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之整體感知(含答案)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之整體感知(含答案)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之整體感知(含答案)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之整體感知(含答案)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之整體感知(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21整體感知(文言文閱讀)

I加.考情探究?

1.考點分布

年份卷別出處選材聚焦選文特點

材料一:《資治通鑒?漢紀》兩則材料聚焦李陵投降①著眼"立德樹人",內(nèi)容

新課標I

材料二:《讀通鑒論》的事件充滿正能量。選文以"立德

2024材料一:《史記?魏世家》樹人”為出發(fā)點,體現(xiàn)愛國

三則材料聚焦于“禮法”

新課標II材料二:《史記?留侯世家》親民、責任擔當?shù)染瘢?/p>

對于治國的作用

材料三:《論衡?非韓》引導學生體會中華文化核

兩則材料聚焦孔子稱贊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

材料一:《韓非子?難一》

新課標I趙襄子善賞一事,展現(xiàn)了對青年成長起正面引導作

材料二:《孔叢子?答問》

儒、法兩家的論辯交鋒。用。

2023材料一:《百戰(zhàn)奇略》(軍②選文范圍不斷擴大,表

兩則材料聚焦"泗水之戰(zhàn)

事理論專著)達方式靈活多樣。新高考

新課標II”這一歷史事件,分析苻

材料二:《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文言文選文由傳統(tǒng)的人物

堅失敗的原因。

對》(軍事問題言論輯錄)傳記體轉向紀事本末體再

孟嘗君在國家危難之時轉向紀傳體、國別體、諸

《戰(zhàn)國策?魏策三》(國別體

新高考I挺身而出,勇?lián)姑?,游說子散文、軍事理論論文等,

史書)

2022趙、燕兩國助魏抗秦。選材突破性強,凸顯了命

《東觀漢記》(紀傳體斷代吳漢驍勇善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題的創(chuàng)新性。同時,文本的

新高考II

史)爵位高但謙恭儉樸。表達方式也由側重記敘轉

唐太宗虛心采納諫言,在向記敘與議論相結合,更

《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

新高考I減輕徭役、選用廉吏、賞加靈活多樣。

臣論治》

罰有度等方面均有政績。③文本內(nèi)容相對集中,或

2021祖逖年少有志,與將士同圍繞某一中心人物展開,

《通鑒紀事本末?祖逖北甘共苦,取得戰(zhàn)績。他鼓或圍繞某一中心事件或話

新高考II

伐》勵、督責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發(fā)展題展開,多是比較淺顯易

邊境貿(mào)易。懂的文言文。

左光斗為官正直,因彈劾④形式更加靈活,既有單

新高考I《明史?左光斗傳》

魏忠賢而遭受陷害。一文本,也有雙文本。

2020海瑞為官清廉,正直。詳

新高考II《明史?海瑞傳》寫了他"死諫"的情形和

去世后百姓悼念的盛況。

2.命題1規(guī)律及備考策略

【命題規(guī)律】

①題材上,突破之前的“二十四史”、紀事本末體等,轉而采用來自諸子百

家論著、雜著的材料,且材料來源更趨多樣化。

②文本數(shù)量上,單一文本與多文本相結合。

③選材特點上,范圍不斷擴大,注重立德樹人,注重理解、概括與思辨能力。

【備考策略】

1.研讀課本:加強對課本的復習,因為歷年的文言文試題都與課本中的文

言文課文密切相關。

2.歸納整理:整理歸納文言文的重點句子和詞匯,掌握其含義和用法。

3.專題研究: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嘗試進行專題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蘊

含的語言運用規(guī)律。

4.仿真練習:通過做歷年高考真題和模擬試題,熟悉考試題型和答題技巧。

IN.考點梳理卜

一、文體知識梳理

我們常說的文言文主要是指廣義的古代散文。

諸子散文—I編年體,如《左傳》《資治通鑒》等

透錄體.如《論語》《痣子》等t

二?-妃循體,如由《史記》開創(chuàng)的“二十四史.

論文集.如《莊子》《爵子》等」?史傳文

一國酎如《國語》《戰(zhàn)國策》等

單篇論文一,

—紀事本末體,如《通瞿紀事本末》等

論.說,帆議.朦.黑修1古口代散乂文

I—書信.BI停、奏議.兩令.尚文

IWII.人事記------余記一1

Q應用文

既W.表.餡.書序.祭.誅.銘JL蟀

以記事為主,第IS短小筆記

一'史傳文

(一)紀傳體文本

以《史記》為代表的“二十四史”中的紀傳體文本是古代人物傳記的主流,也

包括其他單篇傳記文本,可以統(tǒng)稱為“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敘述史實,是紀傳

體文本的主要特征。一篇紀傳體文本主要由三部分構成:

1.簡介人物的基本情況

(1)姓名、字號:開篇介紹。

(2)籍貫:其次介紹,一般介紹到州縣。

(3)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經(jīng)濟狀況,及祖父、父親等的學識、為人、性格、

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況。

(4)學識:學習經(jīng)歷及相應能力。

(5)性情:基本評價。

(6)舉薦或科舉功名情況:入仕時間或途徑。

(7)最初任職情況:介紹主要事跡之前的任職情況。

2.記敘人物的主要事跡

(1)時間

年號及相關的具體年份。古代紀年主要用的是年號紀年法和干支紀年法。

年號紀年的標志是:

①年號+初。如:乾元初。

②年號+具體年份。如:泰始九年。在同一年號內(nèi),只說具體年代,如“元祐

元年,軾以七品服入侍延和”“三年,權知禮部貢舉”“四年,積以論事”。

③年號+中。如:天監(jiān)中。

④年號+末。如:建安末。干支紀年有天干地支名稱。

(2)地點

人物的官籍,即他的每一個任職地。除一些明確介紹出來的地點外,還在“知、

守、除、遷、貶、改”等詞語后面帶出地名,如:知江夏,就是做江夏知府;除

襄陽,即為擔任襄陽太守。

(3)官職

擔任什么官職,擁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體權力,具體管理哪方面的工作。

如:“右拾遺”是諫官,具體管理的就是向皇帝進諫方面的事,因為事情與職權密

切相關,擔任什么職務,就會做什么事情。

(4)人物

主要表現(xiàn)為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在人物傳記中,因為人物多是朝廷官員,

所以,他們涉及的關系主要有:

①與皇帝及上級之間的關系;

②與事件涉及的人物之間的關系;

③與下屬之間的關系;

④與黎民百姓之間的關系。

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還會涉及與他(她)直接相處之人及間接影響之人

的關系,很多與家庭背景有關系,比如受祖父、父親影響等。

(5)事件

什么事件,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經(jīng)過、結果,以及人物處理事件的方式、方法、

態(tài)度、觀點,處理后的反應與效果,得到的評價等。

這“時、地、職”是事情分層的“三標志”,一般來說,“時、地、職”有一點發(fā)

生變化,事情就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因為“時、地、職”不同,人物做的事一般也會

不同。

3.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作風

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等三種情況,多在文章結尾,有時也穿插

在全文中。

(1)作者的直接集中評價;

(2)作者在敘述其情況時對其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所作的簡評性語言;

(3)從用詞的褒貶表現(xiàn)出作者的感情傾向。

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候,作者也會按照人物性格、作風去組織人物事跡,以

此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和道德品質。

?閱讀方法指導

第一步:快速通讀,厘清層次

說明:快速通讀為初讀,初讀后,應大致上厘清文本的層次。文言文人物傳

記,其行文大多按傳主的基本情況和主要事跡展開,我們可以據(jù)此厘清文章脈絡

層次。

第二步:逐層細讀,獲取信息

說明:這一步是在快速通讀基礎上的精讀。

1.著眼開頭,掌握傳主的基本信息。

主要包括:①姓名、字號;②籍貫;③家庭背景;④學識;⑤性情;⑥舉

薦或科舉功名情況;⑦最初任職情況等。

2.著眼主體,以事件為核心,每件事情要注意以下內(nèi)容:①時間;②地點;

③官職;④人物;⑤因果

3.標示文化知識,力爭清楚明白。

4.結合語境,正確斷句。

5.邊讀邊想,初步翻譯。

第三步:把握性格,確定定位

說明:在掌握傳主事跡之后,還應該把握傳主性格,確定傳主定位。傳主的

性格有兩種呈現(xiàn)方式:一是作者直接介紹;二是旁人相關評價,我們要注意發(fā)現(xiàn)。

作者對傳主的定位,即作者把傳主歸為某一類人,這種信息一般在開頭或結尾。

(二)紀事本末體文本

紀事本末體始于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以事件為中心敘述史實,是

紀事本末體文本的主要特征。其優(yōu)點是每一歷史事件獨立成篇,各篇按時間順序

編寫,能夠完整地反映歷史事件的全過程,可補編年體與紀傳體之不足。缺點在

于不能表明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lián)系。由于紀事本末體史書大都改編自原有

的編年體、紀傳體史書,所以有很多文字與原有史書相同或相似。紀事本末體分

為兩種類別:一是“一書備諸事之本末”;二是“一書具一事之本末”。

常見的“一書備諸事之本末”的史書有:

《通鑒紀事取材自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始于《三家分晉》,終于《世宗

本末》征淮南》,每題一事,每事一篇,另附錄66事,詳記始末。

《宋史紀事取材自“二十四史”之《宋史》。始于《太祖代周》,終于《文謝之

本末》死》,每題一事,每事一篇,詳記始末。

《明史紀事取材自“二十四史'之《明史》。始于《太祖起兵》,終于《甲申殉

本末》難》,每題一事,每事一篇,詳記始末。

?閱讀方法指導

第一步:快速通讀,厘清層次

弄清楚文本選了哪幾件事,從而厘清層次,一件事即為一個層次。

第二步:逐層細讀,獲取信息

說明:這一步是在快速通讀基礎上的精讀。

1.弄清什么人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

2.弄清事件的本末——由何引起、經(jīng)過如何、結果如何。

3.看有無點評,如何點評。

4.標示文化知識,力爭清楚明白。

5.結合語境,正確斷句。

6.邊讀邊想,初步翻譯。

第三步:找出共性,歸納中心

說明:試卷節(jié)選組合的紀事本末體文本材料,一般都是圍繞一個主題。歸

納出這個主題,對于理解文本有重要幫助。文本材料一般都會說明取材來源,比

如“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貞觀”指明了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君

臣論治”就是主題,這種信息一般在開頭或結尾。

(三)編年體文本

《資治通鑒》: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

終于五代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涵蓋十六朝1362年的歷史。全書按朝

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秦紀》《漢紀》《魏紀》《晉紀》《宋紀》《齊紀》

《梁紀》《陳紀》《隋紀》《唐紀》《后梁紀》《后唐紀》《后晉紀》《后漢紀》

《后周紀》。

?閱讀方法指導

第一步:快速通讀,厘清層次

說明:快速通讀為初讀,初讀后,應大致厘清文本的層次。試卷所選文本若

為同一年份所發(fā)生的事情,按月記敘,不同的月份,會有不同的事情。月份就是

厘清層次的依據(jù),同時還要佐以事件。

第二步:逐層細讀,獲取信息

說明:這一步是在快速通讀基礎上的精讀。

1.弄清在什么時間什么人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

2.弄清事件的全過程——由何引起、經(jīng)過如何、結果如何;是事件過程的

連貫性敘述,還是人物對策。

3.看有無點評,如何點評。

4.標示文化知識,力爭清楚明白。

5.結合語境,正確斷句。

6.邊讀邊想,初步翻譯。

(四)國別體文本

《戰(zhàn)國策》:記錄了當時的縱橫家游說各國的活動和說辭及其權謀智變斗爭故

事。內(nèi)容以策士的游說活動為中心,同時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政治、軍事、外

交方面的一些活動情況和社會面貌。全書共三十三卷,分東周、西周、秦、楚、

齊、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十二“策”。

?閱讀方法指導

第一步:快速通讀,厘清層次

說明:順著時間和事件兩條線索,厘清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結果的全過程。

第二步:逐層細讀,獲取信息

說明:這一步是在快速通讀基礎上的精讀。

1.抓要素,捋情節(jié)。

抓住故事的要素:故事發(fā)生的時間、背景、參與者。捋出故事全過程的情節(jié)。

2.抓對話,明技巧。

《戰(zhàn)國策》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策”,具有說話的技巧,表現(xiàn)在人物的對話

中。

第三步:體會特點,欣賞藝術

說明:《戰(zhàn)國策》的概述題或分析題,可能會涉及文本的特點或藝術特色,

我們在閱讀時要加以體會和欣賞。

二'論說文

古代論說文是直接說明事理、闡發(fā)見解、宣示主張的文章,其表達方式主要

為議論。實用文體中以議論為主的也歸為此類。

論文類:標題多帶有“論”“說”“辯”“議”“原”“解”“釋”等。特點是就某一個主題

直接說明事理、闡發(fā)見解、宣示主張。如《師說》《六國論》《過秦論》等。

應答類:主要是書信。針對某人某觀點,寫信表達自己的見解、主張。如《答

司馬諫議書》《上曾子固龍圖書》《答謝景山書》等。

奏議類:主要是向朝廷、皇帝寫的奏議,針對朝廷或皇帝的觀點、做法提出

自己的意見。如《諫太宗十思疏》《陳情表》等。

序跋類:主要是以序跋形式表達見解的文章。如《五代史伶官傳序》《蘭亭

集序》等。

?閱讀方法指導

第一步:審視標題,統(tǒng)攬全文

說明:試卷所選論說類文本一般都保留了標題。標題一般含有以下信息:①

體裁、題材屬性;②論說對象或話題。審視標題,可以統(tǒng)攬全文。

第二步:快速通讀,厘清層次

說明:快速通讀為初讀,初讀后,應大致厘清文本的層次。論說文的層次就

是論說的思路、順序,厘清層次也就是梳理思路。

第三步:逐層細讀,獲取信息

說明:這一步是在快速通讀基礎上的精讀。

1.依文體,攬內(nèi)容。

比如:“說”,相當于現(xiàn)代的雜文,就生活中的某種現(xiàn)象發(fā)表見解,一般不涉

及國政?!罢摗?,相當于現(xiàn)代政論文,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jīng)史之言,正其謬誤。

“辯”,相當于現(xiàn)代駁論文,批駁一個錯誤觀點,或辨析某些事實?!皶?,書信體

論說文,寫給一個具體對象,表達自己的某種觀點。

2.依思路,明層次。

不同的文體會有不同的思路,但都有以下幾個要素:①話題提起的緣由;

②自己的基本觀點;③支撐自己觀點的理由。在駁論類文本中,還有反駁的對

象。這些要素的組合順序各不相同,就構成了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思路就有不同

的層次。厘清了層次,就把握了文本的基本內(nèi)容。

3.依觀點,找論據(jù)。

論說類文本最核心的內(nèi)容就是觀點,這是全文的“牛鼻子”。觀點也叫論點,

有中心論點,也可能有分論點。有論點就會有論據(jù),把論點和論據(jù)一一對應,是

理解論說類文本的基本方法。

4.標示文化知識,力爭清楚明白。

5.結合語境,正確斷句。

6.邊讀邊想,初步翻譯。

第四步:體會特點,欣賞藝術

說明:論說類文本的概述題或分析題,可能會涉及文本的特點或論說藝術,

我們在閱讀時要加以體會和欣賞。

三、雜記文

雜記:寫風景、瑣事、感想的一種文體,題材多樣。如《項脊軒志》《石鐘

山記》《登泰山記》等。

筆記:以記敘為主,包括史料筆記、考據(jù)筆記、筆記小說。如《洛陽伽藍記》

《說苑》等。

?閱讀方法指導

第一步:快速通讀,厘清層次

說明:快速通讀為初讀,初讀后,應大致厘清文本的層次。試卷所選雜記類

文本一般都是單篇,若文字多于字數(shù)標準,就會節(jié)選。我們應在分清寫景、記事、

抒情的基礎上,厘清層次。

第二步:逐層細讀,獲取信息

說明:這一步是在快速通讀基礎上的精讀。

1.依對象,明思路。

所有的“記”都是有記敘對象的。若是山川景物,大都是游記,游記就有游蹤

以及與游蹤對應的風景。如《石鐘山記》《登泰山記》。若是某個事物,就有來

歷、形態(tài)、與人的關系等內(nèi)容。有些還會或多或少穿插作者的議論。我們可以依

據(jù)不同的對象明確文本的思路。

2.依描述,抓特點。

不管描述什么對象,都要寫出它的特點。我們可以依據(jù)描述來概括對象的特

點。

3.依內(nèi)容,析感情。

記敘類的文本一般都會含有作者的某種感情,我們應該依據(jù)內(nèi)容分析作者的

感情。

4.標示文化知識,力爭清楚明白。

5.結合語境,正確斷句。

6.邊讀邊想,初步翻譯。

第三步:體會特點,欣賞藝術

說明:雜志類文本的概述題或分析題,可能會涉及文本的特點或藝術特色,

我們在閱讀時要加以體會和欣賞。

典例引領

(2024年.新課標I)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

胡。及貳師擊匈奴產(chǎn)],陵叩頭自請日:“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

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xiāng)貳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

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個而許之。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

陵搏戰(zhàn)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shù)千人。單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

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shù)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

多死,不得行。陵日:“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

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申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

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shù)萬之師。身雖

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冬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吧弦赃w為誣

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公孫)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

還,因目:“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吧嫌谑亲辶昙摇<榷勚?,

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闋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

大閔氏死,乃還。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皆貴用事。衛(wèi)律常在單于

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

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zhàn)九日。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

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舉其后

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zhàn)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日陵受單

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zhàn)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

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

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yè)。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zhàn)疑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

可復自。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日“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

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注]貳師,指漢代貳師將軍李廣利。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

案標號涂黑。

為將而降A降而為之B效死C以戰(zhàn)D雖欲浣E滌其污F而已G緇之素不可復

白。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與《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的“貴”用法相

同。

B.親,父母,可偏指父或母,與《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的“親”意思不

相同。

C.“彼之不死”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與《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陵擅長騎馬射箭,受命在酒泉、張掖訓練軍隊。李廣利出擊匈奴時,

李陵請求以少擊眾,率五千步卒深入單于王庭,王夫之認為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單于三萬人馬,奮力作戰(zhàn),單于震恐,召八萬人圍攻李陵,李

陵率軍殺敵數(shù)千。對于李陵的戰(zhàn)功,司馬遷稱贊他雖敗猶榮,而王夫之則未

置一詞O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馬遷竭力替李陵辯白。王夫之認為,司馬遷

這樣做的原因,是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

D.武帝誤信李陵幫助匈奴訓練軍隊,誅殺李陵家族,其實幫助匈奴的是李

緒。王夫之認為,即便滅族之禍可以歸罪于李緒,李陵的罪責也無可推卸。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xiāng)貳師軍。

(2)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

而文焉者也。

14.王夫之強調(diào)李陵“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王夫

之的觀點?請簡要概括。

即時檢測

(2024.山東淄博.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是曰】管子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古語曰:“與死人同

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行者,不可存也?!?/p>

【非曰】《呂氏春秋》日:“夫人以食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矣;有以乘

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矣;有以用兵喪其國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p>

材料二:

【是曰】韓宣王謂摻留日:“吾欲兩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對日:“不可。

簡公兩用田成、闕止而簡公弒,魏兩用犀首、張儀而西河之外亡。今王兩用之,

其多力者,內(nèi)樹其黨;其力寡者,又精于外權。群臣或內(nèi)樹其黨,以擅主命;或

外為勢交,以裂其地,則王之國危矣?!庇秩眨骸肮珜O衍為魏將,與魏相田需不善。

季文子為衍說魏王日:,獨不見夫服牛3參驥乎?不可百步。仝壬必衍為可使將國

用之也而聽相之社夏服士駿驥之道。牛馬俱死而不成其功,則王之國傷矣。愿王

察之。

【非曰】傅子曰:“天地至神,不能同道而生萬物;圣人至明,不能一檢而

治百姓。故以異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雖

有相害之物,不傷乎治體關。水火之性,相滅也,善用之者,陳鼎釜乎其間,爨

之煮之,而能兩盡其用,不才目害也。天下之物,為水火者多矣。何憂乎相害?何

患乎不盡其用也?”

材料三:

班固云:“昔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諸家之術,

蜂起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理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譬猶水火相

滅,亦能相生也?!啊兑住啡眨骸疤煜峦瑲w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年歲也。

(以上材料均節(jié)選自《正反經(jīng)?是非》)

[注]服牛駿驥:指牛和馬共同拉一輛車,其中牛居中駕轅,馬在車轅兩旁拉

車。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

案標號涂黑。

今A王以衍為B可C使將D固用之也E而聽相之F計G是H服牛駿驥之道。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藉,指借助,與《諫逐客書》中“藉寇兵而赍盜糧”的“藉”意思相同。

B.相,指互相,與《孔雀東南飛》中“會不相從許”的“相”意思不相同。

C.馳,是傳播、傳揚的意思,與成語“馳名中外”中的“馳”意思相同。

D.此之謂,與《魚我所欲也》“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之謂”意思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管子認為,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它既有助于幫助人們解決現(xiàn)實生

活中的疑惑,也利于人們走出對未來的迷茫。

B.摻留認為,同時重用兩人,不僅不能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會導

致兩人相互掣時、相互斗爭,危害國家安全。

C.傅子認為,天地不能用一個規(guī)則去孕育萬物,圣人不能用一種方法去治理

百姓,各種規(guī)則、方法同時使用不會傷害大局。

D.班固認為,君主的好惡不同是各種學說同時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這些學說有

時候看似水火不容,其實是能夠相輔相成的。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有以用兵喪其國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2)故以異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

5.摻留是如何一步步證明自己的觀點的?請簡要概括。

基礎過關

(2024.江蘇.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景耀六年冬,魏大將軍鄧艾克江由,長驅而前。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

城守調(diào)度。及聞艾已入陰平,百姓擾擾,皆迸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群臣會議,

計無所出?;蛞詾槭裰c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

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譙周以為:“自古以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今若入?yún)?,固當臣服。且?/p>

理不殊,則大能吞小,此數(shù)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則魏能并吳,吳不能并魏明矣。

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且若欲奔南,則當早為之計,然

后可果;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群小之心,無一可保,恐發(fā)足之日,其變不測,

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難周日:“今艾以不遠,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日:“方

今東吳未賓,事勢不得不受之,受之后,不得不禮。若慳下隆麹鸚丕裂不以不慳

工煮同遺身通-京都必由義妻之?!氨娙藷o以多周之理。于是遂從周策。劉氏無虞,

一邦蒙賴,周之謀也。

(節(jié)選自《三國志?蜀書?譙周傳》)

材料二:

魏之伐蜀也,吳人或謂襄陽張悌日:“司馬氏得政以來,大難屢作,百姓未

服,今又勞力遠征,敗于不暇,何以能克!”悌曰:“不然。曹操雖功蓋中夏,民

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丕、睿承之,刑繁役重,東西驅馳,無有寧歲。司馬懿父

子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苦,民心歸之亦已久矣。

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任賢使能,各盡其心,其本根

日矣,奸計立矣。今蜀閹宦專朝,國無政令,而玩戎^武,民勞卒敝,競于外利,

不饞守備。彼強弱不同,智算亦勝,因危而伐,殆無不克。噫!彼之得志,我

之憂也?!眳侨诵ζ溲?,至是乃服。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魏紀十》)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

案標號涂黑。

若陛下降A魏B魏不裂土C以封陛下者D周E請身F詣京都G以古義H爭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克,攻占。與《諫太宗十思疏》中“克終者蓋寡”的“克”含義不同。

B.易,改換。與《種樹郭橐駝傳》中“根拳而土易'的“易”含義相同。

C.固,穩(wěn)固。與《阿房宮賦》中“獨夫之心,日益驕固”的“固”含義不同。

D.修,整治。與《過秦論》中“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的“修”含義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鄧艾大軍長驅直入,百姓驚慌逃跑,蜀國來不及應對,有人建議逃往吳國,

也有人建議退守南方。

B.譙周獨持己見,他認為吳國還不具備與魏國分庭抗禮的實力,這種情勢之

下,不得不接受蜀國降魏。

C.吳國有人認為司馬氏當權后,魏國政治動蕩,未能收攏民心,況且伐蜀是

勞力遠征,不可能成功。

D.張悌從內(nèi)政角度分析了魏國和蜀國的政治狀況,比較了曹氏和司馬氏執(zhí)政

的差異,認為魏國必勝。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

(2)曹操雖功蓋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

5.蜀國傾覆的原因在兩則材料中都有所揭示,請簡要概括其共同點。

1能力提升|

(2024.浙江溫州.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衛(wèi)端木叔者,子貢之世也。著其先贊,家累萬金。不治””,放意所好。其

生民之所欲為,人意之所欲玩者,無不為也,無不玩也。墻屋臺榭,園囿池沼,

飲食車服,聲樂嬪御,擬齊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聽,目所欲視,口

所欲嘗,余殊發(fā)偏.國韭定士之所乃直.素無丕豆致之猶或墻之.物也9.及其游也,雖

山川險阻,涂徑修遠,無不必之,猶人之行咫步也。賓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廚之

下不絕煙火,堂虎之上不絕聲樂。奉養(yǎng)之余,先散之宗族;宗族之余,次散之邑

里;邑里之余,乃散之一國。行年六十,氣干將表,棄其家事,都散其庫藏、珍

寶、車服、妾媵。一年之中盡焉,不為子孫留財。及其病也,無藥石之儲;及其

死也,無瘞埋之資。一國之人受其施者,相與賦而葬之,反其子孫之財焉。

段干木聞之,曰:“端木叔,達人也,德過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為也,

眾意所驚,而做理所取。衛(wèi)之君子多以禮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p>

楊子曰:“既生,則廢①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將死,則廢而任之,

究其所之,以放于盡。無不廢,無不任,何遽遲速于其間乎?”

(節(jié)選自《列子?楊朱》,有刪改)

材料二: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茍惜。涉險畏之途,干禍難之事,貪欲以傷生,讒慝②

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

濟國,君子不咎也。自亂離已來,吾見名臣賢士,肥難求生,終為不救,徒取窘

辱,令人憤懣。侯景之亂,王公將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無全者。唯吳郡

太守張噪,建義不捷,為賊所害,辭色不撓;及鄱陽王世子謝夫人,登屋詬怒,

見射而斃。夫人,謝遵女也。何賢智操行若此之難?婢妾引決若此之易?悲夫!

(節(jié)選自《顏氏家訓?養(yǎng)生》)

【注】①廢:擱置,此處可理解為“聽任”。②讒慝:為奸作惡。

1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

案標號涂黑。

雖殊A方B偏國C非齊D土之所產(chǎn)E育者F無不必G致之H猶藩墻之物

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藉,意為憑借,與《諫逐客書》“藉寇兵而赍盜糧”的“藉”意思不同。

B.世故,意為生計,與“老于世故”“人情世故”中的“世故”意思不同。

C.誠,意為確實,與《六國論》“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的“誠”意思相同。

D.臨,意為臨近,與《石鐘山記》“酈元以為下臨深潭”的“臨”意思相同。

1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端木叔家財萬貫,錦衣玉食,奉養(yǎng)賓客數(shù)以百計,每日聲樂不絕;后逐

步遣散賓客以及家中婢妾,并在一年之內(nèi)散盡家財,最終無安葬之資。

B.段干木高度評價端木叔的德行,認為其行為雖然驚世駭俗,但是符合情

理,而衛(wèi)國君子多以禮教自持,自然難以理解其放誕行為背后的深意。

C.顏之推認為應當愛惜生命,但要選擇正當?shù)氖侄?,不能因滿足欲望、為

奸作惡而遭致死亡,但可以為忠孝仁義、全家濟國而獻出自己的生命。

D.亂世中,許多名臣賢士茍且求生卻遭受侮辱,而吳郡太守張竦和世子夫

人皆為義而死,保持了氣節(jié),顏之推借兩者鮮明的對比闡明了生死觀。

1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一國之人受其施者,相與賦而葬之,反其子孫之財焉。

(2)何賢智操行若此之難?婢妾引決若此之易?

15.以上兩則材料以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都表達了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但各有

側重,請簡要概括。

人物對待生死的態(tài)度

楊朱①

顏之推強調(diào)生與義之間的關系,認為應當舍生取義。

王羲之②

.真題感知

(2023年?新課標全國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襄子①國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

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

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仲尼聞之,

日:“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盎蛟唬褐倌岵恢瀑p

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

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

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

賞也。故日:仲尼不知善賞。

(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一》)

材料二:

陳人有武臣,謂子笫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

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到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

亦當世之圣人也。'’子笫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

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jīng)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

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蔽涑荚?“諾。”子

笫日:“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丹卑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

手魯之與1必張本然后難之豈直丕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

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

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

而韓非公稱之,曾無作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

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噪大道而不悟,信呼

洋以疑圣,殆非所望也?!?/p>

(節(jié)選自《孔叢子?答問》)

【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

四卿”。晉陽之戰(zhàn),知氏(荀瑤)聯(lián)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lián)合韓、魏滅殺。

②子始:即孔船,孔子八世孫。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

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韓非書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張本E然F后難之G豈有H不似哉?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

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

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

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jù)的胡說妄言,與現(xiàn)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主上設置有關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職侵權,也沒有了奸詐之心,

他們履職行事,有了功勞就能得到賞賜,韓非認為這樣才叫“善賞罰”。

B.在武臣看來,韓非與孔子觀點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勸善等方面,韓

非不一定就不對,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韓非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世圣人。

C.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

引經(jīng)據(jù)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

D.子附對韓非之類的諸子學說閉口不言,充耳不聞,而武臣卻深信不疑,

進而懷疑圣人,子附對此深感失望,認為武臣是見識短淺,不明大道。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

(2)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

14.子船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jù)是什么?

典例引領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典例引領

(2024年.新課標I)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

胡。及貳師擊匈奴產(chǎn)],陵叩頭自請日:“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

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xiāng)貳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

五千人涉單于庭?!鄙蟼€而許之。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

陵搏戰(zhàn)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shù)千人。單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

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shù)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

多死,不得行。陵日:“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

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申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

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shù)萬之師。身雖

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冬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上以遷為誣

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公孫)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

還,因日:“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吧嫌谑亲辶昙摇<榷勚?,

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闋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

大闋氏死,乃還。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皆貴用事。衛(wèi)律常在單于

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

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zhàn)九日。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

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建其后

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zhàn)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日陵受單

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zhàn)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

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

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yè)。為臀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zhàn)雖欲浣滌其近而目緇之素不

mo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日“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

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注]貳師,指漢代貳師將軍李廣利。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

案標號涂黑。

為將而降A降而為之B效死C以戰(zhàn)D雖欲浣E滌其污F而已G緇之素不可復

白。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與《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的“貴”用法相

同。

B.親,父母,可偏指父或母,與《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的“親”意思不

相同。

C.“彼之不死”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與《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陵擅長騎馬射箭,受命在酒泉、張掖訓練軍隊。李廣利出擊匈奴時,

李陵請求以少擊眾,率五千步卒深入單于王庭,王夫之認為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單于三萬人馬,奮力作戰(zhàn),單于震恐,召八萬人圍攻李陵,李

陵率軍殺敵數(shù)千。對于李陵的戰(zhàn)功,司馬遷稱贊他雖敗猶榮,而王夫之則未

置一詞O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馬遷竭力替李陵辯白。王夫之認為,司馬遷

這樣做的原因,是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