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政高一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1頁
2018-2019年政高一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2頁
2018-2019年政高一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3頁
2018-2019年政高一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4頁
2018-2019年政高一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8-2019年政和縣第二中學高一語文文言文閱讀專

項訓練(后附答案及解析)

抽選經典試題,有針對性的考點中的難點、重點、考點進行強化訓練,力口強記憶。

第1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

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表椨鸫笈?,日:“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

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

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

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绷寄巳耄吒媾婀?。沛公大

驚,日:“為之奈何?”張良日:“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鰥生說我曰:’距

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日:“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

項王也?!迸婀唬骸熬才c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

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迸婀唬骸笆肱c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

S:“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睆埩汲?,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

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a

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

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

“諾?!庇谑琼棽畯鸵谷ィ淋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

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表椡踉S諾。

【小題1】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沛公居山東時山東:靖山以東

B.具告以事具:詳細

C.君安與項伯有故故:故交,老交情

D.項伯殺人,臣活之活:存活,生存

【小題2】下列各組語句中劃線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不如因善遇之因擊沛公于坐

B.為擊破沛公軍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C.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D.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小題3】下列對文章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后長達五年斗爭的開端,一開始從劉邦和項羽的兵力對

比,可以看出項羽占有絕對優(yōu)勢,戰(zhàn)爭的主動權在項羽手中。故事的開端是曹無傷告

密。

B.劉邦本來是一個貪財好色之人,但是攻進咸陽之后,卻“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

幸”,想收買人心而爭奪天下。

C.劉邦面對張良傳來的項伯密報,一時間顯得手足無措,但面對項伯時所表現(xiàn)出的一

系列言行舉止又讓我們看到劉邦很有心計,善于隨機應變的一面。

D.劉邦借項伯的嘴向項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將軍至",“不敢倍德”,可見劉邦對項

羽由衷地尊敬。來到鴻門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詞更可以看出他對項羽非常恭順、虔誠。

【小題4】將《鴻門宴》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第2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題。(16分)

楊阜字義山,天水冀人也。以州從事為牧韋端使詣許,拜安定長史。阜還,關右諸將

問袁、曹勝敗孰在,阜曰:“袁公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不斷則無威,少決則失后

事,今雖強,終不能成大業(yè)。曹公有雄才遠略,決機無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

人,所任各盡其力,必能濟大事者也?!遍L史非其好,遂去官。而端征為太仆,其子

康代為刺史,辟阜為別駕。察孝廉,辟丞相府,州表留參軍事。

馬超之戰(zhàn)敗渭南也,走保諸戎。太祖追至安定,而蘇伯反河間,將引軍東還。阜時奉

使,言于太祖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若大軍還,不嚴為

之備,隴上諸郡非國家之有也?!碧嫔浦?。而軍還倉卒,為備不周。超率諸戎渠帥

以擊隴上郡縣,隴上郡縣皆應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超盡兼隴右之眾,而張魯又

遣大將楊昂以助之,幾萬人,攻城。阜率國士大夫及宗族子弟勝兵者千余人,使從弟

岳于城上作偃月營,與超接戰(zhàn),自正月至八月拒守而救兵不至。州遣別駕閻溫循水潛

出求救,為超所殺,于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計。阜流涕諫曰:“阜等率父

兄子弟以義相勵,有死無二。田單之守,不固于此也,棄垂成之功,陷不義之名,阜

以死守之?!彼焯柨?。刺史、太守卒遣人請和,開城門迎超。超入,拘岳于冀,使楊

昂殺刺史、太守。

阜內有報超之志,而未得其便。頃之,阜以喪妻求葬假。阜外兄姜敘屯歷城。阜少長

敘家,見敘母及敘,說前在冀中時事,放欷悲甚。敘曰:“何為乃爾?"阜曰:“守城

不能完,君亡不能死,亦何面目以視息于天下!馬超背父叛君,虐殺州將,豈獨阜之憂

責,一州士大夫皆蒙其恥。君擁兵專制而無討賊心,此趙盾所以書弒君也。超強而無

義,多釁易圖耳?!?/p>

敘母慨然,敕敘從阜計。計定,外與鄉(xiāng)人姜隱等結謀。十七年九月,與敘起兵于鹵

城。超聞阜等兵起,自將出。而衢、寬等解岳,閉冀城門,討超妻子。超襲歷城,得

敘母。敘母罵之曰:“汝背父之逆子,殺君之桀賊,天地豈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

面目視人乎!"超怒,殺之。阜與超戰(zhàn)。身被五創(chuàng),宗族昆弟死者七人。超遂南奔張

魯。

選自《三國志?卷二十五》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楊阜出使許都回來后,對袁紹和曹操作出了恰當?shù)脑u價,受到曹操的肯

定,被任命為安定長史,但他不愿做,棄官離去。

B.馬超在羌、胡一帶甚得人心,以至很快兼并了隴西的軍隊,后攻打下冀

城,拘押了楊岳,并殺了刺史、太守。

C.姜敘在母親與楊阜的勸說下,同意討伐馬超,最后奪取冀城,逼走馬超。

1).馬超聽說楊阜等人起事,自己率領軍隊出戰(zhàn)。馬超襲擊歷城,姜敘的母親被

抓。但她寧死不屈,最終被殺害。

11.文中有哪些內容表現(xiàn)了楊阜的遠見卓識?請簡要概括。(4分)

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1)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3分)

(2)決機無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3分)

(3)為超所殺,于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計。(3分)

第3題:課內外古文閱讀(24分)

(一)閱讀下面文段,完成8—11題。(11分)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

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

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

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星,愚益愚。呈人之

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

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

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

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日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

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

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8.下列兩組劃線詞的含義分析正確的一組是()(3分)

①其為惑也,終不解矣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為圣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A.①與②的“惑”相同,③與④的‘'所以"不同

B.①與②的“惑”相同,③與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與②的“惑”不相同,③與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與②的“惑”不相同,③與④的“所以”相同

9.下列劃線詞語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古之學者必有師B.圣人之所以為圣

C.小學而大遺D.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10.下面對這兩段文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段所提出的無論貴賤長幼,有道者皆可為師的擇師標準,打破了門第觀念,很

有積極意義。

B.作者認為那些童子之師不是老師,只是“小學”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連用了三個對比,層層深入,從不同側面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

不良風氣。

D.作者對于士大夫看不起“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反而還比不上他們,給予了強烈的責

備和諷刺。

11.翻譯下列句子。(2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譯:

第4題:文言文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

虞詡字升卿,陳國武平人也。詡年十二,能通《尚書》。早孤,孝養(yǎng)祖母,縣舉順孫,

國相奇之,欲以為吏。詡辭日:“祖母年九十,非詡不養(yǎng)?!毕嗄酥?。后祖母終,服

闋,辟太尉李修府,拜郎中。

永初四年,羌胡反亂,殘破并、涼,大將軍鄧鷺以軍役方費,事不相贍,欲棄涼州,

并力北邊,乃會公卿集議。鷺曰:“譬若衣敗,壞一以相補,猶有所完。若不如此,

將兩無所保。”議者咸同。詡聞之,乃說李修曰:“竊聞公卿定策當棄涼州,求之愚

心,未見其便。先帝開拓土宇,劭①勞后定,而今憚小費,舉而棄之。涼州既棄,即

以三輔為塞;三輔為塞,則園陵外單。此不可之甚者也。諺曰:'關西出將,關東出

相。'觀其習兵壯勇,實過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據(jù)三輔,為心腹之害者,以涼州

在后故也。”

修臼:“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幾敗國事。然則計當安出?”詡日:“今涼土擾

動,人情未安,竊憂卒然有非常之變。誠宜令四府九卿,各辟彼州數(shù)人,其牧守令長

子弟皆除為冗官,外以勸厲,答其功勤,內以拘政,防其邪計?!毙奚破溲?,更集四

府,皆從詡議。于是西州豪杰為掾屬,拜牧守長吏子弟為郎,以安慰之。

【注】①助(qu):辛苦,勤勞。

1下列對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2分)

A辟太尉李修府,拜郎中辟:征召

B而今憚小費,舉而棄之舉:拿來

C微子之言,幾敗國事幾:幾乎

D竊憂卒然有非常之變卒:通“猝”,倉猝

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2分)

A國相奇之,欲以為吏B.今涼土擾動,人情不安

C竊憂卒然有非常之變D.拜牧守長吏子弟為郎,以安慰之

3對原文的敘述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虞詡十二歲便已通曉《尚書》。他幼年失去了父親,非常孝敬自己的祖母。祖母去

世之后,服喪期滿,才外出為官。

B.永平四年,羌人反叛,大將軍鄧鷺以軍費不足為由,欲放棄西域重鎮(zhèn)涼州,虞

詡通過說服李修及時制止了這一錯誤做法。

C.虞詡在闡述平定羌族叛亂的方略時,既有對全局的把握,又有具體的對應措施,表

現(xiàn)出卓越不凡的見識和臨事決斷的才能。

D.李修贊同虞詡的正確主張,更換了四府公卿官員,全部采納虞詡的建議。經過一番

安排,安慰了西域的百姓。

4.翻譯:(8分)

(1)早孤,孝養(yǎng)祖母,縣舉順孫,國相奇之。

(2)微子之言,幾敗國事。然則計當安出?

第5題:閱讀課外文言文語段,完成8T1題。(共15分)

放鶴亭記蘇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

遷于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

合,隱然如大環(huán);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

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

云表;暮則僂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于斯亭而樂之。挹山人而告之曰:

“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詩》曰:'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蓋其為物,清遠閑放,超然于塵埃之外,故

《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wèi)懿公

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衛(wèi)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酒者;而劉

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

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鶴

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

鶴、招鶴之歌日:

鶴飛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覽兮擇所適。翻然斂翼,婉將集兮,忽何所見,

矯然而復擊。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鶴歸來兮,東山之陰。其下有人兮,黃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

余以汝飽。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升高而望,得異境焉升:登上B.鳴鶴在陰,其子和之和:和睦

C.隱德之士,狎而玩之狎:親近D.鶴歸來兮,東山之陰陰:北邊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②衛(wèi)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

酒者

B.①升高而望,得異境焉②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C.①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②山人欣然而笑日

D.①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②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于

鶴乎

10.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記敘了建亭的時間、地點和緣由,描寫了放鶴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過對山人放鶴、收鶴的敘述,說明了放鶴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過與山人的對話,明確表達了作者對“隱居之樂”的理解。

D.第五自然段中"歸來歸來兮,西山不可以久留?!边@表面上是招鶴,實則表達了蘇

軾雖羨慕隱居之樂,但仍眷戀仕途的情感。

11.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1)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

(2)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第6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4題。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

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岫臚千里,旌旗蔽空,配酒臨江,

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寄蜉螳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

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p>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

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

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

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

吾與子之所共食?!?/p>

(選自蘇軾《赤壁賦》)

21.對下面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正襟危坐,而問客曰危:高

B.舉匏尊以相屬勸酒

C.知不可乎驟得驟:突然,引

申為輕易

D.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以:停止

2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托遺響于悲風②游于是乎始

B.①其聲嗚嗚然②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

C.①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②胡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D.①固一世之雄也②下飲黃泉,用心

一也

23.下列各句中加點字不屬于古今異義用法的一句是()

A.哀吾生之須臾B.凌萬頃之茫然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I).引觴滿酌,頹然

就醉

2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引“月明星稀”句,是因為由眼前的明月自然引起的聯(lián)想,表現(xiàn)曹操當年建

功立業(yè)的雄心,又為后文寫曹操失敗伏筆,先揚后抑。

B.“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的景物描寫,采用鋪陳排比

手法,作者描寫的情景不在眼前,而是寫想象,寫古戰(zhàn)場情景。

C.客人關于英雄不再、生命短暫以及理想與現(xiàn)實的深刻矛盾的議論,表現(xiàn)了一

種虛無主義思想,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另一個方面。

D.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這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

觀和人生觀,因此,他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

狀態(tài)。

第7題:課外文言文段閱讀,8——11題。(15分)

吾鄉(xiāng)呂徽之先生,家仙居萬山中,博學能詩文,問無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漁以自

給。一日,攜褚?guī)旁劯患乙坠确N,值大雪,立門下,人弗之顧。徐至庭前,聞東閣中

有人分韻作雪詩,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覺失笑。閣中諸貴游子弟輩聞

得,遣左右詰之。先生初不言,眾愈疑,親自出見,先生露頂短褐,布襪草履,輒侮

之,詢其見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舉滕王蟆蝶事耳。”眾始嘆伏,邀先

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狀,安可廁諸君子間?”請之益堅,遂入閣。眾以

“藤”“滕”二字請先生足之。即援筆書曰:“天上九龍施法水,人間一鼠嚙枯藤。

鷲鵝聲亂功收蔡,蝴蝶飛來妙過滕。”復請粘“曇”字韻詩,又隨筆寫訖,便出門。

留之,不可得。問其姓字,亦不答,皆驚訝日:“嘗聞呂處士名,欲一見而不能,先

生豈其人邪。"曰:“我農家,安知呂處士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豈取不

義之財?必易之?!贝檀?,遣人遙尾其后。路甚僻遠,識其所而返。雪晴,往訪

焉,惟草屋一間,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試問

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魚。”始知真為先生矣。至彼,果見之,告以特來

候謝之意。隔溪謂曰:“諸公先到舍下,我得魚,當換酒飲諸公也?!鄙夙暎瑪y魚與

酒至,盡歡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暫憩一露棚下,適主人自外歸,乃嘗

識面者,問所從來,語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見者。”止客宿,翼旦,客

別。主人躡其蹤,則先生已遷居矣。又一日,先生與陳剛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

驢,時猶布衣,見先生風神高簡。問曰:“得非呂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陳剛

中乎?”曰:“然?!蔽帐秩羝缴鷼g,共論驢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

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日:“我尚記得有某出某書,某出某傳?!庇秩嗍?,

治中深敬之。

(節(jié)選自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八《隱逸》)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適主人自外歸適:恰好,適逢B.安可廁諸君子間

廁:置身

C.攜褚?guī)旁劯患乙坠确N詣:請求D.刺船而

去劃,撐

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先生不得己,乃日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

B.問所從來,語以故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

C.試問徽之先生何在我農家,安知呂處士為何如人

D.先生豈其人邪因天寒,故坐其中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呂徽之是一位博學多才、安貧樂道、恬淡自守、特立獨行又不乏隨和的隱士。

B.呂徽之聽人作雪詩苦吟不出時笑出聲來,眾人見他衣著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呂徽之以耕種打魚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處.雖然清貧其妻卻有御寒辦法。

D.呂徽之雖然隱居山野,但因其品質高潔,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11.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⑴我農家,安知呂處士為何如人?(3分)

⑵值大雪,立門下,人弗之顧(3分)

第8題:

第9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

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

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日:“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疊

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

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

也;公子糾敗,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

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p>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

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腹珜嵟偌?,南襲蔡,

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腹珜嵄闭魃饺?,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

政。于柯(柯:當時地名)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

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p>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

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

乎?

(選自《史記?管晏列傳》,有刪改)

9.對下列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鮑叔終善遇之遇:對待

B.鮑叔遂進管仲進:保舉,推薦

C.嘗與鮑叔賈賈:作買賣

D.然孔子小之?。鹤冃?/p>

10.以下句子編成四組,全都表現(xiàn)鮑叔牙“能知人”的一組是(3分)

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②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

③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④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

⑤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⑥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

④⑤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鮑叔牙善于識別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

贊美鮑叔牙能知人。

B.在柯地會盟,桓公背棄了曹沫逼他訂立的盟約,而管仲勸他信守盟約,說明管仲能

慎重的權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C.管仲執(zhí)政善于順應民情,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知這是治理國家的

法寶。

D.司馬遷認為管仲能夠順勢助成君子的美德,糾正挽救他的過錯,值得贊頌,這

一點與孔子見解不同。

12.將文中劃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1)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2

分)

(2)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4

分)

(3)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

也。(3分)

第10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題(9分)

漢六年,冬,十月,人有上書告楚王信反者。帝以問諸將,皆曰:“亟發(fā)兵,坑豎子

耳!”帝默然。又問陳平。陳平曰:“人上書言信反,信知之乎?”曰:“不知?!?/p>

陳平日:“陛下精兵孰與楚?"上曰:“不能過?!逼皆唬骸氨菹轮T將,用兵有能過

韓信者乎?”上曰:“莫及也?!逼皆唬骸敖癖蝗绯鴮⒉荒芗埃e兵攻之,是

趣①之戰(zhàn)也,竊為陛下危之!”上曰:“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有巡狩,會

諸侯。陛下第出,偽游云夢,會諸侯于陳。陳,楚之西界,信聞天子以好出游,意其

勢必無事而郊迎謁,謁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钡垡詾槿唬税l(fā)使告諸

侯會陳,日:“吾將南游云夢?!鄙纤煨小?/p>

十二月,上會諸侯于陳,信謁上,上令武士縛信,載后車。信曰:“果若人言:'狡

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上

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以歸,因赦天下。

上還,至洛陽,赦韓信,封為淮陰侯。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多稱病,不朝從。

漢高祖十一年,淮陰侯信稱病,不從擊?、?,陰使人至稀所,與通謀。信謀與家臣夜

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fā)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稀報。其舍人得罪于信,信

囚,欲殺之。春,正月,舍人弟上告信欲反狀于呂后。呂后欲召,恐其儻不就,乃與

蕭相國謀,令人詐言,從上所來,言稀己得,歹匕。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

“雖疾,強入賀?!毙湃?,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信方斬,曰:“吾悔,

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選自《資治通鑒?漢紀》,有刪改)

注釋:①趣:同“促”,督促,催促。②?。╔I):陳轆,劉邦征戰(zhàn)時的將領,奪得天

下后掌管要塞之地,后謀反,被樊噲軍隊消滅。

4、下列各句加點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3分)

A、亟發(fā)兵,坑豎子耳亟:趕緊

B、竊為陛下危之竊:私意

C、部署已定,待端報報:回復

D、相國紿信曰紿:勸說

5、下列都屬于韓信“稱病”原因的一項是()(3分)

①發(fā)使告諸侯會陳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③信知漢王畏惡其能④陰使人至軸所,與通謀

⑤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⑥從上所來,言稀已得

A、②③④C、③④⑤B、①②③D、

①⑤⑥

6、下列各項表述有誤的一組是()(3分)

A、有人上書告發(fā)韓信謀反,陳平向劉邦獻計不可攻打,只能活捉。

B、劉邦聽從了陳平的意見,假裝出游,召見韓信,從而將他抓獲。

C、劉邦到洛陽后赦免了韓信,但把他從楚王降為淮陰侯。

D、韓信密謀襲擊呂后和太子,但因舍人弟弟的告發(fā)而招致殺身亡族之禍。

(二)翻譯下列句子(10分)

7、(1)帝以為然,乃發(fā)使告諸侯會陳。(3分)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3分)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4分)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1題: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練習。(24分)

(一)

順昌好為德于鄉(xiāng),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輒為所司陳說;以故土民德順昌甚。及聞逮

者至,眾咸憤怒,號冤者塞道。至開讀日,不期而集者數(shù)萬人。咸執(zhí)香為周吏部乞

命。諸生文震亨、楊延樞、王節(jié)、劉羽翰等前謁一鷺及巡按御史徐吉,請以民情上

聞。旗尉厲聲罵曰:“東廠逮人,鼠輩敢爾!”大呼:“囚安在?”手擲銀鐺于地,聲

瑯然。眾益憤,曰:“始吾以為天子命,乃東廠耶!”蜂擁大呼,勢如山崩,旗尉東西

竄,眾縱橫毆擊,斃一人,余負重傷,逾垣走。一鷺飛章告變。東廠刺事者言吳人盡

反,謀斷水道,劫漕舟。忠賢大懼。已而一鷺言縛得倡亂者顏佩韋、馬杰、沈揚、楊

念如、周文元等,亂已定,忠賢乃安。然自是統(tǒng)騎不出國門矣。

一一節(jié)選自《明史?周順昌傳》

(二)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寬財以送其

行,哭聲震動天地。堤騎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眾不能堪,扶而仆之。是時以

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

呵,則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曰顏佩

韋、楊念如、馬杰、沈揚、周文元,即今之保然在墓者也。

——節(jié)選自《五人墓碑記》

1.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按:追究,查辦

B.不闕秦,將焉取之闕:侵損

C.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物:事物

D.進退不由,殆例送死殆:幾乎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順昌好為德于鄉(xiāng)士民德順昌甚B.誠不自意返吾衣

冠誠能見可欲

C.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發(fā)其志士之悲D.前謁一鷺及巡按御史直前詬

虜帥失信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輒為所司陳說

B.然自是堤騎不出國門矣是寡人之過也

C.堤騎按劍而前而予不得歸矣

D.忠賢乃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下面各句中句式與例句不相同的一項是()(3分)

例句:囚安在?

A.大王來何操?B.恐年歲之不吾與

C.不能容于遠近D.何厭之有

5.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兩段文字都記述了蘇州市民自發(fā)抗暴斗爭的場面,但對材料的處理有所不同。有

的材料,《周順昌傳》寫得詳細,而《五人墓碑記》寫得簡略。

B.《五人墓碑記》中描寫吳地百姓為周公送行時“哭聲震動天地”,表現(xiàn)了吳地百姓

面對強權的軟弱,以此反襯五人挺身抗暴,視死如歸的勇毅。

C.《周順昌傳》為周順昌立傳,突出周順昌的品德及蘇州市民對周順昌的感戴?!段?/p>

人墓碑記》則為五義士樹碑立傳,突出五人死義的經過。

I).《周順昌傳》是為記述事實,所以斗爭過程寫得很詳細。《五人墓碑記》是為評價

五人之死而概述材料,所以市民的行動寫得較簡略。

6.把下列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1)吾社之行為士先者,為之聲義,斂費財以送其行。(3分)

(2)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于君。(3分)

(3)窮餓無聊,追購又急,天高地迥,號呼靡及。(3分)

第12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題。(12分,每小題3分)

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

先遣秦武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

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fā)。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

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

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

顧。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嘉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愿舉國為內臣,比諸

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

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p>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

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愿大王少假

借之,使畢使于前?!鼻赝踔^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軻既取圖奉之,發(fā)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攜之。未至

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

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

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y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

“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

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chuàng)。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

以報太子也?!?/p>

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選自《史記》)

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次:次序

B.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日謝:道謝

C.而卒惶急無以擊軻卒:通“猝”,倉促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引:舉起

1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

悉使羸兵負草填之

B.使使以聞大王

余船以次俱進

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近者奉辭伐罪

D.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時矯首而遐觀

14.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表現(xiàn)荊軻性格特點中的耿直剛烈的一組是

()

①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

②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③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④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⑤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

⑥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A.①③⑤B.①②③C.①②⑥D.③④⑤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荊軻原打算等待自己的一位朋友到來和他一起去刺殺秦王,可燕太子丹認為

等他朋友來到就太晚了,所以想讓他馬上就出發(fā)。

B.荊軻前往刺秦,太子等人都到易水來為他送行,荊軻的歌聲感染了前來送

別的人,然后荊軻登上車離開,始終沒有回頭。

C.荊軻到達秦國之后,拿著一千斤金子賄賂了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經他

引薦秦王非常隆重地在咸陽宮接見了燕國使者。

D.荊軻追逐秦王時,殿上的大臣們倉促之間不知怎么辦才好,只好扔給秦王

一把劍,秦王才得以拔劍擊傷了荊軻。

第13題:子貢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

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雍也》三十)

樊遲問仁。子日:“愛人?!眴栔W尤眨骸爸??!狈t未達。子日:“舉直錯

諸枉,能使枉者直。”

(《顏淵》二十二)

顏淵、子路侍。子日:“盍各言爾志?!弊勇啡眨骸霸杠囻R,衣輕裘,與朋友共,敝

之而無憾。”顏淵日:“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啡眨骸霸嘎勛又??!弊尤眨?/p>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p>

(《公冶長》二十六)

宰予晝寢。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壇也!于予與何誅?”子日:“始

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p>

(《公冶長》十)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日:“女奚不日,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

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述而》十九)

冉求日:“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弊尤眨骸傲Σ蛔阏?,中道而廢,今女畫?!?/p>

(《雍也》二十)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舉直錯諸枉錯:錯誤

B.敝之而無憾敝:用破

C.于予與何誅誅:除去

D.非不說子之道說:宣揚

(2)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

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B.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

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C.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

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D.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

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3)下列對選文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推己及人”就可

以做到“仁”。這些都屬于孔子關于“仁”的基本主張,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的價

值。

B.在《公冶長》中,孔子及其弟子們自述志向,主要談的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及為人處事

的態(tài)度,顏淵的立場是不反對行善,這是基本的仁德。

C.宰予白天睡覺,孔子對他大加非難,說明發(fā)憤進取孔子對學習懶惰的學生強烈不

滿??鬃痈鶕?jù)這件事提出判斷一個人的正確方法,即“聽其言而觀其行”。

D.在《述而》中,孔子自述其心態(tài),他從讀書學習和各種活動中體會到無窮的樂趣,

是典型的現(xiàn)實主義和樂觀主義者,他不為身旁的小事而煩惱,表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精神

面貌。

第14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14分)

自余為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

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

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

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

斫榛莽,焚茅茂,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

之下。其高下之勢,呀然洼然,若埋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M青繚

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壤為類。悠悠乎與潁氣俱,而

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

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6.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4分)

①到則披草而坐披:②覺而起,起而歸

覺:________________

③縈青繚白,外與天際際:④悠悠乎與顆氣俱,而莫得其

涯涯: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醉則更相枕以臥挾飛仙以遨游

B.不知日之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而不知其所窮其皆出于此乎

D.游于是乎始知不可乎驟得

8.下列各句中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

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C.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D.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9.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①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②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第15題:文言文閱讀(1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題。

自邯鄲圍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謀,日"趙壯者盡于長平,其孤未壯”,舉兵擊趙。

趙使廉頗將,擊,大破燕軍于部②,殺栗腹,遂圍燕。燕割五城請和,乃聽之。趙以尉

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相國。

廉頗之免長平歸也,失勢之時,故客盡去。及復用為將,客又復至。廉頗日:“客退

矣!”客日:“吁!君何見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

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趙使廉頗伐魏之繁陽④,拔之。

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遂奔魏之

大梁。其明年,趙乃以李牧為將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趙以數(shù)困于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復用于

趙。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

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日:“廉將軍

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壁w王以為老,遂不召。

楚聞廉頗在魏,陰使人迎之。廉頗一為楚將,無功,日:“我思用趙人。”廉頗卒死

于壽

春。

(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注】①栗腹:燕國丞相;②鄙同“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