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積累之海德格爾:做人就是很煩啊_第1頁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積累之海德格爾:做人就是很煩啊_第2頁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積累之海德格爾:做人就是很煩啊_第3頁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積累之海德格爾:做人就是很煩啊_第4頁
2025年高考作文素材積累之海德格爾:做人就是很煩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海德格爾:沉淪海德格爾之后繼續(xù)挖掘“在世”的狀態(tài),他提出此在的“在世”具有兩種可能的狀態(tài):本真狀態(tài)和非本真的狀態(tài)。此在,可以選擇成為自己,以本真的狀態(tài)存在;也可以選擇失去自己,以非本真的狀態(tài)存在。01.本真狀態(tài):籌劃自身面向未來本真狀態(tài),就是指此在本來的“去存在”的狀態(tài)——面向未來時不斷籌劃自身,超越自身。在這種狀態(tài)下,人的生存立足于自身,不受外界的干擾。人的行動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人的選擇也是出于自身想法使然。當人從“去存在”的角度看待自己、定位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現(xiàn)成的存在物時,人就處在本真狀態(tài)。用我們?nèi)粘UZ言來說就是,人處在“活出自己”的狀態(tài)里。02.非本真狀態(tài):喪失自身,走向眾人非本真狀態(tài),就是此在喪失自己的狀態(tài)。人喪失了“去存在”的本質(zhì),喪失了“籌劃自身面向未來”的沖動,人不再把自己當作一個“去存在”意義上的在者,而是把自己視為與外物一樣的存在者,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凝固化的現(xiàn)成的存在者,因此人也喪失了自身的各種可能性。就比如說,人會給自己貼上標簽去生存,并將這標簽當作定義自己的符號。見到陌生人,人們會怎樣做自我介紹呢?人們可能會說“我是某某公司的銷售員”“我是一名老師”“我是司機”“我是醫(yī)生”等等,這些職業(yè)符號其實就是一個個凝固化了的標簽,人們通過這種凝固化的存在方式定義自身。這就是非本真的狀態(tài),人們總是想著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或者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人的焦點總是放在“什么樣”上面,把自己看成是一個現(xiàn)成的存在者,而非一個時刻流動著的、具有籌劃自身能力的在者。在這種狀態(tài)下,此在的本真存在被遮蔽起來。此在不再立足于自身存在,而是以一種“眾人”(也譯“常人”)的身份存在于世。在日常生活中,人消融于“眾人”之中,消融在大眾化的生存活動中。人的行動和選擇都會受到“眾人”的影響,人因此喪失掉自己的個性,人們趨向用所有人都接受的方式去生存,變得人云亦云。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里有一段話,說得非常精彩:“常人展開了他的真正獨裁。常人怎樣享樂,我們就怎樣享樂;常人對文學藝術(shù)怎樣閱讀怎樣判斷,我們就怎樣閱讀怎樣判斷;竟至常人怎樣從‘大眾’抽身,我們也就怎樣抽身;常人對什么東西憤怒,我們就對什么東西憤怒?!磺腥恕獏s不是作為綜合——倒都是這個常人。就是這個常人指定著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痹谌粘I钪校幸粋€所謂的“眾人”(“常人”)在指引自己如何生活。有時候人不用自己做選擇,會有一個“眾人”來“幫”(影響)自己選擇。人總是會受到束縛,沒有辦法完完全全做自己。這個“眾人”就是大家、公眾和集體。我們想想看,從小到大我們是不是都一直受到集體的影響?我們總是按照某種集體的標準要求自己,自己也總是不自覺地走向集體,向集體看齊。小時候上學要融入班集體,要和同學們打成一片;長大參加工作后,要講究團隊合作;處在社會中,也總是會按照社會大眾的標準來要求自身??梢哉f,人們?nèi)粘I畹姆椒矫婷?,總是有一個所謂的“大眾”在左右自己做決定。正因此,此在走向了“大眾”,被“眾人”的意見左右從而變得平庸,沒有了個性。這就是此在的非本真狀態(tài):此在以“常人”或“大眾”的身份逃避自身本真的存在狀態(tài)。此在走向大眾,迷失于大眾,海德格爾又將這種狀態(tài)稱之為此在的“沉淪”。03.沉淪:閑言、好奇和兩可所謂“沉淪”,并不是說從某一個高的地方跌落下來,而是說“此在從它本身跌入它自身”。因為此在的本真狀態(tài)是“去存在”,當此在不再以“去存在”的方式看待自己,而是選擇“走向大眾”,以一個“存在者”的方式生存時,這就陷入“沉淪”之境了。海德格爾分析了日常生活中“沉淪”的三種表現(xiàn)形式:閑言、好奇和兩可。閑言——閑言,就是人在閑談中說的話,這一點是從“說”的角度來談的。人們總是喜歡聚在一起,漫無邊際地聊天,你一句我一句地閑聊,東扯扯、西扯扯,別人怎么說,我也怎么說?;蛘咄ㄟ^不求甚解的書本閱讀汲取養(yǎng)料,書上怎么說,我也怎么去傳達。如此一來,人說出來的都是一些閑言碎語。人們從閑言中領(lǐng)會到的東西離言談本身要顯現(xiàn)的“存在”越來越遠。人一旦陷入閑談狀態(tài),便也陷入了“沉淪”之境。好奇——好奇,通俗理解就是去看看有什么新鮮、好玩的東西,這是從“看”的角度來說的。要注意,這里的“好奇”同“驚奇”不是一回事,哲學上說“哲學始于驚奇”,此“驚奇”蘊含著一種探究的意味。但“好奇”不同,不是深究真相,而是一種流于表面的“看”,是為了“看”而已。海德格爾說:“好奇也不尋求閑暇以便有所逗留考察,而是通過不斷翻新的東西、通過照面者的變異尋求著不安和激動”。好奇意味著一種從這一新奇跳到另一新奇,浮于表面湊熱鬧的狀態(tài)。哪里有熱鬧就往哪里湊。大街上,看到有人吵架趕緊上前圍觀;看到車禍,又上前圍觀。同時,好奇還有一點八卦的意味,人們總是想去打聽別人的八卦故事,然后從中獲得一種滿足的快感。這就是沉淪的第二個表現(xiàn)——好奇。兩可——我們通常會說到“模棱兩可”?!皟煽伞币馕吨@樣可以、那樣也可以。人在大眾之中處于“似是而非”的狀態(tài),并且總是“似是而非”,人的狀態(tài)就是一種什么都可以的狀態(tài)。因為前面已經(jīng)說到了閑談和好奇。在說的狀態(tài)下,說什么都可以,窮盡所有可能性;而好奇也是一樣,覺得這個熱鬧,也覺得那個熱鬧,不斷追逐新奇的事物。閑談和好奇的共同關(guān)系就構(gòu)成了兩可。在說的層面,說什么都可以,什么都可以說。在看的層面,什么都要看,看什么都行。在這種兩可的狀態(tài)里,人就陷入“沉淪”之境。海德格爾:做人就是很煩??!前不久,一篇名為《一個農(nóng)民工思考海德格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的報道在網(wǎng)絡(luò)走紅。文中主人公陳直(化名)利用工廠打工的業(yè)余時間,閱讀并翻譯西方哲學的理論著作,引發(fā)了輿論熱議。哲學、海德格爾,因其晦澀將不少讀者攔在門外,本文特此梳理了周國平、陳嘉映、周濂等哲學家關(guān)于海德格爾及“海德格爾熱”的思考,作為注解,幫助我們閱讀,也進行更進一步的思考。海德格爾是悲觀主義者周國平在黑格爾之后,德國資產(chǎn)階級哲學中出現(xiàn)了一種極值得注意的趨向,便是悲觀主義抬頭,人生虛無的哀音不絕于耳。這是歐洲精神文明的危機撥動了德國人深沉敏感的思想之弦。從叔本華經(jīng)尼采到海德格爾,德國現(xiàn)代哲學的這三個關(guān)鍵人物在骨子里都是悲觀主義者,當然,他們之間又有著一些重要的區(qū)別。叔本華直截了當?shù)劁秩救松耐纯嗪吞摕o,主張立足于虛無而否定、“解脫”這痛苦的無意義的人生;尼采主張用藝術(shù)肯定人生,立足于人生而對抗人生的痛苦和虛無。與他們相比,海德格爾的悲觀主義有所不同。他和叔本華一樣主張立足于虛無,但不是要否定人生反而是要肯定人生。他和尼采一樣主張肯定人生,但不是立足于人生反而是立足于虛無。叔本華想說明:人生既然在本質(zhì)上是虛無,就應(yīng)該自覺地皈依這虛無,摒棄人生一切虛幻的痛苦和歡樂。尼采想說明:人生盡管在本質(zhì)上是虛無,卻仍然可借藝術(shù)的美化作用而獲得其價值。海德格爾想說明:人生唯其在本質(zhì)上是虛無,個人才理當無牽無掛,有設(shè)計自己的存在方式的自由,可以從非真正的存在向真正的存在“超越”。對于叔本華來說,虛無徹頭徹尾是消極的,并且決定了人生是消極的。對于尼采來說,虛無同樣是消極的,但是不能因此抹煞人生有某種積極意義。唯獨在海德格爾那里,虛無似乎獲得了一種積極的性質(zhì)。他不去議論虛無本身的可悲,僅限于挖掘它啟示個人返回自身的作用。然而,我們已經(jīng)指出,這并不能掩蓋海德格爾哲學的悲觀主義實質(zhì)?!車健妒赝木嚯x》當理論家一頭扎入海德格爾中馬克?拉索爾說起海德格爾,“怎樣讀海德格爾”的問題可能比不上“為什么讀海德格爾”的問題那么關(guān)乎切身利益。很多人雖然聽過其人其事,但是棄之為冥頑不靈的前納粹分子,自大而又神秘,不像個哲學家,倒像個詭辯家,反現(xiàn)代主義者兼非理性主義者,慣于提出像是“什么是存在”或者“什么是虛無”之類玄之又玄的問題,然后給出像是“存在即非存在”或者“虛無即是虛無”之類更加玄之又玄的回答。然而,海德格爾是20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要想弄清此人的地位,我們能夠舉出許許多多各種各樣深受其著作影響的重要哲學家——包括德國哲學家漢娜·阿倫特、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和尤爾根·哈貝馬斯,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西蒙娜·德·波伏瓦、莫里斯·梅洛–龐蒂、米歇爾·??潞脱趴恕さ吕镞_,還有英語世界的哲學家,如查爾斯·泰勒、理查德·羅蒂、休伯特·德雷弗斯和斯坦利·卡維爾。要想評量此人的地位,我們也可以舉出許許多多由其著作所塑造的領(lǐng)域:神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人文學科等諸多領(lǐng)域的理論家,紛紛一頭扎入海德格爾之中,以求從中獲得啟迪。在受到海德格爾影響的人看來,解讀其哲學觀的至高法門,并不在于他涉足納粹主義的劫難,也不在于他的自尊自大,而在于他作為一個思想家的獨創(chuàng)性,在于他思想本身的廣度和深度。在他們看來,海德格爾的作品正如其很難被人理解,也很難在沒有千年來哲學錯誤的情況下縱橫數(shù)個世紀,進而索解人類存在的若干核心議題——真理、語言、人性和知識基礎(chǔ)。在某種程度上,海德格爾面臨的爭議體現(xiàn)了哲學在英語世界的認同危機——一場圍繞哲學該具備何種合理身份和愿望的危機。近代自然科學大獲成功,聲譽大振,而哲學已然淪為“世間最可貴的追求”。分析哲學家(多半對海德格爾的著作嗤之以鼻)往往對于哲學的地位持謙卑的姿態(tài)。在他們看來,哲學意味著必須做出選擇:哲學要么成為過往歷史立場的歷史研究,要么靠概念和語言分析成為經(jīng)驗科學的輔助。因此,哲學可以幫助科學厘清概念,梳理理論上的混亂,或許還能讓我們看清,我們用思維和語言來呈現(xiàn)世界方式上的局限。帶有分析性敏感力的哲學家,往往把海德格爾視為一種倒退,回歸到昔日可悲的形而上學(亦即非科學)思辨——這種形式唯有仰仗他那表面上的無力或回絕來得出清晰的、合乎邏輯的分析性論證。海德格爾曾加入納粹黨,這只會使分析哲學家們更容易忽視他,或者僅給他留個腳注的位置。約翰·塞爾(JohnSearle)精確地總結(jié)了海德格爾帶給人的分析性反應(yīng),他指出:“英美傳統(tǒng)下的大多數(shù)哲學家似乎認為,海德格爾最多不過是一個反啟蒙主義的糊涂蛋,最差不過是一個死不悔改的納粹黨人?!焙5赂駹栐谡軐W思考上有什么貢獻?盡管行文晦澀而又違反常規(guī)帶來了不少挑戰(zhàn),但他還是值得我們竭力索解,這是為什么?因為海德格爾開辟出一條思考和談?wù)撊祟惔嬖诘倪B貫之路:既不必將之簡化為一種自然科學現(xiàn)象,也不必將之看作物質(zhì)世界里浮現(xiàn)的一種幽靈般的精神——在這方面,他做得勝過20世紀其他任何一位思想家。這啟發(fā)了藝術(shù)家和社會科學家,他們在努力承認人類存在的尊嚴和自由;這啟發(fā)了科學家,他們在試圖留意科學探究的局限;這激勵我們所有人重新思考我們在歷史上的地位,以及我們作為一種科學和技術(shù)文化的行進方向?!断蛑蟮睾吞炜眨踩撕椭T神》我媽是天生的海德格爾主義者周濂海德格爾的與眾不同在于,他總是拒絕常見的哲學術(shù)語,使用他自己的獨創(chuàng)概念,用一種“陌生化”的方式來發(fā)問和思考。比如說,他用德語Dasein這個詞來指稱人,Da就是“那里”,Dasein就是“在那里的存在者”,中文通譯成“此在”。雖說在日常的德語中,此在也用來指稱人,而且康德和黑格爾也用過這個概念,但是把它單獨拎出來,并且在哲學討論中賦予其如此重要的地位,這還是有史以來頭一遭。與此相關(guān),海德格爾還創(chuàng)造出“在世界之中存在”、“共在”等一系列既陌生又熟悉的術(shù)語,說它們陌生是因為這就是海德格爾獨創(chuàng)的新詞,說它們熟悉是因為它們能夠喚醒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沮喪地說:“我就是這樣的,啥事都做不好的?!比绻_特聽到這句話,一定會告訴你:你是什么,不是什么,是由你自己的選擇和行動決定的,不要太早給自己下定義和做總結(jié),因為可能性總是大于現(xiàn)實性。這樣的說法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哈姆雷特的那句經(jīng)典臺詞: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但是就像英國學者邁克爾·英伍德所指出的,人并不可能擁有決定是否存在的無限能力,“他可以選擇死亡,但不能選擇出生,也不能選擇在某一情形下出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海德格爾說,此在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的。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像一塊石頭被拋入河中,這個事實我們無法掌控也不能改變。好在我們雖然無法決定“存在與否”,但卻可以決定“怎樣存在”,決定什么是適合做的或值得做的。要注意的是,對海德格爾來說,此在始終是在世界之中的存在,就像一個人不可能拔著自己的頭發(fā)離開地面,此在也是這樣,他沉浸在一個特定的傳統(tǒng)中,這意味著自我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不是無限的,而是有著非常嚴格的規(guī)定性。這話說得太抽象了,打個比方,請問你可以在一個沒有教堂的世界里成為牧師,在一個沒有籃球的世界里成為NBA巨星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此在被拋入特定的生活世界里,雖然我們可以決定怎樣存在,但依然受到特定的價值傳統(tǒng)的塑造和規(guī)定。在這個意義上,海德格爾并不像薩特那樣主張人有絕對的自由,也不主張人有絕對的責任,海德格爾并不是純粹意義的存在主義者。海德格爾個子不高,其貌不揚,甚至有些土氣,但是站在大學講臺上的他卻有著無與倫比的魅力,漢娜·阿倫特把他稱作思想王國的秘密國王。雖然《存在與時間》直到1927年才正式出版,但是在此之前的十年里,海德格爾已經(jīng)在知識圈中贏得了極高的口碑。他給人們帶來全新的哲學體驗,他用獨特而新穎的術(shù)語講述人們早有領(lǐng)會的日常經(jīng)驗,在一擊而中的同時,又讓人覺得還有一些更為重要的東西尚未領(lǐng)會,這種似有所得、若有所思的體驗讓人欲罷不能。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對于此在的生存論分析是從“情緒”展開的。海德格爾用兩個德語詞來表達“情緒”,一是Befindlichkeit,大致的意思是“怎樣找到自我”,“怎樣被找到”或者“近況怎么樣”,另一個詞是Stimmung,有給樂器“調(diào)音”或“校音”的意思。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會說“調(diào)整情緒”、“調(diào)整狀態(tài)”,可是“調(diào)音”的過程并不容易。情緒綿延不斷,籠罩生活的整體,你可以通過嚴肅的反省、積極的行動短暫地提振情緒、調(diào)整情緒,但卻很難一下子就雨過天晴。海德格爾把此在的一般存在規(guī)定為Sorge,陳嘉映把它譯成“操心”,與此相關(guān)的活動包括“操勞”和“操持”。其實最初的譯法不是這樣的,操心原本被陳嘉映譯成“煩”,與此相應(yīng)的是“煩忙”和“煩神”。我覺得還是最初的譯法更傳神。相比之下,“操心”的譯法太正能量了。比方說,我媽媽喜歡操心家里大大小小所有的事情,可是她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卻是——“做人就是很煩啊”。我覺得我媽是天生的海德格爾主義者,她說得非常對,煩比操心更面向事實本身。同濟大學的孫周興教授在評論這個改譯的時候,說過一句非常逗的話,他說:“‘人生在世,無非一煩’。這個意思就很好?,F(xiàn)在如果改說成‘人生在世,無非一操(心)’,就沒有什么味兒了?!币艺f,豈止沒什么味兒了,簡直就是變了味兒了。我讀大學的時候,流行一款T恤,上面寫著“煩著呢,別理我”,看到這六個字你會會心一笑,可是如果改成“操心著呢,別理我”,是不是覺得全都變了味兒?——《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哲學不提供救治之方陳嘉映海德格爾相信,一切哲學探索本質(zhì)上必迂愚于不合時宜。因為哲學要么遠遠超出當今,要么把當今回系到肇始之初。哲學不僅不會把自己弄得合時宜,它反倒是把時代置于自己的準繩之下。無怪乎哲學不可能立即聽到呼應(yīng)。如果有一種哲學竟變得時髦起來,那它要么不是真哲學,要么是被誤解濫用了。海德格爾自己的哲學應(yīng)屬于第二類。我們但運哲學之思,便辭別了日常諸務(wù)。尼采說:“從不中止對異乎尋常之事去經(jīng)驗,去看、去聽、去懷疑、去希望和夢想,這個人就是哲學家?!焙5赂駹柊堰@話改寫成學院句式:“哲學運思即是對異乎尋常之事的追問?!边@一追問不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發(fā)問完完全全是自愿的;若說有什么根據(jù),它便神秘莫測地基于自由。哲學可謂是“對異乎尋常之事的異乎尋常之問。”所以,哲學不可能像一門技術(shù)那樣直接習得。我們無法直接應(yīng)用哲學,也不能依其是否有用來判斷它。但沒用的東西仍可能是一種威力,甚至是唯一的真威力。一時得不到呼應(yīng)的卻可以正與一個民族的本真歷史在至深處諧響,甚至作為這歷史的先聲鳴響。那不合時宜的自會有宜之之時。我們因而無能貿(mào)然判定哲學的任務(wù)是什么以及我們該從哲學期望什么。哲學之興之進含者它自己的規(guī)律。我們只知道,在不多的幾種可能的獨立創(chuàng)造活動和人類歷史的必要事業(yè)中,哲學是其一。哲學以思的力量開辟道路,拓寬設(shè)置標尺和等級的真知,而一個民族全靠這種真知在其歷史精神世界中把握和完成自己的實在。這種知點燃一切疑問,從而威脅一切價值觀而又使估價成為必需。哲學這一類本質(zhì)性的精神形態(tài)與其它形態(tài)不可同日而語,于是就難免暖昧而遭誤解。這些誤解雖古已有之,而今則主要由哲學教授們(海德格爾說:“由我們這類人”)促生。哲學教授們的業(yè)務(wù)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