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預防知識手冊_第1頁
殘疾預防知識手冊_第2頁
殘疾預防知識手冊_第3頁
殘疾預防知識手冊_第4頁
殘疾預防知識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殘疾預防知識手冊

1.什么是殘疾預防

因為疾病和傷害可以預防,那末殘疾同樣可以預防。

殘疾預防是針對常見的致殘原因,如遺傳、發(fā)育、外傷、疾

病、環(huán)境、行為等危(wei)險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

預防或者減少致殘性疾病和傷害的發(fā)生,限制或者逆轉(zhuǎn)由

傷病而引起的殘疾,并在殘疾發(fā)生后防止殘疾轉(zhuǎn)變成為殘

障。

2.我們身邊主要的致殘原因有哪些

我們身邊常見的致殘原因有三大類:一是遺傳和發(fā)育

因素;二是環(huán)境和行為因素;三是傷害與疾病因素。這三類

因素交叉作用,造成殘疾。

殘疾分為先天性殘疾和后天性殘疾。導致先天性殘

疾的常見原因有近親婚育,遺傳因素,子宮內(nèi)發(fā)育缺陷,父

母吸毒、吸煙、嗜酒等不良行為,妊娠期患某些疾病、服用

不當藥物,生產(chǎn)中胎兒缺氧、損傷等。后天性殘疾也稱獲得

性殘疾,導致后天性殘疾的因素主要有傳染性疾病和非傳染

性疾病,如乙型腦炎、麻疹、糖尿病、高血壓、精神疾病等;

意外傷害可以導致殘疾,如交通事故、工傷、輻射和其他傷

害。

3.怎樣預防疾病致殘

人類所患疾病通常分為傳染性疾病和非傳染性疾病。

常見的容易導致殘疾的傳染性疾病有:脊髓灰質(zhì)炎即

小兒麻痹癥是人們非常熟悉的,可引起肌肉萎縮、肢體畸形;

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可影響腦功能,引起失語、強

直性癱瘓、智力障礙、精神失常等;沙眼也是一種傳染病,

可以影響視力,重者致盲;還有許多傳染性疾病如麻風病、

麻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都可能致殘。預防傳染性疾病的

關鍵是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主要措施是:鍛煉身體,加

強營養(yǎng),預防接種,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免受傳染病的侵襲。

預防傳染性疾病的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泯滅傳染源、切斷傳播

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

常見的容易導致殘疾的非傳染性疾病,如高血壓可導

致偏癱、糖尿病可致視力殘疾和截肢、帕金森病導致身體運

動障礙,還有老年性癡呆等疾病導致智力下降。預防非傳染

性疾病致殘,首先要樹立愛護身體的意識,保持樂觀豁達的

心態(tài);此外還要有合理科學的健康飲食,保證每天必需的蛋

白質(zhì)、維生素,攝取低熱量、低鹽、低糖飲食;堅持每天適

量地運動如慢跑、游泳、散步等:戒掉煙酒、毒品,改掉藥

物依賴等不良行為;如身體感到不適或者有癥狀浮現(xiàn)時,應

盡早到醫(yī)院診斷、治療和康復;遵醫(yī)囑進行血壓、血糖、

血脂等方面的監(jiān)測;按時合理服用藥物,避免并發(fā)癥和殘

疾的出現(xiàn)。

4.怎樣避免家庭意外事故致殘

在家庭中發(fā)生意外傷害,甚至導致死亡的慘重例子有

不少,關鍵是人們往往疏忽了一些家庭中的不安全因素。在

家庭中,有幾個需要加強的“保安區(qū)”:

(1)陽臺和窗臺。如:有的孩子爬上陽臺觀望街景,

卻不幸從陽臺上掉下來;甚至還有成年人在陽臺上曬衣服或

者在窗臺上擦玻璃時,由于身子探出太多,失去重心,而

從陽臺或者窗臺邊翻落下去。陽臺和窗臺是“事故多發(fā)區(qū)”

,也就是每一個家庭需要重點保安的地區(qū),特殊是有小孩

的家庭,千萬不可大意。

(2)廚房。廚房有火源,是防火的“重地';像煤油、

汽油等一些易燃物品都不宜存放在廚房內(nèi),在煤氣爐上煮飯

熬湯時,必須有人在場,以防溢出的湯水將火熄滅后導致煤

氣溢出,時間一長就會導致中毒,一旦碰上火星,就會引起

火災。

(3)房前屋后的馬路、湖邊、河邊等。因為小孩的好

奇心都很強,喜歡在馬路、湖邊、河邊等地觀望頑耍,甚至

蹦跳、打鬧,這很危Cwei)險.要加弓雖對這些地方的安全

防護,以防止意外事故的發(fā)生。

(4)抽煙者周圍。每年都會有相當數(shù)量的家庭由于抽

煙不慎而引起火災。有人喜歡躺在床上抽煙,弄不好就會引

起火災,所以要嚴加防范。

(5)家庭“帶電區(qū)”。家庭中有各種電器,家庭中的

每一個成員都應該加強安全用電的觀念,多學習安全用電

的基

本知識,以減少由電引來的觸電和火災。

5.怎樣避免少年兒童交通事故致殘

造成交通事故的基本原因是人、車、路、環(huán)境與管理

等方面的問題。其中人是主要因素,人包括車輛駕駛員、騎

自行車的人和行人等,而少年兒童更容易發(fā)生交通事故致

殘,甚至造成死亡。

少年兒童活潑好動、反應快,但生活經(jīng)驗少,缺乏交

通安全常識,不了解機動車的危(wei)險性。在少年兒童

交通事故中,年齡較小的兒童以驀地跳出而引起的事故較

多,年齡稍大的兒童多因在馬路上追逐、騎自行車或者爬

車、吊車等而發(fā)生交通事故。因此,駕駛員應掌握不同年

齡兒童的特征,盡早采取不同的措施。對年齡較小的兒童

要注意觀察其動靜,要防止他們因撿拾玩具或者其他東西

驀地躥上公路,也要防止他們因奔跑收不住腳而沖向公路;

對年齡稍大的兒童,要防止爬車、吊車,在下坡處玩滑輪

車或者騎自行車而導致車輛相撞.家長、幼兒園和學校要

加強預防交通事故致殘的宣傳教育,學齡前兒童必須由成

人帶領乘車和過馬路。

6.怎樣避免工傷事故致殘

企業(yè)職工在生產(chǎn)勞動過程中發(fā)生的個人傷害、急性中

毒事件稱為工傷事故,近年來有高發(fā)趨勢。為了避免工傷事

故發(fā)生,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避免不安全行為。如

操作錯誤,使用不安全設備,接近或者進入危(wei)險場

所,攀、坐

不安全位置等。二是避免不安全狀態(tài)。如設備在非正常狀態(tài)

運行,防護、警示裝置缺乏或者有缺陷,生產(chǎn)場所環(huán)境不良,

安全通道狹窄等。三是加強個人防護。要通過宣傳提高員工

的自我防護意識,企業(yè)要根據(jù)作業(yè)環(huán)境的危(wei)險程度

選擇適合的個人防護用品等。四是制定并嚴格遵守規(guī)章制

度,從源頭上杜絕工傷事故致殘。

7?怎樣避免在乎外創(chuàng)傷中搬運傷員使其致殘

在地質(zhì)災害、運動損傷、交通事故等意外傷害中,搬運

傷員的方法關系到傷者是否發(fā)生殘疾和殘疾程度,甚至關系

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傷病員在現(xiàn)場進行初步急救處理和隨后送往醫(yī)院的過

程中,必須要經(jīng)過搬運這一環(huán)節(jié)。外傷后的不少殘疾是由于

不適當?shù)陌徇\方法造成的,特別是在脊柱損傷后,不正確的

搬運可造成或者加重脊髓的損傷。懷疑脊柱損傷時,一定要

硬擔架,3?4人同時搬運,一人托傷者的肩胛骨并固定頭部,

其他人分別抬軀干、臀部、下肢,必須將傷員平直地抬到擔

架上,確保傷者脊柱保持平直狀態(tài)。

8,什么是三級殘疾預防

目前國際和我國對殘疾都采取了三級預防措施。

第一級預防是有效預防疾病和致殘性傷害的發(fā)生,需要

通過免疫接種、咨詢及指導、預防性保健、選擇健康生活方

式、重視合理行為及精神衛(wèi)牛.、安全防護等措施得以實現(xiàn)。

第二級預防是防止疾病和傷害導致殘疾,需要通過早起

篩查、定期檢查、控制危(wci)險因素、改變不良生活方

式,早期醫(yī)療干預、早期康復治療等措施得以實現(xiàn)。

第三級預防是防止殘疾發(fā)生后浮現(xiàn)更嚴重的殘障,需要

通過康復訓練、輔助器具適配、康復咨詢,支持性醫(yī)療及適

當?shù)淖o理等措施得以實現(xiàn)。說得通俗一點講:

第一級預防是讓人們不得病,不受到傷害。

第二級預防是一旦患病,也不要導致殘疾。

第三級預防是即便殘疾了,也要千方百計不要造成障礙

或者減輕障礙。

下面舉一個如何預防高血壓致殘的例子,用來說明三級

預防。

通過健康生活方式、合理用藥和其他預防措施,使人們

不患高血壓,這是第一級預防。如果患了高血壓,就要進行

血壓監(jiān)測、長期科學服藥,一旦發(fā)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