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學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障礙及教育對策的研究開題報告_第1頁
弱智學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障礙及教育對策的研究開題報告_第2頁
弱智學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障礙及教育對策的研究開題報告_第3頁
弱智學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障礙及教育對策的研究開題報告_第4頁
弱智學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障礙及教育對策的研究開題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弱智學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障礙及教育對策的研究”開題報告出處:南京市教研室

作者:南京市長江路小學附屬銀城雙語幼兒園

巫蓉一、選題依據

根據《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七期(2007年度)課題指南》

“特殊教育研究”的要求,結合我校的實際,我們將《弱智學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障礙及教育對策的研究》確定為我校在“十一五”期間重點研究的課題。選擇這個課題基于以下幾點認識:

1、心理教育在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國內外研究趨勢。

國外特殊教育的發(fā)展與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國內教育的改革,我國特殊教育的研究迫切需要進行。以往培智學校的研究特點重在如何讓智障兒童學到更多書本上的基礎知識,很少關注弱智兒童社會適應中的實際發(fā)展需求以及對弱智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當代弱智學校的課程改革是注重學生全面發(fā)展。從教師單一的教知識到針對社會發(fā)展和學生實際,提高學生社會適應性與生活能力及生存所需要的技能。但在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上還較為落后,因此我校此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對特殊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我們的研究旨在滿足智障兒童自身發(fā)展需要,我們的智障兒童認知活動和感知覺都有嚴重缺陷,導致他們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較低,心理健康度低?!叭踔菍W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障礙及教育對策的研究”是針對智障學生社會適應性的特點,以及社會發(fā)展對智障學生的要求,培養(yǎng)發(fā)展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使他們能最大限度的融入社會,主動參與社會,提高生活質量,提高學生適應性,適應社會,適應現在生活,適應未來生活。

培智學校未來的發(fā)展是讓學生在課堂中實踐、生活中實踐、社會中實踐?,F在的學生智力障礙趨向于重度,舊的課程設置已經不能滿足教育的需要。本研究的特點是針對弱智兒童的特點確立的,注重了研究的基礎性,操作性,實踐性,課程中注重情趣化、社會化、綜合化,符合現代特殊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2、學校有良好的研究基礎。

我校已被評為南京市合格心理咨詢室,同時每個教室都能夠上互聯網,收集資料,進行網絡教學,為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學校設置了資源教室為有需要的弱智學生服務,王淑琴同志具有較強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組織能力較強,學校已初步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師為主的研究隊伍,對于完成本課題研究具有較好的條件。學校經費對教科研的投入較多,大力支持教育科研工作,鼓勵教師參與教科研,為學校教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

我校是一所教育培養(yǎng)智障兒童的學校,在我校開展“弱智學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障礙及教育對策的研究”,學校將給研究的開展提供一個很好的環(huán)境,我們的課題主持人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yǎng),參加過國際國內特殊教育培訓和學術交流,在國內也多次開展特殊教育的培訓,子課題的負責人在主持人的帶領下,每星期進行教科研的交流與討論,學校教師學習研究氛圍濃厚,還在努力建設學習型組織。我校的課程也在進行改革,在本課題開展前,我校已作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例如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作了詳細調查,并為學生的將來發(fā)展制定了系統(tǒng)的目標,同時每個成員都參加過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具備了參與課題研究的必備條件,另外我們積極與教育行政部門、市教科所、大專院校加強溝通與聯系。我們在研究環(huán)境和研究能力上,已具備完成課題研究的基本條件。

3、研究有價值。

我們進行課題研究,對弱智教育的發(fā)展有積極的意義,對弱智教育課程改革的發(fā)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形成一系列新的弱智學生心理教育的教育理論,豐富了心理教育在弱智學校課程建構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支持,特別是開創(chuàng)了心理教育的研究領域.

開展促進弱智學生心理教育的研究培養(yǎng)一支新型的特殊教育教師隊伍,使教師具有現代的特殊教育思想、現代教育的能力,能運用現代教育觀念、現代教育手段來教育每個弱智兒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幫助教師向專業(yè)化發(fā)展.

課題研究可以開發(fā)智障兒童的潛能,使他們學習盡可能多的實用知識和技能,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學會生存,提高綜合素質,培養(yǎng)綜合能力,減輕家庭社會的負擔,今后能夠參與社會,由“自然人”轉變成主題,再落實到學生的教育教學中,注重了研究的基礎性、操作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符合現代特殊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本課研究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差異,滿足學生需要,加強學生個性化教育,實施“人文教育”。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

五、研究假設

中重度弱智兒童的認知活動和感知覺都有嚴重缺陷,導致他們生活自理能力和適應社會心理承受能力較低,課題研究對提高他們的適應性,適應社會,適應現在生活,適應未來生活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現在的弱智學生智力障礙趨向于重度,心理問題愈來愈明顯,本課題研究的特點是針對特殊兒童的特點確立的,注重了研究的基礎性、操作性、實踐性,課程中注重情趣化、社會化、綜合化,符合現代特殊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本課題的研究對弱智教育課程改革的發(fā)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形成一系列新的關于弱智兒童社會適應性發(fā)展的教育理論,明確社會的發(fā)展對弱智兒童有哪些新要求,弱智學校如何在課程改革中建構新的課程體系,建構“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心理教育課程,滿足弱智兒童的發(fā)展需求,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探索弱智學校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

因此“弱智學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障礙及教育對策的研究”,對弱智教育的發(fā)展有很好的實踐與理論的價值。

六、研究變量

1、自變量:心理教育促進弱智學生學習。

2、因變量:弱智學生適應社會的學習能力。

3、干擾變量:課堂教學、社會環(huán)境都會幫助或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會干擾課題研究的過程和結論。研究過程中要盡可能排除和回避干擾變量。

七、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2006年—2009年學校各年級學生。

八、學科范圍

培智學校各學科

九、研究目標

1、通過課題研究,尋找弱智學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規(guī)律以及心理教育對策。建構“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心理教育課程,探索弱智學校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

2、通過課題研究,培養(yǎng)弱智學校師資隊伍,形成新的弱智兒童教育觀,使弱智學生發(fā)展更具有個性化,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真正能做到讓弱智學生回歸主流,學會生活,學會生存,適應社會。

十、研究內容

1、對弱智學生的社會適應過程的現狀的調查研究

通過調查,了解弱智學生在日常生活和知識學習過程中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和困難,存在哪些干擾、影響弱智學生社會成長發(fā)展的不利因素,教師教育工作方式上存在哪些不足,為“以解決社會適應問題為中心”的心理教育課程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撐,以便確定以適應社會為主題的心理教育內容。

2、弱智學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障礙的理性思考與分析

研究弱智學生成長法發(fā)展過程的醫(yī)學理論,充實課題組對研究對象從醫(yī)學角度的認識,消除研究人員對弱智學生心理需求與發(fā)展的科學認識。通過對當前弱智學生心理障礙的國內國外研究理論的學習,分析探討弱智學生心理發(fā)展的最近區(qū)域,和有效教育對策,促進弱智學生適應社會中心理健康發(fā)展。

3、弱智學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障礙存在問題的對策研究

研究制定以適應社會生活的活動主題的心理教育內容體系,不是以政治思想教育、品德、德育教育為內容來構建心理教育體系,而是結合學生適應生活實際,以影響他們成長的興趣、特長、個性特征、能力傾向、價值觀取向、道德觀導向等因素,來構建心理教育內容體系。設置心理教育課程中進行教育,保證教育活動及研究的時間。每項活動都從社會適應的實際中來,與普通學生的道德觀導向等相吻合,同時確定明確的目標,通過生活實踐把德育、心育結合起來,把道德、知識、行為結合起來,并通過教師的發(fā)現、喚醒、引導,來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和困難。例如:在學生中開展以“怎樣生活”、“怎樣學習”、“怎樣玩”、“怎樣做人”、“怎樣競爭”、“怎樣對待他人”、“怎樣對待父母”等為主題的活動進行自我設計,培養(yǎng)學生自主、自理、自立的能力和科學的道德觀,促使學生勇于承擔責任,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

(1)弱智學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教育方案設計研究

(2)建構“以解決社會適應問題為中心”的心理教育課程的研究

(3)弱智學生社會適應中心理障礙的教育與策略的研究

研究重點:

1、弱智學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障礙的調查研究

2、“以解決社會適應問題為中心”的心理教育課程的研究

十一、研究方法

1、調查法:針對弱智學生適應社會的心理障礙及發(fā)展的現狀,開展前期調查,收集數據進行定量分析,了解智障學生心理需求問題及社會對智障學生的要求,確定共性與個性需要,為教育內容的設置及目標提供一定的依據。

2、行動研究法:融研究與行動為一體的研究方法,小范圍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法,系統(tǒng)的、科學的解決智障學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需求的實際問題,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邊行動邊研究。

3、經驗總結法:對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有效資料,滿足學生心理需求、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好的方法、經驗,找出規(guī)律,及時總結。及時在校內推廣,使得后期的研究順利開展。

4、個案研究法:以個案為對象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過程中收集學生個案資料,分析原因,并與對照的學生比較,結合在教學中觀察獲得的資料,以確定制定的方案的有效性、可行性。對個案進行現狀評定、分析診斷,再進行輔導、追蹤。

5、文獻研究法:認真收集,整理,分析國內外當前特殊教育中心理教育研究的有關理論與實踐探索方面的文獻,借鑒和指導我校的研究。

十二、研究步驟

1、第一階段(2006年

9月——2006年12月)

(1)審議研究課題,籌建課題組,聘請專家進行課題論證。

(2)填寫《申請、評審書》。

(3)起草研究方案。

(4)前期弱智兒童心理健康現狀的調查。

2、第二階段(2007年

1月——2008年1月)

(1)設計課改方案。針對學生特點,有效發(fā)展個性。

(2)學習心理教育的理論,針對學生需要,進行課程建構及實施

(3)制訂課程計劃、課程目標、制作教材、配套課件

(4)定期組織交流研討,開展課程研究觀摩活動

(5)實踐設計活動方案

3、第三階段(2008年2月——2009年

9月)

(1)問卷調查,后期信息技術在弱智兒童教育課程的情況調查。

(2)整理前期研究成果,明確后期研究重點和操作方法。

(3)修訂研究方案。

(4)理論總結,教師完成研究論文。

(5)撰寫研究報告。

十三、創(chuàng)新之處

通過課題研究,開拓弱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發(fā)展的新的領域,把弱智學生當作“有特殊需要幫助”的人來教育,讓弱智學生從心理上適應社會,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通過課題研究,建構新的課程觀:建構“以解決社會適應問題為中心”的心理教育課程,滿足弱智兒童的發(fā)展需求,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探索弱智學校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

通過弱智學校社會適應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真正做到讓弱智學生回歸主流,學會生活,學會生存,適應社會,由“自然人”轉變成為“社會人”。

十四、保障條件

我校已被評為南京市合格心理咨詢室,同時每個教室都能夠上互聯網,收集資料,進行網絡教學,為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學校設置了資源教室為有需要的弱智學生服務,王淑琴同志具有較強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組織能力較強,學校已初步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師為主的研究隊伍,對于完成本課題研究具有較好的條件。學校經費對教科研的投入較多,大力支持教育科研工作,鼓勵教師參與教科研,為學校教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

我校是一所教育培養(yǎng)智障兒童的學校,在我校開展“弱智學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障礙及教育對策的研究”,學校將給研究的開展提供一個很好的環(huán)境,我們的課題主持人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yǎng),參加過國際國內特殊教育培訓和學術交流,在國內也多次開展特殊教育的培訓,子課題的負責人在主持人的帶領下,每星期進行教科研的交流與討論,學校教師學習研究氛圍濃厚,還在努力建設學習型組織。我校的課程也在進行改革,在本課題開展前,我校已作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例如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作了詳細調查,并為學生的將來發(fā)展制定了系統(tǒng)的目標,同時每個成員都參加過心理教育培訓,具備了參與課題研究的必備條件,另外我們積極與教育行政部門、市教科所、大專院校加強溝通與聯系。我們在研究環(huán)境和研究能力上,已具備完成課題研究的基本條件。

十五、研究組織

本課題由市教科所、特殊教育專家及區(qū)教科室具體指導及課題領導小組直接領導下開展各項研究活動。

1.課題領導小組:

由市區(qū)教科所同志、學校校長、教科室主任、心理教師等組成課題領導小組。

2.課題組:

(1)課題顧問:黃達成(市教科所),郁松華(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學院),陶行遠(區(qū)小教科),鄧玲(區(qū)教研室)

(2)課題負責人:王淑琴(校長)

(3)組長:周紅梅

(4)主要成員及分工:

陳再兵:弱智學生社會適應中的心理障礙的調查分析

周紅梅:建構“以解決社會適應問題為中心”的心理教育課程的研究

艷:弱智學校社會適應中的心理教育方案設計

趙升婷:弱智學生社會適應中心理教育案例的研究

艷:提高弱智學生社會適應的綜合實踐活動能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