:漢字能夠適應漢語多方言區(qū)交際的需要。根據(jù)材料二“越是古老的漢字……其象形或表意成分越是濃厚”“正因為擁有與中華文化元素高度切合的特點,漢字才能有機地融入中華文化的系統(tǒng)之中……”及材料三“漢字自古至今一直頑強地堅持自己獨特的表意性”可分析得出:漢字有表意特點,與中華文化元素高度切合。根據(jù)材料三“……關鍵在于這種文字能否有效滿足社會和語言發(fā)展的需求……漢字發(fā)展的總體方向,恰恰滿足了這兩方面的需求”“這種音義結合的構形方式……使?jié)h字的長期生存成為可能”“一直朝著方便書寫的方向進行系統(tǒng)性調整”可分析得出:漢字自身不斷進行系統(tǒng)性調適和完善。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8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今朝廷法嚴令具,無所不有,而臣以謂無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聞而澤不加于百姓者,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說,觀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遠,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不一,而欲一修先王之政,雖甚愚者猶知其難也。然臣以謂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謂當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①,相去蓋千有余載,一治一亂,其盛衰之時具矣。其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亦各不同,其施設之方亦皆殊,而其為天下國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嘗不同也。臣故曰:當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雖然,以方今之勢揆之,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勢必不能也。以方今天下之人才不足故也。臣嘗試竊觀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時者也。夫人才乏于上,則有沉廢伏匿在下,而不為當時所知者矣。臣又求之于閭巷草野之間,而亦未見其多焉。豈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謂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則可知矣。今以一路②數(shù)千里之間,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緩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職事者甚少,而不才茍簡貪鄙之人,至不可勝數(shù)。其能講先王之意以合當時之變者,蓋闔郡之間往往而絕也。朝廷每一令下,其意雖善,在位者猶不能推行,使膏澤加于民,而吏輒緣之為奸,以擾百姓。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閭巷之間亦未見其多也。夫人才不足,則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雖有能當陛下之意而欲領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遠,孰能稱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勢必未能也。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狈谴酥^乎?然則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之時,人才嘗眾矣,何至于今而獨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取材于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備注〗①二帝、三王:二帝指唐堯、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②路:宋元時行政區(qū)域名,相當于現(xiàn)代的“省”。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法:效法B.以方今之勢揆之揆:考察C.而吏輒緣之為奸緣:憑借D.孰能稱陛下之指稱:稱道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A.有仁心仁聞而澤不加于百姓者/而其為天下國家之意B.以孟子之說/非此之謂乎C.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遠/以臣使事之所及則可知矣D.雖甚愚者猶知其難也/其意雖善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其盛衰之時具矣

其間盛世和衰世都有B.囂天下之口

使天下人議論紛紛C.未有乏于此時者也

沒有人在這個時代窮困D.徒法不能以自行

只有法令(而沒有執(zhí)行的人,法令)自己不能發(fā)生效力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朝廷的法令雖然詳備,卻大都與先王治理國家的政策不合。B.雖時移世易,但效法先王的具體政策在當時仍然非常必要。C.解決人才嚴重匱乏的問題,是改革國家弊政中最緊迫的事。D.只有改變現(xiàn)有的人才培養(yǎng)方法,才可使朝野人才得以充盈。10.王安石認為變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請根據(jù)第四段內容,用自己的話分條概括?!即鸢浮?.D7.A8.C9.B10.①能領會先王用意、陛下的意旨(施恩于百姓)。②能適應形勢的變化。③能忠實推行朝廷法令。④不侵擾百姓,使百姓都能獲得改革的好處?!冀馕觥健?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句意:(那是因為)治國沒有效法先王之道的緣故。B.正確。句意:根據(jù)今天的形勢來考察衡量。C.正確。句意:而一些官吏常常借機狼狽為奸。D.錯誤?!胺Q”,符合。句意:誰能符合陛下的意旨。故選D?!?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相同?!岸?,連詞,表轉折,“但是,然而”。句意:(國君)有仁愛的心意和仁愛的聲譽但他的恩澤卻不能施加給百姓。/然而他們治理國家的用意。B.不同?!爸保~,“的”;/代詞,“這種情況”。句意:用孟子的話。/不正是說的這種情況嗎?C.不同。句意:“以”,介詞,“因為”;/連詞,“根據(jù)”。因為當今的時代距離先王的時代已很久遠。/根據(jù)我出使外地所接觸到的現(xiàn)象,就可以知道了。D.不同?!半m”,連詞,“即使”/連詞,“雖然”。句意:即使是十分愚蠢的人尚且知道它的困難。/雖然本意很好。故選A。【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未有乏于此時者也”,“乏”,缺乏;“于此時”,比現(xiàn)在。句意:(覺得人才從來)沒有比現(xiàn)在更為缺乏的。故選C。【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但效法先王的具體政策在當時仍然非常必要”錯,根據(jù)“以謂當法其意而已”,可知非常必要的是“效法先王的用意”,而不是“效法先王的具體政策”。故選B?!?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據(jù)“則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雖有能當陛下之意而欲領此者”,可知“人才”應該:能領會先王的用意、陛下的意旨(施恩于百姓)。②根據(jù)“其能講先王之意以合當時之變者,蓋闔郡之間往往而絕也”,可知“人才”應該:能適應形勢的變化。③根據(jù)“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緩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職事者甚少”,可知“人才”應該:能忠實推行朝廷法令。④根據(jù)“朝廷每一令下,其意雖善,在位者猶不能推行,使膏澤加于民,而吏輒緣之為奸,以擾百姓”,可知“人才”應該:不侵擾百姓,使百姓都能獲得改革的好處。參考譯文:如今朝廷的法令嚴密詳備,包羅萬象,而我卻認為沒有法令制度,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現(xiàn)在的法令制度,大都不合先王治理國家的政策。孟子說:“(國君)有仁愛的心意和仁愛的聲譽,但他的恩澤卻不能施加給百姓,(那是因為)治國沒有效法先王之道的緣故?!庇妹献拥脑挘疾飚斍暗谋撞?,(問題的關鍵)正在這里。因為當今的時代距離先王的時代已很久遠,所遇到的變化、所面臨的形勢不同,而想一一重修先王的政策,即使是十分愚蠢的人尚且知道它的困難。然而我之所以認為當今政策上的錯誤,弊病在于不效法先王的政策,是指應當效法先王的用意。二帝、三王(的時代),距今有一千多年,治亂更迭,其間盛世衰世都有。他們所遇到的變化、所面臨的形勢,也各不相同,他們施行設置的措施也都不相同,然而他們治理國家的用意,主次先后的考量,并沒有什么不同。所以我說:應當效法先王的用意。效法先王的用意,那么我們所進行的變法改革,就不至于驚駭天下人的視聽,使天下人議論紛紛,而這本身就已合乎先王的政策了。雖然這樣,根據(jù)今天的形勢來考察衡量,陛下雖想改革國家的弊政,以符合先王的用意,(依據(jù))現(xiàn)今的時勢必定不能做到的。這是因為當今天下人才不足的緣故。我曾試著觀察天下在職的官吏,(覺得人才從來)沒有比現(xiàn)在更為缺乏的。上面缺乏人才,就會有人才沉淪廢棄、隱伏埋沒在下面,而不被當時執(zhí)政的人所發(fā)現(xiàn)。我又到民間去訪求,也沒有發(fā)現(xiàn)有多少人才。難道不是由于培養(yǎng)造就人才的方法不正確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嗎?我認為當今在職的人才不足的情形,根據(jù)我出使外地所接觸到的現(xiàn)象,就可以知道了。現(xiàn)在一路方圓幾千里之間,能夠推行朝廷的法令,知道它的輕重緩急,而且一切措施都能讓百姓做好他們本職工作的人才很少,而沒有才能、馬虎草率、貪婪卑鄙的人,卻不可勝數(shù)。那些能夠講求先王的用意以適應當下形勢變化的人,大概整個州郡當中往往沒有一人。朝廷每一項法令下達,雖然本意很好,在職的官吏還是不能推行,使陛下的恩惠得以施予百姓,而一些官吏常常借機狼狽為奸,欺擾百姓。所以我說:在職的人才不足,而民間百姓當中人才也不見得多。人才不足,那么陛下雖然想改革國家的弊政,使它合乎先王的用意,大臣當中雖然有能夠符合陛下的心意而想承擔改革任務的,但是九州這樣大,四海這樣遠,誰能符合陛下的意旨,來一一推行這些法令,使每一個人都能蒙受改革的好處呢?所以我說:目前的形勢一定不能做到。孟子說:“只有法令(而沒有執(zhí)行的人,法令)自己不能發(fā)生效力。”不正是說的這種情況嗎?既然這樣,那么現(xiàn)在最緊迫的事,在于人才而已。今天的天下,也就是先王(那時)的天下。先王的時代,人才曾經很多,怎么會到今天人才就不足了呢?所以說:這是培養(yǎng)造就人才的方法不正確的緣故。11.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①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備注〗哉?人焉廋哉?”(《為政》)②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③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wèi)靈公》)〖備注〗廋:隱藏。(1)請將畫線句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①觀其所由②以德報怨(2)以上三則材料,對你樹立正確的交際觀有什么啟發(fā)?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認識。〖答案〗(1)①觀察他為達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②拿恩惠來回答怨恨(2)①與人交往一定要觀察這個人的行為。②與人交往要公正、直率、光明磊落。③與人交往要正派、合群但不組成小利益集團?!冀馕觥剑?)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觀”,觀察;“由”,經由,途經。②“以”,拿;“德”,恩惠;“怨”,怨恨。(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材料觀點談認識的能力。①與人交往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要觀察這個人的行為。②與人交往要“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要公正、直率、光明磊落。③與人交往要“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要正派、合群但不組成小利益集團。參考譯文:①孔子說:“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考察他處事的動機,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這個人的內心怎能掩蓋得了呢?這個人的內心怎能掩蓋得了呢?”②有人說:“用恩德來回報怨恨,怎么樣?”孔子說:“那用什么來回報恩德呢?用正直來回報怨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雹劭鬃诱f:“君子莊重又謹慎,而不與別人爭執(zhí),雖然合群而不結黨營私?!比⒈敬箢}共4小題,共20分。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新柳薛能輕輕須①重不須輕,眾木難成獨早成。柔性定勝剛性立,一枝還引萬枝生。天鐘和氣元無力,時遇風光別有情。誰道少逢知己用?將軍②因此建雄名。詠柳曾鞏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③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④?!紓渥ⅰ舰夙殻菏牵?。②將軍:指西漢周亞夫,曾屯兵名叫細柳的地方。③解:能。④清霜:指秋天。12.以下對詩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薛詩首句中“輕輕”言新柳身姿輕柔,但句尾的“輕”有輕浮之意。B.薛詩“柔性”句寫柳樹比“剛性”的“眾木”更易適應環(huán)境而生存。C.薛詩“天鐘”句寫大自然既賦予柳樹以溫柔,又賦予它強悍的力量。D.曾詩“解把”句運用夸張的手法寫出柳絮高高揚起遮蔽了日光月色。13.以下對詩歌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薛詩用“眾木難成”來反襯柳樹的“早成”,表達了他對柳樹早熟的好感。B.薛詩用“別有情”三字引發(fā)讀者想象柳樹逢時生長、風韻宜人的優(yōu)美景象。C.曾詩寫柳枝借東風飄舞,柳絮漫天,以及預示柳樹凋零的過程,意蘊深長。D.兩詩都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將詩人的人格追求寄托在對柳樹的描寫之中。14.兩首詩同樣詠“柳”,在抒發(fā)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答案〗12.C13.D14.(1)《新柳》表達了詩人對柳樹柔中有剛的贊美之情?!拜p輕須重不須輕”“柔性定勝剛性立”兩句中柳樹輕飄而莊重,性柔而勝剛。尾句將柳樹與周亞夫將軍的英名相關聯(lián),暗示柳樹柔中有剛。(2)《詠柳》將柳樹人格化,表達了詩人對柳樹的嘲諷?!皝y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表現(xiàn)出初春柳樹借東風恣意狂擺、得意忘形的形象。“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警告了依勢逞狂的小人。〖解析〗【1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又賦予它強悍的力量”錯誤,“天鐘”句的意思是:蒼天好像把太多的平和之氣聚集到了新柳上,以至于讓新柳輕柔得無以復加。此處要表現(xiàn)的新柳的輕柔,與“強悍的力量”無關。故選C。【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兩詩都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錯誤,薛能的《新柳》托物言志,曾鞏的《詠柳》托物擬人、借物寓理。故選D。【1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情感的能力。(1)《新柳》中“輕輕須重不須輕,眾木難成獨早成”這兩句是說:要重視那輕柔嫩弱的新柳而不能輕視,因為他在眾樹木還無生機時就早已抽條、生葉。用“眾木難成”來反襯柳樹的“早成”,表達了作者對柳樹早熟的好感。“柔性定勝剛性立,一枝還引萬枝生”意思是:新柳輕柔,在春風中搖曳起舞時,讓人感覺那種輕柔的力量確實壓倒了一切剛性的東西。作者意在贊美新柳旺盛的生命力。尾聯(lián)“誰道少逢知己用,將軍因此建雄名”,這里的將軍,是《史記》中記載的西漢名將周亞夫。將軍與楊柳有了交集,成就了“雄名”,而楊柳也獲得了將軍這樣的知己,此處暗示柳樹柔中帶剛。(2)《詠柳》中“倚得東風勢便狂”的柳,“解把飛花蒙日月”的柳,正是一幅一旦得勢便不可一世、欺上瞞下的勢利小人的畫像。“亂條猶未變初黃”,暗喻這些人能力低下,初黃未變,竟倚勢凌人。詩人的筆鋒直刺生活中的小人,但也旁掃了有權者。如果沒有為他們撐腰的“東風”,那些小人也未必敢興風作浪。結尾一句既是對得志小人得意忘形、不計后果行為的刻畫,又是錚錚有聲的警告。詩人義正辭嚴地警告那些依靠權貴的小人不要不知天高地厚,為非作歹,盡管可以蒙混一時,一旦失去憑借的勢力,終究難逃懲罰。15.在橫線處填寫作品原句。(1)詩人對于神仙世界的想象,呈現(xiàn)出奇異的色彩。如《夢游天姥吟留別》寫夢境中天界輝煌燦爛:“______,______?!比纭儿o橋仙》寫牛郎織女相會短暫,難舍難分:“柔情似水,______,______!”又如《李憑箜篌引》寫音樂動人,讓月亮上的人物、動物不眠不休:“_______,_______。”(2)畢業(yè)前夕,小東找到老師,希望老師給自己題寫寄語。老師以《論語》中“_______,________”鼓勵他多向別人學習借鑒,不斷進步。〖答案〗(1)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四、本大題共4小題,共18分。閱讀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題。金上京鏡像2005年夏天,在距哈爾濱幾十公里外的阿城博物館,我平生第一次見到那么多集中陳列的銅鏡。一眼望去,似有無數(shù)個被烏云遮蔽的月亮,閃爍著幽暗的微光,在日出前的晨曦里一起莊嚴沉落。銅鏡的皮色呈灰綠、草綠、墨綠、銀灰多種,歷時八百余年,仍完好如初,不裂不腐,從寧靜而迷蒙的綠暈中,透出歲月的悲涼和滄桑。工藝略顯粗糙、猶如浮雕般簡約的圖飾,明朗而流暢地刻錄了女真民族的文化特征,以及與漢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這些銅鏡,已成為“金史”的形象補遺和“金源文化”的生動例證。金人好鏡?那樣一個生猛驍勇的民族,竟然也是愛美的嗎?從綏濱縣出土的銘文鏡上,那些樸素而美麗的銅鏡紋飾,全都鑄刻在銅鏡的背面,展館將那光滑透亮的鏡面悄悄斂藏,沉默無語地背對觀者,展出的是銅鏡背面的紋飾。自從清代玻璃鏡自西方傳入后,銅鏡逐漸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古人用以梳妝整容的銅鏡,失去了當初的實用功能,被今人之手轉化為審美和文化研究的對象。究竟是銅鏡變成了歷史的證物,還是歷史物化成了銅鏡?史載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出生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畔”。他驍勇善戰(zhàn),創(chuàng)立金朝,定都會寧府(今阿城區(qū))。完顏阿骨打認為世上只有金子不會變也不會壞,金子色白,完顏部又崇尚白色,“按出虎水”恰為女真語“金”的意思,故以“金”為國號。至完顏合剌繼位,正式命名會寧府為上京都城。金王朝在“金上京”歷經四帝,南下滅遼、宋兩大王朝,成為北中國最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公元1149年,由于物資運輸與公文傳遞以及舊朝民心難服等諸多原因,海陵王完顏亮在即位后不久,毅然決定廢黜上京稱號,南下遷都華北燕京。他撤離故土,走得如此決絕。海陵王毀城南遷,自絕后路,是要從根上斷了女真人思戀故土的念想。銅鏡輾轉南北,亦是要把關內關外的陽光都一并收攏其中。此后金上京一度衰落。直至金世宗即位后,為維護女真舊俗贏得民心,曾重修上京宮室作為陪都。至金末,元軍攻克金上京,皇城內僅剩下一片殘垣焦土,繁華落盡,燈滅星稀。時歷幾百年風雨,女真后裔滿族再次入關,建都燕京,女真人的祖地金上京,從此被徹底廢棄。如今的東北人,都知道阿城會寧府城墻遺址內種植的大蒜,個大味濃,辛辣甘甜;而百米之遙城墻外的農地,種植的蒜頭則其味寡淡,比之會寧府的蒜頭大大遜色。有人說,金上京遺址出產的蒜頭,濃縮了金源文化幾百年的精華,可在咀嚼中重溫金人開疆拓土的艱辛。燕京作為都城,始自海陵王,歷經元明清三朝。海陵王毀了金上京,卻創(chuàng)造了新燕京。古舊的銅鏡,映照了一座城池的毀滅,伴生著另一座城郭的誕生。目光穿透鏡面,遙遠喧囂的影像,由模糊漸漸趨于清晰:有疾馳的馬隊從鏡中奔來,那一條從金上京到燕京的漫漫遷徙之途,恰是一條各民族融合之路。我在一面“海東青鸞獸鏡”前駐足,“海東青”三個字,讓我倏然心驚。鏡子背面的圖飾中心內區(qū)是一頭神獸,外區(qū)周邊一圈為蹲守的數(shù)只鸞鳥——海東青。海東青形如隼卻性猛,善捕天鵝。據(jù)《遼史拾遺》記載,“海東青,大僅如鶻,既縱,直上青冥,幾不可見。俟天鵝至半空,自上而下,以爪攫其首,天鵝驚鳴,相持殞地”。海東青的體積僅有天鵝的五六分之一,一次卻可擊落三四只天鵝,然后揚長而去……海東青恰恰產于女真人肇興之地,也許正是為了證明一個崛起的弱小民族,敢于挑戰(zhàn)強國的勇氣和實力。時隔近千年,如今被譽為“東方之鷹”的海東青,已成為滿族祖先的精神象征。圖紋逐漸變得凝重,我驚訝這平面的鏡子,竟然可以看到如此粲然的立體影像。展廳柔和的光線,在幾百面銅鏡上折射出幽幽綠瑩,交錯輝映,竟讓人生出幾分幻覺。想象著當年金上京鼎盛時期的酒宴上,善騎射喜漁獵的女真人的薩滿樂舞,曾是何等率性、歡快、狂野和虔誠。曾有文字記載薩滿舞“……五六婦人,涂丹粉,艷衣,立于百戲后,各持兩鏡,高下其手,鏡光閃爍,如祠廟所畫電母”——可有人見過持鏡跳躍的舞者?日光、月光、星光、火光,均在鏡中旋轉,猶如火炬與閃電的親吻……那該是怎樣奇妙的創(chuàng)意和畫面啊!查閱相關史料,發(fā)現(xiàn)金代銅鏡的興盛,竟是源于缺銅。金國禁銅極嚴,不允許私人生產,鑄出銅鏡,須由官方檢驗鏡背邊緣的刻款和押記。銅鏡一時成為緊俏“升值”的硬通貨,百枚小銅錢即可鑄成十厘米的銅鏡轉賣官府,因此造成民間私自“銷錢鑄鏡”之風流行,也因此為金上京博物館留下了如此豐厚的銅鏡藝術館藏?;腥幻靼缀沃^“背景”一詞:墨綠的銅鏡背面,潛隱著推動歷史發(fā)展的經濟動力。歷史的真相和歲月掩藏的所有密碼,有時,卻藏在鏡子背面沉寂的暗角里。(取材自張抗抗同名散文)1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展館將那光滑透亮的鏡面悄悄斂藏斂藏:收起B(yǎng).濃縮了金源文化幾百年的精華濃縮:凝聚C.竟然可以看到如此粲然的立體影像粲然:鮮明D.卻藏在鏡子背面沉寂暗角里沉寂:沉穩(wěn)17.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銅鏡是女真民族文化與漢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B.金王朝以“金”為國號,與金子的特質、顏色相關。C.作者對滿族入關建都燕京而廢棄了金上京痛惜哀嘆。D.本文想象與聯(lián)想豐富,語言深邃,讀來有滄桑之感。18.文章引用了“海東青”和“薩滿舞”的相關史料,請結合文章內容,分別分析其作用。19.請結合文章內容,分析文章標題中的“鏡像”包含了哪幾層含義。〖答案〗16.D17.C18.①引用“海東青”的史料,生動再現(xiàn)“海東青”捕獵天鵝的過程,表現(xiàn)了它的兇猛,象征女真人敢于挑戰(zhàn)強大對手的勇氣和實力。②引用“薩滿舞”的史料,再現(xiàn)了女真人跳薩滿舞時奇妙的創(chuàng)意和畫面,體現(xiàn)了女真人率性、狂野、虔誠的民族文化特征。19.①是“金史”的形象補遺和“金源文化”的生動例證。②展現(xiàn)出金代社會風俗、民間日常生活景象和審美趣味。③反映出各民族融合之路。④通過金代民間私鑄銅鏡成風,反映經濟動力推動歷史發(fā)展。⑤銅鏡背后的紋飾揭示了歷史真相,解密了歲月變遷中的民族發(fā)展史。〖解析〗【1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的能力。D.“沉穩(wěn)”指“指人的性格深沉而穩(wěn)重”,文中要用“沉寂”說“歷史的真相和歲月掩藏的所有密碼”所藏之地的特點,應該解釋為“寂靜”?!凹澎o”,非常安靜,沒有聲音。故選D。【1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痛惜哀嘆”言過其實,對于“金上京”被廢棄,作者雖然感到遺憾,但面對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無可奈何,因為這是“一條各民族融合之路”。故選C。【1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原文在介紹到“海東青鸞獸鏡”時談到“海東青形如隼卻性猛,善捕天鵝”的特征,引用了《遼史拾遺》的記載,由引文“海東青,大僅如鶻……天鵝驚鳴,相持殞地”內容可知,生動再現(xiàn)“海東青”捕獵天鵝的過程,表現(xiàn)了它的兇猛。由“海東青恰恰產于女真人肇興之地,也許正是為了證明一個崛起的弱小民族,敢于挑戰(zhàn)強國的勇氣和實力”可知,“海東青”象征女真人敢于挑戰(zhàn)強大對手的勇氣和實力。原文在介紹“展廳柔和的光線,在幾百面銅鏡上折射出幽幽綠瑩,交錯輝映,竟讓人生出幾分幻覺”時,想象到了“女真人的薩滿樂舞,曾是何等率性、歡快、狂野和虔誠”時,寫到“曾有文字記載薩滿舞”,可知,引用“薩滿舞”的史料,體現(xiàn)了女真人率性、狂野、虔誠的民族文化特征。由引文“可有人見過持鏡跳躍的舞者?……那該是怎樣奇妙的創(chuàng)意和畫面啊”可知,史料再現(xiàn)了女真人跳薩滿舞時奇妙的創(chuàng)意和畫面。【1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的能力。標題可以聚焦文章的內容,引領讀者圍繞標題去理解文章內容。分析文章標題中的“鏡像”包含了哪幾層含義,需從文中去找與“鏡像”相關的認識。由“這些銅鏡,已成為“金史”的形象補遺和“金源文化”的生動例證”可知,“鏡像”是“金史”的形象補遺和“金源文化”的生動例證。由“自從清代玻璃鏡自西方傳入后,銅鏡逐漸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古人用以梳妝整容的銅鏡,失去了當初的實用功能,被今人之手轉化為審美和文化研究的對象”可知,銅鏡之前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具有梳妝整容的實用功能,是審美和文化研究的對象,可以展現(xiàn)金代社會風俗,具有審美價值。由“古舊的銅鏡,映照了一座城池的毀滅,伴生著另一座城郭的誕生”“那一條從金上京到燕京的漫漫遷徙之途,恰是一條各民族融合之路”可知,“鏡像”反映出了各民族融合之路。由“民間私自‘銷錢鑄鏡’之風流行,也因此為金上京博物館留下了如此豐厚的銅鏡藝術館藏”“恍然明白何謂‘背景’一詞:墨綠的銅鏡背面,潛隱著推動歷史發(fā)展的經濟動力”可知,金代民間私鑄銅鏡成風,給后世留下豐厚的銅鏡藝術館藏,反映了經濟動力推動歷史發(fā)展的事實。由“墨綠的銅鏡背面,潛隱著推動歷史發(fā)展的經濟動力。歷史的真相和歲月掩藏的所有密碼,有時,卻藏在鏡子背面 沉寂的暗角里”可知,銅鏡背后的紋飾揭示了歷史真相,解密了歲月變遷中的民族發(fā)展史。五、本大題共3小題,共66分。語言基礎運用20.閱讀文段,完成下面小題。①在北京,如果想在城區(qū)尋一處賞柳的好地方,老北京人多半會推薦長河。②歷代京城的引水河道是長河。③清乾隆年間,長河經過疏浚修繕,成為供皇室成員從紫禁城前往頤和園、圓明園等西郊御苑的專用水路。④乘著畫舫式的游船,水中碧波蕩漾,兩岸楊柳依依,柳枝鋪陳水面,滿目春意盎然……這就是著名的“長河觀柳”。⑤買上一張全程票,從北京動物園碼頭出發(fā),到紫竹院公園的紫御灣碼頭換乘,從南長河轉昆玉河后,最終到達頤和園南如意碼頭。(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①句中“多半”一詞不可以刪掉。B.③句中兩處畫線的句子,位置可互換。C.④句中的成語“春意盎然”可改為“春意闌珊”。D.⑤句中可補充主語“游客”。(2)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請改寫第②句,使文段表達更為連貫順暢。將改寫后的〖答案〗寫在答題卡上。〖答案〗(1)C(2)長河是歷代京城的飲水河道。〖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成語、熟語)的能力。A.正確?!岸喟搿北硎静皇侨浚皇撬腥硕肌巴扑]長河”,所以不能刪掉。B.正確。“清乾隆年間”“長河經過疏浚修繕”都是“成為……專用水路”的狀語,可以相互交換。C.錯誤。此處列舉“水中碧波蕩漾,兩岸楊柳依依,柳枝鋪陳水面”等,突出北京的春天充滿著生機與活力,應該用“春意盎然”,不能用“春意闌珊”。春意盎然:春天生機勃勃,韻味正濃。春意闌珊:指春天就要過去了。D.正確。“買上一張全程票”表達簡潔,省略了主語“游客”,可以補充出來。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連貫、變換句式的能力。結合前文“老北京人多半會推薦長河”,②句可改成以“長河”開頭,作為主語,和前文的銜接更加緊密,同時形成頂真句式,意蘊豐富;結合后文“長河成為……專用水路”,將②句改成以“長河”為陳述對象,也能和后文銜接更加緊密。所以可改寫成:長河是歷代京城的飲水河道。微寫作(10分)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21.“文字討好”是指線上聊天時字斟句酌地使用詞匯,并外加表達感謝等情感的符號和表情。有人認為這是被迫討好,有人認為這是出于禮貌和真誠。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請闡述自己的觀點。要求:觀點明確,言之有據(jù)。不超過150字。不透露所在學校及個人信息?!即鸢浮绞纠骸拔淖钟懞谩笔且环N出于禮貌和真誠的“悅人悅己”的新型社交禮儀?;顫姷奈淖趾捅砬榭杉訌娬Z氣效果,傳遞文字以外的信息,避免文字聊天時“詞不達意”的誤會。此外,對被“文字討好”的人來說,更容易產生被尊重的感覺;對主動進行“文字討好”的人來說,可以為自己打造一個和善、謙卑的社交形象,降低社交難度?!冀馕觥奖绢}考查學生微寫作的能力。寫作類型:議論類。審題:材料中介紹了“文字討好”的概念,同時指出兩種針對這種現(xiàn)象的觀點,即“被迫討好”“出于禮貌和真誠”,題目要求考生闡述自己的觀點。所以考生可以肯定其中一個觀點并進行理由闡述,也可以辯證地看待“文字討好”的利弊,言之成理即可。寫作指導:寫作時必須要觀點明確,最好開門見山。如果認為其是被迫討好,可從其改變了原有的語言習慣、“討好”內卷的現(xiàn)象泛濫、不“討好”則加大了社交難度等角度加以分析;如果認為其是出于禮貌和真誠,則可以從使用活潑的文字和表情可以加強語氣效果、傳遞出文字以外的信息、很大程度上避免文字聊天時“詞不達意”的誤會、“文字討好”悅人悅己、可降低社交難度等角度加以分析。22.學生會要組織一次社區(qū)志愿服務活動,請你為這次活動設計一個主題,并寫出設計理由。要求:語言簡明,條理清晰。不超過150字。不透露所在學校及個人信息。〖答案〗主題:法治宣傳進社區(qū)。設計理由:1.目前,小區(qū)居民的法律意識比較淡泊,常會在無意之間觸犯法律,同時在受到傷害時也少有通過法律維權的情況;2.活動的準備過程可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法律,增強法制觀念;3.電影《第二十條》影響強烈,借此機會在社區(qū)進行法制宣傳可以事半功倍。〖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微寫作的能力。寫作類型:實用類。審題:考生要抓住“社區(qū)志愿服務活動”“設計一個主題,并寫出設計理由”“不超過150字”等關鍵詞,明確本題有兩個任務,即設計主題和闡述理由,考生不要遺漏要求:同時要明確活動組織者的身份和活動的范圍及對象。寫作指導:設計主題時要結合學生的身份特點和社區(qū)的需求,比如綠色環(huán)保、讀書宣傳、關愛空巢老人等等;理由可從活動的必要性和意義等角度進行闡述;此外要注意作到語言簡明,條理清晰,不超過150字。23.請以“穿越時光”為開頭,寫一首小詩或抒情文字。題目自擬。要求:感情真摯,語言生動,有感染力。不超過150字。不透露所在學校及個人信息。〖答案〗穿越時光,我尋覓那遺失的足跡,歲月如河,流轉不息。風輕輕拂過,攜帶著往事的溫馨,我試圖捕捉,那些曾經的片段。指尖輕觸,感受到歷史的厚重,眼前浮現(xiàn),過往的歡聲笑語。心中涌起,那份無法言說的感動,時光啊!你能否為我停留片刻?讓我再看一看,那熟悉的身影,再聽一聽,那久違的聲音?!冀馕觥奖绢}考查學生微寫作的能力。寫作類型:抒情性微寫作。審題:要求以“穿越時光”為開頭,限定了開頭語。“穿越時光”是一種回顧,是一種回憶,以此為開頭,后面內容可以是對往昔的回憶和反思,可實可虛,實可以想回到童年美好時光、回到親人還在世的歲月、回到歷史上激動人心的時刻……虛可以和古人后人為友,可以參與蘭亭盛會,可以穿越改寫歷史……不管選擇哪類穿越,注意要感情真摯,語言生動,有感染力。寫小詩要注意詩歌語言的特點,詩行的擺放等。寫作指導:首先明確“穿越時光”后想做什么,比如想尋找遺失的歲月、回顧往日的溫馨時刻,接著用抒情方式表達具體內容,以前的歲月有哪些讓人流連忘返,有哪些讓人刻骨銘心,都可作為“穿越時光”后的抒情內容?;蛘邔懘┰降焦糯蛭磥恚绱┰焦糯笠姷较荣t圣人,以蘇軾為例,多想和蘇軾一起游赤壁,賞那山間的明月,聽那醉人的簫聲,聆聽蘇子教誨,以清風、明月為人生最大財富……抒情內容和選擇對象要契合,注意傳達的情感應積極向上,抒情自然真摯。作文(50分)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24.按要求作文。激活,是指刺激機體內某種物質,使其活躍地發(fā)揮作用。經濟、科技、文化、藝術等許多領域都需要“激活”來推動發(fā)展。請以“激活”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論點明確,論據(jù)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不少于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不透露所在學校及個人信息。〖答案〗略〖解析〗這是一道全命題作文題。材料先介紹了什么是“激活”,是對機體內物質的刺激,以促使其活躍地發(fā)揮作用。然后指出無論是經濟、科技,還是文化、藝術等領域都要激活,只有激活才能使該領域更活躍,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更好地成長發(fā)展,實現(xiàn)更大的價值。本次作文重在對“激活”一詞意義的理解和擴展。“激活”可以理解為使原本處于沉寂休眠或未被充分利用的事物變得活躍、有生機,發(fā)揮出更多的作用和價值。經濟上,激活市場活力,調整經濟政策,可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fā)展??萍忌希せ顒?chuàng)新動力,用創(chuàng)新賦能,助力實現(xiàn)科技強國。文化上,激活文化創(chuàng)造力,以文化人,讓文化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展現(xiàn)出新的生機活力,激發(fā)文化自信。藝術上,激活靈感,通過各種手段創(chuàng)造出更多具有價值的藝術作品,讓藝術之美浸潤心田,推動優(yōu)秀文化藝術煥發(fā)光彩??忌梢詮牟煌矫嬲勛约簩τ凇凹せ睢钡睦斫猓瑏肀磉_自己的觀點。寫作時可以在文章開頭先明確觀點,如若要指出科技創(chuàng)新是激活科技發(fā)展的關鍵,主體論述部分要層次清晰,要運用豐富的論據(jù)來支持和證明論點,論據(jù)要具有典型性和新穎性。如先強調科技創(chuàng)新在國家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論述科技創(chuàng)新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再提出解決激活科技的具體方法,如加大科技投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優(yōu)化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等。結論部分,需要對文章的主要觀點進行總結升華??萍寂d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激活科技“一池春水”,激勵青年科技人才大膽創(chuàng)新、干事創(chuàng)業(yè),以科技創(chuàng)新激活產業(yè)創(chuàng)新,向著現(xiàn)代化科技強國目標奮勇前進。立意:1.文化自覺和自信是激活文化發(fā)展的關鍵。2.注重科技創(chuàng)新,激活科技發(fā)展。3.激活市場活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25.按要求作文。整理聽課筆記,可以讓學習更有效率;整理房間,可以讓生活更有條理;整理情緒,可以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整理”可以讓我們得到更好的結果。請以“整理”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要求:內容充實,思想健康,有細節(jié)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不少于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不透露所在學校及個人信息?!即鸢浮铰浴冀馕觥竭@是一道全命題作文題。作文材料部分有兩句話。第一句話,列舉了三個現(xiàn)象。整理聽課筆記,讓瑣碎繁雜的知識變得條理清晰,效果是可以讓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整理房間,讓散亂的物品變得整齊有序,效果是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條理;整理情緒,讓紛亂的心情變得安穩(wěn)平和,效果是可以心平氣和地去解決問題……上述三個現(xiàn)象涉及的要點可理解為:整理了什么、整理的效果,暗含整理前后的變化。進而可以歸納“整理”的內涵:使之有條理有秩序,更有效率、更好解決問題等。省略號表明還可以有其它方面的“整理”。第二句話,是對前文的總結。“‘整理’可以讓我們得到更好的結果”,說明整理的“目的”是“得到更好的結果”,其中“更好”一詞蘊含整理前后的變化,即“整理后”優(yōu)于“整理前”。本次作文意在引導學生思考“整理”在生活、學習重要作用。整理的對象,可以是具體的,如房間、書籍、材料、行裝等;也可以是抽象的,如知識、心情、遺產、時間、人際關系、發(fā)展思路、環(huán)境、習慣、標準等;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集體的、國家的。通過整理,讓人生變得更目標清晰,態(tài)度變得更加認真細致,生活變得更美好,環(huán)境變得更整潔,遺產得以更好繼承,發(fā)展方向更加明確,藍圖變得更加可望等,讓一切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寫作時,要能夠提升敘事設計能力,規(guī)避簡單化、平面化、套路化。謀篇布局上有設計、有亮點,有起伏,有比較;構思上,要符合情理邏輯,要能夠以小見大,引人入勝。文采上,可以借助成語的使用、名言的引用、修辭手法的運用,讓文章內容更豐富多彩。當然手法方面也少不了細節(jié)感人。還可以采用倒敘的手法,將結果放在文章開頭,如經過整理,泥人這一文化遺產得以更好地繼承。然后按照時間順序生動敘述之前的遺產繼承面臨的嚴重危機,再記敘通過具體的行動,如采用新的展示形式,走進日常生活,吸引年輕人的目光等,改變泥人這一古老技藝的傳承。此處,可以運用一些細節(jié)描寫,以突出“整理”的過程之用心,之艱辛。最后卒章顯志,升華中心,一項小小的非遺,代表的是祖先的技藝和精神,代表是中華文化的綿延與傳承,通過整理,讓文化的光芒更加奪目。立意:1.整理生活,讓生活充滿情趣。(房間的整理,讓每一件物品都體現(xiàn)出美感)2.整理心情,樂觀面對生活。(一次失敗后對自我的反思,從而以昂揚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中風雨)3.整理環(huán)境,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對所在家鄉(xiāng)環(huán)境的整理,實現(xiàn)天藍水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北京市東城區(qū)2024屆高三二模語文試題一、本大題共5小題,共18分。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在民族眾多、疆域廣袤的中華大地,漢字在統(tǒng)一思想文化觀念、傳承發(fā)揚中華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漢字的維系。漢字形成和發(fā)展的時代,正是中華文明形成發(fā)展的關鍵歷史時期。漢字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華文化進入文明階段。漢字記錄夏商周的歷史文化,傳承先秦經典和諸子百家學說,奠定了中華文明的主色調。秦漢大一統(tǒng),“車同軌、書同文”鞏固了中央集權;漢代以后形成的經學闡釋傳統(tǒng),使得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在我國這個多民族國家廣泛傳播,進而塑造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的價值體系,形成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作為一種視覺符號系統(tǒng),漢字能夠適應漢語多方言區(qū)交際的需要,形成了跨方言區(qū)的漢語書面語系統(tǒng)——雅言。從雅言到官話再到民族共同語,漢字推動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巨大向心力和中華文明的持久影響力。當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因。(取材于霍志剛的文章)材料二“一筆一畫皆學問?!膘o態(tài)地觀察每一個漢字,其字形本身就積淀著中華文化的深幽奧秘。“獨體為文,合體為字?!薄拔摹敝釜汅w字,字形本身不能再分割;“字”指合體字,字形可以再分割。因此,“文”只能“說”,而“字”卻可解,“說文解字”之名誠不虛也。被譽為“文宗字祖”的許慎很早就洞悉了“文字”的奧秘。越是古老的漢字,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等先秦文字,其象形或表意成分越是濃厚,因此蘊含著更多造字時代的文化信息。比如,彩虹的“虹”字,象形字,甲骨文中作形,像前后兩首蜿蜒向下的大蟲的樣子。這與虹擁有兩首、能夠下飲江河之水的傳說正相符合。甲骨文中記載,“有出虹自北,飲于河”,大意是有“虹”從北面出來,在河里飲水。對于天空中出現(xiàn)彩虹這一自然現(xiàn)象,古人還不能給予科學解釋,于是就把它想象成了一條在河里飲水的蟲。再后來,字形向合體字方向演化,《說文》中是一個從蟲從申(電)的會意字,但多數(shù)時候是從蟲工聲,即沿用至今的“虹”。不過,在帛書文字中曾一度出現(xiàn)過從雨工聲的字形。無論從“申(電)”還是從“雨”,均表明古人已經意識到虹與雨水的關系。漢字記錄語言,蘊含文化,每一個字形都有其時代性,一個字就是一部文化史。正因為擁有與中華文化元素高度切合的特點,漢字才能有機地融入中華文化的系統(tǒng)之中,與中華文化的眾多元素之間建立起密切的依存關系。加強漢字闡釋工作,深入挖掘漢字背后的歷史思想文化內涵,提煉展示其中蘊含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髓,不僅是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強中華文化生命力和影響力的應有之舉。(取材于齊航福的文章)材料三一種文字能否長期充當全民的交際工具,關鍵在于這種文字能否有效滿足社會和語言發(fā)展的需求。語言中詞匯越來越豐富,這就要求文字的字符數(shù)量能隨之增加;社會發(fā)展中需要記錄的事務日漸繁多,這就要求文字越來越方便書寫,以有效提高記事速度。漢字發(fā)展的總體方向,恰恰滿足了這兩方面的需求。較早產生的漢字多為象形字,個性化很強,數(shù)量也相當有限。盡管人們后來摸索出用兩個或幾個象形字組合造字的會意方法,也仍然無法滿足語言日漸豐富的需求。如果解決不了,漢字很可能像其他幾大古文字一樣,轉而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但充滿智慧的中國先民們,在早期樸素辯證哲學的啟發(fā)下,運用“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理念,將一元化的象形方法轉化為二元化的形聲機制,產生了由形符和聲符組合而成的形聲字。這種音義結合的構形方式,因其很大的優(yōu)越性、區(qū)別性、能產性和系統(tǒng)性被廣泛應用,也使?jié)h字的長期生存成為可能。在書寫方面,漢字由早期的整體象形性,到小篆的完全線條化,再到隸楷的徹底筆畫化,一直朝著方便書寫的方向進行系統(tǒng)性調整,有效滿足了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求。特別是計算機問世以來,漢字又通過形碼和音碼等多重手段,很好地解決了電腦輸入和呈現(xiàn)的問題,粉碎了“計算機是漢字的掘墓人”的預言。漢字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幾千年來一直支撐著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就如同運載火箭一樣,助推中華文化飛躍一個又一個新高度。而且,漢字自古至今一直頑強地堅持自己獨特的表意性,使得其形體內部蘊含著豐富的古代文化信息。一個個字符,就如同中華文化的活化石,傳遞著來自古代社會的音訊,描繪著中華文化發(fā)展演化的歷史軌跡。(取材于王立軍的文章)1.根據(jù)材料一,下列有關漢字的解讀正確的一項是()A.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與漢字有密不可分的關系。B.漢字的形成塑造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價值體系。C.漢字的讀音使其能適應漢語多方言區(qū)交際的需要。D.雅言只在特定的方言區(qū)之間起到統(tǒng)一的交際作用。2.材料二中,作者認為“漢字字形本身積淀著中華文化”。下列選項不能支撐這個觀點的一項是()A.“笙、笛”等字以“竹”作部首,反映當時部分樂器制作與竹子密切相關。B.“松、柏”具有凌寒不凋的特點,其在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著不屈不撓的精神。C.甲骨文“男”字中的“力”像原始耕地農具,說明造此字時已進入農業(yè)社會。D.取象于動物形體的甲骨文很豐富,這是原始狩獵生活在文字構形上的反映。3.根據(jù)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漢字發(fā)展的總體方向滿足了社會和語言發(fā)展的需求。B.形聲字的廣泛應用避免了漢字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C.漢字書寫筆畫的變化體現(xiàn)出更為形象化的語言特征。D.漢字突破時空的局限,完整記載和傳承了中華文化。4.根據(jù)以上三則材料,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由古代語言文字逐漸演變、發(fā)展而來的。B.每一個漢字形體背后蘊含的文化奧秘,都是中國文化鮮活的存在。C.漢字的演變正是當時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發(fā)生巨大變化的反映。D.隨著數(shù)字時代到來,簡便快速的輸入法不再利用漢字形體的要素。5.請根據(jù)以上三則材料,概括說明漢字為什么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即鸢浮?.A2.B3.C4.D5.①漢字有統(tǒng)一思想文化觀念、傳承歷史文化的作用。②漢字能夠適應漢語多方言區(qū)交際的需要。③漢字有表意特點,與中華文化元素高度切合。④漢字自身不斷進行系統(tǒng)性調適和完善。〖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漢字的形成塑造了……共同價值體系”錯。根據(jù)“漢代以后形成的經學闡釋傳統(tǒng)……進而塑造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的價值體系”可知,文中說的是“經學闡釋傳統(tǒng)”使得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廣泛傳播,進而塑造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的價值體系。C.“漢字的讀音使其能適應……的需要”錯。根據(jù)“作為一種視覺符號系統(tǒng),漢字能夠適應漢語多方言區(qū)交際的需要”可知,文中強調的是作為一種“視覺符號系統(tǒng)”,漢字能夠適應漢語多方言區(qū)交際的需要。D.“只在特定的方言區(qū)之間……”錯。根據(jù)“形成了跨方言區(qū)的漢語書面語系統(tǒng)”可知,應該是“跨方言區(qū)”而非“特定的方言區(qū)”。故選A。【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根據(jù)“漢字字形本身積淀著中華文化”可知,作者強調的是漢字字形的獨特意義,“松、柏”具有凌寒不凋的特點,為會意字,未體現(xiàn)字形本身,故不能支撐作者的觀點。故選B。【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體現(xiàn)出更為形象化的語言特征”錯。根據(jù)“在書寫方面,漢字……一直朝著方便書寫的方向進行系統(tǒng)性調整,有效滿足了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求”可知,書寫筆畫的變化體現(xiàn)出便于書寫的現(xiàn)實需求,而非“更為形象化”。故選C。【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jù)文本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D.“簡便快速的輸入法不再利用漢字形體的要素”錯。根據(jù)“漢字又通過形碼和音碼等多重手段,很好地解決了電腦輸入和呈現(xiàn)的問題……”可知,漢字在電腦中呈現(xiàn)是通過形碼、音碼等手段,而“形碼”是依據(jù)漢字字形進行編碼,故簡便快速的輸入法并沒有淡化漢字形體的要素。故選D。【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漢字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它在歷史、文化、社會發(fā)展和技術適應等多個層面上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隨著時代的變遷,漢字本身也在不斷地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需求。據(jù)此可結合三則材料,具體分析作答。根據(jù)材料一“漢字在統(tǒng)一思想文化觀念、傳承發(fā)揚中華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分析得出:漢字有統(tǒng)一思想文化觀念、傳承歷史文化的作用。根據(jù)材料一“作為一種視覺符號系統(tǒng),漢字能夠適應漢語多方言區(qū)交際的需要”可分析得出:漢字能夠適應漢語多方言區(qū)交際的需要。根據(jù)材料二“越是古老的漢字……其象形或表意成分越是濃厚”“正因為擁有與中華文化元素高度切合的特點,漢字才能有機地融入中華文化的系統(tǒng)之中……”及材料三“漢字自古至今一直頑強地堅持自己獨特的表意性”可分析得出:漢字有表意特點,與中華文化元素高度切合。根據(jù)材料三“……關鍵在于這種文字能否有效滿足社會和語言發(fā)展的需求……漢字發(fā)展的總體方向,恰恰滿足了這兩方面的需求”“這種音義結合的構形方式……使?jié)h字的長期生存成為可能”“一直朝著方便書寫的方向進行系統(tǒng)性調整”可分析得出:漢字自身不斷進行系統(tǒng)性調適和完善。二、本大題共6小題,共28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今朝廷法嚴令具,無所不有,而臣以謂無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聞而澤不加于百姓者,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說,觀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遠,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不一,而欲一修先王之政,雖甚愚者猶知其難也。然臣以謂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謂當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①,相去蓋千有余載,一治一亂,其盛衰之時具矣。其所遭之變、所遇之勢,亦各不同,其施設之方亦皆殊,而其為天下國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嘗不同也。臣故曰:當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雖然,以方今之勢揆之,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勢必不能也。以方今天下之人才不足故也。臣嘗試竊觀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時者也。夫人才乏于上,則有沉廢伏匿在下,而不為當時所知者矣。臣又求之于閭巷草野之間,而亦未見其多焉。豈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謂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則可知矣。今以一路②數(shù)千里之間,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緩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職事者甚少,而不才茍簡貪鄙之人,至不可勝數(shù)。其能講先王之意以合當時之變者,蓋闔郡之間往往而絕也。朝廷每一令下,其意雖善,在位者猶不能推行,使膏澤加于民,而吏輒緣之為奸,以擾百姓。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閭巷之間亦未見其多也。夫人才不足,則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雖有能當陛下之意而欲領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遠,孰能稱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勢必未能也。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非此之謂乎?然則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之時,人才嘗眾矣,何至于今而獨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取材于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備注〗①二帝、三王:二帝指唐堯、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②路:宋元時行政區(qū)域名,相當于現(xiàn)代的“省”。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法:效法B.以方今之勢揆之揆:考察C.而吏輒緣之為奸緣:憑借D.孰能稱陛下之指稱:稱道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A.有仁心仁聞而澤不加于百姓者/而其為天下國家之意B.以孟子之說/非此之謂乎C.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遠/以臣使事之所及則可知矣D.雖甚愚者猶知其難也/其意雖善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其盛衰之時具矣

其間盛世和衰世都有B.囂天下之口

使天下人議論紛紛C.未有乏于此時者也

沒有人在這個時代窮困D.徒法不能以自行

只有法令(而沒有執(zhí)行的人,法令)自己不能發(fā)生效力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朝廷的法令雖然詳備,卻大都與先王治理國家的政策不合。B.雖時移世易,但效法先王的具體政策在當時仍然非常必要。C.解決人才嚴重匱乏的問題,是改革國家弊政中最緊迫的事。D.只有改變現(xiàn)有的人才培養(yǎng)方法,才可使朝野人才得以充盈。10.王安石認為變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請根據(jù)第四段內容,用自己的話分條概括。〖答案〗6.D7.A8.C9.B10.①能領會先王用意、陛下的意旨(施恩于百姓)。②能適應形勢的變化。③能忠實推行朝廷法令。④不侵擾百姓,使百姓都能獲得改革的好處。〖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正確。句意:(那是因為)治國沒有效法先王之道的緣故。B.正確。句意:根據(jù)今天的形勢來考察衡量。C.正確。句意:而一些官吏常常借機狼狽為奸。D.錯誤。“稱”,符合。句意:誰能符合陛下的意旨。故選D?!?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相同。“而”,連詞,表轉折,“但是,然而”。句意:(國君)有仁愛的心意和仁愛的聲譽但他的恩澤卻不能施加給百姓。/然而他們治理國家的用意。B.不同。“之”,助詞,“的”;/代詞,“這種情況”。句意:用孟子的話。/不正是說的這種情況嗎?C.不同。句意:“以”,介詞,“因為”;/連詞,“根據(jù)”。因為當今的時代距離先王的時代已很久遠。/根據(jù)我出使外地所接觸到的現(xiàn)象,就可以知道了。D.不同。“雖”,連詞,“即使”/連詞,“雖然”。句意:即使是十分愚蠢的人尚且知道它的困難。/雖然本意很好。故選A。【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未有乏于此時者也”,“乏”,缺乏;“于此時”,比現(xiàn)在。句意:(覺得人才從來)沒有比現(xiàn)在更為缺乏的。故選C?!?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但效法先王的具體政策在當時仍然非常必要”錯,根據(jù)“以謂當法其意而已”,可知非常必要的是“效法先王的用意”,而不是“效法先王的具體政策”。故選B。【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據(jù)“則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雖有能當陛下之意而欲領此者”,可知“人才”應該:能領會先王的用意、陛下的意旨(施恩于百姓)。②根據(jù)“其能講先王之意以合當時之變者,蓋闔郡之間往往而絕也”,可知“人才”應該:能適應形勢的變化。③根據(jù)“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緩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職事者甚少”,可知“人才”應該:能忠實推行朝廷法令。④根據(jù)“朝廷每一令下,其意雖善,在位者猶不能推行,使膏澤加于民,而吏輒緣之為奸,以擾百姓”,可知“人才”應該:不侵擾百姓,使百姓都能獲得改革的好處。參考譯文:如今朝廷的法令嚴密詳備,包羅萬象,而我卻認為沒有法令制度,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現(xiàn)在的法令制度,大都不合先王治理國家的政策。孟子說:“(國君)有仁愛的心意和仁愛的聲譽,但他的恩澤卻不能施加給百姓,(那是因為)治國沒有效法先王之道的緣故?!庇妹献拥脑挘疾飚斍暗谋撞?,(問題的關鍵)正在這里。因為當今的時代距離先王的時代已很久遠,所遇到的變化、所面臨的形勢不同,而想一一重修先王的政策,即使是十分愚蠢的人尚且知道它的困難。然而我之所以認為當今政策上的錯誤,弊病在于不效法先王的政策,是指應當效法先王的用意。二帝、三王(的時代),距今有一千多年,治亂更迭,其間盛世衰世都有。他們所遇到的變化、所面臨的形勢,也各不相同,他們施行設置的措施也都不相同,然而他們治理國家的用意,主次先后的考量,并沒有什么不同。所以我說:應當效法先王的用意。效法先王的用意,那么我們所進行的變法改革,就不至于驚駭天下人的視聽,使天下人議論紛紛,而這本身就已合乎先王的政策了。雖然這樣,根據(jù)今天的形勢來考察衡量,陛下雖想改革國家的弊政,以符合先王的用意,(依據(jù))現(xiàn)今的時勢必定不能做到的。這是因為當今天下人才不足的緣故。我曾試著觀察天下在職的官吏,(覺得人才從來)沒有比現(xiàn)在更為缺乏的。上面缺乏人才,就會有人才沉淪廢棄、隱伏埋沒在下面,而不被當時執(zhí)政的人所發(fā)現(xiàn)。我又到民間去訪求,也沒有發(fā)現(xiàn)有多少人才。難道不是由于培養(yǎng)造就人才的方法不正確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嗎?我認為當今在職的人才不足的情形,根據(jù)我出使外地所接觸到的現(xiàn)象,就可以知道了?,F(xiàn)在一路方圓幾千里之間,能夠推行朝廷的法令,知道它的輕重緩急,而且一切措施都能讓百姓做好他們本職工作的人才很少,而沒有才能、馬虎草率、貪婪卑鄙的人,卻不可勝數(shù)。那些能夠講求先王的用意以適應當下形勢變化的人,大概整個州郡當中往往沒有一人。朝廷每一項法令下達,雖然本意很好,在職的官吏還是不能推行,使陛下的恩惠得以施予百姓,而一些官吏常常借機狼狽為奸,欺擾百姓。所以我說:在職的人才不足,而民間百姓當中人才也不見得多。人才不足,那么陛下雖然想改革國家的弊政,使它合乎先王的用意,大臣當中雖然有能夠符合陛下的心意而想承擔改革任務的,但是九州這樣大,四海這樣遠,誰能符合陛下的意旨,來一一推行這些法令,使每一個人都能蒙受改革的好處呢?所以我說:目前的形勢一定不能做到。孟子說:“只有法令(而沒有執(zhí)行的人,法令)自己不能發(fā)生效力?!辈徽钦f的這種情況嗎?既然這樣,那么現(xiàn)在最緊迫的事,在于人才而已。今天的天下,也就是先王(那時)的天下。先王的時代,人才曾經很多,怎么會到今天人才就不足了呢?所以說:這是培養(yǎng)造就人才的方法不正確的緣故。11.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①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備注〗哉?人焉廋哉?”(《為政》)②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憲問》)③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保ā缎l(wèi)靈公》)〖備注〗廋:隱藏。(1)請將畫線句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①觀其所由②以德報怨(2)以上三則材料,對你樹立正確的交際觀有什么啟發(fā)?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認識。〖答案〗(1)①觀察他為達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②拿恩惠來回答怨恨(2)①與人交往一定要觀察這個人的行為。②與人交往要公正、直率、光明磊落。③與人交往要正派、合群但不組成小利益集團?!冀馕觥剑?)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觀”,觀察;“由”,經由,途經。②“以”,拿;“德”,恩惠;“怨”,怨恨。(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材料觀點談認識的能力。①與人交往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要觀察這個人的行為。②與人交往要“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要公正、直率、光明磊落。③與人交往要“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要正派、合群但不組成小利益集團。參考譯文:①孔子說:“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考察他處事的動機,了解他心安于什么事情。那么,這個人的內心怎能掩蓋得了呢?這個人的內心怎能掩蓋得了呢?”②有人說:“用恩德來回報怨恨,怎么樣?”孔子說:“那用什么來回報恩德呢?用正直來回報怨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③孔子說:“君子莊重又謹慎,而不與別人爭執(zhí),雖然合群而不結黨營私?!比⒈敬箢}共4小題,共20分。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新柳薛能輕輕須①重不須輕,眾木難成獨早成。柔性定勝剛性立,一枝還引萬枝生。天鐘和氣元無力,時遇風光別有情。誰道少逢知己用?將軍②因此建雄名。詠柳曾鞏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③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④?!紓渥ⅰ舰夙殻菏牵?。②將軍:指西漢周亞夫,曾屯兵名叫細柳的地方。③解:能。④清霜:指秋天。12.以下對詩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薛詩首句中“輕輕”言新柳身姿輕柔,但句尾的“輕”有輕浮之意。B.薛詩“柔性”句寫柳樹比“剛性”的“眾木”更易適應環(huán)境而生存。C.薛詩“天鐘”句寫大自然既賦予柳樹以溫柔,又賦予它強悍的力量。D.曾詩“解把”句運用夸張的手法寫出柳絮高高揚起遮蔽了日光月色。13.以下對詩歌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薛詩用“眾木難成”來反襯柳樹的“早成”,表達了他對柳樹早熟的好感。B.薛詩用“別有情”三字引發(fā)讀者想象柳樹逢時生長、風韻宜人的優(yōu)美景象。C.曾詩寫柳枝借東風飄舞,柳絮漫天,以及預示柳樹凋零的過程,意蘊深長。D.兩詩都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將詩人的人格追求寄托在對柳樹的描寫之中。14.兩首詩同樣詠“柳”,在抒發(fā)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即鸢浮?2.C13.D14.(1)《新柳》表達了詩人對柳樹柔中有剛的贊美之情?!拜p輕須重不須輕”“柔性定勝剛性立”兩句中柳樹輕飄而莊重,性柔而勝剛。尾句將柳樹與周亞夫將軍的英名相關聯(lián),暗示柳樹柔中有剛。(2)《詠柳》將柳樹人格化,表達了詩人對柳樹的嘲諷?!皝y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表現(xiàn)出初春柳樹借東風恣意狂擺、得意忘形的形象?!敖獍扬w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警告了依勢逞狂的小人。〖解析〗【1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又賦予它強悍的力量”錯誤,“天鐘”句的意思是:蒼天好像把太多的平和之氣聚集到了新柳上,以至于讓新柳輕柔得無以復加。此處要表現(xiàn)的新柳的輕柔,與“強悍的力量”無關。故選C。【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兩詩都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錯誤,薛能的《新柳》托物言志,曾鞏的《詠柳》托物擬人、借物寓理。故選D?!?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情感的能力。(1)《新柳》中“輕輕須重不須輕,眾木難成獨早成”這兩句是說:要重視那輕柔嫩弱的新柳而不能輕視,因為他在眾樹木還無生機時就早已抽條、生葉。用“眾木難成”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