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專題分類完全解讀之三國到隋唐的制度創(chuàng)新與文化發(fā)展_第1頁
高考歷史專題分類完全解讀之三國到隋唐的制度創(chuàng)新與文化發(fā)展_第2頁
高考歷史專題分類完全解讀之三國到隋唐的制度創(chuàng)新與文化發(fā)展_第3頁
高考歷史專題分類完全解讀之三國到隋唐的制度創(chuàng)新與文化發(fā)展_第4頁
高考歷史專題分類完全解讀之三國到隋唐的制度創(chuàng)新與文化發(fā)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歷史專題分類完全解讀三國至隋唐的制度創(chuàng)新與文化發(fā)展考點一三國至隋唐的制度創(chuàng)新【夯基·知識梳理】知識點1選官制度(選必一)知識點2三省六部制知識點3賦稅制度(選必一)【提升·考向預測】 考向1中樞政務機構考向2選官制度(科舉制)考點二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發(fā)展【夯基·知識梳理】知識點1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知識點2文學藝術(選必三)知識點3科技(選必二)知識點4中外文化交流【提升·考向預測】考向1文學藝術考向2中外文化交流考點一三國至隋唐的制度創(chuàng)新知識點1:選官制度(選必一)1、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選官制度選官方式世卿世祿制軍功爵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時期商周時期戰(zhàn)國~秦朝漢代魏晉南北朝隋唐~1905年依據(jù)標準血緣關系軍功品行才能門第考試能力2、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分九等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朝廷依此授以相應的官職,西晉時期選官標準主要看重家世;九品中正制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3、科舉制: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1)產生:隋文帝初步建立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chuàng)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2)發(fā)展:①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②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shù),創(chuàng)立殿試制度;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科目,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④宋朝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⑤明朝八股取士,禁錮了思想。⑥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xù)了約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3)特點:分科考試、以才選官、自由報考、公平競爭(4)影響:積極①科舉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對選拔人才的壟斷,擴大了封建政權的統(tǒng)治基礎,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②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相對公平公正。③讀書-考試-做官三位一體,保證官僚隊伍的來源,提高官員的文化素質,成為中華文明長期繁榮的制度保障④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擴大了統(tǒng)治的基礎⑤后被西方國家所借鑒,推動世界文明進步。⑥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利,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促進文學藝術的發(fā)展和唐詩的繁榮。消極①考試科目及內容以儒學經(jīng)義為范疇,到了封建社會后期發(fā)展成八股取士,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②忽視實用性學問,阻礙了科學技術的新發(fā)展。4、選官制度的變化趨勢: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①選拔標準:由家世門第、財產等級演變?yōu)椴拍軐W識。②選拔方式:由地方評定、推薦演變?yōu)橹醒肟荚囘x拔。③選拔原則:逐漸走向制度化,體現(xiàn)相對的公平公開。④選官基礎:基礎日益擴大,官員素質不斷提高?!局R拓展】:全面評價科舉制的影響項目史實闡釋積極影響社會整合功能打破了傳統(tǒng)的世襲模式,促進了社會階層轉化,加速了社會流動,具有公開、平等、競爭、擇優(yōu)的合理性內核和價值理念推動儒學發(fā)展以儒家學說為主要考試內容,推動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傳承與繁衍鞏固國家統(tǒng)一適應了中央集權制度下對“大一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的需要,強化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穩(wěn)定影響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時,其選才的方法就被東亞文化圈的國家所采用,并成為這些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被近代西方國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現(xiàn)代文官考試制度消極影響重才輕品在選拔人才方面,過于側重才學標準,忽視了對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員道德素質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進了官本位社會觀的發(fā)展,“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至今還有消極影響禁錮思想強化儒學正統(tǒng)地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抵制了新知識、新學科的滲透和發(fā)展;壓制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知識點2:三省六部制1、秦朝的三公九卿制2、漢朝的中外朝制:削弱相權,強化皇權3、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①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②隋文帝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③唐太宗時,常給品位較低的官員以宰相名號,擴大任用宰相的范圍。④設立宰相議事的政事堂,后改稱中書門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現(xiàn)了一體化的趨勢。4、三省六部制的特點:①相權三分,職權分明:三省的長官同為宰相,三省分權,既相互制約,又分工合作,既加強皇權,也提高行政效率。②節(jié)制君權:皇帝所頒布政令,未經(jīng)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jié)制君權。5、三省六部制的影響:①分割相權,避免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②三省職權分工明確,有利于提高辦事效率,使得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③三省集思廣益,有利于減少皇帝獨斷造成的決策失誤。④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知識點3:賦稅制度(選必一)古代民眾的義務:“賦”+“役”“稅”:古代王朝依據(jù)自己所頒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實物或貨幣。(人頭稅、田畝稅)“役”:古代王朝強制民眾承擔的無償勞動。(力役、軍役、雜役等)古代前期賦稅制度的變化時期賦稅制度內容或特點作用或意義漢代賦稅有不同種類田租比較輕,人口稅和更賦很重-魏晉時期開始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孝文帝改革實行租調徭役制頒布均田令,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促進了北魏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繁榮唐初實行租庸調制內容:①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59歲的成年男子;②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替;③規(guī)定了農民負擔的上限。特點:①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之上②以庸代役①相對減輕了農民負擔;②以庸代役保證了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③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唐朝后期(780年)實行兩稅法內容:①由中央政府確定總的稅額,分配到各地征收;②“戶無主客,以見(現(xiàn))居為薄”③征兩稅,分兩次收: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特點:征稅的主要標準從人丁轉為財產(以資產和土地作為納稅標準)①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范圍,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②它“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2、兩稅法(1)背景:以均田制為基礎,以人丁為本的租庸調制制無法實行,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①戶籍損壞,人口不實②軍費加至賦稅,任意加收③官吏盤剝嚴重,逃戶變多④富者逃稅,窮者課稅,貧富差距拉大(2)評價:利:①放松了人身控制,體現(xiàn)了公平公正②簡化了稅收名目,減輕了人民負擔,緩和社會矛盾③推動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④擴大了收稅對象,增加了財政收入;弊:①沒有規(guī)定全國統(tǒng)一稅額,各州之間稅賦輕重不均;②各類加征及苛斂雜稅沒有真正減稅;③土地兼并嚴重;④沒有災害減免的規(guī)定等3、古代前期賦稅制度的變化趨勢:①征稅標準轉變,以人丁為主轉變以財產為主②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減弱③稅收種類簡化④征稅內容變化,實物→貨幣考向1中樞政務機構1.唐朝,尚書省既參與機要決策,又掌管國家政務,但尚書令多闕而不設。對此,《新唐書·職官志》解釋:因為唐太宗擔任過尚書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擔任這一職務。但《新唐書·太宗本紀》中記載,李世民還曾擔任過中書令。由此可知,對于尚書令多闕而不設的合理解釋是(

)A.皇帝不在意中書令職位 B.借此削弱尚書省的權力C.唐朝基本遵循避諱制度 D.三省體制由此開始瓦解【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唐朝。根據(jù)材料“尚書省既參與機要決策,又掌管國家政務”“《新唐書·太宗本紀》中記載,李世民還曾擔任過中書令”可知,尚書令多闕而不設的真正原因是尚書令職權過大,說明皇帝意在削弱尚書省的權力,B項正確;材未體現(xiàn)皇帝不在意中書令職位的信息,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唐朝基本遵循避諱制度”只是表象,并不是題干的實質,排除C項;“三省體制由此開始瓦解”表述有誤,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唐中宗神龍三年(707),門下省給事中盧粲根據(jù)貞觀舊制,反對將駙馬武崇訓的墓地稱為陵,兩次封駁皇帝的制書,直至獲準。這表明當時(

)A.給事中執(zhí)掌決策權 B.皇帝獨尊地位削弱C.禮儀嚴格承襲慣例 D.中樞機制運行正常【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jù)材料“門下省給事中盧粲根據(jù)貞觀舊制,……兩次封駁皇帝的制書,直至獲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門下省負責審核批駁,材料中門下省的官員批駁皇帝的制書,就是在正常履行自己的職責,反映了當時中樞機制運行正常,D項正確;門下省負責審核批駁,沒有決策權,排除A項;材料中的門下省正常運行,不能說明削弱皇帝獨尊地位,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三省六部制正常運行,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3.《資治通鑒》記載:“先計州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shù)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下列項中,與這一賦稅制度的產生處于同一朝代的有(

)①當鋪取得合法地位,成為獨立金融機構②負責民族事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③信貸業(yè)務由存貸款發(fā)展到匯兌,出現(xiàn)了類似現(xiàn)代匯票的“飛錢”④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主流,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據(jù)材料“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兩稅法,唐中期以來,為解決財政困難而實行的賦稅制度?!爱斾伻〉煤戏ǖ匚?,成為獨立金融機構”,“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飛錢”,都是唐朝的,①②③正確,A項正確;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在宋明時期,④錯誤,排除B、C、D項。故本題選A項??枷?選官制度(科舉制)1.鄉(xiāng)愁的產生是以人對故鄉(xiāng)的遠離為前提。中國士人早期的鄉(xiāng)愁表達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關注舊國舊都,以廢墟化的城市作為情感原鄉(xiāng);隋唐后中國士人的鄉(xiāng)愁逐漸以鄉(xiāng)村為主導、通過對鄉(xiāng)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該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 B.科舉制度的施行C.中央集權的加強 D.市民文化的興盛【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時空是中國古代史。據(jù)材料“隋唐后中國士人的鄉(xiāng)愁逐漸以鄉(xiāng)村為主導、通過對鄉(xiāng)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的推行,使大批生活于鄉(xiāng)野的士人有了出仕做官的機會,少年居于鄉(xiāng)村,做官后移居城市,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科舉制對鄉(xiāng)愁的影響,與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中央集權加強和市民文化興盛,關系不大,排除ACD項。故選B項。2.唐以來“士人登第必展歡宴,謂之‘燒尾’”;許多地方修建了“文峰塔”“文昌閣”,還修建了題名碑和牌坊彰顯功名榮耀。這些現(xiàn)象可以說明A.崇文抑武成為治國方針 B.民間向學風氣日益濃厚C.社會風俗受到科舉影響 D.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承發(fā)揚【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以來(中國)。根據(jù)材料“士人登第必展歡宴,謂之‘燒尾’許多地方修建了‘文峰塔’‘文昌閣’,還修建了題名碑和牌坊彰顯功名榮耀?!笨芍?,士人登第必展歡宴,許多地方修建了“文峰塔”“文昌閣”,還修建了題名碑和牌坊彰顯功名榮耀,這都是科舉制對社會生活及風俗影響的表現(xiàn),C項正確;材料中信息,無法判定是否是崇文抑武成為治國方針,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科舉制的影響,而非民間向學風氣日益濃厚,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傳承發(fā)揚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項。3.為了能夠全面了解考生平時的水平,741年,禮部侍郎韋陟要求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考生將平時所寫的代表性作品交來參閱,稱“納省卷”;同時還允許有名望的公卿賢達向主考官推薦優(yōu)秀考生,甚至可以共同決定擬錄取名單,稱為“通榜”。唐代的這些做法(

)A.有助于平衡中樞權力 B.利于彌補考試取士的局限C.消融了社會階級差別 D.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題、影響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分析材料可知,唐代科舉考試通過“納省卷”在考前對考生的實際水平進行全面了解,通過有名望的公卿賢達向主考官推薦的“通榜”供錄取時參考,再根據(jù)正常的考試成績,綜合錄取進士,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彌補考試取士的局限,B項正確;唐代“納省卷”“通榜”是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是當時科舉制的一部分,并不屬于中樞權力,排除A項;唐代“納省卷”“通榜”政策的實施,在于全面考察人才,而不是消融社會階級差別,排除C項;分析材料可知,唐代“納省卷”“通榜”政策的實施,有利于全面考察人才,而不是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排除D項。故選B項??键c二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發(fā)展知識點1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發(fā)展概況朝代儒學道教佛教漢朝漢武帝時確立正統(tǒng)地位東漢末興起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吸收佛、道精神,有新發(fā)展,雖受沖擊,但仍然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在民間廣為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在中國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隋朝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以儒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論;唐朝“三教并行”,韓愈提出復興儒學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有很大發(fā)展,禪宗影響最大道教≠道家學派:道教是我國本土宗教,產生于東漢末年;而道家學派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老子創(chuàng)立的一個思想學派。唐朝“三教并行”政策的影響:①佛教、道教的發(fā)展,挑戰(zhàn)了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②唐朝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③三教并行,有利于儒、佛、道各自獨立發(fā)展中相互爭論、相互融合。思想特點:思想活躍、多元共生、儒學正統(tǒng)地位受到挑戰(zhàn)(三)儒學式微1、佛教、道教盛行、儒學受到挑戰(zhàn)的原因:①魏晉時期政權更迭,社會動蕩,人們缺乏精神寄托。②佛教和道教注重解決人生的現(xiàn)實問題,關注人的精神需求。③儒學自身存在沒有關注人生終極目標的缺陷④統(tǒng)治者借助佛教、道教鞏固自身統(tǒng)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2、佛教、道教的盛行帶來了的社會問題:①佛教興盛,廣修寺廟,耗費錢財;②與封建政府爭奪勞動力,嚴重威脅政府利益;③沖擊了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3、如何應對佛教盛行問題?(在每次經(jīng)受打擊之后,佛教通過內外調整,又迅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①統(tǒng)治者滅佛(“三武一宗之厄”)②民間出現(xiàn)反佛現(xiàn)象(南朝無神論思想家范鎮(zhèn)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tǒng)一的;韓愈提出復興儒學,鞏固儒學的統(tǒng)治地位)(四)儒學發(fā)展:從三教鼎立到三教合一歷史縱橫:魏晉玄學①背景:統(tǒng)治階級內部斗爭激烈②內容:用老莊的思想解釋儒家經(jīng)典;主張政治上“無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會風氣上“清談”③影響:形成了寄情山林、縱酒清談的社會風氣知識點2文學藝術(選必三)(一)文學朝代代表魏晉南北朝建安文學(曹操父子)、田園詩(陶淵明)、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唐朝初唐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盛唐邊塞詩:王昌齡《出塞》、岑參《逢入京使》山水詩:王維《竹里館》、孟浩然《春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作品被譽為“詩史”(由盛轉衰)中唐白居易《琵琶行》、《長恨歌》晚唐杜牧《江南春》、李商隱《無題》唐詩風格差異大的原因:(文學作品的史料價值)①反映了詩人的個人際遇(主觀認識)②折射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時代變遷(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二)藝術時期書法繪畫雕塑舞蹈魏晉南北朝書法在東漢末年成為一種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代表王羲之“書圣”東晉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因佛教廣泛傳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樂舞受西域和周邊鄰國的影響,風格多樣,具有壯闊歡騰的特色,代表胡旋舞隋唐融匯、創(chuàng)新: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和柳公權骨力遒勁的柳體題材廣泛,風格多樣。代表人物吳道子被尊為“畫圣”1、三國至隋唐文化發(fā)展的整體性特質:①魏晉南北朝文化打破兩漢文化獨尊的文化模式,多元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立文化新觀念、開辟文化新領域;②隋唐文化在繼承前代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將中華文化發(fā)展到新的高峰等。2、三國至隋唐時期中國文化繁榮領先的原因是什么?①經(jīng)濟: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繁榮,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物質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經(jīng)濟繼續(xù)發(fā)展,江南經(jīng)濟得到開發(fā)。隋唐時期大運河溝通南北,社會經(jīng)濟繁榮。②政治:選官制度的發(fā)展與官僚政治的成熟,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人才基礎。從九品中正制到科舉制,促進了官僚政治的發(fā)展成熟,官僚成為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要群體。③社會: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社會條件。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相對安定,隋唐統(tǒng)一后政治穩(wěn)定,帶來了全國的社會安定。④文化:民族交融及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文化基因。知識點3科技(選必二)1、發(fā)展概況領域朝代人物成就數(shù)學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農學北朝賈思勰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齊民要術》地理學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建筑隋李春世界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拱橋——趙州橋印刷術隋唐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jīng)、日歷和書籍;《金剛經(jīng)》火藥唐唐中期書籍記載火藥配方;唐末開始用于戰(zhàn)爭,火箭最早火藥武器天文學唐僧一行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算出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chuàng)始人醫(yī)學唐孫思邈《千金方》唐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2、特點:領域眾多、唐朝出現(xiàn)發(fā)展高峰,世界領先知識點4中外文化交流佛教交流:①法顯、玄奘至天竺,求得真經(jīng)萬世傳②鑒真東渡日本傳佛法③求法長安學問僧,高僧空海歸東瀛其他方面:①唐都城長安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②新羅(朝鮮)、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許多使節(jié)和留學生。③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3、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①交往范圍廣泛,且有連續(xù)性。隋唐時期對外交往的國家主要分布于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與歐洲、非洲地區(qū)的國家也都有往來。對外交往范圍之廣,而且這些交往并不因中國發(fā)生內亂而中斷,有明顯的連續(xù)性。②交往領域涉及面廣。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③交往渠道眾多。有官方外交往來,公派及民間留學,國家間及民間貿易,佛教的傳播,主要以貿易、佛教為紐帶。④交往內容明顯不同。中國傳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產技術等,推動了各國歷史發(fā)展、社會進步;外國傳入的主要是土特產、物種、藝術,豐富了唐朝的社會生活。⑤在交往過程中,中華文化圈形成。唐朝成為周邊國家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唐朝“中華文化圈”的形成:隋唐時期的對外交往,一方面促進唐代經(jīng)濟的繁榮,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對外傳播澤被東西,影響深遠,推動了“中華文化圈”的形成,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發(fā)展與進步4、新時期如何才能增強我國的文化競爭力:繼承、吸收、融合、創(chuàng)新;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堅持科教興國戰(zhàn)略,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國家的統(tǒng)一與強盛,增強綜合國力??枷?文學藝術1.南北朝時,各國正史均視已方為正統(tǒng)而詳加記載,均視對方為索虜或島夷而予以貶斥。唐初,在統(tǒng)治者提倡的修史熱潮中,李延壽搜集各類史料,重新編寫出關于南北朝的史書,并命名為《南史》和《北史》,得到統(tǒng)治者的大力贊譽。這反映出(

)A.儒學重新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 B.國家從分裂到統(tǒng)一的歷史進程C.南北方文化差異的消失 D.唐朝統(tǒng)治者更加重視史學編纂【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北朝至唐代(中國)。據(jù)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南北朝時各國史書貶斥對方,唐朝時重新編寫南北朝史書,這是國家從分裂到統(tǒng)一歷史進程在文化上的反映,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儒學重新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相關論述,排除A項;編寫南北朝的史書并不能起到消除南北文化差異的作用,排除C項;“更加重視”的說法屬于對材料的曲解,排除D項。故選B項。2.《女史箴圖》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如圖中的女子們正對鏡梳妝,儀態(tài)宛然,細節(jié)描繪精微。榜題“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飾其性。性之不飾,或愆禮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該作品(

)A.反映儒學仍占統(tǒng)治地位 B.體現(xiàn)文人畫的藝術風格C.表現(xiàn)魏晉女性愛美風尚 D.彰顯審美與教化相結合【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jù)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東晉(中國)。《女史箴圖》榜題文字大意是:每個人都知道打扮外貌儀表,卻不知道要修飾自己內在的本性品德。如果不作內心的修煉,就容易失態(tài)失禮,時時改正自己、磨煉自己,人品性格自然日趨完美。可見《女史箴圖》既是一幅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也具有勸人修養(yǎng)品行的教育功能,彰顯審美與教化相結合,D項正確;《女史箴圖》榜題文字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但不能得出儒學占統(tǒng)治地位,且魏晉時期佛教和道教的發(fā)展使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受到挑戰(zhàn),排除A項;《女史箴圖》是人物畫,排除B項;《女史箴圖》榜題文字主張修容與飾性并重,也即既要重視外貌打扮,也要修養(yǎng)內在品德性情,并非僅僅體現(xiàn)女性愛美,排除C項。故選D項。3.唐朝前期詩人陳子昂在《答洛陽主人》一詩中,抒發(fā)了不凡的氣概:“方謁明天子,清宴奉良籌。再取良城璧,三陟平津侯?!边@折射出唐朝前期(

)A.士人建功立業(yè)的情懷 B.科舉考試提升了儒生文學修養(yǎng)C.文學主題世俗化明顯 D.詩歌成為主流的文學藝術形式【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唐朝前期(中國)。據(jù)材料“方謁明天子,清宴奉良籌。再取良城璧,三陟平津侯?!保梢钥闯鲈娙伺瓮嬉娛ド?,獻計獻策,攻城升官的情感,折射出士人建功立業(yè)的情懷,A項正確;材料沒有相關科舉考試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渴望建功立業(yè),無法得出文學主題世俗化,排除C項;無其他文學藝術形式的對比,無法得出詩歌是主流,排除D項。故選A項??枷?中外文化交流1.唐時波斯商人云集長安、廣州、揚州和泉州等地,在中國南方素有“舶主”之稱。唐代高僧鑒真發(fā)現(xiàn),僅海南的波斯村寨,“南北三日行,東西五日行,村村相次”。關于唐朝的對外關系,由此可以得出(

)A.海路交通促進中外交往 B.與阿拉伯帝國關系密切C.設置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 D.波斯人是歐亞貿易中間商【答案】A【解析】本題是推斷題。時空是唐朝,根據(jù)材料可知,從波斯商人的云集城市、“舶主”稱謂、海南的波斯村寨等信息,可知,海路交通發(fā)達促進了中外交往,A項正確;材料中僅說明波斯商人到唐來貿易,未涉及唐朝與波斯帝國關系密切,B項對材料理解錯誤,排除B項;設置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不能據(jù)材料得出,排除C項;波斯人是歐亞貿易中間商,在材料中無法找到依據(jù),排除D項。故選A項。2.為了照顧外邦學生,唐朝特設賓貢科,考中者稱賓貢進士,如新羅留學生崔致遠十八歲考中進士,后在唐淮南節(jié)度使軍中任職。這可以佐證唐朝(

)A.對外政策的開放性 B.民族關系的交融性C.選官方式的多樣性 D.社會階層的流動性【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jù)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唐朝時期,為了照顧外邦學生,在科舉制中特設賓貢科,通過考試者,可以在唐朝任職,體現(xiàn)了開明的對外政策,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對外關系,不是民族關系,排除B項;材料中的選官方式屬于科舉制,無法體現(xiàn)“多樣性”,排除C項;外邦人不屬于中國士農工商的社會階層,排除D項。故選A項。3.如果說漢代絲綢之路引發(fā)了各國之間互相接觸的強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這一愿望已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從商貿活動到文化交流,是一個飛躍性的發(fā)展,帶來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匯集為開創(chuàng)新時代的動力,最終形成了以隋唐為核心向四周輻射的文化圈。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過漢代。這說明(

)A.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開始于漢朝 B.接觸交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C.隋唐時期中外交往交流達到頂峰 D.文化交流融合推動社會創(chuàng)新發(fā)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唐時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