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件-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件-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件-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件-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件-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楚王問鼎

“鼎之大小輕重”—《左傳·宣公三年》楚莊王意欲移鼎于楚,表示對周王室的藐視已有替代周王號令天下的野心。楚王問鼎說明了什么?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21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滅亡,商朝建立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以鎬京為都城,史稱西周周平王東遷洛邑,東遷后的周王朝被稱為東周秦統(tǒng)一全國東周時期春秋時期戰(zhàn)國時期秦完全吞并東周時空觀念一、變之時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1.背景: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喪失“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

紛爭,分封制逐步瓦解。2.春秋五霸:春秋時期,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越國等五國國君先后建立了霸權,史稱為“春秋五霸”,分別為齊桓公、晉文

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咀⒁庀群箜樞颉慷Y樂征伐自天子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春秋五霸春秋初期仔細觀察春秋初期與春秋后期的兩幅地圖,找出二者有何不同(變化、原因與趨勢)?春秋后期趨勢:局部統(tǒng)一形成,國家日益趨向統(tǒng)一。變化:諸侯國數量不斷減少,形成區(qū)域強國一、變之時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戰(zhàn)國時期3.戰(zhàn)國形成重要事件—

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

春秋后期到戰(zhàn)國前期,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將晉國瓜分,齊國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來的姜姓國君。4.戰(zhàn)國七雄:

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5.東周滅亡: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國吞并。一、變之時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春秋列國形勢圖戰(zhàn)國形勢圖結合教材內容,對比“春秋列國形勢圖”和“戰(zhàn)國形勢圖”的變化,反映了什么?統(tǒng)一趨勢更加明顯;權力下移;民族交融,華夏認同加強;兼并戰(zhàn)爭一、變之時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6.民族關系:華夏認同觀念的產生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追f達《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華夏”的特征是什么?文明的先進和優(yōu)越①春秋時期,中原各國因社會發(fā)展比周邊民族先進,自稱為“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lián)系中,周邊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②戰(zhàn)國時期,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更加穩(wěn)定,分布更為廣泛。(各國紛爭打破各民族間的原有界限,為民族交融創(chuàng)造條件)。各族同源共祖一、變之時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二、關鍵之變——經濟發(fā)展與變法運動(一)經濟發(fā)展石器、木器、骨器(原始社會)青銅器(商周)鐵器(春秋戰(zhàn)國)(商)青銅鋤(戰(zhàn)國)鐵鋤、鐵犁1.農業(yè):(1)耕作方式: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xiàn)。春秋牛尊(2)水利灌溉工程:a.都江堰(戰(zhàn)國后期,秦國蜀郡郡守李冰

主持,在成都附近岷江上修建);b.鄭國渠(陜西關中,戰(zhàn)國,秦國);c.芍陂(quèbēi,春秋,楚國)。都江堰二、關鍵之變——經濟發(fā)展與變法運動戰(zhàn)國時期各國使用的貨幣2.手工業(yè):①春秋時期,出現(xiàn)冶鐵技術,手工業(yè)規(guī)模不斷擴大;

②戰(zhàn)國時期,手工業(yè)分工更加細密。3.商業(yè):①貨幣流通廣泛;②各地涌現(xiàn)出一批繁華的商業(yè)中心城市。

臨淄之途,車轂gǔ擊,人肩摩,連衽rèn成帷,舉袂mèi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

——《史記·蘇秦列傳》

臨淄(今山東淄博)這個地方,路上車轂相撞,街上人們擦肩而行,眾人把衣袖舉起來就像帳幕,每人揮一把汗,簡直像下雨一樣,百姓家境富足,志氣高昂而自得。二、關鍵之變——經濟發(fā)展與變法運動生產力推動社會轉型:奴隸社會

向封建社會過渡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唯物史觀)鐵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私田開拓公田拋荒“奪權”奴隸主貴族沒落封建地主階級崛起(二)變法運動二、關鍵之變——經濟發(fā)展與變法運動燕昭王樂毅改革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齊威王鄒忌改革楚悼王吳起變法韓昭侯申不害改革魏文侯李悝變法秦孝公商鞅變法列國變法示意圖變法到底是要改變什么?

變法本質上改變的是生產關系舊制度的瓦解新制度的確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1.背景:(1)根本原因:戰(zhàn)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

(2)發(fā)展需要:戰(zhàn)國時期兼并戰(zhàn)爭日益劇烈,各國為了富國強兵

(目的),紛紛變法改革。

(3)受法家變革思想影響。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兼并戰(zhàn)爭的需要富國強兵2.成果:各國通過變法,推動了社會轉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

逐步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政治體制。宗法分封下的諸侯國中央集權的列國統(tǒng)一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二)變法運動類別措施作用

經濟①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②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確立土地私有制(“廢井田,開阡陌”);③統(tǒng)一度量衡(長度、容量、重量)。

農業(yè)發(fā)展增強國力

政治①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②廢除世卿世祿制,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③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鞏固政權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

社會治理上①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②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fā);增加國家稅收與兵力管理基層百姓3.商鞅變法:(1)時間:開始于公元前356年。(2)目的:富國強兵。(3)主要內容:(4)影響:

①特點:是戰(zhàn)國時期持續(xù)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

②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增強了秦國的國力,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三、變之影響——孔子、老子、百家爭鳴(一)孔子和老子1.孔子(1)地位: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春秋后期魯國人。(2)思想主張:A.政治:①“仁”:意為關愛他人,提出“仁者愛人”。(核心思想)

②“德”:主張以德治國,統(tǒng)治者應順應民心,愛惜民力,“為政以德”,通過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暴~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③“禮”:提出“克己復禮”,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但也承認政治改良。(代表奴隸主貴族的利益)﹡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盉.教育:他以“有教無類”的思想開辦私學,

打破了過去貴族階層壟斷文化教育

的局面,推動了私學的發(fā)展;

C.相關著作:

①相傳孔子晚年對《詩》《書》《禮》《易》《春秋》等文獻進行整理。

②主要思想和言論記載在由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成的《論語》當中。2.老子(1)地位: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春秋后期楚國人。

(代表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2)思想主張:思想觀點見于《老子》(《道德經》)一書。①樸素的唯物論: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抽象的“道”,指出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②樸素的辯證法:

揭示出事物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

認為物極必反,柔能克剛。③政治: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退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不是不作為,而是不妄為

三、變之影響——孔子、老子、百家爭鳴(二)百家爭鳴1.背景:社會大變革、大轉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根本原因)(1)政治:周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強大,宗法分封制遭破壞;

諸侯爭霸、兼并戰(zhàn)爭頻繁,為求富國強兵,各國紛紛變法;(2)經濟:鐵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產力,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

有制和小農經濟出現(xiàn)并發(fā)展,重農抑商政策開始出現(xiàn);(3)階級:奴隸主貴族衰落,新興地主階級壯大,“士”階層崛起,游

學講學;(4)文化:私學興起,文化下移,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的潮流;(5)民族:民族交融,華夏認同觀念擴展至周邊民族,華夏族發(fā)展壯大。2.表現(xiàn)

眾多學說、學派各自提出對政治、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看法,彼此論戰(zhàn)辯駁,形成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繁榮局面。3.主張:(1)儒家:①孟子:a.認為人性善,提倡“仁政”;b.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貴君輕”)的思想;

②荀子: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孟子(3)陰陽家:鄒衍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相生相勝”

理論,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2)道家:莊子:崇尚清靜無為、逍遙自由;(4)墨家:墨子主張節(jié)儉、“兼愛”“非攻”“尚賢”。

代表下層平民利益。

(5)法家:韓非子:

①主張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

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tǒng)治;

②主張變法革新。

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

韓非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年)

君主要以法、術、勢治國;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韓非(約公元前280—前233年)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結合教材,歸納“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有何歷史意義?百家爭鳴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經濟發(fā)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物質意識物質決定反作用西周

春秋戰(zhàn)國(爭霸)秦朝(統(tǒng)一)奴隸社會:貴族政治封建社會:官僚政治中國古代第一次社會大轉型時期實行分封制、宗法制的早期國家中央集權的列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國家君主專制的戰(zhàn)國

小結:經濟發(fā)展與社會變革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各家學說的中心及其最后歸宿,都是為了求治國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先秦諸子的思想共同構建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有何區(qū)別?從生產資料上來看:奴隸社會的奴隸沒有任何生產資料;封建社會的農民有部分生產資料,農民與地主之間有一定的人身依附關系,但已經不是地主的私人財產了。從經濟基礎上來看:奴隸社會是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奴隸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可以買賣;在封建社會,地主占有土地,但不占有農民,其關系是雇傭關系和租用關系。從生產方式的差異來看:奴隸社會時期,奴隸干活基本是白干,和牛馬干活差不多;封建社會的地主和農民是一種租賃關系,農民只需要定期繳納賦稅就可以自由耕種土地,并且享有勞動成果,有的農民甚至直接擁有少量個人的土地。從人身自由上來看:奴隸社會時期的奴隸是沒有人身自由的,他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奴隸主有權對奴隸做任何處理,如殺掉、賣掉,或者送人;封建社會時期的農民雖然必須依附地主生活,但是擁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從土地權利的歸屬來看:奴隸制社會土地是歸國家所有的;而到了封建社會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