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2074-2022 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數學模型構建與應用技術規(guī)程_第1頁
DB11-T 2074-2022 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數學模型構建與應用技術規(guī)程_第2頁
DB11-T 2074-2022 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數學模型構建與應用技術規(guī)程_第3頁
DB11-T 2074-2022 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數學模型構建與應用技術規(guī)程_第4頁
DB11-T 2074-2022 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數學模型構建與應用技術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京市地方標準

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數學模型

構建與應用技術規(guī)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onstructionandapplicationof

mathematicalmodelofurbanfloodingprevention

andcontrolsystem

DB11/T2074—2022

主編單位: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

批準部門:北京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

北京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

實施日期:2023年07月01日

2022北京

1總則

1.0.1為提升北京市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規(guī)劃、設計和管理水平及成

果質量,指導和規(guī)范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數學模型構建和應用,制定本

規(guī)程。

1.0.2本規(guī)程適用于北京市行政區(qū)域內新建、改建、擴建城鎮(zhèn)排水

防澇系統的規(guī)劃、設計和評估。

1.0.3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數學模型除應符合本規(guī)程外,尚應符合國

家及北京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

1

2術語

2.0.1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數學模型mathematicalmodelofurban

floodingpreventionandcontrolsystem

用于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規(guī)劃、設計及評估的數學模型,包括產流

模型、匯流模型、管渠(河道)水動力學模型、地表漫溢模型及地表

漫流模型等。

2.0.2產流模型flowgenerationmodel

模擬降雨通過地表下墊面下滲、填洼、截留、蒸發(fā)等降雨損失后

形成地表徑流過程的數學模型。

2.0.3匯流模型flowroutingmodel

模擬凈雨形成匯水區(qū)域出口斷面徑流過程的數學模型。

2.0.4管渠(河道)水動力學模型stormsewer/riverhydrodynamic

model

模擬水流在管渠或河道中隨時間運動及演進過程的數學模型。

2.0.5地表漫溢模型overflowmodel

模擬雨水從雨水口、管渠檢查井或河道漫溢出,在地表坡面運動

過程的數學模型。

2.0.6地表漫流模型overlandflowmodel

模擬凈雨在地表坡面運動過程的數學模型。

2.0.7框架模型frameworkmodel

主要基于地形特征進行地表漫流模擬的數學模型。

2.0.8概化模型simplifiedmodel

基于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主要要素特征進行概化模擬的數學模型。

2.0.9詳細模型detailedmodel

基于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全要素特征進行詳細模擬的數學模型。

2.0.10雨量徑流系數volumetricrunoffcoefficient

設定歷時內降雨產生的徑流深與降雨量之比。

2.0.11流量徑流系數dischargerunoffcoefficient

形成高峰流量的歷時內產生的徑流深與降雨量之比。

2.0.12模型測試modeltest

2

對排水防澇系統構成要素空間分布和連接性進行核實,及對模型

計算的穩(wěn)定性進行評判的過程。

2.0.13參數率定parametercalibration

合理調整模型參數使模型模擬結果與監(jiān)測數據相吻合的過程。

2.0.14模型驗證modelvalidation

根據獨立于參數率定選用的監(jiān)測數據檢查模型準確性的過程。

3

3基本規(guī)定

3.0.1在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規(guī)劃、設計工作中應構建數學模型,分

析內澇風險、評估方案預期效果,優(yōu)化規(guī)劃、設計方案。

3.0.2根據規(guī)劃、設計不同階段和模型應用目的,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

統數學模型可分為三種類型:框架模型、概化模型和詳細模型。模型

的選用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

1輔助編制城市總體規(guī)劃方案、識別低洼易澇區(qū)域宜選用框架模

型;

2輔助編制詳細規(guī)劃及排水防澇專項規(guī)劃方案、分析規(guī)劃區(qū)域內

澇風險、評估主要排水防澇設施能力宜選用概化模型;

3輔助編制排水防澇工程設計方案宜選用詳細模型;

4在同一項目中可同時采用其中1種及以上模型。

3.0.3模型的構建和應用應明確設計工況、模型方法、參數選取和

邊界條件設置。

4

4模型構建與測試

4.1一般規(guī)定

4.1.1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數學模型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模型工具宜具備輸入輸出、數值模擬和計算結果可視化的功能;

2數學模型宜包括產流模型、匯流模型、管渠(河道)水動力學

模型、地表漫溢模型和地表漫流模型,應根據應用目的選擇適宜的模

型;

3考慮源頭海綿設施的影響時,數學模型宜包括源頭減排設施模

型,模型參數選取可參照本規(guī)程附錄A執(zhí)行;

4模型應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在合理初始條件下模擬結果精度應

滿足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規(guī)劃、設計需求。

4.1.2當模型資料范圍和精度不能滿足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數學模型

構建要求時,應開展補充測量和測驗工作。

4.2資料收集

4.2.1模型基礎數據資料宜包括降雨資料、地面高程資料、下墊面

資料、排水管渠(設施)資料、城鎮(zhèn)河道(蓄澇區(qū))資料、流量和水

位監(jiān)測資料、設施運行資料和其他邊界條件。

4.2.2模型應收集的降雨資料通常包括長序列歷史降雨資料、場次

監(jiān)測降雨資料和設計降雨,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長序列歷史降雨資料主要用于分析降雨特征及演變規(guī)律,有效

時間段內數據間隔不宜大于1h;

2場次監(jiān)測降雨資料主要用于參數率定和模型驗證,應包括完整

的一次降雨發(fā)生過程,數據間隔宜采用5min~10min;

3設計降雨常用于分析一定重現期標準下的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

特征,輔助編制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規(guī)劃、設計方案,數據間隔不應大

于5min,并應符合本規(guī)程附錄B的規(guī)定。

5

4.2.3地面高程數據的精度應根據模型類型確定。詳細模型的地面

高程數據測圖比例尺不宜小于1:500,概化模型不宜小于1:5000,框

架模型不宜小于1:10000。

4.2.4排水管渠(設施)資料宜包括:

1排水流域范圍及相應排水體制;

2排水管渠、檢查井、雨水管渠排放口、合流制溢流排放口、污

水截流井、排水(澇)泵站、調蓄水池等設施的空間布局、拓撲關系、

結構物理屬性和運行管理數據;

3排水管渠的混接、淤積、入流、入滲等情況;

4項目范圍內排水防澇規(guī)劃、系統化實施方案、工程設計文件和

竣工資料等。

4.2.5城鎮(zhèn)河道(蓄澇區(qū))資料宜包括:流域范圍、河道斷面高程

數據、河道斷面分區(qū)粗糙系數;蓄澇區(qū)底部地形、水深-容積關系曲

線;水閘、橋梁、涵洞、堰壩、泵站等設施結構尺寸和運行控制規(guī)則;

水文站監(jiān)測斷面水位、流速和流量資料等。

4.2.6流量和水位監(jiān)測資料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市排水防澇設

施數據采集與維護技術規(guī)范》GB/T51187的有關規(guī)定,并應符合下

列規(guī)定:

1流量和水位監(jiān)測數據時間段應覆蓋一場完整的降雨過程,包括

降雨停止后系統的退水過程,并宜記錄雨前無雨天數;

2降雨時段內,流量和水位監(jiān)測數據采樣時間間隔不宜大于5min;

3流量和水位監(jiān)測數據成果使用前,應進行數據質量評估、問題

數據甄別及修正,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4.3模型構建

4.3.1模型數據整理與導入過程應包括數據導入模型軟件、評估缺

失數據和可疑數據、拓撲結構檢查、數據推斷、數據修改、數據標簽

設置等。

4.3.2模型中的設計降雨應根據城市氣象規(guī)律、匯水區(qū)域特征以及

規(guī)劃、設計需求等綜合確定,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6

1應用于排水管渠規(guī)劃、設計和評估時宜采用短歷時設計降雨,

短歷時設計降雨歷時宜取1h~3h,最小時間步長宜為5min;

2應用于城鎮(zhèn)內澇防治系統規(guī)劃、設計和評估時應采用長歷時設

計降雨,長歷時設計降雨歷時宜取24h,并應覆蓋系統完整匯流時間

和退水時間,最小時間步長宜為5min;

3應用于城鎮(zhèn)排水管渠系統和內澇防治系統銜接能力評估時,可

采用長、短歷時設計降雨相互校核。

4.3.3產流模型選擇及參數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應根據模型使用目的以及可獲取的基礎資料實際情況,合理選

擇產流模型類型,并對模型的適用條件和參數做詳細分析和評估。

2可采用固定徑流系數法、降雨徑流相關圖法或初損后損法進行

凈雨過程計算,各種方法涉及主要參數詳見表4.3.3。

表4.3.3產流模型方法及其參數選擇表

產流模型方法方法概述主要參數

流量徑流系數;

固定徑流系數降雨落到地面后按照徑流系數進行凈雨量

雨量徑流系數;

法折減

徑流系數修正系數

通過選取北京市中心城區(qū)次降雨70mm以

上降雨,共13場,126站次降雨資料;共不透水面積比例(%);

降雨徑流相關

13個水文流量站,151站次流量資料,建次降雨量(mm);

圖法

立以不透水面積百分比為參數的降雨徑流次徑流深(mm)

相關圖

植物截留量(mm);

降雨產流以前的總損失水量稱為初損,通

初始填洼量(mm);

常包括植物截留、填洼及產流前下滲的水

下滲速率(mm/h):可采

量;后損即流域產流后下滲的水量。通常

初損后損法用下滲曲線描述(如霍頓

將流域分為透水區(qū)域和不透水區(qū)域,認為

下滲曲線),涉及參數包括

在透水區(qū)域前、后損過程都會發(fā)生,而在

初始下滲率、穩(wěn)定下滲率

不透水區(qū)域則只會發(fā)生前損

以及衰減常數

3宜運用實測資料對產流模型參數進行率定,并滿足參數率定與

模型驗證相關標準和要求。

4.3.4匯流模型選擇及參數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應根據匯水區(qū)域的概化情況以及可獲取的基礎資料實際情況,

合理選擇匯流模型類型,并對模型的適用條件和參數做詳細分析和評

估。

7

2可采用等流時線法、非線性水庫法、時段單位線法等進行地表

匯流模擬,各種方法涉及主要參數詳見表4.3.4。

表4.3.4匯流模型方法及其參數選擇表

匯流模型方法方法概述主要參數

將匯水區(qū)域劃分成為有限個等流時塊,每

匯流速度(匯流時間);

等流時線法一個等流時塊在匯流時段內的降雨徑流累

匯流曲線類型

加到達出口斷面

特征寬度;

非線性水庫法把地表匯流看作是非線性水庫的調蓄過程平均坡度;

地表粗糙系數

單位時段均勻分布的單位凈雨量在出口斷

時段單位線法單位時段、單位凈雨量

面形成的流量過程線

3宜運用實測資料對匯流模型參數進行率定,并滿足參數率定與

模型驗證相關標準和要求。

4.3.5管渠(河道)水動力學模型構建及參數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管渠內的水流運動模擬應采用基于一維圣維南方程組的數值

模擬計算,河道宜采用基于一維或二維圣維南方程組的數值模擬計算。

2管渠(河道)粗糙系數應依據實測數據確定,缺乏資料時可按

表4.3.5-1、表4.3.5-2選取。

表4.3.5-1不同類型材質的管渠粗糙系數(曼寧粗糙系數n值)取值表

管渠類別曼寧粗糙系數n管渠類別曼寧粗糙系數n

混凝土管、鋼筋混凝土管、水泥土明渠

0.013~0.0140.025~0.030

砂漿抹面渠道(包括帶草皮)

水泥砂漿內襯球墨鑄鐵管0.011~0.012干砌塊石渠道0.020~0.025

石棉水泥管、鋼管0.012漿砌塊石渠道0.017

UPVC管、PE管、玻璃鋼管0.009~0.010漿砌磚渠道0.015

表4.3.5-2不同表面特征的河道粗糙系數(曼寧粗糙系數n值)取值表

河道表面特征曼寧粗糙系數n

抹光的水泥抹面0.012

光滑的護面0.015

粗糙的護面0.017

緊密黃土或細礫土渠,有薄淤泥層0.018

緊密粘土、黃土、壤土的渠道,養(yǎng)護條件在中等

0.02

以上的渠道

緊密粘土、黃土、壤土的渠道,有薄淤泥層,開

0.0225

鑿的很好的巖石渠道

8

河道表面特征曼寧粗糙系數n

良好的干砌石渠道,養(yǎng)護條件中等的土渠0.025

養(yǎng)護條件低于一般標準的土渠0.0275

條件較差的土渠0.03

自然植被覆蓋的渠道0.035

多雜草、有深潭或林木灘地過洪的渠道0.075

3采用圣維南方程組模擬管渠(河道)水流運動過程,宜采用動

力波方法進行模擬。

4應根據實測數據和模型目的,合理設置管渠(河道)水動力學

模型的出口水位邊界條件。

4.3.6地表漫溢模型和地表漫流模型構建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地表漫溢模型和地表漫流模型宜進行地表網格劃分,并采用二

維水動力學方法進行模擬;

2地表漫溢模型宜與管渠(河道)水動力學模型相互耦合模擬;

3地表漫流模型宜考慮雨水口空間布局和實際收水能力,對地表

徑流量進行扣損計算。

4.4模型測試

4.4.1在模型應用前,應對模型中排水防澇系統構成要素空間分布

和連接情況進行核實,可采用異常值檢查和拓撲關系抽查方法,并通

過現場勘察、人工經驗判斷方式對發(fā)現的問題進行處理。

4.4.2在模型應用前,應對模型運行的穩(wěn)定性進行測試和修正,修

正后模型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模型計算應能夠正常收斂,計算過程應基本穩(wěn)定;

2節(jié)點水量連續(xù)性相對誤差不宜大于10%;

3系統總水量連續(xù)性相對誤差不宜大于5%;

4當模型中存在泵站、水閘、堰等附屬構筑物時,其運行調度方

式應符合實際情況或設計工況。

9

5參數率定與模型驗證

5.1一般規(guī)定

5.1.1參數率定與模型驗證數據宜采用現場實測數據、調研數據、

遙感數據等。

5.1.2參數率定與模型驗證前,應根據模型方法確定率定參數,并

開展參數靈敏度分析。

5.1.3參數率定與模型驗證步驟應包括:

1評估實測數據可用性,確保用于參數率定和模型驗證的數據滿

足質量和數量要求;

2采用一套或多套獨立數據進行參數率定,對比模型結果與實測

數據,合理調整模型參數;

3采用另外一套或多套獨立數據進行模型驗證。

5.1.4基于規(guī)劃、設計數據構建城鎮(zhèn)排水防澇系統數學模型時,模

型參數應根據相關設計工況和當地氣候、地理、水文等條件合理確定,

不需進行參數率定與模型驗證。

5.2率定與驗證標準

5.2.1基于實測數據進行參數率定與模型驗證時,應滿足至少兩場

獨立降雨事件的模擬結果與實測數據擬合程度符合相應標準。

5.2.2框架模型開展參數率定與模型驗證時,應確保模型模擬的積

水內澇區(qū)域與實際基本相符。

5.2.3概化模型開展參數率定與模型驗證時,應滿足下列要求:

1模擬與實測的最大積水深度偏差不應大于20%,積水持續(xù)時間

偏差不應大于20%,最大積水持續(xù)時間偏差不應大于1h;

2管渠(河道)關鍵節(jié)點和斷面水文過程模擬與實測的總水量偏

差不應大于20%,峰現時間偏差不應大于1h,峰值偏差不應大于25%。

5.2.4詳細模型開展參數率定與模型驗證時,除了滿足本規(guī)程第

5.2.3條中的相關規(guī)定外,還宜滿足下列要求:

1管渠關鍵位置未滿管時,模擬與實測的水位差在±0.1m以內;

10

2管渠關鍵位置滿管后,模擬與實測的水位差在-0.1m~+0.5m

范圍內。

11

6模型應用

6.0.1框架模型模擬對象應包括地形,模擬計算應考慮排水防澇系

統的能力;框架模型宜包括產流模型和地表漫流模型。主要應用場景

可包括:

1輔助劃定匯水區(qū)域范圍,確定模型模擬邊界;

2快速識別低洼易澇區(qū)域,快速評估城鎮(zhèn)內澇風險;

3輔助編制城市總體規(guī)劃方案。

6.0.2概化模型模擬對象應包括地形、河道、蓄澇區(qū)、雨水管渠干

線、雨水泵站、調蓄水池等主要排水防澇設施,概化模型應對模擬對

象進行概化處理;概化模型宜包括產流模型、匯流模型、管渠(河道)

水動力學模型和地表漫溢模型。主要應用場景可包括:

1評估河道、蓄澇區(qū)、主要雨水管渠、雨水泵站、調蓄水池等排

水防澇設施能力,開展區(qū)域積水內澇風險定量分析;

2輔助編制詳細規(guī)劃及排水防澇專項規(guī)劃方案。

6.0.3詳細模型模擬對象應包括地形、河道、蓄澇區(qū)、雨水管渠、

雨水泵站、調蓄水池及其附屬設施;詳細模型宜包括產流模型、匯流

模型、管渠(河道)水動力學模型和地表漫溢模型。除本規(guī)程第6.0.1

條、第6.0.2條的應用情景外,詳細模型還可應用于:

1評估建筑小區(qū)等地塊內排水防澇設施能力,開展地塊積水內澇

風險定量分析;

2輔助編制建設項目排水防澇工程設計方案。

6.0.4傳統雨水管渠規(guī)劃、設計方案宜采用數學模型法進行校核;

當匯水面積大于2km2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室外排水設計標準》

GB50014的有關規(guī)定,采用數學模型法確定雨水設計流量。數學模型

法在雨水管渠規(guī)劃、設計中的應用場景及其判定標準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判斷管渠滿足設計標準時,以管渠模擬充滿度小于1為判定標

準;

2判斷管渠為瓶頸管渠時,以管渠超載且模擬水力坡度大于管渠

坡度為判定標準;

12

3判斷管渠發(fā)生溢流時,以管渠模擬水位線高于地面高程為判定

標準。

13

7模型成果編制

7.1一般規(guī)定

7.1.1模型成果應包括專題報告及模型附件兩部分。

7.1.2模型成果編制過程中應遵循“完整真實、簡潔高效”的原則。

7.2專題報告及模型附件

7.2.1專題報告應包含項目概況、資料收集、模型構建與測試、參

數率定與模型驗證、模擬工況、模擬結果分析及應用結論等主要章節(jié)。

7.2.2模型附件應包括模型說明文件和模型工程文件,可附加模型

數據記錄、監(jiān)測數據記錄和模型過程數據。

7.2.3模型說明文件內容應包括基礎數據說明、模型參數取值、模

擬工況及模擬結果。

7.2.4模型工程文件應包括模型空間及屬性數據、時間序列數據、

模型運行結果及其他模型文件。

7.2.5模型數據記錄宜包括系統原始數據記錄、修改增補數據記錄、

模型參數設置表、時間序列數據表及其他數據記錄。

7.2.6模型監(jiān)測數據記錄宜包括測點分布圖、測點現場情況記錄及

各測點的水位、流量、積水等監(jiān)測數據記錄。

7.2.7模型過程數據宜包括參數率定與模型驗證、工況分析等各階

段過程結果數據圖表。

14

附錄A源頭減排設施模型參數

A.0.1依據源頭減排設施的主要功能,其類型可分為:

1滲透設施:透水鋪裝、綠色屋頂、生物滯留池、雨水花園;

2轉輸設施:植草溝、滲透渠;

3調蓄設施:雨水桶、調蓄水池。

A.0.2依據源頭減排設施類型,其模型宜包括:生物滯留池、雨水

花園、綠色屋頂、滲透渠、透水鋪裝、雨水桶、植草溝等7種單體模

塊,通過對調蓄、滲透及蒸發(fā)等水文過程的概化,結合匯流模型和水

質模型,實現源頭減排設施對徑流量、峰值流量及徑流污染控制效果

的模擬。

A.0.3源頭減排設施模型各單體模塊可由表面層、蓄水層、路面透

水層、土壤層、排水材料層和管渠層組合構建形成,各單體模塊的結

構組成詳見表A.0.3。

表A.0.3源頭減排設施模型各單體模塊結構組成表

單體模塊表面層蓄水層路面透水層土壤層排水材料層管渠層

生物滯留池√√√*

雨水花園√√

綠色屋頂√√√

滲透渠√√*

透水鋪裝√√√**

雨水桶√

植草溝√

注:√為必選,*為可選。

A.0.4源頭減排設施模型各結構層主要參數詳見表A.0.4-1,其各

項參數應根據實測資料或設計施工圖紙確定,缺乏資料時,可按表

A.0.4-2-A.0.4-7選取。

表A.0.4-1源頭減排設施模型各結構層主要參數表

結構層參數(單位)

護坡高度(mm)

植被容積

表面層地表粗糙系數

表面坡度

邊坡坡度

厚度(mm)

蓄水層

孔隙比

15

結構層參數(單位)

滲透系數(mm/h)

堵塞因子

厚度(mm)

孔隙比

路面透水層非透水面比例

滲透系數(mm/h)

堵塞因子

厚度(mm)

孔隙率

田間持水量

土壤層凋萎點

導水率(mm/h)

導水坡度

吸入水頭(mm)

厚度(mm)

排水材料層孔隙比

粗糙系數

流量系數

管渠層流量指數

偏移高度(mm)

表A.0.4-2綠色屋頂部分參數取值參考

參數(單位)參數取值范圍

土壤層厚度(mm)300~600

孔隙率0.5~0.6

田間持水量0.3~0.4

凋萎點0.05~0.2

導水率(mm/h)100~300

吸入水頭(mm)88.9

排水材料層厚度(mm)20~50

表A.0.4-3生物滯留設施部分參數取值參考

參數(單位)參數取值范圍

蓄水層厚度(mm)200~300

土壤層厚度(mm)300~1000

導水率(mm/h)50~150

孔隙率0.4~0.6

田間持水量0.10~0.25

凋萎點0.04~0.15

吸入水頭(mm)88.9

排水材料層(礫石)厚度(mm)200~300

16

表A.0.4-4植草溝部分參數取值參考

參數(單位)參數取值范圍

護坡高度(mm)150~250

寬度(mm)500~2000

表面坡度(%)0.3~5.0

邊坡坡度(水平:垂直)2.5:1~4:1

地表粗糙系數(曼寧粗糙系數)0.03~0.2

表A.0.4-5下凹式綠地部分參數取值參考

參數(單位)參數取值范圍

蓄水層厚度(mm)50~150

導水率(mm/h)50~150

孔隙率0.4~0.6

表A.0.4-6透水鋪裝部分參數取值參考

參數(單位)參數取值范圍

鋪裝厚度(mm)75~200

路面透水層滲透系數(mm/h)125~3500

土壤層(砂濾)厚度(mm)300~500

土壤層(砂濾)孔隙率0.4~0.6

土壤層(砂濾)導水率(mm/h)100~200

表A.0.4-7不同土壤類型參數取值參考

導水率吸入水頭

土壤類型孔隙率田間持水量凋萎點

(mm/h)(mm)

砂土0.4370.0620.024120.39649.022

壤質砂土0.4370.1050.04729.97260.96

砂質壤土0.4530.190.08510.922109.982

壤土0.4630.2320.1163.30288.9

粉質壤土0.5010.2840.1356.604169.926

砂質黏壤土0.3980.2440.1361.524219.964

黏質壤土0.4640.310.1871.016210.058

粉質黏壤土0.4710.3420.211.016270.002

砂質黏土0.430.3210.2210.508240.03

粉質黏土0.4790.3710.2510.508290.068

黏土0.4750.3780.2650.254320.04

17

附錄B北京市設計降雨計算方法及附表

B.0.1北京市設計降雨計算方法應符合北京市現行地方標準《城鎮(zhèn)

雨水系統規(guī)劃設計暴雨徑流計算標準》DB11/T969的相關規(guī)定。

B.0.2短歷時設計降雨的總歷時應為3h,時間步長應為5min,依

據北京市現行2個暴雨分區(qū),分別構建Ⅰ區(qū)和Ⅱ區(qū)的短歷時設計降

雨不同時段雨量分配表B.0.2-1和表B.0.2-2。

表B.0.2-1Ⅰ區(qū)短歷時設計降雨不同時段雨量分配表(%)

H180-H150H150-H120H120-H90H90-H60H60-H45H45-H30H30-H15H15-H5H5

113.64

217.88

316.06

422.12

516.67

613.63

713.93

814.84

919.24

1015.64

1121.78

1212.90

1310.99

1419.45

1525.73

1619.08

1720.23

1813.92

198.58

2012.46

2147.43

22100.00

2352.57

2438.54

2537.72

2623.74

2741.85

2826.69

2931.46

18

H180-H150H150-H120H120-H90H90-H60H60-H45H45-H30H30-H15H15-H5H5

3038.50

3136.63

3224.87

3314.61

3421.24

3519.63

3615.75

表B.0.2-2Ⅱ區(qū)短歷時設計降雨不同時段雨量分配表(%)

H180-H150H150-H120H120-H90H90-H60H60-H45H45-H30H30-H15H15-H5H5

129.29

239.69

346.67

4100.00

553.33

634.55

725.76

849.88

920.82

1041.02

1130.79

1228.19

1317.52

1415.06

1519.12

1626.12

1710.93

1811.25

1916.02

2014.86

2116.80

2213.88

2319.74

2418.71

2525.23

2615.73

2712.46

19

H180-H150H150-H120H120-H90H90-H60H60-H45H45-H30H30-H15H15-H5H5

2816.76

2913.63

3016.19

3120.90

3218.21

3313.24

3412.88

3515.14

3619.64

B.0.3短歷時設計降雨各歷時雨量計算應根據現行北京市暴雨強度

公式計算確定。分別計算I區(qū)和Ⅱ區(qū)不同重現期的3h歷時、5min

步長設計降雨過程表B.0.3-1和表B.0.3-2。

表B.0.3-1Ⅰ區(qū)不同重現期3h歷時、5min步長設計降雨過程表單位:mm

時段10年一遇5年一遇3年一遇2年一遇

10.190.170.140.13

20.250.220.190.17

30.230.190.170.15

40.310.270.230.21

50.240.200.180.16

60.190.170.140.13

70.250.220.190.17

80.270.230.200.18

90.480.410.360.31

100.390.330.290.26

110.540.460.400.36

120.320.270.240.21

130.2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