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蠕蟲蠕形住腸線蟲42講解_第1頁
醫(yī)學蠕蟲蠕形住腸線蟲42講解_第2頁
醫(yī)學蠕蟲蠕形住腸線蟲42講解_第3頁
醫(yī)學蠕蟲蠕形住腸線蟲42講解_第4頁
醫(yī)學蠕蟲蠕形住腸線蟲42講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寄生蟲學檢驗》醫(yī)學蠕蟲之線蟲蠕形住腸線蟲

蠕形住腸線蟲

俗稱蟯蟲引起蟯蟲病分布特點呈世界性兒童感染高于成人城市高于農村集居的兒童高于散居的兒童形態(tài)成蟲:細小,乳白色,線頭狀,(雌蟲8-13mm,雄蟲只有2-5mm長)。雌蟲尾端直而尖細,雄蟲尾部向腹面卷曲,有交合刺一根。頭端角皮膨大,形成頭翼。咽管末端膨大呈球形,稱咽管球蟯蟲頭部(掃描電鏡觀察)形態(tài)蟲卵:橢圓形55×25μm;不對稱,一側較平,一側稍凸,柿核狀;殼厚,無色透明,分三層;內含一幼蟲生活史成蟲寄生蟲部位:主要為大腸,重度感染時也可在小腸以上寄生蟲體咬附在腸粘膜上,也可在腸腔內。以腸內容物、組織和血液為食雌蟲在肛周皮膚產卵,蟲卵(為感染蟲期)在肛周發(fā)充6小時即有感染性患兒因癢而搔抓時,經手食入而造成自身感染,也可污染衣褲、被褥或玩具、食物等而使他人感染(經口、吸入均可)雌蟲可在產卵后進入生殖系統(tǒng),如陰道、子宮、輸卵管;尿道或腹腔、盆腔等造成異位寄生蟯蟲生活史生活史周期短(2—6W);產卵部位特殊(肛周);體外發(fā)育快(6H);蟲卵抗力強,比重低;感染方式簡捷多樣(經肛門—手—口、吸入、逆行)兒童的不良生活習慣極易重復感染與相互傳染——不易根治,因此,預防重復感染比治療更重要生活史特點——決定流行特點蟯蟲寄生于回盲部,局部癥狀不明顯蟯蟲病的主要癥狀肛門及會陰部皮膚瘙癢及繼發(fā)性炎癥消化道功能紊亂異位寄生——泌尿生殖系統(tǒng)或盆腔炎致病性從肛周查蟲卵(透明膠紙法)檢獲成蟲實驗診斷蟯蟲卵檢查在肛周的蟯蟲加強衛(wèi)生宣傳教育,普及預防蟯蟲病的知識注意公共衛(wèi)生和個人衛(wèi)生治療患者首選藥物:阿苯達唑、噻嘧啶、甲苯咪唑外用藥:蟯蟲膏、龍膽紫、2%白降汞軟膏等防治原則《寄生蟲學檢驗》醫(yī)學蠕蟲之線蟲鉤蟲鉤蟲特點是以發(fā)達口囊為特征的一類線蟲是人體消化道線蟲中危害最嚴重的蟲種,為我國五大寄生蟲之一種類:十二指腸鉤口線蟲,簡稱十二指腸鉤蟲美洲板口線蟲,簡稱美洲鉤蟲錫蘭鉤口線蟲——偶然寄生人體犬鉤口線蟲、巴西鉤口線蟲——引起幼蟲移行癥形態(tài)成蟲外形、口囊、咽管及咽管腺、雄蟲交合傘十二指腸鉤蟲與美洲鉤蟲的鑒別蟲卵橢圓形,無色透明,卵殼薄,新鮮糞便中卵內含胚細胞4—8個,卵殼與細胞間有明顯空隙,便秘或糞便放置過久,卵內細胞可分裂為桑椹期,甚至發(fā)育為幼蟲幼蟲又稱鉤蚴,包括桿狀蚴和絲狀蚴絲狀蚴口腔封閉不進食,具有明顯的向溫性,當其與人體皮膚接觸并受到體溫的刺激后,蟲體活動力顯著增強,主動鉆入人體十二指腸鉤口線蟲、美洲板口線蟲生活史

成蟲寄生部位:小腸上段診斷階段:蟲卵;絲狀蚴感染階段:絲狀蚴致病階段:成蟲、絲狀蚴血肺移行:皮膚→血循環(huán)→右心→肺→氣管→咽→小腸感染方式、途徑經皮膚,赤足下地接觸疫土可能的其它感染方式與途徑:經口直接吞入絲狀蚴、生食轉續(xù)宿主(豬、兔、小羊、小牛)的肉類經胎盤、母乳感染

鉤蟲幼蟲的致病作用

鉤蚴性皮炎:俗稱糞毒,糞疙瘩,感染期蚴鉆入皮膚后,數(shù)十分鐘內患者局部皮膚有針刺、灼燒感,奇癢難忍,進而可有丘疹出現(xiàn),1-2日內出現(xiàn)紅腫及水皰;搔破后可有淺黃色液體液出。繼發(fā)感染后可形成膿皰,最后結痂愈合。多見于與泥土接觸的手指、足趾間,也可見于手、足的背部鉤蚴性肺炎:鉤蚴移行至肺部時可引起肺局部出血及炎癥?;颊甙Y狀有咳嗽、痰中有血、并可伴有畏寒、發(fā)熱等全身癥狀,嚴重時可持續(xù)干咳和哮喘。鉤蚴性皮炎鉤蟲成蟲的致病作用腸鉤蟲病胃病樣:惡心、嘔吐、反酸、噯氣、上腹痛腸病樣:腹脹、腹痛、腹瀉消化道出血:柏油樣糞便異嗜癥(機制:缺鐵與毒素的作用)貧血小兒營養(yǎng)發(fā)育不良嬰兒鉤蟲?。ㄏ忍煨愿腥荆┖诒?、腹瀉、貧血、支氣管炎貧血發(fā)生機理鉤蟲口囊發(fā)達,有抽筒作用,泵吸血液;鉤蟲以血為食及血液迅速經其消化道排出造成宿主的失血;鉤蟲頭腺分泌抗凝素,腸壁傷口不易愈合,傷口滲出血液,其滲血量與蟲體吸血量大致相當;蟲體不斷更換咬附部位,造成多個出血部位,原傷口在凝血前仍可繼續(xù)滲出少量血液;此外,蟲體活動造成組織、血管的損傷,也可引起血液的流失;宿主蛋白質、鐵的缺乏。鉤蟲引起的貧血長期失血造成低色素小細胞型貧血主要癥狀有:皮膚蠟黃、粘膜蒼白、頭暈、氣短乏力和心慌等。有的病人有面部及全身浮腫、以下肢多見,中醫(yī)稱本病為黃胖病、黃腫病等。晚期鉤蟲病病人(貧血、浮腫)實驗診斷病原檢查直接涂片法飽和鹽水漂浮法鉤蚴培養(yǎng)法:檢出率同飽和鹽水浮聚法,但需5-7天。痰中查鉤蚴免疫診斷流行

分布地區(qū)鉤蟲病在國內主要分布于淮河及黃河一線以南,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壩地區(qū)其中以四川、廣西、廣東、福建、江蘇、江西、浙江、湖南、安徽、云南、海南和臺灣省較為嚴重傳染源和傳播途徑鉤蟲病和帶蟲者為傳染源用未處理的人糞施肥,赤足下地種植旱地作物,如紅薯、玉米等時極易感染由于條件適宜,礦井下也是感染鉤蟲的場所,如四川曾調查煤工人平均感染率高達52%防治原則

治療患者:常用藥物有:甲苯咪唑、丙硫咪唑(腸蟲清400mgqd

3d)、噻苯咪唑等。加強糞便管理、無害化處理個人防護:穿鞋下地;涂沫防護藥物如15%噻苯咪唑軟膏;1.5%左旋咪唑硼酸灑精等《寄生蟲學檢驗》醫(yī)學蠕蟲之線蟲絲蟲絲蟲絲蟲是由節(jié)肢動物傳播的一類寄生性線蟲,成蟲細長如絲線而得名成蟲寄生于宿主的淋巴系統(tǒng)、皮下組織和體腔寄生在人體的絲蟲有8種,在我國僅有班氏吳策線蟲(班氏絲蟲)和馬來布魯線蟲(馬來絲蟲)絲蟲病是我國五大寄生蟲病之一班氏吳策線蟲、馬來布魯線蟲形態(tài)成蟲成蟲乳白色,細長如絲線,1cm,體表光滑雌蟲大于雄蟲,雄蟲尾端向腹面呈螺旋狀卷曲雌雄互纏寄生于淋巴管、淋巴結中,一般不易見到微絲蚴絲蟲成蟲產出的幼蟲兩種微絲蚴的區(qū)別夜現(xiàn)周期性微絲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晝少現(xiàn)象稱夜現(xiàn)周期性微絲蚴白天滯留在肺毛細血管中,夜晚則出現(xiàn)于外周血液兩種微絲蚴在外周血液中出現(xiàn)的高峰時間班氏微絲蚴為晚上10時至次晨2時馬來微絲蚴為晚上8時至次晨4時關于微絲蚴夜現(xiàn)周期性的機制至今尚未闡明。有人認為與宿主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特別是迷走神經的興奮、抑制有關生活史寄生部位(成蟲):人體淋巴系統(tǒng)班氏絲蟲:淺、深部淋巴系統(tǒng)馬來絲蟲:淺部淋巴系統(tǒng),以下肢為多感染階段:感染期絲狀蚴終宿主:人中間宿主:蚊感染途徑與方式:蚊叮剌吸血經皮膚感染致病階段:成蟲、幼蟲診斷階段:微絲蚴、成蟲成蟲壽命:一般4~10年班氏絲蟲與馬來絲蟲生活史

成蟲(淋巴)

微絲蚴(淋巴)

微絲蚴(外周血)

脫鞘蚴(蚊胃)經蚊叮咬

臘腸蚴(蚊胸肌)

絲狀蚴(蚊喙)經蚊叮咬終宿主:人中間宿主:蚊致病作用致病蟲期:成蟲(主要)微絲蚴(次要)臨床表現(xiàn)類型微絲蚴血癥(無癥狀帶蟲者)急性期(早期急性過敏性炎癥反應)晚期(淋巴系統(tǒng)阻塞征)發(fā)生機理

成蟲阻塞+淋巴管壁纖維增生反復炎癥、細胞浸潤、肉芽腫淋巴管阻塞淋巴管擴張、破裂淋巴液流入組織淋巴腫、體腔積液刺激結締組織增生血運障礙象皮腫慢性期淋巴系統(tǒng)阻塞征淋巴水腫、象皮腫體腔積液精索鞘膜積液睪丸鞘膜積液胸水、腹水淋巴尿、乳糜尿反復急性炎癥發(fā)作是晚期病變加重的主要原因晚期馬來絲蟲病上、下肢象皮腫晚期班氏絲蟲病乳房、陰囊、陰唇象皮腫鞘膜積液乳糜尿晚期絲蟲病臨床表現(xiàn)乳糜尿由班氏絲蟲所致阻塞部位在主動脈前淋巴結或腸干淋巴結若由于胸導管以下、腰干以上的淋巴管瓣膜損傷及炎癥纖維化使淋巴管阻塞,造成腰干淋巴壓力增高,使從小腸吸收來的乳糜液回流受阻,而經側支流入腎淋巴管,致使腎乳頭粘膜潰破,乳糜液流入腎盂,混于尿中排出乳糜尿常多次間歇發(fā)作,尿呈乳白色乳糜尿中含大量蛋白及脂肪,沉淀物中有時可查到微絲蚴

實驗診斷病原學檢查血查微絲蚴采血時間:晚9點至次日2點檢查方法:厚血片法、新鮮血滴法、濃集法等體液、尿液查微絲蚴成蟲檢查法免疫學檢查用于流行病學調查及早、晚期病人的診斷方法皮內試驗ELISA、IFAT流行傳染源血中有微絲蚴的帶蟲者及病人傳播媒介傳播媒介我國傳播絲蟲病的蚊媒有10多種班氏絲蟲的主要傳播媒介為淡色庫蚊和致倦庫蚊,次要媒介有中華按蚊馬來絲蟲的主要媒介為嗜人按蚊和中華按蚊易感人群男女老少均可感染流行區(qū)微絲蚴感染率高峰多在21~30歲防治原則

普查普治及早發(fā)現(xiàn)患者和帶蟲者,及時治愈,既保證人民健康,又減少和杜絕傳染源普查應以1周歲以上的全體居民為對象,要求95%以上居民接受采血治療藥物主要是海群生防蚊滅蚊

口囊和頸乳突十二指腸鉤蟲與美洲鉤蟲

雄蟲交合傘十二指腸鉤蟲與美洲鉤蟲二種鉤蟲成蟲形態(tài)主要鑒別點鑒別要點十二指腸鉤蟲

美洲鉤蟲體形“C”型“S”形口囊腹側緣2對鉤齒腹側緣1對板齒交合傘撐開時略呈圓形撐開略呈扁圓形交合刺兩刺呈長鬃狀,末端分開一刺末端呈鉤狀,常包套于另一刺的凹槽內背輻肋二三分支二二分支尾刺有無不同時期的鉤蟲卵鉤蟲絲狀蚴鉤蟲桿狀蚴鉤蟲在腸壁的寄生狀態(tài)(口囊咬著腸粘膜)鉤蟲在腸壁的寄生狀態(tài)口囊咽管咽管腺鉤蟲在腸壁的寄生狀態(tài)鉤蟲生活史鉤蟲與蛔蟲的生活史比較蛔蟲鉤蟲寄生部位小腸小腸上段寄生方式游離固著產卵部位及數(shù)量小腸,240000/日小腸,A.d-10000-30000;N.a5000-10000體外發(fā)育卵—感染性卵(3周)卵—桿狀蚴—絲狀蚴(5—7天)感染階段感染性卵絲狀蚴(感染期幼)感染方式經口經皮,黏膜,口,胎盤從感染至產卵60—75天5—7周成蟲壽命1年A.d—5年N.a—15年兩種微絲蚴模式圖班氏微絲蚴(染色標本)馬來微絲蚴(染色標本)(血涂片)班氏微絲蚴與馬來微絲蚴班氏與馬來微絲蚴形態(tài)鑒別班氏微絲蚴

馬來微絲蚴大小大小體態(tài)

柔和,彎曲自然

硬直,大彎有小彎

頭間隙(長:寬)較短(1:1或1:2)較長(2:1)體核

圓形或橢圓形,各核分開,排列整齊,清晰可數(shù)

橢圓形,大小不等,排列緊密,?;ハ嘀丿B,不易分清

尾核

有2個,前后排列由蟲體代謝產物、分泌物、蛻皮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