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5T 8022-2024 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A/02/wKhkGWefD9GALAlUAAChBhCzd2w158.jpg)
![DB65T 8022-2024 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A/02/wKhkGWefD9GALAlUAAChBhCzd2w1582.jpg)
![DB65T 8022-2024 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A/02/wKhkGWefD9GALAlUAAChBhCzd2w1583.jpg)
![DB65T 8022-2024 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A/02/wKhkGWefD9GALAlUAAChBhCzd2w1584.jpg)
![DB65T 8022-2024 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3/3A/02/wKhkGWefD9GALAlUAAChBhCzd2w158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1.120.10CCSP3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方標準J11921—2024DB65/T8022—2024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Designstandardforenergyefficiencyofresidentialbulildingsinseverecoldandcoldzones2024-07-29發(fā)布2024-11-01實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方標準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DesignstandardforenergyefficiencyofresidentialbuildingsinseverecoldandcoldzonesJ119212024DB65/T80222024主編部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批準部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實施日期:2024年11月01日2024北京前言根據(jù)自治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關于2024年自治區(qū)第一批工程建設標準編制計劃的公告》(2024年第05號)的要求,編制組經(jīng)深入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jīng)驗,參考國內其他省區(qū)先進標準,并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對《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XJJO012021進行了修訂。修訂后的《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DB65/T80222024共分10章和9個附錄,主要技術內容包括:總則;術語;基本規(guī)定;建筑熱工設計區(qū)劃和室內熱環(huán)境計算參數(shù);建筑與圍護結構;供暖、通風、空氣調節(jié)和燃氣;給水排水;電氣;既有建筑節(jié)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系統(tǒng);附錄?!秶篮秃涞貐^(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DB65/T80222024是對《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XJJ0012021的修訂。本次修訂的內容主要包括:1.本標準是在《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XJJ0012021章節(jié)的基礎上,根據(jù)《建筑節(jié)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guī)范》GB550152021的相關內容增加了基本規(guī)定、既有建筑節(jié)能改造及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系統(tǒng)三章。2.本標準新增加的第3章"基本規(guī)定",主要明確了下列要求:1)進一步明確了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平均節(jié)能率為75%(靜態(tài)),同時在附錄A中給出了在標準工況下執(zhí)行本標準的平均能耗水平(引導性指標),可做為地方標準制定及節(jié)能政策制定的依據(jù),但附錄A中平均能耗指標不做為某一具體工程項目節(jié)能設計的合規(guī)判定依據(jù)。2)本標準明確了新建居住建筑碳排放強度應在《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JGJ262010的基礎上降低40%,碳排放強度平均降低6.8kgco2/(m2·a)以上,以上指標是建筑領域實施碳達峰、碳中和戰(zhàn)略目標的主要措施。3.本標準新增加的第9章"既有建筑節(jié)能改造",主要包括:1)一般規(guī)定、圍護結構及建筑設備系統(tǒng)三部分的相關要求;2)既有建筑節(jié)能改造項目(指不改變現(xiàn)有使用功能),對改造后應符合的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提出了具體要求。4.新增加第10章"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系統(tǒng)"主要包括:1)一般規(guī)定、太陽能系統(tǒng)、地源熱泵系統(tǒng)、空氣源熱泵系統(tǒng)四大部分的相關要求。2)將原標準中有關太陽能系統(tǒng)、空氣源熱泵系統(tǒng)應用的規(guī)定條文,分別歸入本標準10.2、10.4節(jié)中。5.本標準對原標準中的部分內容做了修訂:1)本標準取消了原標準中"附錄C平均傳熱系數(shù)簡化計算方法",以克服在實施建筑保溫與結構一體化技術體系后建筑節(jié)能計算中的誤導;新增的"附錄C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參數(shù)計算",對外墻、屋面的平均傳熱系數(shù)、透光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shù)、太陽得熱系數(shù)(SHGC)等的計算做出了具體要求。2)本標準強化了對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的要求。在"附錄H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中,對建筑節(jié)能計算軟件的功能做出了更加明確的規(guī)定,并對權衡判斷前圍護結構傳熱系數(shù)做了基本要求,對屋面的傳熱系數(shù)K、周邊地面和地下室外墻(與土壤接觸外墻)保溫材料層熱阻R不得降低的規(guī)定。3)本標準對原標準中表達不準確或不適用的條、款進行了調整。6.本標準第6章"供暖、通風、空氣調節(jié)和燃氣"在原標準的基礎增加了下列要求:1)用于熱量結算的熱量計量必須采用熱計量表;2)除下列情況外,居住類建筑不應采用蒸汽鍋爐作為熱源:(1)廚房、洗衣、高溫消毒以及工藝性濕度控制等必須采用蒸汽的熱負荷;(2)蒸汽熱負荷中的比例大于70%且總熱負荷不大于1.4MW;3)鍋爐房、換熱機房和制冷機房應對下列內容進行計量:(1)燃料的消耗量;(2)供熱系統(tǒng)的總供熱量;(3)制冷機(熱泵)耗電量及制冷(熱泵)系統(tǒng)總耗電量;(4)制冷系統(tǒng)的總供冷量;(5)補水量。4)直接與室外空氣接觸的樓板或與不供暖供冷房間相鄰的地板作為供暖供冷輻射地面時,必須設置絕熱層。7.本標準第7章"給水排水"在原標準的基礎上增加了下列要求:1)水箱(池)應設置水位控制和溢流報警裝置;2)嚴禁在浴室內安裝燃氣熱水器;3)新建居住建筑應根據(jù)屋面面積大小、設置集中太陽能熱水系統(tǒng)或戶用太陽能熱水系統(tǒng);4)被加熱水側阻力不宜大于0.01Mpa改為不宜大于0.02Mpa;5)室外保溫直埋管道不宜埋設在冰凍線以上。8.本標準中第8章"電氣"在原標準的基礎上增加了下列要求:1)明確了電力變壓器、電動機、交流接觸器、照明產品的能效等級要求;2)對季節(jié)性負荷提出管理要求;3)對冷熱源、可再生能源計量提高要求;4)對光伏、計量、無功補償?shù)裙?jié)能相關內容增加技術要求?!秶篮秃涞貐^(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DB65/T80222024由自治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歸口管理,由新疆建筑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zhí)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反饋給新疆建筑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DB65/T80222024編制組)(地址:烏魯木齊市天山區(qū)光明路125號。主編單位:新疆建筑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參編單位:新疆兵團勘測設計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威凱達新型保溫材料有限公司新疆榮高恒異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新疆建院工程監(jiān)理咨詢有限公司新疆盛欣隆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新疆工程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新疆圣峰建筑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烏魯木齊眾進建材檢測有限公司新疆永安聚能節(jié)能科技有限公司廣東歐科空調制冷有限公司新疆市政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新疆海瑞門窗有限公司巴州建筑勘察規(guī)劃設計工程有限公司新疆冶金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構力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烏魯木齊市建筑建材科學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伊犁鼎軒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石河子博力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員:張恒業(yè)范欣梁芳劉湘燕王紹瑞張洪洲李疆王柯全鄒洋張鋒吳焱陳進庫丁亞新丁國成張玲玲解振學蘭志兵任江玲史國華趙建新郭曉佳強海陳霞楊朝輝郭振興王佳員楊年山潘登耀馬麗娜翟艷麗王煊東羅騰博王王宋喆超何玲龍小卒主要審查人員:劉鳴胡憲文李津宇葛強屈哲郝俊明胡毅王潤澤王萬江張健1.0.1為貫徹國家有關節(jié)約能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改善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的室內熱環(huán)境,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應用,降低建筑碳排放,營造良好的建筑室內環(huán)境,進一步降低建筑能耗,結合自治區(qū)的氣候環(huán)境特點,制定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于自治區(qū)行政區(qū)域內新建、擴建、改建及既有建筑節(jié)能改造工程在下列范圍內的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1住宅、宿舍、住宅類公寓、組合建筑中的住宅部分、養(yǎng)老院的居住用房、托兒所(含日托)、幼兒園(含日托)等以供暖能耗為主的居住建筑的節(jié)能設計;2住宅小區(qū)或以住宅為主的建筑群的集中冷熱源、供水和供電系統(tǒng)的節(jié)能設計。1.0.3嚴寒和寒冷地區(qū)的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應以保證生活所必需的室內環(huán)境參數(shù)和使用功能為前提,遵循被動措施優(yōu)先、主動措施優(yōu)化的原則,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風,改善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提高建筑設備及系統(tǒng)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應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化石能源的消耗。1.0.4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的節(jié)能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及自治區(qū)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2術語2.0.1采暖度日數(shù)heatingdegreedaybasedon18℃一年中,當某天室外日平均溫度低于18℃時,將該日平均溫度與18℃的差值乘以1d,并將此乘積累加,得到一年的采暖度日數(shù)。2.0.2空調度日數(shù)coolingdegreedaybasedon26℃一年中,當某天室外日平均溫度高于26℃時,將該日平均溫度與26℃的差值乘以1d,并將此乘積累加,得到一年的空調度日數(shù)。2.0.3計算采暖期天數(shù)heatingperiodforcalcullation采用滑動平均法計算出的累年日平均溫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數(shù)。計算采暖期天數(shù)僅供建筑節(jié)能設計計算時使用,與當?shù)胤ǘǖ牟膳鞌?shù)不一定相等。2.0.4計算采暖期室外平均溫度meanoultdoortemperatulredur-ingheatingperiod計算采暖期室外日平均溫度的算術平均值。2.0.5體形系數(shù)shapefactor建筑物與室外大氣接觸的外表面積與其所包圍的體積的比值。外表面積中,不包括地面和不供暖樓梯間等公共空間內墻及戶門的面積。2.0.6傳熱系數(shù)heattransfercoefficient在穩(wěn)態(tài)條件下,圍護結構兩側空氣為單位溫差時,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傳遞的熱量。22.0.7圍護結構平均傳熱系數(shù)mean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buildingenvelope考慮了圍護結構單元中存在的熱橋影響后得到的傳熱系數(shù),簡稱:平均傳熱系數(shù)。2.0.8窗墻面積比windowtowallratio窗戶洞口面積與房間立面單元面積(即建筑層高與開間定位線圍成的面積)之比。2.0.9建筑遮陽系數(shù)shadingcoefficientofbuildingelement在照射時間內,同一窗口(或透光圍護結構部件外表面)在有建筑外遮陽和沒有建筑外遮陽的兩種情況下,接收到的兩個不同太陽輻射量的比值。2.0.10透光圍護結構太陽得熱系數(shù)(SHGC)solarheatgaincoefficientoftransparentenvelope通過透光圍護結構(門窗或透光幕墻)的太陽輻射室內得熱量與投射到透光圍護結構(門窗或透光幕墻)外表面上的太陽輻射量的比值。太陽輻射室內得熱量包括太陽輻射通過輻射透射的得熱量和太陽輻射被構件吸收再傳入室內的得熱量兩部分。2.0.11可見光透射比visibletransmittance透過透光材料的可見光光通量與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見光光通量之比。2.0.12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bulildingenvelopether-malperformancetrade-off當建筑設計不能完全滿足規(guī)定的圍護結構熱工性能要求時,計算并比較參照建筑和設計建筑的全年供暖能耗,來判定圍護結構的總體熱工性能是否符合節(jié)能設計要求的方法,簡稱:權衡3判斷。2.0.13參照建筑referencebuilding進行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時,作為計算滿足標準要求的全年供暖能耗用的建筑。2.0.14設計建筑designedbuilding正在設計的、需要進行節(jié)能設計判定的建筑。2.0.15既有建筑existingbulilding已建成可以驗收的和已投入使用的建筑。2.0.16節(jié)能診斷energydiagnosis通過現(xiàn)場調查、檢測以及對能源消費賬單和設備歷史運行記錄的統(tǒng)計、模擬分析等,找到建筑物能源浪費的環(huán)節(jié),為建筑物的節(jié)能改造提供依據(jù)的過程。2.0.17熱橋thermalbridge圍護結構中熱流強度顯著增大的部位。2.0.18建筑熱工設計bulildingthermaldesign從建筑物室內外熱濕作用對圍護結構和室內熱環(huán)境的影響出發(fā),通過改善建筑物室內熱環(huán)境,滿足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或降低供暖、通風、空氣調節(jié)等負荷而進行的專項設計。2.0.19天然采光daylighting利用自然光進行建筑采光的方法。2.0.20自然通風naturalventilation依靠室外風力造成的風壓和室內外空氣溫差造成的熱壓,促使室內外空氣流動與交換的通風方式。2.0.21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renewableenergyinbuildings在建筑物中合理利用太陽能、淺層地熱能等非化石能源,改4善能源結構,降低常規(guī)能源消耗量的活動。2.0.22建筑碳排放buildingicarboniemission建筑物在與其有關的建材生產及運輸、建造及拆除、運行階段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的總和,以二氧化碳當量表示。2.0.23空氣源熱泵機組制熱性能系數(shù)(Cop)coefficientofperformanceofairsourceheatpulmpunits在特定工況條件下,單位時間內空氣源熱泵機組制熱量與耗電量的比值。2.0.24供熱季節(jié)性能系數(shù)heatingseasonalperformancefactor供熱熱源設備在供熱季的總供熱量與總耗功量的比值。2.0.25換氣次數(shù)airchangerate單位時間內室內空氣的更換次數(shù),即通風量與房間容積的比值。2.0.26太陽能熱利用系統(tǒng)solarthermalsystem將太陽輻射能轉化為熱能,為建筑供熱水,供熱水及供暖,或供熱水、供暖或(及)供冷的系統(tǒng)。分為太陽能熱水系統(tǒng)、太陽能供暖系統(tǒng)以及太陽能供暖空調等復合應用系統(tǒng)。2.0.27太陽能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solarphotovoltaic(pv)system利用太陽能電池的光伏效應將太陽輻射能直接轉換成電能的發(fā)電系統(tǒng)。2.0.28地源熱泵系統(tǒng)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以巖土體、地下水或地表水為低溫熱源,由水源熱泵機組、地熱能交換系統(tǒng)、建筑物內系統(tǒng)組成的供熱空調系統(tǒng)。2.0.29空氣源熱泵系統(tǒng)airsourceheatpumpsystem以空氣作為低溫熱源,由空氣源熱泵機組、輸配系統(tǒng)和建筑5物內系統(tǒng)組成的供熱空調系統(tǒng)。根據(jù)建筑物內系統(tǒng)不同,分為空氣源熱泵熱風系統(tǒng)和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tǒng)。2.0.30照明功率密度(LPD)lightingpowerdensity正常照明條件下,單位面積上一般照明的額定功率。2.0.31建筑能效標識bulildingenergyperformancecertification依據(jù)建筑能效測評結果,對建筑能耗相關信息向社會或產權所有人明示的活動。2.0.32全裝修居住建筑fulldecorationresidentialbuildings在交付使用前,戶內所有功能空間的管線作業(yè)完成,所有固定面全部鋪裝或粉刷完畢,給水排水、燃氣、供暖通風空調、照明供電及智能化系統(tǒng)等全部安裝到位,廚房、衛(wèi)生間等基本設施配置完備,滿足基本使用功能,可直接入住的新建、擴建、改建的居住建筑。3基本規(guī)定3.0.1新建居住建筑平均能耗水平應在2016年執(zhí)行的節(jié)能設計標準的基礎降低30%,平均節(jié)能率應不低于75%。3.0.2標準工況下,嚴寒和寒冷地區(qū)新建居住建筑平均能耗指標應按本標準附錄A確定。3.0.3新建建筑群及建筑的總體規(guī)劃應為可再生能源利用創(chuàng)造條件,并應有利于冬季日照和降低冷風對建筑影響及夏季自然通風。3.0.4新建、擴建和改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節(jié)能改造均應進行建筑節(jié)能專項設計,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專篇應按附錄B編制。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建設方案和初步設計文件應包含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建筑碳排放分析報告,施工圖文件應明確建筑節(jié)能措施。3.0.5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設施應與主體建筑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3.0.6居住建筑應滿足相應的節(jié)能性能要求,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參數(shù)計算應符合本標準附錄C的規(guī)定。3.0.7當工程設計變更時,建筑節(jié)能性能不得降低。3.0.8建筑物內的供熱、供冷、熱水供應系統(tǒng)管道及設施,應分別采用保溫隔熱措施。74建筑熱工設計區(qū)劃和室內熱環(huán)境計算參數(shù)4.0.1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城市的建筑熱工設計區(qū)劃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GB50176的規(guī)定,依據(jù)不同的供暖度日數(shù)(HDD18)和空調度日數(shù)(CDD26)范圍,自治區(qū)分為嚴寒和寒冷2個一級區(qū)(1區(qū)、2區(qū)),嚴寒地區(qū)分為3個二級區(qū)(1A區(qū)、1B區(qū)、1C區(qū)),寒冷地區(qū)分區(qū)2個二級區(qū)(2A區(qū)、2B區(qū)),區(qū)劃指標及設計要求見表4.0.1表4.0.1建筑熱工設計區(qū)劃指標及設計要求一級區(qū)劃名稱二級區(qū)劃名稱區(qū)劃指標設計要求嚴寒地區(qū)(1區(qū))嚴寒A區(qū)(1A)6000≤HDD18冬季保溫要求極高,必須滿足保溫設計要求,不考慮防熱設計。嚴寒B區(qū)(1B)5000≤HDD18<6000冬季保溫要求非常高,必須滿足保溫設計要求,不考慮防熱設計。嚴寒C區(qū)(1C)3800≤HDD18<5000必須滿足保溫設計要求,可不考慮防熱設計。寒冷地區(qū)(2區(qū))寒冷A區(qū)(2A)2000≤HDD18<3800CDD26≤90應滿足保溫設計要求,可不考慮防熱設計寒冷B區(qū)(2B)CDD26>90應滿足保溫設計要求,宜滿足隔熱設計要求,兼顧自然通風、遮陽設計。84.0.2根據(jù)自治區(qū)各市(區(qū))縣的地域位置、氣候特點和建筑熱工設計,本標準按北疆片區(qū)、南疆片區(qū)和東疆片區(qū)分別進行節(jié)能設計,各片區(qū)所屬各市(區(qū))縣的建筑熱工設計區(qū)劃見表4.0.2。表4.0.2北疆片區(qū)、南疆片區(qū)、東疆片區(qū)各市(區(qū))縣的建筑熱工設計區(qū)劃片區(qū)市(區(qū))縣名稱二級區(qū)劃名稱北疆片區(qū)青河縣嚴寒地區(qū)(1A區(qū))和布克賽爾縣、阿勒泰市、福??h、富蘊縣、吉木乃縣、昭蘇縣、溫泉縣、北屯市★嚴寒地區(qū)(1B區(qū))烏魯木齊市、克拉瑪依市、石河子市★、昌吉市、奇臺縣、阜康市、呼圖壁縣、瑪納斯縣、吉木薩爾縣、木壘縣、塔城市、白楊市★、烏蘇市、額敏縣、沙灣市、托里縣、裕民縣、布爾津縣、哈巴河縣、奎屯市、尼勒克縣、特克斯縣、博樂市、阿拉山口市、精河縣、五家渠市★、雙河市★、胡楊河市★嚴寒地區(qū)(1C區(qū))伊寧市、伊寧縣、察布查爾縣、霍爾果斯、鞏留縣、霍城縣、新源縣、可克達拉市★寒冷地區(qū)(2A區(qū))南疆片區(qū)塔什庫爾干縣嚴寒地區(qū)(1B區(qū))和碩縣、拜城縣、阿合奇縣、烏恰縣嚴寒地區(qū)(1C區(qū))焉縣、和靜縣、且末縣、尉犁縣、博湖縣、阿克蘇市、阿瓦提縣、柯坪縣、庫車市、沙雅縣、溫宿縣、烏什縣、新和縣、阿克陶縣、喀什市、疏附縣、疏勒縣、巴楚縣、伽師縣、麥蓋提縣、莎車縣、葉城縣、英吉沙縣、岳普湖縣、澤普縣、和田市、和田縣、策勒縣、洛普縣、民豐縣、墨玉縣、皮山縣、于田縣、阿拉爾市★、圖木舒克市★、昆玉市★寒冷地區(qū)(2A區(qū))庫爾勒市、輪臺縣、若羌縣、阿圖什市、鐵門關市★寒冷地區(qū)(2B區(qū))續(xù)表4.0.2片區(qū)市(區(qū))縣名稱二級區(qū)劃名稱東疆片區(qū)巴里坤縣、伊吾縣嚴寒地區(qū)(1B區(qū))哈密市伊州區(qū)、吐魯番市高昌區(qū)、善縣、托克遜縣、新星市★寒冷地區(qū)(2B區(qū))注:表中市名稱右上角帶"★"者為自治區(qū)直轄縣級市。4.0.3室內熱環(huán)境計算參數(shù)的選取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冬季供暖室內計算溫度應取18℃;2冬季供暖計算換氣次數(shù)應取0.5h-'。5建筑與圍護結構5.1一般規(guī)定5.1.1建筑群的總體布置,單體建筑的平面、立面設計及門窗的設置,應考慮冬季利用日照并避開冬季主導風向,同時有利于夏季通風,嚴寒地區(qū)和寒冷地區(qū)(2A區(qū))建筑的出入口應采取冬季防風設計。自治區(qū)各市(區(qū))縣建筑熱工設計區(qū)劃、供暖期主導風向見附錄D。5.1.2建筑物的朝向和布置宜滿足下列要求:1宜采用南北朝向或接近南北朝向;2主要房間的外門窗宜避開供暖期主導風向;3建筑物不宜設有三面外墻的房間;4一個房間不宜在不同方向的墻面上設置兩個或更多的窗。5.1.3居住建筑設計應按表5.1.3規(guī)定的限制嚴格控制體形系數(shù),當體形系數(shù)大于表5.1.3規(guī)定的限值時,必須按本標準第5.3節(jié)的規(guī)定進行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表5.1.3體形系數(shù)限值熱工區(qū)劃建筑層數(shù)≤3層>3層嚴寒地區(qū)(1區(qū))0.550.30寒冷地區(qū)(2區(qū))0.570.33注:計算體型系數(shù)時,建筑物與室外大氣接觸的外表面積Fo和其所包圍的建筑體積VO,應按本標準附錄E計算確定。5.1.4住宅層高不應低于2.80m.低層住宅層高不宜高于3.60m,多、高層住宅層高不應高于3.30m.5.1.5居住建筑設計應按表5.1.5規(guī)定的限值嚴格控制窗墻面積比,當窗墻面積比大于表5.1.5規(guī)定的限值時,必須按本標準第5.3節(jié)的規(guī)定進行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表5.1.5窗墻面積比限值朝向窗墻面積比嚴寒地區(qū)(1區(qū))寒冷地區(qū)(2區(qū))北0.250.30東、西0.300.35南0.450.505.1.6工程設計時外窗的傳熱系數(shù)取值應為不同朝向最不利窗墻面積比最大值。5.1.7窗墻面積比應按下列要求進行計算:1敞開式陽臺的陽臺門應計入窗戶面積,當陽臺門下部門芯板的傳熱系數(shù)達到本標準第5.2.1條要求時,可不計入窗戶面積;2凹凸立面朝向應按其所在立面的朝向計算;3樓梯間和電梯間的外墻和外窗均應參與計算;4凸窗不透光的頂部、底部、側面的傳熱系數(shù)應小于或等于外墻的傳熱系數(shù);當計算窗墻面積比時,凸窗的窗面積應按窗洞口面積計算;5各朝向的窗墻面積比應按照開間計算,最大的窗墻面積比即為朝向最不利窗墻面積比;6計算各朝向的最不利窗墻面積比時,主要為客廳、臥室、12書房、餐廳等功能空間。5.1.8屋面天窗與該房間屋面面積的比值必須嚴格控制,嚴寒地區(qū)≤10%,寒冷地區(qū)≤15%。5.1.9外窗玻璃的可見光透射比不應小于0.40。5.1.10主要功能房間(臥室、書房、起居室等)的房間窗地面積比不應小于1/7。5.1.11外墻保溫工程應采用預制構件、定型產品或成套技術,并應具備同一供應商提供配套的組成材料和型式檢驗報告。型式檢驗報告應包括配套組成材料的名稱、生產單位、規(guī)格型號、主要性能參數(shù)。外保溫系統(tǒng)型式檢驗報告還應包括耐候性和抗風壓性能檢驗項目。5.1.12建筑出入口、樓梯間和其他套外公共空間的熱工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樓梯間、外走廊等套外公共空間與室外連接的開口處應設置門或窗,且該門和窗應能完全關閉;樓梯間門不宜直接開向室外;2建筑物出入口應設置門斗,門應具有自閉功能;3對于高層住宅出屋面樓梯間出口宜設置門斗或采取有效的避風防寒措施。5.1.13嚴寒地區(qū)的樓梯間應供暖,寒冷地區(qū)的樓梯間宜供暖,設置供暖樓梯間的外墻和外窗的熱工性能應滿足本標準要求。非供暖樓梯間的外墻和外窗應采取保溫措施。5.1.14地下車庫等公共空間,宜設置導光管等天然采光設施。5.1.15采光裝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采光窗的透光折減系數(shù)T,應大于0.45;132導光管采光系統(tǒng)在漫射光條件下的系統(tǒng)效率應大于0.50。5.2圍護結構熱工設計5.2.1根據(jù)建筑物所處市(區(qū))縣的氣候分區(qū)區(qū)屬不同,建筑外圍護結構及內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shù)不應大于表5.2.1-1表5.2.1-5規(guī)定的限值,周邊地面和地下室外墻的保溫材料層熱阻不應小于表5.2.1-1表5.2.1-5規(guī)定的限值。當建筑外圍護結構及內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參數(shù)不滿足上述規(guī)定時,必須按照本標準第5.3節(jié)的規(guī)定進行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表5.2.1-1嚴寒地區(qū)(1A區(qū))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參數(shù)限值圍護結構部位傳熱系數(shù)K[W/(m2·K)]≤3層的建筑>3層的建筑外圍護結構屋面0.120.12外墻0.250.35架空樓板0.150.20外挑樓板0.250.35單元外門2.002.00出屋面(含露臺)的外門2.002.00變形縫墻(兩側墻內保溫)0.450.45內圍護結構陽臺門下部門芯板1.201.20非供暖地下室頂板(上部為供暖房間時)0.350.35分隔供暖與非供暖空間的隔墻、樓板1.201.20分隔供暖與非供暖空間的戶門1.501.50分隔供暖設計溫度溫差大于5K的隔墻、樓板1.501.5014續(xù)表5.2.1-1圍護結構部位傳熱系數(shù)K[W/(m2,K)]≤3層的建筑>3層的建筑外窗墻面積比(朝向最不利窗墻面積比)普通窗凸窗普通窗凸窗窗墻面積比≤0.201.501.401.400.20<窗墻面積比≤0.301.401.301.501.300.30<窗墻面積比≤0.401.301.201.401.200.40<窗墻面積比≤0.451.201.30屋面天窗1.401.40圍護結構部位保溫材料層熱阻R[(m2,K)/W]周邊地面2.002.00供暖地下室與土壤接觸的外墻2.002.00注:1.坡屋面與水平面的夾角大于等于45o按外墻計,小于45o按屋面計;2.周邊地面和供暖地下室與土壤接觸的外墻保溫材料層不包括土壤和混凝土地面;3.住宅首層供暖房間與室外直接接觸的外門應按陽臺門計;4.變形縫應沿縫高度方向及頂部滿填不燃保溫材料,縫兩邊水平方向及頂部填塞深度均不小于1000mmo表5.2.1-2嚴寒地區(qū)(1B區(qū))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參數(shù)限值圍護結構部位傳熱系數(shù)K[W/(m2·K)]≤3層的建筑>3層的建筑外圍護結構屋面0.150.15外墻0.250.35架空樓板0.150.20外挑樓板0.250.35單元外門2.002.00出屋面(含露臺)的外門2.002.00變形縫墻(兩側墻內保溫)0.450.4515續(xù)表5.2.1-2圍護結構部位傳熱系數(shù)K[W/(m2,K)]≤3層的建筑>3層的建筑內圍護結構陽臺門下部門芯板1.201.20非供暖地下室頂板(上部為供暖房間時)0.350.35分隔供暖與非供暖空間的隔墻、樓板1.201.20分隔供暖與非供暖空間的戶門1.501.50分隔供暖設計溫度溫差大于5K的隔墻、樓板1.501.50外窗墻面積比(朝向最不利窗墻面積比)普通窗凸窗普通窗凸窗窗墻面積比≤0.201.501.401.701.400.20<窗墻面積比≤0.301.401.301.501.300.30<窗墻面積比≤0.401.301.201.401.200.40<窗墻面積比≤0.451.201.30屋面天窗1.401.40圍護結構部位保溫材料層熱阻R[(m2,K)/W]周邊地面1.801.80供暖地下室與土壤接觸的外墻2.002.00注:1.坡屋面與水平面的夾角大于等于45"按外墻計,小于45o按屋面計;2.周邊地面和供暖地下室與土壤接觸的外墻的保溫材料層不包括土壤和混凝土地面;3.住宅首層供暖房間與室外直接接觸的外門應按陽臺門計;4.變形縫應沿縫高度方向及頂部滿填不燃保溫材料,縫兩邊水平方向及頂部填塞深度均不小于1000mmo表5.2.13嚴寒地區(qū)(1C區(qū))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參數(shù)限值圍護結構部位傳熱系數(shù)K[W/(m2·K)]≤3層的建筑>3層的建筑外圍護結構屋面0.200.20外墻0.300.40架空樓板0.200.25外挑樓板0.300.40單元外門2.502.50出屋面(含露臺)的外門2.502.50變形縫墻(兩側墻內保溫)0.500.50內圍護結構陽臺門下部門芯板1.201.20非供暖地下室頂板(上部為供暖房間時)0.400.40分隔供暖與非供暖空間的隔墻、樓板1.201.20分隔供暖與非供暖空間的戶門1.501.50分隔供暖設計溫度溫差大于5K的隔墻、樓板1.501.50外窗墻面積比(朝向最不利窗墻面積比)普通窗凸窗普通窗凸窗窗墻面積比≤0.201.401.801.500.20<窗墻面積比≤0.301.501.301.400.30<窗墻面積比≤0.401.401.201.501.300.40<窗墻面積比≤0.451.301.401.20屋面天窗圍護結構部位保溫材料層熱阻R[(m2,K)/W]周邊地面1.801.80供暖地下室與土壤接觸的外墻2.002.00注:1.坡屋面與水平面的夾角大于等于45"按外墻計,小于45"按屋面計;2.周邊地面和供暖地下室與土壤接觸的外墻的保溫材料層不包括土壤和混凝土地面;3.住宅首層供暖房間與室外直接接觸的外門應按陽臺門計;4.變形縫應沿縫高度方向及頂部滿填不燃保溫材料,縫兩邊水平方向及頂部填塞深度均不小于1000mmo17表5.2.14寒冷地區(qū)(2A區(qū))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參數(shù)限值圍護結構部位傳熱系數(shù)K[W/(m2,K)]≤3層的建筑>3層的建筑外圍護結構屋面0.250.25外墻0.350.45架空樓板0.250.30外挑樓板0.350.45單元外門2.502.50出屋面(含露臺)的外門2.502.50變形縫墻(兩側墻內保溫)0.550.55內圍護結構陽臺門下部門芯板1.501.50非供暖地下室頂板(上部為供暖房間時)0.450.45分隔供暖與非供暖空間的隔墻、樓板1.501.50分隔供暖與非供暖空間的戶門1.501.50分隔供暖設計溫度溫差大于5K的隔墻、樓板1.501.50外窗墻面積比(朝向最不利窗墻面積比)普通窗凸窗普通窗凸窗窗墻面積比≤0.202.001.702.201.800.20<窗墻面積比≤0.301.801.502.001.700.30<窗墻面積比≤0.401.501.301.801.500.40<窗墻面積比≤0.501.401.201.501.30屋面天窗1.801.80圍護結構部位保溫材料層熱阻R[(m2,K)/W]周邊地面供暖地下室與土壤接觸的外墻1.801.80注:1.坡屋面與水平面的夾角大于等于45"按外墻計,小于45o按屋面計;2.周邊地面和供暖地下室與土壤接觸的外墻的保溫材料層不包括土壤和混凝土地面;3.住宅首層供暖房間與室外直接接觸的外門應按陽臺門計;4.變形縫應沿縫高度方向及頂部滿填不燃保溫材料,縫兩邊水平方向及頂部填塞深度均不小于1000mmo8表5.2.1-5寒冷地區(qū)(2B區(qū))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參數(shù)限值圍護結構部位傳熱系數(shù)K[W/(m2·K)]≤3層的建筑>3層的建筑外圍護結構屋面0.250.30外墻0.350.45架空樓板0.250.30外挑樓板0.350.45單元外門2.502.50出屋面(含露臺)的外門2.502.50變形縫墻(兩側墻內保溫)0.550.55內圍護結構陽臺門下部門芯板1.501.50非供暖地下室頂板(上部為供暖房間時)0.450.45分隔供暖與非供暖空間的隔墻、樓板1.501.50分隔供暖與非供暖空間的戶門1.501.50分隔供暖設計溫度溫差大于5℃的隔墻1.501.50外窗窗墻面積比(朝向最不利窗墻面積比)普通窗凸窗普通窗凸窗窗墻面積比≤0.202.001.702.201.800.20<窗墻面積比≤0.301.801.502.001.700.30<窗墻面積比≤0.401.501.301.801.500.40<窗墻面積比≤0.501.401.201.501.30屋面天窗圍護結構部位保溫材料層熱阻R[(m2·K)/W]周邊地面1.501.50供暖地下室與土壤接觸的外墻注:1.坡屋面與水平面的夾角大于等于45"按外墻計,小于45"按屋面計;2.周邊地面和供暖地下室與土壤接觸的外墻的保溫材料層不包括土壤和混凝土地面;3.住宅首層供暖房間與室外直接接觸的外門應按陽臺門計;4.變形縫應沿縫高度方向及頂部滿填不燃保溫材料,縫兩邊水平方向及頂部填塞深度均不小于1000mmo5.2.2嚴寒C區(qū)及寒冷地區(qū)(2B區(qū))夏季外窗太陽得熱系數(shù)不應大于表5.2.2規(guī)定的限值,夏季天窗的太陽得熱系數(shù)不應大于0.45。表5.2.2寒冷地區(qū)(2B區(qū))夏季外窗太陽得熱系數(shù)的限值外窗的窗墻面積比夏季太陽得熱系數(shù)(東、西向)20%<窗墻面積比≤30%30%<窗墻面積比≤40%0.4540%<窗墻面積比≤50%0.505.2.3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參數(shù)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外墻和屋面的傳熱系數(shù)是指考慮了熱橋影響后計算得到的平均傳熱系數(shù),平均傳熱系數(shù)的計算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GB50176的規(guī)定,一般居住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計算參數(shù)應符合本標準附錄C的計算規(guī)定;2窗墻面積比應按建筑開間計算;3地面的傳熱系數(shù)應按本標準附錄F的規(guī)定計算。5.2.4建筑外窗宜設置遮陽設施。遮陽設施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東、西向主要房間的外窗(不包括封閉式陽臺的透明部分)的遮陽設施應為展開或關閉后,可以全部遮蔽窗戶的活動外遮陽;2南向外窗宜設置水平外遮陽或活動外遮陽;3寒冷地區(qū)(2B區(qū))建筑的南向外窗(包括陽臺的透光部分)宜設置水平遮陽。東、西向的外窗宜設置活動遮陽。當設置了展開或關閉后可以全部遮蔽窗戶的活動式外遮陽時,應認定 20滿足本標準第5.2.2條對外窗太陽得熱系數(shù)的要求;4有建筑遮陽時,寒冷地區(qū)(2B區(qū))外窗和天窗應考慮遮陽的作用,透光圍護結構太陽得熱系數(shù)與夏季建筑遮陽系數(shù)的乘積應滿足本標準第5.2.2條的要求;建筑遮陽系數(shù)的簡化計算應按本標準附錄G的規(guī)定執(zhí)行;5外遮陽裝置的結構和機電設計、施工安裝、工程驗收應執(zhí)行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建筑遮陽工程技術規(guī)范》JGJ237的規(guī)定。注:三玻中間遮陽窗,靠近室內的玻璃或窗扇為雙玻(中空),且遮陽部件關閉時可以全部遮蔽窗戶,冬季可以完全收起時,可等同于可以全部遮蔽窗戶的活動外遮陽。5.2.5建筑外窗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應選用塑料窗、鋼塑共擠窗、鋁木復合窗、鋁塑復合窗、鋼塑復合窗、鋁合金(斷熱橋)窗和玻纖增強聚氨酯窗等保溫性能好的外窗;2外窗的玻璃系統(tǒng)應采用中空玻璃,Low-E中空玻璃、充惰性氣體Low-E中空玻璃等保溫性能優(yōu)良的玻璃;3玻璃厚度不宜小于5mm,中空氣體間層的厚度不宜小于9mm;4中空玻璃應采用"暖邊"中空玻璃間隔條;5窗的安裝采用金屬附框時,應對附框進行保溫處理,確保附框內表面溫度高于房間空氣露點溫度。5.2.6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不宜設置凸窗。當設置凸窗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嚴寒地區(qū)除南向外不應設置凸窗;寒冷地區(qū)北向不應設置凸窗,東、西朝向不宜設置凸窗;22當設置凸窗時,凸窗凸出(從外墻外表面至凸窗外表面)不應大于400mm;3凸窗的傳熱系數(shù)限值應比普通窗降低15%,且不透光的頂部、底部、側面的傳熱系數(shù)不應大于外墻的傳熱系數(shù);4當計算窗墻面積比時,凸窗的窗面積應按窗洞口面積計算。5.2.7外窗、敞開式陽臺門及建筑外門應具有良好的密閉性能。氣密性等級依據(jù)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幕墻、門窗通用技術條件》GB/T31433判定,外窗及敞開式陽臺門不應低于7級,外門不應低于4級。檢測方法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外門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檢測方法》GB/T7106的規(guī)定。5.2.8封閉式陽臺的保溫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陽臺和直接連通的房間之間應設置隔墻和門、窗;2當陽臺和直接連通的房間之間不設置隔墻和門、窗時,應將陽臺作為所連通房間的一部分。陽臺與室外空氣接觸的外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應符合本標準第5.2.1條和第5.2.7條的規(guī)定,陽臺的窗墻面積比應符合本標準第5.1.6條的規(guī)定;3當陽臺和直接連通的房間之間設置隔墻和門、窗,且所設隔墻、門、窗的熱工性能符合本標準第5.2.1條和第4.2.7條的規(guī)定,窗墻面積比符合本標準表5.1.6的規(guī)定時,可不對陽臺外表面作特殊熱工要求;4當陽臺和直接連通的房間之間設置隔墻和門、窗,且所設隔墻、門、窗的熱工性能不符合本標準第5.2.1條和第5.2.7條的規(guī)定時,陽臺與室外空氣接觸的墻板、頂板、地板的傳熱系數(shù)不應大于本標準第5.2.1條中所列限值的120%,嚴寒地區(qū)陽 22臺窗的傳熱系數(shù)不應大于1.8W/(m2·K),寒冷地區(qū)陽臺窗的傳熱系數(shù)不應大于2.0W/(m2·K),陽臺外表面的窗墻面積比不應大于0.60,陽臺和直接連通房間隔墻的窗墻面積比不應超過本標準表5.1.7的限值。當陽臺的面寬小于直接連通房間的開間寬度時,可按房間的開間計算隔墻的窗墻面積比。5.2.9每套住宅的自然通風開口面積不應小于地面面積的5%,且住宅的臥室、起居室(廳)、廚房應有自然通風。5.2.10居住建筑采用自然通風的房間的外窗實際可開啟面積與所在房間地板面積的比例應滿足:臥室、起居室(廳)、明衛(wèi)生間不應小于1/20;廚房不應小于1/10,并不得小于0.60m2。5.2.11裝配式混凝土及鋼結構建筑的建筑節(jié)能和熱工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預制混凝土外墻板的保溫構造需結合當?shù)夭牧?、氣候條件等綜合考慮,合理選用保溫構造形式及保溫材料,外墻板宜與保溫材料一體化預制;2裝配式混凝土及鋼結構建筑的外圍護墻應采用復合保溫外墻構造以滿足墻體的保溫、隔熱要求。采用預制夾芯保溫外墻板時應采取構造措施降低熱橋影響;3預制混凝土外墻板與相鄰構件相連處,應保持外墻整體保溫的連續(xù)性,且保證墻體與門窗框間的密閉性。5.2.12金屬板夾芯圍護結構及非玻璃幕墻結構的建筑,當采用松散多孔及吸潮類保溫材料時,應在水蒸汽分壓高的一側設置隔汽層。有供暖、空調功能的建筑,應按供暖建筑圍護結構設置隔汽層。卷材防水屋面或松散多孔保溫材料的金屬板夾芯圍護結構,23應有與室外空氣相通的排濕措施。5.2.13圍護結構的保溫體系選擇和細部構造設計:1圍護結構應選擇適宜的保溫體系。當建筑采用框架結構、框剪結構和剪力墻結構時,圍護墻體應采用建筑保溫和結構一體化技術或裝配式結構建筑技術;2外墻和屋頂?shù)葒o結構保溫體系,應對下列部位進行詳細構造設計:1)外墻主體結構部件,如:梁、柱、圈梁、門窗洞口、過梁等均應加強保溫措施;2)外墻和屋頂宜減少混凝土出挑構件、附墻部件、屋頂突出物等;當外墻和屋頂有出挑構件、附墻部件和突出物時,如:女兒墻、陽臺、雨篷、外挑不供暖陽臺、空調室外機擱板、附壁柱、裝飾線、屋頂煙道、氣道和各種出屋面管道等,均應采取隔斷熱橋和保溫措施;3外墻采用外保溫時,外窗(門)宜靠外墻主體部分的外側設置,否則外窗(門)洞口外側四周墻面應進行保溫處理;4外窗(門)框與墻體之間的縫隙,應采用高效保溫材料填堵,如硬泡聚氨酯發(fā)泡劑等軟質保溫材料填堵,不得采用普通水泥砂漿補縫;門窗四周與抹灰之間的縫隙,應采用保溫材料和嵌縫密封膏密封;5當外窗(門)的安裝采用金屬附框時,應對附框進行保溫處理;6建筑外墻部位的柱、梁、樓板構件及設置防火隔離帶處24的熱阻不得小于外墻保溫系統(tǒng)熱阻的50%;7應對外窗(門)框周邊進行有效封堵。應對裝配式建筑的構件連接處進行密封處理;8管道穿墻預留孔洞和穿過管道之間的孔隙應滿填保溫材料,并采用建筑密封膠封嚴;9外門、陽臺門等下部門芯板,應采用高效保溫材料進行保溫處理,使傳熱系數(shù)達到表5.2.1中限值要求;10當設置凸窗時,凸窗不透明的頂部、底部、側面應選用高效保溫材料,合理控制外保溫層厚度,并采取安全可靠的構造措施;11變形縫兩側的墻應采取保溫措施,且縫外側應封閉,變形縫內應填塞不燃保溫材料,保溫層應交圈。應沿縫高度方向及頂部滿填,縫兩邊水平方向及頂部填塞深度均不應小于1000mm;當采用在縫兩側墻做內保溫時,每一側內保溫墻體的傳熱系數(shù)不應大于表5.2.1中的限值;12建筑圍護結構外保溫應嚴密交圈,確保建筑外保溫整體的保溫性能;13地下室外墻(與土壤接觸的外墻)應采取合理的保溫措施,使熱阻滿足表5.2-1表5.2-5規(guī)定的限值;當無地下室時,其基礎墻體外側應采取保溫措施。保溫層設置深度應自散水面起至當?shù)乇鶅鼍€及以下。14新建居住建筑應根據(jù)不同結構形式、建筑類型,因地制宜、合理選用"建筑保溫與結構一體化技術"。設計文件及節(jié)能設計專篇中應明確"一體化技術"的各項性能指標。255.3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5.3.1建筑圍護結構節(jié)能設計時,應優(yōu)先采用設計建筑的體形系數(shù)、窗墻面積比、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參數(shù)等全部符合本標準要求,直接判定為節(jié)能建筑設計的方法;當無法滿足上述要求(本標準第5.1.11條必須滿足)時,方可以采用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的方法。5.3.2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判斷應采用對比評定法。判斷指標為總耗電量。當設計建筑的供暖能耗不大于參照建筑時,應判定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符合本標準的要求。當設計建筑的供暖能耗大于參照建筑時,應調整圍護結構熱工性能重新計算,直至設計建筑的供暖能耗不大于參照建筑。5.3.3進行權衡判斷的設計建筑,建筑及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不得低于以下基本要求:1窗墻面積比最大值不應超過表5.3.3-1的限值;表5.3.3-1窗墻面積比最大值朝向嚴寒地區(qū)(1區(qū))寒冷地區(qū)(2區(qū))北0.350.40東、西0.400.45南0.552屋面、周邊地面、地下室外墻的熱工性能必須滿足本標準第5.2.1條規(guī)定的限值;3外墻、架空或外挑樓板和外窗傳熱系數(shù)最大值不應超過表5.3.3-2的限值。26表5.3.3-2外墻、架空樓板、外挑樓板和外窗傳熱系數(shù)K最大值熱工區(qū)劃外墻K架空樓板K[W/(m2·K)]外挑樓板K[W/(m2.K)]外窗K[W/(m2·K)]屋面K,周邊地面、地下室外墻的R嚴寒地區(qū)嚴寒地區(qū)(1A區(qū))0.400.250.401.80不得降低嚴寒地區(qū)(1B區(qū))0.400.250.40嚴寒地區(qū)(1C區(qū))0.450.350.452.00寒冷地區(qū)寒冷地區(qū)(2A區(qū))0.550.400.552.20寒冷地區(qū)(2B區(qū))0.550.400.552.205.3.4屋面天窗與該房間屋面面積比值以及寒冷B區(qū)建筑東、西向透光圍護結構太陽得熱系數(shù)(SHGC),必須滿足本標準要求,不可權衡。5.3.5參照建筑的形狀、大小、朝向、內部的空間劃分、使用功能應與設計建筑完全一致。設計建筑中不符合本標準第5.1.5條、條5.1.7條、第5.2.1條規(guī)定的參數(shù),參照建筑應按本標準規(guī)定取值。5.3.6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應符合本標準附錄H的規(guī)定。5.3.7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時常用建筑材料的熱工計算參數(shù),詳見附錄J。276供暖、通風、空氣調節(jié)和燃氣6.1一般規(guī)定6.1.1供暖和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的施工圖設計,必須對每一個供暖、空調房間進行熱負荷和逐項逐時的冷負荷計算。6.1.2居住建筑的熱、冷源方式及設備的選擇,應根據(jù)節(jié)能要求,考慮當?shù)刭Y源情況、環(huán)境保護、能源效率及用戶對供暖運行費用可承受的能力等綜合因素,經(jīng)技術經(jīng)濟分析比較確定。6.1.3居住建筑供暖熱源應采用高能效、低污染的清潔供暖方式,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有可供利用的廢熱或低品位工業(yè)余熱的區(qū)域,宜采用廢熱或工業(yè)余熱;2技術經(jīng)濟條件合理時,應根據(jù)當?shù)刭Y源條件采用太陽能、熱電聯(lián)產的低品位余熱、空氣源熱泵、地源熱泵等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形式或多能互補的可再生能源復合應用形式;3不具備本條第1、2款的條件,但在市(區(qū))縣集中供熱范圍內時,應優(yōu)先采用市(區(qū))縣熱網(wǎng)提供的熱源。6.1.4居住建筑的集中供暖系統(tǒng),應按熱水連續(xù)供暖進行設計。居住區(qū)內的商業(yè)、文化及其他公共建筑的供暖形式,可根據(jù)其使用性質、供熱要求經(jīng)技術經(jīng)濟比較后確定。公共建筑的供暖系統(tǒng)應與居住建筑分開,并應具備分別計量的條件。6.1.5除集中供暖的熱源可兼作冷源的情況外,居住建筑不宜設多戶共用冷源的集中供冷系統(tǒng)。286.1.6集中供暖系統(tǒng)熱量計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鍋爐房和換熱機房供暖總管上,應設置計量總供熱量的熱量計量裝置;2建筑物熱力入口處,必須設置熱量表,作為該建筑物供熱量結算點;3居住建筑室內供暖系統(tǒng)應根據(jù)設備形式和使用條件設置熱量調控和分配裝置;4用于熱量結算的熱量計量必須采用熱量表。6.1.7供暖系統(tǒng)應設置自動室溫調控裝置。6.1.8當暖通空調系統(tǒng)輸送冷媒溫度低于其管道外環(huán)境溫度且不允許冷媒溫度有升高,或當輸送熱媒溫度高于其管道外環(huán)境溫度且不允許熱媒溫度有降低時,管道、設備、閥門應采取保溫保冷措施;絕熱層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保溫層厚度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設備及管道絕熱設計導則》GB/T8175中經(jīng)濟厚度計算方法計算;2供冷或冷熱共用時,保冷層厚度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設備及管道絕熱設計導則》GB/T8175中經(jīng)濟厚度和防止表面結露的保冷層厚度方法計算,并取大值;3管道與設備絕熱厚度及風管絕熱層最小熱阻可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GB50189中的規(guī)定選用;4管道和支架之間,管道穿墻、穿樓板處應采取防止熱橋的措施;5采用非閉孔材料保溫時,外表面應設保護層;采用非閉孔材料保冷時,外表面應設隔汽層和保護層。6.1.9全裝修居住建筑中單個燃燒器額定熱負荷不大于5.23kw29的家用燃氣灶具的能效限定值應符合表6.1.9的規(guī)定。表6.1.9家用燃氣灶具的能效限定值類型熱效率m(%)大氣式灶臺式62嵌入式59集成灶56紅外線灶臺式64嵌入式集成灶586.2熱源、換熱站及管網(wǎng)6.2.1鍋爐的選型,應與當?shù)亻L期供應的燃料種類相適應。在名義工況和規(guī)定條件下,鍋爐的設計熱效率不應低于表6.2.1-1 表6.2.1-3的數(shù)值。表6.2.1-1燃液體燃料、天然氣鍋爐名義工況下的熱效率(%)鍋爐類型及燃料種類鍋爐熱效率(%)燃油燃氣鍋爐重油輕油燃氣92表6.2.12燃生物質鍋爐名義工況下的熱效率(%)燃料種類鍋爐額定蒸發(fā)量D(t/h)/額定熱功率Q(MW)D≤10/Q≤7D>10/Q>7鍋爐熱效率(%)生物質808630表6.2.13燃煤鍋爐名義工況下的熱效率(%)鍋爐類型及燃料種類鍋爐額定蒸發(fā)量D(t/h)/額定熱功率Q(MW)D≤20/Q≤14D>20/Q>14鍋爐熱效率(%)層狀燃燒鍋爐Ⅲ類煙煤8284流化床燃燒鍋爐8888室燃(煤粉)鍋爐產品88886.2.2當采用電直接加熱設備作為供暖熱源時,應按戶分散設置或按樓棟集中設置,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按戶分散設置時,應設置就地或集中溫度控制系統(tǒng);2按樓棟集中設置時,應設置滿足自動運行的監(jiān)測控制系統(tǒng);3按樓棟設置的電加熱鍋爐,其在額定工況下的熱效率值應不低于97%。6.2.3居住建筑不應采用蒸汽鍋爐作為集中供暖熱源。6.2.4燃氣鍋爐房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供熱半徑應根據(jù)區(qū)域的情況、供熱規(guī)模、供熱方式及參數(shù)等條件合理確定,供熱規(guī)模不宜過大。當受條件限制供熱面積較大時,應經(jīng)技術經(jīng)濟比較后確定,采用分區(qū)設置熱力站的間接供熱系統(tǒng);2模塊式組合鍋爐房,宜以樓棟為單位設置;不應多于10臺;每個鍋爐房的供熱量宜在1.4MW以下。當總供熱面積較大,且不能以樓棟為單位設置時,鍋爐房應分散設置;3直接供熱的燃氣鍋爐,其熱源側的供、回水溫度和流量限定值與負荷側在整個運行期對供、回水溫度和流量的要求不一31致時,應按熱源側和用戶側配置二次泵水系統(tǒng);4鍋爐燃燒器應具有同時自動調節(jié)燃氣量和燃燒空氣量的功能;5燃氣鍋爐應安裝煙氣余熱回收裝置,回水溫度不大于40℃時,應采用冷凝式鍋爐。6.2.5當采用戶式燃氣爐作為熱源時,應設置專用的進氣及排煙通道,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燃氣爐自身應配置有完善且可靠的自動安全保護裝置;2應具有同時自動調節(jié)燃氣量和燃燒空氣量的功能,并應配置有室溫控制器;3配套供應的循環(huán)水泵的工況參數(shù),應與供暖系統(tǒng)的要求相匹配。6.2.6當采用戶式燃氣供暖熱水爐作為供暖熱源時,其熱效率應符合表6.2.5的規(guī)定。表6.2.5戶式燃氣供暖熱水爐的熱效率類型熱效率值(%)戶式供暖熱水爐≥892≥85注:m為戶式燃氣供暖熱水爐額定熱負荷和部分熱負荷(供暖狀態(tài)為30%的額定熱負荷)下兩個熱效率值中的較大值,n2為較小值。6.2.7換熱站宜采用間接連接的一、二次水系統(tǒng),且服務半徑不宜過大;條件允許時,宜設樓宇式換熱站或在熱力入口設置混水裝置;一次水設計供水溫度不宜高于130℃,回水溫度不應高于50℃。6.2.8間接供熱系統(tǒng)二次側循環(huán)水泵應采用調速控制方式;循32環(huán)水泵性能曲線宜為陡降型;循環(huán)水泵調速控制方式宜根據(jù)系統(tǒng)規(guī)模和特性確定。6.2.9室外管網(wǎng)應進行水力平衡計算,且應在熱力站和建筑物熱力入口處設置水力平衡或流量調節(jié)裝置。6.2.10建筑物熱力入口應設水過濾器,并應根據(jù)室外管網(wǎng)的水力平衡要求和建筑物內供暖系統(tǒng)所采用的調節(jié)方式,確定采用的水力平衡閥門或裝置的類型,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熱力站出口總管上,不應串聯(lián)設置自力式流量控制閥;當有多個分環(huán)路時,各分環(huán)路總管上可根據(jù)水力平衡的要求設置靜態(tài)水力平衡閥;2定流量水系統(tǒng)的各熱力入口,可按照本標準第6.2.11條的規(guī)定設置靜態(tài)水力平衡閥,或自力式流量控制閥;3變流量水系統(tǒng)的各熱力入口,應根據(jù)水力平衡的要求和系統(tǒng)總體控制設置的情況,設置壓差控制閥,但不應設置自力式定流量閥。6.2.11水力平衡裝置的設置和選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閥門調節(jié)性能和壓差范圍,應符合相應產品標準的要求;2當采用靜態(tài)水力平衡閥時,應根據(jù)閥門流通能力及兩端壓差,選擇確定平衡閥的直徑與開度;3當采用自力式流量控制閥時,應根據(jù)設計流量進行選型;自力式流量控制閥的流量指示準確度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采暖空調用自力式流量控制閥》GB/T29735的要求;4采用自力式壓差控制閥時,應根據(jù)所需控制壓差選擇與管路同尺寸的閥門,同時應確保其流量不小于設計最大值;自力式壓差控制閥的壓差控制性能應滿足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采暖空調用33自力式壓差控制閥》JG/T383的要求;5當選擇自力式流量控制閥、自力式壓差控制閥、動態(tài)平衡電動兩通閥或動態(tài)平衡電動調節(jié)閥時,應保持閥權度S=0.3~0.5。6.2.12當供熱鍋爐房設計采用自動監(jiān)測與控制的運行方式時,應滿足下列規(guī)定:1計算機自動監(jiān)測系統(tǒng)應具備全面、及時地反映鍋爐運行狀況的功能;2應隨時測量室外的溫度和整個熱網(wǎng)的需求,按照預先設定的程序,通過改變投入燃料量實現(xiàn)鍋爐供熱量調節(jié);3應通過對鍋爐運行參數(shù)的分析,及時對運行狀態(tài)作出判斷;4應建立各種信息數(shù)據(jù)庫,對運行過程中的各種信息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并應能夠根據(jù)需要打印各類運行記錄,保存歷史數(shù)據(jù);5鍋爐房、熱力站的動力用電、水泵用電和照明用電應分別計量。6.2.13鍋爐房和換熱機房應設置供熱量自動控制裝置。6.2.14鍋爐房、換熱機房和制冷機房應對下列內容進行計量:1燃料的消耗量;2供熱系統(tǒng)的總供熱量;3制冷機(熱泵)耗電量及制冷(熱泵)系統(tǒng)總耗電量;4制冷系統(tǒng)的總供冷量;5補水量。6.3室內供暖系統(tǒng)6.3.1集中供暖系統(tǒng)應以熱水為熱媒。346.3.2室內的供暖系統(tǒng)的制式,宜采用雙管系統(tǒng),或共用立管的分戶獨立循環(huán)系統(tǒng)。當采用共用立管系統(tǒng)時,在每層連接的戶數(shù)不宜超過3戶,立管連接的戶內系統(tǒng)總數(shù)不宜多于40個。當采用單管系統(tǒng)時,應在每組散熱器的進出水支管之間設置跨越管,散熱器應采用低阻力兩通或三通調節(jié)閥。6.3.3室內供暖系統(tǒng)的供回水溫度應符合下列要求:1散熱器系統(tǒng)供水溫度不應高于80℃,供回水溫差不宜小于10℃;2低溫地面輻射供暖系統(tǒng)戶(樓)內的供水溫度不應高于45℃,供、回水溫差不宜大于10℃。6.3.4采用低溫地面輻射供暖的集中供熱小區(qū),鍋爐或換熱站不宜直接提供溫度低于60℃的熱媒。當外網(wǎng)提供的熱媒溫度高于60℃時,宜在樓棟的供暖熱力入口處設置混水調節(jié)裝置。6.3.5當設計低溫地面輻射供暖系統(tǒng)時,宜按主要房間劃分供暖環(huán)路。在每戶分水器的進水管上,應設置水過濾器。6.3.6直接與室外空氣接觸的樓板或與不供暖供冷房間相鄰的地板作為供暖供冷輻射地面時,必須設置絕熱層。6.3.7室內熱水供暖系統(tǒng)的設計應進行水力平衡計算,并應采取措施使設計工況下各并聯(lián)環(huán)路之間(不包括公共段)的壓力損失差額不大于15%;在水力平衡計算時,要計算水冷卻產生的附加壓力,其值可取設計供、回水溫度條件下附加壓力值的2/3。6.4通風和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6.4.1通風和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設計應結合建筑設計,首先確定全年各季節(jié)的自然通風措施,并應做好室內氣流組織,提高自然通35風效率,減少機械通風和空調的使用時間。當在大部分時間內自然通風不能滿足降溫要求時,宜設置機械通風或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設置的機械通風或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不應妨礙建筑的自然通風。6.4.2需要設置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時,宜優(yōu)先采用可全年運行的戶式蒸發(fā)冷卻空氣調節(jié)設備。設備安裝應滿足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蒸發(fā)冷卻空調系統(tǒng)工程技術標準》XJJ127的要求。6.4.3當采用電制冷房間空氣調節(jié)器時,設備能效不應低于現(xiàn)行國家標準《房間空氣調節(jié)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12021.3和《轉速可控型房間空氣調節(jié)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21455規(guī)定的能效等級2級。當房間僅有降溫需求,無除濕需求時,房間空氣調節(jié)器的名義制冷工況應與需求相適應。6.4.4當采用雙向換氣的新風系統(tǒng)時,應選用熱回收新風機組,且熱回收芯體宜設置旁通。新風系統(tǒng)設置具備旁通功能的熱回收芯體時,風機應具有變頻或多檔調節(jié)功能。6.4.5熱回收新風機組的選用及新風系統(tǒng)設計應滿足下列要求:1熱回收芯體在規(guī)定工況下的熱交換效率,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熱回收新風機組》GB/T21087的規(guī)定;2根據(jù)衛(wèi)生要求新風與排風不可直接接觸的系統(tǒng),應采用內部泄漏率小的熱回收芯體;3可根據(jù)最小經(jīng)濟溫差(差)控制熱回收旁通閥;4應進行熱回收芯體的冬季防結露校核計算;5熱回收新風機組應具備防凍保護功能;6設置預熱新風的電加熱器時,電加熱器應與送風機連鎖,并應設無風斷電、超溫斷電保護裝置;電加熱器必須采取接地及剩余電流保護措施;367新風系統(tǒng)宜具有房間加濕功能;8新風系統(tǒng)的新風量、監(jiān)測與控制等尚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住宅新風系統(tǒng)技術標準》JGJ/T440的規(guī)定。6.4.6建筑新風引入口、排風排出口的管道上均應設置與風機聯(lián)鎖關閉的密閉風閥,風閥泄漏率不應大于0.5%。377給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春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8課《西風頌》說課稿3 長春版
- 關于修院墻合同范例
- 公司加盟協(xié)議合同范例
- 圖書館恒溫恒濕的變頻調節(jié)方案
- 減水劑購銷合同范例
- 借住父母房子合同范本
- 借款合同范本公對私
- 分銷店合同范例
- 供銷燈具合同范例
- 冷菜成品出售合同范例
- 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含答案)
- 2024年全國體育專業(yè)單獨招生考試數(shù)學試卷試題真題(含答案)
- 2025屆高三八省聯(lián)考語文試卷分析 課件
- 2024-2025學年冀教版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期末測試卷(含答案)
- 商業(yè)綜合體市場調研報告
- DB43-T 2612-2023林下竹蓀栽培技術規(guī)程
- 三下《動物的一生》教材解讀
- 神木市孫家岔鎮(zhèn)神能乾安煤礦礦山地質環(huán)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
- 非煤礦山安全應急預案
- 浙江省公安民警心理測驗考試題目
- 一圖看懂《診所備案管理暫行辦法》學習解讀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