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JB/T14984—202x全斷面隧道掘進機盾構機人艙本文件規(guī)定了全斷面隧道掘進機盾構機人艙的基本參數(shù)、特征、型號、結構和技術要求,描述了相應的試驗方法,規(guī)定了檢驗規(guī)則、隨行文件、標志、包裝、運輸及貯存。本文件適用于盾構機人艙的制造。材料艙和混合艙的制造參照使用。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nèi)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50(所有部分)壓力容器GB/T191包裝儲運圖示標志GB/T3785.2電聲學聲級計第2部分:型式評價試驗GB/T3836.1—2021爆炸性環(huán)境第1部分:設備通用要求GB/T3956—2008電纜的導體GB/T4025人機界面標志標識的基本和安全規(guī)則指示器和操作器的編碼規(guī)則GB/T4205人機界面標志標識的基本和安全規(guī)則操作規(guī)則GB/T4208外殼防護等級(IP代碼)GB/T6388運輸包裝收發(fā)貨標志GB/T7134澆鑄型工業(yè)有機玻璃板材GB/T7932氣動對系統(tǒng)及其元件的一般規(guī)則和安全要求GB/T10544橡膠軟管及軟管組合件油基或水基流體適用的鋼絲纏繞增強外覆橡膠液壓型規(guī)范GB/T11345-2013焊縫無損檢測超聲檢測技術、檢測等級和評定GB/T12243彈簧直接載荷式安全閥GB/T13306標牌GB/T13384機電產(chǎn)品包裝通用技術條件GB13495.1消防安全標志第1部分:標志GB/T14774工作座椅一般人類工效學要求GB18581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質(zhì)限量GB/T19666阻燃和耐火電線電纜或光纜通則GB/T20285—2006材料產(chǎn)煙毒性危險分級GB/T29712-2013焊縫無損檢測超聲檢測驗收等級GB/T34354—2017全斷面隧道掘進機術語和商業(yè)規(guī)格GB/T34650—2017全斷面隧道掘進機盾構機安全要求GB/T37400.10重型機械通用技術條件第10部分:裝配GB/T37400.11重型機械通用技術條件第11部分:配管GB50058爆炸危險環(huán)境電力裝置設計規(guī)范GB50169—2016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接地裝置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GB50222—2017建筑內(nèi)部裝修設計防火規(guī)范GB50751—2012醫(yī)用氣體工程技術規(guī)范GBZ159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zhì)監(jiān)測的采樣規(guī)范TSG21—2016固定式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jiān)察規(guī)程3術語和定義2JB/T14984—202xGB/T34354—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土倉excavationchamber土壓平衡盾構機開挖面與隔板之間的倉室。[來源:GB/T34354—2017,2.34]3.2泥水倉slurrychamber泥水平衡盾構機開挖面與隔板/前隔板之間的倉室。[來源:GB/T34354—2017,2.35]3.3供人員進、出土倉或泥水倉的氣壓過渡艙。[來源:GB/T34354—2017,2.48,有修改]3.4主艙mainchamber供人員進出土倉或泥水倉的艙室。3.5副艙entrancechamber在運輸維修時或緊急情況下使用的艙室。3.6艙體chamberstructure由殼體、艙壁、艙門、觀察窗及接口等組成的結構體。3.7凈空高度headroom圓斷面艙體的殼體內(nèi)徑,或非圓斷面艙體的地板上表面到殼體內(nèi)最高點之間的垂直距離。注:凈空高度見圖1和圖2。3.8艙容chambervolume艙室內(nèi)密閉空間的凈容積。3.9呼吸氣系統(tǒng)breathinggassystem安全減壓過程中,提供所需呼吸氣的系統(tǒng)。3.10呼吸裝置breathingunit呼吸系統(tǒng)的一部分。4基本參數(shù)、特征、型號與結構4.1基本參數(shù)4.1.1人艙基本參數(shù)如下:——人艙設計壓力,單位為兆帕(MPa);——人艙最大工作壓力,單位為兆帕(MPa);——人艙外形尺寸(長×寬×高單位為毫米(mm——人艙質(zhì)量,單位為千克(kg)。3JB/T14984—202x4.1.2主艙基本參數(shù)如下:——主艙容納人數(shù),單位為個;——主艙人均艙容,單位為立方米(m3);——主艙凈空高度和長度,單位為毫米(mm)。4.1.3副艙基本參數(shù)如下:——副艙容納人數(shù),單位為個;——副艙人均艙容,單位為立方米(m3);——副艙凈空高度和長度,單位為毫米(mm)。4.2分類人艙分為串聯(lián)式和并聯(lián)式。4.3型號產(chǎn)品型號由產(chǎn)品代號和主參數(shù)組成,主參數(shù)為主/副艙容納人數(shù)及人艙最大工作壓力,其表示方法如下:主參數(shù)3:人艙最大工作壓力(MPa)主參數(shù)1、2:主/副艙容納人數(shù)產(chǎn)品代號:用大寫英文字母表示,由制造商自行規(guī)定4.4結構示意圖串聯(lián)式人艙結構示意圖見圖1,并聯(lián)式人艙結構示意圖見圖2。標引序號說明:1——艙體;2——殼體;3——艙壁;4——艙門;5——消防系統(tǒng);6——觀察窗;7——接口;8——座椅;9——照明系統(tǒng);10——吊點;11——排水閥;12——通迅系統(tǒng);13——安全閥;14——管路、閥門;15——儀器儀表;A——主艙;B——副艙;h——凈空高度;l——凈空長度。圖1串聯(lián)式人艙結構示意圖4JB/T14984—202x標引序號說明:1——艙體;2——殼體;3——艙壁;4——艙門;5——接口;6——消防系統(tǒng);7——排水閥;8——座椅;9——吊點;10——觀察窗;11——通迅系統(tǒng);12——照明系統(tǒng);13——管路、閥門;14——安全閥;15——儀器儀表;A——主艙;B——副艙;h——凈空高度;l——凈空長度。圖2并聯(lián)式人艙結構示意圖5技術要求5.1一般要求5.1.1應由具備專業(yè)資質(zhì)的制造商設計制造,并符合GB/T150的規(guī)定。5.1.2安全要求應符合GB/T34650的規(guī)定。5.1.3防爆設計應符合GB/T3836.1—2021中ExdⅠ/ⅡBT3的規(guī)定。5.1.4爆炸環(huán)境電力設計應符合GB50058的規(guī)定。5.1.5部件裝配應符合GB/T37400.10的規(guī)定。5.1.6管路裝配應符合GB/T37400.11的規(guī)定。5.1.7艙體的設計壓力應為最大工作壓力的1.1倍。艙壁無法進行壓力測試的結構,設計壓力應為最大工作壓力的2倍。5.1.8吊點不應少于4個,單個吊點的吊運能力應大于人艙質(zhì)量。5.1.9人艙型式應滿足盾構機安裝要求,艙室可選串聯(lián)式或并聯(lián)式。5.1.10在溫度5℃~50℃,相對濕度小于90%的環(huán)境條件下應能正常使用。5.2艙體5.2.1殼體5.2.1.1殼體焊縫超聲波檢測應符合GB/T11345—2013中檢測等級至少A級的規(guī)定,驗收等級應符合GB/T29712—2013中3級的規(guī)定。5.2.1.2主艙和副艙殼體的凈空高度不宜小于1.5m,人均艙容不宜小于1.0m3。5.2.1.3主艙殼體的凈空長度不宜小于1.85m。5.2.1.41.5m凈空高度的非圓斷面艙體,坐姿狀態(tài)時,下肢應有向前伸展至與垂直方向成30°角的活動空間。5JB/T14984—202x5.2.2艙壁5.2.2.1不同壓力空間的艙壁應密封可靠。5.2.2.2艙壁上應有電器、有害氣體采樣、呼吸氣及消防供水等接口。5.2.3艙門5.2.3.1圓形艙門孔的透光內(nèi)徑不宜小于600mm。矩形艙門孔的透光寬度和高度不宜小于600mm。5.2.3.2艙門應采用自行密封結構或安全機械鎖緊機構,在兩側壓力不同時應保持關閉。5.2.3.3在艙門兩側壓力平衡條件下,應能從兩側操作打開艙門。5.2.3.4主艙艙門應相對主艙外側,采用內(nèi)開結構。5.2.3.5應有艙門自由打開的空間。5.2.4觀察窗5.2.4.1觀察窗的透光直徑不應小于150mm。當艙室的觀察窗不能直接觀察到艙內(nèi)每一個人時,應配置視頻監(jiān)視系統(tǒng)。5.2.4.2觀察窗的透光材料應符合GB/T7134的規(guī)定。5.2.5安全閥5.2.5.1每個艙室應至少設置1只彈簧式安全閥。5.2.5.2艙室安全閥的排放能力計算和安裝要求應符合TSG21—2016中9.1的規(guī)定。5.2.5.3安全閥的整定壓力為最大工作壓力的1.1倍,整定壓力極限偏差應符合GB/T12243的規(guī)定。5.2.5.4當氣壓降到低于安全閥的工作壓力時,激活的閥門應能自動關閉。5.2.5.5安全閥和艙室之間應設置手動速閉閥,安裝位置應便于操作。5.2.6接口5.2.6.1有害氣體采樣口各艙室至少應設置1個。5.2.6.2應配備水、電、呼吸氣及備用接口。5.3供排氣系統(tǒng)5.3.1供排氣系統(tǒng)設計應符合GB/T7932的規(guī)定。5.3.2供入艙室內(nèi)的新鮮空氣流量每人不應小于50L/min。5.3.3各艙室應具有在艙室內(nèi)外操作加壓和減壓系統(tǒng)的功能,加壓速率應連續(xù)可調(diào),減壓速率應能在0.004MPa/min~0.08MPa/min范圍內(nèi)連續(xù)可調(diào)。5.3.4在自動控制狀態(tài)下,氣壓控制壓力偏差不應超過±0.005MPa。5.3.5艙室內(nèi)外均應設置機械式快速開啟的應急排氣閥,具有在0.2MPa的壓力條件下,2min內(nèi)將各艙室內(nèi)壓力降至艙室外壓力的能力。5.3.6艙室外應急排氣閥應配置永久性紅色警示標記,并設置在易操作的位置。5.3.7人艙內(nèi)壓力控制管路和應急卸壓管路上的閥門應配置防誤操作裝置。5.3.8排氣管的入口處應配備防止異物進入管路的裝置。5.4消防系統(tǒng)5.4.1艙室內(nèi)應配有手持式滅火器和噴淋滅火系統(tǒng)。5.4.2噴淋滅火系統(tǒng)壓力在大于最大工作壓力0.2MPa的條件下,應能向艙室內(nèi)均勻噴水,具有從艙室內(nèi)外任意一側進行操作的功能。5.4.3應設置測量供水壓力的測壓裝置,并應在人艙的控制面板上顯示供水壓力。5.5控制面板5.5.1控制面板上應布置有控制開關、操作閥和指示儀表,并應符合GB/T4025和GB/T4205的規(guī)定。5.5.2控制面板上應具有監(jiān)測及顯示各艙室氧體積分數(shù)的功能。5.5.3控制面板上儀表顯示應易于觀察,閥件應便于操作,并應標識儀表及閥門功能和狀態(tài)。6JB/T14984—202x5.6艙室附件5.6.1管路、閥門5.6.1.1加壓管線上應配備防止艙內(nèi)向艙外泄壓的裝置,并應位于人艙貫穿件附近。5.6.1.2進、排氣控制閥宜采用緩慢開啟的針式或門式截止閥。5.6.1.3各艙門處應設置平衡閥。5.6.1.4在主、副艙之間應設置單向閥,氣流應從副艙流向主艙。5.6.1.5在管路上應標記指示介質(zhì)流動方向的標識。5.6.1.6在容易觀察到的部位,接近閥門的艙體上,應標記指示閥門功能和啟閉方向的標識。5.6.1.7供氣管路及其管路連接件應采用紫銅或不銹鋼材質(zhì)的無縫鋼管。5.6.1.8供氣閥門應采用不銹鋼閥或銅閥。5.6.1.9供、排氣系統(tǒng)管路墊片應采用非石棉類材料。5.6.1.10供水管路和閥門應選用耐腐蝕的銅材或不銹鋼材料。5.6.2儀器儀表5.6.2.1各艙室應配置測壓裝置,測量精度不應低于0.4級。5.6.2.2壓力表的最大量程應為最大工作壓力的1.5倍~2.0倍,并在最大工作壓力處標有紅線。壓力表外殼公稱直徑不應小于150mm。5.6.2.3測壓裝置記錄儀應安裝在人艙的外部,具有實時分別記錄各艙壓力的功能。盤式紙質(zhì)記錄儀速率不應低于每4h一圈,條式不應低于120mm/h,電子記錄儀采樣間隔時間不應大于10s。5.6.2.4艙室內(nèi)外應配置顯示分秒讀數(shù)的防爆時鐘。5.6.2.5應設置艙室溫度計,其測量范圍應包含0℃~50℃。5.6.2.6壓力、溫度和流量等測量裝置應布置在艙室內(nèi)和控制面板上,測量裝置布置見附錄A。5.6.3座椅5.6.3.1艙室內(nèi)宜布置靠背式座椅,靠背式座椅應符合GB/T14774的規(guī)定。5.6.3.2開挖直徑6m以上盾構機,座椅寬度不應小于0.5m,座面深度不應小于0.4m。5.6.3.3座面應為自動翻轉結構。5.6.3.4座椅應有包覆面,包覆面料應符合GB50222—2017中A級或B1級材料的規(guī)定。5.7電氣系統(tǒng)5.7.1電氣設備5.7.1.1防護等級不應低于GB/T4208中IP55的規(guī)定。5.7.1.2電氣設備和元件的產(chǎn)煙毒性應符合GB/T20285—2006中AQ2級的規(guī)定。5.7.1.3電氣設備在設計和測試時應能承受壓力變化,最大至設計壓力的1.3倍。5.7.2電線電纜5.7.2.1電線電纜應選用低煙無鹵,阻燃性能應符合GB/T19666的規(guī)定。5.7.2.2電線導體應符合GB/T3956—2008中第5種或第6種導體的規(guī)定。5.7.2.3艙室外的布線應采用全包裝電纜或穿管敷設。5.7.2.4艙室內(nèi)布線不宜有中間接頭,導線應敷于金屬保護套管內(nèi),管口處設防磨塞。5.7.3接地5.7.3.1艙體接地柱應與盾構機殼體鋼板用接地線連接,接地應符合GB50169—2016中4.1~4.4的規(guī)定。5.7.3.2電氣設備的所有金屬構件均應接地,并配置接地標識。5.7.3.3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值不應大于4Ω。5.7.4照明系統(tǒng)5.7.4.1照明系統(tǒng)由防爆照明燈具和防爆應急照明裝置組成,采用白色冷光源。7JB/T14984—202x5.7.4.2坐姿時頭部水平位置處,防爆照明燈具艙室內(nèi)照度不應低于120lx。5.7.4.3坐姿時頭部水平位置處,防爆應急照明裝置照度不應低于15lx,時間不應低于1h。5.7.4.4照明饋電應由艙室外操作人員控制。5.7.5通訊系統(tǒng)5.7.5.1在艙室之間、艙室與控制面板和主控室之間,應安裝工作通訊系統(tǒng)和應急通訊系統(tǒng)。5.7.5.2凈空高度不小于1.5m的人艙,對講裝置應置于坐姿時頭部水平位置處。5.8耐壓性能和氣密性5.8.1人艙艙體應能承受1.5倍設計壓力,艙體應無壓降、無變形和無異響。5.8.2艙體上管路應能承受1.5倍管路設計壓力,管路應無滲漏、無脹裂、無脫開和無異響。5.8.3艙體上管路及艙室氣密性應符合表1的規(guī)定。表1艙體上管路及艙室氣密性5.9職業(yè)健康與環(huán)境安全5.9.1當各艙室氧體積分數(shù)低于19%或大于23%時,控制面板上的監(jiān)測裝置應發(fā)出聲光報警信號,氧體積分數(shù)誤差不應超出±1%。5.9.2人艙應配置有害氣體檢測裝置,至少能檢測CH4、CO、CO2和H2S氣體,超過限值時能發(fā)出聲光報警信號。5.9.3人艙中CH4體積分數(shù)不應大于0.5其他氣體的容許濃度應符合GB/T34650—2017中表B.1的規(guī)定。5.9.4在主電源斷電的情況下,盾構機應能為通訊系統(tǒng)、壓力監(jiān)測裝置、電動壓力控制系統(tǒng)(如已安裝)和視頻監(jiān)視系統(tǒng)(如已安裝)提供應急電源,時間不應少于2h。5.9.5進艙電壓不應高于24V,艙內(nèi)不應設置電插座。5.9.6主、副艙室應配有溫度控制裝置,除加、減壓過程外,溫度應控制在18℃~28℃。溫度控制裝置宜選用換熱式,換熱的水溫不應大于60℃。當溫度控制裝置選用電加熱器時,應選用防爆型,散熱元件應帶有防護罩,并位于不易碰撞和噴水不能直接噴到的位置。5.9.7所有輸送新鮮空氣和排出廢氣的管路上均應配置環(huán)保型材料制作的消聲裝置,系統(tǒng)正常工作條件下,艙室進排氣噪聲不應大于80dB(A)。5.9.8艙室內(nèi)應選用耐磨、無毒、無揮發(fā)物的涂料,有害物的含量應符合GB18581的規(guī)定。5.9.9艙室底部應防滑和便于清理,應配置排水閥排出污水,排水閥材料應選用耐腐蝕、抗氧化材料。5.9.10艙室內(nèi)門邊和艙壁處應設置扶手。5.9.11人員出入處和操作接觸處的結構件表面應避免尖角和銳邊。5.9.12艙室內(nèi)所有管路應固定牢固。5.9.13人艙宜配備呼吸氣系統(tǒng)。5.10呼吸氣系統(tǒng)5.10.1儀表、閥門5.10.1.1氣源和供氣壓力表應設置在控制面板上。儀表外殼公稱直徑不應小于63mm,精度不應低于5.10.1.2各艙室主控閥應設置在控制面板上。8JB/T14984—202x5.10.1.3工作壓力高于0.8MPa的閥門應采用漸開式閥門。5.10.1.4儀表材料應與氧氣兼容。5.10.1.5閥件應采用紫銅或不銹鋼材料。5.10.2供氣管路5.10.2.1呼吸氣源經(jīng)減壓后輸入到人艙內(nèi)的供氣壓力應高于人艙內(nèi)壓縮氣體壓力0.4MPa~0.7MPa。當艙室內(nèi)人員同時吸氣時,供氣壓降不應大于0.1MPa。5.10.2.2供氣管路應配置單向閥。5.10.2.3供氣管路應布置合理,在切換供氣源時,不應中斷供氣。5.10.2.4當供氣管路采用軟管時,軟管材料宜選用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氨酯或橡膠。5.10.2.5除連接在呼吸裝置上的軟管外,所有輸送氧氣的軟管應符合GB/T10544的規(guī)定。單根軟管長度不應大于5m,軟管的爆破壓力應至少為軟管最大工作壓力的4倍。5.10.2.6供氣管路的加工與安裝要求應符合GB50751—2012中10.2.1~10.2.13的規(guī)定5.10.2.7供氣管路元件在安裝前應進行脫脂、吹掃和清洗處理。安裝后,應進行表面防腐處理、涂色和標注介質(zhì)名稱及流向。5.10.2.8供氣管路密封墊片宜采用紫銅或聚四氟乙烯材料。5.10.2.9高壓供氣管路每小時的泄漏率不應大于1.0低壓供氣管路每小時的泄漏率不應大于5.10.3呼吸裝置5.10.3.1應按人艙容納人數(shù)配備呼吸裝置,并至少備用一套。5.10.3.2宜采用呼吸一體式裝置,并易于更換和清潔。5.10.3.3供氣接口或排氣接口之間應具有互換性,供氣接口與排氣接口不應具有互換功能。5.10.3.4每個呼吸裝置應配備一個進氣流量調(diào)節(jié)閥。5.10.3.5排氣管路應設置背壓調(diào)節(jié)閥。6試驗方法6.1測試條件6.1.1環(huán)境溫度宜為5℃~35℃,空氣相對濕度小于90%。6.1.2試驗用儀器儀表進行檢查和校準,儀器儀表包括:鋼卷尺、鋼直尺、秒表、接地電阻測定儀、照度儀、積分平均聲級計、測氧儀和氣體檢測裝置。6.2目測檢查及數(shù)據(jù)采集6.2.1檢查范圍具體如下:——檢查艙壁接口、手動速閉閥、有害氣體采樣口和防泄壓裝置的安裝狀態(tài)?!獧z查艙門開閉性和氣源切換時不中斷供氣的動作狀態(tài)?!獧z查管路標識、閥門標識、壓力表量程及紅線、管路的加工與安裝、管路元件脫脂和防腐處理等的外觀狀態(tài)?!獧z查消防系統(tǒng)配備情況和控制面板布置合理性?!榭茨蛪耗芰?、吊點吊運能力、焊縫質(zhì)量檢測、安全閥排放能力、供排氣系統(tǒng)設計、座椅包覆面料、電氣設備防護等級、產(chǎn)煙毒性、電線電纜的阻燃性、軟管材料、軟管長度及爆破壓力倍數(shù)、電線導體和儀表材料氧氣兼容性等的技術文件。6.2.2檢查不應拆解部件。6.2.3試驗檢測時,單項數(shù)據(jù)采集不應少于3次,并與設計值進行比較。6.3艙體6.3.1殼體9JB/T14984—202x6.3.1.1將人艙水平放置,用鋼卷尺測量主、副艙殼體的凈空高度和主艙殼體的凈空長度,并與設計值比較。6.3.1.2計算主、副艙殼體的人均艙容。人均艙容按式(1)計算。K=V/N·························································(1)式中:K——人均艙容,單位為立方米(m3);V——按艙室?guī)缀纬叽缬嬎愕娜莘e,單位為立方米(m3N——艙室容納人數(shù)。6.3.2艙門6.3.2.1用鋼直尺或鋼卷尺測量艙門孔的尺寸,圓形孔測內(nèi)徑、矩形孔測寬度和高度,并與艙門孔尺寸設計值比較。6.3.2.2先升壓主艙,在升高至最大工作壓力的過程中,檢查主艙門和艙壁門,在可疑的泄露點涂抹起泡液觀察情況,保壓10min,如泡沫無異常變化,說明無泄漏。同時觀察主艙門和艙壁門,是否有非正常移位。合格后,再升壓副艙,檢查副艙門密封狀況。試驗時,以不大于0.01MPa/min加、減壓速率輸入和排出壓縮空氣。6.3.3觀察窗6.3.3.1將人艙水平放置,用鋼直尺或鋼卷尺測量觀察窗的透光直徑,并從艙室外觀察艙室內(nèi)各座椅以上部位。如艙室內(nèi)光照不足,開燈查看。當配有視頻監(jiān)視系統(tǒng)時,從顯示器上觀察艙室內(nèi)情況。6.3.3.2在照度值100lx的室內(nèi),距透光材料300mm~400mm處,目視檢查透光材料的透光性。6.3.4安全閥查驗安全閥檢驗證書和合格證,檢查安全閥的起跳壓力、排放壓力和回座壓力是否符合GB/T12243的規(guī)定。6.4供排氣系統(tǒng)6.4.1打開進氣閥,查看進氣管路上流量計和艙內(nèi)壓力表,以每0.1MPa的間隔增壓,直至最大工作壓力,保壓2min~3min,記錄每次供入艙內(nèi)的人均新鮮空氣流量,分別與流量設計值比較。6.4.2加壓速率試驗。打開進氣閥,從常壓Pa升至設定工作壓力P1,用秒表測出升壓所需時間t,按式(2)計算。根據(jù)結果調(diào)整加壓氣體流量,測出最小加壓速率和最大加壓速率,并與設計值比較。式中:V艙室加壓速率,單位為兆帕每分鐘(MPa/min);P1——升壓后達到的設定工作壓力,單位為兆帕(MPa);P艙內(nèi)原有壓力(常壓),單位為兆帕(MPa);t——升壓時間,單位為分鐘(min)。6.4.3減壓速率試驗。打開進氣閥,將艙壓P2預置在0.3MPa,關閉進氣閥門,打開排氣閥門,將艙壓降至Pb且使Pb不大于0.18MPa,用秒表測出降壓所需時間t,按式(3)計算。根據(jù)結果調(diào)整排氣閥開度,測出最小減壓速率和最大減壓速率,并與減壓速率設計值比對。式中:Vb——艙室減壓速率,單位為兆帕每分鐘(MPa/min);P2——艙內(nèi)原有壓力,單位為兆帕(MPa);Pb——減壓后的艙內(nèi)壓力,單位為兆帕(MPa);JB/T14984—202xt——減壓時間,單位為分鐘(min)。6.4.4升高艙壓至0.2MPa,打開艙外應急排氣閥及其他排氣閥,讀取艙壓降至表壓0.01MPa的時長。6.5消防系統(tǒng)關閉艙門,將艙壓升高至最大工作壓力。查看供水壓力表,使供水壓力大于艙內(nèi)壓力,開啟供水管路,查看噴淋是否正常。6.6艙室附件座椅尺寸。用鋼卷尺測量座椅寬度和座面深度,并與座椅尺寸設計值比較。6.7電氣系統(tǒng)6.7.1檢查電氣設備設計壓力測試報告,然后將艙壓升至最大工作壓力,查看艙室內(nèi)電氣設備工作是否正常、有無變形等非正常情況出現(xiàn)。6.7.2使用接地電阻測定儀,量程范圍調(diào)整為0Ω~10Ω,采用兩點法,將兩個測量用插針遠離接地裝置,斷開接地導線與接地裝置的連接點,測量接地裝置對盾構機殼體電阻。6.7.3在通電狀態(tài)下,坐姿時頭部水平位置處,使用照度儀測量艙室內(nèi)兩端和中部共3處的照度。6.7.4在斷電狀態(tài)下,使用照度儀測量應急照明的照度,并測量持續(xù)照明的時間。6.8耐壓性能和氣密性6.8.1電氣設備裝到艙體上之前,進行艙體耐壓試驗。采用水作試驗介質(zhì),按設計壓力的1.5倍進行試驗,采用秒表計時,保壓30min,檢查是否符合設計要求。6.8.2艙體上管路的耐壓試驗,采用水作試驗介質(zhì),試驗壓力為1.5倍的管路設計壓力,保壓1h,檢查是否符合設計要求。6.8.3關閉進氣閥門,向艙體上管路輸入壓縮空氣,達到艙體上管路最大工作壓力時保壓4h,查看降壓后進氣壓力表壓力,按式(4)計算泄漏率,并與艙體上管路泄漏率設計值比較?!?5%················································(1)式中:S1——管路泄漏率,單位為百分比(%);PG——管路最大工作壓力,單位為兆帕(MPa);P3——降壓后管路壓力,單位為兆帕(MPa)。6.8.4關閉艙門,以0.01MPa/min速率向艙室輸入壓縮空氣,將艙壓升至0.03MPa和最大工作壓力,分別關閉進氣閥門保壓1h,查看艙室壓力表壓力,分別按式(5)計算泄漏率,并與艙室泄漏率設計值比較?!?00%···············································(2)式中:S艙室泄漏率,單位為百分比(%);PC——艙室壓力,單位為兆帕(MPa);P降壓后艙室壓力,單位為兆帕(MPa)。6.9職業(yè)健康與環(huán)境安全6.9.1在常壓條件下,將測氧儀的預置氧體積分數(shù)報警值設置在22%~23%中的任一值,向采樣口通入氧氣,當測氧儀發(fā)出聲光報警時,記錄測氧儀的實際報警值。按式(6)計算測氧儀實測精度,并與測氧儀標定精度值比較。JB/T14984—202x式中:A——測氧儀實測精度,單位為百分比(%);B1——測氧儀預置氧體積分數(shù)報警值,單位為百分比(%B2——測氧儀實測氧體積分數(shù)報警值,單位為百分比(%)。6.9.2氣體檢測前,利用氣體檢測裝置的自動檢測功能自檢傳感器狀態(tài)和報警功能,然后將氣體檢測裝置接通到人艙有害氣體采樣口,依次采樣CH4、CO、CO2和H2S標準氣體,采樣方法應符合GBZ159的規(guī)定。6.9.3切斷主電源后,用秒表測量應急電源持續(xù)供電時間。6.9.4工作前半小時啟動人艙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以0.01MPa/min速率輸入壓縮空氣,加壓至最大工作壓力,保壓1h,再以同樣速率減壓,觀察加減壓及穩(wěn)壓過程中的艙內(nèi)溫度,并與溫度控制范圍進行比較。6.9.5選用積分平均聲級計,其精度不低于GB/T3785.2對2型聲級計的要求,聲級計放置在艙室中部離地板面1.2m的防振支架上,試驗操作如下:1)調(diào)整傳聲器朝向氣體入口方向。關閉艙門,調(diào)整進氣閥,以0.2MPa/min的供氣速率連續(xù)供氣2min,每30s記錄一次讀數(shù),取連續(xù)供氣時的最大噪聲值,與噪聲設計值進行比較。2)調(diào)整傳聲器朝向氣體排氣口方向。關閉進氣閥,打開排氣閥,以0.08MPa/min的最大排氣速率連續(xù)排氣4min,每1min記錄一次讀數(shù),取連續(xù)排氣時的最大噪聲值,與噪聲設計值進行比較。6.10呼吸氣系統(tǒng)6.10.1在人艙內(nèi)壓縮氣體壓力和滿員戴面罩呼吸的條件下,呼吸氣供氣壓力按規(guī)定設定,在10min內(nèi)觀察呼吸氣氣源壓力表,記錄壓降實測值并與壓降設計值比較。6.10.2泄漏率試驗介質(zhì)為空氣,將呼吸氣系統(tǒng)高壓管路壓力升至該管路工作壓力,關閉進氣閥10h,查看管路上壓力表壓降,計算泄漏率,并與高壓管路泄漏率比較。低壓管路試驗方法與高壓的相同。7檢驗規(guī)則7.1出廠檢驗由人艙制造廠家質(zhì)量檢驗部門進行檢驗,檢驗合格后出具出廠檢驗合格證,出廠檢驗項目見表2。表2檢驗項目1√2√3√4√5√6√7√8√9√√√√√√JB/T14984—202x表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會務租用合同范本
- 醫(yī)生兼職社工合同范本
- 修腳房投資合同范本
- 共同紅酒合同范本
- 加強合同范本庫
- 副食版合同范本
- 50%股權合同范本
- 業(yè)務介紹抽成合同范例
- 代購代銷電子合同范本
- 代理進口合同范例15篇
- 三、膽石癥課件
- 學生作業(yè)情況登記表模板(可打印)
- 兔子坡(閱讀課上課課件)
- 高中數(shù)學《立體幾何》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
- 八年級英語初中英語閱讀理解閱讀專項練習試卷附答案
- 固定資產(chǎn)清查盤點明細表
-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下冊課件【全冊】
- 物聯(lián)網(wǎng)管理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
- 1例妊娠糖尿病的個案護理
- 光伏發(fā)電職業(yè)病危害預評價方案方案
- 財務報表涉稅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