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歷史沿革與行政區(qū)劃山東的名稱,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當時,關中的秦人,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qū)為山東,有時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這時,山東是一個地域性的泛稱,還不是一個準確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時代,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qū)被稱作山東,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東專指齊魯之地。到了金代,設置了山東東、西二路,山東才真正成為政區(qū)名稱。明代初期設置山東行省,后改稱山東承宣布政司。清朝初年,設置山東省,“山東”正式成為本省的專名。古人以左為東,故又稱山東為“山左”。山東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距今約7000--4000年之間,這里先后出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這些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是諸夏族和東夷族。夏朝(約公元前21--前17世紀)建立后,“邦畿千里”,有許多方國和部落。今山東地區(qū)基本上由人方國(東夷族)控制,著名的部落有薛(今薛城)、蕃(今滕州)、有仍(今濟寧市中區(qū))、有緡(今金鄉(xiāng))、三(月傻去立人)(今定陶)、顧(今鄄城)、有莘(今曹縣)、有窮(今平原縣)、有鬲(今德州市德城區(qū))、過(今萊州)、寒(今濰坊市寒亭區(qū))、斟戈(灌)氏(在壽光東北)、斟尋氏(今濰城區(qū))、費氏(在魚臺)、繒(今在嶧城)、杞氏(今安丘)、觀氏(今莘縣)等。商朝(約前17世紀--前11世紀)早期曾以今山東西南部為活動中心。商的始祖契都于蕃(今滕州),相土東都在泰山下。以后勢力向東發(fā)展,越過泗水(今泗河),山東成為其主要活動區(qū)域之一。商初定都于亳(今屬曹縣),后有八次遷都,其中前兩次在山東境內(nèi)。第五次由西而東遷至庇(今鄆城),第六次遷到奄(今曲阜)。商王朝的統(tǒng)治區(qū)域比夏代廣闊,方國也進一步增多。今山東境內(nèi)的方國主要有奄、薄姑(今博興)、諸(今諸城)、莒(今膠州)、郯、逢(今青州)、畫(今臨淄)、顧(今鄄城)、蜀(今泰安一帶)、黎(今鄆城境內(nèi))、萊(今膠東地區(qū))、杞(今新泰)、繒(今蒼山)、莘(曹縣一帶)、任(濟寧市中區(qū))等。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時代,實行“封邦建國”制度,建立了為數(shù)眾多的諸侯國。今山東地區(qū)封國大約有40多個。其中齊國和魯國是西周在今山東境內(nèi)兩個最大的諸侯國。它們發(fā)達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產(chǎn)生過重大的影響,以至后世將“齊魯”、“齊魯之邦”作為山東的古稱,近代則以魯為山東的簡稱。魯國是周公的封邑,因周公年邁,由周公子子擒襲封,國于奄(進曲阜)。齊國始封姜尚,初建國都于營丘(今臨淄地),六世胡公遷薄姑,七世獻公又遷都臨淄。魯國的疆土大致北抵泰山,東過黽蒙,南包鳧嶧,襟帶汶泗;齊國的疆域大致東到海,西到黃河,南至穆陵,北達無棣。齊魯之外,山東境內(nèi)還有曹(都陶丘,定陶北)、薛(今滕州城南)、郯(今郯城)、顓臾(今平邑東南)、譚(今章丘市西)、紀(今壽光南)、滕(都滕,今滕州)等幾十個國土較小的諸侯國。另外,今魯西北和魯西南的部分地區(qū)還分屬邢國和衛(wèi)國。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諸侯林立,各國征戰(zhàn)不已,許多小國相繼被吞并。山東地區(qū)主要分屬齊、魯兩個大國,其它小國還有曹、滕、薛、邾、莒(今莒縣)、杞(都淳于,今安丘東北)、牟(今萊蕪城東)、郯、郜、陽等,另有部分地區(qū)分屬衛(wèi)、宋、晉、邢等國。戰(zhàn)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齊國吞并大多數(shù)小國,勢力強盛,形成與秦東西對峙局面。戰(zhàn)國末,今山東大部分地區(qū)歸齊,只有南部一部分屬楚,一部分歸趙。另據(jù)《尚書·禹貢》記載,古代中國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今山東屬青、徐、兗、豫、四州之域,周為青、兗、豫三州之地。不過,九州在當時并非一個確定的行政區(qū)劃,真正的行政區(qū)劃設置,當從秦朝實行郡縣制起始。一、北朝以前的山東政區(qū)春秋以后,諸侯國之間的征戰(zhàn)、兼并不斷,領土屬地變化極快。國君為了集中權利,在征戰(zhàn)中奪得的土地不再分封給屬下,而設置縣、郡,直接掌握在自己手中。直轄地長官由國君直接任命和控制,職位不得世襲。到了戰(zhàn)國后期,這種郡縣制行政區(qū)劃形態(tài)基本形成。只有齊國例外,齊國將全國劃分為五都,直至秦滅齊統(tǒng)一六國后,秦始皇采納李斯的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才正式標志著在全國范圍內(nèi)政區(qū)建置的開始。秦代(前221年--前207年)實行的是以郡統(tǒng)縣的二級行政制度。全國由最初分為36郡增加到后來的46郡。山東地域上主要有臨淄郡(治臨淄)、膠東郡(治即墨,今平度東南)、濟北郡(治博陽,今泰安東南)、瑯琊郡(治瑯琊,今膠南市夏河城村)、和薛郡(治魯縣,今曲阜),另有部分地區(qū)分屬東郡(治濮陽)、碭郡(治碭山)、東??ぃㄖ污翱h,今郯城北)、泗水郡(治相縣)和巨鹿郡(治巨鹿)。共約設50個縣。秦末漢初,項羽分封諸將為王,將齊地劃分為齊、膠東、濟北三國。以田都為齊王,都于臨淄;田安為濟北王,都于博陽;田市為膠東王,都于即墨。劉邦立漢(前206年--公元8年)后,實行郡國并行的制度。全國設置郡國62個,到了孝平二年(公元2年)全國共有郡國103個。漢初的山東地區(qū),大部為齊悼惠王劉肥的封地。文帝采納了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把齊國一分為七,即齊、城陽、濟北、濟南、淄川、膠東、膠西。經(jīng)“七國之亂”的調(diào)整。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全國分為14個行政監(jiān)察區(qū),該機構除京畿范圍的稱做司隸校尉部,其余13個稱為十三刺史部,每部設一名刺史。由于十三刺史部有十一部是以《禹貢》和《周禮》中的九州予以調(diào)整后命名,所以又通稱十三州,山東地域的主要有青、兗、徐三刺史各部之地。冀、幽、豫三刺史部各有不少地區(qū)延伸到山東境內(nèi)。青州刺史部管轄6郡3國,下轄平原郡(領19縣)、千乘郡(領15縣)、濟南郡(領14縣)、北??ぃI26縣)、東萊郡(領17縣)、齊郡(領12縣)、淄川國(領3縣)、膠東國(領8縣)、高密國(領5縣),共統(tǒng)領119縣。兗州刺史部管轄今山東高密以南、曲阜以東的廣大地區(qū)。下領3郡4國。在山東境內(nèi)有朗琊郡(領51縣)、東??ぃI38縣)和魯國(領6縣)。兗州刺史部擁有今天山東聊城、長清、博山以南,沂源、蒙陰以西的魯西北廣大地區(qū),下轄5郡3國。山東境內(nèi)的郡國有泰山郡(領24縣)、山陽郡(領22縣)、濟陰郡(領9縣)和城陽國(領4縣)、東平國(領7縣)。另有滕州以西的公丘縣,屬于豫州刺史部沛郡;平原、高唐以西,屬于冀州刺史部清河郡;樂陵、無棣以北地區(qū)屬于幽州刺史部渤???;魯西和魯南部分地區(qū)分屬兗州東郡和徐州楚國。東漢時期(公元25年--220年)全國重新劃分郡縣,但仍分天下為13部,降司隸校尉部為十三部之一,裁去朔方刺史部,改十三州為十二州。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為州牧,掌一州軍政大權,十三州正式成為郡、縣之上的一級政區(qū)。此時全國設13州、105個郡國。山東地區(qū)主要為兗州、青州、徐州之域,局部地區(qū)屬豫州和冀州,共有16個郡國,163個縣。三國時期(公元220年--265年),山東地區(qū)為曹魏轄地。魏國在地方行政區(qū)劃上承襲東漢,仍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在全國設有12個州、91個郡國。其中在山東境內(nèi)設了20個郡國,150個縣,分屬青州、徐州、兗州、豫州、冀州。各州轄區(qū)與東漢差異不大。西晉時期(公元265年--316年),疆域和地方行政區(qū)劃一如前朝,只是州的數(shù)量增多,轄區(qū)變小,全國分為19州及西域長史府,工173郡、國,1132個縣。山東境內(nèi)分屬青州、兗州、徐州、豫州、冀州、司州(今聊城市的一部分),共20個郡國,139個縣。北魏時期(公元385年--534年),,山東境內(nèi)有青州、兗州、齊州(治歷城)、濟州(治盧縣,今茌平)、光州(治掖縣,進萊州)、北徐州(治即丘,今臨沂城西北)、西兗州(治東武,今諸城)、南青州(治團城,今沂水城)、這一時期州郡設置激增,不少郡名重復。北周時期(公元557年--581年),統(tǒng)治者對地方行政區(qū)劃作了較大的調(diào)整,全國設置215州,552郡,1056個縣。山東境內(nèi)有曹州(治左城,今定陶縣,)下轄2郡8縣;沂州(治即丘)下轄1郡4縣;兗州(治瑕丘)下轄3軍3縣;青州(治東陽城)轄3郡9縣;齊州(治歷城)轄2郡9縣、國;光州(治掖)轄2郡6縣。還在青州上置總管府,還有一部分地區(qū)屬于徐州、洛州、冀州、滄州、魏州、貝州、邳州。二、隋唐宋金時期的山東政區(qū)隋朝(公元81年--618年)。隋文帝對州縣加以并改,使流行了很長時間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隋煬帝時,又廢州改郡,以郡統(tǒng)縣,恢復秦制。大業(yè)年間,全國設190郡,1255個縣,山東地區(qū)分屬于15郡,即:東萊郡(治掖縣)、高密郡(治諸城)、北??ぃㄖ吻嘀莩牵?、齊郡(治歷城)、濟北郡(治盧縣,今茌平西南)、魯郡(治瑕丘)、瑯琊郡(治臨沂)、彭城郡(治彭城,今徐州)、東平郡(治鄆城)、濟陰郡(治左城,今定陶縣西)、東郡(治白馬,今河南滑縣)、渤??ぃㄖ侮栃牛?、平原郡(治安德,今陵縣城)、清河郡(治清河)、武陽郡(治貴鄉(xiāng),今河北館陶縣境內(nèi)),共166縣。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初,沿用前朝制度,到了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去郡為州,實行州縣兩級制度。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整治地方行政區(qū)劃,對州縣大加并省,還以山川形勢和自然地理,把全國分成十道,道不設長官,隨時派員進行巡視。道之下設州,州轄縣。到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國共設10道,358州,41個都督府,1551個縣。山東地域分屬河南道和河北道。河南道面積較大,設在山東的州有登州(治蓬萊)、萊州(治掖縣)、密州(治諸城)、青州(治益都)、淄州(治淄川)、齊州(治歷城)、濟州(治盧縣,今茌平境內(nèi))、鄆州(治鄆城,后遷須昌,今東平縣境內(nèi))、曹州(治左城,今定陶縣內(nèi))兗州(治瑕丘)、沂州(治臨沂)。河北道設在山東的有棣州(治厭次,今惠民縣東南)、德州(治安德,今陵縣)、博州(治聊城)。另有部分地區(qū)屬于泗州、徐州、宋州、濮州、魏州、貝州、滄州。中唐以后,藩鎮(zhèn)割據(jù)已經(jīng)形成,全國節(jié)鎮(zhèn)總數(shù)達50多個,其中駐地在山東境內(nèi)的有淄青節(jié)度使(駐青州)、兗海節(jié)度使(又稱泰寧軍,駐兗州)、鄆曹濮節(jié)度使(駐鄆州,今東平縣西北)。其他地區(qū)分屬徐泗節(jié)度使、魏博節(jié)度使、滄景節(jié)度使。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年--960年),山東先后屬于梁、唐、晉、漢周政權,行政區(qū)劃基本承襲唐代。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初期,基本仿照唐制,全國分為13道。淳化四年(993年)十月又并為10道。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全國被分成15路,后又有所調(diào)整,到徽宗時,全國已設26路,路之下設府、州及帶縣的軍、監(jiān),府、州、軍、監(jiān)下設縣及不帶縣的軍、監(jiān),地方行政區(qū)劃實行路、府(州、軍、監(jiān))、縣(軍、監(jiān))三級制。今山東地區(qū)屬京東東路、京東西路及河北東路的一部。京東東路(治青州)所轄山東境內(nèi)的有濟南府(齊州升,治歷城)和青(治益都)、密(治諸城)、沂(治臨沂)、登(治蓬萊)、萊(治掖縣)、淄(治淄川)、濰(治北海,今濰城)7州;京東西路(治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縣)所轄山東境內(nèi)的有襲慶(兗州升,治瑕縣,今兗州)、興仁(曹州升,治佐城,今定陶西)、東平(鄆州升,治鄆州,今東平縣州城鎮(zhèn))3府和濟(治巨野)、單(治單父,,今單縣)、濮(治鄄城)3州及廣濟軍(駐定陶);山東北部地區(qū),分屬于河北東路的濱州(治渤海,今濱州市濱城鎮(zhèn)北)、棣州(治厭次,今惠民縣城)、德州(治安德)、博州(治聊城)及大名府、開德府、滄州、恩州、永靜軍等。全省設18個州府、1軍和90個縣。金代(公元1115年--1234年)的地方行政區(qū)劃基本承襲北宋,金國轄區(qū)分為19路,在往下分府、州、縣,并改京東東路、京東西路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這是在歷史上第一次把“山東”這個古老的地理區(qū)域作為行政區(qū)劃名稱。三、元明清時期的山東政區(qū)金末,為抵御蒙古軍隊的入侵和鎮(zhèn)壓山東各地農(nóng)民起義,金朝統(tǒng)治者命尚書戶部侍郎梁鏜行六部尚書事于山東,從此有了“山東行省”的名稱。后又設立“東平行省”,為行省制度的開端。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統(tǒng)治階級為了加強對占領區(qū)的控制,沿襲了行省制度,先后在山東地區(qū)設立了東平行省、濟南行省、山東淮南楚州行省、益都行省、山東行省等。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形成了四級地方行政制度。當時山東和河北、山西、內(nèi)蒙等地作為元朝的“腹里”地區(qū),是中央特區(qū),由中書省直轄,故山東地區(qū)沒有設立行省,而是直接設路和直隸州。今山東地區(qū)設有東平(駐須城,今東平)、東昌(駐聊城)、濟寧(駐巨野)、益都(駐益都)、濟南(駐歷城)、般陽(駐淄川)、等6路,轄曹、濮、德、高昌、泰安、恩、冠、寧海、棣、萊、濱、嶧、沂、滕、莒、密、登、膠、濰、博興、兗、單、濟、陵等24州,共轄103縣。由于中書省區(qū)域太大,因管理之需,在路之上又設立了肅政廉訪司和宣慰司作為監(jiān)察區(qū)域。山東地區(qū)分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駐益都)、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駐濟南)及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的一部分。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以分領天下州府縣;同時廢路,省以下設府和直隸州,再下設散州和縣,為地方三級行政體制,當時除南、北二京直隸中央外,全國各地分設13個布政使司,山東為其中之一,治濟南府,此后,濟南一直為山東省會。山東布政使司下轄6府15州89縣,大部分縣名沿用至今。這6府是:濟南、東昌、兗州、青州、登州、萊州。此外,河間府、大名府的部分縣也在今山東境內(nèi)。明朝地方基本上是三權分立的,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和財政;都指揮使司主管軍隊;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刑法,下設按察分司(又稱道),山東境內(nèi)設3道以統(tǒng)個府、州、縣。山東都指揮使司統(tǒng)領境內(nèi)個衛(wèi)所駐軍,先是組織抗倭和沿海地區(qū)的防衛(wèi)工作,以后隨著屯防制度的破壞,逐步兼理民事,變?yōu)榈胤揭患壵^(qū)。明代在山東地區(qū)共設有9衛(wèi)10所,分別是安東衛(wèi)、鰲山衛(wèi)、靈山衛(wèi)、大嵩衛(wèi)、靖海衛(wèi)、成山衛(wèi)、威海衛(wèi)、任城衛(wèi)、平山衛(wèi)和雄崖所、夏河寨前所、浮山前所、王徐寨前所、寧津所、尋山后所、百尺崖后所、金山左所、海陽所、奇山所。清代(公元1636--1911年),統(tǒng)治者將地方一級政區(qū)一律該稱為省。除沿用明代13省外,又新置5省,共18省。光緒時,又增至23省。省行政長官稱為巡撫,有些省還設總督??偠接屑婀軘?shù)省者,也有只管一省者。巡撫主管一省民政;總督則主管軍政,但也對民政有督導權。省下設府、直隸州、直隸廳,府州之下設縣與散州、散廳,形成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三級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清末,山東省下設濟南、東昌、泰安、武定、兗州、沂州、曹州、登州、萊州、青州等10個府,臨清、濟寧、膠州等三個直隸州,共104個散縣(含8個散州)。省治駐濟南,其范圍相當于今天的山東全境。清政府還為了監(jiān)察地方,還設立道作為監(jiān)察區(qū)域,道設在省與府之間,山東有三道,即濟東泰武臨道、兗沂曹濟道、登萊青道。另外,直隸的慶云縣、寧津縣、東明縣也屬于今山東。四、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年)的山東政區(qū)民國二年(1913年)二月,民國政府公布《劃一地方現(xiàn)行各縣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各省一律實行省道縣三級制。山東設岱北、岱南、濟西、膠東4個道,共轄107個縣。民國三年六月,又將岱北道改為濟南道,岱南道改為濟寧道,濟西道改為東臨道,其他未變。濟南道駐歷城,轄27縣:歷城縣、濟陽縣、惠民縣、陽信縣、無棣縣(原名海豐縣)沾化縣、蒲臺縣、利津縣、青城縣、鄒平縣、章丘縣、博興縣、桓臺縣(原名新城縣)、高苑縣、博山縣、淄川縣、長山縣、萊蕪縣、泰安縣、新泰縣、長清縣、齊河縣、齊東縣、肥城縣、商河縣、樂陵縣、濱縣。濟寧道駐滋陽(后遷濟寧縣),轄25縣:滋陽縣、濟寧縣、寧陽縣、曲阜縣、泗水縣、魚臺縣、金鄉(xiāng)縣、嘉祥縣、汶上縣、蘭山縣(后改臨沂縣)、沂水縣、郯城縣、蒙陰縣、荷澤縣、鄆城縣、巨野縣、成武縣、定陶縣、單縣、滕縣、鄒縣、莒縣、費縣、嶧縣、曹縣。東臨道駐聊城,轄29縣:聊城縣、堂邑縣、高唐縣、茌平縣、博平縣、東阿縣、陽谷縣、壽張縣、清平縣、館陶縣、朝城縣、觀城縣、德平縣、臨邑縣、平原縣、禹城縣、夏津縣、臨清縣、武城縣、東平縣、平陰縣、邱縣、陵縣、范縣、恩縣、德縣、莘縣、冠縣、濮縣。膠東道駐福山,轄26縣:福山縣、牟平縣、文登縣、榮城縣、海陽縣、萊陽縣、棲霞縣、招遠縣、蓬萊縣、平度縣、即墨縣、高密縣、諸城縣、臨朐縣、益都縣、壽光縣、昌樂縣、安邱縣、昌邑縣、臨淄縣、廣饒縣、日照縣、掖縣、黃縣、膠縣、濰縣。民國十四年(1925年),山東改為11道,即濟南道(轄10縣)、東昌道(轄12縣)、泰安道(轄7縣)、武定道(轄10縣)、德臨道(轄10縣)、淄清道(轄9縣)、萊膠道(轄9縣)、東海道(轄10縣)、兗濟道(轄12縣)、瑯琊道(轄7縣)、曹濮道(轄11縣),縣的總數(shù)沒變。1928年,山東省撤消道這一級,省直轄107個縣。提高省政府駐地也由濟南遷至泰安。1929年4月,青島被列為特別市,直屬行政院。7月,分出歷城縣縣城和城外商埠及其四鄰設立濟南市(普通市),省政府又遷回濟南。10月,國民政府收回威海衛(wèi),設立威海衛(wèi)行政區(qū),直屬行政院。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國民政府辦法《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暫行條例》,規(guī)定省以下設行政督察員專署,作為省政府的派出機構。1936年1月,山東全省被劃分為12個行政督察區(qū),先后設立濟寧、菏澤、臨沂、臨清、惠民、聊城、牟平等7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69縣。其余地區(qū)未設專員公署,仍直隸于省政府管轄。濟南市、煙臺特區(qū)直隸山東省民政廳管轄?!捌咂呤伦儭焙螅瑖顸h山東省政府遷離濟南,流亡在外。1938年--1942年,國民政府先后將山東劃分為魯西、魯北、膠東3個行署區(qū)和17個行政督察區(qū),轄107縣。1945年(民國34年)10月,國民黨山東政府撤消魯西、魯北、膠東3個行署區(qū),設立魯北、魯西北、魯西、魯南、魯中、魯東6個省政府辦事處,分別統(tǒng)轄17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并設立利廣沾棣墾區(qū)、臨冠丘特區(qū),改煙臺特區(qū)為煙臺行政區(qū)。1946年,國民黨政府又將濟南、煙臺劃為省轄市。1947年撤消了6個省政府辦事處,設立魯東、魯西兩個行署。9月成立龍口市。由于當時正處于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人民革命戰(zhàn)略進攻階段,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實際控制區(qū)很少,是年底,僅控制煙臺、濟南、龍口3市及滋陽、曲阜、泗水、鄒縣、滕縣、濟寧、郯城、臨沂、長清、歷城、濰縣、昌樂、章丘、齊東、金鄉(xiāng)、即墨、菏澤等17個縣。1948年上半年,撤消魯東、魯西兩個行政行署,17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因失去轄地而潰散。同年9月,濟南解放,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垮臺。五、革命戰(zhàn)爭時期山東根據(jù)地行政區(qū)劃1938年--1946年山東抗日根據(jù)地轄區(qū),省級行政領導機構為山東省戰(zhàn)時行政委員會1938年--1940年山東抗日根據(jù)地成立了2個行政主任公署(清河、魯西)、14個專員公署[北海專員公署(1940年2月改為行政主任公署)、津南專員公署、清河專員公署、魯北第二專員公署、魯北第三專員公署、膠東四大公署(1939年5月,膠東劃分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專員公署)魯中泰山區(qū)行政督察公署、魯西行政主任公署、魯南專員公署],管轄70多個縣1941年--1942年6個行政主任公署:膠東、清河、冀魯邊區(qū)、魯中、魯南、魯西(魯西北7縣劃歸冀南;魯西南4縣劃歸冀魯豫邊區(qū);1942年原屬山東分局領導的湖西劃歸冀魯豫邊區(qū)。)濱海專署(1942年成立,領導濱南、濱北、濱中3個行署)1942年底--1945年各行政主任公署改稱行政公署(簡稱行署),專署改稱行政督察專署(簡稱專署),膠東行署:轄東海、西海、南海、北海4專署,共25縣和威海衛(wèi)辦事處;魯中行署:轄泰南、沂蒙、沂山、魯山、泰山5專署,共23縣;清河行署:轄清西專署、清東辦事處和10個直屬縣,共20個縣;冀魯邊(1944年1月與清河區(qū)合并):轄13直屬縣和臨北辦事處;魯南行署:轄第一、第二、第三3專署,共11縣;濱海直屬專員公署:轄濱北、濱南、濱中3個行署共11個縣(1945年4月專署改為行書,3個所轄行署改稱專署)1945年--1946年1945年10月,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山東抗日政府作出“關于調(diào)整各級政府行政機構及縣以下行政區(qū)劃的指示”,對縣級行政區(qū)劃做了較大的變動。全省5個行政公署,21個專署,1個特區(qū),4個行署轄市,112各縣(辦事處)。另外,津浦鐵路以西諸縣分屬冀魯豫邊區(qū)和晉冀魯豫邊區(qū),魯西北部分縣冀南專署。膠東行政公署:轄4個專署,3個市(煙臺、威海、石島),28個縣東海專署:轄文登縣、榮城縣、昆崳縣、牟平縣、乳山縣、海陽縣、牙前縣7縣西海專署:轄招南縣、昌北縣、昌南縣、掖縣、掖南縣、平度縣、平西縣7縣南海專署:轄即東縣、即西縣、平南縣、平東縣、萊陽縣、萊東縣、萊西縣、五龍縣8個縣北海專署:轄蓬萊縣、福山縣、棲東縣、棲霞縣(棲北)、招北縣、黃縣6縣魯中行政公署:轄5個專署,1個特區(qū),21個縣泰山專署:轄萊蕪縣、章丘縣、歷城縣、泰歷縣、章歷縣5縣泰南專署:轄泰安縣(一部分)、泰寧縣2縣沂蒙專署:轄沂南縣、沂東縣、費縣、蒙陰縣、新泰縣、沂中縣6縣沂山專署:轄沂北縣、莒沂縣、昌樂縣、臨朐縣、安丘縣、淮安縣6縣魯山專署:轄沂源縣、益都縣2縣淄博特區(qū):轄淄川縣、博山縣2個縣魯南行政公署:轄3個專署,10個縣第一專署:轄鄒縣、溫河縣、雙山縣、曲泗縣4縣第二專署:轄兗濟縣、滕縣、嶧縣3縣第三專署:轄臨城縣、邳縣、趙鎛縣3縣渤海行政公署:轄6個專署,1個直轄市(惠民市),36個縣第一專署:轄樂陵縣、東光縣、振華縣、滄縣4個縣第二專署:轄德平縣、商惠縣、匡五縣(陵縣)、德縣(一部分)、齊河縣(一部分)、禹城縣、臨邑縣、濟陽縣、平北縣9個縣第三專署:轄鹽山縣(靖遠)、慶云縣、陽信縣、高苑縣、青城縣5個縣第四專署:轄沾化縣、懇利縣、利津縣、蒲臺縣、濱縣、無棣縣6縣第五專署:轄濰北縣、濰南縣、臨淄縣、壽光縣、益壽縣、廣饒縣、博興縣7縣第六專署:轄鄒平縣、耀南縣(長山縣)桓臺縣、高苑縣、齊東縣5縣濱海行政公署:轄3個專署,15個縣級單位第一專署(濱北):轄膠縣、高密縣、諸城縣、莒北縣及海北辦事處5個縣級單位第二專署(濱南):轄臨沭縣、臨沂縣、郯城縣、東??h、竹庭縣(贛榆)和新浦辦事處6個縣級單位第三專署(濱中):轄莒縣、莒南縣、日照縣、藏馬縣4縣1946年上半年,山東解放區(qū)的行政區(qū)劃又做了較大調(diào)整。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三年里,由于人民軍隊的戰(zhàn)略、戰(zhàn)略進攻和戰(zhàn)略決戰(zhàn)等不同戰(zhàn)略階段的交替,山東人民政權管轄的行政區(qū)域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直至1949年6月山東全境解放,山東省人民政府正式將全境進行新的規(guī)范,其行政區(qū)劃大體如下:渤海(惠民)4專區(qū)德州市懇利(陽信)9縣:陽信、無棣、濱縣、蒲臺、利津、沾化、懇利、海濱、惠民清河(桓臺)1市11縣:桓臺、廣饒、博興、齊東、鄒平、臨淄、長山、高清、章歷、壽光、益壽、羊口市濼北(臨邑)13縣:臨邑、德縣、商河、德平、陵縣、濟陽、齊河、禹城、平北、惠濟、河西、齊禹、平原滄南(南皮):南皮、樂陵、慶云、東光、吳橋、鹽山、寧津膠東(萊陽)5專區(qū)煙臺市東海(文登)2市7縣:文登、榮城、昆崳、牟平、乳山、海陽、牙前、石島市、威海市西海(平度)8縣:平度、掖縣、掖南、平西、昌邑、昌南、濰北、濰南南海(即墨)8縣1辦事處:即墨、即東、平東、平南、萊西南、萊東、萊西、五龍、嶗山辦事處北海(黃縣)1市1區(qū)7縣:黃縣、蓬萊、福山、棲霞、棲東、招遠、招北、龍口市、長山島特區(qū)濱北(膠縣)8縣:膠縣、膠南、諸城、高密、藏馬、五蓮、莒北、膠河魯中南(臨沂)6專區(qū)泰山(泰安)6縣:泰安、章丘、歷城、萊蕪、泰寧、新泰泰西(肥城)6縣:肥城、長清、平陰、東平、汶上、寧陽濱海(臨沂)1市8縣:臨沂、莒縣、日照、東海、郯城、莒南、竹庭、臨沭、新海連市沂蒙(沂水)6縣:沂水、沂南、蒙陰、蒙山、沂源、莒沂臺棗(嶧縣)12縣2辦事處:嶧縣、邳縣、費縣、臨城、趙鎛、蒼山、麓水、蘭陵、沛縣、華山、棗莊辦事處、湖上辦事處尼山(滕縣)1市9縣:滕縣、泗水、曲阜、鄒縣、滋陽、平邑、鳧山、白彥、濟北、濟寧市濟南市11區(qū)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區(qū)青島市7區(qū)臺東、臺南、市南、市北、四滄、李村、浮山濰坊市5區(qū)第一、二、三、四、五區(qū)徐州市第一、二、三、四、五、六區(qū)、銅山縣淄博工礦特區(qū)(淄博市)3市2縣:博山市、周村市、張店市、博山、淄川昌濰專區(qū)(益都)9縣益都、丘南、濰縣、昌樂、益臨、淮安、安丘、壽南、臨朐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時,聊城、菏澤、湖西3專區(qū)劃歸平原省,共29個縣。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山東政區(qū)變動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國實行大區(qū)(直轄市)、省(大區(qū)轄市、行署區(qū))、縣三級行政制度。省縣之間設立專區(qū),專員公署為省政府派出機構。1954年6月,撤消大區(qū)建制,實行省、專區(qū)(市)、縣三級制。1967年2月,專區(qū)更名為地區(qū)。1983年以后,逐步實行市管縣行政區(qū)劃體制,省下設市(地區(qū)),再下設縣(市、區(qū)),仍為三級制。1999年以后,山東全省境內(nèi)原來的地區(qū)一律都改為地級市。建國初期,山東屬于華東區(qū),歸華東軍政委員會領導。1950年5月,設立滕縣、臨沂、泰安、沂水、德州、惠民、淄博、昌濰、膠州、萊陽、文登等11個專區(qū);11月,恢復濟寧、濰坊、新海連3個縣級市,設立淄博、張周2個縣級市。12月,恢復德州市(縣級市),由德州地區(qū)管轄;煙臺市改為地級市;濰坊市由地級市改為縣級市,由昌濰專區(qū)領導;濟寧市由滕縣專區(qū)領導;新海連市由臨沂專區(qū)領導;淄博、張周市由淄博專區(qū)領導。除上述11個專區(qū)外,另設濟南、青島、徐州、煙臺4個省轄市。轄123個縣。還有長山島特區(qū)、嶗山辦事處。1952年,山東省界發(fā)生很大變動。10月,將河北省原屬山東省的恩縣、武城、夏津、臨清、館陶5縣及臨清鎮(zhèn)劃歸山東省。將山東省德州專區(qū)的東光、吳橋、寧津、慶云、鹽山、南皮6縣劃歸河北省。11月,平原省撤消,將該省所屬的聊城、菏澤、湖西3專區(qū)及其所轄聊城、博平、清平、高唐、茌平、東阿、壽張、陽谷、范縣、濮城、觀城、朝城、莘縣、冠縣、堂邑、菏澤、鄆城、梁山、南旺、定陶、曹縣、鄄城、單縣、城武、金鄉(xiāng)、巨野、嘉祥、魚臺、復程等29縣劃歸山東省。同時,將徐州、新海連2市及沛縣、豐縣、華山、銅北、贛榆、坯縣、東海7縣劃入江蘇省。至此,山東省界大致恢復了原省界。同年還撤消了銅山、陵縣、濰安、益臨、益壽、蒙山6縣,觀城、朝城合并為觀朝縣,平南、泰寧、臨城分別更名蓼蘭、徂陽、薛城。全省共轄13個專區(qū),3個地級市、6個縣級市,140個縣。1953年7月撤消沂水專區(qū),將原沂水專區(qū)的日照縣劃歸膠州專區(qū),另7個縣劃歸臨沂專區(qū),;撤消淄博專區(qū),建立淄博工礦區(qū);滕縣專區(qū)更名為濟寧專區(qū)。將滕縣專區(qū)的平邑縣劃歸臨沂專區(qū),菏澤專區(qū)的金鄉(xiāng)、魚臺、嘉祥三縣劃歸濟寧專區(qū),泰安專區(qū)的汶上縣劃歸濟寧專區(qū),原淄博專區(qū)的鄒平、長山、桓臺三縣劃歸惠民專區(qū),章丘劃歸泰安專區(qū),臨淄劃歸昌濰專區(qū)。同時撤消棲東、平東、平西、濰北、丘南、壽南、膠河、莒沂、蘭陵、白彥、章歷、南旺等12縣。1954年4月,析文登、榮城2線置石島縣。6月,撤消大區(qū)制,山東省改由中央政府直接領導。8月撤消臨清鎮(zhèn),設臨清市(省轄縣級市),由聊城專區(qū)督導。10月,將濰坊市、濟寧市、威海市、德州市由專區(qū)轄市改為省轄市(縣級)。1955年3月,撤消羊角溝區(qū),劃歸壽光縣,將博山縣劃歸昌濰專區(qū)。12月,撤消淄博工礦區(qū)及其所轄張周、淄博2市和淄川縣,改設省轄淄博市(地級)1955年3月,山東省人民政府改稱山東省人民委員會。1955年設立淄川區(qū)。1956年2月,撤消德州、文登、膠州3專區(qū),原德州地區(qū)并入惠民、聊城2專區(qū);膠州專區(qū)并入昌濰、萊陽、臨沂3專區(qū);文登并入萊陽專區(qū)。將泰安專區(qū)的泗水縣劃歸濟寧專區(qū)。3月撤消昌南、掖南、蓼蘭、石島、昆崳、臨沭、徂陽、鳧山、薛城、魚臺、復程、恩縣、堂邑、清平、博平、濮縣、觀朝、德平、墾利、蒲臺、長山、高清、藏馬、即東等24縣。5月撤消長島特區(qū),改為長島縣。1956年底以后的山東省行政轄區(qū)大致如下:1956年全省管轄8專區(qū)、4地級市、104縣、5縣級市、17市轄區(qū)濟南市5區(qū)--市中區(qū)、天橋區(qū)、歷下區(qū)、槐陰區(qū)、郊區(qū)青島市7區(qū)--市南區(qū)、市北區(qū)、臺東區(qū)、臺西區(qū)、四方區(qū)、滄口區(qū)、嶗山區(qū)、郊區(qū)(李村鎮(zhèn))淄博市(博山)5區(qū)--張店區(qū)、周村區(qū)、淄川區(qū)、博山區(qū)、洪山區(qū)煙臺市惠民專區(qū)(北鎮(zhèn))15縣--濱縣、樂陵縣、沾化縣(富國)、濟陽縣、利津縣、無棣縣、廣饒縣、商河縣、博興縣、惠民縣、桓臺縣(索鎮(zhèn))、臨邑縣、鄒平縣、陽信縣、齊東縣(田鎮(zhèn))昌濰專區(qū)(濰坊市)1市15縣--濰坊市、濰縣(寒亭)臨朐縣、臨淄縣、諸城縣、昌邑縣、益都縣、平度縣、博山縣(源泉)、高密縣、壽光縣、膠縣、安丘縣、膠南縣(王戈莊)、昌樂縣、五蓮縣(洪凝)萊陽專區(qū)(萊陽縣)1市15縣--威海市、萊陽縣、即墨縣、黃縣、棲霞縣、掖縣、長島縣(寺后)、蓬萊縣、招遠縣、牟平縣、福山縣、萊西縣、文登縣、榮城縣(崖頭鎮(zhèn))、海陽縣(東村鎮(zhèn))、乳山縣(夏村)臨沂專區(qū)(臨沂縣)11縣--臨沂縣、蒙陰縣、沂南縣(界湖)、沂水縣、費縣、莒縣、日照縣、沂源縣(南麻)、莒南縣(十字路)、郯城縣、平邑縣、蒼山縣(卞莊)泰安專區(qū)(泰安縣)10縣--泰安縣、平陰縣、歷城縣(趙家莊)、章丘縣、肥城縣、萊蕪縣、新泰縣、長清縣、寧陽縣、東平縣濟寧專區(qū)(濟寧市)1市12縣--濟寧市、濟寧縣(廿里堡)、嶧縣、金鄉(xiāng)縣、汶上縣、嘉祥縣、滋陽縣、曲阜縣、微山縣(夏鎮(zhèn))、泗水縣、鄒縣、滕縣菏澤專區(qū)(菏澤縣)9縣--菏澤縣、單縣、梁山縣(后集)、鄆城縣、曹縣、城武縣、巨野縣、鄄城縣、定陶縣聊城專區(qū)(聊城縣)2市17縣--德州市、臨清市、聊城縣、壽張縣、高唐縣、莘縣、武城縣、館陶縣、德縣(陵縣城)、冠縣、齊河縣、范縣(櫻桃園)、東阿縣(銅城鎮(zhèn))、陽谷縣、臨清縣(臨清市)、夏津縣、平原縣、禹城縣、茌平縣1965年全省管轄9專區(qū)、4地級市、5縣級市、17市轄區(qū)、107縣濟南市4區(qū)1縣--市中區(qū)、天橋區(qū)、歷下區(qū)、槐陰區(qū)、歷城區(qū)(洪家樓)青島市5區(qū)1縣--市南區(qū)、市北區(qū)、臺東區(qū)、四方區(qū)、滄口區(qū)、嶗山縣(李村)淄博市(張店)4區(qū)--張店區(qū)、淄川區(qū)、博山區(qū)、周村區(qū)棗莊市(1961年9月改為省轄地級市)4區(qū)--齊村、臺兒莊區(qū)、嶧城區(qū)、薛城區(qū)德州專區(qū)(德州市)1市12縣(1961年5月恢復德州專區(qū))--德州市、陵縣、寧津縣(1965年由河北省劃入)、慶云縣(1965年由河北省劃入)、臨邑縣、齊河縣、平原縣、武城縣、樂陵縣、商河縣、濟陽縣、禹城縣、夏津縣惠民專區(qū)(濱縣北鎮(zhèn))--濱縣、懇利縣(西雙河;1960年復設)、廣饒縣、高青縣(田鎮(zhèn))、鄒平縣、陽信縣、惠民縣、無棣縣、沾化縣(富國)、利津縣、博興縣、桓臺縣(索鎮(zhèn))昌濰專區(qū)(濰坊市)1市14縣--濰坊市、濰縣(寒亭)、昌邑縣、高密縣、膠南縣(王戈莊)、諸城縣、昌樂縣、益都縣、臨淄縣、壽光縣、平度縣、膠縣、五蓮縣(洪凝)安丘縣、臨朐縣煙臺專區(qū)(煙臺市)2市15縣--煙臺市、威海市、牟平縣、文登縣、海陽縣(東村)、萊陽縣、掖縣、棲霞縣、蓬萊縣、黃縣、福山縣、長島縣(寺后)、榮城縣(崖頭)、乳山縣、即墨縣、萊西縣(水集)、招遠縣臨沂專區(qū)(臨沂縣)13縣--臨沂縣、日照縣、臨沭縣(夏莊)、蒼山縣(卞莊)、沂南縣(界湖)、、平邑縣、沂源縣(南麻)、莒縣、沂水縣、郯城縣、費縣、蒙陰縣、莒南縣(十字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新能源電池合資成立研發(fā)中心合同3篇
- 二手車交易補充合同(2024定制版)一
- 2025年新型農(nóng)村水電施工及設施維護合同3篇
- 2025年度綠色環(huán)保型餐飲服務合同正規(guī)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營業(yè)執(zhí)照辦理與租賃期房服務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酒店家具智能化改造與升級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泵車租賃與租賃期限及費用調(diào)整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基站建設場地使用權及網(wǎng)絡建設合作協(xié)議3篇
- 2025年度餐飲行業(yè)員工職業(yè)培訓與晉升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西餐廳連鎖加盟與股份合作經(jīng)營合同3篇
- 經(jīng)方治療腦梗塞的體會
- 新版DFMEA基礎知識解析與運用-培訓教材
- 制氮機操作安全規(guī)程
- 衡水市出租車駕駛員從業(yè)資格區(qū)域科目考試題庫(全真題庫)
- 護理安全用氧培訓課件
- 《三國演義》中人物性格探析研究性課題報告
- 注冊電氣工程師公共基礎高數(shù)輔導課件
- 土方勞務分包合同中鐵十一局
- 乳腺導管原位癌
- 冷庫管道應急預案
- 司法考試必背大全(涵蓋所有法律考點)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