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720-2024 公路高韌性混凝土應用技術規(guī)范_第1頁
DB15-T 3720-2024 公路高韌性混凝土應用技術規(guī)范_第2頁
DB15-T 3720-2024 公路高韌性混凝土應用技術規(guī)范_第3頁
DB15-T 3720-2024 公路高韌性混凝土應用技術規(guī)范_第4頁
DB15-T 3720-2024 公路高韌性混凝土應用技術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5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I 2 3 5 6 7 9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大學、長安大學、廣州鼎興土木科技有限公司、廣西科技1公路高韌性混凝土應用技術規(guī)范GB/T18046用于水泥、砂漿和混凝土中的?;郀t礦渣粉GB/T27690砂漿和混凝土用GB/T50080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試驗方法GB/T50081混凝土物理力學性能試驗方法GB/T50082普通混凝土長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試驗方法標準GB/T50107混凝土強度檢驗評GB50119混凝土外加劑應用技GB/T51003礦物摻合料應用技JTG3362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3.12性性能,氯離子擴散系數(shù)不大于20×10-14m2/s、極限抗拉強度不小于5MPa、抗壓強度不小3.23.33.4等效彎曲強度equivalentbendi3.54.2骨料4.2.1高韌性混凝土用骨料宜為石英砂或機制砂,4.2.2高韌性混凝土有特殊需求采用粗骨料時4.3摻合料4,4鋼纖維3高韌性混凝土宜摻入圓形截面的鋼纖維,鋼纖維直徑不宜大于0.4mm,長度不宜4.5水4,6外加劑>0.20>0.20——5.2.1高韌性混凝土的配制強度應按公式fcu,0≥fcu,0≥1.15fcu,kfcu,0——高韌性混凝土的配制強度,單位為兆帕(MPafcu,k——要求高韌性混凝土力學等級對應的立方體抗壓強度,單位為兆帕(MPa)。4表2高韌性混凝土的水膠比、水泥產(chǎn)量、膠凝材料用量和%%5.2.3高韌性混凝土中骨料體積應為總體積減去膠凝材料、水、鋼纖維體積和含氣量所得到。骨料總5.2.4膠凝材料體系中各粒級的相對比例確定應遵循顆粒最緊密堆積理論,根據(jù)所選擇的原材料顆粒5.2.5確定膠凝材料比例后,對膠凝材料最小需水量進行確定,當恰好使拌合物從潮濕的固體(形成5.2.6減水劑用量根據(jù)其類型和減水效率確定,減水劑摻量一般不5.2.7高韌性混凝土應采用工程實際使用的原材料進行試配,每55.2.10測定高韌性混凝土強度時,應至少采用三個不同配合比。其中一個為5.2.8提出的基準配合比,另外兩個配合比的水膠比宜較基準配合比分別增加和減少1.0%,骨料的體積分數(shù)可分別增加和減6.1.1高韌性混凝土拌合物應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不應離析和泌水,無纖維結團和6.1.2UHPC拌合物工作性能應采用坍落擴展度(SF)表征,試驗方法應符合GB/T50080的規(guī)定,按表6.2性能等級fcukfckftkfcdftd6>1.00>1.00>1.05/////彎曲韌性指數(shù)I5彎曲韌性指數(shù)I10彎曲韌性指數(shù)I204MPa)Ec6.2.13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高韌性混凝土受壓應力-應變關系應根據(jù)試驗確定。其中高韌性混凝土的極7.2攪拌77.3澆筑高韌性混凝土現(xiàn)場施工應保證纖維分布的均勻性和結構的整體性,應行澆筑。澆筑的混凝土應填充到鋼筋、埋設物周圍及模b)高韌性混凝土的澆筑應從模板一側以7,4養(yǎng)護7.4.1高韌性混凝土養(yǎng)護方式可以采取蒸汽養(yǎng)護和自然養(yǎng)護,宜優(yōu)7.4.2高韌性混凝土蒸汽養(yǎng)護包括澆筑后的保濕養(yǎng)護(靜停)和終凝后的高溫蒸汽養(yǎng)護。蒸汽養(yǎng)護相b)質(zhì)量證明文件應齊全;c)包裝方式和外觀質(zhì)量應符合合同要求。88.3.3高韌性混凝土的氯離子擴散8.3.5高韌性混凝土耐久性檢驗取樣應在施工現(xiàn)場進行,應隨機從同一車(盤)中取樣,并不宜在首車8.3.6取樣數(shù)量應至少為計算試驗用量的1.5倍。計算試驗用量應根據(jù)GB/T5008.3.7對于同一檢驗批只進行一組試驗的檢驗項月,應將試驗結果作為檢驗結果。對于抗凍試驗、抗9本試驗方法適用于測定高韌性混凝土在單軸拉伸試驗條件下的彈性極限抗拉強度、彈性極限抗拉A.2試件尺寸和數(shù)量A.2.1抗拉性能測試試件尺寸如圖A.1所示,其中B-C弧段由包括點B、點C在內(nèi)的21個點連接而成的20條線段組成,每個點的坐標見表A.1,F(xiàn)-E、I-J、M-L弧段構成與BA.2.2抗拉性能試件厚度分為100mm和30mm兩種,供需雙方可根據(jù)需要選擇合適厚度的抗拉性能試凝土中纖維長度大于13mm或含有粗骨料時,宜采用厚度為100mm的試件。不同厚度試件的測試結果在點234567點89點A.3試驗儀器a)試件破壞荷載宜大于拉力機最大量程的20.b)示值相對誤差應為±1.0%;A.3.2用于應變測量的儀器裝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b)采用位移傳感器時,其測量精度應為0.001mm;采用A.4試驗步驟A.4.1每種高韌性混凝土進行抗拉性能試驗時,應A.4.2到達試驗期齡前,將制作的試件從養(yǎng)護室取出,待表面水分干燥后,將試件放置于試驗機上下然后將變形測量架通過緊固螺絲固定在試件中部。從試件取出至試驗完畢,不宜超過4h。應提前做好A.4.4啟動試驗機進行預拉,其荷載相當于破壞荷載的15%~20%。預拉時,應測量應變值,計算偏心率,計算方法應按照GB/T50081的軸向拉伸試驗方法。當試件偏心率>15%時,應對試件重新進行對中A.4.5預拉完畢后,應重新調(diào)整測量儀器,進行正式測A.5計算結果和確定A.5.1彈性極限點在計算結果前,首先應確定抗拉彈性極限點。在位移傳感器和數(shù)據(jù)采集系統(tǒng)繪制的荷載-變形曲線中,由線性階段轉變?yōu)榉蔷€性階段的點為彈性極限點。當彈性極限點不明顯時,應取拉A.5.2彈性極限抗拉強度應按公式(A.1)進行計算:fte=Fte/A………fte——彈性極限抗拉強度,單位為兆帕(MPa),計算結果應精確至0.01MPa;Fte——彈性極限荷載,取彈性極限點處的荷載,單位為牛(NA——抗拉試件中部截面積,單位為平方毫米(mm2μte——彈性極限拉應變,計算結果應精確至10×10-6,無單位;lte——彈性極限點處變形,單位為毫米(mmEteEte——拉伸彈性模量,單位為吉帕(GP),ftu=Fmax/A………………ftu——抗拉強度,單位為兆帕(MPa),計算結果精確至0.01MPa;Fmax——抗拉試驗加載過程中的最大荷載,單位為牛(N)。A.5.6拉應變應按公式(A.5)進行計tu/L………μtu——抗拉應變,計算結果應精確至10×10-6;ltu——最大拉應力處變形,取荷載-位移曲線中最大拉應力處的試A.5.7試驗結果處理開裂位置位于標距內(nèi)的試件為有效拉伸試件,一批中有效拉伸試件數(shù)量不應少于抗拉強度、彈性極限抗拉應變、彈性拉伸模量、極限抗拉強本試驗方法適用于測定高韌性混凝土在四點彎曲試驗條件下的彎曲初裂強度、彎曲韌性指數(shù)和彎B.2.1棱柱體試件尺寸為a×a×4a,其中a取70mm~200mm之的棱柱體試件,在保證長高比不變的情況下,試件a)試件破壞荷載宜大于試驗機最大量程的20.b)示值相對誤差應為±1.0%;a)通過試驗機位移作動器控制0.25±0.1)mm/min;b)通過位移傳感器控制0.1±0.05)mm/min。B.5.1試件的試驗加載面采用澆筑B.5.3當試件的跨中撓度達到0.015a(a為棱柱體試件的高度)時應終止試驗。數(shù)據(jù)記錄頻率不低于b)根據(jù)初裂荷載應按公式(B.1)計算抗折初裂強度,精確至0fcr——高韌性混凝土的抗折初裂強度,單位為兆帕(MPaFcr——高韌性混凝土的初裂荷載,單位牛(NL——試驗梁支座間的跨距,單位毫米(mm)。B.6.2該組試件的初裂強度應為三個試件計算值的算術平均值。測值離散性較大時,三個測值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與中間測值之差大于中間值的15%,則取中間值作為該組試件的試驗值;如果二者與中間值之差均大于中間值的15寫,則該組試件的試驗結果B.4)求得每個試件的彎曲韌性指數(shù),精確至0Ωδ——區(qū)域OAB面積。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