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備課先鋒】第23課 馬說 課件(共38張)+素材_第1頁
【新課標-備課先鋒】第23課 馬說 課件(共38張)+素材_第2頁
【新課標-備課先鋒】第23課 馬說 課件(共38張)+素材_第3頁
【新課標-備課先鋒】第23課 馬說 課件(共38張)+素材_第4頁
【新課標-備課先鋒】第23課 馬說 課件(共38張)+素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課標-備課先鋒】第23課馬說課件(共38張)+素材

馬說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領導了著名的古文革新運動,反對駢文,提倡秦漢散文藝術。其散文雄奇奔放,代表作有《馬說》《師說》《祭十二郎文》《送孟東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

背景鏈接

《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間。其時,韓愈初入仕途,很不得志,曾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hūn)人(守門人)辭焉”。盡管如此,他仍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宣武節(jié)度使董晉和武寧節(jié)度使張建封幕下,郁郁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文體知識

概念古代的一種議論性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xiàn)象抒發(fā)感想。

特點①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篇幅一般不長。②通常采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說明事理,即我們常說的“托物寓意"。

《愛蓮說》也屬于這一文體。

聽范讀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櫪(cáo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cè)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同桌互讀,評價指正

以小組為單位,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jīng)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jīng)常有。

譯文

本名孫陽,字伯樂,春秋時秦國人,擅長相(xiànɡ)馬。

連詞,表轉折,可譯為“可是"。

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因此雖然有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以千里馬而著稱。

譯文

同“祗(只)”,只、僅。

(和普通馬)一同死。駢,本義為兩馬并駕,引申為并列。

不以千里馬而著稱,指人們并不知道。

馬槽

奴仆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yǎng)它。

譯文

有時。

吃一次。

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

同“飼”,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讀音和意思與此相同。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xiàn)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譯文

這,這樣。

相同,一樣。

猶,尚且。

表現(xiàn)在外面。

見,同“現(xiàn)”,顯露,表現(xiàn)。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用馬鞭趕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喂它卻不能讓它竭盡才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

譯文

用馬鞭趕它。策,馬鞭,這里是動詞,用馬鞭驅趕。

指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

喂它,卻不能讓它竭盡才能。材,才能,才干。

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面對。

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表示加強詰問語氣。

新課講解

1.課文共三小節(jié),每一小節(jié)分別闡述了什么觀點?

馬說

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對執(zhí)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諷刺。

層層遞進

1

2

點明中心論點

揭示被埋沒的原因

1

諷刺食馬者的無知

行文脈絡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2.首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千里馬和伯樂的關系是什么

作用:提出中心論點。

關系: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有決定作用,千里馬對伯樂有依賴性。

3.文章首句是發(fā)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萬千的名言。那么,你們說說到底是先有伯樂,還是先有千里馬?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

應該是先有千里馬,后有伯樂。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jīng)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自然界)存在著的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后逐漸總結出來。但是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實在太少了,所以作者要這樣說。強調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https://book./store/171810.shtml

4.課文第二段說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為千里馬被埋沒鳴不平,為千里馬得不到應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https://book./store/171810.shtml

5.第三段中連用三個“不”字,將“食馬者"的平庸刻畫得入木三分,這是一種什么表現(xiàn)手法?

排比的修辭手法,刻畫“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合作探究

1.文中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比喻什么人?

千里馬

寓指封建社會那些被埋沒、遭摧殘的懷才不遇的賢能志士。

伯樂

能發(fā)現(xiàn)、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食馬者

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tǒng)治者

2.文章列舉了“千里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千里馬的遭遇:①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②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思想感情:文章雖在說馬,實際上處處是在說人,是在指責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實。作者通過寫千里馬被埋沒的悲慘命運,對統(tǒng)治階級埋沒人才的不合理現(xiàn)實進行了批判。

3.這篇短文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馬”,卻不顯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馬"的方式有哪幾種?各具有怎樣的效果?

直稱

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嚴正。

暗稱

如“故雖有名馬”“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表意委婉,雖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等句中的“其"是”“之"等代詞,都是指稱千里馬的,表意簡潔含蓄。

代稱

4.總結全文:本文通篇不離馬,難道僅僅只是寫千里馬嗎?

《馬說》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tǒng)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fā)揮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5.作者是怎樣在文章中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此文寫于作者仕途屢遭挫折之時,因而本文正是他懷才不遇的怨憤情緒的宣泄。但在封建社會,壓抑人才、埋沒人才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因此韓愈之鳴是對整個封建社會埋沒、摧殘人才現(xiàn)象的深刻批判。

用“祗辱”“駢死"來描繪千里馬的遭遇,可以看出作者對千里馬的同情與憐憫。用“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來揭示千里馬才能被埋沒的原因,也可看出作者在為千里馬鳴不平時,還有一種無奈和委屈之情。這些感情都蘊含在議論當中,使文章情理相融,從而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寫作特點

1.托物寓意,中心明確。

文章借助伯樂和千里馬,將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抨擊了統(tǒng)治者摧殘和埋沒人才的現(xiàn)象。

文章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先從正面提出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然后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接下來,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及其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fā)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最后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

2.結構精巧,脈絡清晰。

板書設計

馬說

提出論點

托物寓意

以馬喻人

世有伯樂

然后有千里馬

伯樂不常有——不以千里稱也

(痛惜)

分析問題

埋沒原因

食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譴責)

歸納中心

痛斥無知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嘲諷)

課文小結

本文以伯樂和千里馬為喻,提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諷刺了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之情。

文言積累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

才美不外見(____________)

食之不能盡其材(_________)

其真無馬邪(____________)

同“飼”,喂

同“現(xiàn)”,表現(xiàn)

同“才”,才能,才干

同“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通假字

這樣例句:是馬也

古義:

今意:

判斷動詞

有時例句:一食或盡粟一石

古義:

今意:

或者,或許

怎么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義:

今意:

安全,平安

這樣之后例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連詞,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著又發(fā)生另一件事情

古義:

今意:

(或)

(是)

(安)

(然后)

古今異義

食不飽,力不足(___)

食之不能盡其材(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執(zhí)策而臨之(___)

動詞,吃

動詞,通“飼”,喂

動詞,用馬鞭驅趕

名詞,鞭子

一詞多義

安求其能千里也(___)

雖有千里之能(_________)

動詞,能夠

安求其能千里也(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

其真無馬邪(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馬也(____________)

名詞,能力

代詞,它

代詞,它的

副詞,表示加強詰問語氣

大概,表推測語氣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____________)

一食或盡粟一石(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

食之不能盡其材(____________)

形容詞做動詞,受屈辱

形容詞做動詞,吃盡

名詞做動詞,用馬鞭驅趕

數(shù)量詞做動詞,行千里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盡,竭盡

詞類活用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省略賓語“它")

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語“食馬者”)

馬之千里者(定語后置,應為“千里之馬者")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狀語后置,應為“祗于奴隸人之手辱”)

倒裝句:

省略句:

文言句式

課堂檢測

(4)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寫千里馬終身不幸遭遇的是哪一句?

(2)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3)食馬者的愚蠢無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