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教案語文第一部分教材文言知識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2025年高考教案語文第一部分教材文言知識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2025年高考教案語文第一部分教材文言知識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2025年高考教案語文第一部分教材文言知識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2025年高考教案語文第一部分教材文言知識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一部分教材文言知識

選擇性必修上冊

17《論語》十二章

原文呈現(xiàn)

子日:“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

已?!保ā秾W(xué)而》)

子日:“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信》)

子日:“朝聞道,夕死可矣?!保ā独锶省罚?/p>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保ā独锶省罚?/p>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p>

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保ā队阂病罚?/p>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遠(yuǎn)乎?"(《泰伯》)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藩,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簧,進(jìn),吾往也?!?/p>

(《子罕》)

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保ā蹲雍薄罚?/p>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顏淵目:“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

動?!鳖仠Y日:“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保ā额仠Y》)

子貢問日:“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

子日:“小子何莫學(xué)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

父,遠(yuǎn)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保ā蛾栘洝罚?/p>

基礎(chǔ)過關(guān)

1.寫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其意義。

知者不惑

知同智,智慧

2.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義。

(1)丁目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

古義:一旦。

今義:一晝夜;一天。

(2)小子何莫學(xué)夫《詩》

古義:老師對學(xué)生的稱呼。

今義: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輕蔑意)。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君子喻于義知曉,明白。

⑴喻4----------------

(□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寡人之于國也》)比喻。

(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力口,施加。

(2)施]口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實行,實施。

[□徒留無所施(《孔雀東南飛并序》)用。

(□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

⑶敏4----------

[□回雖不敏聰慧。

'□天下歸仁焉稱贊,稱許。

□自牧歸美(《詩經(jīng)?鄴風(fēng)?靜女》)同“饋”,贈送。

□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闋氏歸漢(《蘇武傳》)歸附。

⑷歸4----------

U吾妻來歸(《項脊軒志》)出嫁,嫁。

U詠而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返回。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歸依。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其意義。

(1)就有道而歪焉形容詞作動詞,匡正。

(2)見紋思齊焉賢,形容詞作名詞,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齊,形容詞作動詞,

向...看齊。

5.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填寫在括號內(nèi),并翻譯句子。

(1)敏于事而慎于言。(狀語后置句)

譯文:行事勤勉,言語謹(jǐn)慎。

(2)人而不仁,如禮何?(固定句式“如……何”)

譯文:人如果不仁的話,怎樣對待禮呢?

(3)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判斷句)

譯文:質(zhì)樸超過文采就會粗野鄙俗,文采超過質(zhì)樸就會浮夸。

(4)仁以為己任。(賓語前置句)

譯文: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當(dāng)作自己的責(zé)任。

(5)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固定句式“不亦……乎”)

譯文:直到死才能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yuǎn)嗎?

(6)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判斷句)

譯文:聰明的人不會困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7)克己復(fù)禮為仁。(判斷句)

譯文: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fù)于先王之禮,就是仁。

6.將下列有關(guān)本課文化常識的內(nèi)容補(bǔ)充完整。

(1)君子:廣見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是對統(tǒng)治者或貴族男性的通稱,指社會地

位高的人。后來“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的含義,指人格高尚的人。

(2)小人:與“君子”相對的一個概念,在先秦典籍中多指社會地位低的人;同時,

它還是個謙辭,可用來稱呼自己。后來被賦予道德含義,指人格卑鄙的人。

7.根據(jù)成語意思填寫成語(要求:出自本課)。

(1)朝聞夕死:早上聞知大道理,晚上死去也可以。后形容追求真理或某種信仰的迫

切之情。

(2)見賢思齊:看見有道德、有才學(xué)的人,就想向他學(xué)習(xí),向他看齊。

(3)文質(zhì)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后來形容人文雅有禮貌。

(4)一」之功:成功前的最后一筐土,比喻成功前的最后一份努力。

8.補(bǔ)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論語〉十二章》中,反映“君子”與“小人”不同的價值追求的句子是“君子

喻于義,小人喻于利”O(jiān)

(2)《〈論語〉十二章》中,既強(qiáng)調(diào)榜樣的良好作用,又強(qiáng)調(diào)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見

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o

(3)《〈論語〉十二章》中,“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兩句很好地闡釋了

“文”和“質(zhì)”的關(guān)系。

(4)《〈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rèn)為實行仁德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別人的句子是: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5)《〈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rèn)為做人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

不要希望別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o

(6)《〈論語〉十二章》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兩句表達(dá)了有抱

負(fù)的人要擔(dān)當(dāng)大任就應(yīng)當(dāng)胸懷寬廣、意志堅定的思想。

18大學(xué)之道《禮記》

原文呈現(xiàn)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

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

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基礎(chǔ)過關(guān)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

第一個“明”,動詞,彰明。第二個“明”,形容詞,美好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四章》)聰明。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齊桓晉文之事》)視力。

(1)明<□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六國論》)

今之次,下一個(專指年或日)。

□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答司馬諫議書》)明確。

□博聞強(qiáng)志,明于治亂(《屈原列傳》)明曉。

、□明道德之廣崇(《屈原列傳》)說明,闡明。

'U靜而后能安性情安和。

U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怎么。

□思國之安者(《諫太宗十思疏》)安定。

(2)安(口而死于安樂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安逸。

□衣食所安(《曹劌論戰(zhàn)》)安身。

□沛公安在(《鴻門宴》)疑問代詞,哪里,哪兒。

、□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安穩(wěn)。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使……整齊有序。

□落霞與孤鷲齊飛(《滕王閣序》)一同,一齊。

(3)齊(----------------

□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阿房宮賦》)相同。

VU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殛為妄作(《蘭亭集序》)___把__…__…__看__作__相__等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其意義。

(1)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形容詞作動詞,彰明。

(2)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使動用法,使……整齊有序。

(3)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使動用法,使……端正。

(4)欲正其心者,先遁其意使動用法,使……真誠。

3.將下列有關(guān)本課文化常識的內(nèi)容補(bǔ)充完整。

(1)《大學(xué)》: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禮記》中的一篇,相傳

為曾子所作。經(jīng)北宋程穎、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xué)章句》,最終和

《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宋、元以后,《大學(xué)》成為學(xué)校

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2)《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于漢代,為西漢禮學(xué)家戴圣

所編?!抖Y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nèi)容主要

是先秦的禮制,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哲學(xué)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和美學(xué)思想,是一部儒

家思想的資料匯編,也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19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原文呈現(xiàn)

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

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

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yù)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

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

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

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kuò)而充之矣,若火之始

然,泉之始達(dá)。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p>

基礎(chǔ)過關(guān)

1.寫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其意義。

(1)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內(nèi)同納,結(jié)交

(2)若火之始然

然同燃,燃燒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自賊者也傷害。

(1)賊]□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兼愛》)劫奪財物的人,強(qiáng)盜。

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五代史伶官傳序》)敵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狠心、殘忍(對待)。

U吾不忍其轂棘(《齊桓晉文之事》)忍心。

(2)忍,□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堅忍,此處為使動用法,使……變得堅忍。

、□故遂忍悲為汝言之(《與妻書》)抑制,克制。

20《老子》四章

原文呈現(xiàn)

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挺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

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H-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

也,目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qiáng)。知足者富,強(qiá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

久,死而不亡者壽。(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

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

圣人無為,故無?。粺o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xué)不學(xué),復(fù)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第六十四章)

基礎(chǔ)過關(guān)

1.寫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其意義。

(1)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

行同形,形體

(2)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離

(3)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累同蒙,土筐

2.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義。

(1)跨者不勺

古義:行走不穩(wěn)。

今義:不可以,不被允許;不中用;接近于死亡;不好;表示程度極深,不得了(用在

“得”字后作補(bǔ)語)。

(2)罩勺者有志

古義:勤勉而行。

今義:用強(qiáng)制的方式進(jìn)行。

(3)常于“感而敗之

古義:接近成功。

今義:相當(dāng)于“十分之幾”。

(4)民之叢事

古義:做事。

今義:做,投身到(事業(yè)中去);(按某種辦法)處理。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常于幾成而敗之接近。

⑴幾《----------

□或憑幾學(xué)書(《項脊軒志》)古代用于憑靠休息或者放置物件的器具。

'口勝人者有力戰(zhàn)勝。

□質(zhì)勝文則野(《〈論語〉十二章》)超過。

U二敗而三勝(《六國論》)勝利。

(2)勝<----------

口東南形勝(《望海潮》)優(yōu)越。

□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盡。

、□沛公不勝杯杓(《鴻門宴》)承受。

'□自伐者無功夸耀。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諫太宗十思疏》)砍伐。

(3)伐<

U時漢連伐胡(《蘇武傳》)進(jìn)攻,征伐。

、□極金伐鼓下榆關(guān)(《燕歌行并序》)敲擊。

4.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填寫在括號內(nèi),并翻譯句子。

(1)自知者明。(賓語前置句、判斷句)

譯文:了解自己的人是聰明的。

(2)死而不亡者壽。(判斷句)

譯文: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長存,這就是壽。

(3)為之于未有。(狀語后置句)

譯文:在事情未發(fā)生時就做。

5.將下列有關(guān)本課文化常識的內(nèi)容補(bǔ)充完整。

(1)老子的傳世作品《道德經(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

文》,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著作之一,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科學(xué)、政治、宗教等產(chǎn)生了深

刻影響。

(2)無為:中國先秦時期道家思想術(shù)語,主要指君主不與民爭,順應(yīng)民眾,不妄為。

21五石之瓠《莊子》

原文呈現(xiàn)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

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喏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推之。"莊子曰:“夫子固

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濟(jì)濟(jì)統(tǒng)為事??吐勚?,請買其方百金。聚

族而謀之日:,我世世為濟(jì)游統(tǒng),不過數(shù)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偷弥哉f

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zhàn),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

或以封,或不免于濟(jì)潛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

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基礎(chǔ)過關(guān)

1.寫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其意義。

(1)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龜同皺,皮膚凍裂

(2)世世以濟(jì)僻統(tǒng)為事

統(tǒng)同紛,絲綿絮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L我樹之成而實五石容納,填塞。

□管子曰:“倉稟實而知禮節(jié)”(《論積貯疏》)充實,充滿。

、□而駿良馱類不實外廄(《諫逐客書》)充實,充滿。

⑴實!----------------

□理實如兄言(《孔雀東南飛并序》)副詞,確實。

□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實際,實在內(nèi)容。

、□此皆良實,志慮忠純(《出師表》)誠實的人。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善于,擅長。

□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好的意見。

(2)善,口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友善、交好。

□善萬物之得時(《歸去來兮辭并序》)羨慕。

、口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罚┛?。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其意義。

(1)其阜不能自舉也形容詞作名詞,堅固,這里指大瓠的堅固程度。

(2)夫子固拙于用木矣形容詞作名詞,大的東西、“大”的功用。

(3)能不牽手一也使動用法,使……凍裂。

4.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填寫在括號內(nèi),并翻譯句子。

(1)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定語后置句)

譯文:有一個善于制作防止手凍裂的藥物的宋國人。

(2)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狀語后置句)

譯文:有個客人聽說了,請求用一百金來買他的藥方。

(3)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省略句)

譯文:能防止手凍裂的藥物是一樣的,有的人因為它獲得封賞。

22兼愛《墨子》

原文呈現(xiàn)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譬之如醫(y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

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當(dāng)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

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

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

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

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天下之為盜賊

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

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

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

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

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猶有盜賊乎?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有亡。猶有大夫之相

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

家、諸侯之相攻國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

墨子日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基礎(chǔ)過關(guān)

1.寫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其意義。

(1)當(dāng)察亂何自起

當(dāng)同嘗,嘗試

(2)故不孝不慈亡

亡同無,沒有

(3)故盜賊有亡

有同又,表示進(jìn)一層

2.寫出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古義。

故吸人以利其身

古義:傷害。

今義:偷東西的人;做大壞事的人(多指危害國家和人民的人);邪的,不正派的;狡

猾;很,非常。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事務(wù)。

□國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十二章》)實踐,從事。

□遂散三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諫逐客書》)服事,侍奉。

(1)事,□世世以濟(jì)滯統(tǒng)為事(《五石之瓠》)職業(yè)。

⑤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答司馬諫議書》)

前一個,,事”,動詞,辦(事);后一個,,事”,名詞,事情。

、⑥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過秦論》)事故,變故。

'U譬之如醫(yī)之攻人之疾者然治療。

U故攻異國以利其國攻打。

⑵攻4----------------

口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師說》)學(xué)習(xí)、研究。

V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jīng)?小雅?鶴鳴》)___加__工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其意義。

(1)故亨父而自利使動用法,使受損失。

(2)故亂異家以利其家使動用法,使……獲利。

5.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填寫在括號內(nèi),并翻譯句子。

(1)當(dāng)察亂何自起?(賓語前置句)

譯文:嘗試考察混亂是從哪里產(chǎn)生的呢?

(2)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賓語前置句)

譯文:兒子只愛自己,不愛父親,因而使父親受損失以謀求自己的利益。

6.將下面有關(guān)本課文化常識的內(nèi)容補(bǔ)充完整。

《墨子》一書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匯編。該書提出了兼愛、非攻、

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jié)葬、節(jié)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jié)

用、尚賢為支點。《墨子》一書涉及哲學(xué)、邏輯學(xué)、軍事學(xué)、工程學(xué)、力學(xué)、幾何

學(xué)、光學(xué)等,先秦的科學(xué)技術(shù)成就大都依賴《墨子》以傳?,F(xiàn)存《墨子》一書,宋朝多散

佚,至清代編《四庫全書》時僅存五十三篇。文章由小及大、連類比譬、逐層推理,遣詞

造句口語化,語言質(zhì)樸無華。

單元整合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D)

A[敏于事而慎于言

1回雖不敏

口(見賢思齊焉

I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cf靜而后能安

I其安易持

「(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D.(

I故賊人以利其身

解析D項,“賊”均為“傷害”的意思。A項,敏:勤勉/聰慧。B項,齊:向……看齊/

使……整齊有序。C項,安:性情安和/安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