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類文本閱讀-2023年高考之高考語文試題研讀與解析_第1頁
文學類文本閱讀-2023年高考之高考語文試題研讀與解析_第2頁
文學類文本閱讀-2023年高考之高考語文試題研讀與解析_第3頁
文學類文本閱讀-2023年高考之高考語文試題研讀與解析_第4頁
文學類文本閱讀-2023年高考之高考語文試題研讀與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真題分類匯編之文學類文本閱讀

【全國甲卷】【全國乙卷】【新高考?卷】【新高考II卷】

今天練題不準,明天高考不穩(wěn)

[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真題及解析】

全國甲卷適用地區(qū):四川、云南、貴州、西藏、廣西

兩文本:文本一小說《支隊政委》王愿堅

文本二記實文學《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節(jié)選)》

7.選擇題陷阱。環(huán)境描寫作用的過度解讀。

8.老胡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點?請結合文本一簡要分析。

常規(guī)考題,考察人物形象。革命文學題材。

9.這兩個內容相近的文本文體不同,因而藝術表現也有差異。請比較并簡要分析。

兩文本的文體不同,藝術表現方式也不同。小說和紀實文學的文體知識。小說故事情節(jié)

的完整性、虛構性,人物描寫方式的多樣性和形象刻畫的飽滿性,環(huán)境描寫的渲染作用。紀

實文學的真實性,敘事的簡約。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支隊政委(節(jié)選)

王愿堅

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我像是負了傷,正在爬一個崖頭,怎么也爬不上去。忽然,老胡來了,

他變得跟棵老黃松似的,又高又大,伸出小葵扇那么大的一只手,拉住了我……一睜眼,可不

是,我的手正在他手里攥著呢。

見我醒了,他把我的手捏緊了,突然問我:“老黃,我求你個事成不成?”

“怎么不成!”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的臉被拂曉時的月光一照,更是蒼白,簡直像是

塊白石頭刻出來的。

“我讓你干什么你干什么?”

“一定!”

他扭身戳了戳正在酣睡的林大富。小伙子一骨碌爬起來,愣眉愣眼地問:“政委,要出

發(fā)?”

“不,有任務!”老胡說著抓起一個挎包,對我說:“咱們到那邊竹林里去?!?/p>

我疑疑惑惑地背起他,來到了那片竹林邊上。這時,啟明星賊亮賊亮的,東方已經現出魚

肚白了。老胡四下里看了看,選了一棵大毛竹,靠在上面坐下來,又問了我一句:“真的叫你

干啥你干啥?”

“真的,快說吧!"我被他弄得又糊涂又心焦。

“好!”他伸手從挎包里掏出兩根繩子,“噗”的一聲扔在我面前,然后兩手往竹子后面

一背,厲聲說:“把我綁起來!”

“該不是叫傷口疼得他神經錯亂了吧?"我想,本想不干,無奈已經有言在先了,我一面

綁,一面問“這是干啥?你瘋啦?”他沒搭我的腔,只是一個勁叫著:“綁緊點,綁緊點!”

等我們把他兩手綁好,他又把那條傷腿伸開,蹬住了另一棵竹子:”把這也綁??!"我們也照

辦了。

看看我們都弄妥了,他咬咬牙說:“來,使勁擠它!”

直到這時,我才明白他的意思,我叫過小林,輕經地打開了他傷口上的布帶子。傷口,像

個發(fā)得過了火的開花饅頭,又紅又腫,沒有器械,沒有麻藥,硬是把膿血從傷口里擠出來,這

痛苦……

“快,快下手哇!”他在催我。

“我,我干不來!”我痛苦地說。

“你答應過我嘛,黃興和同志!”他哀求似地說,''你總不能瞪著眼看我受罪呀,是不是?

俗話說'傷口出了膿,比不長還受用',幫我擠擠就好了。好了,那不給隊上減少了個累贅?

又可以多幫你干點工作?!睂ξ艺f完軟的,又對小林來硬的:”林大富同志,'三大紀律'頭

一條就是服從命今,我命令你:擠!”

我橫了橫心:“干!”便讓小林抱住他的腿,我兩手握著傷口按下去。隨著手勁,我覺得

手底下他的肌肉猛地哆嗦了一下。我問:“老胡,怎么樣?”

“沒關系,你,你別管我!”

我繼續(xù)用力擠著傷口,這會兒我真想看看他是不是吃得消,卻又不敢看。為了分散他的注

意,減少些痛苦,我故意把話岔開來:“老胡,你看今天敵人還會不會再跟上來?”

“說……說不上…”他低聲回答。他把“上”字說成了“?!?,聽得出話是從牙縫里擠出

來的。

“再追上來怎么辦呢?"我又問。

“嗯……”他猛地抖了一下,那兩株竹子也跟著索索地抖一陣。

“要是真來了,咱就再干他一下,好不好?”

“嗯……”他又是一陣猛抖。

一連兩次問話沒有回答,我心慌了,扭頭向他望了望,只見他兩手緊緊摳住地面,那被痛

苦扭歪了的臉上,汗水順著那濃黑的眉毛和鬢角,一串串地流著。

我費了好大的勁才壓下想住手的打算,火辣辣地喊了聲小林:“快,快去化杯鹽水來!”

驀地,竹子劇烈地顫動了一下,兩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然后滑過指縫掉落

到腳下的草叢里。我停住了手。這才覺得自己的脊背一陣發(fā)冷,原來衣服不知什么時候已經被

汗水濕透了。

我倆把他的傷口用鹽水洗凈,包扎好了,然后解開繩子,扶他在草地上平躺下來。他緊閉

著眼,像睡著了似的。我撩把野草擦著手,坐到他的身邊,小林正在掰著他的手指,他手里緊

握著一把潮濕的泥土。

太陽已經出來了。陽光淡淡地灑在他的險上。他無力地睜開了眼,深深地吸了口氣,說:

“老黃,痛——啊!”

汗珠映著陽光,晶亮晶亮的。我覺得自己的眼睛仿佛被這晶亮的反光刺得發(fā)痛,一滴咸咸

的東西滾下來,流到了嘴角上。

(有刪改)

文本二:

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節(jié)選)

[美]哈里森?索爾茲伯里

陳毅的傷口始終愈合不了,到了1935年6月,他已不能行走。游擊隊缺醫(yī)少藥,只有四

種成藥:八公丹、萬金油、人丹和濟公水。陳毅把萬金油涂在傷口上,再換上新紗布。不久,

傷口情況有所好轉。①

夏天,陳毅還能一病一拐地走路,可是到了9月,傷口變得疼痛難忍,腿也腫了起來,為

了去南雄開會,他不得不拄著拐棍,腳步蹣跚地翻山越嶺。這時他決定徹底治療一下他的腿傷。

他叫警衛(wèi)員把他傷口中的膿擠出去。警衛(wèi)員看到陳毅痛得臉色發(fā)白,急忙停下手來。陳毅命令

他繼續(xù)擠,警衛(wèi)員說他下不了手。陳毅已經痛得渾身發(fā)抖,“好吧,”他說,“用繩子把我捆

起來,這樣我就不會發(fā)抖了?!本l(wèi)員把陳毅的腿捆在樹上又繼續(xù)擠,直到把膿擠凈并擠出了

一片碎骨頭才停下。然后,用鹽水沖洗了傷口,用涂過萬金油的干凈布包扎好。陳毅痛得像得

了舞蹈病似地渾身發(fā)抖,但不久就恢復了自制力,笑著說:“這回它不會再反攻了?!钡拇_如

此,傷口徹底愈合了,再也沒有發(fā)作。②

[注]①見陳丕顯回憶錄《贛南三年游擊戰(zhàn)爭》。②材料來自1984年3月23日對胡華的采

訪。

(過家鼎等譯,有刪改)

7.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依次寫到“月光一照”“啟明星賊亮賊亮的”“太陽已經出來了”,既推進了

情節(jié)發(fā)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變化。

B.文本一中的老黃是小說敘述者,也是“手術”的實施者,小說通過描寫他不敢下手、

不敢看等情形,烘托了老胡的剛毅。

C.文本二中陳毅“術”后笑著說“這回它不會再反攻了",這樣的話語既帶著戰(zhàn)爭年代

的特定色彩,也表現出陳毅的樂觀與幽默。

D.通過對老胡和陳毅戰(zhàn)勝身體痛苦的描寫,兩個文本不僅寫出了戰(zhàn)斗生活的艱苦卓絕,

更寫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7.A【解析】A.“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變化”錯誤,文中“月光一照”“啟明星賊亮

賊亮的”“太陽已經出來了”主要是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如一開始“月光一照”才能老胡的蒼白

的臉色,所以有了下文擠膿血的情節(jié);接著“啟明星賊亮賊亮的”意味著時間的推移,擠出

膿血勢在必行;最后“太陽已經出來了”意味著擠膿血的危險過去,所以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

不能暗示主人公心理的變化。

8.老胡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點?請結合文本一簡要分析。

8.參考答案(1)剛毅果敢。腿部受傷化膿,他果斷決定讓人擠出膿血,體現出錚錚鐵骨。

(2)意志堅強。沒有醫(yī)療器械和麻藥,他忍受劇痛,有不屈的意志。(3)信念堅定。環(huán)境的

艱苦和身體的痛苦都不能改變他革命的信念。

【解析】由“老黃,我求你個事成不成?”“把我綁起來!”“來,使勁擠它!”“幫

我擠擠就好了”可知,老胡腿部受傷化膿,影響行動,且從后文“你看今天敵人還會不會再

跟上來”可知,后面還有追兵,這種情況之下,老胡毅然讓人幫助把腿部的膿血擠出,體現

出剛毅果敢的一面。

由“沒有器械,沒有麻藥,硬是把膿血從傷口里擠出來,這痛苦”“聽得出話是從牙縫

里擠出來的”“沒關系,你,你別管我!”“他猛地抖了一下”“他又是一陣猛抖”“驀地,

竹子劇烈地顫動了一下,兩片硬硬的小碎骨片跳到了我的手上“可知,當時沒有器械,也沒

有麻藥,是生生擠出腿部的膿血,甚至擠出了兩片碎骨片,這些內容體現出老胡不屈的意志。

從當時的情境來看,老胡腿部中彈、傷口化膿、病情嚴重,為了繼續(xù)戰(zhàn)斗,在缺醫(yī)少藥

的情況之下忍受巨大痛苦用土法療傷,這與老胡堅定的革命信念有關。

9.這兩個內容相近的文本文體不同,因而藝術表現也有差異。請比較并簡要分析。

9.參考答案(1)文本一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具體展示了事情的起因、經過、高潮和結果;

文本二敘事情節(jié)簡約。(2)文本一重在藝術性,有動作、語言、神態(tài)、細節(jié)等描寫,還有環(huán)

境的烘托;文本二講究真實性,沒有環(huán)境方面的烘托渲染。

【解析】由題干可知,首先要明確兩個文本的文體。文本一是小說,文本二是紀實文學。

然后結合兩種文體的特點分析二者藝術表現傷的差異。不同和文體決定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

從敘事內容來看,文本一作為小說,有完事的故事情節(jié)內容,有起因、經過、高潮和結

果。小說的起因是老胡身體狀況變差,發(fā)展是老胡讓“我”和林大富把他綁到樹上,高潮是

擠出膿血的過程,結尾是擠出膿血之后老胡說痛,故事情節(jié)完整;而文本二作為紀實文學,

主要講述了陳毅必須采用土法療傷的原因以及療傷的過程,敘事相對簡約。

從藝術手法來看,文本一是小說,藝術性強。在對老胡的塑造之中運用了動作、語言、

神態(tài)等描寫方式,(如為了讓“我”和林大富把他綁起來,他說“老黃,我求你個事成不成?”

“我讓你干什么你干什么?”“不,有任務!”,這些是語言描寫,如"老胡說著抓起一個

挎包”,這是動作描寫)同時文中借助環(huán)境描寫進行烘托,借助“我”和“林大富”進行襯

托,作者借助這些方式塑造了一位錚錚鐵骨的英雄形象;文本二是紀實文學,真實性強。療

傷的過程是真實的記錄,沒有環(huán)境的烘托渲染,真實展現當時的畫面。

[2022年高考全國乙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真題及解析】

全國乙卷適用地區(qū):河南、安徽、山西、江西、甘肅、青海、內蒙古、黑龍江、吉林、

寧夏、新疆、陜西

選材特點,命題意圖,考點變化

書信體散文——個人家事,反映時代風云變化

潤物細無聲——家國情懷,滋潤學子心靈世界

復習無盲區(qū)——文體變化,備考務必全面到位

主旨:家國情懷,時代風云。

情感:手足之情,至真至深。

線索:回憶串聯,以情為線。

手法:敘事抒情,描寫精當。

文學類文本閱讀選取左翼作家蕭紅在抗戰(zhàn)時期寫的書信《“九一八”致弟弟書》。在信

中蕭紅并未沉溺于傷感的往事,而是對弟弟這樣的愛國青年滿懷希冀。她堅信,“中國有你

們,中國是不會亡的”,字里行間充滿著對祖國深沉的愛。

立德樹人,第9題充分挖掘蕭紅對青年命運的觀察和思考,要求學生分析蕭紅對弟弟先

后在上海和山西的兩段生活的不同感受,引導當代青年保持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毅和越是艱

難越向前的剛健,敢于負重,勇于實踐,擔當使命,報效祖國。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制造并發(fā)動的一場侵華

戰(zhàn)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

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贓嫁禍于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占沈陽,又陸續(xù)侵占

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后,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

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tǒng)治。"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

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yōu)槠洫氄嫉闹趁竦囟扇〉闹匾?/p>

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東方戰(zhàn)場的序幕。

寫信日期(時代背景):1941年9月。國內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世界范圍來說,日

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美國對日宣戰(zhàn),同時國民政府對日宣戰(zhàn),二戰(zhàn)進入最高潮。

1941年到1942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非常困難的時期。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侵略者在

中國占領區(qū)殘酷地進行殖民統(tǒng)治和經濟掠奪,并且集中日、偽軍反復“掃蕩”敵后抗日根據

地。國民黨頑固派繼續(xù)加緊反共“摩擦”。華北地區(qū)又遇上了年年災害。共產黨領導的抗日

根據地和敵后抗戰(zhàn)斗爭進入嚴重困難的困難時期。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九一八”致弟弟書

蕭紅

可弟:小戰(zhàn)士,你也做了戰(zhàn)士了,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地就過了;記得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個短促的時間是與你相處的,現在想起

就像連你的面孔還沒有來得及記住,而你就去了。

記得當我們都是小孩子的時候,當我離開家的時候,那一天的早晨你還在大門外和一群孩

子玩著,那時你才十三四歲,你看著我離開家,向著那白銀似的滿鋪著雪的無邊的大地奔去。

你戀著玩,對于我的出走,你連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長大了,有時寫信給我,因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時收到,有時收

不到。但我讀了之后,竟看不見你,不是因為那信不是你寫的,而是在那信里邊你所說的話,

都不像是你說的。比方說一生活在這邊,前途是沒有希望的……

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鮮,但心里邊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為我總有一個印象,

你曉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時候,總是愿意說一些空話,問一問,家里的櫻桃樹這

幾年結櫻桃多少?紅玫瑰依舊開花否?或者是看門的大白狗怎樣了?你的回信,說祖父的墳頭

上長了一棵小樹。在這樣的話里,我才體味到這信是弟弟寫給我的。但是沒有讀過你的幾封這

樣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離得你遠了。

可弟,我們都是自幼沒有見過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們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飄飄

蕩蕩的,前邊沒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來,是來自東京的,說你是在那邊念書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東京

去看看,我想這一次可以見到你了。這是多么出奇的一個奇遇。我一到東京就寫信給你,約你

第三天的下午六點在某某飯館等我。

那天,我五點鐘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點鐘,沒有人來,我又多等了一刻鐘,我又多等

了半點鐘,我想或者你有事情會來晚了的。到最后的幾分鐘,竟想到,大概你來過了,或者已

經不認識我。第二天,我想還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個老婆婆,說你已經在月初走了,

離開了東京了。你那簾子里頭靜悄悄的,好像你在里邊睡午覺的,半年之后,我還沒有回上海,

你又來了信,說你已經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我想這可糟了,又來了一個小吉卜賽。

這流浪的生活,怕你過不慣,也怕你受不住。

但你說:“你可以過得慣,為什么我過不慣?”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處來,我看見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滿了慌亂。

我想這些流浪的年輕人,都將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們的一伙,你們都是年輕的,

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內心充滿了力量。你們是被逼著來到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們都懷著

萬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沒有回頭。但是你們都充滿了饑餓,所以每天到處找工作。你們是可

怕的一群,在街上落葉似的被秋風卷著,彎著腰,抱著膀,那時你不知我心里的憂郁,你總是

早上來笑著,晚上來笑著。進到我屋子來,看到打著寒戰(zhàn)。

可吃的就吃,看到書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是歡喜了,但還是心口不一地說:“快

起來吧,看這么懶?!?/p>

你那種傻里傻氣的樣子,我看了,有的時候,覺得討厭,有的時候也覺得喜歡,雖是歡喜

了,但還是心口不一地說:“快起來吧,看這么懶?!?/p>

不多時就“七七”事變,很快你就決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軍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滿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們在黃瓜架下捉著蟲子的那樣的夜,那樣黑黑

的夜,那樣飛著螢蟲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沒有同你講什么話。我送你到了臺階上,到了院里,你

就走了。那時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讓你走,還是不愿意。只覺得恍恍惚惚的,把

過去的許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個新,事事都顯得特別真切,又都顯得特別模糊,真所謂有如夢

寐了。

可弟,你從小就蒼白,不健康,而今雖然長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體力仍舊是壞的。我

很怕你走到別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勸你回家,因為你的心里充滿了誘惑,你的

眼里充滿了禁果。

恰巧在抗戰(zhàn)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訴我你在洪洞的前線,離著我很近,我轉給你一

封信,我想沒有兩天就可見到你了。那時我心里可開心極了,因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樣年輕的

孩子們,他們快樂而活潑,他們跑著跑著,工作的時候嘴里唱著歌。這一群快樂的小戰(zhàn)士,勝

利一定屬于你們的,你們也拿槍,你們也擔水,中國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雖然我給你的

信,你沒有收到,我也沒能看見你,但我不知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見到了你一樣。因為你也

是他們之中的一個,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從那以后,你的音信一點也沒有的。而至今已經四年了,你到底沒有信來。我本來不

常想你,不過現在想起你來了,你為什么不來信。

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寫了以上這些,以遣胸中的憂悶。

愿你在遠方快樂和健康。

1941年9月

(有刪改)

7.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信中寫“滿鋪著雪的無邊的大地”和大海上“飄飄蕩蕩的”海船,都表達了前途未卜

的意思,寫出了“我”對流浪生涯的憂懼不安。

B.“我”有一個時期寫給弟弟的信中,談的總是些櫻桃樹玫瑰花之類的“空話”,這些

話題看似親切,實則回避了弟弟信中流露出的苦悶。

C.弟弟從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別之夜,兩人并無多言,但信中追憶那個夜如同幼年的夜,

寫出了“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與弟弟的親密感情。

D.信件的結尾處,點出“又快到'九一八’了",照應了信件開頭“這十年中”的說法,

同時將個人遭際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

8.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狀態(tài)更是一再呈現。請分析這種恍惚感的由來。

9.對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兩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圍年輕人的群體生活中來敘

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請對此加以分析。

7.C【解析】C.“'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與弟弟的親密感情”錯誤,從上文“事隔

六七年,你也就長大了,有時寫信給我”“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來,是來自東京的,說你

是在那邊念書了”“我一到東京就寫信給你,約你第三天的下午六點在某某飯館等我”“半

年之后,我還沒有回上海,你又來了信,說你已經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可知,二人

之間一直有書信往來,都相互牽掛,感情并沒有斷絕,“重拾”無從說起。

8.(1)“恍恍惚惚”的情感狀態(tài)與“我”對弟弟的牽掛和思念有關:“我”與弟弟

相處短暫,離別之時弟弟年幼,在“我”的心中認為弟弟還未長大,而弟弟來信中說了一些

苦悶的話,這讓“我”不相信他已長大;二人漂泊在外,個人命運充滿未知。

(2)“恍恍惚惚”情感的背后是“我”對弟弟的擔憂和不舍:弟弟決定參軍抗日,“我”

擔心弟弟的安全,不舍弟弟的離開,但又不能阻止弟弟,內心陷入矛盾;為看到像弟弟一樣

的青年而高興,但又為沒有見到弟弟而牽掛擔憂。

本題重點考查對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分析能力,對散文內容和主題的綜合分析、

鑒賞能力。

第一次出現在第2段,“世事恍恍惚惚地就過了”,結合其后的內容可知,“我”

之所以“恍恍惚惚”是因為“我”感覺時光流逝太快,十年中和弟弟相處的時間太短。

第二次出現在后面的“只覺得恍恍惚惚的,把過去的許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個新,

事事都顯得特別真切,又都顯得特別的模糊,真所謂有如夢寐了”,“我”之所以“恍恍惚

惚”還因為“我”對與弟弟相處的回憶感到真切而又模糊,恍如夢境。

此外,結合文章的情感主旨,“我”“恍恍惚惚”的情感狀態(tài)還來源于對流浪在外

的弟弟的牽掛、擔心和思念之情。

①感慨時光流逝之快,十年中和弟弟相處的時間短促。

②對與弟弟相處的回憶感到真切而又模糊,恍如夢境。

③牽掛、擔心、思念流浪在外的弟弟。

【解析】第一處,“世事恍恍惚惚地就過了”,結合“記得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個短促

的時間是與你相處的”“記得當我們都是小孩子的時候,當我離開家的時候,……你戀著玩,

對于我的出走,你連看我也不看”可知,“我”和弟弟相處時間短暫,而且“我”離開家的

時候弟弟年紀還小,這是“我”內心對弟弟固有的印象;而“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長大了,

有時寫信給我,……但我讀了之后,竟看不見你,不是因為那信不是你寫的,而是在那信里

邊你所說的話,都不像是你說的。比方說一生活在這邊,前途是沒有希望的”“我看了非常

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鮮,但心里邊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為我總有一個印象,你曉得什么,

你小孩子”“你的回信,說祖父的墳頭上長了一棵小樹。在這樣的話里,我才體味到這信是

弟弟寫給我的”這些內容則體現出弟弟的成長,但對于弟弟表現出的成長狀態(tài),“我”感覺

新奇,不相信弟弟已經長大,從當初那個不知離別是什么滋味的孩子成了一個有了自己的思

想的青年,而這種“恍恍惚惚”的背后其實是“我”對弟弟的牽掛和想念。

第二處是“只覺得恍恍惚惚的”,這是弟弟決定參軍抗日之時“我”的心理狀態(tài);結合

"我送你到了臺階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時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讓你走,

還是不愿意”“可弟,你從小就蒼白,不健康,而今雖然長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體力仍

舊是壞的。我很怕你走到別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勸你回家,因為你的心里充

滿了誘惑,你的眼里充滿了禁果”可知,“我”的內心對于弟弟的離開有不舍,有擔心,但

又不能阻止弟弟參軍抗日,內心糾結矛盾,這種矛盾的背后是對弟弟的擔憂、不舍;結合“我

看到不少和你那樣年輕的孩子們,他們快樂而活潑,他們跑著跑著,工作的時候嘴里唱著歌。

這一群快樂的小戰(zhàn)士,勝利一定屬于你們的”“就像見到了你一樣。因為你也是他們之中的

一個”可知,“我”看到和弟弟一樣的青年非常高興,因為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了弟弟的影子,

這些體現出的是對弟弟的思念。

9.(1)弟弟在上海時,“我”的心理感受是慌亂:這些流浪的年輕人粗直可愛、充滿

力量、勇敢向前,但他們沒有目標,前途未卜,所以這時候“我”對弟弟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是

感到憂郁慌亂的。

(2)弟弟在山西時,“我”的心理感受是開心:這些和弟弟一樣的年輕人快樂活潑、積

極勇敢,從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希望,有他們在,中國不會滅亡,所以這時候“我”

的內心是開心而放心的,堅信勝利一定會屬于弟弟這群年輕人。

【解析】由題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出這兩處內容,結合“我”的心理感受以及弟弟和這

些青年的生活狀態(tài)進行分析。

如在上海時,“我看見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滿了慌亂”點明了“我”的心理

狀態(tài)是“慌亂”;結合“我想這些流浪的年輕人,都將流浪到哪里去”可知,“我”對這群

青年未來的方向感到迷茫,結合“你們都是年輕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內心充滿了力

量。你們是被逼著來到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們都懷著萬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沒有回頭”

可知,這群年輕人是可愛的,他們粗直,內心滿是力量,勇敢向前,但是“你們都充滿了饑

餓,所以每天到處找工作。你們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葉似的被秋風卷著,彎著腰,抱著

膀”可知,這群年輕人沒有目標,只是盲目的亂闖亂撞,所以“我”的內心是慌亂不安的。

如在山西時,“那時我心里可開心極了”點明了“我”的心理狀態(tài)是“開心”;結合“因

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樣年輕的孩子們,他們快樂而活潑,他們跑著跑著,工作的時候嘴里唱

著歌。這一群快樂的小戰(zhàn)士,勝利一定屬于你們的,你們也拿槍,你們也擔水,中國有你們,

中國是不會亡的”可知,這群年輕人快樂活潑,積極勇敢,他們拿起槍戰(zhàn)斗,生活有目標,

“我”從他們身上看到我們這個民族的希望。

本題要求分析群體形象、把握人物心理。將弟弟的生活放在周圍年輕人的群體生活中來

敘述,是由個體到群體,由點到面,真實再現了特殊年代青年群體的人生遭際和心路歷程。

分析“我”的感受,要重點抓住描寫“我”心理的語句。文章第15、16段寫了弟弟在上海的

生活和“我”的內心感受,這兩段中,“我”看到了抗戰(zhàn)時期流浪青年雖然“懷著萬分的勇

敢”,但是“充滿了饑餓……打著寒戰(zhàn)”,這里突出了青年群體生活沒有著落、前途未知的

生活狀態(tài),而根據“我的心里充滿了慌亂”“那時你不知我心里的憂郁”可知,“我”此時

內心充滿擔優(yōu)。第22段寫了弟弟在山西的生活和“我”的內心感受,此段中,“他們快樂而

活潑……唱著歌”體現了革命青年富有朝氣,生活充實、快樂,“這一群快樂的小戰(zhàn)士,勝

利一定屬于你們的……是不會亡的”,體現了“我”內心的欣慰和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

(1)由個體到群體,真實再現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代青年的人生遭遇和心路歷程。(2)不同

感受:

①在上海時,“我”對流浪青年生活沒有著落、前途未知的狀態(tài)充滿擔憂;

②在山西時,看到年輕群體的革命生活充實、快樂而有朝氣,“我”深感欣慰,對中國

的未來充滿信心,

[2022年高考新高考I卷?文學類文本閱讀真題及解析】

全國新高考I卷適用地區(qū):廣東、湖南、湖北、福建、江蘇、山東、河北

【人物背景伍子胥】《伍子胥列傳》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chuàng)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記卷六

十六?伍子胥列傳第六》。伍子胥,春秋末期的吳國大夫、軍事家,名員,字子胥,楚國人。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楚平王懷疑太子作亂,于是遷怒于伍子胥之父伍奢和兄長伍尚,

將他們騙到郢都殺害,伍子胥只身逃往吳國。伍子胥到吳國后受到闔閭重用,發(fā)兵擊敗楚國,

破楚首都郢;子胥掘楚王墓,鞭尸三百,報父兄之仇。

【人物背景季禮掛劍】延陵季子將栗到西邊去訪問晉國,佩帶寶劍拜訪了徐國國君。徐國國君

觀賞季子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么,但臉色透露出想要寶劍的意思。延陵季子因為有出使上國

的任務,就沒有把寶劍獻給徐國國君,但是他心里已經答應給他了。季子出使在晉國,總想念

著回來,可是徐君卻已經死在楚國。于是,季子解下寶劍送給繼位的徐國國君。隨從人員阻止

他說:“這是吳國的寶物,不是用來作贈禮的?!毖恿昙咀诱f:“我不是贈給他的。前些日子我

經過這里,徐國國君觀賞我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么,但是他的臉色透露出想栗這把寶劍的表

情;我因為有出使上國的任務,就沒有獻給他。雖是這樣,在我心里已經答應給他了。如今只

是因為他死了就不把寶劍送給他,這是欺騙我自己的良心。因為愛惜寶劍而違背自己的良心,

正直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庇谑墙庀聦殑λ徒o了繼位的徐國國君。繼位的徐國國君說:“先君

沒有留下遺命,我不敢接受寶劍?!庇谑牵咀影褜殑煸诹诵靽鴩龎災惯叺臉渖暇碗x開了。

徐國人贅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說:“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保ò俣劝倏疲?/p>

【人物背景漁夫】《吳越春秋》中記載:(伍子胥奔吳,追者在后,)幾不得脫。至江,江中有

漁父乘船從下方溯水而上。子胥呼之,謂曰:"漁父渡我!"如是者再。漁父欲渡之,適會旁有

人窺之,因而歌日:"日月昭昭乎侵已馳,與子期乎蘆之漪。"子胥即止蘆之漪。漁父又歌日:

"日已夕兮,予心憂悲;月已馳兮,何不渡為?事澳急兮,當奈何?"子胥入船。漁父知其意也,

乃渡之千潺之津。子胥既渡,漁父乃視之有其饑色。乃謂日:"子俟我此樹下,為子取餉。"漁

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潛身于深葦之中。有頃,父來,持麥飯、鮑魚羹、盎漿,求之樹下,不

見,因歌而呼之,曰:"蘆中人,蘆中人,豈非窮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蘆中而應。漁父

日:"吾見子有饑色,為子取餉,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屬天,今屬丈人,豈敢有嫌哉?

二人飲食畢,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劍以與漁者:"此吾前君之劍,中有七星,價直百金,以此

相答。"漁父日:"吾聞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zhí)圭,豈圖取百金之劍乎?"遂

辭不受。謂子胥曰:"子急去勿留,且為楚所得?"子胥日:"請丈人姓字。"漁父日:"今日兇

兇,兩賊相逢,吾所謂渡楚賊也。兩賊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為?子為蘆中人,吾為漁丈

人,富貴莫相忘也。"子胥曰:"諾。"既去,誡漁父日:"掩子之盎漿,無令其露。"漁父諾。子

胥行數步,顧視漁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

【漁父歌】漁父歌【作者】佚名【朝代】先秦

日月昭昭乎浸已馳。

與子期乎蘆之漪。

日已夕兮予心憂悲。

月已馳兮何不渡為。

事浸急兮將奈何。

蘆中人。

蘆中人。

豈非窮士乎。

江上

馮至

子胥望著昭關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換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卻真實地獲得了真實的生

命。時節(jié)正是晚秋,眼前還是一片綠色,夏天仿佛還沒有結束。向南塑去,是一片人煙稀少的

平原。

【開篇交待故事背景,伍子胥過昭關,往吳國避難。這里的環(huán)境描寫,襯托了伍子胥劫后

重生的慶幸與喜悅。“世界好像換了一件新的衣裳”“獲得了真實的生命”,這是他逃離危險之

后的真實心理寫照。雖是晚秋,但感覺夏天還沒結束,說明他心中充滿了復仇的渴望?!?/p>

6.A.子胥過了昭關,所見風景與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綠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獲得

了真實的生命”的心情寫照。(J)

他在這荒涼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來原野漸漸變成田疇,村落也隨著出現了,子胥穿過

幾個村落,最后到了江邊。

太陽已經西斜,岸上三三兩兩集聚了十來個人:有的操著吳音,有的說著楚語。有人在抱

怨,二十年來,這一帶總是打過來打過去,弄得田也不好耕,買賣也不好做。一個上了年紀的

人說:“前幾年吳王余昧死了,本應該傳位給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

了。一個這樣賢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潔?!?/p>

“他只自己保持高潔,而一般人都還在水火里過日子,——我恨這樣的人,我們都是吃了

他高潔的苦。”一個年輕人憤恨地說。

那老年人卻諒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為感動我們,不是比做國王有意義得多嗎?

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掛劍的那件事而論,對于友情是怎樣好的一幅畫圖!”

【這是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第一個片斷。吳音楚音夾雜,印證了伍子胥在出逃的路上?!斑@一

帶總是打過來打過去”,印證了吳楚之爭有歷史時代背景。故事情節(jié)的主要內容是就季禮不肯

就王位一事,年輕人與老年人的不同看法。這里注意人物的語言。年輕人憤恨地說:“他只自

己保持高潔,而一般人都還在水火里過日子,——我恨這樣的人,我們都是吃了他高潔的苦。”

他認為季札只是想到保持自己的高潔,而不顧天下蒼生,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是不

對的,也就有“獨善其身不兼濟天下”的意思。老年人則說:“士各有志。他用行為感動我們,

不是比做國王有意義得多嗎?——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掛劍的那件事而論,對于友情是怎樣好的

一幅畫圖!”這話語中的“士各有志”是肯定季禮的選擇,各人志向不同,季札不就王位,保

持高潔,于徐君墓旁掛劍一事而論,重視友情,用行為感動世人,這件事比做國君更有意義。

老年人對季禮的選擇明顯是推崇的?!?/p>

7.A.那位老人欣賞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潔,也稱贊他以美好的行為感動了世人。(J)

7.B.那位年輕人認為季札不顧百姓死活,只顧獨善其身,逃避了濟世的責任。(J)

【小說從來無閑筆。這里年輕人與老年人所講的季禮掛劍故事是很有用意的??忌鷮径Y

掛劍的典故也許不熟悉,但可通過老年人的說來話語初步了解,季禮品行高潔,是重視友情。

還可以通過下文來進一步了解?!?/p>

季禮在死友墓旁掛劍的事,子胥從前也若有所聞,他再低下頭看一看自己佩著的劍,不覺

起了一個愿望:“我這時若有一個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劍,當作一個友情的贈品,——而我

永久只是一個人?!弊玉氵@樣想時,也就和那些人的談話隔遠了,江水里的云影在變幻,他又

回到他自己身上?!具@里是子胥的內心獨白,他渴望得到一個有真友情的朋友,也像季禮一樣,

把自己的劍贈與他。我們貼著人物內心走,子胥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父兄被楚王所殺,自己

孤身一人避難,未來不可知,復仇之路漫長,此時他從么需要友人的幫助,需要傾訴與慰藉。

“而我永久只是一個人”,他深知這樣的朋友很難找?!窟@時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漁船,船

上回環(huán)不斷地唱著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馳,

與子期乎蘆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馳,是怎樣感動子胥的心!他聽著歌聲,身不

由己地向蘆葦叢中走去。

【這是小說的第二個情節(jié)。漁夫以歌聲出場。正當子胥孤獨無助之際,耳邊傳來漁歌,這

歌聲吸引了他。“日月昭昭乎侵已馳”,唱出了子胥的心聲:時光飛快流逝,復仇使命急迫,讓

人焦急?!?/p>

西沉的太陽把蘆花染成金色,半圓的月也顯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邊永久捉不到的

一塊寶石?!窘呁砭皥D如此美好,為子胥與漁夫相見鋪就了美好的自然背景?!繚O夫的歌聲又

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憂悲,

月已馳兮何不渡為?

歌聲越唱越近,漁舟在蘆葦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第二段唱詞更進入人物內心一層。時光流逝,內心憂悲??!你為什么不渡江呢?是有什

么留戀的嗎?還是有什么割舍不下?這好像就是與子胥所言。這一唱,直接讓子胥心潮翻涌,

難以平靜,也就聯想此時此刻的自己處境?!?/p>

多少天的風塵仆仆,一走上船,呼吸著水上清新的空氣,立即感到水的溫柔。子胥無言,

漁夫無語,耳邊只有和諧的櫓聲,以及水上的泡沫隨起隨滅的聲音。船到江中央,水流變得急

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寧靜?!咀⒁膺@里以子胥的視角來寫登舟之情和所見之景。這里要

扣三個關鍵詞:一是水的“溫柔”,一是櫓聲的“和諧”,一是世界的“寧靜”。心理一:剛上

舟,清新的空氣,柔柔的江水,和諧的櫓聲,霞光輝映,月影江心,伍子胥沉浸在美好的江景

世界,內心得以放松,尋得片刻寧靜。】子胥對著這滔滔不斷的流水,他想這是從郢城那里流

來的。他立在船頭,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為那里的樓臺也曾照映在這同一的水

里。他望著江水發(fā)呆,不知這里邊含有多少故鄉(xiāng)流離失所的人的眼淚。父親的、哥哥的尸體無

人埋葬,也許早已被人拋入江心;他們得不到祭享的魂靈,想必正在這月夜的江上出沒。郢城

里的王公們都還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誰知道這時正有一個人在遙遠的江上,想把那污穢的城市

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隨著月光膨脹起來……【在這寧靜的世界中,舟行江上,對著這滔滔不

斷的流水,伍子胥不由回首來時路,他盧到了對他故都郢城,想到了因戰(zhàn)亂流離失所的百姓,

想到了父親哥哥尸骨無的安葬,想到了王公貴族們的無恥享樂,這就更加激發(fā)了他復仇的心理。

心理二:上舟后,伍子胥對著這滔滔不斷的流水,回想故都死難的親人和王公貴族們的無恥享

樂,復仇的心理“膨脹”起來。】

他再看那漁夫有時抬起頭望望遠方,有時低下頭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

里是怎樣一個人呢?一個不知從何處來,又不知向哪里去的遠方的行人罷了。但是子胥,卻覺

得這漁夫是他流亡以來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兩首歌,是

如何正恰中子胥的運命,怕只有最親密的朋友才唱得出這樣深切感人的歌詞,而這歌詞卻又吐

自一個異鄉(xiāng)的、素不相識的人的口里。

【這一段很有層次感。前面寫過,伍子胥登上漁夫的小舟,兩人如同老朋友,一見如故,

誰也不言語。風塵仆仆、滿身酸楚的子胥,一個人靜靜地坐下來,靜靜地看著江中流水,他回

想想自己的身世,不由感慨萬千。想完后,他再收回思緒,回眼看看眼前的漁夫,又進入了思

緒的另一層面:漁夫心境看上去是多么平坦,而自己在他的眼里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不管漁

夫怎么看自己,子胥心里認為漁夫是自己的“恩人”,之所以這樣說有兩點原因:一是漁夫能

將子胥引渡至吳國,從險境中脫離,這是最大的恩惠;二是漁夫所唱,正唱出自己的心聲,切

中自己的命運,作為一個異鄉(xiāng)的、素不相識的人,漁夫如同最親密的朋友,在心靈上給自己以

慰藉。心理三:舟行中,對漁夫的引渡恩惠以及如同親密的朋友以漁歌給自己的心靈慰藉,心

懷感恩之情?!?/p>

船緩緩地前進著。兩人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個疏散

于清淡的云水之鄉(xiāng)。他看那漁夫搖櫓的姿態(tài),他享受到一些從來不曾體驗過的柔情。往日的心

總是箭一般地急,這時卻唯恐把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與漁夫共同領會這美

好的時刻。

【這一段要細品。船緩緩地行進,同一條船上的兩個人的心情是不一樣的。伍子胥懷著血

的仇恨,漁夫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鄉(xiāng),內心淡泊寧靜。兩種心境,兩個世界,一個傷痕累累悲

痛萬分復仇心切,一個縱情山水清靜淡泊自在悠閑,一個是社會權術爭斗場上的人,一個是江

上的與世無爭之人。但伍子胥看到漁夫搖櫓的姿態(tài),身處于清淡的云水之間,也受到了影響,

體驗到不曾體驗過的柔情?!巴盏男目偸羌话愕丶保@時卻唯恐把這段江水渡完”,復仇的

急迫心理也得以暫時放下,只愿享與漁夫有享受這難得的片刻美好時光。心理四:舟行中,伍

子胥浸在血的仇恨里,但又被眼前漁夫搖櫓的姿態(tài)所感染,體驗到了不曾體驗的柔情,于是放

淡了復仇的急迫,與漁夫暫受美好時刻?!?/p>

6.B.“唯恐把這段江水渡完”,表現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態(tài),只有在江上的這段短暫時光,

他才能夠平和地欣賞風景。(X)

【解析】錯誤:①“唯恐把這段江水渡完”,表現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態(tài)?!拔职堰@段

江水渡完”,這只是子胥的一種心態(tài)。子胥的心態(tài)是在變化著的,如果就以此來說“表現了逃

亡中的子胥的心態(tài)”,則不夠嚴密,應該表述為“表現了逃亡中的子胥的一種心態(tài)”。②只有在

江上的這段短暫時光,他才能夠平和地欣賞風景。選擇題常設的陷阱之一,"只有…才…”“只

要…就…”,過于絕對。只有在江上的這段短暫時光,他才能夠平和地欣賞風景,用慣常思維,

邏輯推理,這種說法明顯過不了關。不錯,從本文來看,子胥在漁夫有影響下,在江上的這段

短暫時光能夠平和地欣賞風景;但是子胥的一生就只有此時此刻才能平靜地看世間風景嗎?③

才能夠平和地欣賞風景。從原文內容來看,子胥之所以能暫時放下復仇的心理,原意與漁夫共

享這美好的時刻,并非江上的風景,而是漁夫在心里上給他的“柔情”體驗。這份柔情里的感

情是十分豐富的,有引渡的恩惠,有歌聲的慰藉,有平坦無爭的感染,有素不相識卻親如密友

的體貼,有不曾言語卻心心相通的默契。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囁嚅,但他最后不得不開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給你作紀念呢?”

漁夫倒有些驚奇了。

這時子胥已經解下他的劍,捧在漁夫的面前。

漁夫嚇得倒退了兩步,他說:“我,江上的人,要這有什么用呢?”

“這是我家傳的寶物,我佩帶它將及十年了?!?/p>

【這一情節(jié),隨著子胥渡江,已至尾聲。子胥渡江的第一件事就是贈劍,漁夫自然感到十

分驚訝。這一情節(jié),再回頭看前文子胥渡江前聽到的季禮掛劍,就可知道,前文寫季禮掛劍,

明顯是為后文子胥贈劍做鋪墊O]

7.C.季札掛劍一事進一步說明了他的品行,也為后文的子胥贈劍做了鋪墊。(J)

“你要拿這當作報酬嗎?''漁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匆娪行┬腥耍恢獮槭裁措x鄉(xiāng)背

井要走得那么遠。既然遠行,山水就成為他們的阻礙;他看慣了走到江邊過不來的行人,是多

么苦惱!他于是立下志愿,只栗一有閑暇,就把那樣的人順便渡過來。因為他引渡的時候多半

在晚間,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樣的歌曲?!斑@值得什么報酬呢?”

【這一段是站在漁夫的視角,來解讀其拒絕接愛報酬的原因。漁夫的渡人,不為任何報酬,

只是幫助那些想過江而又過不了江的人們。他唱的歌,也只是即景生情,并非專門為子胥所唱。

這樣的漁夫形象,沒有刻意拔高,更加顯得真實可信?!?/p>

子胥半吞半吐地說:“你渡我過了江,同時也渡過了我的仇恨。將來說不定會有那么一天,

你再渡我回去。''漁夫聽了這句話,一點也不懂,他只撥轉船頭,向下游駛去。

【從子胥角度來說,他眼中漁夫的形象是高大的,幫助自己脫險渡過江水,如密友一樣給

自己以柔情,不慕錢財助人為樂?!鞍胪贪胪隆笔呛锌嘀裕膊环奖阏f出自己的真實情況。

但眼前的漁夫又是一個值得交往的友人,所以想表達,但又不能完全真實表達。他說了兩句話:

①“你渡我過了江,同時也渡過了我的仇恨”,這一句是實話,渡江為實,渡仇恨也是實,在

船上的短暫時光里,子胥從血海深仇的翻滾起伏中尋得了平坦寧靜的片刻美好,感受到了不曾

有過的人間柔情;②“將來說不定會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這一句是虛,想象未來有

一天,能夠回到楚國復仇。漁夫不了解子胥的身份和人生經歷,自然也就聽不懂?!?/p>

6.C.子胥同漁夫道別,說話時“有些囁嚅”“半吞半吐”,表現的是子胥渴望同漁夫交流,

又礙于隱情而無法敞開心扉。(。)

D.“你渡我過了江,同時也渡過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領會到漁夫的“世界”,他對自

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解析】“你渡我過了江,同時也渡過了我的仇恨”這一句深度理解有難度?!岸蛇^了我的

仇恨”,子胥從血海深仇的翻滾起伏中尋得了平坦寧靜的片刻美好,感受到了不曾有過的人間

柔情;但這并不是說子胥從此就放下了復仇,他認識這仇恨不是他個人的仇恨,報仇不是為個

人報仇。前文寫到:“不知這里邊含有多少故鄉(xiāng)流離失所的人的眼淚……郢城里的王公們都還

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誰知道這時正有一個人在遙遠的江上,想把那污穢的城市洗刷一次呢”“他

常??匆娪行┬腥?,不知為什么離鄉(xiāng)背井要走得那么遠”。因此選項中說“他對自己的使命有

了更深的理解”,大概就是指子胥復仇已經超越自己個人家仇,是為楚國天下百姓復仇,讓百

姓過上好日子。

子胥獨自立在江邊,望著那只船越走越遠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語地說:“你這無名的朋友,

我現在空空地讓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將來我卻還要尋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墳

墓?!?/p>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劍,覺船緩緩地前進著。兩人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整日整夜浸

在血的仇恨里,一個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鄉(xiāng)。他看那漁夫搖櫓的姿態(tài),他享受到一些從來不曾

體驗過的柔情。往日的心總是箭一般地急,這時卻唯恐把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

久,與漁夫共同領會這美好的時刻。

【這一段要細品。船緩緩地行進,同一條船上的兩個人的心情是不一樣的。伍子胥懷著血

的仇恨,漁夫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鄉(xiāng),內心淡泊寧靜。兩種心境,兩個世界,一個傷痕累累悲

痛萬分復仇心切,一個縱情山水清靜淡泊自在悠閑,一個是社會權術爭斗場上的人,一個是江

上的與世無爭之人。但伍子胥看到漁夫搖櫓的姿態(tài),身處于清淡的云水之間,也受到了影響,

體驗到不曾體驗過的柔情。“往日的心總是箭一般地急,這時卻唯恐把這段江水渡完”,復仇的

急迫心理也得以暫時放下,只愿享與漁夫有享受這難得的片刻美好時光。心理四:舟行中,伍

子胥浸在血的仇恨里,但又被眼前漁夫搖櫓的姿態(tài)所感染,體驗到了不曾體驗的柔情,于是放

淡了復仇的急迫,與漁夫暫受美好時刻。】

6.B.“唯恐把這段江水渡完”,表現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態(tài),只有在江上的這段短暫時光,

他才能夠平和地欣賞風景。(X)

【解析】錯誤:①“唯恐把這段江水渡完”,表現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態(tài)。“唯恐把這段

江水渡完”,這只是子胥的一種心態(tài)。子胥的心態(tài)是在變化著的,如果就以此來說“表現了逃

亡中的子胥的心態(tài)”,則不夠嚴密,應該表述為“表現了逃亡中的子胥的一種心態(tài)”。②只有在

江上的這段短暫時光,他才能夠平和地欣賞風景。選擇題常設的陷阱之一,"只有…才…”“只

要…就…”,過于絕對。只有在江上的這段短暫時光,他才能夠平和地欣賞風景,用慣常思維,

邏輯推理,這種說法明顯過不了關。不錯,從本文來看,子胥在漁夫有影響下,在江上的這段

短暫時光能夠平和地欣賞風景;但是子胥的一生就只有此時此刻才能平靜地看世間風景嗎?③

才能夠平和地欣賞風景。從原文內容來看,子胥之所以能暫時放下復仇的心理,原意與漁夫共

享這美好的時刻,并非江上的風景,而是漁夫在心里上給他的“柔情”體驗。這份柔情里的感

情是十分豐富的,有引渡的恩惠,有歌聲的慰藉,有平坦無爭的感染,有素不相識卻親如密友

的體貼,有不曾言語卻心心相通的默契。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囁嚅,但他最后不得不開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給你作紀念呢?”

漁夫倒有些驚奇了。

這時子胥已經解下他的劍,捧在漁夫的面前。

漁夫嚇得倒退了兩步,他說:“我,江上的人,要這有什么用呢?”

“這是我家傳的寶物,我佩帶它將及十年了?!?/p>

【這一情節(jié),隨著子胥渡江,已至尾聲。子胥渡江的第一件事就是贈劍,漁夫自然感到十

分驚訝。這一情節(jié),再回頭看前文子胥渡江前聽到的季禮掛劍,就可知道,前文寫季禮掛劍,

明顯是為后文子胥贈劍做鋪墊?!?/p>

8.C.季札掛劍一事進一步說明了他的品行,也為后文的子胥贈劍做了鋪墊。(J)

“你要拿這當作報酬嗎?''漁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匆娪行┬腥耍恢獮槭裁措x鄉(xiāng)背

井要走得那么遠。既然遠行,山水就成為他們的阻礙;他看慣了走到江邊過不來的行人,是多

么苦惱!他于是立下志愿,只栗一有閑暇,就把那樣的人順便渡過來。因為他引渡的時候多半

在晚間,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樣的歌曲。“這值得什么報酬呢?”

【這一段是站在漁夫的視角,來解讀其拒絕接愛報酬的原因。漁夫的渡人,不為任何報酬,

只是幫助那些想過江而又過不了江的人們。他唱的歌,也只是即景生情,并非專門為子胥所唱。

這樣的漁夫形象,沒有刻意拔高,更加顯得真實可信?!?/p>

子胥半吞半吐地說:“你渡我過了江,同時也渡過了我的仇恨。將來說不定會有那么一天,

你再渡我回去。''漁夫聽了這句話,一點也不懂,他只撥轉船頭,向下游駛去。

【從子胥角度來說,他眼中漁夫的形象是高大的,幫助自己脫險渡過江水,如密友一樣給

自己以柔情,不慕錢財助人為樂?!鞍胪贪胪隆笔呛锌嘀裕膊环奖阏f出自己的真實情況。

但眼前的漁夫又是一個值得交往的友人,所以想表達,但又不能完全真實表達。他說了兩句話:

①‘'你渡我過了江,同時也渡過了我的仇恨”,這一句是實話,渡江為實,渡仇恨也是實,在

船上的短暫時光里,子胥從血海深仇的翻滾起伏中尋得了平坦寧靜的片刻美好,感受到了不曾

有過的人間柔情;②“將來說不定會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這一句是虛,想象未來有

一天,能夠回到楚國復仇。漁夫不了解子胥的身份和人生經歷,自然也就聽不懂?!?/p>

6.C.子胥同漁夫道別,說話時“有些囁嚅”“半吞半吐”,表現的是子胥渴望同漁夫交流,

又礙于隱情而無法敞開心扉。(。)

D.“你渡我過了江,同時也渡過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領會到漁夫的“世界”,他對自

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解析】“你渡我過了江,同時也渡過了我的仇恨”這一句深度理解有難度?!岸蛇^了我的

仇恨”,子胥從血海深仇的翻滾起伏中尋得了平坦寧靜的片刻美好,感受到了不曾有過的人間

柔情;但這并不是說子胥從此就放下了復仇,他認識這仇恨不是他個人的仇恨,報仇不是為個

人報仇。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