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生物學課后答案_第1頁
進化生物學課后答案_第2頁
進化生物學課后答案_第3頁
進化生物學課后答案_第4頁
進化生物學課后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g章緒國

一、名詞解釋

1、生物進化論:生物進化論是研究生物界進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規(guī)律的科學。主要研究對象是生物界

的系統發(fā)展,也包括某一物種

2、進化生物學:是研究生物進化的科學,不僅研究進化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研究進化的原因、機制、速率和方

向。(研究生物進化的科學,包括進化的過程、證據、原因、規(guī)律、演說以及生物工程進化與地球的關系等。)

3、災變論:認為地球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發(fā)生了巨大的“災難”,毀滅了當時的動植物,以后由其他地方遷來

的新的類型,所以不同地層有不同化石的類型。(多次創(chuàng)造,每次均不同。認為生.物的改變是突然發(fā)生.的,是整體地消滅和整體

地盤新被創(chuàng)造的.反對一個物種從另一個物種演變而來的思想。)

4、中性突變:中性突變是指不影響蛋白質功能的突變,也即既無利也無害的突變,如同工突變和同義突變。

5,進化:進化指事物由低級的、簡單的形式向高級的、復雜的形式轉變過程。廣義進化是指事物的變化與發(fā)展。

涵蓋了天體的消長,生物的進化,以及人類的出現和社會的發(fā)展。

6,生物進化:生物進化就是生物在與其生存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其遺傳系統隨時間而發(fā)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

變,并導致相應的表型改變,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改變導致生物總體對其生存環(huán)境的相對適應。

7、神創(chuàng)論:(物種不變論)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上帝按照一定計劃和一定目的,一下子創(chuàng)造出來的。并且當初創(chuàng)

造后物種沒有實質性的變化,物種數也無增減,各種之間也無親緣關系。在18世紀的歐洲占統治地位

二、進化生物學研究的對象是什么?

進化生物學是研究生物進化的科學,不僅研究進化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研究進化的原因、機制、速率和方向,

也就是說進化生物學是回答:“為什么”的科學,是追究實物或過程的因果關系的科學。它不僅要從生物組織不同

層次揭示進化的原因,也要從時間上追溯進化的過程。

三、比較拉馬克學說和達爾文學說的異同。

相同點:

口二者均認為物種是可變的,而是在自然界里,在環(huán)境的影響下,發(fā)生變異,并且從一種生物類型變?yōu)榱硪环N生物

類型。

g二者均主張生物的進化史漸進的。

不同點:

回達爾文進化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他主張物種演變和共同起源,他認為地球上現今生存的物種都是曾經生存的物種

的后代,溯源于共同的祖先。共同起源是生物進化一元論的觀點,而拉馬克則是認為最原始的生物源于自然發(fā)生,

各系統或群體生物并不起源于共同祖先,是典型的生物進化多元論的觀點。

團二者對適應起源看法比不同。按照拉馬克看法,用進廢退或獲得性遺傳是一步適應,也稱直接適應,即變異是定

應的,“變異=適應”。按照達爾文的看法,適應是兩步適應,也稱間接適應,第一步是變異的產生,第二步是通

過生存斗爭的選擇,即變異是不定項的,“變異工適應”。

3、拉馬克學說是在同災變論的斗爭中創(chuàng)立的,達爾文學說是在同神創(chuàng)論的斗爭中創(chuàng)立的。

匹、簡述現代綜合進化論的主要內容。

現代綜合進化論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認為自然選擇決定進化的方向,使生物向著適應環(huán)境的方向發(fā)展。主張兩步適應即變異經過選擇的考驗才能

形成適應。

第二,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進化機制的研究屬于群體遺傳學的范疇。第三,認為突變、選擇、隔離是

物種形成和生物進化的機制。

五、你認為中性突變進化學說是對達爾文學說的否定嗎?為什么?

否。因為達爾文注意到了變異的有害性和有利性,而中性突變進化學說注意到的是既無利也無害的所謂中性

突變,應該說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看何題的結果,使達爾文學說得到了補充和發(fā)展。且中性說是始終以分子水

平的結構來提問題的,而達爾文學說是從表型水平來說的,二者并不相矛盾。

六、談談你對進化生物學發(fā)展新方向的見解(P15)

一、你如何看待“美國的猴子事件”?(PU)

二、你認為“智慧設計”理論是正確的嗎?為什么?(P14)

三、舉例說明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在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P10生存斗爭、P11人工選擇)

四、用達爾文的進化理論解釋“螳蝎捕蟬黃省在后”、“以蟲治蟲”和“以菌治蟲”。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螳螂以蟬為食,而黃雀又以螳螂為食,存在著吃與被吃的關系。

以蟲治蟲,生物防治,充分發(fā)揮農作物害蟲天敵的作用,降低農作物生產成本.促進農業(yè)增收,保護生態(tài)環(huán)

境。

以菌治蟲:以菌治蟲又稱微生物治蟲,主要是利用利用害蟲的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蟲,自然生態(tài)系統中,昆蟲的疾病

是抑制害蟲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外主要指微生物侵染的蟲病

星翼戮星理鬟由猿

一、名詞解釋

1>自我更新:生物的自我更新世一個具有向化與異化兩種作用的新陳代謝過程。

2、燧:是用來表示某個體系混亂程度的物理量。

3、耗散結構:是指開放系統遠離平衡態(tài)時出現的有序結構。

4,團聚體:20世紀50年代奧巴林曾將白明膠水溶液和阿拉伯膠水溶液混合,發(fā)現混合后使原本澄清的液體變得渾

濁了,取少許制片,顯微鏡下觀察發(fā)現了許多大小不等的小滴,把它們稱為團聚體。

5、類蛋白質微球體:fox把多種氨基酸干熱聚合形成的酸性類蛋白質放入稀薄的鹽溶液中冷卻,或將其溶于水使溫

度降低到0C,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看到大量直徑為0.5~3微米的均一球狀小體,即類蛋白質微球體。

6、還原性大氣:含有還原性氣體(CH4、CO、H2等)而含氧量很低的氣體(煙氣)氛圍

二、簡述生命的本質。

生命就其本質而言也是物質的,它是物質存在和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在其化學組成上有

其同一性,在結構上表現了高度的有序性,在功能上具有復雜性。作為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是自我更新、自我復

制、自我調控和自我突變。所以,生命實際上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的,具有不斷自我更新的能力的,以及向

多方向發(fā)生突變并可復制自身的多分子體系。生物體是一個開放系統,不斷地與環(huán)境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不

斷地從環(huán)境吸取負倘,用以克服自身還活著的時候不得不產生的全部的熠,是一個遠離平衡態(tài)的有序結構。

三、生物體新陳代謝的特點是什么?

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自我更新、自我復制、自我調節(jié)、自我突變

1、生物體的新陳代謝過程是一個對立統一的過程,是生物體新陳代謝作用自我完成的動力源泉。同化作用于

界化作用就是對立的相反過程,又是統一的。這種統一性首先表現為相互依存,即同化作用為異化作用提供了物質

基礎,而異化作用為同化作用提供了能量。其次,表現為互相轉化,即同化作用使外界物質轉化為自身物質,而異

化作用使自身物質轉化為外界物質,循環(huán)往復,使生物自身的有序性得到維持。第三表現為相互滲透,即在合成作

用中包含了分解作用,在分解作用中又有合成作用的存在。

2、還表現在生物體與外界環(huán)境調節(jié)的特殊聯系上。這種聯系,首先是生物體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需要?定的環(huán)

境調節(jié),主動地從周圍環(huán)境中吸取自身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體現了主動性和選擇性。其次,這種聯系也是神物體生

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匹、試述Dayhoff假說的內容及其合理性。

內容:最原始的三體密碼大概是GNC三體密碼。第一次擴展時由GNC擴展為GNY,Y代表C或U兩種喀皖。

第二次擴張時由GNY擴展為RNY,R代表G或A兩種嗦吟。第三次擴展是由RNY擴展為RNN。最后一次擴展是由

RNN擴展為NNN:.

合理性:Dayhoff及其同事認為密碼的進化路線是由GNC—GNY—RNY—RNN-NNN。在這?進化路線中,在

GNC和GNY階段,僅第二位堿基才決定如基酸的種類,實質上相當于單體密碼;在RNY密碼中第一位剪接和第二位

堿基共同決定氨基酸種類,因此相當于二體米娜;在RNN和NNN密碼中,三位堿基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氨基酸種

類的決定,實質上已過渡到真正的三體密碼。所以,Dayhoff及其同事的密碼進化學說包含了過去的一體、二體、

三體學說,是目前最合理的假說。

五、試述生物大分子起源研究的最新進展(P35)

六、米勒模擬早期地球的簡單能源進行的實驗有什么意義?

□I米勒的實驗為生命起源的化學演化提供了實驗依據。米勒模擬早期地球的條件,采用火花放電,燒瓶中的

CH4,NH3,H2,和電0(水蒸氣),反應一周后得到了11中級基酸。其中甘然酸、百氨酸、天冬氨酸和緘氨酸是普

通蛋白質中含量最多的幾種氨基酸)

?開創(chuàng)了通過實驗研究生命起源的新階段.

一、生命與非生命的區(qū)別點是怎樣的?

生命就其本質而言就是物質的,它是物質存在和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在其化學組成上有

其統?性,在結構上表現了高度的有序性,在功能上具有復雜性。作為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是自我更新、自我復

制、自我調控、自我突變。所以,生命實際上主要是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具有不斷自我更新的能力,以及向多方

向發(fā)生突變并可復制自身的多分子體系。生物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斷地與環(huán)境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不斷

地從環(huán)境吸取負烯,用以克服自身還活著時不得不產生的全部的烯,是一個遠離平衡態(tài)的結構。

三、談談你對生物大分子起源的看法(P35)

匹、什么是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效應的原因及危害怎樣?我們應當采取哪些措施進行預防?(P32)

溫室效應就是因大氣吸收生熱紅外線輻射便地球氣溫持續(xù)上升的效應。

原因:主要是由溫室效應氣體引起。C02是溫室效應氣體的主要成分,它吸收生熱紅外線的熱量不能散發(fā)的原因

是CH4、N20、氯氟垃及CO等痕量元素填補了C02、水汽、02分子間的空隙,阻止熱量散發(fā),增強了溫室效應。

危害:溫室效應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地球氣溫持續(xù)上升,其次會因為水溫上升導致冰川消融,第三是全球將面臨干

早,第四是疾病大量流行。

措施:1.減少森林的砍伐,特別是熱帶雨林,它們是吸收C02的主力軍;

2.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a.改變燃料結構,b.節(jié)約能源,c.采用核能:

3.召開國際會議,制定簽署限制生產氯氟燃的條約:

4.選育替代作物,育種目標應該逐漸明確,抗高溫、抗干旱將是不可替代的,提倡節(jié)水農業(yè),種植抗旱作

物。

一、名詞解釋:

1、超循環(huán)組織模式:指由自催化或自我復制的單元組織起來的超循環(huán)系統

2、分子準種:分子系統也存在著類似物種的系統組合,叫分子準種。

3、內共生起源學說:真核細胞的線粒體和質體來源于共生的真細菌,運動器來自共生的螺旋體類的真細菌,它們

最早被原始的真核細胞吞噬近細胞內,與宿主進行長期的共生,而逐步演化為重要的細胞器。

4、漸進式起源學說:用內胞形成和細胞內間隔作用的漸進發(fā)展解釋細胞核和細胞器的起源。

認為細胞內的細胞器和細胞核的形成是由原始的原核細胞,通過?系列DNA復制和質膜的內陷,形成了雙層膜的

結構。用內胞形成和細胞內間隔作用的漸進發(fā)展來解釋細胞核與細胞器的起源。

5、階梯式過度模式:包括6個階梯式步驟。它說明原始細胞的起源是一個由多種原始生物大分子系協同驅動的有

序自組織過程,該系統的哥哥主要階段受內部的動力學穩(wěn)定和對外環(huán)境的適應等因素的選擇。

原始細胞的起源是一個由多種原始生物大分子協同驅動的有序自組織過程,該系統的各主要階段受內部的動力學穩(wěn)

定和對外環(huán)境的適應等因素的選擇。

6、分子準種:超級循環(huán)系統存在著類似物種的系統組合,叫做分子準種(moleculasquasispecies),選擇可以作用于

這些分子準種而促使其進化。

7、古細菌:又名原細菌,是與人類生活無直接關系的元和生物,能存在高溫高壓貨高鹽或極為低溫,干旱的環(huán)

境,屬化能自養(yǎng)極端喑熱的細菌。

8,膜進化理論:膜分化導致代謝分隔,從而細胞器和細胞核起源。主張從原核細胞到真核細胞是漸進的、直接的

進化過程

9、達爾文式進化:受生物學規(guī)律支配的生物學過程,屈于由變異、遺傳、選擇等區(qū)素驅動。

二、由非細胞形態(tài)的化學進化過度到具有細胞形態(tài)的生物學進化的過程中,哪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細胞進化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為什么?

分隔結構的形成。新形成的多核昔酸基因系統必須個別地分隔開來才能通過選擇,實現優(yōu)化,基因的翻譯產

物才能接受選擇作用,從而實現基因型與表型區(qū)分。原始細胞結構滿足了這一要求,它是一種能穩(wěn)定地連續(xù)保持其

特征的分隔結構,它的分裂過程是其多核甘酸(基因)系統復制、蛋白質合成和形成新的分隔結構等三者同步的過

程。

三、真核細胞起源的內共生學說的合理性表現在那些方面,還存在哪些不足?

合理性:

1、在膜形態(tài)結構上,線粒體和細菌相似,葉綠體和藍藻相似。在化學組成上,內外膜不一致,線粒體外膜與

真核細胞的質膜相似,而線粒體的內膜與原核細胞的質膜相似。

2、線粒體和葉綠體都是半自土性細胞器,它們像細菌一樣,以一分裂方式進行繁殖,這些特征具有曾是獨立

生存的生物性質。它們所含的DNA均為裸露的環(huán)狀分子。

3、線粒體、葉綠體的核糖體在大小和對蛋白質合成的抑制劑反應性質上與原核生物相似。

4、現今的生物中,有些真核細胞中存在有共生現象。

5、分子進化方面的證據,根據16SrRNA序列比較分析,紅藻的葉綠體亳無疑問是從藍藻來的。

6、同工酶與代謝途徑研究的證據也支持內共生學說。

不足:

1、只重視形態(tài)學方面而忽視細胞生理和生化特征。

2、不能很好的解釋細胞核的起源。

匹、為什么說真核細胞更可能起源于古細菌?

因為研究發(fā)現古細菌的一系列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特征與其核生物有不少相似之處。例如,古細菌的細

脆壁不含真細菌細胞壁的成分(胞壁酸),與真核細胞一樣不受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的抗牛.素影響;真細菌的起始性

甲硫氨酰tRNA需甲?;?,而古細菌與真核生物的都沒有甲?;?;古細菌可利用真核生物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古細

施與真核生物的肽鏈延長因子對白喉毒素均有反應;古細菌的5SrRNA與真核生物的較相似,真細菌的5srRNA則

與線粒體和H綠體的較相似:古細菌的核梃體蛋白與真核生物的相似:古細菌對作用丁核糖體的抗生素的反應與真

核生物的一致:古細菌的RNA聚合酶與真核生物的相似(亞基組成,對抗生素和藥物的反應)。(具體請參照課本P56

表3-1)

五、簡述真核細胞起源對生物進化的意義

1)為生物性分化和有性生殖打下基礎。

2)推動生物向多細胞化方向發(fā)展。

一、為什么說細胞生命的出現標志了真正生命進化的開始?

1、細胞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最基本的結構形式,是現在生物的共同的始祖。

2、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3、最簡單的細胞生命與最復雜的化學分子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多數學者把細胞生命看作是真正的生命,細

服生命出現之前的進化是化學進化,細胞生命出現之后的進化史生物進化。前者是受化學規(guī)律支配的化學過程,后

者是受生物學規(guī)律支配的生物學過程,即轉變?yōu)橛勺儺?、遺傳、選擇等因素,驅動的所謂“達爾文式進化”。

二、你認為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可以解釋細胞的化學進化嗎?(P53)

第四章生物發(fā)展史

一、名詞解釋:

1、化石:化石就是經過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層中的古生物的遺體、遺物和它們生活的遺跡。

2、標準化石:存續(xù)時間相對較短,以致可以用其作為所在地質年代標志的化石叫標準化石。

3、五界說:將生物界分為動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界。

4、三放型腰帶:組成能臼的三塊骨骼側面觀呈三射式:骼骨背向延伸,恥骨向前下方或下方延伸,而坐骨向后下

方延伸。蜥臀類恐龍具有的腰帶結構。

5、四放型腰帶:組成酸臼的三塊骨骼側面觀呈四射式:骼骨背向延伸,恥骨前突前伸,恥骨主干向后下方與坐骨

主干平行延伸,形成與鳥類腰帶相似的結構。鳥臀類恐龍具有?的腰帶結構。

6、硅化木:硅化了的植物次生木質部,原物質成分已被氧化硅交代,是最為常見的木化石類型。

二、化石按照保存的特點可分為哪幾類?決定化石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化石按照保存:

1、遺體化石2、模鑄化石3、遺物化石4、遺跡化石

決定化石形成的因素:1、生物死亡種群的大小

2、生物體組成部分的堅硬程度。

3、生物尸體被掩埋的速度

4、掩埋的環(huán)境

5、化石的程度和速度

三、地質年代劃分的原則是什么?地質史劃分為哪幾個代?每個代又包括哪些紀?(P70)

地質學家根據底層置加原則及標準化石,將地質史劃分為6個代,由早到晚依次是冥古代、太古代、元古

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前

全更上中漸始古白侏石泥志奧寒寒

新新新新新新新堊羅疊疊炭留陶武武

紀紀紀紀紀紀紀紀紀紀紀紀紀紀紀紀紀

四、簡述馬的進化史(網)

1、始新世的始新馬,也稱始馬,前肢4趾,后肢3趾;臼齒低尖型,6個尖,低冠。

2,漸新世至中新世的漸新馬,也稱中馬,前肢3趾尚有第5趾的遺跡,后肢3趾:臼齒脊牙型,低冠。

3、中新世晚期的中新馬,也稱買內馬,前后肢都是3趾,中趾著地;臼齒脊牙型,高冠,齒而加大。

4,上新世的上新馬,結構與現代馬相似。前后肢都只有中趾顯露,第2、4趾完全喪失了它們祖先的功能,只剩下

枝狀的痕跡。牙齒也更為進化

5、真馬是通過家養(yǎng)馴化逐漸形成了各種馬的品種。

(1)體型增高、變大;

(2)趾數減少。中趾加強,偏趾退化:

(3)臼齒由低冠變?yōu)楦吖?,齒面加大,齒面構造豆雜化。

一、怎樣利用放射性現象測定巖齡?(P72)

二、怎樣理解生物界系統發(fā)展的發(fā)展規(guī)律?

生物進化的總趨勢是:進步性、階段性和多樣性。

1、生物進化的進步性:表現出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進化趨勢。

2、生物進化的階段性:神武的進化過程是一個連續(xù)發(fā)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又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

3,生物進化的多樣性: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多樣性是不斷增加的,特別是每次重大滅絕之后生物多樣性增加

都很迅速。

三、有人認為,化石記錄不能普遍證明較高級的分類群是從先前存在的類型進化而來,在許多譜系演化中,確實

無中間類型化石存在,試說明這種情況的原因?

按照間斷平衡理論,新種可以突然形成,迅速的突變是不易在底層中留卜記錄的,同時,大種群中的突變常

因基因交流而消失,往往只有在小范圍分布的種群中突變才能成功,所以許多中間類型的化石記錄很難找到。

四、大多已存在的昆蟲和爬行類的科比大多數存在的晡乳類的科古老,怎樣說明這一事實?這意味著昆蟲和原行

類比哺乳類進化慢嗎?(P83)

影響生物進化速度的因素

1.生物自身因素的影響①生物進化的速度與生物體的結構水平相關。適合度、忍受變異的能力。

②生物種群的繁殖方式也影響著生物進化的速度。有性繁殖、異花授粉

③生物種群的大小和發(fā)生變異的能力的影響。

2.環(huán)境對進化速度的影響:環(huán)境的劇變可以產生較大的選擇壓力,引起或促進生物體發(fā)生變異,從而促進新種的

形成。未被占據的生態(tài)位為新種的發(fā)展提供了外部條件。

匕上沌呆毛工壟空而重

一、名詞解釋

1、行為:可分為動物行為和植物行為:動物行為是指動物體感受信息后的有規(guī)律的適應性活動,包括能直接觀察

到的一切動物狀態(tài),如動物的活動形式、發(fā)聲、身體姿勢以及體色的改變、氣味的釋放、假死、擬態(tài)等都屬于動物

的行為范畤:植物行為包括植物的生長、分泌等,表現為向性,如根的像地性,莖的負向地性等。

2、信號:是指能引起動物發(fā)生行為反應的任何符號、姿態(tài)和標志等。

3、進化穩(wěn)定對策(ESS):是基于最適性理論提出的,用于解釋動物的各種行為對策的一種理論。當種群內所有個

體均采取某種對策后,若其他對策者不能入侵該種群,在進化上,此種對策則是穩(wěn)定的,此即ESS概念。

4,“有產者”原則:是指斗爭中資源(食物、領域、配偶)占有者往往處于優(yōu)勢。

5、親緣選擇:對有親緣關系的一個家族和家族中的成員所起的自然選擇作用。親緣關系越近,動物彼此合作傾向

和利他行為也就越強烈:親緣越遠,則表現越弱。

6、性選擇:指與性別相聯系的動物的形態(tài)結構與行為特征等方面的進化壓力來自異性之間的相互選擇。

二、新構造的起源及其在進化中的意義是什么?

生物的多功能性是器官系統發(fā)育變異的基礎,基因的多效性是新構造、新器官形成的基礎?;蚨嘈约匆粋€

基因控制若干性狀的特征。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某些原先沒有多大適應意義的特征可能對新環(huán)境具有較大的適應性,

因而會得到保存和加強。

三、新功能的起源及其在進化中的意義是什么?

生物在適應進化中,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些適應新環(huán)境的功能也隨之出現。在系統發(fā)展過程中功能是最活躍

的因素,常常出現的矛盾是新功能和IH結構之間的矛盾,矛盾的結果往往是創(chuàng)造新的結構滿足新功能。新功能的出

現具有重要的進化意義,使生物能夠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

匹、簡述利他行為的生物學意義及其進化機制。(P105)

利他行為對行為表達者和行為接受者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利他行為在給行為表達者帶來眼前不利的同

時也帶來了親緣選擇的好處,即幫助傳遞自身基因的好處,從而提高了自身的內在適合度。利他行為給行為接受者

所帶來的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幫助其提高了適合度(存活能力和繁殖后代的能力)。

進化機制:親緣選擇和互惠性利他選擇。

一、新功能起源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1、功能的強化:功能的強化按結構水平,分為兩種,即細胞與組織的功能強化和器官的動能強化。

2、功能的擴大:功能擴大是指結構功能范圍的擴大。

3、功能的更替:功能的更替指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由于環(huán)境的改變,原先次要的功能逐漸轉化為主要的功

能,隨著功能更替,器官也發(fā)生相應的變化。

二、試述通訊信號的起源及其在農業(y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P100)

通訊信號的起源:動物信號起源于某些偶然的動作或者反應,如果這些動物或反應碰巧對其他動物起到了信號傳遞

作用,則經過長期的適應、固定成為通訊信號。信號空然起源于偶然的動作或者反應,但在其進化過程中通過自然

選擇的作用加以改進,以提高信號傳遞信息的效率。

在農業(yè)生產中已經成功地利用通訊系統進行害蟲的誘殺

?在果園中設置糖醋盆來誘殺桃小食蟲、蘋果小食蟲

?在棉田用楊樹枝把,利用楊樹枝萎焉時放出的氣味誘殺棉鈴蟲。

?在稻田設置熒光燈誘殺飛蛾

三、行為進化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比較、推理法。用于行為比較研究的原則包括:

①有共同祖先的種群,它們之間應有類似的行為方式,對高等種類而言,那些既出現在高等種類又存在于低

等種類中的行為應是較原始的行為,高等種類中獨有的行為則是比較進化的行為:

②特殊行為和共同行為比較,前者出現較晚,后者出現較早:

③簡單和復雜行為相比,一般簡單的行為可能起源較早(由復雜行為簡化而來的行為除外)。

2、觀察、實驗法。在區(qū)分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時,常采用對K-H動物的觀察實驗來判斷。?個K-H動物是指被剝

奪了學習機會的動物。在K-H動物身上表現出來的行為應該是先天性行為。

|第六章生物的微觀進化|

一、名詞解釋

1、微觀進化:是無性繁殖系或種群在遺傳組,成上的微小差異導致的微小變化。

2、種群:是隨機互交繁殖的個體集合,對于有性繁殖的真核生物而言,同種個體常因地理因素,環(huán)境因素的現

實,被不同程度地分隔,形成不同程度隔成的個體的幾乎。種群是有性繁殖的基本單位。

3、基因庫:一個種群在一定時間內,其組成成員的全部基因的總和稱為該種群的基因庫。

4、基因頻率:指群體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該位點上可能出現的基因總數中所占的比率0

5、基因型頻率:是指某種基因型的個體在群體中所占的比率。

6、適合度:也稱適應值,是指某一基因型個體與其他基因型個體相比能夠存活并把它的基因傳給下一代的能力。

7、選擇系數:表示某一基因型在群體中不利于生存的程度,是表示相對選擇強度的數值,一般以S表示。

8、前進行選擇:是自然選擇的最基本類型,可以導致物種的分化,包括單向性選擇和分裂性選擇。

9、遺傳平衡定律:一個群體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群體中各個體的比例可從一代到另一代維持不變。

10、平衡性選擇:又稱為保留不同等位基因的選擇,是指能使兩個或幾個不同質量性狀砸群體若干世代中的比例保

持平衡的現象。

11、遺傳漂變:由于群體太小引起的基因頻率隨機增減甚至丟失的現象。

12、突變壓:改變群體遺傳組成的基因突變頻度的大小。

13、正態(tài)化選擇:又叫穩(wěn)定性選擇,即把趨于極端的變異淘汰掉而保留那些中間類型的個體,使生物類型具有相對

程定性。

14、適應:是生物對環(huán)境的一種適合,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機能與其賴以生存的一定環(huán)境條件相適合的現象。

二、測定了1000人的MN血型樣本,發(fā)現其中M型360人,MN型480人,N型160人。試從該樣本計算基因M

和N的頻率。

M的頻率:p=-(2P+=P+-H=+--—=0.6=60%

二22100021000

N的頻

率:q=-(2Q+H)=—=0.4=40%

r2、''Y2100021000

三、測定了100人的PTC嘗味能力,其中84人對PTC的反應為陽性。計算T和t的基因頻率,Tt雜合子的人有多

少?TT純合子的人又有多少?

在題意可知:YPTC陰性的基因型tt的頻率Q=號券=0,16=>基因t的頻率q=0.4

:.基因T的頻率p=0.6

r.H=2pq=0.48=>Tt雜合子的人數=100X0.43=48人

,基因型TT的頻率P=p2=0.62=0.36=>TT純合子的人數=100X0.36=36人

匹、在300人的一個群體中,三種血型的百分比數如下:M型42.6%;MN型46.7%;N型10.7%。計算基因M和N

的頻率.

M的基因頻率p=P+=H=42.6%+(46.7%=65.95%

N的基因頻率q=Q+:H=10.7%+;?46.7%=34.05%

五、在100個男人中發(fā)現了1人顯示了某性狀的性連鎖隱性性狀,計算該性狀雜合亍女人的頻率和純合子女人的頻

率。

在題意可知:???該性狀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該性狀的基因型頻率Q=*=0,01=>q=O.Ol=>p=O.99

,該性狀雜合子女人的頻率H=2pq=2X0.01X0.99=0.0198

,該性狀純合子女人的頻率P=q2=O.Ol2=O.ODOl

六、在人類中,男子色盲預計約占男人總數的8%(色盲屬伴性遺傳)。你預期色盲女人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是多少?

在實際統計中測得女人色盲在總人口每一百萬人中有36人,試計算男性色盲的實際頻率是多少?色盲雜合子女人

是多少?

1、由題意可知:q=8%=>正常女占人口為9=32%

2

I----------

2、實際統計女人色苜的基因頻率口=[七%=急有=0.0085

J25002

,男性色盲實際頻率為q=0.0085

???色盲雜合子女人為2X(1-q)XqX5X17=77775(人)

七、在番茄中,某基因c的頻率q°=0.5。逐代完全淘汰cc個體,問近交20代以后,基因c的頻率%是多少?如果

把雙親qo=0.5作為第一代,經過多少世代后基因c的頻率將減少到0.005?

0.5

1.Qn==0.0455

l+HQo1+200.5

2、由題意可知:=0005=>薪=0005=*198(代)

八、假定基因A突變?yōu)閍的突變率u=5XIOS若忽略其他因素的作用,在平衡情況下,基因A和a的頻率各為多

少?

'."p=l-q=>U(l-q)=Vq=>U-Uq=Vq=>U=Uq+Vq

.-.A的頻率:q=—=—--=-=0.833=83.3%

rU+V5X10-s+lX10-fi6

,同理a的頻率:P=-^―=蕓3------=-=0.167=16.7%

LU+V5X10-6+1X10-66

陋考閾

一、試述微觀進化和宏觀進化的關系

二、如何理解自然選擇在微觀進化中的作用

(一)自然選擇可理解為隨機變異的非隨機淘汰與保存,變異提供選擇的材料,變異的隨機性是選擇的前提,選

擇作用于表型,如果突變不影響表型,不影響適合度,則選擇不會發(fā)生。

(二)自然選擇可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自然選擇對基因頻率的改變也是通過有性生殖的種群來完成的。也

就是說一個個體如果產生了有利于生存的可遺傳的變異,那么決定這種變異的基因必然在種群里逐漸擴散,逐漸取

代原有基因,才能形成新生物類型

三、適應在生物進化中意義(P138)

適應在進化中的作用:

①適應與種內進化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它可以導致物種分化,使之產生一些新類型。

②適應必然帶來種的繁榮和物種分布范圍的擴大,同時又因為環(huán)境變化的隨機性、不定向性,生物必須及時

地對變化了的環(huán)境快速適應。

四、有人認為達爾文學說過時了。談談你的看法

玉、微觀進化的意義是什么?

微觀進化在生物進化中的意義:

①微觀進化的實質是通過突變、選擇、遷移和遺傳漂變定向地改變基因頻率??梢?,微觀進化是進化的基礎,多種

微觀進化匯集的結果即表現為宏觀進化。

②微觀進化小進化是生物體保持連續(xù)性所必需的。生物體必須通過微觀進化來適應多變的環(huán)境,使物種的基因庫更

加豐富。

③微觀進化是構成生物多樣性的原因之一。

Le之夏近身近砌版?

一、名詞解稗

1、物種:是進化的單位,又是生態(tài)系統中的功能單位。是指生命存在的主要形式,體現了生物界統一性中的多樣

性,連續(xù)中的不連續(xù)性,不稔定中的相對穩(wěn)定性。

2、生殖隔離(廣義的生殖隔離):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間彼此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產生正??捎蟠默F

象。生殖隔離機制是指生物防止雜交的生物學上的特性和機理。

3、種群:也叫居群,是指生活在一定群落里的一群同種個體。(與P112的種群定義相聯系。)

4、亞種:是物種以下的分類單位。亞種是種內個體在地理和生態(tài)上充分隔離后所形成的群體,它有一定的形態(tài)生

理、遺傳特征,特別有不同的地理分布和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所以也稱為“地理亞種”。

5、姐妹種:種與種之間在外部形態(tài)上極為相似,但相互間又有完善的生殖隔離,這樣的物種關系叫做姐妹種,又

稱為隱種,是亞種與種之間存在的形態(tài)之一。

6、非時向種:只對現在存活的生物進行分門別類,不考慮時間因素,所涉及的物種就是非時向種,

7、時向種:指一個物種在其生存時間內所包含的所有生物個體??紤]時間向度,識別和區(qū)分不同物種的概念。

8、量子種形成:驟變式物種形成方式(量子物種形成),種群內部分個體由于遺傳因素或隨機因素(基因突變或遺

傳漂變)相對快速地獲得生殖隔離,并形成新種。

二、舉例說明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

物種的形成一般是通過隔離實現的,因為只有隔離才能導致遺傳物質交流中斷,防止因基因交流而將彼此間

的差異淹沒,保證群體向各自方向發(fā)展,使歧化不斷加深,直至新神形成。

另一方面,生物學上差異造成的隔離,也是隙著物種的形成而獲得的。以美洲棉尾兔分布為例,在美國東部

棉尾兔有8個種,而在西部多山地區(qū)則有"23個種,說明在多山地理隔離在物種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又如蚊子中至

少有6個物種之間的隔離屈于生態(tài)隔離,一些種生活在鹽水中,另一些生活在活水中,還有一些生活在靜水中。

三、為什么說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性是物種形成的基本條件之一?

因為生存環(huán)境具變化性和異質性。環(huán)境隨時間的變化導致生物的適應進化,環(huán)境在空間上的異質性導致生物

的分異(性狀分歧),分異的結果是不同類型的生物,即物種的形成。所以說環(huán)境的不穩(wěn)定性是物種形成的基本條

件之一。

匹、以染色體崎變?yōu)槔?,簡述物種形成的量子種形成方式。(P157)

五、簡述物種形成在生物進化中的意義。

1、物種形成是生物對不同生存環(huán)境適應的結果。

生物的不連續(xù)性使生物對環(huán)境的異質性的適應對策,物種的形成不但表示生物類型的增加,而且它還為新的

生物類型提供新的進化起點。

2,物種間的生殖隔離保證了生物類型的穩(wěn)定性。

物種的存在使生物既保持遺傳的相對穩(wěn)定性,又使進化不致停止,成為進化的基本途徑。

3、物種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物種具有可變性以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但這只是相對的,一個物種不能永遠適應變化著的環(huán)境。

當環(huán)境變化的速度超出了舊物種的適應能力,舊種的滅絕就會發(fā)生,這時新的環(huán)境有待新的物種去占領。

4.物種是生態(tài)系統中的功能單位。

物種是生態(tài)系統中物質與能量轉移和轉換的環(huán)節(jié),是維持生態(tài)系統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關鍵。

一、隨著研究的深入,物種的概念將有怎樣的發(fā)展?(自己組織~)

二、人類活動是如何影響物種形成的?怎樣才能保護物種?(P158)

匕辦它整至更速空譙番a

一、名詞解釋

1、宏觀進化:宏觀進化研究的是種以上的高級分類群在長時間(地質時間)尺度上的變化過程。物種是宏觀進化的

基本單位。

2、復式進化:又稱為全面進化,這是一種由簡單到第雜、由低等到面等的進化,是生物體形態(tài)結構、生理機能的

綜合地、全面地進化過程,其結果是生物體各個主要方面比原有的水平都要高級和復雜。

3、表型趨異:是指后愈的平均表型相對其祖先表型的偏離。

4,譜系趨異:是指一個單源群內代表不同進化方向的線系之間因種形成速率和絕滅速率的差異而造成的譜系不對

稱性。

5、絕滅:絕滅就是物種的死亡,物種總體適合度下降到零,是種形成的負面。

6、集體絕滅:指生命史上發(fā)生的大范圍,高速率的物種絕滅事件,即在較短的地質時期內,一些高級分類單元所

屈的大部分或全部物種的消失,從而導致生物圈多樣性的顯著降低。

7、常規(guī)絕滅:指在各個時期不斷發(fā)生的絕滅,它以一定的規(guī)模經常發(fā)生,表現為各分類群中部分物種的替代。

8,重演律(P180):生物發(fā)生律也叫生物重演津,

二、舉例說明特化式進化的主要類型。(P164)書上找例子

特化式進化的主要方式

(1)分歧(divergence,趨異)由一個祖先物種適應于不同的環(huán)境,向著兩個或兩個以上方向發(fā)展的進化過程。北

極熊是從棕熊發(fā)展而來的

(2)輻射(radiation)由?個祖先物種進化產生各種各樣不同的新物種,以適應不同環(huán)境或生態(tài)位,從而形成個同

源的輻射狀進化系統。哺乳類在歷史上發(fā)生的三次適應輻射,最后一次發(fā)生在新生代,從原始的食蟲類分化出包

投靈長類在內的胎盤哺乳類。

(3)趨同(convergence)指親緣關系較遠的生物在條件相同的環(huán)境中,在同樣的選擇壓力下,有可能產生功能相同

或十分相似的形態(tài)結構,以適應相同的環(huán)境條件,這種現象稱為趨同?;佬蓄愔械囊睚埡芟癫溉轭惖尿?,這

就是生物進化中的趨同作用

(4)平行(parallelism)指源于一個共同祖先,但后來適應不同條件產生分歧,之后乂遇到了相同的條件,產生了

對相似環(huán)境的相同適應。澳大利亞的鵝袋類與大陸的真獸類在形態(tài)和生活習性等方面是非常相似的,從一個共同祖

先為了適應各種不同條件中,進行了平行進化

三、試述漸變型式與間斷平衡型式的異同點。

相同點:都是以時間和表型改變量來描述物種進化的宏觀進化型式。

不同點:

(1)在線系上,漸變型認為新種主要是通過線系進化產生,而間斷平衡型式認為新種主要通過線系分支產生,古生

物學中的“時間種”是不存在的。

(2)漸變型認為新種的產生是一個緩慢、漸變、勻速的過程,而間斷平衡型式認為新種的產生是跳躍式、快速地形

成。

(3)漸變型強調進化的連續(xù)性和緩慢性,而間斷平衡式認為進化是跳躍與停滯相間作用。

(4)漸變型認為適應進化是在自然選擇作用下的線系進化,而間斷平衡型式認為適應進化只能發(fā)生在種形成過程

中。

四、簡述滅絕的生物學意義(P178)

1.滅絕是生物圈在更大的時空范圍內的自我調整,是生物在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過程中,生物不能適應環(huán)境的劇變而

必然付出的代價。

2.只有舊的類型不斷消失,新的物種才能不斷產生。滅絕推動了生物的進化。

3,滅絕給人類敲響了警鐘

一、你是如何理解進化的不平衡性的?(P168)

①鑲嵌進化(mosaicevolution)

鑲嵌進化是指進化過程中生物體性狀的各個部分獨自地進行變化。鑲嵌進化是由于生物在身體構造、機能等方面的

發(fā)展、進化不平衡引起的。

②生物進化速度的不平衡

A.低速進化

B.中速進化

C.高速進化(有袋類5千萬年)(人類的進化200-300萬年)

二、通過本章的學習,請你談一談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必要性。(自己組織

通過進化的不可逆性,談一談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必要性。

生物進化,從總的說來是不可逆的。已經演變的物種不可能回復祖型:已經滅亡的種類,不能再重新出現。也

就是說,不論是前進的進化,或是減退的進化,凡進化了的生物,就不會復原了。這是一個規(guī)律性的現象。

古生物學的材料證明,生物進化是不可逆的。山爬行類進化成的鳥類,不可能重新變成爬行動物:同樣,人類

的祖先是猿類,猿類的祖先是猴類,人類可否回到猿類甚至猴類的時代呢?絕對不可能。

必要性:

三、試述微觀進化與宏觀進化的關系(P179)

微觀進化過程是宏觀進化現象的基礎,微觀進化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宏觀進化現象,不存在與微觀進化無關

的獨立的宏觀進化過程。

微觀進化的速率有快有慢,在一定情況下,微觀進化速率也會很快。說明在一定條件下,微觀進化和宏觀進化是統

一的,微觀進化通過選擇、隔離分化同樣可以導致高速率的進化。

微觀進化與宏觀進化是不同層次上的進化,二者是相互關聯的。

一、名詞解釋

1、選擇性剪接:指從一個基因轉錄出來的RNA前提,通過不同的剪接方式形成不同的成熟mRNA,產生不同的蛋

白質。

2,基因共享:是基因及其產物雖然在進化中沒有變化,但卻在保持原有功能的情況下,又被用于生命體系的其他

方面,也就是說獲得了多種功能。

3、基因延長:是通過基因內部重復等而造成的基因長度增加,它是簡單基因進化為復雜基因的?種重要途徑。

4,外顯子改組:對于有內含子的斷裂基因來說,內含子的重組可使外顯子在不同基因之間進行交換組合,這種交

換組合就是外顯子改組。

5、基因組倍增:是指基因組進行整體擴增,復制出一個或多個拷貝的現象。

6、致同進化:即一個基因家族的成員通過遺傳上的相互作用,使得所有成員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一起進化。

7、基因轉換:是兩序列通過相互作用,其中一序列被另一序列轉變,機制包括同源重組過程中錯配修復的不對

等,或在DNA缺口修復石,以另一序列的部分區(qū)域作為模板進行修復。

8、假基因:是基因組中與某?功能基因的序列高度同源但卻沒有功能的DNA片段。

9、蛋白質組:一個基因組所表達的蛋白質,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本身也是一個動態(tài)的實體。

10、基因水平轉移:指遺傳物質在不同物種基因組之間的轉移,為水平轉移。

11>結構域:是指蛋白質業(yè)基結構中明顯分開的緊密球狀結構區(qū)域,又稱為轄區(qū)

12、進化基因組學:研究生物進化過程中基因組的動態(tài)變化和基因的變異,揭示生物類群的親緣關系和進化

規(guī)律的學科。

二、染色體的進化有什么方式和途徑?

1.染色體數目進化

①基本染色體組整倍的增減,形成整倍體。

②染色體組內個別染色體的增減,便細胞內染色體的數目不成基數的完整倍數,導致非整倍體的產生。

2.染色體結構進化

①缺失

②重復

③倒位

④易位

3.染色體功能進化

隨著有性生殖在進化中的出現,在很多生物的性別決定上就產生了染色體功能的分化,即產生了與性別有關的

性染色體和與性別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常染色體。

性染色體是逐漸從一對原始的同源染色體分化而來。

三、簡述原核基因組與真核基因組的結構差異(P194)

匹、基因家族的進化有什么特點和機制?

基因家族中各個成員之間存在著“致同簡化”,即?個基因家族的成員通過遺傳上的相互作用,使得所有成

員可以作為一個整體一起進化。

致同簡化的機制主要有不等交換和基因轉化。

①不等交換可以在種系細胞有絲分裂中的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fā)生,或在減數分裂中的同源染色體之間發(fā)生,

結果使得其中一條染色體(或染色單體)發(fā)生重復而另一條發(fā)生缺失。

②基因轉換時兩序列通過相互作用,其中一序列被另一序列轉變,即在復制的過程中,除了以自身作為模板

外,還以另一序列的部分區(qū)域作為模板進行復制。

五、從進化的角度看,轉座有什么生物學意義?(P198)

六、對基因組進化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P200)

一、為什么基因重復有可能產生新基因?

基因內部重復能造成基因延長,往往可以增強有關基因的功能或增加基因的復雜性?;虻闹貜彤a生了額外

的拷貝,因此只要其中一個拷貝能保持原功能,額外的拷貝就可以比較隨意地變化,從而有可能獲得新功能,導致

新基因的出現。

二、對于內含子的起源,現有什么假說?你認為哪一種假說更具有說服力?

T、內含子的起源主要有“后起源”和“先起源”兩種觀點。

2、“后起源”觀點認為,內含子都是作為間隔序列,插入到連續(xù)編碼的基因序列中形成的,內含子在較高級

的功能基因出現之后,或在其核生物出現之后才產生。

3、“先起源”觀點則認為,早期的內含子具有自我催化、自我復制等能力,因此它們是原始基因和基因組的

組織與復制必不可少的。內含子在原始基因組中就已存在,現代的內含子則是一類進化的遺跡。

4、你認為哪一種假說更具有說服力?請開動自己的思維咯~

三、為什么在有些蛋白質分子之間會存在著序列的協同進化?

不同蛋白質分子之間的協同進化,主要是因為具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質分子之間存在著功能上的相互制約。只

有于此匹配的突變力能保持這種相互作用,從而得以在進化中保持下來;若只有一方發(fā)生變井而另一方沒有相應的

變化,就會影響或導致喪失相互作用的功能而被淘汰。

四、如何研究基因和基因組的起源與進化?(P200)

博十章分子進化和分子系一學|

一、名詞解釋:

1、分子系統樹:通過比較現在同一同源分子在不同生物間的差異以及其他信息來推斷生物大分子的進化史,以此

建立的系統樹,稱為分子系統樹。

2、分子鐘:是利用已知的分子系統學數據和古生物數據建立的表示分子進化變化量與進化時間之間關系的通用曲

線。

3、中性突變:不影響蛋白質功能的突變,也即既無利也無害的突變,如同工突變和同義突變。

4、分子進化:分子進化即生物進化過程中蛋白質和核酸分子結構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與生物進化的關系

二、中性突變理論的具體內容有哪些?(建議參考下面材料組織語言)

主要觀點是分子水平上的進化大都不是通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而是由選擇中性或近中性突變基因的隨即固

定實現的。其本質是分子突變從嚴格意義」.講是選擇中性的,即對生物本身來講既無利也無害,他的命運幾乎取決

于遺傳上的隨機固定,所以在分子進化的過程中,突變壓和隨機固定起著重要作用。詳見P213

【關于中心突變理論的理解:遺傳突變多為中性突變,即對生物體無利也無害,所產生的突變由于群體內個

體的隨即交配以及突變基因隨同一些基因型固定下來或消失不見(隨機漂變的作用),新種的產生不是由微小的長

期有利變異積累而成,而是由那些無適應性、無好壞利害之分的中性突變累積而成。它在理論上與達爾文的自然選

拼并不沖突,前者是揭示了分子水平(微觀)的進化規(guī)律,后者揭示了表型、種群進化(宏觀)的規(guī)律,可以說中

心突變理論是達爾文的進化學說的補充和發(fā)展。】

三、簡述分子系統樹建立的方法

1、獲得不同生物同源生物大分子間的差異數據。(分歧時間長——進化速率相對較慢的生物大分子;分歧時

叵短一一進化快的分子)

2、比較各物種之間同源生物大分子的差異。(差異:同源位置上不同(置換),空缺或插入)

3、給出具體的分歧時間。

四、箭述中性突變理論的貢獻(P215)

思考題

一、論述分子進化恒定性的相對性(P211)

二、有人說中性突變理論是對達爾文進化理論的否定,你的看法怎樣,為什么?(P213)

第十一章人類的起源與進一

一、名詞解釋

1、自然人:就是生物學概念的人,人類同樣是一個生物物種,與其他物種無本質區(qū)別。

2、社會人:人具有社會屬性,能創(chuàng)造文化,建立文化系統

個別的人在社會文化系統中通過各種途徑獲得該系統積累的文化信息,成為社會文化系統中的成員,一旦脫離社

會,就會失去社會屬性。

3、南方古猿:最早的人科成員,能用雙腳直立行走,帶有一些似猿的特征,彎曲的指骨,突出的犬齒和小腦顱。

4、直立人:直立人化石廣泛分布于非洲、亞洲和歐洲。直立人還主要包括藍田人、理山人、元謀人

5、現代人:現代人是新石器(第四紀全新世,1萬年前)以后的人類.

6、文化進化:指人類社會的文化系統(包含生產方式和上層建筑)隨時間而變更的過程。

7、遷徙說(P238):

8、系統說(P238):

二、人類起源發(fā)展經歷了那幾個階段?(P231)

人類起源發(fā)展的四個階段

南方古猿

能人或早期猿人(100萬年?250萬年前

直立人或晚期猿人(20萬年?200萬年前)

智人(3.5萬年?28萬年前)

三、人種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生產、選擇、隔離、遷徙、人種混雜。

人種形成的主要因素人種形成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往往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生產,

以及與此密切有關的選擇、隔離、遷徙、人種混雜等等。

生產:人類社會的生產(包括工具的生產和人類自身的生產)和受其制約的社會制度;文化水平等對人類體質的形成

起著主導的作用。

選擇:人種的膚色、發(fā)形等與選擇的作用關系極大

隔崗:人種的分化與隔離作用有很大的關系。如高山、深谷、河流、沙漠等天然的障礙,使這一區(qū)域的人和另一

區(qū)域的人斷絕了往來,長時期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生活,發(fā)生了種族上的分化

遼徒:人種的形成與遼徒也是分不開的,許多人種在形成過程中都有過遼徒的歷史。遼徒有利丁擴大和改善人類的

生存條件,有利于不同人種的交往和混雜

人種混雜:人種混雜也是影響種族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試述人類的生物學進化與文化進化的特征及關系?(P240)

生物學進化與文化進化的特征

生物進化:指生物個體和種群的遺傳組成和與之相關聯的表型特征的世代改變。

文化進化:指人類社會的文化系統(包含生產方式和上層建筑)隨時間而變更的過程。

關系:

人類的文化進化建立在生物學進化的基礎上,生物學進化達到一定的階段,才產生和創(chuàng)造出文化,才可能有文

化進化。文化是靠一種符號系統和習俗等表達和傳遞的。只有人類才具有創(chuàng)造文化的能力,建立由社會組織、語

言、文字、習俗、教育諸要素構成的文化系統。

文化創(chuàng)造也是一種行為,而人類行為也是一種生物學特征,有遺傳的基礎。因此,人類的文化進化也可以看作

是人類創(chuàng)造文化的復雜行為的進化。

(I)進化系統內部必須有變化或變異,為系統的進化提供“材料”。

(2)進化系統內的變化或變異必須以某種形式存儲、傳遞和延續(xù),才能完成進化過程。

(3)進化的動因和進化方向的控制。

生物系統的進化中,自然選擇是主要的進化動內;自然選擇也有導向作用。在某些情況卜,人類有意識、有日

的地干預或控制某些生物的進化方向。

在文化系統的進化中,人的知識積累、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活動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生產力的發(fā)展是文化進化的主要

動因。文化系統內部或系統間的斗爭或競爭也是文化進化的重要動因。

(4)就人類的生物學進化而言,進化的結果是生物改變自身結構、機能和習性使之適應生存環(huán)境。人類文化進化的

結果是改變自然環(huán)境使之適合人類自身的鐳要。兩種進化過程都使人類更加適應環(huán)境。

(5)生物學進化是極緩慢的過程,而文化進化在達到適應的目的方面要快速得多。如,進化出翅膀的時間以百萬年

計,但人類創(chuàng)造發(fā)明飛機只經歷了2000年(從風箏發(fā)明算起)。自然界從未進化出輪子,而人類文明的早期就發(fā)明

了輪車。

(6)隔離對于生物進化和文化進化有相似影響。隔離降低生物種群間的基因交流,導致物種分歧和新種形成,增大

物種的多樣性。文化系統間的隔離會降低或減弱文化交流,導致文化的多樣化。不論是生物學還是文化進化,隔離

都會降低其進化速度。

人類的生物學進化與人類的文化進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人類的文化創(chuàng)造活動姑依靠思維、勞動、語言

三個基本能力,而人類的思維器官(腦)、勞動器官(手)和語言器官(聲帶)等則是生物學進化的結果。另一方

百,人類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人類的生物學進化。

一、試從生物進化看人類的未來。

50萬年后人類的模樣,按穩(wěn)定進化論的觀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大腦未來人類主要從事智力勞動,因此必然促進大腦進化。

2)牙齒由于食物日趨精細,咀嚼更為方便,牙齒將會逐漸細小,智齒(wisdomteeth)可能消失。

3)毛發(fā)隨著環(huán)境和居住條件的不斷改善,毛發(fā)進一步退化,皮膚更為光滑。

4)膚色隨著人們交往、異族婚配的增多,人種界限將逐漸模糊。

5)腳部與交通發(fā)達有關,腳掌可能變窄,部分腳趾趨向合并。

6)身高男女身高的差距繼續(xù)縮小。

71生育隨著科技進步和觀念變更,許多人定模擬女性生育機能的“人造子宮”興趣倍增,新生兒生產逐步走向機械

化、社會化。

8)兩性關系與上述原因有關,性行為逐漸與生殖分離,傳統家庭關系淡化并逐漸消失。

9)社群活動隨著社會制度和管理模式的不斷優(yōu)化,世界性(包括在外星球生活的人類I的協作和互補意識不斷增加。

10)其他嘴唇的厚度趨向適中,處丁黑種人和白種人之間。苜腸、蚓突、瞬膜、動耳肌、尾椎等可能進步退化。

三、分別總結出支持人種起源單祖論和多組論的理論依據(P237)

第十二章生態(tài)系統的進化|

一、名詞解釋:

1、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指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和一切適合于生物棲息的空間。

2、生態(tài)系統:是由生物群落與其環(huán)境組成的復合體。

3、競爭:同種或不同種的許多個體,為有限的資源和生存空間而發(fā)生的相互作用稱為競爭。

4、協同進化:兩個相互作用的物種在進化過程中發(fā)展的相互適應的共同進化。

5、生態(tài)演替:是生態(tài)系統在中等時間尺度上的變化,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種生態(tài)系統類型(或階段)被另一種

生態(tài)系統類型(或階段)替代的順序過程。

6、人工生態(tài)系統:可通過一定的手段(耕作、管理等)和科學技術(生態(tài)、遺傳工程、生物化學等)對生態(tài)系統進

行調整和控制,這就是人工生態(tài)系統

7、生態(tài)平衡:是指一個生態(tài)系統在特定時間內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其結構和功能相對穩(wěn)定,物質與能量輸入

輸出接近平衡,在外來因素干擾下,通過自調控能恢復到原初的穩(wěn)定狀態(tài)。

8、生產者:簡單的無機物制造有機物的自養(yǎng)型生物

9、消費者:直接或間接依賴生產者所制造的有機物質,異養(yǎng)型生物。

10、分解者:復雜的動植物有機殘體和廢物分解為簡單的化合物,最后分解為無機物質。

11、生態(tài)位:可以理解為一個生態(tài)學空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