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學復習題課后題答案_第1頁
財政學復習題課后題答案_第2頁
財政學復習題課后題答案_第3頁
財政學復習題課后題答案_第4頁
財政學復習題課后題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財政學(2012)

第一章財政職能

一、名詞解釋

1、免費搭車行為(西經7章3)

是指不承擔任何成本而消費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為。

2、投票規(guī)則

投票規(guī)則有兩類,一是一致同意規(guī)則,二是多數(shù)票規(guī)則。前者是指一項政策或議案,須經全體投票人一致贊同

才能通過的一種投票規(guī)則;后者是指一項政策或議案,須經半數(shù)以上投票人贊同才能通過的一種投票規(guī)則。

3、尋租行為(2004)

是指通過游說政府和院外活動獲得某種壟斷權或特許權,以賺取超常利潤的行為。尋租行為越多,社會經濟資

源浪費越大。

4、政府失靈

是指政府的活動或干預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說政府作出了降低經濟效率的決策或不能實施改善經濟效率的政

策。

二、簡述題

1、簡述社會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2008)(2001)

社會公共需要是相對于私人個別需要而言的,它具有以下五個特征:

(1)非加總性。

(2)無差異性。

(3)代價的非對稱性。

(4)外部效應性。

(5)社會剩余產品性。

2、簡述財政職能的基本內容。

財政職能是指財政作為一個經濟范疇所固有的功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職能可概括為四個方面:

(1)資源配置職能。

(2)收入分配職能。

(3)經濟穩(wěn)定職能。

(4)經濟發(fā)展職能。

3、簡述政府機構運轉無效率的主要原因。

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府機構運轉無效率的原因主要表現(xiàn)在缺乏競爭、缺乏降低成本激勵兩個方面。

三、論述題

1、請利用無差異分析方法,分析政府部門和市場部門間的最優(yōu)資源配置。

整個社會可分為兩大部門,即政府部門(公共部門)和市場部門(私人部門),在社會的經濟資源、社會成員

的偏好格局、有效需求都既定的情況下,兩大部門間的資源配置可能存在某種最優(yōu)組合。利用無差異分析方法可找

到部門間的最優(yōu)資源配置點:

(1)社會生產可能性曲線。它表明的是在其一既定的時點上,社會利用既定資源所能生產出來的私人物品和公

共物品的各種組合。

(2)社會無差異曲線。每一條都代表一定的社會效用水平,每條曲線上各點代表的是福利水平相等的私人物品

和公共物品的各種組合。

(3)部門間的最優(yōu)資源配置點。把社會生產可能性曲線和社會無差異曲線放在一起,既定的社會生產可能性曲

線與其中一條無差異曲線相切。在切點,私人物品生產和公共物品生產的邊際替代率等于社會對這些物品消費的邊

際替代率,社會消費這些物品獲得了最大福利。因此,社會生產可能性曲線和社會無差異曲線的切點就是部門間的

最優(yōu)資源配置點。

2、闡述公共選擇理論關于政府失靈原因的分析(政府失靈的表現(xiàn))。

政府失靈是指政府的活動或干預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說政府作出了降低經濟效率的決策或不能實施改善經濟效

率的政策。政府失靈主要表現(xiàn)在短缺和過剩、信息不足、官僚主義、缺乏市場激勵、政府政策的頻繁變化等方面。

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府活動的結果未必能矯正市場失靈,政府活動本身也許就有問題,甚至造成更大的資源

浪費。主要原因為:

(1)政府決策的無效率。公共選擇理論在月經濟模型分析政治決策過程時指出,民主程序不一定能產生最優(yōu)的

政府政策。原因:1)投票規(guī)則的缺陷導致政府決策無效率;2)政治市場上行為主體動機導致政府決策無效率;3)

利益集團的存在導致政府決策無效率。

(2)政府機構運轉的無效率。公共選擇理論認為,政府機構運轉無效率的原因主要表現(xiàn)在缺乏競爭、缺乏降低

成本的激勵兩個方面。

(3)政府干預的無效率。有些政府干預形式為尋租行為創(chuàng)造了條件。尋租行為越多,社會經濟資源浪費越大。

第二章財政支出規(guī)模與結構

一、名詞解釋

5、購買性支出

是指政府購買商品和服務的開支,包括購買日常政務活動所需的或國家投資所需的商品和服務的支出,體現(xiàn)的

是政府的市場性再分配活動。

6、轉移性支出(2000)

是指政府資金無償?shù)?、單方面的轉移,主要有補助性支出、捐贈支出和債務利息支出,它體現(xiàn)的是政府的非市

場性再分配活動。

7、政府采購制度(2000)

是以公開招標、投標為主要方式選擇供應商,從國內外市場上為政府部門或所屬團體購買商品或服務的一種制

度。

8、成本-效益分析法

是指針對政府確定的建設目標,提出若干實現(xiàn)建設目標的方案,詳列各種方案的全部預期成本和預期效益,通

過分析比較,選擇出最優(yōu)的政府投資項目。

9、最低費用選擇法

一般不用貨幣單位來計量備選的財政支出項目的社會效益,只計算每個備選項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為

擇優(yōu)的標準。

10、公共定價法

公共定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純公共定價,即政府直接規(guī)定自然壟斷行業(yè)的價格;二是管制定價或價格管制,

即政府規(guī)定競爭性管制行業(yè)的價格。政府通過公共定價方法,目的不僅在于提高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更

重要的是使這些物品和服務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財政支出的效益。

二、簡述題

4、簡述財政支出按費用類別分類的基本內容。

按費用類別分類,又稱按國家職能分類。依據(jù)國家職能的劃分,將財政支出區(qū)分為經濟建設費、社會文教費、

國防費、行政管理費和其他支出5大類。

5、簡述政府采購制度如何提高財政支出效益。(2006)

政府采購制度是指以公開招標、投標為主要方式選擇供應商,從國內外市場上為政府部門或所屬團體購買商品

或服務的一種制度。

政府采購制度從三個層次上有利于財政支出效益的提高:

(1)從財政部門自身的角度來看,政府采購制度有利于政府部門強化支出管理,硬化預算約束,在公開、公正、

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下,降低交易費用,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2)從財政部門的代理人角度來看,通過招標競價方式,優(yōu)中選優(yōu),具體的采購實體將盡可能地節(jié)約資金,提

高所購買貨物、工程和服務的質量,提高政府采購制度的實施效率。

(3)從財政部門代理人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角度來看,由于政府采購制度引入了招標、投標的競爭機制,使得

采購實體與供應商之間的“合謀”型博弈轉化為“囚徒困境”型博弈,大大減少他們之間的共謀和腐敗現(xiàn)象,在很

大程度上避免了供應商和采購熨體是最大利益者而國家是最大損失者問題。

三、論述題

3、如何認識和調整我國目前的財政支出結構。

財政支出結構是指各類財政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也稱財政支出構成。從社會資源的配置角度來說,財政支出

結構直接關系到政府動員社會資源的程度,對市場經濟運行的影響比財政支出規(guī)模的影響更大。不僅如此,一國財

政支出結構的現(xiàn)狀及其變化,表明了該國政府正在履行的重點職能以及變化趨勢。

政府職能可以分為經濟管理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相應地,財政支出也就形成了經濟管理支出和社會管理支出。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逐漸弱化,社會管理職能日益加強。伴隨著政府職能的這

種轉變,財政支出結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經濟建設支出占財政支出總額的比重從改革前的平均60%左右下降

目前的25%左右。

我國目前的財政支出結構不盡合理:

(1)經濟增長是我國現(xiàn)階段的主要經濟政策目標,而實現(xiàn)可持續(xù)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工具主要是財政投資???/p>

是,三十年來,財政投資的規(guī)模雖然增加了,但所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卻在不斷下降,這種趁勢必將抑制經濟的快

速增長。

(2)在財政支出總額中,消費性支出的比重過大,而且增長速度大大超過生產性支出的增長速度。

優(yōu)化財政支出結構的基本思路:

(1)按照社會公共需要的先后次序,合理界定財政支出范圍。

(2)根據(jù)當前的經濟政策目標,在增量支出中逐步調整生產性支出與消費性支出的比例關系。

(3)在提高財政投資支出比重的同時,應直點控制消費性支出的快速增長,其主要措施是在明確政府職能的前

提下,精簡機構,精簡人員,削減消費性支出。

4、試述財政支出規(guī)模增長趨勢的理論解釋。

(1)政府活動擴張論,也稱瓦格納法則。表述為: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財政支出的相對規(guī)模也隨之提高?,F(xiàn)

代工業(yè)的發(fā)展會引起社會進步,社會進步必然導致國家活動的增長。

(2)梯度漸進增長論,也稱內外因素論。該理論認為,外在因素是說明公共支出增長速度超過GDP增長速度的

主要原因。在正常條件下,經濟發(fā)展,收入水豆上升,以不變的稅率所征得的稅收也會上升,這樣政府支出上升會

與GDP上升成線性關系,這是內在因素作用的結果。

(3)經濟發(fā)展階段論。該理論認為,在經濟發(fā)展早期階段,政府投資在社會總投資中占有較高的比重,公共部

門為經濟發(fā)展提供社會基礎設施;在經濟發(fā)展中期階段,政府投資還應繼續(xù)進行,但這時政府投資只是對私人投資

的補充;在經濟發(fā)展達到成熟階段,公共支出將從基礎設施支出轉向不斷增加的教育、保健與福利服務的支出,且

這方面的支出增長將大大超過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長,也會快于GDP的增長速度,導致財政支出規(guī)模膨脹。

(4)官僚行為增長論。官僚以追求機構最大化為口標,機構規(guī)模越大,官僚們的權力越大。官僚行為從產出和

投入兩個方面迫使財政支出規(guī)模不斷膨脹。

第三章財政投資支出和社會保障支出

一、名詞解釋

11、就業(yè)創(chuàng)造標準

是指政府應當選擇單位投資額能夠提供最大數(shù)量就業(yè)機會的項目。該標準要求政府不僅要擴大財政投資規(guī)模

(外延增加就業(yè)機會),還要優(yōu)先選擇勞動力密集型技術的項目(內涵增加就業(yè)機會)。

12、財政投融資

是指以國家的信用為基礎,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有償?shù)赝顿Y于具有公共性的領域。財政投融資是一種政策

性投融資,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財政投資,也不同于一般的商業(yè)性投資,而是介于這兩者之間的一種新型的政府投資

方式。

13、建設一經營一轉讓投資方式

是指政府將一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通過招商轉讓給某一財團或公司,由其組建一個項目經營公司進行建設經

營,并在雙方協(xié)定的一定時期內,由該項目公司通過經營該項目償還債務,收回投資,協(xié)議期滿,項目產權轉讓給

政府。

14、社會保障(社論名詞45)

是指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為社會成員特別是生活有特殊困難的個人或家庭提供

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種制度。

二、簡述題

6、簡述我國現(xiàn)階段的財政投資的決策標準。(2004)

我國現(xiàn)階段應以就業(yè)創(chuàng)造標準作為財政投資決策標準。就業(yè)創(chuàng)造標準:是指政府應當選擇單位投資額能夠提供

最大數(shù)量就業(yè)機會的項目。該標準要求政府不僅要擴大財政投資規(guī)模(外延增加就業(yè)機會),還要優(yōu)先選擇勞動力

密集型技術的項目(內涵增加就業(yè)機會)。該標準要求政府在決定財政投資支出時,要考慮這種投資支出所產生的

總就業(yè)機會。

7、簡述政府對農村和農業(yè)投資的重點。(2007)

(1)農村和農業(yè)基礎設施的投資。

(2)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領域的投資。

(3)農業(yè)研發(fā)和科技推廣領域的投資。

8、簡述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三種籌資模式。(2005)

(1)完全基金制。是指完全用過去積累的繳款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險金的制度。

(2)現(xiàn)收現(xiàn)付制。是指用當期的繳款提供保險金的制度。

(3)部分基金制。是指既具有完全基金制的特征又具有現(xiàn)收現(xiàn)付制特征的混合制度。

9、簡述“十五”時期以來我國財政加大“三農”投入的主要措施。

(1)深化以稅費改革為中心的農村綜合改革。

(2)實行“三補貼”政策。

(3)大力支持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建設。

(4)著力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部免除西部地區(qū)農村中小學生學雜費。

(5)加大農村基本醫(yī)療、公共衛(wèi)生和社會保障投入,促進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6)大力推進農村綜合開發(fā)投資參股經營試點,帶動社會資金投入農業(yè)和農村綜合開發(fā)。

三、論述題

5、我國現(xiàn)階段應當采用哪種財政投資決策標準?為什么?

我國現(xiàn)階段以就業(yè)創(chuàng)造標準作為財政投資決策標準。理由有以下四點:

(1)從理論上說,勞動力是最重要的經濟資源,失業(yè)的存在是對戰(zhàn)略資源的浪費:而且,就業(yè)增加一般都會增

加產出。

(2)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政府必須從全局戰(zhàn)略考慮這一資源的充分利用,財政投資項目是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的有

效途徑。

(3)即使不考慮產出增加,也有必要增加就業(yè),原因是許多社會問題都源于大量失業(yè)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

增加就業(yè)的社會利益遠遠超過增加產出的意義。

(4)財政投資的就業(yè)創(chuàng)造標準還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狀況。因為解決貧困和分配不均的根本途徑是增加就業(yè)。

增加就業(yè)主要靠擴大財政投資,特別是增加落后經濟地區(qū)的財政投資,對整個社會的收入分配公平、福利水平的提

高具有重大意義。

6、從解決“三農”問題的角度,談談政府加大對農村和農業(yè)財政投資的必要性和重點。

必要性:為了盡快有效解決“三農”(農村、農業(yè)、農民)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國政府必須加大對農

村和農業(yè)的財政投入。有四方面的原因:

(1)我國農村人口眾多,農村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相對落后。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犍在于解決三農問題,即加

快農村城鎮(zhèn)化、農業(yè)產業(yè)化和增加農民收入。鑒于現(xiàn)狀,必須加大政府的財政投入。

(2)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我國最亟待發(fā)展的產業(yè)。

(3)農業(yè)部門生產率較低,自身難以產生足夠的積累。

(4)許多農業(yè)投資項目投資量大,投資期長,牽涉面廣,投資后產生的效益不易分割,因此只適合于由政府來

進行。

重點:(1)農村和農業(yè)基礎設施的投資。農村基礎設施投資主要有農村基礎教育、衛(wèi)生設施的投資以及交通道

路、電網建設的投資。農業(yè)基礎設施主要是進一步加強大江大河大湖的綜合治理,集中資金興建一批具有綜合效益

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以改善農業(yè)生產條件,提高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

(2)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領域的投資。要改善農業(yè)生產條件,確保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非常

重要。政府應增加綠化、水土保持和防護林建設的投入,加大改善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投資力度。

(3)農業(yè)研發(fā)和科技推廣領域的投資。農業(yè)發(fā)展的根本途徑在于改造傳統(tǒng)農業(yè),提高農業(yè)勞動生產率,

這就需要政府增加農業(yè)研發(fā)和科技推廣領域的投資。

第四章稅收原理

一、名詞解釋

15、累進稅率

按課稅對象數(shù)額的大小,劃分若干等級,每個等級由低到高規(guī)定相應的稅率,課稅對象數(shù)額越大稅率越高,數(shù)

額越小稅率越低。累進稅率因計算方法不同,又分為全額累進稅率和超額累進稅率兩種。

16、價內稅與價外稅(2009)

凡稅金構成價格組成部分的,稱為價內稅。

凡稅金作為價格之外附加的,稱為價外稅。

17、稅收中性(2008)(2003)

是指政府課稅不扭曲市場機制的運行,或者說不影響私人部門原有的資源配置狀況。

18、稅負轉嫁(2009)(2005)(2002)

是指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納稅人通過提高鐺售價格或壓低購進價格的方法,將稅負轉移給購買者或供應者的一

種經濟現(xiàn)象。

19、拉弗曲線(2006)

是說明稅率與稅收收入和經濟增長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的一條曲線

二、簡述題

10、簡述稅收的基本特征與原則。

特征:(1)稅收的強制性。

(2)稅收的無償性。

(3)稅收的固定性。

原則:公平、效率、適度、法治

11、借助圖形解釋稅收的超額負擔。

以圖形表示稅收的超額負擔:

在圖中,D是某種商品的需求曲線,S是供給曲線。征稅前的均衡點是E,產量為DG,價格為0B。假定政府對這種

商品課征FD的從量稅,供給曲線S將向左上方移動至S+T,稅后市場均衡點為F,產量減少至0H,價格上升至0A。

這種稅的稅收收入是CD(銷售量)乘以DF(稅率),即ACDF的面積。消費者因課稅而損失的消費者剩余是ABEF的

面積,生產者因課稅而損失的生產者剩余是BCDE的面積。這兩種損失合計為ACDEF的面積,其與稅收收入(ACDF

的面積)的差額即FDE就是課稅的超額負擔一一哈伯格三角。

12、簡述稅負轉嫁的條件。

稅負轉嫁是指在商品交換過程中,納稅人通過提高銷售價格或壓低購進價格的方法,將稅負轉移給購買者或供

應者的一種經濟現(xiàn)象。在價格可以自由浮動的前提下,稅負轉嫁的程度,還受諸多因素的制約,主要的有:

(1)供求彈性的大小。供給彈性較大、需求彈性較小的商品的課稅較易轉嫁,供給彈性較小、需求彈性較大的

商品的課稅不易轉嫁。

(2)稅種的性質不同。商品課稅較易轉嫁,所得課稅一般不能轉嫁。

(3)課稅范圍的寬窄。課稅范圍寬的商品較易轉嫁,課稅范圍窄的難以轉嫁。

(4)經營者的目標。經營者的利潤或市場份額目標與稅負轉嫁也有一定關系。經營者為了全部轉嫁稅負必須把

商品售價提高到一定水平,而售價提高就會影響銷量,進而影響經營總利潤或市場份額。此時,經營者比較稅負轉

嫁所得與商品售量減少的損失,若后者大于前者,則經營者寧愿負擔一部分稅款以保證商品售量。

13、用拉弗曲線簡要說明稅率與稅收收入之間的關系。(2006)

(1)該曲線說明高稅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稅收不一定是高效率。

(2)該曲線說明取得同樣多的稅收,可以采取兩種不同稅率。

(3)稅去與稅收以及經濟增長之間的最優(yōu)結合雖然在實踐中是少見的,但曲線從理論上證明了這是可能的,它

是稅制設計的理想目標模式。

三、論述題

7、什么是最適課稅理論?該理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最適課稅理論是以資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為準則,對構建經濟合理的稅制體系進行分析的理

論。

理想的最優(yōu)課稅理論是假定政府在建立稅收制度和制定稅收政策時,對納稅人的信息是無所不知的,而且政府

具有無限的征管能力??墒?,在現(xiàn)實中,政府對納稅人和課稅對象等的了解并不完全,同時征管能力有限。所以,

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最適課稅理論研究的是政府如何征稅才能既滿足效率要求,又符合公平原則。

最適課稅理論的三大基石:(1)個人偏好、技術和市場結構要明確地表現(xiàn)出來。(2)政府必須通過一套管理費

用低廉的有限的稅收工具體系來籌措既定的收入。(3)在多人模型中,效用的社會福利函數(shù)作為標準函數(shù),計算出

各種結果,據(jù)此在有限的稅收工具體系中選擇最適稅制。主要內容:

(1)直接稅與間接稅具有共生性。直接稅與間接稅應當是相互補充的而非相互替代,因為這兩大稅系各自都有

優(yōu)缺點。

(2)稅制模式的選擇取決于政府的政策目標。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標以分配公平為主,就應選擇以所得稅為主體

稅種的稅制模式,如果政府的政策目標以經濟效率為主,就應選擇以商品稅為主體稅種的稅制模式。

(3)逆彈性命題。指在最適商品課稅體系口,當各種商品的需求相互獨立時,對各種商品課征的各自的稅率必

須與該商品自身的價格彈性呈反比。

(4)最適商品課稅要求開征扭曲性稅收。這是因為政府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能獲得完全的信息,而且征稅能力受

到限制,因此,課征商品稅不能保證生產高效率,還必須課征其他扭曲性稅收。

(5)所得稅的邊際稅率不能過高。

(6)最適所得稅率應當呈倒“U”型。從社會公平與效率的角度來看,中等收入者的邊際稅率可適當高些,而

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應適用相對較低的稅率。

第五章稅收制度

一、名詞解釋

20、稅制類型

是指一國征收一種稅還是多種稅的稅制。在一個稅收管轄權范圍內,只征收一種稅的稅制稱為單一稅制,同時

征收兩種以上稅的稅制稱為復合稅制。

21、稅制結構與稅制模式

稅制結構是指一國各稅種的總體安排,只有在復合稅制條件下才有稅制結構的問題。

稅制模式是指在一國的稅制結構中以哪類稅作為主體稅種。

22、分類所得稅(2004)

是對納稅人的各種應納稅所得,分為若干類別,不同類別的所得適用不同的稅率,分別課征所得稅。這種稅制

一般采用比例稅率,以課源法征收。

23、綜合所得稅(2007)

是對納稅人個人的各種應納稅所得綜合征收,這種稅制一般采用累進稅率,以申報法征收。

24、稅制改革

是指通過稅制設計和稅制結構的改變來增進社會福利的過程。

二、簡述題

14、簡述稅制結構的決定因素。

<1)經濟發(fā)展水平。

(2)征收管理能力。

(3)財政支出結構。

(4)稅收政策目標。

(5)相鄰國家的示范效應。

15、簡述所得稅的類型。

所得課稅是指所有以所得額為課稅對象的稅種的總稱。其主要有三種類型。

(1)分類所得稅。是對納稅人的各種應納稅所得,分為若干類別,不同類別的所得適用不同的稅率,分別課征

所得稅。這種稅制一般采用比例稅率,以課源法征收。

(2)綜合所得稅。是對納稅人各種應納稅所得綜合征收,這種稅制一般采用累進稅率,以申報法征收。

(3)分類綜合所得稅。是把分類所得稅與綜合所得稅結合起來,采用并行征收制。

16、簡述增值稅的優(yōu)點.

增值稅是指對商品價值中增值額進行課征的一個稅種,是我國現(xiàn)行稅制中最重要的一個稅種。它的優(yōu)點表現(xiàn)在:

(1)在對一種商品多次課征中避免重復征稅。

(2)增值稅采取道道課稅的課征方式,并以各企業(yè)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為計稅依據(jù),可以使各關聯(lián)企業(yè)在納稅上互相

監(jiān)督,減少乃至杜絕偷稅漏稅。

(3)增值稅的課征與商品流轉環(huán)節(jié)相適應,但稅收額的大小又不受流轉環(huán)節(jié)多少的影響;

(4)企業(yè)的兼并和分立都不影響增值稅額,可以保證收入的穩(wěn)定。

(5)對7出口需要退稅的商品可以實行零稅率,將商品在國內已繳納的稅收一次全部退還給企業(yè),比退稅不徹

底的一般流轉稅更能鼓勵外向型經濟的發(fā)展。

三、論述題

8、我國1994年稅制改革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基本原則七個:

(1)加強稅收的宏觀調控能力。

(2)公平稅負、促進公平競爭。

(3)發(fā)揮稅收對個人收入和地區(qū)發(fā)展的調芍作用,使個人收入分配保持合理差距,促進地區(qū)協(xié)調發(fā)展,實現(xiàn)共

同富裕。

(4)貫徹國家的產業(yè)政策,有利于經濟結構的合理調整,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

(5)簡化、規(guī)范稅制。

(6)保持原有的稅負總水平。

(7)嚴格控制優(yōu)惠減免。

主要內容4方面:

(1)以推行規(guī)范化的增值稅為核心,相應設置消費稅、營業(yè)稅,建立新流轉稅體系,對外資企業(yè)統(tǒng)一實行新的

流轉稅制。

(2)對內資企業(yè)實行統(tǒng)一的企業(yè)所得稅,同時,國有企業(yè)不再執(zhí)行企業(yè)承包上繳所得稅的包干制。

(3)統(tǒng)一個人所得稅。

(4)調整、撤并和開征其他一些稅種。

第六章國債理論與管理

一、名詞解釋

25、國債限度

是指國家債務規(guī)模的最高額度或國債的適度規(guī)模。

26、國債發(fā)行市場

又稱國債一級市場或初級市場,是國債交易的初始環(huán)節(jié),一般是政府與證券承銷機構之間的交易,通常由證券

承銷機構一次全部買下發(fā)行的國債。

27、國債流通市場

又稱國債二級市場,是國債交易的第二階段。一般是國債承銷機構與認購者之間的交易,也包括國債持有者與

政府或認購者之間的交易,它又分證券交易所交易和場外交易兩類。

二、簡述題

17、簡述國債的功能。(2003)

國債是指中央政府在國內外發(fā)行債券或向外國政府和銀行借款所形成的國家債務。國債功能主要包括:

(1)彌補財政赤字。

(2)籌集建設資金。

(3)調節(jié)經濟。

18、如何理解國債負擔。

國債負擔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

(1)債權人負擔。國債作為認購者收入使用權的讓渡,這種讓渡雖是暫時的,但對他的經濟行為會產生一定的

影響,所以國債發(fā)行必須考慮認購人的實際負擔能力。

(2)債務人負擔。政府借債是有償?shù)?,到期要還本付息,所以,政府借債要考慮償還能力,只能量力而行。

(3)納稅人負擔。不論國債資金的使用方向如何,效益高低,還債的來源最終還是稅收,也就是當政府以新債

還舊債的方式難以繼續(xù)時,最終是以稅收來還本付息。

(4)代際負擔。由于有些國債的償還期較長,連年以新債還舊債并不斷擴大債務,就會形成這一代人借的債務

轉化為下一代甚至幾代人負擔的問題。

19、簡述國債市場的作用。

國債市場一般具有兩個方面的作用:

(1)實現(xiàn)國債的發(fā)行和償還。

(2)調節(jié)社會資金的運行。

第七章國家預算與預算管理體制

一、名詞解釋

28、國家預算(2001)

是指政府的基本財政收支計劃,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財政收支狀況。

29、“收支兩條線”管理

是指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及其他組織,依法取得的政府非稅收收入全額繳入國庫或財政專戶,支出

通過財政部門編制預算進行統(tǒng)籌安排,這種資金通過國庫或財政專戶收繳和撥付的管理制度,就叫“收支兩條線”

管理。

30、國家預算法

是國家預算管理的法律規(guī)范,是組織和管理國家預算的法律依據(jù)。

31、預算調整

是指經過批準的各級預算,在執(zhí)行中因特殊情況需要增加支出或減少收入,使總支出超過總收入或使原債務的

數(shù)額增加等部分地改變原預算。

32、預算外資金

是指按國家財政制度規(guī)定不納入國家預算的、允許地方財政部門和由預算撥款的行政事業(yè)單位自收自支的資

金。簡單地說,預算外資金是屬于不納入國家預算的一種財政性資金。

33、預算管理體制

是處理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以及地方財政各級之間財政關系的基本制度,預算管理體制的核心是各級預算主體

的獨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權和分權的關系問題。

二、簡述題

20、簡述國家預算的基本原則。

國家預算的原則是指國家選擇預算形式和體系應遵循的指導思想,是制定政府財政收支計劃的方針。原則主要

有五條:

(1)公開性。

(2)可靠性。

(3)完整性。

(4)統(tǒng)一性。

(5)年度性。

21、簡述我國預算法的指導思想。

(1)強化預算的法律約束力,使預算收支真正成為法令性的剛性指標。

(2)規(guī)范預算管理程序,明確預算管理職權。

(3)把加強預算管理與促進改革和發(fā)展經濟緊密結合起來。

(4)把法律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結合起來。

22、簡述劃分收支的基本依據(jù)。

(1)社會公共需要的層次性。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方面是從支出角度分析,按受益范圍為標準區(qū)分的層次性,

另一方面則是為滿足公共需要提供收入來源的層次性。

(2)集權與分權關系。

23、簡述分級分稅預算管理體制的基本內容。

(1)一級政權,一級預算主體,各級預算相對獨立,自求平衡。

(2)在明確市場經濟中政府職能邊界的前提下,劃分各級政府職責范圍,在此基礎上劃分各級預算支出職責范

圍。

(3)收入劃分實行分稅制。

(4)預算調節(jié)制度,即轉移支付制度,有縱向調節(jié)和橫向調節(jié)兩種形式。

(5)各國的分級預算體制是適應本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并由歷史傳統(tǒng)長期形成的,因此是相對穩(wěn)定的,只是集權

與分權關系及其相應的調節(jié)方法可以有經常的調整。

三、論述題

9、試述我國進一步完善分稅制的基本思路。

(1)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的事權范圍和各級預算主體的支出職責:

1)總體上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也就是政府職能轉變問題,對實行分級預算體制來說需要將原則具體化。

2)關于各級政府事權的劃分,規(guī)范的分級預算體制要求以法律形式具體化,力求分工明確,依法辦事。

3)各級預算主體支出職責的劃分,一般而言,應遵循事權與財權相一致原則,但在具體事項上則不一定完全

一致。

(2)規(guī)范收入劃分:

1)分稅制與稅制是密切相連的,稅制調整了,分稅及其相應的收入劃分,也必須隨之調整。

2)凡屬于稅源普及全國或具有高度調節(jié)功能的稅種劃歸中央稅是分稅制的通則。

3)通過稅制調整健全地方稅系應列為稅制進一步完善的一項重要口標。

(3)調整集權與分權關系。分級預算體制的集權與分權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收支劃分上:

1)從支出方看,多數(shù)支出項目是由接近基層并熟悉居民偏好的地方來執(zhí)行和管理,所以地方支出在總支出中

占較大的比重。

2)從收入來看,為了均衡橫向不平衡,貫徹中央的宏觀政策,中央財政收入應占主導地位。這也是各國實行

分級預算體制通行的分配格局,幾乎沒有例外。

(4)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稅制的重點。完善轉移支付制度的基本途徑,首先是進一步明確轉移支付的目

標模式,而后通過增量與存量同時并舉的微調方式向目標模式逼近。

第八章財政平衡與財政赤字

一、名詞解釋

34、財政平衡

是指國家預算收支在量上的對比關系。這種收支對比關系不外是三種結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結余;二是支大于

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

35、預算赤字(2002)

是指在某一財政年度,政府計劃安排的總支出超過經常性收入并存在于決算中的差額。

36、赤字依存度和赤字比率(2005)

赤字依存度是財政赤字占財政支出的比例,說明一國在當年的總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賴赤字支出實現(xiàn)的。

赤字比率是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說明一國在當年以赤字支出方式動員了多大比例的社會

資源。

二、簡述題

24、如何理解財政平衡。

財政平衡是指國家預算收支在量上的對比關系。這種收支對比關系不外是三種結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結余;二

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

對財政平衡不能作絕對的理解:

(1)在實際生活中,略有結余視為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視為基本平衡,因而財政平衡追求的是基本平衡或大

體平衡。

(2)研究財政平衡要有動態(tài)平衡的觀點,不能局限于靜態(tài)平衡。

(3)研究財政平衡要有全局觀點,不能就財政平衡論財政平衡。

(4)財政平衡可以從中央預算平衡和地方預算平衡分別考察。

25、簡述財政平衡與總量平衡的關系。

(1)財政平衡是社會總供求平衡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2)財政平衡是實現(xiàn)社會總供求平衡的一種手段。

(3)財政平衡可以直接調節(jié)社會總供求。

26、簡述造成財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2009)

(1)財政不平衡具有必然性。

(2)外部沖擊。

(3)無彈性稅制。

(4)國有企業(yè)的經營狀況。

(5)意外事件。

三、論述題

10、談談財政赤字規(guī)模的社會經濟制約因素。

財政赤字是指在某一財政年度,政府計劃安排的總支出超過經常性收入并存在于決算中的差額。

衡量財政赤字規(guī)模有兩個指標:一是赤字依存度,另一個赤字比率。

財政赤字規(guī)模的社會經濟制約因素有以下:點:

(1)經濟增長率的提高程度。如果經濟持續(xù)增長率比較高,即使政府施以較大規(guī)模的財政赤字用于發(fā)展經濟,

對國民經濟也沒有危害,或危害很小。這是因為,本國經濟的吸納能力隨著國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而相應加強,價

格水平不會出現(xiàn)明顯上漲。

(2)貨幣化部門的增加程度。在商品貨幣經濟不斷發(fā)展的情況下,一個國家當中的非貨幣化部門將不斷地轉化

為貨幣化部門,這一進程就是這里所說的貨幣化。貨幣化進程為赤字引致的“額外貨幣供給”減輕了通貨膨脹壓力。

(3)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力的未利用程度。如果在國民經濟中,特別是農業(yè)和工業(yè)部門存在著大量的未利用或利

用不足的資源的能力,那么預算赤字可能會使閑置的資源和能力動員起來,得到充分和利用,增加木國的生產水平,

而不會對價格水平產生上抬的壓力。

(4)赤字支出的投資項目性質。如果通過預算赤字籌集的資金,用于周期短、見效快的建設項目,生產的增加

或多或少地抵消了公眾持有貨幣購買力增加的影響,通貨膨脹的壓力就會在一個短暫的時滯之后被產量的增加所抵

消。

(5)國際貿易的逆差程度。如果一國的國際收支是逆差,該國的赤字財政就可能是非通貨膨脹性的。

(6)政府自身的管理能力。一般來說,財政赤字只要出現(xiàn),就有產生通貨膨脹壓力的可能。重要的問題是,政

府有無適當而有力的管理措施和廉潔的管理機構來防止以至消除赤字財政塑成的通貨膨脹壓力。政府的這種管理能

力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即舉債能力與征稅能力、工資和價格控制能力。

(7)公眾的犧牲精神。赤字融資安全限的確定還能忽視廣大民眾的理解和犧牲精神。一般而言,赤字融資有可能

增加實際產出,但是資源動員和產品供給的時滯要求社會在或長或短的時間內保持一定程度的耐心,克服收入與生

活水平預期過高的心理,甚至要忍受一下實際收入下降之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