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閔行區(qū)高三一模高考歷史試卷試題(含答案詳解)_第1頁
2025年上海閔行區(qū)高三一模高考歷史試卷試題(含答案詳解)_第2頁
2025年上海閔行區(qū)高三一模高考歷史試卷試題(含答案詳解)_第3頁
2025年上海閔行區(qū)高三一模高考歷史試卷試題(含答案詳解)_第4頁
2025年上海閔行區(qū)高三一模高考歷史試卷試題(含答案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2025學年閔行區(qū)第一學期高三年級(一模)調研歷史試卷考生注意:1、本次考試為機器閱卷,答案須填寫在答題紙上,寫在試卷上一律不給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在答題紙上將學校、姓名及考生號填寫清楚。答題時客觀題用2B鉛筆按要求涂寫,主觀題用黑色水筆填寫。2、本試卷共有4大題,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3、考試后只交答題紙,試卷由考生自己保留。一.天下·糧倉(24分)(一)糧食之于國家1.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轉變?yōu)槭澄锷a者,直接表現在人類開始(

)A.采集漁獵 B.農耕畜牧 C.定居生活 D.制作陶器2.從世界范圍看,各地區(qū)的先民培育了多種農作物,請在地圖上將作物與其培育地相匹配。(填涂字母)(1)

(2)

(3)3.有學者認為,比起其它作物,谷物種植在國家形成中的作用更顯著。這一觀點的可理解之處在于(雙選)A.谷物生長周期更短,產量通常大于其它作物B.谷物易儲存且量化簡便,易于被攫取和課稅C.谷物產量增加,產品的剩余推動了階級分化D.谷物種植技術更易掌握,使其種植得以推廣4.“玉蜀黍……苗高三四尺,成穗如秕麥狀,苗心別出一苞,苞上出白須垂垂,久則苞拆子出,顆顆攢簇……?!币陨喜牧献钣锌赡艹鲎裕?/p>

)A.《齊民要術》 B.《唐本草》 C.《本草綱目》 D.《農書》(二)國家之于糧食5.漢初,大臣賈誼上書建議“驅民而歸之農,……使天下各食其力。”大臣晁錯提出“務民于農桑,薄賦斂”。這反映了他們主張(

)A.以農為本 B.戒奢從簡 C.興修水利 D.工商皆本6.以下材料中有利于說明國家推進糧食生產的有(雙選)7.結合以上材料及所學,你如何看待糧食生產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二.法制之光

(25分)“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孟子8.請將以下法律文件填入相應的空格中。A.《唐律疏議》

B.《十二銅表法》

C.《鑄刑書》D.《法國民法典》

E.《羅馬民法大全》

F.《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法律文件主要特點(1)標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2)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3)羅馬法體系形成的標志(4)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guī)范(5)中華法系形成的標志(6)中國“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9.閱讀以下材料,比較唐律與羅馬法在哪些方面存在差異并簡要說明。唐律羅馬法“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法是最高的理性……是一種自然權利,是衡量正義和非正義的標準?!薄胺缸镏耍杂袟l例。斷獄之法,須憑正文。若不具引,或致乖謬。違而不具引者,笞三十。”“不得基于懷疑而懲罰任何人。……與其判處無罪之人,不如容許罪犯逃避懲罰。

……保護私有財產?!睘樗?、明、清立法藍本,影響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亞洲多國家立法。為近代歐洲法律體系奠定了基礎,其精神被各國立法所遵循。——部分內容摘編自《唐律疏議》、《羅馬民法大全》10.《合眾國憲法》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兩國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依據以下材料及所學,它們的共同之處在于(雙選)A.都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

B.都使本國走上了獨立發(fā)展道路

C.都是民主與專制斗爭的成果

D.都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原則國會是立法機構,由參、眾兩院組成。……行政權賦予總統(tǒng),總統(tǒng)是行政首腦、國家元首或武裝部隊總司令?!痉噘x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總統(tǒng)經參議院同意后任命,除非瀆職,任職終身。——1787年《合眾國憲法》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使之。臨時大總統(tǒng)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瓏鴦諉T輔佐臨時大總統(tǒng),負其責任,于臨時大總統(tǒng)提出法律,公布法律,及發(fā)布命令時,須副署之?!ㄔ阂婪▽徟忻袷略V訟及刑事訴訟。——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1.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你對法律的認識三.循圖識世界(22分)地圖既是空間信息的載體,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圖一: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圖二:15世紀末至17世紀上半葉世界形勢圖圖三: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界12.依據圖一,為人類最初的文明定位并概括其分布特點。13.依據圖二,近代歐洲崛起的有利條件是(三選)A.新航路開辟

B.殖民擴張

C.工業(yè)革命

D.拿破侖戰(zhàn)爭

E.洲際貿易14.依據圖三,以下解讀正確的是(雙選)A.推動世界各地經濟文化發(fā)展 B.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C.兩次工業(yè)革命為主要驅動力 D.緩和了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15.有學者說“真正的世界歷史應從1500年開始?!本C合以上地圖,談談你對該觀點的理解。四.“自在”·“自覺”·“自為”(29分)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經歷了“自在”、“自覺”、“自為”的發(fā)展歷程。材料一

自在的中華民族是歷史上中國各民族長期相互交流交融的結晶。這個結晶的成型是在五大基礎上形成的:一是地緣基礎……;二是經濟基礎……;三是族群基礎……;四是政治基礎……;五是文化基礎……?!獥钗木肌稄拿褡遄栽诘矫褡遄杂X》材料二

如果說甲午中日戰(zhàn)爭之前,中華民族的覺醒還處于“精英在覺醒,大眾在沉睡”的層面,那么經過甲午戰(zhàn)爭之后,中國社會就開始出現了社會意義上的群體覺醒。不過,在這個階段,像魯迅所描述的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部分人的沉睡現象還是依然存在。但到20世紀30年代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中國社會就最終迎來了舉國上下全民族的覺醒,這一棒就讓我們這頭東方睡獅完全醒過來了?!囘\山《從甲午戰(zhàn)爭、日俄戰(zhàn)爭和抗日戰(zhàn)爭,看近代中華民族的大覺醒》材料三

在“自為”階段,中華民族在多元一體基礎上的共同體特征愈發(fā)凸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已成為中華民族共同且內生的追求,這將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铎o《從自在、自覺到自為: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邏輯》16.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是歷經數千年的歷史演變形成的。(1)依據材料一,將時間軸與相關內容補充完整(填涂字母)①中國版圖逐漸定型_________

②依傍河流原始農耕的發(fā)軔__A__③華夏認同觀念出現_________

④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創(chuàng)建__C__⑤儒學始成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________(2)兩宋時期,遼人自稱“中國”……金人進入中原后,援引“中原即中國”、“懂禮即中國”等漢儒學說,自稱中國,認為金、宋都是“中國”。上述現象反映的是(

)A.各民族生活習俗漸趨一致

B.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頻繁C.各民族文化認同趨勢加強

D.中原地區(qū)經濟文化始終領先17.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對中華民族“精英覺醒”、“群體覺醒”、“全民族覺醒”的相關史實各舉一例加以說明。18.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你如何看待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程?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1.B2.ADC3.BC4.C【解析】1.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世界)。據本題材料“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轉變?yōu)槭澄锷a者,直接表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農耕畜牧是食物生產者的表現,B項正確;采集漁獵是食物采集者的表現,排除A項;定居生活是農耕畜牧發(fā)展的表現,排除C項;制作陶器是生產工具發(fā)展的表現,排除D項。故選B項。2.根據所學可知,玉米與馬鈴薯產于A美洲;東亞的黃河中上游是粟的發(fā)源地,長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因而②處填D;大麥與小麥的原產地是C西亞的下亞細亞。3.本題是多項選擇題。時空是:古代(世界)。依據材料“比起其它作物,谷物種植在國家形成中的作用更顯著”得出結論:比起其它作物,谷物種植在國家形成中的作用更顯著的原因是:谷物易儲存且量化簡便,易于被攫取和課稅且谷物產量增加,產品的剩余推動了階級分化,而階級分化和國家的產生關系密切,B、C正確;谷物生長周期并非所有糧食作物中周期最短的,它更不是高產作物,且谷物的生長周期和產量與國家形成沒有必然聯(lián)系,排除A項;谷物種植技術更易掌握,使其種植得以推廣,不符合事實,排除D項。故選B、C項。4.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本題材料“玉蜀黍……苗高三四尺,成穗如秕麥狀,苗心別出一苞,苞上出白須垂垂,久則苞拆子出,顆顆攢簇……?!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玉蜀黍就是玉米,而玉米是在明朝傳入中國的,《本草綱目》是明朝李時珍所著的農書,C項正確;《齊民要術》是南北朝時期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此時玉米還沒有傳入中國,排除A項;《唐本草》是古代中藥學著作之一,并非是農學著作,因而材料中關于玉米的文字不可能出現在《唐本草》中,排除B項;《農書》是元代王禎所著的綜合性農書,此時玉米并沒有傳入中國,排除D項。故選C項。5.A6.AD7.糧食生產有利于國家的形成,為國家提供物質基礎,保障社會的穩(wěn)定。國家的政策、重大工程、技術等均會影響糧食生產?!窘馕觥?.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據材料可知,漢初大臣提出讓農民去歸于農業(yè),務農桑,體現了當時對農業(yè)的重視,以農為本,A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重視農業(yè)的發(fā)展,沒有涉及戒奢從簡信息,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重視農業(yè)發(fā)展,而非興修水利,排除C項;工商皆本是明末清初提出的主張,排除D項。故選A項。6.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近代中國。據材料可知,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推動農業(yè)的發(fā)展;首臺東方紅拖拉機的出廠,提高了農業(yè)的生產效率,有利于推動農業(yè)發(fā)展,提高糧食生產,AD正確;拉美發(fā)展的種植園受西方殖民者的影響,導致國內農業(yè)生產單一,不利于農業(yè)的發(fā)展,排除B項;蘇聯(lián)農民加入集體農莊,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不利于糧食生產的增長,排除C項。故選AD項。7.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當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糧食生產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可以從糧食與國家安全的角度進行說明,如:糧食生產有利于國家的形成,為國家提供物質基礎,保障社會的穩(wěn)定,同時國家的政策、重大工程、技術等均會影響糧食生產。8.(1)B

(2)C

(3)E

(4)D

(5)A

(6)F9.不同:①理念:唐律禮法結合(或以禮入法),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羅馬法強調理性、正義是法律的標準,是自然法思想的體現。②內容:唐律重視依律量刑,以刑法為主;羅馬法重視證據,強調保護公民權利、保護私有財產,以民法為主。③影響:唐律對后世及古代亞洲多國的立法產生廣泛影響;羅馬法成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10.AD11.法律是國家治理的工具,古代中西方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都形成了獨特的法律體系(中華法系、羅馬法體系),并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近現代中國法律在借鑒西方法律基礎上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推動了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解析】8.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鑄刑書》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羅馬民法大全》是羅馬法體系形成的標志;《法國民法典》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guī)范;《唐律疏議》是中華法系形成的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中國“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9.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和世界。據材料“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薄胺ㄊ亲罡叩睦硇浴且环N自然權利,是衡量正義和非正義的標準?!笨傻贸?,理念:唐律禮法結合(或以禮入法),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羅馬法強調理性、正義是法律的標準,是自然法思想的體現;“犯罪之人,皆有條例。斷獄之法,須憑正文。若不具引,或致乖謬。違而不具引者,笞三十?!薄安坏没趹岩啥鴳土P任何人?!c其判處無罪之人,不如容許罪犯逃避懲罰?!Wo私有財產。”可得出,內容:唐律重視依律量刑,以刑法為主;羅馬法重視證據,強調保護公民權利、保護私有財產,以民法為主;“為宋、明、清立法藍本,影響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亞洲多國家立法”“為近代歐洲法律體系奠定了基礎,其精神被各國立法所遵循。”可得出,影響:唐律對后世及古代亞洲多國的立法產生廣泛影響;羅馬法成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10.本題是多項選擇題。時空是:近代(美國、中國)。依據材料“1787年《合眾國憲法》”“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得出結論:《合眾國憲法》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都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 國會是立法機構,由參、眾兩院組成。……行政權賦予總統(tǒng),總統(tǒng)是行政首腦、國家元首或武裝部隊總司令?!痉噘x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 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使之。臨時大總統(tǒng)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瓏鴦諉T輔佐臨時大總統(tǒng),負其責任”可得出,《合眾國憲法》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都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原則,A、D正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并沒有使中國獲得民族獨立,走上獨立自主發(fā)展道路,排除B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民主與專制斗爭的成果,但是《合眾國憲法》確實美國獨立的產物,排除C項。故A、D正確。11.本題是認識題。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法律是國家治理的工具,古代中西方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都形成了獨特的法律體系(中華法系、羅馬法體系),并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近現代中國法律在借鑒西方法律基礎上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推動了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12.定位:主要分布在東亞、南亞、西亞、北非等部分區(qū)域。分布特點:多元并存,獨立發(fā)展,相對孤立、分散。13.ABE14.BC15.世界歷史是從分散走向整體的歷史。1500年以前,各區(qū)域文明多元并存,相對隔絕、孤立發(fā)展。1500年以后,隨著新航路開辟、美洲被發(fā)現,殖民擴張、洲際貿易等使人類建立起跨越大陸和海洋的全球性聯(lián)系,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是世界歷史形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兩次工業(yè)革命推動下,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被瓜分完畢,形成緊密聯(lián)系的整體,以西方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解析】1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題。時空是:古代世界。定位:根據圖一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文明主要分布在東亞、南亞、西亞、北非等部分區(qū)域。分布特點:根據圖一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呈現的特點從分布范圍、文明發(fā)展的內容等方面進行思考,如:是多元并存,獨立發(fā)展,相對孤立、分散。13.本題是多項選擇題。時空是:近代歐洲。根據圖二15世紀末至17世紀上半葉世界形勢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崛起的條件有新航路的開辟后伴隨著殖民擴張促進了歐洲資本的原始積累,同時新航路的開辟后,洲際貿易也發(fā)展起來,促進了歐洲經濟的發(fā)展,ABE正確;工業(yè)革命發(fā)生在18世紀60年代之后,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排除C項;拿破侖戰(zhàn)爭發(fā)生在19世紀,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BE項。14.本題是多項選擇題。時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界。根據圖三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世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兩次工業(yè)革命的完成,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殖民體系最終形成,即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兩次工業(yè)革命對商品傾銷市場、原材料的掠奪、和投資產所的需求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殖民體系的形成,也促進了工業(yè)資產階級實力的增強從而促進了資本主義政治體系的形成,所以其主要驅動力是兩次工業(yè)革命,BC項正確;推動世界各地經濟文化發(fā)展敘述不準確,廣大亞非拉地區(qū)是被資本主義國家剝削的對象,而非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排除A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導致列強間的矛盾加劇,排除D項。故選BC項。15.本題是評論解說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首先,根據有學者說“真正的世界歷史應從1500年開始。”綜合以上地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世界歷史是從分散走向整體的歷史。其次,圍繞觀點進行論述,可從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聯(lián)系的方式、影響進行論述,如:1500年以前,各區(qū)域文明多元并存,相對隔絕、孤立發(fā)展。1500年以后,隨著新航路開辟、美洲被發(fā)現,殖民擴張、洲際貿易等使人類建立起跨越大陸和海洋的全球性聯(lián)系,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是世界歷史形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兩次工業(yè)革命推動下,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被瓜分完畢,形成緊密聯(lián)系的整體,以西方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16.(1)①__E___

③__B___

⑤__D___

(2)C17.“精英覺醒”:林則徐、魏源開眼看世界;洋務派發(fā)起洋務運動等;“群體覺醒”:資產階級發(fā)動:戊戌維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如答五四運動也可賦分);“全民族覺醒”:全民族抗戰(zhàn)或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18.觀點: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程是一個不斷演進、逐步深化的過程,具有階段性和連續(xù)性。 論證:從“自在”階段來看,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基于地緣、經濟、族群、政治和文化等基礎逐漸形成。各民族在交流交融中共同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白杂X”階段,隨著近代列強的侵略和民族危機的加深,中華民族的覺醒意識逐漸增強。從精英階層的覺醒到社會群體的覺醒,再到全民族的覺醒,反映了中華民族在面對外部壓力時的抗爭和奮進。進入“自為”階段,中華民族在多元一體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共同體特征,追求人民的美好生活和民族的偉大復興。 總之,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程是一部充滿挑戰(zhàn)與機遇、奮斗與成就的歷史。在這一過程中,中華民族不斷凝聚力量,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我們應當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解析】16.(1)本題時空是古代中國。①中國版圖逐漸定型是在清朝時期,對應E時期。清朝通過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和政治手段,基本確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輪廓。③華夏認同觀念出現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對應B時期。這一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增強,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形成。⑤儒學始成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在西漢時期,對應D時期。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2)根據設問,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兩宋時期的中國。遼人和金人自稱“中國”,并援引漢儒學說,這反映了各民族文化認同趨勢加強,C項正確;各民族生活習俗漸趨一致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A項;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材料重點強調的是對“中國”這一概念的認同,而非經濟文化交流,排除B項;中原地區(qū)經濟文化始終領先,表述過于絕對,且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7.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