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資料】鼻及鼻竇的解剖_第1頁
【醫(yī)學資料】鼻及鼻竇的解剖_第2頁
【醫(yī)學資料】鼻及鼻竇的解剖_第3頁
【醫(yī)學資料】鼻及鼻竇的解剖_第4頁
【醫(yī)學資料】鼻及鼻竇的解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鼻及鼻竇的解剖(一)

鼻(nose)由外鼻、鼻腔、鼻竇三部分構成。外鼻位于面部中央。鼻腔是位于兩側面顱之間的腔隙,其上、后、

旁由左右成對的鼻竇環(huán)繞,與顱前凹、顱中凹、口腔和眼眶緊密眥鄰,僅由一層薄骨板相互隔開,故嚴重的鼻外傷

可伴發(fā)其周圍結構的外傷,鼻疾病亦可向鄰近器官擴散。鼻竇開口于鼻腔,兩者粘膜互相移行連為一整體。

一、外鼻

外鼻(externalnose)由骨、軟骨構成支架,外覆軟組織和皮膚,略似錐形,有鼻根(nasalroot)、鼻尖

(nasalapex)、鼻梁(nasalbridge)、鼻翼(nasalalae)、鼻前孔(anteriornares,nostril)、鼻小柱(nasal

columella)、等幾個部分(圖IT)。

圖IT外鼻

外鼻的骨性支架:由鼻骨、額骨鼻突、匕頜骨額突組成。

鼻骨左右成對,中線相接,上接額骨鼻突,兩側與上頜骨額突相連。鼻骨卜緣、上頜骨額突內緣及上頜骨腭突

游離緣共同構成梨狀孔(pyriformaperture)?

外鼻軟骨性支架:由鼻中隔軟骨(septalcartilage)x側鼻軟骨(lateralnasalcartilage),大、小翼

軟骨(alarcartilage)等組成。各軟骨之間為結締組織所聯系。

大翼軟骨左右各一,底面呈馬蹄形,各有內外兩腳,外側腳構成鼻翼的支架,兩內側腳夾鼻中隔軟骨的前下構

成鼻小柱的主要支架(圖1-2).

圖1-2外鼻骨和軟骨支架

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膚較厚,且與皮下組織及軟骨膜粘連緊密,并富有皮脂腺、汗腺,為粉刺、座瘡和酒渣

鼻的好發(fā)部位,當疝腫炎癥時,稍有腫脹,疼痛較劇。

外鼻的靜脈經內眥靜脈及面靜脈匯入頸內、頸外靜脈,內眥靜脈與眼上靜脈、眼下靜脈相通,最后匯入顱內海

綿竇。面靜脈無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當鼻或上唇(稱危險三角區(qū))患界腫處理不當或隨意擠壓,則有可能引

起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等嚴重顱內并發(fā)癥的危險(圖1-3)。

圖1-3外鼻靜脈與海綿竇的關系

鼻及鼻竇的解剖(二)

二、鼻腔

鼻腔(nasalcavity)為一頂窄底寬的狹長腔隙,前起前鼻孔,后止于后鼻孔,與鼻咽部相通。同鼻中隔分隔

為左右兩腔,每側鼻腔包括鼻前庭及固有鼻腔兩部分。

(—)鼻前庭(nasalvestibule)

位于鼻腔最前部,由皮膚復蓋,富有皮脂腺和汗腺,并長有鼻毛,鼻前庭皮膚與固有鼻腔粘膜交界處稱為鼻閾。

(-)固有鼻腔

通稱鼻腔,有內、外、頂、底四壁。

1.內壁:即鼻中隔(nasalseptum),由鼻中隔軟骨(septalcartilage),篩骨正中板,又稱篩骨垂直板

(perpendicularplateofethmoidbone)及犁骨(vomer)組成(圖1~4)。

軟骨膜及骨膜外復有粘膜,鼻中隔前下部粘膜內血管豐富,由鼻腭、篩前、上唇及腭大動脈支密切吻合形成毛

,

細血管網稱為利特爾區(qū)(Littlrsarea)o此處粘膜較薄,血管表淺,粘膜與軟骨膜相接緊密,血管破裂后不易

收縮,且位置乂靠前,易受外界刺激,是鼻出血最易發(fā)生的部位。

2.外壁:鼻腔外壁表現極不規(guī)則,有突出于鼻腔的三個骨質鼻甲(conchaeturbinate),分別稱上、中、F

鼻甲。各鼻甲下方的空隙稱為鼻道,即上、中下鼻道。各鼻甲內側面和鼻中隔之間的空隙稱為總鼻道(commonmeatus)。

上、中兩鼻甲與鼻中隔之間的腔隙稱嗅裂或嗅溝(olfactorysulcus)(圖1-5、1-6)。

Wt

“甲

中■理

鼻甲

圖1-5鼻腔外側壁

(1)上鼻甲(superiorturbinate):位于鼻腔外壁的后上部,位置最高、最小,因前下方有中鼻甲遮擋,

前鼻鏡檢查不易窺見。上鼻甲后上方為蝶篩隱窩(sphenoethmoidrecess),蝶竇開口于此。

圖1-6鼻腔外側壁(上、中、下鼻甲部分去除)

(2)上鼻道(superiormeatus):內有后組篩竇開口。

(3)中鼻甲(middleturbinate):系篩骨的突出部,中鼻甲中常有篩竇氣房生長,使鼻腔上部顯著縮窄。中

鼻甲前端外上方的鼻腔側壁有小丘狀隆起稱為鼻丘,是三叉神經、嗅神經所形成的豐富的反射區(qū)。

(4)中鼻道(middlemeatus):外壁上有兩個隆起,后上方為篩竇的大氣房名篩泡(ethmoidbulla),篩

泡前下方有一弧形崎狀隆起名鉤突(uncinateprocess),篩泡鉤突之間有一半月形裂隙,稱為半月裂孔(semilunar

hiatus),其外方有一弧形溝稱篩漏斗(ethmoidinfundibulum),額竇多開口于半月裂孔的前上部,其后為前組

篩竇開口,最后為上頜竇開口。

(5)下鼻甲(inferiorturbinate):為”獨立骨片,附著于上頜骨內壁,前端距前鼻孔約2cm后端距咽鼓

管口約1cm,為鼻甲中最大者,約與鼻底同長,故下鼻甲腫大時易致鼻塞或影響鼓管的通氣引流。

(6)下鼻道(imferiormeatus):前上方有鼻淚管開口,其外段近下鼻甲附著處骨壁較薄,是上頜竇穿刺的

最佳進針部位(圖1-7)。

圖1-7右鼻腔

3.頂壁:呈狹小的拱形,前部為額骨鼻突及鼻骨構成。中部是分隔顱前窩與鼻腔的篩骨水平板(cribriform

plate),此板薄而脆,并有多數細孔,呈篩狀,嗅神經經此穿過進入顱前窩。外傷或手術時易骨折致腦脊液鼻漏,

成為感染入顱的途徑。

4.底壁:即硬腭,與口腔相隔,前3/4由上頜骨腭突,后1/4由腭骨水平部構成,兩側部于中線相接,形成

上頜骨鼻崎,與犁骨下緣相接,底壁前方近鼻中隔處,兩機時各有?切牙管開口,腭大動、靜脈及腭前神經由此通

過。

(三)鼻腔粘膜

按其組織學構造和生理機能的不同,分為嗅區(qū)粘膜和呼吸區(qū)粘膜兩部分。

1.嗅區(qū)粘膜:分布于上鼻甲及部分中鼻甲內側面及相對應的鼻中隔部分,為假復層無纖毛柱狀上皮,由嗅細

胞、支持細胞、基底細胞組成。其固有層內含分泌漿液的嗅腺,以溶解有氣味物質微粒,產生嗅覺。嗅細胞為雙極

神經細胞,其中央軸突匯集多數嗅細胞嗅絲,穿過篩板達嗅球,周圍軸突突出上皮表面,成為細長的嗅毛(圖1-8)。

瑛陽91加

上鼻不

圖1-8嗅神經

2.呼吸區(qū)粘膜:除嗅區(qū)外,鼻腔各處均由呼吸區(qū)粘膜覆蓋,該區(qū)粘膜屬復層或假復層柱狀纖毛上皮,其纖毛

的運動主要由前向后朝鼻咽部。粘膜內含有豐富的漿液腺、粘液腺和杯狀細胞,能產生大量分泌物,使粘膜表面復

有一層隨纖毛運動不斷向后移動的粘液毯(mucousblanket)。粘膜內有豐富的靜脈叢,構成海綿狀組織,具有靈

活的舒縮性,能迅速改變其充血狀態(tài),為調節(jié)空氣溫度與濕度的主要部分。下鼻甲上的粘膜最厚,對鼻腔的生理功

能甚為重要,故手術時不宜過多去除。

鼻及鼻竇的解剖(三)

三、鼻竇

鼻竇(nasalsinuses)為鼻腔周圍顱骨含氣空腔,按其所在顱骨命名為額竇、篩竇、上頜及蝶竇,共四對。

各鼻竇的發(fā)育進度不一致,初生兒只有上頜竇和篩竇,到三歲時額竇和蝶竇才開始出現,各鼻竇形狀,大小隨著年

齡、性別和發(fā)育狀況而有所不同(圖1-9).

圖1-9鼻竇面部的投影

臨床上按其解剖部位及竇口所在位置,將鼻竇分為前、后兩組,前組鼻竇包括上頜竇、前組篩竇和額竇,其竇

口均在中鼻道。后組鼻竇包括后組篩竇和蝶竇,前者竇口在上鼻道,后者竇口在蝶篩隱窩。

(一)上頜竇(maxillarysinus)

在上頜骨體內,為鼻竇中最大者,容積約15~30ml,形似橫置的錐體,錐體之底即上頜竇內側壁,錐體尖部在

上頜骨戳突處,15歲時竇的大小幾與成人相同。

頂壁:即眶底,故眶內與竇內疾病可相互影響。頂壁有眶下神經及血管的骨管通過。

前壁:中央最薄并略凹陷稱“尖牙窩”,上頜竇手術多經此進入,尖牙窩上方有眶下孔,為眶下神經及血管通

過之處。

后外壁:與翼腭窩相隔,上頜竇腫瘤破壞此壁侵入及翼內肌時可致張口困難。

內壁:為鼻腔外側壁的?部分,后上方有上頜竇竇口通入中鼻道,下鼻甲附著處骨質薄,經此行上頜竇穿刺術。

底壁:為牙槽突,常低于鼻腔底部,與上頜第二前磨牙及第一、二磨牙根部以菲薄骨板相隔,有的磨牙的牙根

直接埋藏于竇內粘膜下,故牙根感染可引起牙源性上頜竇炎,反之,上頜竇炎癥或腫瘤的侵犯亦常引起牙痛、牙松

動等癥狀。

(二)篩竇(ethmoidsinus)

位于鼻腔外上方和眼眶內壁之間的篩骨內,呈蜂房狀小氣房,每側10個左右,氣房大小、排列及伸展范圍極

不規(guī)則,兩側常不對稱,有篩迷路(ethmoidlabyrinth)之稱。篩竇以中鼻甲附著緣為界,位于其前下者為前組

篩竇(anteriorethmoidsinus),開口于中鼻道。中鼻甲后上者為后組篩竇(posteriorethmoidsinus),開

口于上鼻道,實際上前、后組篩竇很難截然分開(圖1T0)。

圖1-10各鼻竇相互關系

篩竇頂壁位于篩板之外側,為顱前窩底部。底壁前部是上頜竇上壁的內側緣,后部是腭骨的眶突。外壁菲薄如

紙,為眶內側壁的紙樣板(laminapapyracea),故篩竇或眼眶炎癥可相互感染。

(三)額竇(frontalsinus)

位于額骨內,出生時尚未形成,?般至三歲開始出現,成年后才告完成,但其大小、形狀極不?致,有時可?

側或兩側未發(fā)育。額竇的前壁為額骨外板,較堅厚,內含骨髓,后壁為額骨內板,較薄,與額葉硬腦膜相鄰,有導

血管穿過此壁入硬腦膜下腔,故額竇感染可經此引起鼻源性顱內并發(fā)癥。底壁為眠頂及前組篩竇之頂,其內側相當

于眶頂的內上角,骨質甚薄,急性額竇炎時該處有明顯壓痛,額竇囊腫破壞此壁可使眼球向外、向下方移位。額竇

開口于竇底內側,經鼻額管(nasofrontalduct)通入中鼻道前端。內壁為分隔兩側額竇的額竇中隔,上段常偏曲。

(四)蝶竇(sphenoidsinus)

位于蝶骨體內,一般三歲才出現,成年發(fā)育完成,形狀大小不一。由蝶竇中隔分為左右兩側,兩側常不對稱。

頂壁與顱前窩及顱中窩相隔,頂壁凹陷形成蝶鞍底部,故可通過蝶竇行垂體腫瘤摘除術。外側壁有視神經壓跡和頸

內動脈及三叉神經上頜動脈及三叉神經上頜支壓跡。后壁為蝶骨體。前壁與篩骨垂直板及犁骨后緣相接。下壁即后

鼻孔與鼻咽頂。蝶竇開口位于前壁的上方,通過蝶篩隱窩。

四、鼻及鼻竇的血管及神經

()動脈:主要來自頸內動脈的眼動脈(ophthalmicartery)及頸外動脈的上頜動脈(internalmaxillary

artery),其行徑分布如下:

1.頸內動脈

?眼動脈I篩的動脈:經篩前孔”鼻腔外壁前上部,鼻中隔前上部,額竇'前組

在啊內分:<篩家.

為:支I篩后動脈:經篩后孔”鼻腔外壁后上部、鼻中隔后上部、后組篩竇?

Z頸外動脈的上頜動脈:在翼腭窩處陸續(xù)分出:

(1)筑房動脈::鼻后外側動脈。鼻外壁后、下部、鼻腔底、篩、上頜竇

經蛛腭孔進1

鼻腔鼻后中隔動脈,中隔后下部(較粗一支稱班居動脈)

(2)眶下動脈:經眶下孔一鼻腔外壁前段、上頜竇。

(3)腭大動脈:出腭大孔經硬腭向前入切牙管一鼻中隔前下部。

篩前動脈、篩后動脈中隔支、上唇動脈、腭大動脈、鼻腭動脈在鼻中隔前卜.部構成豐富的動脈叢為鼻出血的好

發(fā)部位(圖1-11)

圖1T1鼻中隔動脈分布

(-)靜脈

鼻腔下部靜脈匯集成蝶腭靜脈,進入上頜靜脈,最后匯入頸外鄢脈。前部靜脈導入面前靜脈,鼻腔上中靜脈則

沿篩前和篩后靜脈導入眼靜脈,最后引流于海綿竇。

(三)神經

1.嗅神經由鼻腔嗅區(qū)粘膜內的嗅細胞神經纖維集合而成,通過篩板而達嗅球,嗅神經由管狀鞘膜所包圍,此

管狀鞘膜與硬腦膜相連,因此嗅粘膜受到損傷和感染,細菌即可?經嗅神經鞘膜感染到顱內,引起鼻源性顱內并發(fā)癥。

2.感覺神經主要來自三叉神經的第一支(眼神經)和第二支(上頜神經)的分支。

眼神經經鼻睫神經分出篩前神經,分布于鼻中隔和鼻腔外側壁的前部。

上頜神經在翼腭窩形成蝶腭神經節(jié),分出鼻后上神經和鼻后下神經,前者分布于鼻中甲以上部分的鼻腔及鼻竇,

后者分布于中鼻道以下的鼻腔(圖1T2).

少5上片?

■后10

圖1T2鼻腔神經分布

上頜神經還分出上牙槽神經后支及眶下神經,前者分布于上頜竇及牙槽:后者分布于鼻前庭、鼻底及下鼻道前

段。

3.植物神經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1)交感神經纖維使鼻粘膜血管收縮,分泌液減少,由來自頸內動脈交感神經叢的巖深神經、翼管神經、蝶

腭神經節(jié)分布于鼻腔內的血管和分泌腺。

(2)副交感神經纖維使鼻粘膜血管擴張,分泌液增多,由來自面神經分出的巖淺大神經和翼管神經到蝶腭神

經節(jié),節(jié)后纖維再分布到鼻腔內。

鼻及鼻竇的生理

(-)鼻的生理功能

鼻腔主要有呼吸、嗅覺、共鳴及反射機能。

1.呼吸功能:鼻腔為呼吸空氣的通道,有調節(jié)吸入空氣的溫度、濕度、濾過和清潔作用,以保護下呼吸道粘

膜適應生理要求,有利于肺泡內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換。

(1)通道作用由于鼻腔解剖的特殊,吸氣時氣流呈拋物線經中鼻甲內側之鼻腔頂,再折向下方經后鼻孔入咽

腔。呼氣時部分氣流則以拋物線經前鼻孔呼出,部分則由于后鼻孔大,前鼻孔小,致全部氣流不能同時呼出,而在

鼻腔內形成旋渦氣流漸次呼出,以使氣流在鼻腔增加了與鼻腔鼻竇粘膜接觸的機會(圖1T3)。

圖1-13鼻腔的呼吸氣流

(2)溫暖作用鼻腔粘膜的面積較大,且有豐富的海綿狀血管組織,具有敏感的舒縮能力,每日可放出熱能約

70卡,使吸入的冷空氣迅速變暖,調節(jié)至30°C?33°C,再經咽、喉調節(jié)至與正常體溫相近后入肺。

(3)濕潤作用鼻粘膜富于腺體,需要時一晝夜可分泌水份約1000ml,用以提高空氣的濕度,防止呼吸道粘膜

干燥,使粘膜的纖毛運動得以維持正常的機能。

(4)濾過清潔作用鼻前庭的鼻毛對粉塵有阻擋濾過作用。較細微的塵埃和細菌進入鼻腔后,被粘膜表面的粘

液毯粘住,粘液中有可溶解細菌的溶菌酶,再經纖毛運動向后送達鼻咽腔,經口腔吐出或咽下(圖1T4)。因此,

保護纖毛運動對維持鼻腔正常生理功能甚為重要。

圖1-14鼻粘膜纖毛上皮及粘液毯的運動形式

2.嗅覺功能:含氣味的氣體分子隨吸入氣流到達鼻腔嗅溝處,與嗅粘膜接觸,溶解于嗅腺的分泌物中,刺激

嗅細胞產生神經沖動,經嗅神經到達嗅球、嗅束,再到達延髓和大腦中樞產生嗅覺。

3.共鳴:鼻腔是重要的共鳴器官,發(fā)音在喉,共鳴在鼻,以使聲音洪亮而清晰。若鼻腔因炎癥腫脹而閉塞時,

發(fā)音則呈“閉塞性鼻音"(rhinolaliaclausa)。若腭裂或軟腭癱瘓時,發(fā)音時鼻咽部不能關閉,則呈“開放性

鼻音”(rhinolaliaaperta)。

4.反射機能:鼻腔內神經豐富,常出現一些反射現象。如噴嚏,系三叉神經或嗅神經受刺激后而引起先有深

吸氣,繼之強呼氣的一陣氣流從鼻咽部經鼻腔噴出的動作,可將鼻腔內刺激物清除,為一保護性反射。

(-)鼻竇的生理功能

鼻竇對增加吸入鼻腔空氣的溫度及濕度、增強聲音共鳴作用,以及減輕頭顱重量等方面都起著?定的作用。

鼻及鼻竇檢查法

一、外鼻及鼻前庭檢查法先檢查鼻外形有無畸形、前鼻孔狹窄、鼻梁有無偏曲、塌陷、腫脹、增寬,皮膚色

澤是否正常。再以拇指和食指檢查外鼻有無觸痛,鼻骨有無塌陷、移位、骨摩擦感。并注意講話時有無閉塞性或開

放性鼻音,鼻分泌物性質及有無特殊臭味。然后進行鼻竇表面檢查,觀察面頰部、內眥及眉根附近皮膚有無紅腫,

局部有無隆起,眼球有無移位及運動障礙,面頰、眼內上角處有無壓痛,額竇前壁叩痛等。

頭稍后仰,用拇指將鼻尖抬起,檢查鼻前庭皮膚有無充血、皴裂、潰瘍、結痂、腫脹及鼻毛脫落.

二、前鼻鏡檢查法(anteriorrhinoscopy):檢查者左手持鼻鏡,以拇指及食指捏住前鼻鏡的關節(jié),一柄置

于掌心,另三指握于另?柄上,將兩葉合攏的前鼻鏡與鼻底平行伸入鼻前庭并輕輕打開。鼻鏡不宜進入過深,以免

引起疼痛或損傷鼻中隔粘膜引起出血。取出鼻鏡時不可完全閉緊雙葉,以免夾持鼻毛引起疼痛(圖2-6)。

(2)

圖2-5前鼻鏡使用法

Tan

,二AS

3甲

圖2-6前鼻鏡檢查的三種位置

檢查時應注意:粘膜顏色、腫脹、肥厚、萎縮、表面濕潤、干燥;總鼻道增寬、狹窄:鼻道分泌物位置、顏色、

性質、量;鼻中隔偏曲、靖、距狀突;有無新生物。

正常鼻粘膜為淡紅色,表面光滑濕潤而有光澤。急性炎癥時粘膜呈鮮紅色,有粘性分泌物。慢性炎癥時粘膜呈

暗紅色,下鼻甲前端有時呈桑根狀,分泌物為粘膿性,變應性鼻炎的粘膜蒼白水腫或呈淡紫色,分泌物水樣清稀。

萎縮性鼻炎粘膜萎縮、干燥,失去正常光澤,被覆膿痂,下鼻甲縮小,中鼻甲偶見肥厚或息肉樣變。

中鼻道有膿性分泌物系前組鼻竇病變所致,嗅溝有膿性分泌物則為后組鼻竇病變所致。

對疑有鼻竇炎而鼻道未見分泌物者,可作體位引流以助檢杳,即先用現麻黃素生理鹽水棉片放于中鼻道和嗅溝

處,以收縮鼻腔粘膜,使竇口通暢,然后將頭部和身體擺放一定位置,約10~15分鐘后再檢查。若疑為上頜竇積膿,

取側臥低頭位,健側向卜,,如見中鼻道有膿流出即可證實。檢查前組篩竇頭稍后仰,后組篩竇則稍前傾,檢查額竇

則取正坐位。

三、后鼻鏡檢查法(posteriorrhinoscopy):見間接鼻咽鏡檢查。

四、鼻功能檢查法

(-)呼吸功能檢查法:一般通過前鼻鏡檢查即可大致判斷鼻腔通氣情況。也可用手指輪流堵住受檢查的一側

鼻孔,囑用鼻呼吸,聞其呼吸聲,并可以手試其呼吸氣流強弱。

(-)嗅覺檢查法:一般用各種氣味的液體,如醋、酒精、醬油、香油等,分置于顏色和式樣完全相同的小瓶

中,并以水作對照。令患者閉目并用手指閉塞?側鼻孔,吸氣分辨。應避免用刺激性較強的薄荷、氨等,因其可直

接刺激三叉神經而誤為嗅覺。在檢查中要適當間以休息時間。

鼻骨骨折

外鼻突出于面部,易遭受撞擊、跌撞、槍彈及爆炸彈片的損傷。外鼻創(chuàng)傷占鼻部創(chuàng)傷的50%,其中以裂傷和鼻

骨骨折(fractureofnasalbone)多見。骨折類型與暴力的方向和大小有關。

外鼻外傷常伴鼻中隔外傷,出現軟骨脫位、彎曲、骨折、粘膜撕裂及鼻中隔穿孔等。

臨床表現

最常見癥狀是鼻出血和局部疼痛,嚴重者可出現休克。

(-)單純挫傷顯示外鼻腫脹及皮下瘀血。

(-)鼻骨骨折而有移位者,表現鼻梁塌陷或偏斜。暴力來自?側時,同側鼻梁下陷,對側隆起。正面暴力常

使兩側鼻骨骨折,形成鞍鼻。2~4h后,鼻部軟組織腫脹、瘀血,掩蓋畸形。捫診局部有觸痛,可感到兩側鼻骨不對

稱及骨摩擦音。如鼻腔粘膜撕裂,瓶鼻后,可出現皮下氣腫,觸之有捻發(fā)音。診斷不明確時,鼻部側位X線攝片可

見骨折線及骨質下陷即可確診。

(三)鼻中隔如發(fā)生骨折、脫位,可出現鼻塞,鼻中隔軟骨偏離中線,近鼻前庭處突向?側鼻腔,粘膜撕裂,

軟骨或骨質外露(圖13-2)。如鼻中隔粘膜下出現血腫,則在中隔一側或二側顯示膨隆。

L鼻*,折*mA*母折1鼻中禽粒佗

1上?■?史帝研

3?中所

圖13-2鼻骨骨折及鼻中隔脫位

鼻根部塌陷明顯者,應作X線攝片(鼻頒位,頭顱側位等)以排除篩竇、額竇及上頜竇骨折,還應注意有無顱

底骨折可出現腦脊液鼻漏,表現流淡紅鼻血,將鼻血作糖檢驗,糖陽性者即為腦脊液鼻漏。

開放性骨折常為粉碎性骨折,除伴有鼻及頜面軟組織傷,常有異物存留。

治療

單純鼻骨骨折無移位者,鼻腔給予止血可不作其他處理。有時鼻畸形者應在腫脹發(fā)生前或消腫后進行鼻骨復位。

但應在受傷后?周內進行,超過兩周者,因骨痂形成使復位困難。由于未及時整復后遺畸形者,需行成形術矯正。

(-)閉合性鼻骨骨折的復位方法:

用浸有1%的片因加少許1:1000腎上腺素的棉花片置入鼻粘膜表面,麻醉5?lOwin取出,即可進行手術。復

位用鼻骨復位鉗、小剝離器或槍狀鑲等纏以凡士林紗布或棉花(圖13-3),先于鼻外側試測骨折的部位距離后,將

剝離器插入鼻內,置于移位的鼻骨后面,用力向前上方將骨折抬起,此時??陕牭焦钦蹚臀宦?。如為雙側鼻骨骨折,

可將復位器置于下陷之鼻骨下,在上移的同時,另一手拇指,或拇食二指于

鼻外挾持,將對側移位突起的鼻骨向內推壓,兩手相互的配合復位(圖13-4)。

o

亦可將鼻骨復位鉗夾住骨折處,向前上抬起復位(圖13-5)。

圖13-3器械

圖13-4剝離器復位法

操作中應注意復位器伸入鼻腔深度不宜超過兩側內眥連線,以免損傷篩板引起顱內感染。復位后,鼻腔內填壓

凡士林紗條,利于固定及止血,紗條于24?48h內取出。二周內不可用力擦壓鼻部,并囑病人勿用力拚鼻。

鼻中隔骨折或脫位時,宜用鼻骨復位細整復,整復后鼻腔應填壓凡士林紗條24?48h。如鼻隔粘膜撕裂,骨折

斷端外露時,剪去外露的斷端,縫合創(chuàng)傷粘膜。有鼻中隔血腫時應切開清除血塊,放入引流條,凡士林紗條填壓,

以防血腫復發(fā),并全身應用抗生素類藥物,防止感染形成膿腫.

(■.)開放性鼻骨骨折的處理;

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首先止血,然后清創(chuàng)。因面部血供豐富,抗感染力較強,要盡可能保留軟組織及骨

組織,完全游離的碎骨片及異物皆予以清除??赡軙r用腸線縫合鼻腔粘膜,鼻內填壓凡士林紗條或碘仿紗條后,將

骨折對位,縫合皮膚。皮膚缺損不夠縫合時,可游離周圍皮膚,作減張縫合。如鼻翼缺損,采用耳廓復合組織移植

修補術,或鼻唇溝翻轉帶蒂皮瓣或“z”字成形術。

如合并鼻竇骨折,則按鼻竇骨折處理原則處理,如有顱底骨折,應請神經外科協同處理。有腦脊液鼻漏時,一

般不宜填壓紗條,僅在前鼻孔放一無菌棉球,同時全身給予大量抗生素,以防發(fā)生顱內感染。

急性化膿性鼻竇炎

急性化膿性鼻竇炎(acutepurulentsinusitis)是鼻竇粘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癥,重者可累及骨質。上頜因竇

腔較大,竇底較低,而竇口較高,易于積膿,且居于各鼻竇之下方,易被他處炎癥所感染,故上頜竇炎的發(fā)病率最

高,篩竇炎次之,額竇炎又次之,蝶竇炎最少。

病因

(--)局部病因

1.感染和鼻腔疾?。撼@^發(fā)于呼吸道感染或急性鼻炎。鼻中隔高位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鼻腫瘤、異

物或填塞物留置過久,均可妨礙竇口引流而致病。游泳時潛水或跳水方法不當,可使污水經鼻腔進入鼻竇而發(fā)病。

2.外傷:前組鼻竇,特別是上頜竇和額竇位置表淺,易受外傷而發(fā)生骨折,細菌可由皮膚或鼻粘膜侵入鼻竇。

也可因彈片、塵土等異物進入而引起感染。

3.牙源性感染:上頜第二雙尖牙及第一、:磨牙的牙根,位于上頜竇底壁,當其發(fā)生牙根感染時,可能穿破

竇壁,或拔牙時損傷底壁均可引起上頜竇炎,稱牙源性上頜竇炎(dentogenicmaxillarysinusitis)?

4.氣壓改變:航空、潛水、登山時,可因氣壓驟變,鼻腔內發(fā)生負壓而引起損傷,稱氣壓創(chuàng)傷性鼻竇炎

(baro-traumaticsinusitis).

(二)全身病因

過度疲勞、營養(yǎng)不良、維生素缺乏、變應性體質、內分泌失調,以及患得患失有各種慢性病如貧血、結核、

糖尿病、慢性腎炎等,身體抵抗力減弱,亦為鼻竇炎的誘因,也可繼發(fā)于流感等急性傳染病后。

致病菌:常見致病菌有肺炎雙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多種化膿性球菌。其次為流行性感冒桿菌、大

腸桿菌、變形桿菌等。由牙病引起者多屬厭氧菌感染,膿液常帶惡臭。

病理早期為急性卡他期,粘膜短暫貧血,繼而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加,粘膜紅腫,上皮腫脹,纖毛運動遲緩,

上皮下層有多形核白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分泌物為漿液性或粘液性,后即轉入化膿期,竇腔粘膜水腫及血管擴張

加重,炎性細胞浸潤更為明顯,分泌物變?yōu)檎衬撔?,時間越久,充血越重,毛細血管可破裂出血,由于水腫壓迫,

使血液供應不足,可發(fā)生纖毛上皮細胞壞死脫落,此時分泌物為黃色膿液。少數病例可發(fā)生竇壁骨炎、骨髓炎和其

他并發(fā)癥,一般多見于幼兒。

臨床表現

(-)全身癥狀:常在急性鼻炎病程中患側癥狀加重,出現畏寒流發(fā)熱、周身不適、精神不振、食欲減退等,

以急性牙源性上頜竇炎的全身癥狀較劇。兒童發(fā)熱較高,可發(fā)生抽搐、嘔吐和腹瀉等癥狀。

(-)局部癥狀

1.鼻阻塞:因鼻粘膜充血腫脹和分泌物積存,可出現患側持續(xù)性鼻阻塞及暫時性嗅覺障礙。

2.膿涕多:患側鼻內有較多的粘膿性或膿性分泌物摭出,初起時涕中可能帶少許血液,牙源性上頜竇者膿涕

有臭味。

3.局部疼痛和頭痛:急性鼻竇炎除發(fā)炎鼻部疼痛外常有較劇烈的頭痛,這是由于竇腔粘膜腫脹和分泌物潴留

壓迫或分泌物排空后負壓的牽引,刺激三叉神經末梢而引起,前組鼻竇接近頭顱表面,其頭痛多在額部及患側局部,

后組鼻竇在頭顱深處,其頭痛多在頭頂部、潁部或后枕部(圖5T)。

L急性上演集提2盒拄■安灸

a慢性…4急.慢性鄴支炎

S慢性舞宴及

圖5T鼻竇炎引起的頭痛部位

(三)檢查

1.局部紅腫及壓痛:前組急性鼻竇炎由于接近頭顱表面,其病變部位的皮膚及軟組織可能發(fā)生紅腫、由于炎

癥波及骨膜,故在其竇腔相應部位有壓痛。后組急性鼻竇炎由于位置較深,表面無紅腫或壓痛。

2.鼻腔檢查:鼻腔粘膜充血腫脹,尤以中鼻甲、中鼻道及嗅溝等處為明顯。前組鼻竇炎可見中鼻道積膿,后

組鼻竇炎可見嗅溝積膿(鼻部彩圖5、6、7)。

3.體位引流:如疑為鼻竇炎,鼻道未查見膿液,可行體位引流試驗,以助診斷。

4.X線鼻竇攝片:X線鼻頻位和鼻額位攝片有助于診斷,急性鼻竇炎時可顯示鼻竇粘膜腫脹,竇腔混濁、透光

度減弱,有時可見液平面。

診斷

如急性鼻炎體溫正常后復又發(fā)熱,全身不適,頭脹或頭痛加重,或急性鼻炎恢復期膿涕仍未減少,鼻塞未減輕,

則應想到本病,尤當鼻部癥狀局限于?側時更為可疑。

現將各鼻竇炎的特征分別敘述如下

(一)急性上頜竇炎(acutemaxillarysinusitis)

前額及顏部頭痛,晨起輕,午后重??捎忻骖a腫脹、尖牙窩處壓痛。患側上列磨牙咀嚼時疼痛或有叩痛。鼻腔

檢查見患側中鼻甲充血水腫,中鼻道深處積脹,有時見膿液附著于下鼻甲表面。若未見膿液,行體位引流試驗,觀

察膿液的來源部位。

(二)急性額竇炎(acutefrontalsinusitis)

前額周期性頭痛,晨起開始,逐漸加重,中午最重,午后漸輕直至消失,次日又復如此,這種周期性、定時性

頭痛是其主要特征。觸診時宜用食指尖壓眶內上角的眶頂部,即額竇底壁處有明顯壓痛,但注意勿以壓及眶上神經

引起不適而誤診。炎癥較重時,患側額部皮膚及上眼瞼亦可腫脹。鼻腔檢查見患側中鼻甲前部明顯紅腫,中鼻道前

端有膿性分泌物存留,擦拭后不久又可窺見。

(三)急性篩竇炎(acuteethmoiditis)

頭痛較輕,頭痛在兩眉間。在患側內毗角相當于篩骨紙板處在壓痛,后組篩竇炎可有枕部頭痛。炎癥較重時,

在內毗部及上眼瞼皮膚可有紅腫,結膜急性充血,此多見于兒童。鼻鏡檢查見中鼻甲紅腫,中鼻道及嗅溝有膿性分

泌物。

(四)急性蝶竇炎(acutesphenoiditis)

一般很少單獨發(fā)病。常在頭頂部、后枕部發(fā)生頭痛,并可反射到頸部和眼球后。

并發(fā)癥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急性鼻竇炎的并發(fā)病已較少見。'

1.眶內感染:常見于兒童的篩竇炎及上頜竇炎,或成人的急性額竇炎。感染可通過眼眶周圍的菲薄骨壁、裂

隙侵入眶內,發(fā)生眶內感染、球后視神經炎、骨髓炎等。

2.顱內并發(fā)癥:很少見。炎癥通過骨裂隙,沿著視神經、嗅神經鞘膜或靜脈炎的血栓入顱引起腦膜炎、海綿

竇血栓性靜脈炎、硬膜外膿腫或額葉膿腫等。

3.呼吸道感染:臬竇炎膿性分泌物下流而發(fā)生。

4.可作為病灶感染:如引起風濕熱、心肌炎、腎炎等。

預防預防感冒,及時治療急性鼻炎,鼻腔有分泌物時忌用力損鼻。積極防治牙病。

治療治療原則為控制感染:改善鼻腔的通氣引流;根治病因,防止轉為慢性。

(-)全身治療:采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因多為球菌感染,以青霉素為首選藥物。若頭痛或局部疼痛劇烈,

可適當用鎮(zhèn)靜劑或鎮(zhèn)痛劑。一般療法與急性鼻炎相同。

中醫(yī)中藥散風清熱、芳香通竅為主,以解毒去瘀為輔,常用蒼耳子散(蒼耳子、辛夷、白芷、薄荷)加味。

(二)改善鼻竇引流:常用戰(zhàn)麻黃素液或吠喃西林麻黃索液、氯霉素麻黃素液滴鼻。若為急性額竇炎或篩竇炎,

滴鼻時應采用頭后仰位。若為急性上頜竇炎應采用側頭位,使粘膜消腫,改善鼻竇的通氣引流而減輕頭痛。

(三)物理療法:局部熱敷法或紅外線照射、超短波理療等。

(四)上頜竇穿刺沖洗術:急性上頜竇炎宜在全身癥狀消退、局部急性炎癥基本控制后施行。沖洗后可注入抗

菌溶液,每周廣2次,直至痊愈。

(五)鼻竇置換療法:適用于各鼻竇炎及急性炎癥基本得到控制,而仍有多量膿涕及鼻阻塞者,以利鼻竇引流。

(六)如為牙源性上頜竇炎應同時治療牙病。

急性鼻炎

急性鼻炎(acuterhinitis)是鼻腔粘膜的急性炎性疾病。很常見,有傳染性,常反復發(fā)生。俗稱“傷風”或

“感冒"。

病因致病微生物主要為病毒,各種呼吸道病毒均可引起本病,而以鼻病毒(rhinoviruses)和冠狀病毒

(coronaviruses)為主。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或鼻粘膜的防卸功能遭到破壞時;即可引起病毒侵入機體、生長繁殖

而發(fā)病。同時存在于病人鼻部和咽部的致病菌(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菌、流行性感冒桿菌及其它細菌等)也乘

機活躍繁殖,形成繼發(fā)感染。

常見的誘因有全身因素,如受涼、過勞、營養(yǎng)不良、煙酒過度、內分泌失調(甲狀腺功能紊亂等)及全身慢性

疾病(心、肝、腎疾病)等均可影響新陳代謝的正常過程,造成血管痙攣、組織缺氧、鼻粘膜溫度降低、免疫功能

下降等,使呼吸道粘膜,特別是鼻腔粘膜的抵抗力下降。體質因素亦有一定關系。局部因素主要由于鼻中隔偏曲、

慢性鼻炎、鼻息肉等,致鼻腔通氣受限,影響鼻腔生理功能。鄰近的病灶性疾病,對急性鼻炎的發(fā)生有誘發(fā)作用。

臨床表現

(-)初期(前驅期):約1~2天,多表現為一般性的全身酸困,鼻及鼻咽部發(fā)干灼熱,鼻粘膜充血、干燥。

(-)急性期(濕期):約2~7天,漸有鼻塞,鼻分泌物增多,噴嚏和鼻腔發(fā)癢,說話呈閉塞性鼻音,嗅覺減

退。鼻粘膜明顯充血腫脹,鼻腔內充滿粘液性或粘膿性分泌物,可轉為膿樣。全身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熱、頭脹、頭痛

等。

(三)末期(恢復期):鼻塞逐漸減輕,膿涕也減少,若不發(fā)生并發(fā)癥,則數日后可自愈。

診斷及并發(fā)癥

急性鼻炎應與某些傳染病的前軀癥狀,如流感、麻疹、猩約熱、流行性出血熱等鑒別,因這些病的開始,常先

有急性鼻炎的癥狀出現,有“急性傳染性鼻炎”之稱,應予以注意。亦須與變應性鼻炎作鑒別。在急性鼻炎時,切

忌用力摭鼻,以免炎癥擴展引起中耳炎或鼻竇炎。炎癥亦可向下蔓延,發(fā)生咽喉、氣管和肺的炎癥。

預防在平時應注意體育鍛煉,增細體質,勿過度勞累或暴冷暴熱,避免與傳染病者接觸等。鼻部有病變者,

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應及早治療。

治療以支持和對癥治療為主,并注意防止并發(fā)癥。鼻腔通氣引流,以促進恢復。

(■)全身治療:臥床休息,宜多喝水,有便秘者可給予緩瀉劑?;颊邞枰愿綦x以免傳染他人。內服解熱發(fā)

汗藥,如復方阿斯匹林,1?2片,每日3次;阿斯匹林,0.3?0.5,每日3次,或克感敏,1?2片,每日3次。

中藥以疏風解表祛邪為主,如桑菊感冒片和銀翹解毒片等。合并細菌感染或有并發(fā)癥時,就使用抗生素類藥物。

(二)局部治療

1.1%麻黃素液或啖喃西林麻黃素液、氯霉素麻黃素液滴鼻,每日3次,以利通氣引流。滴鼻法(圖4-1):①

仰臥法:仰臥,頭懸垂于床緣外,或肩下墊枕,頭后仰臥,鼻前孔向上,每側鼻腔內滴藥3?5滴。②坐位法:坐

位,頭靠椅背并盡量后仰,然后滴藥。③側臥法:向患側側臥,頭向下垂,滴藥。

2.針刺迎香、鼻通穴,或做穴位按摩。

圖4-1滴鼻藥法

鼻息肉

鼻息肉(nasalpolypus)是常見疾病,多見于成年人,好發(fā)于中鼻甲游離緣、篩竇、篩泡、篩骨鉤突、半月

裂孔及上頜竇口等處。

病因由鼻部粘膜長期水腫所致,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以變態(tài)反應和慢性炎癥為主要原因。

病理開始為局部粘膜水腫、半透明隆起、無蒂,此時稱息肉樣變性。病變繼續(xù)發(fā)展,因水腫組織的重力作用,

逐漸下垂而形成有蒂的息肉。鼻息肉可分為水腫型(粘液型)、血管型(出血型)、纖維型、囊腫型等數種,一般

常見者為水腫型或混合出現。

臨床表現以進行性鼻塞為主,隨息肉緩慢長大,逐漸成為持續(xù)性鼻塞。常伴有鼻竇炎,使鼻涕增多??捎行?/p>

覺障礙及頭痛等癥狀??蓡伟l(fā)或多發(fā),單側或雙側,多數為多發(fā)性及雙側性。息肉生長過大時,外鼻可發(fā)生畸形,

鼻梁變寬而膨大形成“蛙鼻”。懸垂于后鼻孔的單發(fā)性息肉,稱后鼻孔息肉(choanalpolyp)。

前鼻鏡檢查可見鼻腔內有?個或多個表面光滑呈灰白色或淡紅色、半透明的新生物,如新鮮荔枝狀或去皮葡萄

狀或呈儲水橡皮袋狀(鼻部彩圖3)。觸診時柔軟,可移動,不易出血,不感疼痛,根據上述典型發(fā)現,診斷較易。

后鼻孔息肉有時通過前鼻孔不易看到,檢查時須先將鼻粘膜加以收縮,并行后鼻鏡檢查。鼻內窺鏡檢查及X線鼻竇

攝片,可明確病變的部位和范圍。

診斷根據其形狀、色澤并觸診,診斷多無困難,但應與鼻腔內類似鼻息肉表現的其它病變進行鑒別:

(-)鼻中隔粘膜肥厚或中鼻甲肥大:呈息肉樣變者均可被誤診為鼻息肉。前者表面顏色較紅,基底較寬而不

易活動,觸診時較硬。

(二)腦膜-腦膨出:可做顱骨側位或顱基位X線攝片,亦可做X線額部斷層攝片,可見顱骨缺損。

(三)內翻性乳頭狀瘤(invertingpapilloma):外形如多發(fā)性息肉,表面粗糙,色灰白或淡紅。病理組織

學上特點是上皮向基底方向呈內翻性生長。手術時易出血,術后易復發(fā),并可惡變。

(四)鼻咽纖維血管瘤:常發(fā)生于男性青年鼻腔后段及鼻咽部,基底廣,色深紅或灰色,呈圓形或結節(jié)狀或分

葉狀,并向四周擴散,可反復鼻融,甚至大量出血。

(五)鼻部惡性腫瘤:凡單側進行性鼻塞、鼻涕帶血并伴有劇烈頭痛、面部麻木者,均應考慮鼻部惡性腫瘤的

可能,須施行活檢明確診斷。

治療主要為手術切除(圖4-4),并給予病因治療。對反復復發(fā)者可考慮行篩竇開放或根治術。術后可給予

抗組織胺及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以防復發(fā)。

圖4-4鼻息肉摘除術

變應性鼻炎

變應性鼻炎(allergicrhintis)又稱過敏性鼻炎,是鼻腔粘膜的變應性疾病,并可引起多種并發(fā)癥。近年來

發(fā)病率有升高趨熱。據統(tǒng)計,變應性鼻炎約占全部鼻炎的40虬臨床上一般分為常年性(perennial)和季節(jié)性

(seasonal)兩型。

另有一型由非特異性的刺激所誘發(fā)、無特異性變應原參加、不是免疫反應過程,但臨床表現與上述兩型變應性

鼻炎相似,稱血管運動性鼻炎(vasomotorrhinitis)或稱神經反射性鼻炎,刺激可來自體外(物理、化學方面),

或來自體內(內分泌、精神方面),故有人看作即是變應性鼻炎,但因在機體內不存在抗原-抗體反應,所以脫敏

療法、激素或免疫療法均無效。

病因變應性鼻炎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男女均有,易見于年輕人,主要原因有:

(一)吸入性變應原:如室內、外塵埃、塵蛾、真菌、動物皮毛、羽毛、棉花絮等,多引起常年性發(fā)作;植物

花粉引起者多為季節(jié)性發(fā)作。

(-)食物性變應原:如魚蝦、雞蛋、牛奶、面粉、花生、大豆等。特別是某些藥品,如磺胺類藥物、奎寧、

抗生素等均可致病。

(三)接觸物如化妝品、汽油、油漆、酒精等。

其他可能是某些細菌及其毒素,物理因素(如冷熱變化,溫度不調),內分泌失調或體液酸堿平衡失調等病因

均可致病。也可由于多種因素同時或先后存在。

臨床表現癥狀可因與刺激因素接觸的時間、數量以及患者的機體反應狀況不同而各異。常年性變應性鼻炎,

隨時可■發(fā)作,時輕時重,或每晨起床時發(fā)作后而逐漸減輕。一般在冬季容易發(fā)病,常同全身其他變應性疾病并存。

季節(jié)性變應性鼻炎,呈季節(jié)發(fā)作,多在春、秋季發(fā)病,迅速出現癥狀,發(fā)病時間可為數小時、數天至數周不等,發(fā)

作間歇期完全正常。

典型癥狀為鼻癢、陣發(fā)性噴嚏連續(xù)發(fā)作、大量水樣鼻涕和鼻塞。具體表現如下:

(-)鼻癢和連續(xù)噴嚏:每天常有數次陣發(fā)性發(fā)作,隨后鼻塞和流涕,尤以晨起和夜晚明顯。鼻癢見于多數病

人,有時鼻外、軟腭、面部和外耳道等處發(fā)癢,季節(jié)性鼻炎以眼癢較為明顯。

(二)大量清水樣鼻涕,但急性反應趨向減弱或消失時,可減少或變稠厚,若繼發(fā)感染可變成粘膿樣分泌物。

(三)鼻塞:程度輕重不、單側或雙側,間歇性或持續(xù)性,亦可為交替性。

(四)嗅覺障礙:由粘膜水腫、鼻塞而引起者,多為暫時性。因粘膜持久水腫導致嗅神經萎縮而引起者,多為

持久性。

診斷對典型病例較易,但常因詢問病史不詳細或癥狀不典型,而誤診為急性或慢性鼻炎,應予以注意,故要

獲得正確的診斷,必須進行多方面的檢查。

(■)詳細詢問病史,對過去病史及家族史方面,特別是變應性疾病,找尋有關病因。

(-)主要癥狀如鼻癢、連續(xù)噴嚏、大量清水樣鼻涕等。

(三)前鼻鏡檢查:可見鼻粘膜蒼白水腫,大量清水樣分泌物,若因持久性水腫可發(fā)生鼻息肉或息肉樣變性。

(四)鼻腔分泌物涂片檢查:在變態(tài)反應發(fā)作期間,鼻分泌物中可見嗜酸性白細胞增多,也可查見較多嗜酸性

白細胞或肥大細胞。

(五)變應性激發(fā)試驗:?般用皮膚試驗(劃痕、皮內及接觸法等),原理是有多種假定的變應物質,使與機

體接觸后,視有無反應出現,可協助診斷。變應原診斷明確后還可應用這種變應原進行脫敏治療。

治療盡可能避免誘因和消除過敏因素,達到脫敏、消腫、通氣的目的。

(■)脫敏療法:

1.避免療法:找出致病的變應原后,設法避免接觸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

2.特異性脫敏療法:用已找出的變應原作脫敏劑。這種脫敏方法,開始均采用小劑量作皮下注射,并逐漸增

加劑量,到最大忍受量時改為維持量,直到癥狀消失為止。經此法治療的病人,體內可產生大量特異性IgG封閉抗

體,可阻斷抗原與IgE抗體的結合,降低介質細胞的敏感性,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二)藥物療法

1.抗組織胺藥物:這類藥物包括撲爾敏、賽康咤和非那根等,為組胺H,受體拮抗劑。使用方便,見效快,但

易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副作用。息斯敏的副作用較輕,10mg,每日1次。

2.色甘酸鈉:為肥大細胞穩(wěn)定劑。以粉沫噴入鼻腔,每日4次,每日約20mg。

3.酮替粉:既有阻止介質細胞脫顆粒的作用,又有拮抗組胺的作用,但也有嗜睡副作用。每次口服Img,每日

1~2次。

4.類固醇激索:常用強的松、地塞米松,但久用可產生腎上腺皮質功能紊亂,故多局部應用。近年來人工合

成的二丙酸倍氯米松氣霧劑,效果良好,無全身副作用,為目前較理想的藥物。

(三)局部治療

1.設麻黃素液滴鼻、設苯海拉明麻黃素液、0.25%氫化可的松液或酮替酚液滴鼻。

2.卜.鼻甲粘膜電灼、冷凍、激光等治療皆可降低神經末梢的敏感性。

(四)中醫(yī)中藥本病為肺氣虛弱,衛(wèi)表不固,易受風邪所致,宜溫肺固表,祛風散寒。可用健鼻湯(蒼耳子

12g、蟬衣6g、防風9g、白疾藜9g、肥玉竹9g、灸甘草4.5g、松仁12g、百合12g),氣虛者加黃注9g、白術9g、

亦可再加黨參9g、頭痛加白芷9g。若表現血郁加當歸9g。

(五)手術療法:為降低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可施行翼管神經切斷術或巖大淺神經切斷術,有一定的治療效

果。

萎縮性鼻炎

萎縮性鼻炎(atrophicrhinitis)是一種發(fā)展緩慢的鼻腔萎縮性炎癥,其特征為鼻腔粘膜、骨膜和骨質發(fā)生

萎縮。嚴重而伴有典型惡臭者,稱臭鼻癥(ozena)。多始于青春期,女性較男性多見。

病因目前仍然不明。學說甚多,可歸納為兩類:

(-)原發(fā)性:認為是全身疾病的一種局部表現,可能與缺乏脂類及脂溶性維生素,或與營養(yǎng)障礙、微量元素

缺乏或不平衡、遺傳因素、膠原性疾病等有關;亦可能與內分泌失調有一定關系,因多發(fā)于女青年,并在月經期癥

狀加重。近年來隨著免疫學的發(fā)展,發(fā)現本病患者大多有免疫功能紊亂,故有人認為,木病可能是一種免疫性疾病。

(-.)繼發(fā)性:由局部因素引起,如鼻腔粘膜受到外傷或手術切除過多,或因患特殊傳染病如結核、硬結病、

麻風、梅毒等所致。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晚期,或慢性化膿性鼻竇炎的長期膿涕刺激,發(fā)生纖維結締組織過度增殖,

致使鼻粘膜的血行受阻、營養(yǎng)障礙而致萎縮。鼻中隔極度偏曲,一側鼻腔寬大,增強的氣流的刺激,或因粉塵或有

害氣體的長期刺激也可致病。曾有人提出本病是由于特殊細菌的感染,如臭鼻桿菌或類白喉桿菌感染?,F認為這些

細菌不是真正的病原菌,僅為萎縮性鼻炎的繼發(fā)感染。

病理早期粘膜僅呈慢性炎癥的改變,繼而發(fā)展為進行性萎縮。粘膜與骨部血管逐漸發(fā)生閉塞性動脈內膜炎和

海綿狀靜脈叢炎,血管壁結締組織增生肥厚,管腔縮小或閉塞,血液循環(huán)不良,導致粘膜、腺體、骨膜及骨質萎縮、

纖維化,粘膜的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逐漸轉化為復層鱗狀上皮。甚至蝶腭神經節(jié)亦可發(fā)生纖維變性。

臨床表現

(-)鼻及鼻咽部干燥感:這是由于鼻粘膜的腺體萎縮,分泌物減少所致。

(二)鼻塞:膿痂堵塞鼻腔可致鼻塞,或因鼻粘膜的神經感覺遲鈍,即使取除膿痂,空氣通過亦不易覺察,而

誤認為鼻塞。

(三)鼻分泌物:常呈塊狀、管筒狀膿痂,不易報出,用力摭出干痂時,有少量鼻出血。

(四)嗅覺障礙:嗅覺多減退或消失。這是由于嗅區(qū)粘膜萎縮或干痂阻塞引起。

(五)呼氣惡臭:因膿痂下細菌繁殖生長,膿痂中的蛋白質腐敗分解,產生惡臭氣味,稱臭鼻癥。

(六)頭痛、頭昏:由于鼻甲萎縮,鼻腔缺乏調溫保溫作用,吸入冷空氣刺激鼻粘膜,以及膿痂的刺激,皆可

致頭痛頭昏。

檢查:

(-)鼻腔寬大,鼻甲縮小,從前鼻孔可看到鼻咽部,有時繼發(fā)性萎縮性鼻炎見下鼻甲明顯縮小,但中鼻甲卻

肥大或呈息肉樣變。

(二)鼻腔內有稠厚膿痂,黃褐色或灰綠色,大塊或呈管筒狀,可有惡臭氣味。除去膿痂后可見鼻甲粘膜干燥

萎縮,甚至糜爛滲血(鼻部彩圖10)早期或輕度萎縮性鼻炎,亦可僅有痂皮,而無惡臭氣味。

(三)如萎縮病變向下發(fā)展,鼻咽及咽粘膜也可干燥萎縮,時有膿痂覆蓋其上,嚴重者喉、氣管粘膜也有此變

化。

應注意與鼻部結核、狼瘡、硬結病、鼻石、麻風等作鑒別。

治療治療原則為清潔鼻腔、排除膿痂,濕潤粘膜,禁用血管收縮劑,并加強全身治療。宜采用全身和局部綜

合療法,癥狀可得到改善。

()清潔鼻腔:用溫生理鹽水或?般溫鹽水500?1000ml沖洗鼻腔,去除膿痂,以利于局部用藥。若膿痂不

易清除可用鑲子輕輕鉗出。

(-)鼻腔用藥:常用潤滑性滴鼻劑,如復方薄荷油、液體石蠟、50%蜂密、清魚肝油等,可促使鼻粘膜充血

腫脹,增加血液循環(huán),減輕鼻內干燥感和臭味,亦可用1%鏈霉素液滴鼻,能抑制桿菌繁殖,減輕炎癥性糜爛,有利

于上皮生長。此外,使鼻腔粘膜潤滑,軟化痂皮,便于據出。

(三)維生素療法:曾試用多種維生素,常用維生素A肌注,每日5?10萬”,或維生素氏口服,10?15mg,

每日3次,以保護粘膜I:皮,促進組織細胞代謝機能,增強對感染的抵抗力。亦可用維生素AD制劑5萬'肌注,每

周2?3次;或口服魚肝油丸,2丸,每日3次。也可口服菸草酸,50?lOOmg,每日3次。有人提出鐵劑有治療本

病的作用,可服硫酸亞鐵丸,0.3g,每日3次,飯后服用。

(四)手術療法:對久治無效者可試行。目的在于使鼻腔縮小,減少空氣吸入量,以降低水分蒸發(fā),減少膿痂

形成,并可刺激鼻粘膜使呈充血和分泌增加I,改善癥狀。

常用方法是在鼻腔粘骨膜下埋藏各種材料,稱鼻腔粘肌膜下埋藏術(submucousimplantation)或充填術。埋

藏材料有自體骨、脂肪、塑料、硅橡膠等。埋藏的部位可在鼻中隔、鼻底或鼻外側粘骨膜下,埋藏物切勿過多,以

免張力過大而致裂開脫出。也可行鼻腔外側壁內移術或鼻前孔關閉術。

鼻竇放射

鼻竇居顱面和顱底骨內,與鼻腔有竇「I相通,正常鼻竇內含空氣,同鄰近骨結構有良好的自然對比,適于X線檢

查.對常見的鼻竇疾病,平片常可確定病變的存在和位置,CT顯示病變更清楚。

一、X線診斷

平片是檢查鼻竇的基本方法。一般取坐位,鼻竇顯示較好,且可查出鼻竇內積液。常用枕須位,可顯示兩側額

竇、篩竇、上頜竇及鼻腔。正常所見,見圖5-2-4。

體層攝影用于觀察鼻竇骨壁輕微破壞和竇腔內病變。

正常鼻竇竇腔透明,粘膜不顯影,所以竇壁邊緣清晰、銳利。鼻竇的透明度因竇腔大小與竇周骨壁薄而不同。

竇腔小、含氣少、骨壁厚,則較不透明,反之則較為透明。

圖5-2-4正常鼻竇(枕頒位)

額竇:多呈扇形,腔內可有骨性間隔。竇腔透明度因骨壁各部厚薄不同而不均。大小及形狀個體差別較大,兩

側多不對稱。一側或兩側可不發(fā)育或發(fā)育不良。

篩竇:呈蜂窩狀居鼻中隔兩側和眼眶之間,其外壁為眼眶內壁。枕頒位上,蜂窩上部為前組竇,蜂窩卜.部為后

組篩竇。蜂窩小房透明,間隔清晰、銳利,兩側多較對稱。

上頜竇:居眶下方,鼻腔外側,呈尖向下的三角形。上頜竇較透明。如嘴唇較厚,與下部重迭,可使竇腔下部

密度較大,鼻翼較大,可從內壁上中部向竇腔內突入呈半圓形軟組織重迭影,兩側對稱,不難確認。巖骨可投影于

竇腔下部,使竇腔下部密度高,不可誤認為液面。兩側上頜竇的大小、形狀和透明度多對稱,有時側較小,透明

度較低。

蝶竇:用須頂位觀察。呈近似橢圓形透明影,竇腔清晰、銳利。大小及外形個體差別較大,兩側可不對稱。

鼻腔:鼻腔透明,鼻中隔為縱行致密帶影,近于中線,多稍向一側彎曲,上鼻甲不易顯示,中鼻甲骨片垂直,

下鼻甲骨片卷曲。鼻甲粘膜厚,由氣體襯出。鼻甲大小個體差別較大,兩側可不對稱。

觀察鼻竇時,應注意鼻竇發(fā)育情況,竇腔透明度及竇壁情況,竇腔有無混濁、密度增高,有無軟組織塊或液面,

竇腔是否膨大,竇壁有無骨吸收、骨硬化和骨破壞。也應注意鼻腔,有無密度增高或軟組織腫塊充填。

(-)鼻竇炎鼻竇炎是鼻粘膜的病變,分化膿性和變態(tài)反應性兩種。前者感染多來自鼻腔,常累及兒個鼻竇,

如單發(fā)則以上頜竇為常見;后者是人體對外物或物理因素的變態(tài)反應,鼻部變化乃全身疾病的一部分,可并發(fā)感染。

化膿性鼻竇炎于急性期,因粘膜腫脹而使鼻竇透明度減低,混濁,邊緣模糊,竇腔外圍可出現與竇壁平行的

環(huán)形軟組織影像。出現滲出液,而竇口通暢,則可見液面;如膿液充滿竇腔,則竇腔密度增高。在慢性期,粘膜增

生形成息肉,則有圓形或半圓形軟組織塊影突入竇腔,如息肉充滿竇腔則竇腔密度增高,難于顯示出息肉影。炎癥

引起竇壁骨吸收,則竇壁骨密度減低,模糊不清,如有反應性骨增生,則竇壁繞以致密帶影,額竇及上頜竇易于顯

示。

變態(tài)反應性鼻竇炎,鼻竇粘膜發(fā)生水腫,致使竇腔混濁或密度增高,難同急性化膿性鼻竇炎鑒別。粘膜易發(fā)生

息肉樣變,可見半圓形軟組織塊影突入。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如鼻腔粘膜水腫、蒼白,出現息肉和病變于短期內

消退,則變態(tài)反應性鼻竇炎的可能性大。

鼻竇炎時可發(fā)生粘膜下囊腫,系液體潴留于間質中而形成,又稱間質囊腫,好發(fā)于上頜竇。X線表現為半圓形

軟組織塊影突入竇腔,輪廓清楚.光滑。多在竇腔的底部或側壁。息肉也常見于鼻竇炎,也好發(fā)于上頜竇,兩者鑒

別診斷較難。如單發(fā),無鼻竇粘膜增厚,則以粘膜下囊腫的可能性為大。如果多發(fā),鼻腔內也有息肉,則以息肉的

可能性為大。

(二)鼻竇粘液囊腫鼻竇粘液囊腫主要因炎癥使鼻竇開口阻塞,致粘液潴留而成。其囊腫壁是竇是竇腔內變

薄的粘膜,好發(fā)于額竇及篩竇。另?種是粘膜粘液腺口阻塞,致粘液潴留而成,囊腫壁是腺體上皮,發(fā)生于上頜竇。

囊腫內含粘液或膿性粘液,生長緩慢。

粘液囊腫的基本X線表現是竇腔密度增高,骨隔消失和竇腔膨大。

額竇粘膜囊腫,當竇內有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