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文化資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_第1頁
方言文化資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_第2頁
方言文化資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_第3頁
方言文化資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_第4頁
方言文化資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方言文化資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摘要:方言文化資源是一種重要的語言資源,它承載了地域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展現出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如今方言式微,保護方言是當下的一個重要的課題。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使用方言輔助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地方文化自信,重新審視對方言的態(tài)度,也有利于加強學生和家鄉(xiāng)的情感聯結。方言在語文教材之中也有所體現,可以根據教材中蘊含的方言資源開展綜合學習探究,通過了解方言歷史和方言故事,認識地方戲曲,開展方言辯論賽等活動,將方言資源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中。關鍵詞:方言;中學語文;語文教學;語文教材目錄TOC\o"1-3"\h\u2394序言 417603一、方言文化資源與語文教學的關系 511435(一)方言文化資源的概念內涵 55942(二)方言資源與語文教學的關系 524253二、方言文化資源對語文教學的意義 626850(一)對中學語文教材的影響 61463(二)對中學語文課堂的影響 69495三、方言文化資源應用于語文教學的基礎 711855(一)方言文化資源應用于語文教學的理論基礎 7168491、促進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726222、推動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 7140283、促進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 8132044、推動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814867(二)方言文化資源應用于語文教學的實踐基礎 8254751、方言的使用情況 8220422、方言資源在語文教材中的體現 9146四、方言文化資源應用于語文教學的策略 1019880(一)利用現有的方言文化資源開展教學 10182631、利用多媒體與方言學習網站教學 1092492、利用當地文化環(huán)境開展方言教學 1110802(二)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融入方言文化資源 1153461、閱讀理解階段 11101362、交際與寫作階段 1223254(三)從作品中的方言材料拓展教學內容 1250981、追究方言詞匯的歷史溯源 12290442、通過方言詞匯認識地方建筑 13314803、了解關于方言背后的故事 13692結語 14參考文獻 167833致謝 16序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交際越發(fā)頻繁,多地的語言交往使方言變化越來越大,普通話的推廣和普及更是給方言的傳承帶來沖擊,使得方言面臨瀕危的困境。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地方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多樣性的體現,保護方言就是保護我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將方言合理應用于語文課堂中,可以為語文課堂增添活力,有利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言能夠幫助學生閱讀理解民俗文學作品,助力交際和寫作能力提升,在語文教材之中也有豐富的方言文化資源可供使用,可以根據其中的方言介紹當地歷史文化,傳統建筑以及相關民俗故事,借用方言資源傳播地方文化。一、方言文化資源與語文教學的關系(一)方言文化資源的概念內涵方言是指某種語言的變體,具體是指區(qū)別于標準語、流行于特定地區(qū)的語言。這里說的方言文化是一種具有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的方言現象,主要是指一些特定的方言詞匯,以及以方言為基礎的民俗或文藝活動。本文所提到的方言特指漢語方言。(二)方言資源與語文教學的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此法不僅確立了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定地位,也推動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的健康發(fā)展,其中第十條規(guī)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出要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總目標要求要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說普通話。使用普通話教學是探討如何在課堂應用方言的必要前提,在探討方言應用的問題之前,應當先明確普通話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不能舍本逐末、因小失大。我們這里提到的方言文化資源在語文課程中的應用,主要是用于中等教育階段,要盡可能減少方言在教學中應用對于普通話的推廣和學習的影響。方言文化資源只能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應用于課堂,不能挑戰(zhàn)普通話的權威。在方言使用頻率高的地區(qū),仍有部分教師在課堂上直接采用方言教學或是方言與普通話結合教學的現象,這不是我們要探討的將方言文化資源應用于語文課堂上的情形,而是一種不規(guī)范的教學現象,違背了語文教學的原則。所以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方言文化資源在語文課堂中的使用要遵循適度性的原則。方言作為重要的語言資源,是地域文化的載體,具有承載當地文化的獨特作用。方言作為一種語言,也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屬性,在語文課堂上通過對方言文化資源的合理運用,可以加深學生對語言和文化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方言資料是語文開展綜合性學習的優(yōu)秀材料,是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輔助工具,能夠為語文課堂增添豐富多樣的趣味教學活動。二、方言文化資源對語文教學的意義(一)對中學語文教材的影響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建立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民俗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材對于傳統文化的編排離不開民俗文學。語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種類十分豐富,有不同類別的文學體裁呈現。語文教材的選編離不開文學作品中的經典篇目和文壇中的創(chuàng)作巨匠,沈從文的《邊城》中用了大量的湘西方言,向讀者生動地展示了湘西作為“邊城”的風情;“人民藝術家”老舍的作品以北京話為基礎,生活化的展現了北京市民的日常;魯迅的作品語言詼諧幽默、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阿長與山海經》里長媽媽的語言就十分具有地方特色,《少年閏土》中“弶”“猹”等字也都屬于方言土語,可見魯迅在對人物的塑造中,常用方言體現人物特點;甚至于四大名著中也有不少方言詞匯,在《紅樓夢》中就常見南京方言。不難看出,語文教材中蘊含豐富的方言資源,就初中階段而言,教材中就含有大量的方言詞匯、民間故事、俗語和童謠。在部編版的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兩個單元和方言的關系最為密切,一個是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民風民俗,這一單元收納的文章都是有關民俗方面的作品,其中《回延安》這一課更是采用陜北民歌“信天游”為體裁創(chuàng)作的,蘊含了豐富的方言文化資源,包括陜北方言詞匯、民間文學體裁、地域文化風貌等;另一個單元是九年級下冊的第五單元,這個單元為活動探究課程,單元主題為戲劇,教材要求本單元原則上以學生自讀為主,其中所選的三篇劇目各有特色,《天下第一樓》更是被稱為“京味話劇”,十分富有地方特點。在這一單元的拓展延伸中,提到了中國戲曲,要求同學們搜集戲曲的相關資料和對經典劇目進行鑒賞分析,而這些戲曲中也保留了豐富的方言文化資源,是方言學習的優(yōu)秀資料。(二)對中學語文課堂的影響《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表達與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同學段也有不同的要求,第一學段要求學說普通話,逐步養(yǎng)成說普通話的習慣;第二學段要求能用普通話交談;第三學段和第四學段則沒有對普通話的運用有過多的要求。從這其中可以看出,語文課程要求應該在初等教育階段完成普通話的基本教學任務,學生在這一教學階段就應該熟練掌握普通話的應用。所以也就是說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使用方言對學生學習普通話的影響并不大。由于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在語文課堂上可以開發(fā)各種形式的綜合實踐類課程。對于語文教學,把方言文化資源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資源,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設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開展各種相關的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將方言帶入課堂,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有利于師生更好地溝通交流,“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方言能提供情感價值,形成一種特殊的情感紐帶,促進人們的身份認同,是打破隔閡和促進交流的實用工具。三、方言文化資源應用于語文教學的基礎(一)方言文化資源應用于語文教學的理論基礎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是語文學習最重要的部分,隨著時代的推進,學科素養(yǎng)已經是比基礎知識更重要的存在,方言資源對于語文課堂來說,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1、促進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四個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語言的構建與運用要求語言知識的積累和交際能力的發(fā)展。語言是交際的工具,針對不同的場合也應該使用合適的工具,在正式場合應當使用普通話更顯得規(guī)范合體,在非正式的交際時可以采用方言以拉近彼此的距離。非正式交際的場合除了日常交際的地方還有書面的會談,包括書信、留言、日記等等,現在還有很多網絡通訊平臺,在這些需要用書面交流的地方,對親近的人可以在對話中使用方言詞匯,一下子就能縮短心靈上的距離,情感表達也會更加的生活化。在課文的學習中,也能學習如何在作文中應用方言為文章添色。方言中蘊含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當地風土人情,是許多作家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的獨特元素,《天下第一樓》中就運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用當地特有的語調和詞匯,展現出老北京獨特的風貌,《棗兒》這一課則是通過西北民謠點名了作品創(chuàng)設的背景,引人入勝。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后應該思考如何在寫作時運用方言元素使作文更加生動,可以先采用仿寫的方式學習寫作有關民風民俗的文章。2、推動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方言作為一個比較有爭論的話題,可以作為辯論的題目讓學生思考方言傳承背后的意義,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搜集資料的能力。2005年“華爽杯”辯論賽中有這樣一個論題,“影視作品中的方言現象值得提倡/不值得提倡”,對方言在影視作品中的使用情況進行辯論,同時又提出了許多與方言保護相關的論點,可以以此為課外拓展,讓學生在觀看辯論賽后寫觀后感,結合實際談談自己對保護和傳承方言的理解,此外,教師也應當傳授學生如何搜集和整理相關的資料,在課堂上開展以“方言是否應該被淘汰”為辯題的辯論會,借此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以及對搜集的資料的歸納能力,培養(yǎng)思維的敏捷性。3、促進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方言文化資源具有獨特的美學和藝術性,方言獨特的音韻也具有美學價值,它承載的地方藝術更是蘊含豐富的美學體驗。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旨在通過閱讀和品味優(yōu)秀作品來豐富情感、激發(fā)審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領悟人生哲理,并學會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表現和創(chuàng)造美。《棗兒》這篇文章在開頭和結尾用了同一首西北民謠,從幕后走到了臺前,又起到了首尾呼應的作用,文末用童謠做結尾,既渲染了氣氛,又用了留白的表現手法,給人留下回味的空間。優(yōu)秀的民俗文化作品能夠用簡單易懂的方言詞匯幫助學生更好地代入到作品之中,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刻的情感,更好地領悟民俗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趣?!短煜碌谝粯恰防镒髡呔陀梅窖詷嬙斐隽伺f時代老北京的風貌,在人物的對話中增添了十分濃厚的生活氣息,令讀者不自覺的深入其中。4、推動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地方文化的傳承離不開方言,方言作為地方文化的載體,在民間曲藝中體現的尤為突出。地方戲曲就是重要的體現,京劇能夠揚名也和它使用北京話有密切聯系,眾所周知普通話就是在北京話的基礎上形成的,普通話的推廣也會讓大家能夠聽懂北京話,京劇也就變得容易理解起來,而昆曲的式微和吳地方言式微也有很大關聯。此外,各地流傳的民間故事和諺語中也含有方言元素,而這些都是地方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體現。在課堂上適當的應用方言,有助于培養(yǎng)文化自信,方言式微也與現在對待語言的態(tài)度轉變有關,語言更多的是作為日常生活溝通的工具,忽視了它的其他屬性,普通話是最高效的溝通語言,而方言作為地方文化傳承的介質被年輕人無意中忽視了,所以在課堂上適當的提起方言也是一種提醒,畢竟方言的傳承不能在課堂中完成,更多的還是回到生活中,語言要被使用才能活起來,所以在課堂上打破對方言的偏見,也能為方言的傳承提供幫助。(二)方言文化資源應用于語文教學的實踐基礎1、方言的使用情況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2.8%的受訪者會說家鄉(xiāng)方言,65.8%的受訪者認為方言包含著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50%的受訪者認為50年后方言依然會存在。受訪者中,00后占0.8%,90后占19.6%,80后占54.2%,70后占19.0%,60后占5.4%,50后占0.8%。其中,70.2%受訪者認為年輕人依然有必要說方言。東南智庫社區(qū)研究院通過網絡對“00后”進行了調查,有46.9%的受訪者表示能聽懂方言,但只會說簡單的方言;15.6%的受訪者表示不會說方言,也基本聽不懂方言。(8月29日《寧波晚報》)從方言的排行統計看,使用人數最多的是官話,有8.5億人,占總人口的60%。官話方言和普通話差異較小,普通話就是以北京官話為基礎形成的。北京官話使用人數約為2000萬,東北官話相當接近普通話,使用人數大約有1.2億,西南官話使用人數最多,約為2.7億,中原官話第二,約為1.67億。方言官話和普通話的差異不大,在語法上沒有很大的變化,只是有比較特殊的方言詞匯,但總的來說官話區(qū)的方言在極具地方特色的同時又很便于理解。由此可以看出方言雖然目前使用人數依然很多,在日常生活中仍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也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從針對年輕人的調查數據中看,方言聽得懂但不會說的情況十分常見,這樣發(fā)展下去語言傳承必然面臨困境,使用方言的人數只會越來越少。2、方言資源在語文教材中的體現主要根據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活動探究展開論述。方言在教材中的體現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作者具有方言背景,二是作品創(chuàng)設需要方言背景,三是作品創(chuàng)作取自民俗體裁。這一單元中《屈原》的作者郭沫若是四川樂山人,閱讀作品時可以結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天下第一樓》和《棗兒》的創(chuàng)設背景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從情景的設置和人物的對話中可以體現。《天下第一樓》的作者是何冀平雖然是廣西人,但是創(chuàng)作的作品卻有濃濃的京味,教材中在思考探究里提到《天下第一樓》被稱為“京味話劇”,人物語言有濃郁的北京特色,充滿生活氣息。這本話劇的背景設置是在北京城,作者在人物的對話中運用了大量的兒化音,“過對兒”“樣兒”“事兒”“得空兒”“老人兒”“人尖兒”等,讀起來就很有生活氣息,京味十足。這其中“過對兒”的意思是對面,屬于典型的北京方言,這個詞和“胡同”出現在文章一開篇,在人物對話中也含有大量的北京方言詞匯,點燃了老北京的氣氛,讓讀者能感到身臨其境?!稗抢樧印薄跋掳肷巍薄笆岸蕖倍际菍儆诒狈椒窖裕谖闹惺窃谕踝游?、常貴等人的對話中出現的,這也展現出人物之間的親密關系,對比盧孟實和克五、修鼎新等人的對話就顯得正式很多。課本簡介中有提到盧孟實最終還鄉(xiāng),可見他不是北京人,但在選文后半段盧孟實和東家“二爺”唐茂盛的對話中也出現了“地界”“人尖兒”“吃砸八地的”“打镲”等天津方言,選段中提到唐茂盛在天津衛(wèi),可見是盧孟實是借方言拉近二人關系,這樣一來更顯得親昵?!稐梼骸烽_篇用“西北口音的童謠”告訴了讀者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位于西北,老人和男孩的對話也帶有西北地方特色,尤其老人有十分明顯的鄉(xiāng)音,我國地方發(fā)展不均衡,西北地區(qū)較為落后,這使得故事的情景設定一下就變得立體了起來。在本文中方言童謠出現了兩次,分別在故事的開頭和結尾,主要是起到交代背景和渲染氣氛的作用。四、方言文化資源應用于語文教學的策略主要根據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展開論述,具體圍繞《天下第一樓》詳細展開,借用“京味話劇”中的方言要素拓展方言文化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一)利用現有的方言文化資源開展教學1、利用多媒體與方言學習網站教學教育部在2023年8月16日宣布,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一期已經完成所有省份多個調查點的調查保護,覆蓋國內120余種語言和方言,建成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語言資源庫。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采錄展示平臺是語保工作的最終成果,其中收錄了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具體到字、詞、例句,發(fā)聲者有男女老少,地點詳細到各省各市皆有,基本上能夠解決方言檢索的問題,教師布置搜集方言詞匯的任務時也可以介紹這個平臺給學生。方言保護也是民間自發(fā)開展的活動,在語言資源庫建成之前各地的方言也有相關的學習網站,如粵語角、學閩南語、福建之聲等。在教學中需要應用方言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讓學生對比方言和普通話,直觀的感受詞匯和語法的差異,也可以利用方言朗讀的資源,讓學生品味用方言誦讀的不同情感體現。中文國際頻道就有很多方言類的節(jié)目,在《中國文藝》的一期節(jié)目里,央視主持人用各自家鄉(xiāng)的方言朗誦了《祝酒詞》,引發(fā)了大量的討論,《中國傳奇節(jié)》的直播中也有多位主持人用所在地的方言,誦讀了當地與春節(jié)相關的詩詞,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甚至在春晚的語言類節(jié)目中也有很多優(yōu)秀的方言作品,這些都可以作為教學的資源使用。2、利用當地文化環(huán)境開展方言教學在探究方言文化資源的應用時,離不開地方課程的資源開發(fā)與應用,尤其是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可以更好地結合當地的文化背景,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梢栽谡n堂上引用每個地方特有的文化資源,在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拓展延伸中有提到地方戲,可以借此開展有關地方戲曲的活動,請同學們品味地方戲中的方言元素,可以通過小組活動開展,分享搜集到的地方戲曲和方言的故事,可以是唱詞中的方言詞匯,可以是欣賞完之后的感悟,也可以是戲曲背后的故事,寫出一份研究報告并在課堂上分享。每個地方都有獨特地方文化,東北受到滿清文化的影響,西南是少數民族聚居地,中原有歷史深厚的四座古都,這些都是當地特有的文化背景。北京方言中就有很多元、清時期少數民族留下的詞匯,最典型的就是胡同這個詞?,F在的北京話主要是在明清時期逐漸定型的。根據北京城作為首都的歷史可以清晰的知道當地文化遭受了哪些民族文化的沖擊與融合,北京的方言受元代蒙古語和清朝滿語影響,尤其以滿語影響最深,在清朝康乾年間,旗人使用滿漢雙語的越來越多,滿語詞匯大量涌入漢語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北京方言。(二)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融入方言文化資源1、閱讀理解階段對于戲劇的學習主要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這一單元的選文中《天下第一樓》和《棗兒》都十分具有地方特色,教師在教學前可以先帶學生熟悉北京和西北的方言,創(chuàng)設出故事發(fā)生的情景,更好地將學生引入到作者創(chuàng)作的作品之中。尤其是對于《天下第一樓》的閱讀,要求同學們要盡量讀出臺詞的韻味,所以可以嘗試用北京方言閱讀,讀出普通話的松弛感,這篇文章中方言的運用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息息相關,所以運用方言閱讀能更好地貼近人物,感受人物內心情緒的變化,品味戲劇臺詞的韻味。在戲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靠語言,在《天下第一樓》中可以看到,盧孟實在和東家二少爺談話時會主動用說天津方言的方式來拉近兩人的距離,但其實盧孟實并非本地人,文中也有提到他在老家置辦產業(yè),不難看出盧孟實在與人交際方面的精明強干,也側面體現出他的受制于人。在訓斥小伙計的時候盧孟實說他“下作”“給我走著!”,這時候運用口語詞和方言反映了人物情緒的起伏,更加凸顯了盧孟實對理想抱負的追求,想要改變世人對“五子行”的印象,也體現出他性格中自尊的一面。2、交際與寫作階段方言在作文中合理應用可謂錦上添花,胡適曾說:“方言的文學所以可貴,正因為方言最能表現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話固然遠勝于古文,但終不如方言能表現說話人的神情口氣。方言土語是人物的自然流露?!痹谧魑闹星擅畹倪\用方言,可以突出文章的地域性,就像《棗兒》用西北童謠凸顯了文章的背景,將西北農村的風情展現的淋漓盡致;也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立體,使文章更生動,如同《天下第一樓》中就有大量的北京方言,文章選段開篇王子西和常貴的對話,十分具有生活感,一下就將讀者拉入上世紀北京城中,對話中兩人的人物性格也躍然紙上。學生在學習記敘文的寫作時,適當的運用方言能夠使作品更加的靈動,便于讀者將情感代入其中,尤其在人物塑造方面,口語表達上選用方言,更容易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但同時應該注意的是,讓學生學習方言在寫作中的使用,不能只一味的運用方言,而是要將其作為點綴,書面表達不能太過口語化,難點在于掌握好方言使用的適度性,最終的目的主要是能夠讓文章的表達效果更加流暢自然,更有生活感。(三)從作品中的方言材料拓展教學內容1、追究方言詞匯的歷史溯源“耷拉”是北京方言中的詞匯,這個詞匯來源于滿族,是滿語詞匯的音譯,在東北地區(qū)也常用,因為滿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是東北,在關內主要生活在京津地區(qū),所以這些地方的方言詞匯有滿族的民族語言直接音譯過來使用的,類似的還有“磨蹭”是滿語“moco”,有些地方管腋下叫“胳肢窩”,這也是滿語gejihesembi的音譯,“咋呼”來源于滿語的“cahu”,原義為潑婦,音譯之后是用的它的衍生義,“勒勒”這個詞也是來源于滿語,很多東北小品經常用胡嘞嘞這個詞,意思是瞎說,在滿語中“l(fā)onglongseme”是一個擬聲詞,本意也是胡言亂語的樣子。我們熟知的“胡同”這個詞,其實是蒙古語的演化得來,最初這個詞是出現在元雜劇中的,對這個詞的解釋學術界尚且存在爭論,但我從目前找到的資料來看我個人認為這就是蒙古語的音譯,蒙古語將城鎮(zhèn)稱為“浩特”,內蒙古的省會呼和浩特用蒙古話就譯為“青色的城”,所以“胡同”可能是元代流傳下來的稱謂,從“浩特”慢慢演變成為“胡同”,現如今北京城中的胡同用漢語解讀依舊奇怪,但是用蒙古話釋義就很好理解了,有一個叫做“時刻亮”的胡同,原名叫做“屎殼郎胡同”,據說是由于太過難聽被迫改名,但其實屎殼郎是蒙古話“甜(xihrleg)”的意思,只是音譯過來過于奇怪。2、通過方言詞匯認識地方建筑北京城最具地域特色傳統建筑就是四合院,以前北京城根據四個皇城門、九個內城門又叫作四九城,曾經有千余條胡同在城里,而四合院又在胡同里,可以說胡同是北京城一大標志。其實蘇州也有胡同,但是叫法不一樣,在當地胡同被稱為“巷弄”。在《天下第一樓》中有提到“胡同口”,“門臉兒”,“堆房”,“挑頂子”,通過胡同可以先簡單介紹北京城的歷史變遷,以及胡同和四合院的建筑特點,四合院處處都是民俗文化的延申,故宮就可以看作是一個巨大的四合院。“門臉兒”是天津方言,天津城原本也是有城墻的,城墻被拆除后,就在原本城門的位置建了四個牌坊,老天津人稱之為“臉兒”,從此“臉兒”就成為了“門口”的方言,而“門臉兒”就指的是臨街開的門。原文說“影壁得描金,后院堆房要挑頂子”,影壁是一種用來作屏障的建筑,就是建筑群外面的一道墻壁,在很多古代建筑中都能看到,是我國傳統建筑中特有的一部分,據說與風水相關。影壁在北京城里隨處可見,每座四合院中都有影壁的存在,因為傳統建筑中講究大門要氣派,所以影壁就很重要了,既能日常隔絕外人的視線,又能在冬日抵御一部分寒風。這里的“挑頂子”就是拆修房頂,這個“挑”字特別傳神,舊時的屋頂是用梁木、檁條、椽子搭成框架,再在上面用蘆葦和泥灰鋪上一層,最后蓋上瓦片,就能很好的起到防水的作用,但是草木灰用不了幾年就會腐化,所以需要挑走舊的葦草,重新鋪一層新的,這就是所謂“挑頂子”。3、了解關于方言背后的故事《天下第一樓》課本戲劇選段中第一個沖突是盧孟實訓斥小伙計,因為小伙計看了“落子”,這里的“落子”就是蓮花落的俗稱,這是一種民間曲藝,主要流行于京津冀等地,唱詞全用山西太原方言,蓮花落是非常典型的地方藝術,歷史上是盲人乞丐討口時演唱的戲文,原稱作“瞎子戲”,乞討之時唱詞皆為勸人向善、濟世救人等內容,多為佛教勸世觀念,蓮花為佛教的象征,盲人手執(zhí)常青樹枝,上綴紅紙所做蓮花,唱詞時用于搖晃助打節(jié)拍,故此得名“蓮花落”。文章后段唐二爺說盧孟實“打镲”,這個詞在課本中有注釋,是胡攪、胡扯的意思,也指拿人開涮、開玩笑,有時也有讓人難堪的意味在里面?!帮铩北緛硎侵敢环N樂器,“打镲”本義就是指打擊樂,而它作為方言詞匯的出處是可考的。據說以前天津東門有個老人逝世了要發(fā)送,找了一撥念經的道士,缺了個打镲的,就找人頂替了上去,但是這人不會念經也不會打镲,就只能旁人碰他一下他敲一下,結果他身邊那人落了個馬蜂到脖子里,就不停的抖,這打镲的也就不停的敲,披麻戴孝的人聽了覺得不對勁,說:“超度的怎么不念經,光打镲呀!”自此之后,“打镲”就作為方言詞匯流傳開了來。結語目前方言的生存面臨困境,但推普工作具有重要意義,所以不能將方言和普通話對立起來,重要的是要改變人們對方言的認知和態(tài)度,本文旨在挖掘方言作為地方課程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討合理的在語文教學中引入方言文化資源的策略,以激發(fā)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熱情,助力語文學科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增強在不同場合交流溝通的能力;積極轉變年輕一代對待方言的態(tài)度,科學保護方言,為傳承地方文化提供幫助,也能保護中華傳統文化的多樣性。本文主要探究的是中學語文教學中對方言文化資源的合理應用,這其中有兩個要點,一是將時間段劃分到中學,從語文課程標準可知,在初等教育階段按計劃應該完成有關普通話的教學工作,而且語言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主要在小學,由于小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在這個階段不宜過多開展有關方言的討論,所以方言文化在語文課堂上的應用更多的應該在中學階段;另一個要點是適度性,方言應用于課堂只能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不能濫用,要注意課堂中語言使用的主要內容應該是作為國家通用語言的普通話,要注意主次之分。方言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應該從語文教學的各方面和各環(huán)節(jié)入手,重點在于轉變年輕一代對待方言的態(tài)度,而非在課堂上完成方言的保護與傳承。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四個方面的要求,對于方言資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也能從這幾個方面理解,尤其是思維的構建和運用與文化的傳承和理解這兩個方面,方言進課堂能夠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助力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方言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應用,主要又在閱讀理解階段最為突出,尤其對于民俗作品,想要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具體思想,有一定的方言基礎更容易引發(fā)共鳴。在寫作階段適當運用方言詞匯能使文章更貼近生活,優(yōu)化寫作能力。方言文化資源在語文課堂上應用,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主要應用于閱讀理解階段,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作者創(chuàng)設的情景之中,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此外還可以通過任務驅動法,利用單元教學主題,讓學生將方言文化資源從課堂延申到課外,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內驅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布置與方言相關的課外任務,能在一定程度上轉變學生和家長對方言的態(tài)度,正視方言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為方言的傳承提供相應的支持。方言作為一種地方文化資源,是地方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與國家課程相整合。利用教材中蘊含的方言資源進行課程開發(fā),結合當地相關的方言背景,從方言的歷史和相關故事中了解地方文化,從地方特有的方言詞匯中認識當地的特色建筑和獨特的風土人情。本文主要分析方言文化資源發(fā)展現狀以及方言文化資源在語文課程中的應用策略,充分利用地方課程資源開發(fā)、設計和實施方言在語文教學中作為輔助實施教學的地方特色語文課程。重點圍繞方言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能夠應用的教學方法開展研究,探討方言文化資源應用于教學之中的各種方式。文章主要圍繞方言應用于課堂教學的一些手段展開說明,主要通過舉例的方式加以論證,主要從教材分析的角度說明如何在課堂之中結合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