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解剖學及組織胚胎學教案許昌市衛(wèi)生學校解剖生理教研室王建超2009年1月教案一課題:緒論授課學時:2學時教學目的:1.掌握人體組織解剖學的研究范圍及分科。2.掌握人體組織、器官和系統(tǒng)的基本概念。3.了解學習人體組織解剖學的目的和研究方法。4.掌握學習和研究人體組織解剖學的基本觀點。5.掌握常用的解剖學姿勢、方位術語、軸與面。教學重點:掌握人體組織、器官和系統(tǒng)的基本概念。2.掌握學習和研究人體組織解剖學的基本觀點。握常用的解剖學姿勢、方位術語、軸與面。教學難點:1.掌握學習和研究人體組織解剖學的基本觀點。2.掌握常用的解剖學姿勢、方位術語、軸與面。教學方法:講述板圖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過程:一、人體組織解剖學研究內容、任務、意義及分科。1、研究內容:組織學(Histology):鏡下觀察人體的微細結構。解剖學(Anatomy):本意是用刀剪剖開人體進行肉眼觀察大體形態(tài)結構。完整概念:是研究正常人體的形態(tài)結構及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2、學習任務:在學過動物學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掌握人體器官的形態(tài)結構及其位置機能的相互關系的知識。3、意義:為學習后續(xù)課程打下基礎,為勝任生物課的教學及科研打下基礎,為防止疾病、保護健康、增強體質提供科學的理論根據(jù)。4、分科:細胞學組織學普通組織學器官組織學微視解剖學胚胎學解剖學局部解剖學巨視解剖學系統(tǒng)解剖學二、人體的基本結構細胞——人體內最小的形態(tài)功能的基本單位(1800萬億個)↓組織——形態(tài)功能相似的細胞和間質構成?!鞴佟刹煌慕M織構成一定形態(tài)的較大功能單位。↓系統(tǒng)——完成一種特定生理功能的相聯(lián)系的器官。三、發(fā)展簡史(一)外國部分第一階段:創(chuàng)史階段,公元前。古希臘醫(yī)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對頭骨作了描述,但把神經(jīng)、肌腱混為一談,動脈里含有空氣。古希臘哲學家、博物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s公元前384-322),通過解剖動物,把神經(jīng)和肌腱分開,指出心臟是循環(huán)的中樞。第二階段:停止階段,公元——文藝復興。宗教在西方國家統(tǒng)治一切,禁止尸體解剖。古羅馬醫(yī)生:蓋倫(Galenus,公元130-200)。指出動脈里是血液不是空氣,腦神經(jīng)七對,肝五葉。第三階段:發(fā)展階段,文藝復興之后,15-16世紀。比利時醫(yī)生:安德列,維扎里(AndreasVesalius1514-1564年),第一次對人體進行解剖。著有《人體的結構》一書共七卷,近代解剖的創(chuàng)紿人。哈維(W.Harvey,1578-1657),發(fā)現(xiàn)了血液循環(huán)的原理,指出血液是在閉塞的血管里運行。19世紀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的出現(xiàn),運用進化發(fā)展的觀點研究人體解剖學,使之有了很大的發(fā)展。19世紀初由于顯微鏡和切片技術的改進,德國學者施來登(M.J.schleiden,1804-1881)和施旺(T.schwann,1818-1882年)了解了細胞的結構,創(chuàng)立了細胞學說,推動了細胞學的發(fā)展,使之從解部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二)祖國部分:歷史悠久,公元前已有文字記載,秦漢戰(zhàn)國時的《黃帝內經(jīng)》已有有關人體的論述,漢代時期的名醫(yī),外科大師華佗,已能麻醉進行外科手術。南宋時的宋慈對人的骨骼有了全面的描述,清代的王清任解剖了大量的童尸,著有醫(yī)林改錯一書。四、研究方法尸體研究解剖學研究方法:活體研究動物實驗固定組織研究組織學研究方法:活體組織研究新技術方法五、基本觀點(一)進化發(fā)展的觀點(二)形態(tài)與機能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三)局部與整體統(tǒng)一的觀點(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觀點六、常用術語(一)解剖學姿勢(二)方位術語1、上、下、前、后(前為腹側,后為背側)。2、淺與深3、內與外,內側與外側4、近端與遠端(三)基本切面1、矢狀切面(縱切面)2、正中矢狀切面3、冠狀面(額狀面)4、水平面(橫斷面)(四)軸1、垂直軸2、冠狀軸3、矢狀軸七、標線與分區(qū)(一)主要標線1、前、后正中線2、鎖骨中線3、腋中線(二)腹部分區(qū):兩條縱線和兩條橫線將腹部分成四個區(qū)。兩條縱線(垂線),為過腹股溝韌帶中點的垂線。兩條橫線,上橫線兩肋弓低點的連線,下橫線兩髂結節(jié)的連線。九區(qū)為:腹上區(qū)、左、右季肋區(qū)、臍區(qū)、左、右外側區(qū)、腹下區(qū)、左、右髂區(qū)。教案二課題:基本組織授課學時:6學時教學目的:掌握細胞的側面連結、游離面和基底面的特殊結構。記住基本組織的分類。掌握四大基本組織特征和功能。了解各種組織結構特點和功能關系。教學重點:掌握細胞的側面連結、游離面和基底面的特殊結構。掌握四大基本組織特征和功能。教學難點:握細胞的側面連結、游離面和基底面的特殊結構。握四大基本組織特征和功能。教學方法:講述法板圖教學用具:多媒體模型掛圖教學過程:第一節(jié)概述一、組織的概念1、組織的定義2、細胞的含義①形態(tài)結構:有質、膜、核。②生理功能:能同外界進行物質交換,能進行自我新陳代謝和繁殖后代等。③間質:有固體、液體和膠狀質等狀態(tài)。④人體不是細胞簡單地機械地堆積,而是有機的、合理的按人體生理需要進行組合。⑤、組成人體的一千萬億個細胞,都是由一個受精卵分裂分化來的,在胚胎發(fā)育到原腸胚期發(fā)生了內、中、外三胚層,繼續(xù)分化成各種組織。二、細胞連接(一)緊密連接(二)中間連接(三)橋粒(四)縫隙連接(五)鑲嵌連接三、細胞游離面的特殊結構(一)細胞衣:糖蛋白和糖脂向外伸出的糖鏈,有粘著、支持、保護、交換、識別等功能。(二)微絨毛:質膜突起,擴大表面積。(三)纖毛:質膜突起,內有10組微管,擺動運輸。四、質膜內褶五、基膜第二節(jié)上皮組織一、特征1、分布于體表2、細胞多、間質少、排列緊密。3、多排成層、成團、成泡。4、無血管。5、具有極性,即游離面和基底面。6、再生能力強。二、功能:保護、分泌、吸收、排泄、感覺、生殖等功能。三、分類(一)被覆上皮:立方上皮根據(jù)細胞的形態(tài)可分為扁平上皮柱狀上皮根據(jù)細胞層次可分單層和復層。1、單層:①單層扁平上皮(內皮和間皮及其它)。②單層立方上皮。③單層柱狀上皮。④單層纖毛柱狀上皮。⑤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⑥變移上皮。2、復層:①復層扁平上皮(鱗狀)。②復層柱狀上皮。(二)腺上皮:具有分泌功能的細胞所組成的上皮組織稱腺上皮,以腺上皮為主所組成的器官稱腺體。外分泌腺根據(jù)排泄途徑內分泌腺外分泌腺的分類:1、根據(jù)腺體細胞的數(shù)量:單細胞腺:單個細胞、杯狀細胞。多細胞腺:分泌部(腺泡),排泄部(排泄管)。2、根據(jù)腺細胞排列形狀分類:泡狀腺(皮脂腺)、管狀腺(胃底腺)、管泡狀腺(腮腺)。3、根據(jù)腺細胞分泌物的性質分類:①漿液性腺泡:由蛋白質分泌細胞組成。②粘液性腺泡:由糖蛋白分泌細胞組成。③混合腺泡:在分泌部有兩種細胞,即漿液性和粘液性細胞。4、根據(jù)分泌的形式分類:①全質分泌腺(皮脂腺)。②頂質分泌腺(大汗腺等)。③局質分泌腺(胰腺外分泌腺泡)。第三節(jié)結締組織一、特性:纖維:有形態(tài)。1、細胞少,間質多,間質:基質:無形態(tài),均質狀物。2、分布廣泛,不規(guī)則。3、血管豐富:供應自己,并通過滲透作用供應上皮。4、再生能力較強:因為在系統(tǒng)發(fā)生上,它屬于分化較低的組織。5、構造復雜:6、可互相轉化:二、功能:支持、保護、連結、營養(yǎng)、防御等。三、種類疏松結締組織1、細胞:①成纖維細胞。②巨噬細胞。③肥大細胞。④漿細胞。⑤脂肪細胞。⑥間充質細胞。2、纖維:①膠原纖維。②彈性纖維。③網(wǎng)狀纖維。3、基質:主要是蛋白多糖,糖蛋白和水。蛋白多糖主要由透明質酸及硫酸軟骨素A、C組成。分子篩:透明質酸大分子鏈上結合著其他蛋白質,并與硫酸軟骨素等共同結合成能限制某些物質通行的屏障稱之。(二)致密結締組織:(三)脂肪組織:單房脂肪組織(白)。多房脂肪組織(棕)。(四)網(wǎng)狀結締組織:(五)軟骨組織:1、結構:軟骨細胞。間質:纖維基質(凝膠狀半固體)2、特點:①軟骨細胞成群,位于陷窩內,稱同源(族)細胞群。②無血管。③纖維豐富。3、種類:①透明軟骨。②彈性軟骨。③纖維軟骨。(六)骨組織1、骨的組織結構:①骨細胞:胞體扁圓形,有許多細胞突起,胞體位骨陷窩。突起伸入周圍的骨小管內。②間質:纖維:膠原纖維有機成份基質:蛋白多糖骨鹽無機成份2、長骨的結構:骨松質骨密質③長骨骨干的結構:外環(huán)骨板、內環(huán)骨板、穿通管、中央管、骨單位、間骨板等結構。3、骨的發(fā)生:①成骨的方式:膜內成骨軟骨內成骨②成骨的過程:間充質細胞→成骨細胞(纖維、骨細胞、有機基質)→類骨質(骨鹽)→骨組織→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作用下改建成骨。(七)血液:由血漿、血小板、血細胞。1、血漿:水,可溶性纖維蛋白原、另有白蛋白、球蛋白、酶、營養(yǎng)物質、代謝產(chǎn)物、激素、無機鹽。2、血小板:是巨核細胞的脫落物,有一定的形態(tài)、有細胞器,無核。功能是參與止血和凝血。止血主要是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使血管平滑肌收縮,凝血主要是凝血因子使凝血酶原變?yōu)槟?,酶使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變成不溶性纖維蛋白。正常值10~30萬個/mm3。3、紅細胞:①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②正常值:紅細胞:男性400~550萬個/mm3。女性350~500萬個/mm3。血紅蛋白:男性12~15g/100ml。女性10.5~13.5g/100ml。4、白細胞:①特點:細胞大,圓球形,有核、能變形運動,對環(huán)境適應性強。②正常值:4000~10000個/mm3。③分類:中性粒細胞有顆粒白細胞:嗜酸粒細胞嗜堿粒細胞無顆粒白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第三節(jié)肌肉細胞主要由肌細胞(肌纖維)組成,根據(jù)結構、功能、分布和神經(jīng)支配等特點分為三種。一、骨骼?。ㄒ唬┕趋兰〖±w維的一般形態(tài)結構:肌細胞長柱狀,一般長1~40mm。多個核靠近肌膜,肌質(細胞質)內含豐富的線粒體、肌紅蛋白和肌原纖維,肌原纖維與肌纖維長軸一致。肌纖維有橫紋。(二)骨骼肌纖維的超微結構:1、肌膜:表面的基膜和內面的細胞膜。2、肌原纖維:每條肌原纖維呈明暗相間的帶,明帶(I帶,暗帶(A帶),明帶中央有Z線,暗帶中央有H帶,H帶中央有M線。每條肌原纖維有肌微絲組成,肌微絲分為肌球蛋白微絲和肌動蛋白微絲。肌球蛋白微絲由肌球蛋白分子構成,位于A帶,較粗稱粗絲,中間略粗,正中間又伸出一些絲突,形成M線,H帶兩側肌球蛋白微絲的長軸旋轉伸出一些等距離的橫突(橫橋),每周六個,橫突與相鄰的肌動蛋白微絲相連,H帶沒有橫突。肌動蛋白微絲由肌動蛋白分子、原肌球蛋白分子和肌原(鈣)蛋白分子構成,較細稱細絲,從Z線上伸出形成I帶,并伸入A帶到H帶兩側,形成6條肌動蛋白微絲圍繞一條粗的肌球蛋白微絲的立體圖案。3、橫小管:肌膜呈漏斗狀向內深陷,形成與肌原纖維相垂直的橫行細管,稱為橫小管,也稱丁小管。丁小管環(huán)每條肌原纖維,沿二條終池之間穿行。4、肌質網(wǎng):是肌質內的滑面內質網(wǎng),是由薄膜構成的管道系統(tǒng),也稱肌小管,肌小管在A帶與肌原纖維平行排列,在H帶彼此分枝吻合成網(wǎng)狀,在A帶和I帶交界處,肌小管匯合成單條橫向膨大的肌小管稱為終池。調制肌質內Ca2+的濃度。三聯(lián)體(管)由中間的橫小管和兩側的終池構成。二、平滑?。海ㄒ唬┨攸c:1、細胞梭形,一個核,位中央。2、光鏡下肌原纖維不明顯。3、一個肌細胞收縮可使周圍的細胞都收縮。4、再生能力強。5、植物神經(jīng)支配,不受意志支配。分布:內臟器官的壁、血管、淋巴管道等處。三、心肌:屬橫紋肌,植物性神經(jīng)支配,不隨意肌。(一)分布:心臟(二)特點:1、心肌纖維為短柱狀有分支現(xiàn)象。2、一般一個核,位細胞中央,也有2個核的。3、橫紋不太明顯。4、肌纖維的連接處有閏盤。5、肌質網(wǎng)的肌小管簡單而又不規(guī)則,包繞肌節(jié)吻合成網(wǎng)狀,無明顯的終池,橫小管位Z線。6、有蒲肯野氏肌纖維。7、不易疲勞。8、無再生能力。第四節(jié)神經(jīng)組織組成:神經(jīng)細胞,是形態(tài)和功能單位,稱為神經(jīng)元。神經(jīng)膠質細胞,對神經(jīng)元起保護、支持、絕緣、營養(yǎng)的作用,但無傳導的作用。一、神經(jīng)元(一)神經(jīng)元的形態(tài)結構1、胞體①細胞膜:可興奮細胞膜。②細胞核:位中央,大、圓、核仁清楚。③細胞質:尼氏體(粗面內質網(wǎng)與游離核糖體)。神經(jīng)原纖維(微絲和微管)。2、突起:①樹突:1~多個。②軸突:一個,無尼氏體。軸突表面的細胞膜稱軸膜,軸突內的細胞質稱軸漿,內有微絲、微管、線粒體,長管狀的滑面內質網(wǎng)。軸漿流動:順向運輸:軸膜更新所需的蛋白質,及神經(jīng)遞質,由胞體合成后順滑面內質網(wǎng)運輸?shù)轿瓷赃M行補充或釋放。逆向運輸:軸突未稍代謝產(chǎn)物及攝取的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形成多泡體,向胞體運輸。(二)神經(jīng)元的分類1、突起的數(shù)目:單極神經(jīng)元。多極神經(jīng)元。雙極神經(jīng)元。假單極神經(jīng)元。2、功能:感覺神經(jīng)元(傳入)。運動神經(jīng)元(傳出)。中間神經(jīng)元(聯(lián)合)。3、軸突長短:高爾基Ⅰ型神經(jīng)元。高爾基Ⅱ型神經(jīng)元。4、遞質:腎上腺素能神經(jīng)元。膽堿能神經(jīng)元肽能神經(jīng)元二、突觸:1、概念:是神經(jīng)元之間或神經(jīng)元與非神經(jīng)元之間的結構功能上的聯(lián)系點。2、結構:①突觸前部:突觸前膜、突觸小泡②突觸間隙:③突觸后部:突觸后膜有特異性蛋白受體。三、神經(jīng)纖維和神經(jīng)(一)神經(jīng)纖維1、概念:神經(jīng)元長突起和包在它外表的鞘膜狀結構合稱神經(jīng)纖維。2、結構分類:有髓神經(jīng)纖維(有鞘、有膜)。無髓神經(jīng)纖維(有膜無鞘)。3、分型:根據(jù)纖維直徑及傳導速度分A型、B型、C型。(二)神經(jīng):由神經(jīng)纖維在中樞以外組成神經(jīng)纖維束。四、神經(jīng)末稍:是周圍神經(jīng)纖維的終末部分。是神經(jīng)與組織器官發(fā)生聯(lián)系的結構。分為:感覺神經(jīng)末稍、運動神經(jīng)末稍。(一)感覺神經(jīng)末稍是感覺神經(jīng)元樹突的末端裝置,與附屬結構構成感受器,分為:游離神經(jīng)末稍和有被囊神經(jīng)未稍(環(huán)層小體、觸覺小體、肌梭、腱梭)。(二)運動神經(jīng)末稍泛指運動神經(jīng)元軸突的末端,終止于肌肉和腺體,形成效應器。1、軀體性運動神經(jīng)末稍(運動終板),是指軀體性運動神經(jīng)元軸突未稍與骨骼肌細胞結構和功能的聯(lián)系點,包括終板前膜,終板間隙和終板后膜三部分。終板前膜:末稍的神經(jīng)細胞膜,遞質小泡有乙酰膽堿遞質。②終板后膜:對應的肌細胞膜,有凹槽和小皺褶,膜上有特異性受體。③終板間隙:有膽堿脂酶。2、內臟運動神經(jīng)末稍,植物性神經(jīng)分布在心肌、平滑肌、腺上皮的神經(jīng)末稍。教案三課題:循環(huán)系統(tǒng)授課學時:4學時教學目的:了解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組成和功能掌握心臟的位置、形態(tài)、構造和功能,掌握心臟的傳導系統(tǒng)和心臟的血管分布。掌握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掌握肺循環(huán)和體循環(huán)血管的主要分支和屬支。5.掌握毛細血淋巴管的結構及右淋巴導管和胸導管的匯集范圍。教學重點:掌握心臟的位置、形態(tài)、構造和功能,掌握心臟的傳導系統(tǒng)和心臟的血管分布。2.掌握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3.掌握肺循環(huán)和體循環(huán)血管的主要分支和屬支。教學難點:掌握心臟的位置、形態(tài)、構造和功能掌握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特點。教學方法:講述板圖教學用具:多媒體模型掛圖教學過程:一、概述:概念:分布于周身的密閉的連續(xù)的管道。二、組成:心血管系統(tǒng)和淋巴管系。心淋巴導管VA毛細血管淋巴器官淋巴管組織液細胞三、功能:1、運輸:CO2、O2、廢物、激素、營養(yǎng)。2、防御:過濾細菌、毒物、提高機體的清潔度、起機體免疫作用。第一節(jié)心血管系統(tǒng)一、概述(一)小循環(huán)(二)大循環(huán)肺泡毛細血管肺A肺V心臟上、下腔V、心V主A毛細血管(三)血管1、分類:動脈(A)大A中A小A(1mm)以下微A(o.3mm)靜脈(V)與同類A伴行毛細血管連續(xù)型有孔型血竇2、血管的一般構造:內膜:內皮:單層扁平上皮。內皮下層:膠原纖維、彈性纖維、平滑肌。內彈性膜:彈性蛋白、有較大的孔。中膜:彈性纖維和平滑肌。③外膜:結締組織。3、各種血管的結構特點:動脈:大A:彈性A中A:肌性A小A:微A:內膜無內彈性膜,中膜2層平滑肌。②靜脈:③毛細血管:(四)微循環(huán)1、概念:微A和微V間的微細血管中的血液循環(huán),稱為微循環(huán),主要有:微A、中間微A、真毛細血管、直捷通路、動靜脈吻合、微靜脈等組成。2、循環(huán)途徑迂回通路直捷通路動、靜脈短路(五)血管分布規(guī)律:1、對稱性分布2、沿身體長軸走行,和神經(jīng)伴行。3、多位關于屈側、隱蔽處。4、與器官的功能相適應。5、經(jīng)體腔時分為臟、壁支。6、吻合支。二、心(一)位置:位胸廓縱隔的前下部,心包內,篇左,1/3位于正中線的右側。2/3位于正中線的左側。(二)外形:中空的肌性器官,呈錐體形,分為心尖、底、兩面。心尖:指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有出入心臟的大血管。胸肋面:前壁。膈面:后壁。兩面表面有環(huán)形溝葉冠狀溝,是心室、心房的分界,前后有從冠狀溝到心尖的縱溝,叫室間溝,分別叫做前后室間溝,是左、右心室的分界線。(三)心的構造1、心腔①右心房:入口:上腔V口。下腔V口冠狀竇口出口:右房室口②右心室:入口:右房室口,有右房室瓣(三尖瓣)。出口:肺A口,有肺A瓣。③左心房:入口:4個肺V口。出口:左房室口。④左心室:入口:左房室口。有左房室瓣(二尖瓣)。出口:主A口,有主A瓣。2、心壁的構造①心內膜:內皮內皮下層心內膜下層②心肌膜:功能性心肌傳導性心?、坌耐饽ぃ簼{膜性心包的臟層心的傳導系統(tǒng)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纖維組成,其功能是產(chǎn)生并傳導沖動,維持心臟的節(jié)律性收縮。包括竇房結、房室結、結間束、房室束、左右束支及蒲肯野氏纖維。起搏細胞(起博)移行細胞(傳導沖動)蒲肯野纖維(和心肌突觸)心臟的血管動脈:左冠狀A右冠狀A靜脈:心大V心中V冠狀竇→右心房。心小V(六)心包(七)心臟功能:維持節(jié)律、推動循環(huán)、保證血供、內分泌功能。三、血管肺循環(huán)的血管1、肺A:左、右肺A入肺。2、肺V:4條入左心房。體循環(huán)的血管動脈1、升主A:左、右冠狀A。頭臂干右鎖骨下A→腋A→肱A→尺A、撓A→掌淺弓和掌深弓右頸總A:頸內A→入顱頸外A:面A、甲狀腺上A、上頜A、顳淺A。2、主A弓:左頸總A左鎖骨下A主A弓和頸內A竇的管壁有壓力感受器,主A小體和頸A小體(球)是化學感受器。3、胸主A:壁支:肋間后A和肋下A。臟支:支氣管A、食管A。壁支:膈下A、腰A。4、腹主A:成對支:生殖腺A、腎上腺A、腎A。臟支:不成對支:腹腔A、腸膜上A、腸系膜下A。5、髂總A:髂內A:臟支壁支髂外A→股A→guoA:脛前A、脛后A。靜脈:屬支1、上腔靜脈系上腔V:左頭臂V和右頭臂V匯合成。頸內V←顱內V頭臂V鎖骨下V←上肢V:深V(與同名A伴行)淺V:頭V
.貴要V、肘正中V。2、心V系:心大V、心中V、心小V→冠狀竇。3、下腔V系:下腔V→左、右骼總V。髂內V髂總V髂外V:下肢V:深V(同名動脈伴行)淺V:大隱V、小隱V。門V系:腹腔不成對臟支的V血管匯集入肝。屬支:脾V、腸系膜上V、腸系膜下V、胃冠狀V。附臍V等四、胎兒血液循環(huán)特點(一)無正常的肺循環(huán)和門靜脈循環(huán)。(二)有五個臨時途徑1、臍A:由髂內A。隨臍帶入胎盤。2、臍V:由胎盤經(jīng)臍帶入胎體。3V導管:續(xù)臍V,通下腔V。4、卵圓孔:位房中隔,通左、右心房。5、A導管:由肺A連通于主A。(三)物質交換的場所在胎盤。(四)生后的變化。1、建立正常的肺循環(huán)和門V循環(huán)。2、臨時途徑閉鎖。臍A→臍側韌帶;②臍V→肝圓韌帶;③V導管→V韌帶;④A導管→A韌帶;⑤圓孔→卵圓窩。第二節(jié)淋巴管一、毛細淋巴管二、淋巴管三、淋巴干:9條左、右頸干左、右鎖骨下干左、右支毛管縱隔干左、右腰干腸干四、淋巴導管1、右淋巴導管,長1~2cm,收集右側上半身的淋巴(3條干),入右頸V角。2、胸導管,長30~40cm,起于乳糜池,收集下半身、左側上半身的淋巴(6條),入左頸V角。教案四課題:免疫系統(tǒng)授課學時:2學時教學目的: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掌握胸腺、淋巴腺、脾的結構及功能掌握免疫應答的基本過程教學重點:1.掌握胸腺、淋巴腺、脾的結構及功能教學難點:掌握胸腺、淋巴腺、脾的結構及功能教學方法:講述板圖教學用具:多媒體掛圖模型教學過程:一、概念:傳統(tǒng)的概念是機體抗感染的能力,現(xiàn)免疫是指機體對異種、異體及自身的物質所發(fā)生的一種復雜的生理反應。二、分類:屏障結構。非特異性免疫細胞的吞噬作用。免疫(先天性免疫)抗微生物物質。特異性免疫體液免疫(獲得性免疫)細胞免疫三、組成:免疫細胞、免疫組織、免疫器官。第一節(jié)免疫細胞一、淋巴細胞(一)胸腺依賴淋巴細胞(TC),細胞免疫。輔助性T細胞(Th)抑制性T細胞(Ts)細胞毒性T細胞(Tc)(二)骨髓依賴淋巴細胞(BC);體液免疫。(三)大顆粒淋巴細胞(LGL)殺份性淋巴細胞(K細胞)天然殺傷淋巴細胞(NK細胞)二、單核吞噬細胞系單核細胞和組織的巨噬細胞,功能:吞噬異物、衰老細胞、抗原逞遞。三、其他抗原逞遞細胞小結樹突細胞:位于淋巴小結生發(fā)中心。交錯突細胞:位脾、胸腺依賴區(qū)和胸腺髓質。四、免疫應答是免疫系統(tǒng)對抗原刺激產(chǎn)生的一系列復雜的過程,分三個階段即感應、反應、效應階段。第二節(jié)淋巴組織一、結構上分:彌散淋巴組織密集淋巴組織淋巴小結淋巴索二、從發(fā)生上分:中樞淋巴組織(早)周圍淋巴組織(晚)第三節(jié)淋巴器官一、胸腺(一)胸腺的位置和形態(tài)(二)胸腺的組織結構1、被膜2、實質:上皮性網(wǎng)狀細胞、T細胞、巨噬細胞。胸腺小葉皮質髓質胸腺小體3、血液供應胸腺A(入實質)→皮質毛細胞血管網(wǎng)(匯合)→髓質毛細血管后微V(立方上皮圍成)→小V出胸腺。4、血→胸腺屏障是胸腺皮質毛細胞血管和其周圍結構的屏障結構,共5層。連續(xù)性毛細胞血管內皮。內皮基膜。血管周隙(有巨噬細胞)。上皮性網(wǎng)狀細胞基膜。上皮性網(wǎng)狀細胞。(三)功能:1、產(chǎn)生T細胞。2、分泌激素。3、維持自我穩(wěn)定。二、囊等同器官和骨髓。三、淋巴結(一)位置與形態(tài)(二)淋巴的組織結構1、被膜2、實質皮質:淋巴小結副皮質區(qū)(胸腺依賴區(qū))皮質淋巴竇②髓質:髓索髓竇③淋巴結的淋巴通道輸入淋巴管→被膜下竇→小梁周竇→髓竇→輸出淋巴管3、淋巴結的功能濾過和清除異物.產(chǎn)生和貯存淋巴細胞.免疫功能.四、脾(一)位置和形態(tài)(二)脾的組織結構1、被膜2、實質(脾髓)白髓:動脈周圍淋巴、脾小結。紅髓:脾索、脾竇。邊緣區(qū):淋巴組織、邊緣竇。(三)脾的血液循環(huán)脾A→小梁A→中央A→毛細血管→邊緣竇↓髓V→小梁V筆毛動脈→毛細血管→脾竇→脾V→門V(四)脾的功能造血破血濃縮血和貯血防御五、扁桃體:腭扁桃體舌扁桃體咽扁桃體內臟學概述一、內臟的組成和功能內臟是位于體腔內和頭頸部及會陰部的通向體外的器官(腸、胃、胰、肝、腎等)。根據(jù)生理功能,組成四個系統(tǒng):消化、呼吸、泌尿、生殖。二、內臟器官的一般形態(tài)構造(一)中空性器官1、形態(tài):外有壁:內有空腔,呈管狀。2、構造:大致都有4層,以消化管為標準。粘膜層:上皮層:各部的上皮不同,吸收、分泌。固有膜:小腺體、小淋巴管。粘膜肌層:內環(huán)、外縱兩層。促進吸收、分泌、血運行。粘膜下層:疏松結締組織,富含血管、神經(jīng)、淋巴管,支持、營養(yǎng)。肌層:常有內環(huán)、外縱的平滑肌。外膜:漿膜(單層的間皮和少許結締組織),纖維性外膜。(二)實質性器官往往有血管、神經(jīng)等結構伴行出入一地,這個地方稱為門(肝門、肺門、腎門)。教案五課題:消化系統(tǒng)授課學時:4學時教學目的:了解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和功能。掌握消化器官的一般結構和食管、胃、腸的結構特點及功能。掌握肝、胰、唾液的結構特點及功能。教學重點:1.掌握消化器官的一般結構和食管、胃、腸的結構特點及功能。2.掌握肝、胰、唾液的結構特點及功能。教學難點:1.掌握消化器官的一般結構和食管、胃、腸的結構特點及功能。2.掌握肝、胰、唾液的結構特點及功能。教學方法:講述板圖教學用具:多媒體掛圖模型教學過程:第一節(jié)消化系統(tǒng)概述一、組成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大腸。消化腺:肝、胰、唾液腺、管壁上小腺體。二、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由大塊→小塊;由干→濕;通過咬切、磨碎、吞咽、胃腸蠕動運送下行→排出?;瘜W性消化:復雜的大分子物質(消化)→簡單的小分子物質。三、功能:消化食物、攝取營養(yǎng)、排除殘渣及防御、內分泌。第二節(jié)消化管一、口腔及附器二、咽三、食管四、胃(一)胃的位置、形態(tài)與分部1、位置:胃大部位于左季肋部、小部分位于腹上部。2、形態(tài):胃有上、下口,前、后壁,大、小彎,上口稱賁門,接食管,下口稱幽門,續(xù)十二指腸。前壁,朝向前上方。后壁,朝向后下方。胃小彎,前后壁在上方構成的弓狀緣、凹向右上,靠右側有角切跡。胃小彎,前、后壁在下方構成的弓狀緣,凸向左下。3、分部:賁門部、胃底、幽門部、胃體。(二)胃的結構特點1、粘膜層:皺襞:內表面由粘膜層和粘膜下層組成的縱行皺襞,皺襞上布滿不規(guī)則的胃小區(qū),小區(qū)內又有針尖大小的凹陷,稱胃小凹。上皮層:單層柱狀上皮,表面有一層上皮分泌的粘液。固有膜:內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小腺體。幽門腺、賁門腺,分別位于相應部位,分枝的管狀腺,主要分泌粘液。胃底腺:位于胃底和胃體部,單管狀腺和分枝的管狀腺,由4種細胞組成,全長可分為三段:頸、體、底。a.鹽酸細胞(壁細胞):腺的上半部較多,肥體大,呈三角形或圓球形,常有雙核,電鏡下觀察:游離面胞膜凹陷向細胞質,形成迂曲的小管,這種小管稱細胞內分泌小管,小管的細胞膜又向管腔內突出一些微絨毛,增加了壁細胞的表面積,管周圍有許多管泡狀的滑面內質網(wǎng)和粗面內質網(wǎng)。目前認為滑面內質網(wǎng)能傳遞血漿中CI—至細胞內小管的胞膜上,而壁細胞又有豐富的碳酸酐酶,能將代謝過程中產(chǎn)生的CO2與H2O結合成H2CO3(碳酸)碳酸解離成H+和HCO3—,H+通過細胞膜的細胞內小管與CI—結合成HCI(鹽酸),HCI排到胃底腺的腺腔內。另壁細胞可產(chǎn)生一種內因子與B12結合促進回腸對B12的吸收。b.胃酶細胞(主細胞):位于體和底部,圓柱狀,嗜堿性,質內有酶原顆粒,當分泌時,顆粒向細胞游離面移動,顆粒的膜與胞膜融合,將酶原排出。c.頸粘液細胞:位于頸部。d.未分化細胞:位頸部。2、粘膜下層:3、肌層:發(fā)達,內斜,中環(huán),外縱三層平滑肌,賁門和幽門部環(huán)行平滑肌增厚形成括約肌。4、外膜:漿膜。(三)功能1、消化食物:①物理性消化:②化學性消化:分泌胃液晝夜1000~1500ml,PH值0.9~1.6。胃蛋白酶原(酸)→胃蛋白酶↓蛋白質(水解)→多肽。2、吸收:水、酒精。3、暫時貯存食物。五、小腸:長5~7米,分為三部。(一)小腸的分部:1、十二指腸:長25~30cm。呈“C”形彎曲,包繞胰頭。分為:上部:有十二指腸球。降部:有十二指腸乳頭。是膽總管的開口。水平部:升部:十二指腸空腸曲與空腸分界。2、空腸與回腸:空腸:上2/5,位左上腹部,腔大壁厚,血管多呈紅色,運動快,內容物少?;啬c:下3/5,右下腹部,腔小壁厚,血管少呈淡紅色,運動慢,內容物多。(二)小腸的結構特點1、粘膜層:粘膜和粘膜下層形成半環(huán)狀的皺襞,稱環(huán)狀襞。表面布滿細而密的指狀突起,稱小腸絨毛。絨毛是上皮層和固有膜組成,上段多而密,下段稀而低。①上皮層:吸收細胞:有微絨毛,1~2億個/mm2。杯狀細胞:單細胞腺。②固有膜:伸入絨毛內,形成中柱,內有一條盲端的毛細淋巴管,稱中央乳糜管。乳糜管周圍有毛細血管網(wǎng)和縱行的平滑肌。③小腸腺:固有膜有大量的單管狀腺,開口于絨毛底部之間。細胞成分有:吸收細胞、杯狀細胞、帕內特細胞(Panethcell),未分化細胞、嗜銀細胞。2、粘膜下層:十二指腸有十二指腸腺,粘液腺。3、肌層:內環(huán)、外縱兩層平滑肌。4、外膜:十二指腸為纖維性外膜,其余為漿膜。六、大腸:長1.5米,分為盲腸、結腸、直腸三部。(一)結構特點1、粘膜層無絨毛,大腸腺長而密,上皮層和腸腺中杯狀細胞多。2、有結腸帶和結腸袋。3、腸脂垂。(二)分部:1、盲腸和闌尾:盲腸是大腸起始部,下端游離,形態(tài)是盲囊袋狀,位右髂窩內,內側有回腸的開口?;啬c的粘膜皺褶突入盲腸稱回盲瓣,防止食糜回流。闌尾長7~9cm,在1~28cm之間。2、結腸:成門字形,分為四部。①升結膜:由盲腸上升→肝曲。(右曲)②橫結腸:橫行向左→脾曲(左曲)③降結腸:左曲下降→左髂嵴續(xù)乙狀結腸。④乙狀結腸:左髂嵴→第三骶椎上緣處,乙字彎曲。(三)直腸:12~15cm,上續(xù)乙狀結腸,下開口于肛門。七、消化管壁的內分泌細胞與APUD系統(tǒng):嗜銀細胞為內分泌細胞。機體內廣泛區(qū)域,消化管、腺。內分泌腺(如甲狀腺濾泡旁細胞,胰島細胞,腎上腺髓質嗜鉻細胞,垂體前葉細胞),呼吸管道、泌尿生殖管道等處,有些細胞具有共同的特性:細胞內含胺量高,具有攝取胺前體,并進行脫羧基反應產(chǎn)生肽類物質能力。凡具有這種特性的細胞稱為攝取胺前體脫羧細胞,簡稱為APUD系統(tǒng)。能分泌多種激素和組胺及5—羥色胺。第三節(jié)消化腺一、唾液腺(三對)(一)腮腺:漿液性腺,位于耳的前下方,腮腺導管越咬肌表面(顴弓下一橫指)開口于上頜第二磨牙對面的頰粘膜上。(二)下頜下腺:混合腺,下頜骨體內面導管開口舌下阜。(三)舌下腺:混合腺,口腔底粘膜的深面唾液濕潤食物,并含唾液淀粉酶。二、肝:成人重1200~1500g。(一)位置:大部位于右季肋區(qū)和腹上區(qū),小部位左季肋區(qū)。(二)體表投影:上界平右第五肋間隙,下界與右肋弓一致,劍突下3cm,七歲以下的兒童右肋弓以下2cm處可以摸到,此范圍內可以叩診聽到濁音。(三)肝的形態(tài)與分葉1、形態(tài):楔形,上面膨隆,為膈肌復蓋,又稱膈面,下面凹陷,與臟器相鄰,又稱臟面,前緣銳利,后緣鈍圓。2、分葉:上葉以鐮狀韌帶為界,分為左、右兩葉,下面有“H”的溝將肝分為四葉。右縱溝前方有膽囊窩,后有下腔V窩。左縱溝前方有肝圓韌帶,后有靜脈韌帶。中間有橫溝,稱肝門,是肝管、肝固有動脈,門靜脈、淋巴管和神經(jīng)出入肝門之處,由H形的溝分為左葉、右葉、方葉和尾狀葉。(四)肝的微細結構1、被膜:結締組織膜2、肝小葉:50~100萬個,是肝的結構和功能單位,長2mm,寬1mm,多面梭柱狀。①肝細胞:多角形腺細胞,1~2個核,位中央,質內含各種細胞器。②肝索肝板:由肝細胞分枝吻合而成,成索狀,立體觀肝索吻合成不規(guī)則的板狀,稱肝板。③肝血竇:肝動脈和門靜脈分枝進入肝小葉共同形成的竇狀毛細血管,一層內皮細胞組成。竇內有星狀細胞(枯否氏細胞),具有吞噬能力。肝竇的血液匯入中央V。中央靜脈:位于肝小葉的中央,與相鄰的中央V合成小葉下V,繼而合成了3~4條肝V,注入下腔V。⑤膽小管:又稱毛細膽管,肝細胞之間的小管道,兩細胞膜凹陷而成,肝細胞膜就是膽小管的壁,肝細胞合成的膽汁進入膽小管→小葉間膽管→肝管出肝。肝細胞有三個接觸面:肝細胞與肝細胞,肝細胞與肝血竇,肝細胞與膽小管。3、門管區(qū):又稱匯管區(qū),位于肝小葉與肝小葉之間,此區(qū)有小葉間A(肝A有分支),小葉間V(門V的分支),小葉間膽管(膽小管匯集而成)和小葉間結締組織組成。(五)肝的血液循環(huán)特點1、血供豐富2、兩種血液來源機能血管:門V→肝葉V→小葉間V肝竇→中央V→肝V→下腔V。營養(yǎng)血管:肝A→肝葉A→小葉間A(六)肝的功能1、分泌膽汁:成人每日500~1000ml,主要成份是膽鹽和膽色素。2、代謝功能:三大物質的合成與分解。3、貯存。4、防御解毒。5、造血。(七)膽囊與膽道1、膽囊:呈梨形的肌性囊袋,容量為40~60ml。功能是貯存和濃縮膽汁(20~30倍)。2、輸膽管道:肝細胞分泌膽汁→膽小管→小葉間膽管→左右肝管→肝總管→膽總管→十二指腸乳頭?!懩摇懩夜芤认俟堋认偃?、胰:分頭、體、尾。(一)位置和形態(tài)頭膨大被十二脂腸包繞,體位胃的后方,橫位于腹后壁,尾鄰接脾門,分為外分泌部和內分泌部兩部分。(二)胰的組織結構1、外分泌部:復管泡狀腺,有腺泡和導管,腺泡為純漿液性腺泡,分泌胰液,內含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2、內分泌部:腺泡之間的細胞團,染色較淡,稱胰島。多者有十萬~百萬個,主要分布在胰尾。A細胞:占20%。體大,橢圓形,核圓位細胞一側,質內有大的顆粒,分泌高血糖素。B細胞:占75%,較A細胞小,分泌胰島素。C細胞:數(shù)量少,著色淺,認為是A、B細胞的前身,或是分泌后的狀態(tài)。D細胞:占5%,分泌生長激素釋放抑制因子,(簡稱抑素),作用是抑制A、B細胞的分泌活動。教案六課題:呼吸系統(tǒng)授課學時:2學時教學目的:1.了解呼吸系統(tǒng)的功能和組成。2、掌握喉、氣管、支氣管的構造。3、掌握肺的位置、形態(tài)、分葉和結構。教學重點:1.掌握喉、氣管、支氣管的構造。2、掌握肺的位置、形態(tài)、分葉和結構。教學難點:掌握肺的位置、形態(tài)、分葉和結構教學方法:講述板圖教學用具:多媒體掛圖模型教學過程:概述:組成:上呼吸道:鼻、咽、喉。下呼吸道:氣管、支氣管。肺:功能:吸入O2,排除CO2,鼻有嗅覺作用,喉有發(fā)音作用。一、鼻:分外鼻、鼻腔、鼻旁竇三部分。二、咽:是消化和呼吸的共用管道。咽腔交叉。吞咽反射。三、喉:是呼吸通道,又是發(fā)音器官。四、氣管與支氣管(一)氣管:16~20個呈“C”字形的透明軟骨環(huán)由結締組織構成的環(huán)狀韌帶連結,并在后1/3處有平滑肌閉封而成的管狀。(二)支氣管:是位于氣管叉和肺門之間的一段氣管。左支管長4~5cm,較水平,右支氣管長2~3cm,較垂直。(三)氣管與支氣管的微細結構(三層)。1、粘膜層:上皮為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纖毛細胞,刷細胞,基細胞顆,粒細胞,杯細胞),固有膜有豐富地彈性纖維,淋巴組織,漿細胞。2、粘膜下層:疏松結締組織,神經(jīng)、血管、混合性腺泡。3、外膜:透明軟骨,平滑肌,致密結締組織。五、肺(一)肺的位置和形態(tài)1、位置:胸腔內,縱隔兩側,左、右各一,左肺狹長,右肺寬短。2、形態(tài):肺近似半錐體形,上端為肺尖,下面為肺底,也稱膈面。三個面:外側面(肋面),內側面(縱隔面)有肺門,膈面與膈相貼。三緣:前緣、后緣和下緣,是面與面的分界線。(二)肺的分葉:左肺由斜行的葉間裂分為上、下兩葉。右肺由斜行的葉間裂和橫行的水平裂分為上、中、下三葉。(三)肺內支氣管:由支氣管入肺門分出二級氣管,即肺葉支氣管,肺葉支氣管分出三級支氣管即肺段支氣管,再反復分支形成支氣管樹。(四)肺的血管:1、機能血管:組成小循環(huán)的血管。2、營養(yǎng)血管:支氣管動脈,支氣管靜脈。(五)肺的組織結構:1、胸膜臟層:漿膜在肺門處伴隨支氣管,血管和神經(jīng)等進入肺內將肺分隔成許多肺小葉。肺小葉是由管徑在1mm以下的細支氣管及其所屬的肺組織構成。2、肺的傳導部:包括肺葉支氣管,肺段支氣管、小支氣管(徑在2~3mm)、細支氣管、終末細支氣管。以上各段支氣管,結構與肺外的支氣管大致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點:上皮層由假復層纖毛狀一單層纖毛柱狀。杯狀細胞、軟骨、腺體逐漸減少甚至變無,平滑肌相對增多。3、肺的呼吸部:①呼吸性細支氣管。②肺泡管。③肺泡囊。④肺泡:半球形的囊泡,氣體交換的場所,一面開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細支氣管,成人的3~4億,表面積達100平方米,泡壁薄,內表面有一層肺泡上皮,電鏡下觀察有兩種上皮細胞:扁平細胞(Ⅰ型細胞):一層連續(xù)性上皮,扁平。分泌細胞(Ⅱ型細胞):少,立方形,分泌物在表面形成一層液膜,稱表面活性物質,降低表面張力,維持肺泡的形態(tài)。肺泡隔:內有毛細血管網(wǎng),纖維,吞噬細胞等。肺泡孔:平衡相鄰肺泡壓力。氣血屏障:肺泡內的氣體與血管的氣體交換通過的四層結構。即:肺泡上皮、上皮基膜、內皮基膜、毛細血管內皮。六、胸膜與胸膜腔(一)胸膜:漿膜,分為臟胸膜與壁胸膜,二者在肺門處相互移行,形成密閉的胸膜腔。(二)胸膜腔:密閉、少量滑液、呈負壓。七、縱隔:位于兩側縱隔胸膜之間所有器官,結構和結締組織的總稱。教案七課題:泌尿系統(tǒng)授課學時:2學時教學目的:1、了解泌尿系統(tǒng)的組成和功能。2、掌握腎的位置、形態(tài)和結構。3.了解輸尿管、膀胱的位置和形態(tài)。4、了解男女性尿道的差異。教學重點:掌握腎的位置、形態(tài)和結構。教學難點:掌握腎的位置、形態(tài)和結構。教學方法:講述板圖教學用具:多媒體模型掛圖教學過程:概述:組成:腎、輸尿管、膀胱、尿道四部分。功能:排除機體代謝的有害物質,維持內環(huán)境的恒定。一、腎(一)腎的形態(tài):蠶豆形,前后略扁,分上下兩端,前后兩面和內外兩緣。內側緣中部凹陷稱腎門,腎門向實質凹陷形成的腔稱腎竇。(二)腎的位置與被膜1、位置:腹腔后上部,腹膜的后方,貼腹后壁,脊柱兩側,左右腎呈八字形排列,左腎的上端平T12的上緣,下端平L3的上緣,右腎的上端平T12的下緣,下端平L3的下緣。2、腎的被膜:從內向外依次:①腎纖維膜;②脂肪囊;③腎筋膜。(三)腎的大體結構(冠狀面觀察)1、皮質:居表層,色深,并深入髓質,形成腎柱。自髓質放射狀伸入皮質的條紋稱髓放線。2、髓質:色較淡,由15~20個腎錐體組成,底朝向皮質,尖向腎竇,形成7~12個腎乳頭,乳頭上有10~30個乳頭孔,腎乳頭周圍有膜性短管包繞,形成7~8個腎小盞,2~3腎小盞合成1個腎大盞,2~3腎大盞合成1個腎盂,腎盂出腎門再延續(xù)為輸尿管。(四)腎的組織結構:主要有腎單位和集合小管組成。1、腎單位:是腎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每腎有100萬個以上的腎單位,每個腎單位由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①腎小體:由腎小球和腎小囊組成,位于皮質和腎柱內,分為血管極和尿極。入球微A→腎小球→出球微A↓腎小囊(腎小囊上皮:單層扁平上皮。腎小球上皮:足細胞。)↓腎小囊腔(原尿)電鏡下觀察:血管球的毛細血管內皮有孔,孔徑50~100nm,多數(shù)沒有隔膜,臟層的足細胞有突起,相鄰足細胞的突起形成指間交叉。突起間的裂隙稱裂孔,徑25nm,有一層薄膜,稱裂孔隔膜;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與足細胞的突起有一層共同的基膜,原尿進入囊腔,經(jīng)過有孔的內皮、基膜、裂孔隔膜。三層結構都能限制一定大小的物質通過,稱為濾過屏障。腎小管:近端小管曲部(近曲小管)直部腎小管細段髓袢遠端小管直部曲部(遠曲小管)a.近端小管曲部:單層立方上皮圍成,管的上皮細胞腔面有刷狀緣,電鏡下觀,可見微絨毛,側突和基底褶,側突內和褶內有長桿狀線粒體。b.近端小管直部:與上基本相同,上皮略低。c.細段:單層扁平上皮,無刷狀緣,微絨毛和側突較少。d.遠端小管:單層立方上皮,無刷狀緣,微絨毛較短而少,有基底褶和側突。2、集合小管:接遠端小管的是弓集合小管→直集合管→乳頭管→乳頭孔→腎小盞。3、球旁復合體:①球旁細胞:分泌腎素。②致密斑:Na+的感覺器。③球外系膜細胞:信息傳遞作用。4、腎間質:有間質細胞,分泌前列腺素和產(chǎn)生纖維與基質。(五)腎的血循環(huán)1、腎的血管:2、循環(huán)特點:①腎動脈粗、短、血流量大,占總輸出量的1/4。②兩端皆為微動脈。③兩次毛細血管網(wǎng)。④直小血管袢與髓袢伴行。二、輸尿管:25~30cm長,肌性管道。三、膀胱:肌性囊袋。四、尿道:男性長20cm,女性長3~5cm。五、尿液的產(chǎn)生及排放腎A→入球微A→腎小球→出球微A↓濾過屏障→腎小囊→近端小管曲部→髓袢→遠端小管曲部→集合管→乳頭管→腎小盞→腎大盞→腎盂→輸尿管→膀胱→尿道→體外教案八課題:生殖系統(tǒng)授課學時:4學時教學目的:1、了解男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組成及功能。2、掌握生殖腺的組織結構。3、掌握輸卵管、子宮的結構。教學重點:1.掌握生殖腺的組織結構。2、掌握輸卵管、子宮的結構。教學難點:掌握生殖腺的組織結構。教學方法:講述板圖教學用具:多媒體模型掛圖教學過程:概述:組成:生殖腺、輸送管道、附屬腺、外生殖器。功能:1、產(chǎn)生生殖細胞,繁殖后代,延續(xù)種族。2、分泌性激素。第一節(jié)男性生殖器一、睪丸(一)形態(tài)和位置略扁的橢圓形,位于陰囊內。(二)睪丸的結構1、大體結構①被膜:由外向內為睪丸固有鞘膜、白膜和血管膜。②睪丸小葉:250個,內有1~4條生精小管,在近睪丸縱隔處變成精直小管,在縱隔內交織成睪丸網(wǎng),由網(wǎng)發(fā)出12~15條輸出小管入附睪,匯集成附睪管。2、睪丸組織結構①生精小管:生精細胞:精原細胞、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精子細胞、精子。支持細胞:吞噬遺棄物,支持營養(yǎng)生精細胞,分泌雄性激素結合蛋白,維持生精小管內的雄激素水平。②睪丸間質:間質細胞,分泌雄激素。③精直小管和睪丸網(wǎng):單層立方上皮圍成。二、輸精管道(一)附睪:1、輸出小管:12~15條,單層纖毛柱狀上皮。2、附睪管:4~6m長,假復層纖毛柱狀上皮。精子在此繼續(xù)發(fā)育成熟。(二)輸精管和射精管輸精管是肌性管道,平均長31~32cm。射精管是穿前列腺的一段,2cm長。三、附屬腺:分泌堿性粘液。(一)精囊:1對。(二)前列腺:1個。(三)尿道球腺:1對。四、男性外生殖器:陰囊、陰莖。五、精子的生成及排放途徑。第二節(jié)女性生殖一、卵巢(一)形態(tài)和位置:位髂內、外動脈分叉處的卵巢窩內。扁卵圓形,分為上、下端、內、外面和前、后緣。上端連卵巢懸韌帶,連于盆側壁,有卵巢血管。下端連有卵巢固有韌帶,連于子宮底。(二)微細構造:1、被膜:表面上皮:單層扁平或立方上皮,屬間皮(腹膜)。白膜:致密結締組織。2、髓質:中部。3、皮質:①結締組織:有梭形細胞,組成卵泡膜。②卵泡:由母卵細胞和卵泡細胞構成,一生中數(shù)量變化大,新生兒有70~200萬個,青春期4萬個,50歲剩幾百個,根據(jù)發(fā)育程度不同,分為:a.原始卵泡:皮質淺層,體積小,數(shù)量多。由初級母細胞和單層扁平的卵泡細胞構成。b.初級卵泡: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卵母細胞增大,周圍出現(xiàn)透明帶。卵泡細胞由扁平變成立方或柱狀,單層變成5~6層,周圍出現(xiàn)卵泡膜。c.次級卵泡:卵泡細胞增至6~12層,漸形成卵泡腔,卵母細胞和部分卵泡細胞形成卵丘和放射冠,粒細胞和膜細胞協(xié)同合成分泌雌激素。d.成熟卵泡:黃體生成素的作用下,卵泡液劇增,直徑可達2cm。排卵前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一個次級卵母細胞和一個小的極體。③黃體:粒黃體細胞:孕激素,松弛素。膜黃體細胞:二者協(xié)同分泌雌激素。④閉鎖卵泡與間質腺。⑤門細胞:分泌雄激素。二、輸卵管長10~12cm的肌性管道,分為子宮部,峽部、壺腹部和漏斗部。三、子宮:(一)子宮的位置和形態(tài)(二)子宮壁的結構:內膜:功能層:較厚?;讓樱狠^薄。肌膜:平滑肌。外膜:大部漿膜,少部纖維膜。四、陰道五、女性外陰教案九課題:內分泌系統(tǒng)授課學時:2學時教學目的了解內分泌系統(tǒng)的組成、構造特點和生理功能。2、掌握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腦垂體的位置、形態(tài)、顯微結構和功能。3.掌握丘腦下部和垂體的聯(lián)系。教學重點:1.掌握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腦垂體的位置、形態(tài)、顯微結構和功能。2.掌握丘腦下部和垂體的聯(lián)系。教學難點:掌握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腦垂體的位置、形態(tài)、顯微結構和功能。教學方法:講述板圖教學用具:多媒體模型掛圖教學過程:概述:1、定義:分泌物為激素的無管腺。2、結構特點:①主要由具分泌功能腺上皮構成。②腺上皮排列成團塊狀、索狀、板狀、囊泡狀。③腺體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3、存在的形式:①內分泌器官。②內分泌組織。③神經(jīng)內分泌。4、功能特點:①調節(jié)機體活動,維持內環(huán)境的衡定。②維持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③作用特定的器官和組織。一、甲狀腺(一)位置與形態(tài):1、位置:頸前部,喉和氣管的前方和兩側。2、形態(tài):左、右葉,峽部,錐狀葉。(二)組織結構與功能:1、被膜2、實質①甲狀腺濾泡:單層立方上皮圍成,濾泡腔內含膠體,含碘化的甲狀腺球蛋白。濾泡分泌甲狀腺激素T3、T4(T4甲狀腺素)。甲狀腺激素的形成經(jīng)過合成,貯存,碘化,重吸收,分解和釋放等過程。甲狀腺激素的功能:a.調節(jié)基礎代謝,增強細胞的氧化。b.促進生長、分化、促動物的變態(tài)反應。c.影響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發(fā)育。甲狀腺機能亢進和減退均會出現(xiàn)癥狀。②濾泡旁細胞,常位于腺泡壁的基底膜和腺泡間質中,分泌降鈣素。二、甲狀旁腺(一)位置和形態(tài)左、右葉的后方,2對,扁橢圓形小體。(二)結構與功能表面有被膜,內部為實質,實質由主細胞和嗜酸細胞組成,主細胞分泌甲狀旁腺激素(升鈣素)。三、腎上腺(一)位置和形態(tài)位于腎的上端,左腎上腺較大,左側的半月形,右側的腎上腺三角形。(二)結構與功能1、被膜:2、實質:皮質:占80~90%。髓質:占10~20%。①皮質:分為三個帶。a.球狀帶:薄,約占15%,細胞較小,排列成球狀團塊。功能:分泌鹽皮質激素(如醛固酮)。作用于腎小管和集合小管,保鈉排鉀。b.束狀帶:厚,約占78%,細胞排列成單行或雙行的索狀,與被膜呈垂直方向伸向內方。功能:分泌糖皮質激素,影響糖、蛋白質的代謝。c.網(wǎng)狀帶:占7%,細胞索交叉吻合成網(wǎng)狀。功能:兩性皆產(chǎn)生雄性激素為主,也產(chǎn)生少量雌激素。②髓質:嗜鉻細胞,分泌兩種激素。腎上腺素:主要作用于心肌。去甲腎上腺素:主要作用于周圍血管平滑肌。四、垂體(一)位置與形態(tài)1、位置:垂體窩內,與下丘腦相連。2、形態(tài):橫位的橢圓形,重約0.5~0.6克,女性大于男性。分部:遠側部(前葉)腺垂體結節(jié)部中間部垂體后葉神經(jīng)部神經(jīng)垂體漏斗干漏斗正中隆起(二)腺垂體的結構與功能1、遠側部:由腺細胞、血竇、結締組織構成、腺細胞成團、束。腺細胞分為:①嗜酸細胞,占40%,分為兩型。生長激素細胞:促骨增長;催乳素細胞:促乳腺發(fā)育及泌乳。②嗜堿性細胞,占10%,分為三型。促甲狀腺激素細胞。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促束狀帶和網(wǎng)狀帶)。促性腺激素細胞:促卵泡激素(精子生成素)。黃體生成素(促間質細胞激素)。③嫌色細胞:占50%,脫粒后細胞或未分化細胞。2、中間部:有囊泡和嗜堿性小細胞,產(chǎn)生促黑素細胞激素。3、結節(jié)部:有嗜酸性和嗜堿性小細胞,血管豐富。(三)神經(jīng)部的結構和功能:1、結構:主要由神經(jīng)纖維,神經(jīng)膠質細胞,血管構成。赫林氏體:分泌顆粒聚集成的膨大。2、功能:釋放抗利尿激素(升壓素)和催產(chǎn)素。(四)垂體與下丘腦的聯(lián)系。1、神經(jīng)垂體與下丘腦的聯(lián)系(下丘腦垂體束)。視上核(抗利尿激素)室旁核(催產(chǎn)素)下丘腦垂體束→神經(jīng)部2、腺垂體與下丘腦的聯(lián)系(垂體門脈系)下丘腦產(chǎn)生促激素釋放激素(6種)和促激素釋放抑制激素(3種)?!跫壝氀芫W(wǎng)↓門微靜脈↓次級毛細管網(wǎng)↓遠側部腺垂體細胞(促進或抑制)教案十課題:感覺器官授課學時:3學時教學目的:1、感覺器和感覺器官的概念2、掌握眼球壁結構、折光裝置的功能3、了解眼的附屬器官4、掌握耳的構造、內耳的微細結構教學重點:1、感覺器和感覺器官的概念2、掌握眼球壁結構、折光裝置的功能3.掌握耳的構造、內耳的微細結構教學難點:1.掌握眼球壁結構、折光裝置的功能2.掌握耳的構造、內耳的微細結構教學方法:講述板圖教學用具:多媒體掛圖模型教學過程:感覺器官是感覺器和附屬結構的總稱,簡稱感官。感受器是指接收某種刺激,將刺激能量轉換為神經(jīng)沖動的結構,是能量轉換器。(泛指感覺神經(jīng)元樹突的末端及其特化結構)。第一節(jié)視器(眼:眼球和眼副器)一、眼球(眼球壁和內容物)(一)眼球壁(三層)1、纖維膜:角膜:前1/6,無色透明,無血管和淋巴管,神經(jīng)末稍豐富。鞏膜:后5/6,堅韌、白色,交界處有一環(huán)形的鞏膜靜脈竇。2、血管膜:豐富的血管和色素。①虹膜:圓盤狀,有瞳孔,瞳孔括約肌(副交感神經(jīng)支配),瞳孔開大?。ń桓猩窠?jīng)支配)。②睫狀體:虹膜的后部,平滑?。ǜ苯桓兄洌逘钔簧嫌薪逘钚c晶狀體相連,改變晶狀體的曲度。③脈絡膜:占后2/3,血管和色素,有營養(yǎng)和遮光作用。3、視網(wǎng)膜:視網(wǎng)膜盲部:貼虹膜和睫狀體內面。視網(wǎng)膜視部:貼脈絡膜的內面,可見視神經(jīng)盤和黃斑。視網(wǎng)膜視部的結構:①色素上皮層:由單層細胞組成,內含色素顆粒,細胞的突起能伸入到視覺細胞的周圍。②視覺細胞層:由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組成,緊貼在色素細胞層的內面。有感覺物質,光刺激時,引起化學變化和電位變化,產(chǎn)生神經(jīng)沖動。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都有外節(jié),內節(jié),胞體和終足(內突起)四部分組成。視錐細胞:外節(jié)呈錐狀得名,感強光,具有色覺感,感光物質是視紫蘭質,人的視網(wǎng)膜有三種不同的視錐細胞,分別吸收(紅、藍、綠)三種不同顏色的不同長度的光波。視桿細胞:外節(jié)呈桿狀而得名。感弱光,無色覺,感光物質是視紫紅質。相同點:a、結構上都有4部組成。b、外節(jié)有膜盤。c、感覺物質鑲嵌在膜盤上。不同點:a、外節(jié)的形狀不同。b、數(shù)量上不同(視錐600~800萬個,視桿11000~12000萬個)。c、分布不同。d、感光物質不同。e、功能上不同。③雙極細胞層:④節(jié)細胞層:軸突向后經(jīng)視盤穿鞏膜,形成視神經(jīng)。(二)內容物1、晶狀體:位虹膜和玻璃體之間,雙凸透鏡狀,無色透明,無血管,無神經(jīng),外面包有一層被膜叫晶狀體囊,富有彈性,周圍有晶狀體懸韌帶,連于睫狀突上。2、玻璃體:位于晶狀體的后方,透明的膠狀物質。房水由睫狀體分泌產(chǎn)生→后房→瞳孔→前房→虹膜角膜角→鞏膜靜脈竇。二、眼副器(一)眼瞼(二)結膜(三)淚器(四)眼外肌第二節(jié)前庭蝸器(位聽器、耳)一、外耳(一)耳廓:以彈性軟骨作支架,外包繞皮膚。(二)外耳道:由外耳門——鼓膜的管道。外1/3為軟骨,內2/3為骨質,表面復有皮膚,內含毛囊,皮脂腺,盯聹腺。二、中耳(一)鼓膜:呈淺漏斗狀,尖部叫鼓膜臍,凹向外耳道,凸向鼓室。由三層結構:外層復層扁平上皮,中層致密結締組織,內層為單層立方上皮。(二)鼓室:內有錘骨,砧骨和鐙骨連成聽骨鏈。(三)咽鼓管:鼓室→咽鼓管→咽。(四)乳突竇的乳突小房三、內耳(迷路,分為骨迷路和膜迷路)(一)骨迷路:由前向后可分為:耳蝸、前庭、半規(guī)管,互相連通。1、骨半規(guī)管:前、外、后三個半規(guī)管互相垂直,每個管具有兩個腳,即一單腳和一壺腹腳,膨大的為骨壺腹,前、后半規(guī)管的單腳合成總腳。2、前庭:為不規(guī)則的腔:后方有五個口通半規(guī)管,前下方有一個孔通耳蝸,外側壁叫中耳迷路壁,是鼓室內側壁,有前庭窗和蝸窗。3、耳蝸:位于內前方:長3cm的螺旋管,盤2.5周而成,分為蝸頂和蝸底,中間的骨質叫蝸軸,由蝸軸發(fā)出骨螺旋族板,伸入到蝸螺旋管,其上部為前庭階,下部為鼓階。在蝸頂,螺旋板離開蝸軸形成鐮狀螺旋板鉤。此處與蝸軸間形成蝸孔,以蝸孔勾通前庭階與鼓階。(二)膜迷路1、膜性半規(guī)管:3個膜半規(guī)管有5個口通向橢圓囊。3個膜壺腹有向腔內突出的粘膜隆起稱壺腹嵴,相互垂直。壺腹嵴的結構:①終帽(膠質)②上皮:支持細胞、毛細胞。③結締組織:有神經(jīng)纖維,是前庭神經(jīng)節(jié)雙極神經(jīng)細胞的樹突,其末稍與毛細胞突觸。壺腹嵴的功能:感覺旋轉變速運動。2、橢圓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內,橢圓囊借橢圓囊球囊管與球囊相通,球囊借連合管與蝸管相通,膜迷路相互勾通。兩囊內有突向腔的位覺斑。位覺斑的結構:①耳石膜:膠質膜上有耳石。②上皮:支持細胞、毛細胞。③結締組織:有神經(jīng)纖維,是前庭神經(jīng)節(jié)雙極神經(jīng)細胞的樹突,末稍與毛細胞突觸。位覺斑的功能:感覺頭在空中的位置和直線變速運動。3、蝸管:耳蝸內的膜性管道,橫斷面呈三角形,有3個壁。①外壁:螺旋韌帶上有血管,復層柱狀上皮內有毛細血管,分泌內淋巴液。②上壁:前庭膜,兩層扁平上皮。③下壁:膜螺旋,也稱基底膜,有膠原纖維形成的聽玄,上有螺旋器,是聽覺感覺器。螺旋器的結構:①蓋膜:膠質膜,由前庭唇伸出,覆蓋中螺旋器的表面。②上皮:內柱細胞柱細胞:隧道支持細胞:外柱細胞內指細胞(單列)指細胞:外指細胞(3~5列)內毛細胞(單列,3500個)。毛細胞:外毛細胞(3~5列,20000個)。③結締組織:有螺旋神經(jīng)節(jié)雙極神經(jīng)細胞樹突,其末稍與毛細胞突觸。4、聲波的傳導途徑①聲波→耳廓→外耳→鼓膜→聽骨鏈→前庭窗→前庭階和鼓階的外淋巴→蝸管的內淋巴→螺旋器毛細胞→神經(jīng)沖動→蝸神經(jīng)→腦(分析)。②聲波→外耳道→中耳鼓室內的空氣→蝸窗→鼓階的外淋巴→蝸管的內淋巴→螺旋器毛細胞→神經(jīng)沖動→蝸神經(jīng)→腦。聲波→骨迷路→前庭階和鼓階的外淋巴→蝸管內淋巴→螺旋器毛細胞→神經(jīng)沖動→蝸神經(jīng)→腦。教案十一課題:神經(jīng)系統(tǒng)授課學時:12學時教學目的:了解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組成。2、掌握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組成,以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常用術語。3、掌握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4、掌握周圍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腦神經(jīng)和脊神經(jīng)分支分布規(guī)律。5、掌握主要的神經(jīng)傳導通路。教學重點:1、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2、神經(jīng)傳導通路。教學難點:1、脊髓的橫斷面結構2、腦的內部結構與功能教學方法:講述板圖教學用具:多媒體掛圖模型教學過程:第十一章神經(jīng)系統(tǒng)nervoussystem第一節(jié)概述一、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組成二、反射與反射弧1、反射的概念:在中樞神經(jīng)的參于下,機體對各種刺激給予答應性現(xiàn)象稱之。2、反射?。悍瓷涞奈镔|基礎,有五部分組成,即感受器、傳入神經(jīng)、反射中樞、傳出神經(jīng)、效應器。(有簡有繁)三、常用術語:1、灰質與皮質:神經(jīng)元胞體與較短的樹突在中樞內聚集的部位稱灰質,位于大、小腦表面的灰質稱皮質。2、白質與髓質:神經(jīng)纖維在中樞聚集的部位稱白質。位于大、小腦內部的白質稱髓質。3、神經(jīng)纖維、神經(jīng)、神經(jīng)纖維束:神經(jīng)元較長的突起與包在表面的鞘膜狀結構合稱神經(jīng)纖維。中樞以外的神經(jīng)纖維組成的束稱神經(jīng)。中樞內功能相似的神經(jīng)纖維組成的束稱神經(jīng)纖維束(傳導束)。兒童的平L2水平。新生兒平L3水平。全長45cm,占4、神經(jīng)核與神經(jīng)節(jié):功能相同相似的神經(jīng)元胞體在中樞內聚集成的灰質團塊(皮質除外)稱神經(jīng)核,在中樞外聚集成的團塊稱神經(jīng)節(jié)。5、網(wǎng)狀結構:在腦和脊髓內,神經(jīng)纖維交織成網(wǎng),神經(jīng)核和胞體散在其中的部分稱之。第二節(jié)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一、脊髓(spinalcord)(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態(tài):1、位置:位于椎管內,上端平枕骨大孔和延髓相續(xù)。下端終止于L1水平。椎管的2/3。2、形態(tài):呈前后略扁的柱狀,上方有一頸膨大(C5-T1節(jié)段)下方有一腰膨大(L2-S3節(jié)段),由膨大處發(fā)出神經(jīng)到上、下肢,腰膨大的下方有脊骨圓錐,延續(xù)為終絲。終絲與脊神經(jīng)根形成馬尾。前正中線有前正中裂,后正中線有后正中溝。兩側各有前、后外側溝,溝內有成排的脊神經(jīng)根附著,前方的叫前根(運動根),后方的叫后根(感覺根),后根有膨大的脊神經(jīng)節(jié)。相應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間孔處合成脊神經(jīng),出椎管。3、脊髓節(jié)段:每對脊神經(jīng)相對應的脊髓稱一個脊髓節(jié)段:頸段C1-8,胸段T1-12,腰段L1-5,骶段S1-5和尾段C01-3。(二)脊髓的內部結構:(以胸段為例)1、中央管:上接第四腦室,下為盲端稱終室,充滿腦脊液。2、灰質:呈“H”形或蝶形。①后角(后柱):從后外向前內依次有緣層、膠狀質、后角固有核(淺感覺中繼核)、胸核(深反射中繼核)。②中間帶:中間內側核:深反射中繼核,也與內臟感覺有關。中間外側核:C8-L3形成側角,為交感神經(jīng)的低級中樞。骶副交感核:位S2-4側角,副交感神經(jīng)的低級中樞。③前角(前柱):軀體運動的低級中樞,有運動神經(jīng)元。α神經(jīng)元:體積大,主要支配梭外肌,隨意運動。β神經(jīng)元:體積小,主要支配梭內肌,調節(jié)肌張力,協(xié)調肌運動。閏紹細胞(Renshaw'scell):接收α神經(jīng)元軸突的側支,它的軸突返回來作用于α神經(jīng)元,起抑制作用。3、白質:分為三個索,后索、前索和外側索。有上升下行的傳導束。后索:①薄束(內側)。②楔束(外側)。以上兩束上升傳導同側深感覺和精細觸覺。外側索:③脊髓小腦后束:來自同側胸核,上升傳導非意識性本體覺,④脊髓小腦前束:來自雙側中間內側核,上升傳導非意識本體覺。⑤皮質脊髓側束:來自對側大腦皮質,大部經(jīng)后角換元后支配同側前角細胞,管理同側肢體的隨意運動。⑥紅核脊髓束:來自對側中腦紅核,經(jīng)后角中繼后支配前角細胞,作用屈肌的活動,調節(jié)肌張力,協(xié)調肌運動。⑦脊髓丘腦側束:起自對側后角固有核,經(jīng)白質前聯(lián)合交叉后上升止于丘腦,傳導對側的痛、溫覺。前索:⑧脊髓丘腦前束:同上,傳導對側的粗略觸壓覺。⑨皮質脊髓前束:來自同側大腦皮質,經(jīng)白質前聯(lián)合交叉到對側前角細胞。⑩網(wǎng)狀脊髓束:起于腦干網(wǎng)狀結構,(可交叉不交叉),與前角細胞聯(lián)系,調節(jié)肌張力。清楚以下三點:1、薄束和楔束是上行傳導同側的深感覺。2、皮質脊髓側束是支配同側的前角細胞,管下同側的隨意運動。3、脊髓丘腦束是上行傳導對側的淺感覺。(三)脊髓的功能:1、傳導機能:中繼站,能把沖動傳導到高級中樞和效應器:腦→脊髓→效應器感受器→脊髓→腦2、反射機能:淺反射、深反射和內臟反射。二、腦(brain)位于顱腔內,由腦干、小腦、間腦、端腦四部分組成。(一)腦干:包括中腦、腦橋、延髓三部分。1、外形:腹側觀(圖)背側觀(圖)2、腦干的內部結構:灰質:(1)腦神經(jīng)核:動眼神經(jīng)核:運動核,上丘水平,支配眼外肌(上斜肌、外直肌除外)。Ⅲ動眼神經(jīng)旁核副交感核,上丘水平,支配睫狀肌和瞳孔括約肌。Ⅳ滑車神經(jīng)核:運動核,平下丘水平,支配上斜肌。三叉神經(jīng)運動核:支配咀嚼肌。三叉神經(jīn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數(shù)字廣告平臺運營與維護服務合同細則
- 2025年股權投資居間服務合同樣本
- 2025版化工企業(yè)市場營銷人員勞動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古董珠寶鑒定與定制交易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房產(chǎn)買賣合同(含稅費結算與交付)3篇
- 2025年度護工技能提升培訓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婚姻家庭法律服務套餐合同-@-1
- 2025年度哈爾濱二手房買賣合同模板含違約責任詳細約定
- 2025年度國際貿(mào)易環(huán)保合規(guī)合同商訂及履行要求
- 2025年度智能護坡工程合同范本
- 2025年個人土地承包合同樣本(2篇)
- (完整版)高考英語詞匯3500詞(精校版)
- 網(wǎng)絡貨運行業(yè)研究報告
- 2024-2025年突發(fā)緊急事故(急救護理學)基礎知識考試題庫與答案
- 左心耳封堵術護理
- 2024年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電子課本(高清版)
- 合唱課程課件教學課件
- 2024-2025學年廣東省大灣區(qū)40校高二上學期聯(lián)考英語試題(含解析)
- 旅拍店兩人合作協(xié)議書范文
- 2024-2030年電炒鍋項目融資商業(yè)計劃書
- 防火墻漏洞掃描基礎知識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