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粵教新版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_第1頁
2025年粵教新版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_第2頁
2025年粵教新版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_第3頁
2025年粵教新版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_第4頁
2025年粵教新版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粵教新版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697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六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從貿易觀點看,兩國早就互相傾軋;在爭奪殖民地上,雙方更是公開敵對。英國對荷蘭人的競爭越來越猜忌不安,不擇手段地想破壞?!睘榇擞鳤.打敗“無敵艦隊”B.頒布《航海條例》C.成立東印度公司D.發(fā)動七年戰(zhàn)爭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謠:破戲臺;爛秀才,小足板子洋煙袋;火車站,德律風(指電話),大足板子畢業(yè)生。這反映出當地。

①傳統(tǒng)習俗受到沖擊。

②文化教育日漸衰落。

③生活方式發(fā)生變化。

④思想觀念有了改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以下為中國古代某地居民職業(yè)結構表;據此推斷表中職業(yè)結構最早可能出現(xiàn)的時間和地區(qū)是。

A.唐朝關中地區(qū)B.宋朝蘇湖地區(qū)C.元末廣東地區(qū)D.明末江浙地區(qū)4、近代某學人在揭示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困境時曾說:“工藝不興,制造不講,土貨銷場,寥寥無幾,能爭利乎?”而洋人則可以利用條約特權,“投我所好,制造百物,暢銷內地”,如是則通商不如不通。該學人A.反對開辟通商口岸發(fā)展國際貿易B.反思近代民族企業(yè)缺乏市場意識C.認為條約制度束縛民族資本發(fā)展D.批判清政府限制民間辦廠的政策5、表中美國鋼鐵業(yè)統(tǒng)計表。年份

1870

1900

企業(yè)總數(個)

808

669

工人總數(個)

78000

272000

產量(噸)

3200000

29500000

投資額(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表中所反映的19世紀后期美國鋼鐵業(yè)發(fā)展變化的主要特征是A.行業(yè)競爭激烈B.生產和資本走向集中C.企業(yè)規(guī)模保持穩(wěn)定D.勞動生產率快速提高6、在新航路開辟過程中,有一位航海家堅信地圓說,他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多次橫渡大西洋向西航行,雖然沒有到達他夢想中的亞洲,但開辟了從歐洲前往美洲的航路。這位航海家是A.迪亞士B.達.伽馬C.哥倫布D.麥哲倫7、為了解決社會保險制度的聯(lián)邦經費來源問題,羅斯福破天荒地實行了一種按收入和資產的多寡而征收的累進稅。對5萬美元純收入和4萬美元遺產征收31%,500萬美元以上的遺產可征收75%;公司稅過去一律是13.75%,根據1935年稅法,公司收入在5萬美元以下的稅率降為12.5%,5萬美元以上者增加為15%。羅斯福這一舉措的實質是A.對富人的一種橫征暴斂B.資本主義國家一種新的社會不公C.國家對社會財富的一種再分配D.損害了資本家的根本利益8、下圖為蘇聯(lián)“一五”和“二五”計劃時期工農業(yè)產值增長情況。據此前后變化可知。

A.蘇聯(lián)在“二五”計劃時調整了產業(yè)結構比例B.斯大林模式不能解決產業(yè)結構失衡問題C.計劃經濟必然會導致農業(yè)發(fā)展緩慢D.重工業(yè)的增長是以犧牲農業(yè)和輕工業(yè)為代價的9、下表選自某歷史著作歸納的歷史史實這些史實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194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立90年代中國經濟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50年代和60年代大公司重新掌握日本經濟90年代后期印度和巴西的經濟高速增長1971年世界上第一臺微處理器問世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建立1980—1987年大多數拉美國家收入下降2000年中國互聯(lián)網用戶達3000萬人1982年墨西哥拖欠國家債務2001年恐怖分子襲擊組約世界貿易中心

A.美蘇“冷戰(zhàn)”B.世界政治多極化C.區(qū)域經濟一體化D.經濟全球化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3題,共6分)10、請正確選擇對應的選項。

(1)青銅時代。A.戰(zhàn)國時期。

(2)鐵器時代B.商周時期。

(3)蒸汽時代C.第二次工業(yè)革命。

(4)電氣時代D.第一次工業(yè)革命。

(5)危機時代E.美國“大蕭條”11、古都長安是漢、唐陸上“絲綢之路”的東端,泉州則是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它們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右圖中長安和泉州的位置編號分別是___和_____。

12、1980年,_____________(何省何縣何公社)成為我國第一個取消人民公社的地方。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8題,共16分)13、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并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A.正確B.錯誤14、到21世紀初,我國已有95%以上的商品資源實現(xiàn)市場配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基本建立。A.正確B.錯誤15、到18世紀,大西洋三角貿易突飛猛進,成為世界貿易中心。A.正確B.錯誤16、古代社會,家庭手工業(yè)在小農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家庭手工作業(yè)產品全部用來繳納賦稅和家庭消費。A.正確B.錯誤17、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工業(yè)興起,企業(yè)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和沿江地區(qū)。A.正確B.錯誤18、中國無產階級早于中國資產階級產生。A.正確B.錯誤19、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變化。A.正確B.錯誤20、第一組;請將上邊的國際組織標志與其相對應的組織名稱進行連線。

A.國際貨幣基金組。

B.世界銀行。

C.亞太經合組織。

D.歐盟。

第二組;請將左邊的經濟政策與下邊其相對應的領導人名字進行連線。

(1)余糧征集制A.戈爾巴喬夫。

(2)農業(yè)集體化B.赫魯曉夫。

(3)大規(guī)模種植玉米運動C.斯大林。

(4)“加速發(fā)展戰(zhàn)略”D.列寧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題(共3題,共21分)21、某校九(4)班歷史學習小組閱讀某版《世界史》的有關目錄;探究下列問題,請你參與,共同完成。

(1)目錄反映的推動“走向全球大一體”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請列舉19世紀末以前發(fā)生的二例并說明理由。

(2)27章敘述:“在19世紀中期;面對工業(yè)化和民主化,中國保守的統(tǒng)治者大體上支持工業(yè)化和軍事改革,卻扼殺了可能威脅他們社會地位的政治和社會改革。而在日本,改革者實施了更徹底的改革計劃”。結合所學,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要求:史實準確,表述合理)

(3)目錄反映了第四部分敘述的視角是什么?2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紀以來;外報傳入中國后,一些知識分子積極投身報界,引進“西學”',自辦報刊。中國人自己辦報刊,在國內始于19世紀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辦的漢口《昭文新報》;王韜主編的香港《循環(huán)日報》、容閎等創(chuàng)辦的上海《匯報》、上海官商合辦的《新報》以及廣州的《述報》《廣報》等。這些報刊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廣收博攬,學習吸收洋為中用,以求自身發(fā)展。其版式、體例和印刷技術,都仿效外國報紙。

材料二維新變法迎來了中國國人辦報的一次高潮;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在1895~1898年間,全國新出版的中國報刊約120種,其中80%左右為中國人自辦。同時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領袖人物開始了辦報活動。在北京創(chuàng)辦《中外紀聞》,在上海創(chuàng)辦《強學報》《時務報》《國聞報》,在澳門創(chuàng)辦《知新報》,湖南維新派創(chuàng)辦《湘學新報》《湘學報》和《湘報》等等,宣傳變法圖存。這些活動推動了維新運動的發(fā)展,促進了變法的實現(xiàn)。

——姚福申《中國編輯史》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近代報刊的創(chuàng)辦者及其基本內容,并說明19世紀70年代出現(xiàn)國人自辦報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報刊的核心內容是什么?這些報刊的創(chuàng)辦有什么特點?

(3)國人自辦的近代報刊在當時有什么意義?23、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孕育并產生了新的經濟因素;這有利于中國經濟逐漸走向近代化。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晨雞鳴鄰里;群動從所務。農夫行餉田,閨妾起縫素。

——唐王維《丁寓田家有贈》材料二(蘇州)生齒(指人口)最繁;恒產絕少,家杼軸(織布機上的主要部件)而戶纂(赤色的絲帶)組(寬絲帶),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

——《明神宗實錄》卷三六一材料三機器制造創(chuàng)于泰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而效行于中國天津麥面盛行;今秋又有寧人(指朱其昂)購來磨面機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開張磨坊,名曰“貽來牟機器磨坊”。日計焦煤若干,及用機器司務兩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開銷似乎過費。然事半功倍,出面極多;且面色純白,與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報》請回答:

(1)據材料一;指出我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特點。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機戶”與“機工”之間的關系及這種“關系”在當時發(fā)展緩慢的主要政策原因。

(3)據材料三;概括中國近代經濟結構出現(xiàn)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xiàn)這一變化的原因。

(4)綜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趨勢。評卷人得分五、論述題(共1題,共10分)2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當希臘人因繁衍太快而受到原有邊境線的限制時;他們沿著地中海;尤克森海(又稱黑海),建立起了殖民地。在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中,地中海的北部和南部海岸,都是白人后代的競逐之地。但是在1492年及之后,哥倫布和瓦斯科·達伽馬的航行刺激了人們勇敢地面對海洋,大西洋沿岸國家崛起,并最終在大半個世界范圍內確立了霸權的地位。

飛機的發(fā)展將會再一次改變文明的格局。沿著河流和海洋的貿易路線將會越來越少;人員和物資將會越來越多地直接涌向目的地。當制海權最終在商貿和戰(zhàn)爭領域中讓位給航空權的時候,我們將會看到歷史上的又一次根本性變革。

——摘編自《歷史的教訓》解讀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世界史的相關史實,加以論述。(要求:寫出觀點,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評卷人得分六、簡答題(共1題,共6分)25、世界歷史不是各民族、各國家、各地區(qū)歷史的堆積,而是人類自孤立和分散的狀態(tài),逐步發(fā)展成為一個密切聯(lián)系的整體的過程。(1)寫出地圖上A、B兩處所代表的古代文明。(2)自1500年起,人類開始走出分散狀態(tài),到20世紀初世界已連成一體。敘述這一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及其影響。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B【分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回憶;再現(xiàn)所學知識;比較、分析,并作出準確判斷的能力?!皬馁Q易觀點看,兩國早就互相傾軋;在爭奪殖民地上,雙方更是公開敵對。英國對荷蘭人的競爭越來越猜忌不安,不擇手段地想破壞。”可知是應荷蘭之間爭奪海上貿易的戰(zhàn)爭,屬于英荷戰(zhàn)爭,故B項正確。

考點: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發(fā)展·殖民擴張·英荷戰(zhàn)爭2、D【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近代社會生活變遷。本題可用排除法,由材料“大足板子畢業(yè)生”,可知是新式教育的發(fā)展,②表述不正確,故排除。答案為D項。3、D【分析】表格數據中有雇傭工人;占到30%,這說明資本主義萌芽已經產生。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是明清時期江南地區(qū)的職業(yè)結構,故D項正確;唐朝;宋朝和元末中國還沒有資本主義萌芽,故ABC項錯誤。

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準確把握表格數據,“雇傭工人占到30%”,由此定位這是明清時期。4、C【分析】【詳解】

這位學人的主張認為“洋人則可以利用條約特權”“制造百物;暢銷內地”,導致我們“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困境”,故選C;題干主要在揭示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困境,故A與題目主旨不符,所以排除A;題干主要并不是說民族工業(yè)自身的問題,而是揭示外國與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是制約其發(fā)展的原因,故排除B;D與題意無關,故排除。

點睛:“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這是歷史學習最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時我們所認定的答案以為就是課本所學或者是自己看到的材料出處,但是卻沒有關注材料本身所表達的真實意思,而這一真實意思往往不是我們主觀判斷的,所以做選擇題時,一定注意材料所要表達的意思,尊重材料的原意,而不是先入為主。這一題尤其需要注意這一點。5、B【分析】【詳解】

從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企業(yè)數量雖然減少,但產量和投資額都是增長,這說明生產和資本走向集中。B正確。6、C【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C選項符合題意。迪亞士到達非洲好望角,A選項排除。達伽馬到達印度,B選項排除。麥哲倫船隊完成環(huán)球航行,D選項排除。

【點睛】

本題主要考查新航路開辟,試題難度較易,解題關鍵在于對相關知識的準確把握。結合新航路開辟的路線即可得出答案。7、C【分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羅斯福新政的理解與認識。新政從本質上看仍是資本主義的自我完善;是為維護資本家利益服務的,損失的只是暫時的;局部的利益;材料體現(xiàn)的稅收政策只是對社會財富的一種再分配的方式,以降低貧富差距,緩和社會矛盾,最終維護資本家的利益。所以應選C。

考點: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的內容8、A【分析】【詳解】

依據材料中數據進行分析可知;蘇聯(lián)“一五”和“二五”計劃時期農業(yè)從負增長到有所發(fā)展,說明在“二五”計劃時針對農輕重比例失調的問題上,調整了產業(yè)結構比例。故答案為A項。B項,材料表明蘇聯(lián)在“二五”計劃時調整了產業(yè)結構比例,因此認為斯大林模式不能解決產業(yè)結構問題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表明計劃經濟體制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yè)的發(fā)展,排除;D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出重工業(yè)的增長是以犧牲農業(yè)和輕工業(yè)為代價的,排除。

【點睛】

圖表題的解答應該充分注意圖表的時間范圍和數據變化規(guī)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題意要求,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選項,排除與圖表不符的選項。由此啟示我們,平時要養(yǎng)成圖文并重的學習習慣,特別是學會從圖表中提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9、C【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中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建立”以及中國;印度、巴西的經濟高速增長;和另外一些國家經濟面臨的困難,實際上反映的是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和帶來的影響。故答案為D項。美蘇“冷戰(zhàn)”是從1947年到1991年,不能總括材料涉及到的范圍,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出現(xiàn)新的重要力量沖擊兩極格局,排除B項;材料沒有反映出現(xiàn)區(qū)域性的經濟組織,排除C項。

點睛:經濟全球化既加速世界經濟發(fā)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對于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由于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基礎較差、技術水平低等原因,在經濟全球化中處于劣勢和被動的地位。因此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制定合理對策,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謀求發(fā)展。二、填空題(共3題,共6分)10、略

【分析】【分析】

【詳解】

青銅時代是指商周時期,鐵器時代是指戰(zhàn)國時期,蒸汽時代是指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電氣時代是指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危機時代是指美國“大蕭條”?!窘馕觥浚?)B(2)A(3)D(4)C(5)E11、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的是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聯(lián)系地理知識,可以知道在①處是長安,在④處是泉州,要求學生能夠史地結合,有一定的難度。【解析】①.①②.④12、略

【分析】【分析】

【詳解】

試題分析: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1980年,四川省廣漢縣向陽公社在全國率先取消人民公社。

考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yè)改革·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解析】四川廣漢縣向陽公社三、判斷題(共8題,共16分)13、B【分析】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的會議是中共十四大,不是十一屆三中全會,故本題說法錯誤。14、A【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明顯地發(fā)揮基礎性作用,市場機制在生產、流通的各個領域發(fā)揮出重要的作用。到21世紀初我國已有95%以上的商品資源實現(xiàn)了市場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這表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基本建立起來。故本題說法正確。15、A【分析】18世紀英國殖民貿易強國,大西洋成為世界航運中心,是世界貿易中心。本題正確。16、B【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中國古代小農經濟中,家庭手工業(yè)產品有少部分是流向市場的,并不是全部用來繳納賦稅和家庭消費。所以題意說法錯誤。17、B【分析】【詳解】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工業(yè)興起,企業(yè)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qū),故答案為:錯誤。18、A【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無產階級最早產生于19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外國人的船塢工廠,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故題干表述正確。19、A【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故選擇正確。20、B【分析】第一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33是APEC,即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故對應C選項;圖34是歐盟標志,故對應D選項;圖35是世界銀行,故對應B選項;圖36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故對應A選項。

第二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余糧征集制屬于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列寧實施,故對應D選項;農業(yè)集體化是斯大林時期推行的政策,故對應C選項;大規(guī)模種植玉米運動屬于赫魯曉夫改革的措施,故對應B選項;“加速發(fā)展戰(zhàn)略”屬于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故對應A選項。四、材料分析題(共3題,共21分)21、略

【分析】【詳解】

第(1)問;由目錄信息可知,推動“走向全球大一體”的重大歷史事件有新航路的開辟;工業(yè)革命、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等?!芭e例和理由”,依據所學知識從新航路的開辟、工業(yè)革命、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對世界市場的影響等方面回答。

第(2)問;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保守的統(tǒng)治者大體上支持工業(yè)化和軍事改革,卻扼殺了可能威脅他們社會地位的政治和社會改革”指的是中國地主階級洋務派發(fā)動洋務運動,只是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發(fā)展軍事;民用工業(yè),維護其統(tǒng)治;“而在日本,改革者實施了更徹底的改革計劃”指的是日本發(fā)動倒幕運動,實施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第(3)問,由第四部分的題目“走向全球大一統(tǒng)”可知,第四部分敘述的視角是全球化視角?!窘馕觥浚?)新航路的開辟;工業(yè)革命、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任寫2例即可)

理由:①新航路的開辟:密切了世界各大陸之間的聯(lián)系;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

②工業(yè)革命: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tǒng)治;世界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③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交通和通訊事業(yè)的發(fā)展;使世界各地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帝國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選擇2個事例展開說明即可)

(2)中國地主階級洋務派發(fā)動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發(fā)展軍事;民用工業(yè),維護其統(tǒng)治;日本發(fā)動倒幕運動,實施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3)全球化視角22、略

【分析】【詳解】

(1)創(chuàng)辦者:根據“一些知識分子積極投身報界”得出中國知識分子。內容:根據“這些報刊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廣收博攬,學習吸收洋為中用,以求自身發(fā)展。其版式;體例和印刷技術,都仿效外國報紙?!钡贸鲂麄魑鞣较冗M科學技術和文化。原因:根據所學可從當時的時代背景、經濟發(fā)展,西方思想傳入等角度概括。

(2)核心內容:根據“宣傳變法圖存”得出救亡圖存;變法圖強。特點:根據“全國新出版的中國報刊約120種;其中80%左右為中國人自辦”得出報刊以中國人自辦為主;辦報數量多;地區(qū)廣等;根據“這些活動推動了維新運動的發(fā)展,促進了變法的實現(xiàn)?!钡贸錾鐣绊懘蟆?/p>

(3)根據“這些活動推動了維新運動的發(fā)展,促進了變法的實現(xiàn)。”可得出宣揚資產階級新文化,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使中國的印刷出版、大眾傳播以及整個文化事業(yè)迅猛發(fā)展等?!窘馕觥浚?)創(chuàng)辦者:中國知識分子。內容:宣傳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原因: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與發(fā)展;為報刊業(yè)提供了物質條件;西方先進科技;文化的傳播在客觀上的促進作用;外國人在華辦報潮流的推動。

(2)核心內容:救亡圖存;變法圖強。特點:報刊以中國人自辦為主;辦報數量多;地區(qū)廣;社會影響大。

(3)宣揚資產階級新文化,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使中國的印刷出版、大眾傳播以及整個文化事業(yè)迅猛發(fā)展。23、略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特點;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出現(xiàn);主要考查學生聯(lián)系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1)從材料中的“農夫行餉田;閨妾起縫素”可以看出,小農經濟的特點是男耕女織。

(2)聯(lián)系所學可知;機戶與機工之間的關系是雇傭與被雇傭關系。這種關系在當時發(fā)展緩慢的主要政策原因是統(tǒng)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3)聯(lián)系所學可知貽來牟機器磨坊屬于民族工業(yè);表明中國近代經濟結構出現(xiàn)的變化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聯(lián)系所學可知,出現(xiàn)這一變化的原因有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受外商企業(yè)利潤的刺激、洋務運動的誘導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

(4)根據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中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趨勢是由農耕文明到工業(yè)文明?!窘馕觥浚?)特點:男耕女織。

(2)關系:雇傭與被雇傭。原因:重農抑商。

(3)變化: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原因: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受外商企業(yè)利潤的刺激;洋務運動的誘導;外國資本主義入侵。

(4)趨勢:由農耕文明到工業(yè)文明(或近代化、工業(yè)化)五、論述題(共1題,共10分)24、略

【分析】本題屬于開放題型,依據材料中信息提取觀點,然后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證,本題可以依據材料信息從“技術的發(fā)展導致地理因素的影響變小”“歐洲文明逐步向世界傳播”的信息歸納要點,第二小問論證結合所學從人類進入“地理大發(fā)現(xiàn)”時代,世界市場出現(xiàn)了雛形;蒸汽機的發(fā)明和火車等的發(fā)明,人類擺脫了風力和河流等自然條件的限制等回答即可?!窘馕觥吭u分要求:所提取觀點明確清晰;必須源自材料;論據準確,史實引用合理,圍繞所提取的信息;論證充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