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25屆高三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福建省漳州市2025屆高三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福建省漳州市2025屆高三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福建省漳州市2025屆高三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福建省漳州市2025屆高三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福建省漳州市2025屆高三第一次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早在1900年,梁啟超在他的《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中就寫道:“地球上文明古國有四:中國、印度、埃及、小亞細亞是也?!钡虐<啊⒐虐捅葌惡凸庞《鹊奈拿鞫贾袛嗔?,唯一延續(xù)至今的只有中華文明。從作為文明之基礎的文化來看,以儒家文化為核心或主體的中華文化從來沒有中斷過,古代中華文化的語言文字、風俗信仰、價值觀念等,到現在仍然對人們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產生重要影響。而現在的埃及文化、伊拉克文化和印度文化,已與曾經存在過的古老文明沒有關系,創(chuàng)造這些文明的民族及其語言文字消逝了,他們的風俗信仰和價值觀念有的被廢止,有的被替代。今天,在那片土地上存在的文化完全是另一種文化。從文明的載體來看,中國幾千年來盡管有政權的更迭,但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和政權,都承載著中華文明,都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組成部分。用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話說,中國自古以來只有朝代和政權的更迭,而沒有國家的滅亡,國家始終是中華民族的國家。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體現在社會發(fā)展、政治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歷史書寫、語言文字的連續(xù)性。中華文明能維持其連續(xù)性并歷久彌新,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有關。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自古以來,無論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自認為是中國人,其建立的朝代和政權都是中國的朝代和政權。其次,與“大一統(tǒng)”的政治理念及其實踐有關。中華文明之所以能維持其連續(xù)性并歷久彌新,“大一統(tǒng)”的政治理念及其實踐發(fā)揮了至關重要作用。最后,與中華文明的創(chuàng)新性、包容性和和平性有關。中華文明古老而常新,創(chuàng)新為中華文明連續(xù)發(fā)展提供不竭動力。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也正是因為這種包容性,中華文明堅持對外開放、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中華民族愛好和平,所以中華文明能夠在和平的環(huán)境中得到連續(xù)性發(fā)展,沒有像一些國家那樣因好戰(zhàn)亡國而文明中斷。與其他古老文明的斷層相比,中華文明連續(xù)性發(fā)展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寶貴遺產。中華文明連續(xù)性發(fā)展給我們留下了穩(wěn)定的文化基因。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世世代代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核心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漫長文明演進中積累的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凝聚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也是國家發(fā)展、民族自強的重要支撐,使中華民族真正成為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文化生命體。中華文明連續(xù)性發(fā)展給我們留下了卓越的民族精神和文明視野。中華民族在數千年風雨前行中,積累下卓越的民族精神和寬廣的文明視野,正是這份精神和視野,使中華民族超乎于千山萬壑之外、卓立于文明厄難之上,守常而達變,守正而日新。今日,面對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基于中華文明連續(xù)發(fā)展給我們留下的文明特性,讓我們能夠在激蕩的世界舞臺站穩(wěn)腳跟,能夠明晰中國發(fā)展處境和新的歷史方位,自覺強化獨立自主的政治價值,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中華文明連續(xù)性發(fā)展給我們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沃土。一個缺失獨立自主與明確清晰價值訴求的國家,往往會淪為“無所適從的國家”,從而失去國際地位和大國抱負。作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原生型文明體,中華文明連續(xù)性發(fā)展給我們留下的文化資源,為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提供了強勁的文化力量。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要走自己的路。這條路對于中華文明自身和人類文明而言,同樣意味深遠。只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yōu)勢。數千年來,中華民族走出了一條與其他文明不同的發(fā)展道路,這決定了在中國進行革命和建設,不能照抄照搬他人經驗,必須扎根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xù)性,依照自己的歷史和國情,走自己的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取得成功,關鍵在于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西方國家創(chuàng)造的資本主義文明形態(tài)存在顯著差異,具有諸多資本主義文明形態(tài)所不具備的特性和優(yōu)勢,為世界其他民族發(fā)展及其文明創(chuàng)造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有益啟發(fā)。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就做出過大膽的預料:“中國人在漫長的歷史中已經證明了,依靠文化和文明的力量,可以將億萬人民根據文化情感紐帶的聯系,而組織在一個以天下主義和世界主義為文明基準的國家?!笨梢哉f,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站在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上,揚棄了西方文明,與時俱進地反映了人類文明進步和國際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總要求,指引并促進著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摘編自鄭大華、陳海龍《生生不息、源遠流長:中華文明為何會一脈相承?》)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化是文明的基礎,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續(xù)至今,與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從古至今從來沒有中斷過密切相關。B.幾千年來,中國盡管有政權的更迭但中華民族國家的屬性從未改變,中華文明也沒有出現文明斷代的現象。C.社會發(fā)展、政治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歷史書寫、語言文字是否具有連續(xù)性是衡量文明是否具有連續(xù)性的標準。D.中華文明在發(fā)展過程中,既能固守和傳承自己的文化基因,也能以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吸納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傳承,是中華文化基因得以穩(wěn)定延續(xù)的必要條件。B.一個民族文明視野的廣度,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該民族文明在人類歷史上存續(xù)時間的長度。C.保持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發(fā)展,與守常而達變、守正而日新的歷史實踐,這兩者并不矛盾。D.任何一種文明,只要站在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上,就能指引并促進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3.下列選項作為論據支撐原文的觀點,最不適合的一項是()A.中國自古就有“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思想和實現如《大道之行也》中的“天下大同”的理想。B.在歷史上,“西方”這一名稱往往指向異域,即為華夏文明之外的化外之域或非我族類的文化。C.北朝少數民族政權和南朝漢族政權分別互稱“島夷”和“索虜”,但雙方都自稱為“中國”。D.中國自古就有“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的箴言,歷史上從未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4.請簡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脈絡。5.曾指出:在長期的歷史傳承發(fā)展中,中華文明能夠以我為主,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保持鮮明的文化特性。請根據材料談談這句話對賡續(xù)中華文明的啟示。【答案】1.C2.D3.B4.①文章首先在與其他文明的對比中,闡明中華文明具有連續(xù)性的觀點;②進而圍繞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闡述其成因;③然后論述中華文明連續(xù)性發(fā)展為后代留存的寶貴遺產;④最后強調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所具有的意義。5.①要扎根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xù)性,依照中國的歷史和國情走自己的路;②要認同與尊崇作為文明之基礎的中華文化,并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③要自覺葆有自己鮮明的文化基因、獨特的精神標識這些文化特征,發(fā)揮自身發(fā)展優(yōu)勢?!窘馕觥俊緦дZ】這篇文章系統(tǒng)地論述了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及其重要性。通過對比其他古老文明的斷層,強調了中華文明在文化、政治、社會等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文章指出,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源于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大一統(tǒng)的政治理念、創(chuàng)新包容的文化特性以及和平發(fā)展的傳統(tǒng)。文章還強調了中華文明對現代中國發(fā)展的深遠影響,認為中華文明的獨特性和連續(xù)性為中國走出一條獨特的發(fā)展道路提供了堅實基礎?!?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是否具有連續(xù)性是衡量文明是否具有連續(xù)性的標準”錯誤,文中只是說“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體現在社會發(fā)展、政治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歷史書寫、語言文字的連續(xù)性”,但并沒有表明這些是衡量所有文明是否具有連續(xù)性的標準,選項曲解文意。故選C。【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D.“只要站在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上,就能指引并促進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錯誤,原文結尾“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站在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上,揚棄了西方文明,與時俱進地反映了人類文明進步和國際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總要求,指引并促進著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是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特點及作用的總結,但不能由此得出選項的結論,選項說法過于絕對。故選D?!?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原文的觀點主要是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如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大一統(tǒng)”政治理念及實踐、創(chuàng)新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等,還強調了中華文明連續(xù)性發(fā)展留下的豐厚遺產,包括穩(wěn)定的文化基因、卓越的民族精神和文明視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沃土等,同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基于中華文明的歷史連續(xù)性,走自己的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獨特優(yōu)勢并促進人類文明整體進步。A.“六合同風、四海一家”“天下大同”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統(tǒng)一和包容的追求,與“多元一體”“大一統(tǒng)”等觀點相關,能支撐原文觀點。B.只是表明在歷史上“西方”這一名稱的指向,與原文論述的中華文明連續(xù)性及其特點等觀點聯系不緊密。C.北朝少數民族政權和南朝漢族政權雖互稱他名但都自稱為“中國”,體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能支撐原文觀點。D.“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且歷史上從未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體現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特性,與原文中中華文明的和平性相關,能支撐原文觀點。故選B?!?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①文章開篇引用梁啟超的話指出地球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在與其他文明的對比中,強調中華文明是唯一延續(xù)至今的文明,闡明中華文明具有連續(xù)性的觀點;②接著,第二三段介紹了中華文明連續(xù)性的體現:文化方面,儒家文化為核心,中華文化從未中斷;政權方面,雖經歷多次更迭,但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國家層面,沒有國家的滅亡,只有朝代更替。第四五段介紹了中華文明連續(xù)性的原因:多元一體的格局使多民族共同構建中華文明;大一統(tǒng)的政治理念確保了文明的連續(xù)性;創(chuàng)新性、包容性和和平性為文明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動力。③然后,第六至九段論述中華文明連續(xù)性發(fā)展為后代留存的寶貴遺產:留下了穩(wěn)定的文化基因,成為中華民族的基本文化基因;形成了卓越的民族精神和文明視野,助力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的發(fā)展;厚實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沃土,為人民前進提供了文化力量,進而圍繞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闡述其成因;。第十和十一段中華文明連續(xù)性對中國道路的意義:基于中華文明的歷史和發(fā)展,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要走自己的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是一條成功的道路。④最后強調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所具有的意義。湯因比預言,中華文明將繼續(xù)發(fā)揮其影響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站在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上揚棄了西方文明指引并促進著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能力。①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表明,任何文明要想長久存續(xù),都需要擁有自身的主體性。這意味著,在吸收外來文化精華的同時,要保持自己文化的根基不變。中華文明在歷史上多次經歷與外來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但始終堅持自己的文化內核,從而保證了文明的連貫性和穩(wěn)定性。賡續(xù)中華文明要扎根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xù),結合“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x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要走自己的路”可知,賡續(xù)中華文明要依照中國的歷史和國情走自己的路;②根據“從文明的載體來看,中國幾千年來盡管有政權的更迭,但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和政權,都承載著中華文明,都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組成部分”可知,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歷經滄桑而不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歷代中國人民對自己的文化持有堅定的信心。這種信心不僅來自于對歷史成就的自豪感,更來自于對未來發(fā)展的樂觀預期??梢姡s續(xù)中華文明要認同與尊崇作為文明之基礎的中華文化,并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③根據原文“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世世代代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核心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可知,賡續(xù)中華文明要自覺葆有自己鮮明的文化基因;根據“漫長文明演進中積累的思想文化,是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凝聚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也是國家發(fā)展、民族自強的重要支撐,使中華民族真正成為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文化生命體”可知,賡續(xù)中華文明要自覺葆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標識等文化特征,要發(fā)揮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優(yōu)勢。(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五味汪曾祺山西人真能吃醋!幾個山西人在北京下飯館,坐定之后,還沒有點菜,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了三調羹醋。鄰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過春節(jié)了。別處過春節(jié),都供應一點好酒,太原的油鹽店卻都貼出一個條子:“供應老陳醋,每戶一斤?!边@在山西人是大事。山西人還愛吃酸菜,雁北尤甚。什么都拿來酸,除了蘿卜白菜,還包括楊樹葉子,榆樹錢兒。有人來給姑娘說親,當媽的先問,那家有幾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說明家底子厚。遼寧人愛吃酸菜白肉火鍋。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湯下雜面。福建人、廣西人愛吃酸筍。我和賈平凹在南寧,不愛吃招待所的飯,到外面瞎吃。平凹一進門,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筍肉絲氽湯下面也,不知道為什么叫做“老友”。傣族人也愛吃酸。酸筍燉雞是名菜。延慶山里夏天愛吃酸飯。把好好的飯焐酸了,用井拔涼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都說蘇州菜甜,其實蘇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無錫。無錫炒鱔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餡里也放很多糖,沒法吃!廣東人愛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廣東人開的甜品店,賣芝麻糊、綠豆沙,廣東同學趨之若鶩。“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塊熬的湯,這有什么好喝的呢?廣東同學曰:“好嘢!”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鄉(xiāng)下人,六十多歲了。她還有個婆婆,八十幾了。她有一次要回鄉(xiāng)探親,臨行稱了兩斤白糖,說她的婆婆就愛喝個白糖水。北京人很保守,過去不知苦瓜為何物,近年有人學會吃了。菜農也有種的了。農貿市場上有很好的苦瓜賣,屬于“細菜”,價頗昂。北京人過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愛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開放了!北京人過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見,大白菜主義是可以被打倒的。北方人初春吃苣荬菜。苣荬菜分甜荬、苦荬,苦荬相當的苦。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練出來的,曾跟幾個貴州同學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燒燒,蘸鹽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之多矣,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話下。我吃過最辣的辣椒是在越南。一九四七年,由越南轉道往上海,在海防街頭吃牛肉粉,牛肉極嫩,湯極鮮,辣椒極辣,一碗湯粉,放三四絲辣椒就辣得不行。這種辣椒的顏色是橘黃色的。在川北,聽說有一種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線吊在灶上,湯做得了,把辣椒在湯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云南佧佤族有一種辣椒,叫“涮涮辣”,與川北吊在灶上的辣椒大概不相上下。四川不能說是最能吃辣的省份,川菜的特點是辣且麻,——擱很多花椒。四川的小面館的墻壁上黑漆大書三個字:麻辣燙。麻婆豆腐、干煸牛肉絲、棒棒雞;不放花椒不行。花椒得是川椒,搗碎,菜做好了,最后再放。有個浙江人說他的家鄉(xiāng)整年吃咸極了的咸菜和咸極了的咸魚,浙東人確實吃得很咸。有個同學,是臺州人,到鋪子里吃包子,掰開包子就往里倒醬油??谖兜南痰偷赜蚴怯嘘P系的。北京人說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大體不錯。河北,東北人口重,福建菜多很淡。但這與個人的性格習慣也有關。湖北菜并不咸,但聞一多先生卻嫌云南蒙自的菜太淡。中國人過去對吃鹽很講究,如桃花鹽、水晶鹽,“吳鹽勝雪”,現在則全國都吃再制精鹽。只有四川人腌咸菜還堅持用自貢產的井鹽。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什么國家的人愛吃臭。過去上海、南京、漢口都賣油炸臭豆腐干。我們一個同志到南京出差,他的愛人是南京人,囑咐他帶一點臭豆腐干回來。他千方百計,居然辦到了。帶到火車上,引起一車廂的人強烈抗議。除豆腐干外,面筋、百葉(千張)皆可臭。蔬菜里的萵苣、冬瓜、豇豆皆可臭。冬筍的老根咬不動,切下來隨手就扔進臭壇子里。——我們那里很多人家都有個臭壇子,一壇子“臭鹵”。腌芥菜擠下的汁放幾天即成“臭鹵”。臭物中最特殊的是臭莧菜桿。莧菜長老了,主莖可粗如拇指,高三四尺,截成二寸許小段,入臭壇。臭熟后,外皮是硬的,里面的芯成果凍狀。噙住一頭,一吸,芯肉即入口中。這是佐粥的無上妙品。我們那里叫做“莧菜秸子”,湖南人謂之“莧菜咕”,因為吸起來“咕”的一聲。北京人說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過去是小販沿街叫賣的:“臭豆腐,醬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背舳垢唾N餅子,熬一鍋蝦米皮白菜湯,好飯!現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裝,很不方便,一瓶一百塊,得很長時間才能吃完,而且賣得很貴,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這種包裝能改進,一瓶裝五塊足矣。我在美國吃過最臭的“氣死”(干酪),洋人多聞之掩鼻,對我說起來實在沒有什么,比臭豆腐差遠了。甚矣,中國人口味之雜也,敢說堪為世界之冠。(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A.說親時,女方以酸菜缸的多少作為判斷男方家底厚薄的依據,既體現了山西人愛吃酸,又表現出貧窮帶來的狹隘認知。B.寫“苦”味時運用“過去……,近年……”的表達方式,從時間上進行對比,直接反映了北京人觀念的變化與開放。C.作者覺得王致和臭豆腐好吃,但對其玻璃方瓶的包裝、大容量以及高價格并不認可,言語間透露出作者對民生的關心。D.結尾句在結構上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在情感上表達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但也流露他對中國飲食口味如此之雜的疑惑。7.關于畫橫線的段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語段先簡要列舉幾樣“可臭”之物,再從做法、食用等方面詳細介紹臭莧菜桿,詳略得當。B.將冬筍的老根切下來隨手扔進臭壇子里,動作嫻熟,表現人們對冬筍老根一貫厭棄的態(tài)度。C.以短句寫臭莧菜桿的有關內容,簡潔明快,節(jié)奏感強,流露出作者對臭莧菜桿的喜愛之情。D.文中以擬聲詞“咕”來描摹吸食“莧菜秸子”的聲音,引發(fā)人們的想象,使場景如躍眼前。8.本文內容繁多,但脈絡清晰,情感真摯,可謂“活而不亂,淡而有味”。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9.李陀曾這樣評價汪曾祺作品的語言:“把白話‘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滿文人雅氣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闭埥Y合本文談談你的理解。【答案】6.C7.B8.①本文以“五味”為題,卻寫了酸甜苦辣咸臭六味,還融入生活滋味,取材自由鮮活,內容豐富;又以飲食口味為線索貫穿全文,條理消晰,是為活而不亂。②文章圍繞口味,在如話家常的敘述中盡顯飲食滋味,又在字里行間蘊含著生活中的人情味,是為淡而有味。9.①運用口語。如“好嘢”“用井拔涼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這些口語化的文字表意直白,富有生活氣息。②穿插文言。如“甚矣,中國人口味之雜也,敢說堪為世界之冠”,語言凝練古樸,彰顯文人雅趣。③文白結合。如“除豆腐干外,面筋、百葉(千張)皆可臭”,文白相融而又詼諧幽默。【解析】【導語】汪曾祺的《五味》通過對各地飲食習慣的描寫,展現了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多樣。文章以輕松幽默的筆調,細膩生動地描繪了不同地域的酸、甜、苦、辣、咸等口味,既有對地方風味的贊美,也有對飲食習慣的調侃。作者用簡潔明快的語言,融入了個人的生活體驗和情感,使文章既有趣味性,又富有文化內涵,體現了他對中國飲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獨特見解?!?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賞析文本藝術特色的能力。A.“又表現出貧窮帶來的狹隘認知”錯誤,女方以酸菜缸的多少作為判斷男方家底厚薄的依據,主要是表現山西人愛吃酸,不是表現貧窮帶來的狹隘認知,選項過度解讀文本。B.“直接反映了北京人觀念的變化與開放”錯誤,“北京人很保守,過去不知苦瓜為何物,近年有人學會吃了”,通過從過去到現在對于“苦”的口味變化,舉一反三,間接表現北京人飲食習慣的變化。D.“但也流露他對中國飲食口味如此之雜的疑惑”錯誤,結尾句沒有流露出對中國飲食口味復雜的疑惑,而是強調了其多樣性。故選C?!?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jié)、語段的作用的能力。B.“表現人們對冬筍老根一貫厭棄的態(tài)度”錯誤,將冬筍的老根隨手扔進臭壇子里的動作并不是表示厭棄,而是說明當地人利用一切可用食材來制作食物,體現了他們對食材的充分利用。故選B。【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的體裁特征的能力。解答本題,應抓住“活而不亂”“淡而有味”兩方面作答。①本文以“五味”為題,貫穿全文,沒有直接談論“酸甜苦辣咸”這五味的具體定義或者科學解釋,但卻通過具體的食物和地方特色,生動地體現了酸甜苦辣咸臭六味在中國不同地區(qū)的存在形式。作者的語言風格樸素而又充滿生活氣息,取材自由鮮活,內容豐富,字里行間透露出對生活的熱愛與觀察的細膩。例如,他對蘇州菜甜、無錫菜更甜的對比描寫,以及對自己吃辣經歷的回憶,都讓讀者仿佛能夠親自品嘗到那些食物的味道,感受到作者對于食物的真誠情感。作者又以各地的飲食口味為線索貫穿全文,條理消晰,是為活而不亂。②文章圍繞口味,不僅僅寫各地的食物,也反映了中國各地人民的生活態(tài)度和文化習俗。比如通過描述各地人們如何對待食物中的“酸、甜、苦、辣、咸、臭”六味,間接表達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比如文章開頭部分著重描述了山西人對于醋的特別喜好,接著又介紹了其他地區(qū)對于甜、苦、辣、咸不同味道的偏好;再列舉幾樣“可臭”之物;介紹北京臭豆腐等內容,在如話家常的敘述中盡顯飲食滋味,又在字里行間蘊含著生活中的人情味,如寫北京人“臭豆腐就貼餅子,熬一鍋蝦米皮白菜湯,好飯!”,字里行間蘊含著對北京的熱愛,是為淡而有味?!?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品味文本語言特色的能力。①“把白話‘白’到了家”體現在汪曾祺作品中的語言樸實無華,貼近生活,使用的是大眾化的口語表達方式,易于理解。汪曾祺作品中的語言樸實無華,貼近生活,使用的是大眾化的口語表達方式,易于理解。例如文章中描述各地飲食習俗時,用詞簡單直接,如“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湯下雜面”“廣東人愛吃甜食”,語言直白淺顯;“好嘢”“用井拔涼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方言使用得心應手。這些句子簡潔明了,表意直白,沒有復雜的修辭,但卻富有生活氣息,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各地的飲食文化特色。②“把充滿文人雅氣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則是指汪曾祺在使用白話的同時,巧妙地融入了一些文言詞匯或句式,使得文章既有現代漢語的流暢性,也不乏古典文化的韻味。例如如“甚矣,中國人口味之雜也,敢說堪為世界之冠”,語言凝練古樸,彰顯文人雅趣。③文白結合。如“除豆腐干外,面筋、百葉(千張)皆可臭”,在白話中用上“皆可”,文白相融,不僅使內容簡單明了,而且語言詼諧幽默,既能使讀者明白文意,又能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初,(魏文)帝詔群臣,令料劉備當為關羽出報孫權否,眾議咸云:“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笔讨袆溪氃唬骸笆耠m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有余。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于終始之分不足矣?!卑嗽?,孫權遣使稱臣,卑辭奉章,并送于禁等還。朝臣皆賀,劉曄獨曰:“權無故求降,必內有急。權前襲殺關羽,劉備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往乘其釁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耳。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之。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之半以與蜀,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帝曰:“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來者心,不若且受吳降而襲蜀之后也。”對曰:“蜀遠吳近,又聞中國伐之,便還軍,不能止也。今備已怒,興兵擊吳,聞我伐吳,知吳必亡,將喜而進與我爭割吳地,必不改計抑怒救吳也?!钡鄄宦牐焓軈墙?。丁巳,遣太常邢貞奉策即拜孫權為吳王,加九錫。邢貞至吳,吳人以為宜稱上將軍、九州伯,不當受魏封。吳王曰:“九州伯,于古未聞也。昔沛公亦受項羽封為漢王,蓋時宜耳,復何損邪!”遂受之。(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魏紀》)材料二:帝欲封權子登,權以登年幼,上書辭封,重遣西曹掾沈珩陳謝,并獻方物。魏欲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往與盟誓,并征任子,權辭讓不受。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真、夏侯尚圍南郡。權遣呂范等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諸葛瑾、潘璋、楊粲救南郡。時揚、越蠻夷多未平集,內難未弭,故權卑辭上書,求自改厲,“若罪在難除,必不見置,當奉還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終余年?!蔽牡蹐笤唬骸凹慈障略t,敕諸軍但深溝高壘,不得妄進。若君必效忠節(jié),以解疑議,登身朝到,夕召兵還。此言之誠,有如大江!”權遂改年,臨江拒守。評曰: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yè)。(節(jié)選自《三國志·吳書·吳主傳》)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外有A強寇B眾心不安C又恐D中國往E乘其釁F故委地G求降。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亡,使……滅亡,與《燭之武退秦師》“闕秦以利晉”的“闕”用法相同。B.抑,壓抑,抑制,與《齊桓晉文之事》“抑王興甲兵”的“抑”意思相同。C.讓,謙讓,辭讓,與《蘇武傳》“如惠語以讓單于”的“讓”意思不相同。D.“有勾踐之奇”與《阿房宮賦》“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用法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對劉備是否會出兵吳國為關羽報仇的問題,魏國群臣料定正處在擔憂和恐懼之中的蜀國不會出兵,唯獨劉曄從劉備的角度分析,認為蜀國一定會出兵。B.吳、蜀的國力都遠遠不如魏國,危急時相互救助對彼此有利,而現在兩國相斗給魏國創(chuàng)造了良機,劉曄建議魏文帝趁機出兵襲擊吳國,可以把它滅掉。C.針對魏文帝愿接受吳國歸降而襲擊蜀國后方的想法,劉曄為他分別分析了攻打吳蜀兩國的不同結果,并力主攻打吳國,但最終還是沒能改變他的看法。D.孫權不接受魏文帝對其子的封賞,后又拒絕魏國提出的盟誓和讓他的兒子做人質的要求,魏國盛怒之下出兵吳國,收回先前賞賜給吳國的土地和百姓。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耳(2)若君必效忠節(jié),以解疑議,登身朝到,夕召兵還。14.材料二說“孫權屈身忍辱”,兩則材料中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這一觀點?請簡要概括?!敬鸢浮?0.BCF11.B12.D13.(1)一來可以使魏國退兵,二來可以借助魏國的援助,(他這樣做)只不過用來加強他的軍隊且迷惑敵人罷了。(2)如果您一定要證明自己忠貞的節(jié)操來解除我的疑慮,孫登早上人到朝廷,我晚上就下令大軍返回。14.①擔心吳蜀交戰(zhàn)時魏國趁機對吳出兵,被迫向魏稱臣;②不顧朝臣勸說,接受魏文帝冊封;③吳魏交戰(zhàn),因內患尚未平息,上書向魏文帝請罪?!窘馕觥俊緦дZ】這篇文言文選自《資治通鑒》和《三國志》,通過魏文帝與群臣的對話及孫權的應對策略,展現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之間復雜的政治和軍事博弈。文章重點刻畫了劉曄的遠見卓識和孫權的隱忍智慧,反映了當時政治家的謀略和權變。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描述,揭示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背后的權力斗爭,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學價值。【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對外有強大的敵寇,國內人心不安,又擔心中原朝廷趁機攻打他們,所以才獻出土地請求投降?!坝小钡馁e語為“強寇”,中間不應斷開,應在“寇”后面斷開,即在B處斷開;“不安”是“眾心”的謂語,應在“安”后面斷開,即在C處斷開;“恐”的賓語為“中國往乘其釁”,中間不應斷開,應在“釁”后面斷開,即在F處斷開。故選BCF。【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使動用法,使……滅亡/使動用法,使……削減。句意:這是上天要滅亡他們。/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B.“意思相同”錯誤。壓抑,抑制/表反問,難道。句意:必定不會改變計劃壓抑憤怒去救援吳國。/難道還是說(大王)您發(fā)動戰(zhàn)爭。C.正確。謙讓,辭讓/責備。句意:孫權推辭謙讓不接受。/按照常惠所教的話去責備單于。D.正確。結構助詞,的/動詞,到,往。句意:有勾踐那樣的奇特之處。/無影無蹤,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故選B?!?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收回先前賞賜給吳國的土地和百姓”錯誤,由原文“帝欲封權子登,權以登年幼,上書辭封,重遣西曹掾沈珩陳謝,并獻方物。魏欲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往與盟誓,并征任子,權辭讓不受。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真、夏侯尚圍南郡”可知,材料中魏國出兵吳國并不是因為盛怒之下收回先前賞賜給吳國的土地和百姓。而是因為孫權不接受魏文帝對其子的封賞,后又拒絕魏國提出的盟誓和讓他的兒子做人質的要求,魏文帝不聽劉曄建議接受了吳國歸降后,又想讓孫權送子入魏為人質,孫權不從,魏文帝才出兵,但并不是收回賞賜的土地和百姓。故選D。【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卻”,使……退兵;“假”,借助。(2)“效”,證明;“解”,解除?!?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權前襲殺關羽,劉備必大興師伐之。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往乘其釁,故委地求降”可知,擔心吳蜀交戰(zhàn)時魏國趁機對吳出兵,被迫向魏稱臣。由原文“丁巳,遣太常邢貞奉策即拜孫權為吳王,加九錫。邢貞至吳,吳人以為宜稱上將軍、九州伯,不當受魏封”可知,不顧朝臣勸說,接受魏文帝冊封。由原文“時揚、越蠻夷多未平集,內難未弭,故權卑辭上書,求自改厲”可知,吳魏交戰(zhàn),因內患尚未平息,上書向魏文帝請罪。參考譯文:材料一:當初,魏文帝曹丕詔令群臣,讓他們推測劉備會不會為關羽報仇出兵攻打孫權。眾人議論紛紛,都說:“蜀國是小國罷了,名將只有關羽。關羽死后軍隊被打敗,國內擔憂恐懼,沒有理由再次出兵?!敝挥惺讨袆险f:“蜀國雖然狹小弱小,但劉備的謀略是想憑借威武來使自己強大,勢必會動用軍隊來顯示自己力量有余。況且關羽與劉備,從道義上講是君臣關系,恩情猶如父子。關羽死了,劉備如果不能發(fā)動軍隊報仇敵人,在始終如一的情分上是不夠的?!卑嗽?,孫權派遣使者向魏國稱臣,言辭謙卑地呈上奏章,并送回于禁等人。朝廷大臣都前來祝賀,只有劉曄說:“孫權無緣無故地請求投降,必定是國內有緊急情況。孫權此前襲擊并殺死關羽,劉備必定會大規(guī)模出兵討伐他。對外有強大的敵寇,國內人心不安,又擔心中原朝廷趁機攻打他們,所以才獻出土地請求投降。一是為了退卻中原的軍隊,二是借助中原的援助,以此來增強自己的實力并使敵人產生疑慮。天下分為三部分,中原地區(qū)占有十分之八。吳國、蜀國各自保有一個州,憑借高山大河的險阻,有緊急情況時相互救援,這是小國的有利之處?,F在他們卻相互攻擊,這是上天要滅亡他們,應該大規(guī)模出兵,直接渡過長江襲擊吳國。蜀國從外面進攻,我們從內部襲擊,吳國的滅亡不出一個月。吳國滅亡了蜀國就孤立了,如果分割吳國的一半土地給蜀國,蜀國也必定不能長久存在。何況蜀國得到的是吳國的外部地區(qū),我們得到的是吳國的核心地區(qū)呢!”魏文帝說:“人家稱臣投降我們卻去討伐他,會使天下想來歸附我們的人產生疑慮,不如暫且接受吳國的投降而襲擊蜀國的后方?!眲匣卮鹫f:“蜀國遠而吳國近,而且聽說中原朝廷去討伐它,就會撤軍返回,我們難以阻止?,F在劉備已經憤怒,出兵攻打吳國,聽說我們討伐吳國,知道吳國必定滅亡,將會高興地進軍與我們爭奪分割吳國的土地,必定不會改變計劃壓抑憤怒去救援吳國?!蔽何牡蹧]有聽從,于是接受了吳國的投降。丁巳日,派遣太常邢貞捧著策書前去封孫權為吳王,加賜九錫。邢貞到達吳國,吳國人認為應該稱上將軍、九州伯,不應當接受魏國的封爵。吳王孫權說:“九州伯,從古至今沒有聽說過。從前沛公劉邦也接受項羽的封爵為漢王,這是適應當時的形勢罷了,又有什么損害呢!”于是接受了封爵。(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魏紀》)材料二:魏文帝想要封孫權的兒子孫登為侯,孫權認為孫登年紀幼小,上書推辭封爵,又重新派遣西曹掾沈珩陳述謝意,并獻上地方特產。魏國想要派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前去與孫權結盟立誓,并征召孫登做人質,孫權推辭謙讓不接受。秋季九月,魏國于是命令曹休、張遼、臧霸出兵洞口,曹真、夏侯尚圍攻南郡。孫權派遣呂范等統(tǒng)領五路軍隊,用水軍抵御曹休等人,諸葛瑾、潘璋、楊粲救援南郡。當時揚州、越州的蠻夷大多沒有平定聚集,國內的禍難尚未消除,所以孫權用謙卑的言辭上書,請求自我改過自勉,“如果罪過難以消除,必定不被赦免,我將奉還土地和人民,請求讓我寄命于交州,以度過余生?!蔽何牡刍貜驼f:“我當天就下詔,命令各路軍隊只需深挖壕溝、高筑壁壘,不得隨意進軍。如果您必定要效忠盡節(jié),以消除疑慮爭議,孫登早上來到朝廷,晚上我就召回軍隊。這話的真誠,就像大江一樣!”孫權于是更改年號,靠近長江抵御防守。評論說:孫權委屈自己,忍受屈辱,任用人才,崇尚謀略,有勾踐那樣的奇特之處,是英雄中的杰出人物。所以他能夠獨自占據江南地區(qū),成就三國鼎立的大業(yè)。(節(jié)選自《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黃鶴樓①游似長江巨浪拍天浮,城郭相望萬景收。漢水北吞云夢②入,蜀江西帶洞庭③流。角聲交送千家月,帆影中分兩岸秋。黃鶴樓高人不見,卻隨鸚鵡過汀洲。〖備注〗①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和漢江交匯處。②云夢:云夢澤,江漢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總稱。③洞庭: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長江經荊江段,其水流最終匯入洞庭湖。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篇寫詩人登樓遠眺,以眼前壯闊景象極寫黃鶴樓之高,氣勢宏大。B.一“吞”一“帶”,盡顯漢水和蜀江氣魄,使黃鶴樓的氣勢倍增。C.頸聯以角聲、帆影等意象描繪了一幅美妙的秋江月景圖,意境寧靜。D.本詩與崔顥的《黃鶴樓》都是登臨古跡、即景生情的吊古懷鄉(xiāng)之作。16.本詩前兩聯中,遠近結合和虛實結合兩種寫法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請簡要賞析?!敬鸢浮?5.D16.①遠近結合。首聯展現江水浩渺、波濤洶涌的氣勢,遠處的城郭和近處的江景相互映襯,景象廣闊壯美。②虛實結合。頷聯寫詩人由眼前所見的長江景象,想象其分別流經云夢澤和洞庭湖的場景,表現其流經各處氣勢,展現其氣象不凡?!窘馕觥俊緦дZ】這首詩通過描繪黃鶴樓的壯麗景象和周圍的自然風光,展現了長江和漢水的宏偉氣勢。詩人以遠近結合、虛實相生的手法,描繪了角聲、帆影等意象,營造出寧靜而壯闊的意境,表達了對歷史古跡的感慨和對自然美景的贊嘆?!?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D.“吊古懷鄉(xiāng)之作”錯誤。這首詩通過描繪黃鶴樓的壯麗景象和周圍的自然風光,展現了長江和漢水的宏偉氣勢,表達了對歷史古跡的感慨和對自然美景的贊嘆。故選D?!?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一)遠近結合首聯從大處著筆,寫詩人登上黃鶴樓后遠望,長江巨浪洶涌,拍打著天空,這是遠景描寫,展現出宏大壯闊的自然景象。接著將視線拉近,看到城郭相互對望,萬千景色盡收眼底,描繪了眼前的城市風貌,為近景。通過遠近結合,使畫面層次豐富,遠處的城郭和近處的江景相互映襯,既展現了長江的雄偉氣勢,又呈現出城市的具體景象,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黃鶴樓所處環(huán)境的宏大與豐富。(二)虛實結合頷聯既有實景描寫,又有虛景想象。漢水流入云夢澤、蜀江帶著洞庭湖的水流奔騰而來,這是詩人眼前的實景,描繪了長江與漢水、蜀江的交匯之景,體現了黃鶴樓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同時,“北吞云夢”“西帶洞庭”又帶有想象夸張的成分,通過虛寫,擴大了詩歌的意境,讓讀者感受到黃鶴樓周邊水系的磅礴氣勢和廣闊的地域空間。虛實結合,使詩歌意境更加雄渾開闊,富有想象力。(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剛經常用荀子《勸學》中的“______,______”兩句來勉勵自己:盡管自己資質平庸,但只要不斷努力、持之以恒,定能收獲成功。(2)研究性學習小組成員發(fā)現,中國古代建筑采用榫卯來連接構件,有時也會使用“門釘”加以裝飾,這可以從杜牧《阿房宮賦》“______,______”兩句中得到印證。(3)中國古典詩詞常借助草木的榮枯來反映國家興衰、朝代更迭,寄托思想感情,如“______,______”。【答案】(1)駑馬十駕功在不舍(2)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3)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百合的花朵大,顏色艷?;蚍?、或白、或黃的百合花瓣上,都點綴著一粒粒褐色的雀斑。①我不理解歐洲時尚界對雀斑模特兒曾經的偏愛,②但當我第一次看到百合花瓣上的美麗斑點時,③我一下子理解了歐洲人,④他們偏愛雀斑皮膚美女,或許是接受了百合花的影響。說說香味吧。A,氣味都是一種很奇妙的訴求方式。人若噴了香水,大概是希望自己像一朵花一樣,可以“招蜂引蝶”;而花朵散發(fā)出來的氣味,則是類似一封封的邀請函。百合正是用氣味來邀請“媒人”來幫助它完成傳宗接代任務的。那么,B?有植物學家通過研究發(fā)現,充當媒人的,既不是蜜蜂,也不是弄蝶,而是天蛾。天蛾聞香而來并在花間飛舞,幫助百合繁殖后代。18.文中第一段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19.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敬鸢浮?8.(1)語句①,把“曾經”調整至“我”之后。(2)語句④,把“接受”改為“受”或“受到”。19.A無論人還是植物B百合的“媒人”是誰呢【解析】【1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第一段表述不當的兩處是語句①和語句④。(1)語句①語序不當,應把“曾經”調整至“我”之后。(2)語句④“接受”和“影響”搭配不當,應把“接受”改為“受”或“受到”。【1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A處,根據后文“人若噴了香水,大概是希望自己像一朵花一樣”而花朵散發(fā)出來的氣味,則是類似一封封的邀請函”可知,此空和空后句“氣味都是一種很奇妙的訴求方式”是總說人和植物散發(fā)氣味的作用,故可填“無論人還是植物”。B處,根據句尾問號和空后句“有植物學家通過研究發(fā)現,充當媒人的,既不是蜜蜂,也不是弄蝶,而是天蛾”可知,此空句子和后文構成設問句,是問百合的“媒人”是誰,故可填“百合的‘媒人’是誰呢”。(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開封,這個曾經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牽下了天上的星河。先說那街。汴京的街,古今建筑相映成趣,一片繁榮。路這廂,高高聳立起一幢幢現代化大樓;路那廂,則一色是明清風味的木柱木門木柵,特別是那雕鏤朱漆的木窗欞,很能教人想起白話小說中所寫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且說那人。也許正月正是“閑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擁集了這么多的“閑人”。緊挨著相國寺的小商品市場,天天A,熙來攘往,還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國寺萬姓交易”的盛況呢!再說那燈。汴京城名不虛傳,而汴京人也果有奇術異能!你看那一盞盞B的彩燈,真?zhèn)€是收盡了祥云五色熒煌炫轉,那千百盞爭奇斗俏的燈,一一地當街密密地排列開來,交相輝映。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態(tài),大放光華,直教人眼花繚亂;遠遠地望,只見高高低低,五顏六色,飛旋流轉,閃閃爍爍,疑是銀河垂地。抬頭望望中天,平日如練的素月,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華。20.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1.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中,“路這廂”和“路那廂”分別用了“這”和“那”,有什么作用?2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如改成:“近看遠望皆是千姿百態(tài),高低閃爍,像是天上的銀河垂落人間?!闭Z義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答案】20.A.人頭攢動B.巧奪天工21.①“這”是近指代詞,指“聳立現代化大樓”一側的街,“那”是遠指代詞,指具有“明清風味”一側的街;②通過“這”和“那”的視角轉換,寫出開封街景新舊交融的特點,給人以時空交錯的驚喜之感。22.①原句“近近地看”“遠遠地望”分別領起對街景的描寫,展現了作者欣賞彩燈時流連忘返的情狀。②原句使用“大放光華”“五顏六色”等詞語,描寫出彩燈的絢麗多彩,表現出作者觀燈時的興奮之情。③原句使用“高高低低”“閃閃爍爍”等疊詞,增強語言的韻律感和形象性,表達作者對彩燈的贊賞之情【解析】【2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空,結合后文“熙來攘往,還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國寺萬姓交易’的盛況呢”,可知此處突出小商品市場每天來往的人很多,特別熱鬧,可填“人頭攢動”。人頭攢動:指人很多,且頻繁地在移動。

B空,結合后文“真?zhèn)€是收盡了祥云五色熒煌炫轉,那千百盞爭奇斗俏的燈,一一地當街密密地排列開來,交相輝映”,可知此處形容彩燈精妙、豐富,可填“巧奪天工”。巧奪天工:人工的精巧勝過天然,形容技藝精巧、絕妙?!?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代詞的表達效果的能力。①字面上,“這”“那”分別是近指代詞和遠指代詞,“廂”表示路的某一側,“這廂”指代的是“聳立現代化大樓”一側的街,“那廂”指代的是遠指代詞,指具有“明清風味”一側的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