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名著導讀《朝花夕拾》知識點梳理教案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15/0F/wKhkGWcwNBiAVGQaAAICd30E4Ak399.jpg)
![2024年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名著導讀《朝花夕拾》知識點梳理教案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15/0F/wKhkGWcwNBiAVGQaAAICd30E4Ak3992.jpg)
![2024年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名著導讀《朝花夕拾》知識點梳理教案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15/0F/wKhkGWcwNBiAVGQaAAICd30E4Ak3993.jpg)
![2024年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名著導讀《朝花夕拾》知識點梳理教案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15/0F/wKhkGWcwNBiAVGQaAAICd30E4Ak3994.jpg)
![2024年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名著導讀《朝花夕拾》知識點梳理教案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15/0F/wKhkGWcwNBiAVGQaAAICd30E4Ak399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朝花夕拾》整本書情節(jié)梳理和專題匯編
一、情節(jié)梳理
1.狗?貓?鼠
(1)情節(jié):
文章以“仇貓”的傳言為開端,作者坦然承認自己確實不喜歡貓,并由此追溯到兒時養(yǎng)
隱鼠的經歷。作者兒時喜歡養(yǎng)一種小巧可愛的“隱鼠”,并對它們充滿喜愛,甚至幻想能看
到“老鼠娶親”的盛大場面。然而,某一天作者發(fā)現心愛的隱鼠消失不見,長媽媽告訴他是
被貓吃掉了。這使得作者悲憤交加,從此對貓產生了強烈的敵意,開始想方設法報復貓,從
家養(yǎng)的花貓到路邊的野貓,只要遇到都會進行攻擊。
隨著年齡的增長,作者逐漸對貓的習性有了更多的了解,認為它們殘忍、虛偽,喜歡玩
弄弱者,就像社會上一些“正人君子”。這種認知加深了作者對貓的厭惡。然而,多年以后,
作者偶然得知隱鼠并非被貓吃掉,而是被長媽媽無意中踩死的。真相的揭露讓作者對貓的仇
恨逐漸消解,轉而反思自己的行為。
最終,作者對貓的態(tài)度變得寬容,不再主動傷害它們,而是以驅趕的方式來應對貓的搗
亂。他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了那些真正傷害弱小者的“正人君子”,揭露他們的虛偽和殘忍。
(2)人物:
“我”:充滿童真與好奇,但也容易沖動,有正義感,敢于反抗。
長媽媽:作者兒時的保姆,迷信、粗俗,但也有一些樸素的善良。
隱鼠:小小的、可愛的動物,象征著弱小者。
貓:作者仇恨的對象,象征著虛偽、殘忍的強者。
(3)主題:通過對童年經歷的回憶,批判了社會上的虛偽和殘忍,表達了對弱小者的同情
和對正直的追求。
(4)語言特色:以動物為喻,將對貓的仇恨上升到對社會現象的批判,辛辣諷刺,入木三
分。
2.阿長與《山海經》
(工)情節(jié):
作者以深情的筆觸回憶了兒時的保姆一一長媽媽O長媽媽是一個充滿舊時代氣息的婦女,
她有很多讓作者難以忍受的習慣,例如喜歡“切切察察”,睡相不好,會講一些荒誕的故事,
而且有許多繁瑣的規(guī)矩,讓作者感到十分束縛。
然而,長媽媽也有令作者敬佩的一面。她對作者十分關心,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愛護。
更重要的是,她為作者買來了夢寐以求的《山海經》。這本書開啟了作者對神話和民間文化
的興趣,對他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對長媽媽的情感是復雜的,既有童年的不滿和厭煩,又有成年后的理解和懷念。
(2)人物:
“我”:童年時對長媽媽有諸多不滿,但成年后學會理解和懷念。
長媽媽:作者兒時的保姆,迷信、粗俗,但也樸實善良,關心孩子。
遠房叔祖:引發(fā)作者對《山海經》興趣的啟蒙者,學識淵博,性格溫和。
(3)主題:通過對長媽媽的回憶,展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以及對長媽媽的復雜情
感,表達了對知識和民間文化的熱愛。
(4)語言特色:語言樸實真摯,情感細膩,細節(jié)描寫生動,刻畫了長媽媽鮮活的人物形象。
3.《二十四孝圖》
(1)情節(jié):
作者以批判的眼光審視了《二十四孝圖》中的故事,認為其中宣揚的“愚孝”思想是對
人性的扭曲和對兒童天性的抹殺。作者以“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為例,揭露了這些故
事的荒謬和殘忍。
作者回憶起自己兒時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從最初想要成為孝子的愿望,到后來對
書中故事的困惑和反感,再到成年后的批判和反思,展現了作者對封建孝道思想的認識過程。
(2)人物:
“我”:從對“孝道”的懵懂到最終的批判,體現了思想的成長。
父親:舊式家長,雖然疼愛孩子,但也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
祖母:慈祥的老人,但也深受封建孝道思想的束縛。
(3)主題:批判封建孝道思想對人性的戕害,呼吁尊重兒童天性,提倡理性思考。
(4)語言特色:語言犀利幽默,批判深刻,富有思辨性,展現了作者對封建禮教的反抗精
神。
4.五猖會
(1)情節(jié):
文章圍繞著作者兒時觀看五猖會的經歷展開。作者居住的地方較為偏僻,很少有機會看
到熱鬧的廟會,因此對五猖會充滿了期待。然而,在出發(fā)當天,父親卻要求作者背誦枯燥乏
味的《鑒略》,并以此作為觀看廟會的條件。
作者在壓力之下勉強背完了指定的篇目,卻因此失去了觀看廟會的興致。熱鬧的場景、
美味的點心都無法吸引他的注意,他的腦海中始終回蕩著背誦《鑒略》時的情景,內心充滿
了壓抑和無奈。
多年后,作者回憶起這段經歷,依然感到困惑,無法理解父親為何要做出這樣的舉動。
這段經歷也成為作者對封建家長制教育的批判和反思的素材。
(2)人物:
“我”:對五猖會充滿期待,但也受到父親的壓制,內心充滿無奈。
父親:嚴厲的家長,信奉傳統(tǒng)教育方式,忽視孩子的興趣和感受。
母親:慈愛的母親,但無法改變父親的決定,只能默默地支持孩子。
長媽媽:關心孩子的保姆,但也只能順從家長的意愿。
(3)主題:批判封建家長制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表達對自由快樂童年的渴望。
(4)語言特色:以兒童的視角展現了封建家長制教育的弊端,對比手法突出,細節(jié)描寫生
動,心理刻畫細膩,情感真摯感人。
5.無常
(1)情節(jié):
文章以民間信仰中的“無?!毙蜗鬄橹黝},探討了人們對“無常”的復雜情感。作者首
先介紹了“活無常”的形象特點:他身著白衣,手持破芭蕉扇,臉上似笑非笑,似哭非哭,
給人一種亦莊亦諧的感覺。作者以幽默的筆觸描述了“活無常”的性格和行為,以及他在民
間傳說和戲曲中的形象。
接著,作者將“活無常”與“死有分”進行對比,分析了人們對這兩個鬼差的不同態(tài)度。
作者認為,人們之所以對“活無?!备鼮橛H近,是因為他身上具有人情味,代表著“惡中取
小”的處世之道,能夠在公正的判決中給人們留一些情面。而“死有分”則代表著冷酷無情
的規(guī)則和秩序,讓人感到畏懼和疏離。
最后,作者以戲曲中的“送無?!眻鼍盀槔宫F了人們對“活無?!钡恼{侃和戲謔,
以及對他的親近和信賴。作者認為,“活無?!钡男蜗蠓从沉巳藗儗ΜF實生活中不公正現象
的不滿,以及對理想世界的向往。
(2)人物:
活無常:民間信仰中的鬼差,負責勾攝生魂,形象詼諧,性格爽直,有人情味。
死有分:民間信仰中的鬼差,與“活無?!毕鄬?,形象嚴肅,代表著冷酷無情的規(guī)則。
無常嫂:“活無常”的妻子,形象樸素,帶有鄉(xiāng)土氣息。
阿領:“活無常”的兒子,形象與“活無常”相似,但更顯稚嫩。
(3)主題:通過對“無?!毙蜗蟮姆治?,探討了中國民間信仰的特點和人們對現實生活以
及理想世界的態(tài)度。
(4)語言特色:語言幽默風趣,富于思辨性,展現了作者對民間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對人性
的洞察。
6.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1)情節(jié):
文章以對比的手法回憶了作者兒時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活。百草園是作者兒時的樂
園,那里充滿了各種植物和動物,充滿了無限的樂趣。作者在這里捉蟲、捕鳥、拔草,度過
了快樂的童年時光。
然而,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作者最終被送進了三味書屋讀書。與百草園的自由自在
相比,三味書屋的生活顯得枯燥乏味,作者在這里學習各種經史子集,卻始終無法提起興趣。
作者對比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不同,表達了對童年快樂時光的懷念和對封建教育的批
判。
(2)人物:
“我”:對百草園充滿留戀,對三味書屋的學習感到枯燥。
閏土的父親:傳授作者捕鳥技巧的鄉(xiāng)下人,勤勞樸實,富有生活經驗。
壽鏡吾先生:三味書屋的老師,學識淵博,但也固守傳統(tǒng),教育方式呆板。
(3)主題:通過對童年經歷的回憶,對比了自由快樂的童年生活和枯燥乏味的學校教育,
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的渴望和對封建教育的批判。
(4)語言特色:對比手法鮮明,景物描寫生動細膩,情感真摯感人。
7.父親的病
(1)情節(jié):
文章以父親的病重和離世為線索,批判了當時中醫(yī)的荒謬和無能。作者回憶了父親生病
期間請醫(yī)生看病的經歷,重點描述了三位醫(yī)生的特點和治療方法。
第一位馮醫(yī)生聲稱“舌乃心之靈苗”,用一種神奇的丹點在舌頭上就能治病,但最終被
辭退。第二位姚醫(yī)生開出的藥方需要各種稀奇古怪的藥引,例如經霜三年的甘蔗、蟋蟀一對
等,但最終也無濟于事。第三位陳蓮河醫(yī)生聲稱有一種“敗鼓皮丸”可以治療水腫,結果父
親吃了上百天的藥丸,病情卻不見好轉,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
作者通過對三位醫(yī)生的描寫,揭露了當時中醫(yī)的荒謬和無能,表達了對父親的深切懷念
和對生命的思考。
(2)人物:
“我”:關心父親的病情,但也對醫(yī)生的治療方法感到困惑和懷疑。
父親:飽受病痛折磨,對醫(yī)生的治療抱有希望,但最終還是無奈地接受了命運。
馮醫(yī)生:江湖郎中,故弄玄虛,不學無術。
姚醫(yī)生:經驗豐富的老中醫(yī),但治療方法缺乏科學依據,最終也無法挽救父親的生命。
陳蓮河:名醫(yī),但治療方法同樣荒謬,最終導致父親病逝。
(3)主題:通過對父親病情的回憶,批判了當時中醫(yī)的荒謬和無能,表達了對父親的懷念
和對生命的思考。
(4)語言特色: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父親病重的過程,對三位醫(yī)生的描寫生動形象,諷刺
辛辣,批判深刻。
8.瑣記
(1)情節(jié):
文章以作者兒時和青年時期的生活瑣事為線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成長歷程。作者首先
回憶了兒時與小伙伴們玩耍的經歷,以及對鄰居衍太太的印象。衍太太是一個精通禮節(jié)的婦
人,但背后卻喜歡搬弄是非,最終導致作者受到流言蜚語的傷害。
接著,作者回憶了青年時期離開家鄉(xiāng)求學的經歷。他先是想要進入中西學堂學習,但最
終選擇去南京的雷電學堂。在學堂里,作者接觸到了一些新思想,并開始對封建教育和社會
現狀產生不滿。
最終,作者決定離開學堂,前往日本留學,尋求新的知識和真理。
(2)人物:
“我”:從天真無邪的孩童成長為有獨立思想的青年。
衍太太:精通禮節(jié)的婦人,但喜歡搬弄是非,象征著社會上的流言蜚語。
徐錫麟:革命烈士,用行動反抗清政府的統(tǒng)治,給作者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范愛農:作者在東京的同鄉(xiāng),性格孤僻,命運悲慘,最終不幸溺水身亡。
(3)主題:通過對生活瑣事的回憶,展現了作者的思想成長歷程和對社會現實的批判。
(4)語言特色:以散文的筆法將兒時和青年時期的生活片段串聯起來,展現了作者的內心
世界和對人生的思考。
9.藤野先生
(1)情節(jié):
文章回憶了作者在日本仙臺醫(yī)專求學期間,受到日本老師藤野先生關照的經歷。作者初
到日本時,因為中國人身份受到歧視,但藤野先生卻對他十分友好,認真地批改他的筆記,
并鼓勵他學好醫(yī)學,為中國的新醫(yī)學發(fā)展做出貢獻。
然而,作者在觀看電影時,看到中國人被日本人槍斃的場景,深受刺激,最終決定放棄
學醫(yī),轉而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在離開仙臺之前,作者向藤野先生表達了感激之情,并承諾會繼
續(xù)努力學習。
多年后,作者依然對藤野先生充滿懷念和敬佩,并將他的照片掛在書房的墻上,以此激
勵自己不斷前進。
(2)人物:
“我”:在異國他鄉(xiāng)感受到歧視,但在藤野先生的幫助下逐漸成長。
藤野先生:一位認真負責、充滿愛心的老師,對作者給予了無私的幫助和鼓勵。
(3)主題:通過對藤野先生的回憶,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感激之情,以及對中日兩國人民
友誼的珍視。
(4)語言特色:語言樸實,情感真摯,細節(jié)描寫生動,刻畫了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和對學
生的無私關愛。
10.范愛農
(1)情節(jié):
文章以作者與范愛農的交往經歷為線索,展現了范愛農悲慘的一生。作者初識范愛農是
在東京的留學生同鄉(xiāng)會上,當時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的消息傳來,作者主張發(fā)電報譴責
清政府的暴行,卻遭到范愛農的反對,二人因此產生矛盾。
多年后,作者回國后在紹興再次遇見了范愛農,得知他回國后生活困頓,備受排擠,內
心充滿了憤懣和無奈。二人一起喝酒聊天,回憶起當年的往事,終于解開了彼此之間的誤會。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作者和范愛農都積極投身革命,并一起在紹興的學校任職。然而,革
命成功后,范愛農依然無法融入新的環(huán)境,最終不幸溺水身亡。作者對范愛農的離世感到十
分悲痛,并寫下詩歌悼念他。
(2)人物:
“我”:從最初對范愛農的誤解到后來的同情和理解,體現了作者的思想成長。
范愛農:一位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性格孤僻,命運悲慘,最終以悲劇收場。
徐錫麟:革命烈士,用行動反抗清政府的統(tǒng)治,給作者和范愛農都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3)主題:通過對范愛農的回憶,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后知識分子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狀態(tài),
表達了作者對范愛農的同情和惋惜。
(4)語言特色:以時間為線索,將作者與范愛農的交往經歷娓娓道來,展現了范愛農的性
格特點和悲慘命運,語言樸實,情感真摯,充滿悲劇色彩。
二、人物解析
(一)親人:
1.父親
出場篇目:《父親的病》
人物形象:是一位嚴厲、古板的家長,深受封建思想影響。他疼愛孩子,但也習慣用自
己的方式教育孩子,例如強迫作者背誦枯燥的《鑒略》。是一個嚴肅、不茍言笑的人。
性格特征:
嚴厲、古板:文中描寫父親“冷冰冰的坐在椅子上”,以及強迫作者背誦《鑒略》的情
節(jié),體現出他嚴厲古板的性格。
沉默寡言:面對醫(yī)生的診斷,父親“只是搖頭,不說話”,表現出他沉默寡言的性格。
疼愛孩子:雖然父親對作者很嚴厲,但作者能感受到他對自己的愛,例如父親為他求醫(yī)
問藥的情節(jié)。
人物解析:父親是舊時代家長的典型代表,他的形象反映了封建家長制教育對孩子的束
縛。作者對父親的情感是復雜的,既有敬畏,也有不滿,最終化為對父親的理解和懷念。
2.母親
出場篇目:《五猖會》、《阿長與〈山海經〉》、《瑣記》
人物形象:是一位慈愛的母親,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受限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無法完
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是一個溫柔、善良的人。
性格特征:
慈愛、溫柔:文中描寫母親“只是默默地靜候著”作者背書,以及對作者的關心和照顧,
體現出她慈愛溫柔的性格。
善良:面對流言蜚語,母親選擇相信作者,體現出她善良的品質。
人物解析:母親是舊時代女性的代表,她的形象反映了當時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作者
對母親充滿了愛和感激,同時也對她的無奈感到同情。
3.祖母
出場篇目:《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
人物形象:一位慈祥的老人,深受封建孝道思想的影響,但也十分疼愛自己的孫子。是
一位和藹可親、慈祥善良的老人。
性格特征:
慈祥:文中描寫祖母給作者講故事、猜謎語的情節(jié),體現出她慈祥的一面。
善良:祖母關心作者的學習和生活,體現出她善良的品質。
迷信:文中描寫祖母相信“貓是老虎的先生”等迷信說法,體現出她受封建思想影響較
深。
人物解析:祖母是舊時代女性的代表,她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對女性的影響。作者對
祖母既有愛,也有不滿,但最終還是以理解和包容的態(tài)度看待她。
(二)師長:
1.壽鏡吾先生
出場篇目:《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人物形象:一位學識淵博,但教學方法古板的塾師。作者用“高而瘦的老人,須發(fā)都花
白了,還戴著大眼鏡”來描寫壽先生的外貌。
性格特征:
博學:作者稱壽先生為“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嚴厲:當學生不聽話時,壽先生會“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古板:當作者問他“怪哉”這蟲是怎么回事時,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
體現出他古板的性格。
人物解析:壽鏡吾先生是舊式教育的代表,他的形象反映了封建教育的弊端。作者對壽
先生既有敬畏,也有不滿,但最終還是肯定了他的學識和人品。
2.藤野先生
出場篇目:《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一位認真負責、充滿愛心的日本老師。他不因作者的國籍而歧視他,反而給
予了他無私的幫助和鼓勵。作者用“黑瘦”來形容藤野先生,并提到他“穿衣服太模胡了,
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
性格特征:
和藹可親:作者用“和藹”來形容藤野先生,例如“他指著,向我和藹的說道”。
認真負責:藤野先生認真批改作者的講義,并“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
也都一一訂正”,體現出他認真負責的性格。
一絲不茍:藤野先生對學術要求嚴格,他糾正作者畫錯血管位置,并告訴他“解剖圖不
是美術,實物是那么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體現出他一絲不茍的治學態(tài)度。
平等待人:藤野先生對作者和其他學生一視同仁,沒有因為作者是中國人而歧視他,體
現出他平等待人的品質。
毫無偏見:藤野先生尊重作者的選擇,并鼓勵他去追求自己的理想,體現出他毫無偏見
的胸懷。
人物解析: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求學期間遇到的恩師,他的形象體現了中日兩國人民
之間的友誼。作者對藤野先生充滿了感激和敬佩,并將他的教誨銘記于心。
(三)朋友
1.范愛農
出場篇目:《范愛農》
人物形象:一位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性格孤僻,命運悲慘。作者用“高大身材,長頭
發(fā),眼球白多黑少”來形容范愛農的外貌。
性格特征:
孤僻:作者用“離奇”和“可惡”來形容范愛農,體現出他孤僻的性格。
憤世嫉俗:范愛農對社會現狀充滿不滿,經常發(fā)表一些憤世嫉俗的言論,例如“殺的殺
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fā)什么屁電報呢?!?/p>
自尊心強:范愛農不愿接受別人的幫助,即使生活困難也不愿低下頭,例如他拒絕為都
督寫文章。
渴望理解和關懷:范愛農內心深處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關懷,例如他時常說“也許明
天就收到一個電報,拆開來一看,是魯迅來叫我的?!?/p>
人物解析:范愛農是作者在日本留學期間的同鄉(xiāng),他的悲劇命運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知
識分子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狀態(tài)。作者對范愛農充滿了同情和惋惜,并通過他的故事表達了對
社會現實的批判。
2.陳子英
出場篇目:《范愛農》
人物形象:作者在日本留學期間的友人,正直善良,積極參與革命活動。是一個正直善
良、樂于助人的人。
性格特征:
正直:陳子英積極參與革命活動,體現出他正直的性格。
善良:陳子英對朋友真誠友善,例如他邀請作者一起去橫濱迎接新來的留學生。
熱心:陳子英樂于助人,例如他幫助作者聯系出版事宜。
人物解析:陳子英是作者在異國他鄉(xiāng)遇到的摯友,他陪伴作者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歲月。
3.閏土
出場篇目:《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人物形象:作者童年時代的玩伴,一位來自農村的少年,充滿活力,對自然有著深刻的
了解。作者用“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來描寫閏土的
外貌。
性格特征:
活潑:閏土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少年,他教作者捕鳥、看瓜刺猗,展現出他活潑的性格。
機靈:閏土懂得很多農村的知識和技巧,例如他懂得如何捕鳥、如何分辨瓜的好壞。
善良:閏土樂于助人,例如他幫助作者捉蟋蟀、摘覆盆子。
人物解析:閏土是作者童年美好回憶的一部分,他的形象代表著純真和自然。
(四)其他:
1.長媽媽
出場篇目:《阿長與〈山海經〉》
人物形象:作者兒時的保姆,一位充滿舊時代氣息的婦女。作者用“黃胖而矮”來形容
長媽媽的外貌,并提到她“頸子上還有許多灸瘡疤”。
性格特征:
迷信:長媽媽有很多迷信的觀念,例如她相信“長毛”會擄人,以及“貓是老虎的先生”
等。
嘮叨:長媽媽喜歡“切切察察”,說個不停,讓作者感到厭煩。
愛講規(guī)矩:長媽媽有很多繁瑣的規(guī)矩,例如“元旦早上要吃福橘”,“飯粒落在地上要撿
起來”等,讓作者感到束縛。
樸實:長媽媽雖然有很多缺點,但她的本質是善良的,她關心作者,并用自己的方式表
達對他的愛護。
善良:長媽媽會為作者買來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經》,也會在作者受傷時為他涂藥。
關心孩子:長媽媽對作者十分關心,會照顧他的生活起居,也會為他講故事。
人物解析:長媽媽是作者童年生活中重要的人物,她雖然有很多讓作者難以忍受的習慣,
但也有著善良和愛心。作者對她的情感是復雜的,既有童年的不滿和厭煩,又有成年后的理
解和懷念。
2.衍太太(鄰居)
出場篇目:《瑣記》、《父親的病》
人物形象:一位精通禮節(jié),但喜歡搬弄是非的婦人。
性格特征:
熱情:衍太太對孩子們很熱情,會陪他們玩耍,例如陪作者玩“打旋子”的游戲。
八卦:衍太太喜歡打聽別人的事情,例如會問作者母親“晚上的睡相”。
愛管閑事:衍太太喜歡對別人的事情指手畫腳,例如會說作者“不要旋,不要旋”。
搬弄是非:衍太太喜歡在背后說人壞話,導致作者受到流言蜚語的傷害。
人物解析:衍太太是一個復雜的人物形象,她身上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
作者對她的態(tài)度也經歷了從喜歡到厭惡的轉變。
三、專題探究
(一)對社會、民俗、生活的描寫
1“家庭生活:
《阿長與〈山海經〉》中對長媽媽的描寫
原文出處:“長媽媽,已經說過,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
的保姆?!?/p>
解析:作者通過描寫長媽媽的言行舉止,例如“切切察察”、“滿床擺著一個‘大‘字"
等,展現了舊時代保姆的生活狀態(tài)和思想觀念。長媽媽身上既有迷信、粗俗的一面,也有樸
素、善良的一面,是一個復雜而真實的人物形象。
《父親的病》中對父親病情的描寫和家庭成員的互動
原文出處:“父親的水腫是逐日厲害,將要不能起床;我對于經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
漸失了信仰……”
解析:作者通過描寫父親病重和離世的過程,以及自己為父親求醫(yī)問藥的經歷,展現了
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同時也表達了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和對生命的思考。
2.學校生活: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對比
原文出處:“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甚;也不必
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
霄里去了……”
解析: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百草園的自然風光和充滿童趣的活動,與三味書屋的枯
燥學習形成鮮明對比,體現了作者對自由快樂的童年生活的懷念,以及對封建教育的批判。
《瑣記》中對中西學堂、雷電學堂、礦路學堂的描寫
原文出處:“那時為全城所笑罵的是一個新辦的學校,叫作中西學堂,漢文之外,又教
些洋文和算學?!?/p>
解析:作者通過描寫自己在不同學校的學習經歷,反映了清末民初教育改革的歷程,展
現了新思想、新文化的興起和發(fā)展。
3.社會生活:
《五猖會》中對賽會的描寫
原文出處:”要到東關看五猖會去了。這是我兒時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為那會是全縣
中最盛的會,東關又是離我家很遠的地方,出城還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兩座特別的廟?!?/p>
解析: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五猖會的熱鬧場景,展現了舊時代民間風俗的豐富多彩。
《無?!分袑γ耖g信仰的描寫
原文出處:“凡有一處地方,如果出了文士學者或名流,他將筆頭一扭,就很容易變成
‘模范縣我的故鄉(xiāng),在漢末雖曾經虞仲翔先生揄揚過,但是那究竟太早了,后來到底免
不了產生所謂‘紹興師爺',不過也并非男女老小全是‘紹興師爺’,別的'下等人‘也不少?!?/p>
解析:作者通過描寫人們對“無常”的信仰和態(tài)度,體現了人們對生死問題的思考和對
理想世界的向往,同時也展現了作者對民間文化的理解和對人性的洞察。
(二)人物形象鑒賞
1.長媽媽:
原文出處:“長媽媽,已經說過,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
的保姆。我的母親和許多別的人都這樣稱呼她,似乎略帶些客氣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長。”
解析:作者通過對長媽媽外貌、言行、性格的描寫,塑造了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長媽
媽有著舊時代勞動婦女的典型特征:迷信、嘮叨、愛講規(guī)矩。但她也有著樸實、善良、關心
孩子的一面。例如,她會為作者買來心心念念的《山海經》,也會在作者受傷時為他涂藥。
作者對長媽媽的情感是復雜的,既有童年的不滿和厭煩,又有成年后的理解和懷念。
2.藤野先生:
原文出處:”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
書。一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我就是叫做
藤野嚴九郎的……
解析:藤野先生是一位認真負責、充滿愛心的老師。他不因作者的國籍而歧視他,反而
給予了他無私的幫助和鼓勵。他認真批改作者的筆記,并鼓勵他學好醫(yī)學,為中國的新醫(yī)學
發(fā)展做出貢獻。在作者決定放棄學醫(yī)時,他雖然感到惋惜,但依然尊重作者的選擇,并送給
他照片留作紀念。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深深地影響了作者,也讓他對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
充滿了信心。
3.范愛農:
原文出處:“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fā),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渺視。他蹲
在席子上,我發(fā)言大抵就反對;我早覺得奇怪,注意著他的了,到這時才打聽別人:說這話
的是誰呢,有那么冷?認識的人告訴我說:他叫范愛農,是徐伯新的學生?!?/p>
解析:范愛農是一位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性格孤僻,命運悲慘。他早年留學日本,回
國后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生活困頓,備受排擠。他對社會現狀充滿不滿,卻又無力改變。
最終,他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范愛農的悲劇命運,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知
識分子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狀態(tài),也引發(fā)了作者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思考。
(三)語言特色
1.《狗?貓?鼠》的辛辣諷刺:
原文出處:“一到今年,我可很有點擔心了。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筆墨的,寫了下來,印
了出去,對于有些人似乎總是搔著癢處的時候少,碰著痛處的時候多?!?/p>
解析:作者在文中將貓比作社會上的“正人君子”,揭露了他們的虛偽和殘忍。例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新員工入職簽合同協(xié)議模板
- 公司勞務派遣用工合同年
- 可再生能源項目開發(fā)與建設合同
- 建筑企業(yè)工程項目涉稅計算及賬物處理
- 合同書樣本電子版外墻工程涂料
- 專利轉化信托之制度設計
- 水泥建材運輸合同三篇
- 石油勘探招標合同三篇
- 鐵螯合劑選擇性抑制β-catenin活化突變肝癌的研究
- 船用柴油機連桿加工質量預測及加工參數尋優(yōu)研究
- VW-Formel-Q審核提問表(完整版)
- 物業(yè)客服溝通技巧培訓課件
- 工程造價咨詢服務方案(技術方案)
- 整體租賃底商運營方案(技術方案)
- 常用藥物作用及副作用課件
- 小學生作文方格紙A4紙直接打印版
- 老人心理特征和溝通技巧
- 幼兒阿拉伯數字描紅(0-100)打印版
- 標桿地產集團 研發(fā)設計 工程管理 品質地庫標準研發(fā)成果V1.0
- 2023年1月浙江高考英語聽力試題及答案(含MP3+錄音原文)
- HI-IPDV10芯片產品開發(fā)流程V10宣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