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高一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語文試卷_第1頁
2024-2025學年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高一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語文試卷_第2頁
2024-2025學年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高一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語文試卷_第3頁
2024-2025學年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高一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語文試卷_第4頁
2024-2025學年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高一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語文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高一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語文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銘記的詩作,大都是有韻律的。以現當代詩為例,那些廣為流傳的“名句”,其實大都在使用重復、對稱這些最基本的韻律原則,比如:“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還有一些名句的韻律方式則近似于古典詩歌的韻律原則,比如海子那句廣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僅有疊韻,而且講究平仄,詩句讀起來抑揚頓挫,與傳統(tǒng)的律詩的聲響非常相似,無怪乎這個詩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產廣告的標語。但不容否認的事實是,這種講究重復、對稱等韻律原則的寫法在當代中國詩歌創(chuàng)作中并不受歡迎,很多詩人避之唯恐不及,當代詩歌的可銘記性因此而不強。從社會與文化的角度來看,這些韻律原則的興起與流行往往與一個文化共同體的集體認知密切相關,或者說,它們本身就是集體記憶的化身。古典詩歌的創(chuàng)作與閱讀群體——“士”,即知識者與官僚群體——天然就是這樣一個同質性的文化群體,所以在他們之中逐漸形成一些公共的韻律規(guī)則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現代中國的社會機構和教育制度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知識分子一定程度上被邊緣化,而且詩歌本身也被邊緣化,過去詩人與讀者之間那種同質性的文化群體已不復存在,詩歌寫作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一種私人性、個人化的寫作行為,這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詩歌成規(guī)的消失。在不同文化中,韻律都有兩個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溝通,二是便于記憶。而“溝通”不僅僅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問題,也涉及詩人與詩人、詩人與讀者之間如何建立一個公共的渠道,以便于在這個渠道中磨練某些精妙的技藝,傳達種種微妙的體驗的問題。韻律的重心與其說是關于“如何寫/評價一首好詩”,不如說是關于詩人與讀者、詩人與詩人之間是如何“交流”。無論古今,有韻律或者韻律感強的作品從來不意味著它們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韻律更多是關于詩歌給讀者傳達的東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詩人之間也建立了一個可以相互比較和傳承的共同通道。這個問題對于當代中國詩歌而言或許更為迫切,因為“韻”之離散的背后是詩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這是自由詩面臨的最本質的文體問題,而可誦讀性與可記憶性的削弱只是這個大趨勢的兩個表征。(摘編自李章斌《“韻”之離散:關于當代中國詩歌韻律的一種觀察》)材料二:中國當代詩效法國外詩歌的更多。因國外詩歌注重詩本身的存在而大多無韻,無韻也漸漸成了中國當代詩的主流,《詩刊》《星星》等詩歌雜志幾乎看不到有韻的詩歌,這個態(tài)勢還會長久發(fā)展下去。當代詩人,覺得再寫有韻的東西,簡直是一老土。當下的中國社會,是一個相對個體化、多元化的社會,過去那種大一統(tǒng)的世界意識與言說形態(tài)已然崩散,與此幾乎同時崩散的是語言中的“韻”(韻律意識和韻律密度)。當代詩人多少有著一種反抗公共規(guī)則(包括韻律規(guī)則)的“集體無意識”,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這樣整齊對稱的詩句,他們不愿意去寫,也不推崇。在他們看來,詩歌重要的不是視覺上的整飭和聽覺上的旋律感、節(jié)奏感,決定詩之能否為詩的重要依據是詩歌對生命深層世界提示和呈現的能量之強弱。他們在寫作時不僅不太傾向于取悅大眾讀者,甚至連一般的知識群體也不怎么顧及。這也導致傳統(tǒng)的閱讀者,尤其受傳統(tǒng)詩歌影響較深的閱讀者越來越郁悶,對新詩深感不適,甚至不屑一顧了。在他們眼里,形式產生內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等詩詞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絕和詞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嗎?當代詩歌雖無韻,但還有頓。所謂棄韻而就頓,“頓”就是詩的節(jié)奏感,有“行頓”和“句頓”,有“勻頓”和“變頓”,有“大頓”和“小頓”,有“跨行”與“斷行”,追求的也還是詩的一種旋律美。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就認為“節(jié)奏是一切藝術的靈魂”。詩的本質是顯示而非說教。艾青說:“假如是詩,無論用什么形式寫出來都是詩;假如不是詩,無論用什么形式寫出來都不是詩。”詩之無韻,告訴我們原來詩還可以這樣寫,詩還可以寫得不像詩。近些年,主張口語入詩的“第三代詩”反傳統(tǒng)、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詩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劇了詩歌形式的混亂,純美流暢的詩歌很難再見到了,可是我們反傳統(tǒng),反的應該是那些因襲的礙于發(fā)展的東西,絕不是偏激地反對一切。(摘編自王霽良《對當代詩無韻的一點看法》)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廣為流傳的詩句多使用便于記憶的韻律,但中國當代詩歌創(chuàng)作卻排斥這種寫法,這導致當代詩可銘記性不強。B.詩歌韻律的重心不是如何寫好詩,而是向讀者直接傳達公共性或可共享的東西,在創(chuàng)作者間建立比較和傳承的通道。C.無韻詩在國外詩歌中較為多見,也普遍存在于中國當代詩歌雜志中,受傳統(tǒng)詩歌影響較深的讀者對此不適應。D.詩歌無韻化并非意味著完全放棄形式,朱光潛認為,所謂棄韻就頓,體現的是在形式上對旋律美的追求。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名句,表明了詩歌作品要成為杰作就必須運用韻律。B.可誦讀性和可記憶性的削弱,不是中國當代詩歌最需關注的,因為這只是詩歌“交流”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C.當代詩人在寫作時不太傾向于取悅讀者,是詩歌寫作很大程度上變成一種私人化、個體化行為的主要原因,這直接導致了詩歌成規(guī)的消失。D.根據艾青的觀點——詩歌的形式應具有自由性,“第三代詩”反傳統(tǒng)、主張口語入詩的做法值得推廣。3.下列各項中,不能支持“當代詩歌被邊緣化”觀點的一項是()

A.每年歲末,詩社舉辦的年度詩會,參與者稀少,詩歌寫作交流日益呈現“圈子化”傾向。B.結合了聲音和視覺藝術的現代數字媒介,幾乎顛覆了傳統(tǒng)的媒介,近年來詩歌刊物銳減。C.“兼職詩人”現象較為普遍,詩人往往同時又是官員、教授、商人、歌手、報刊編輯等。D.學校課本內當代詩歌很少,專門研究當代文學的教授們,對90年代以來的詩歌了解不多。4.材料二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請簡要分析。5.根據上述材料,概括當代中國詩歌缺少韻律的成因。(★★★)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鳳仙花劉慶邦用鳳和仙給花兒命名,真是好聽。鳳為鳥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氣,讓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這個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鳳仙花是什么,明明是鳳仙花,卻跟沒看見花一樣,被他們說成是指甲草。沒事的,不管是叫花,還是叫草,都不耽誤他們對指甲草的喜愛。因為,指甲草上面開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雜院的大奶奶都會種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用來種指甲草的東西是一只廢棄的尿罐子。罐子口的一個鼻子被碰掉了,一提一側歪,不能再盛尿水。尿罐子內壁結了一層厚厚的尿堿,有些難聞。這不要緊,大奶奶正好變廢物為花盆。加上指甲草與其他草一樣,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待遇,只要有土壤、水分、肥料和陽光,就可以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尿堿也許正好可以化為指甲草的肥料呢。大奶奶怕院子里那些孫女們看不到,夠不著,就把花盆放在堂屋門口東側用泥坯壘成的雞窩頂上。這樣一來呢,指甲草剛一冒芽兒,孫女們就能看見。等開出花來,孫女們一伸手就能摸到花朵。明白了吧,大奶奶種指甲草不是為自己種的,是為院子里那些孫女們種的。大奶奶說過,她一個大老婆子,臉上的皺紋一抓一大把,不抓也是一大把,還種草養(yǎng)花兒干什么!她每年種指甲草,還不是給小閨女們種的?小閨女們都愛美嘛,都喜歡染紅指甲嘛!院子里年齡差不多大的閨女有三個,一個是大奶奶的孫女兒,名字叫梅靈;兩個是二奶奶的孫女兒,姐姐叫大玉,妹妹叫二葉。二奶奶死得早,她們都愿意跟著大奶奶玩兒,幾乎把大奶奶當成了她們的親奶奶。剛過了二月二,大玉和二葉就在一天午飯后來到大奶奶家,問大奶奶是不是該種指甲草了。大奶奶正坐在堂屋當門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蠶絲。小小的木頭架子上,放有一團蠶繭煮得膨松的蠶絲,架子下面吊著一個木制的圓錐形捻錘兒,手捻捻錘兒的鐵錠子,讓捻錘兒旋轉,就可以把蠶絲紡成絲線。每捻好一段絲線,大奶奶就纏到捻錘兒上,再捻下一段。大奶奶說:“花盆里的凍土還沒有完全化開,等過了清明節(jié)再種指甲草也不晚。大奶奶想著呢,放心吧,不耽誤你們這些小妮兒染紅指甲。”梅靈也過來了,說她奶奶老捻老捻,捻到啥時候絲線才夠長呢,才能做成一件捻綢布衫子呢?大奶奶說:“人不管干啥事兒都不能著急,得像蠶一樣,一口一口吐絲,一絲一絲結成繭屋子。等把絲線捻得夠長了,長得比到天邊兒還長,就可以織成捻綢布,做成捻綢布衫子了!”“那,等你織好了捻綢布,先給誰做捻綢布衫子呢?”“那還用問嗎?當然是先給你爹做了。誰讓你爺爺被土匪打死了呢,誰讓你爹是奶奶的兒子呢,誰讓你奶奶就這么一個兒子呢!”“我就知道你,只喜歡男孩子,不喜歡女孩子?!薄罢l說我不喜歡女孩子,我要是不喜歡女孩子的話,能年年想著給你們種指甲草嗎?能教你們用指甲草上開的花兒染指甲嗎?好了,我給你們唱個小曲兒吧。雞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兒開紅了?!鼻迕鞴?jié)早上,天下著小雨,院子里有些霧氣蒙蒙。大奶奶把花盆從雞窩頂上搬下來,用鐵鏟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老人并沒有跟三個孫女兒打招呼,她花白的頭發(fā)上頂著銀亮的水珠,彎著有些伸不直的腰,一個人不聲不響就勞動上了。她剛把花盆里有些發(fā)潮的土刨開,大玉就走了過來,問大奶奶要種指甲草了嗎?大奶奶說是呀,今天清明節(jié),日子好記。今天下著雨,把花籽兒埋在土里就不用澆水了,老天爺替咱們澆水。大玉過來了,梅靈和二葉很快也過來了。卻原來,她們每天在院子里出來進去,時不時地都會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著種指甲草的心。她們都有些興奮,捋胳膊,綰袖子,躍躍欲試。大奶奶說:“你們都不用動手,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樹,種的是指甲草呀!”“道理是一樣的,前人種指甲草,后人染紅指甲?!被ㄅ鑳豪锏耐琳昧耍盟伤绍涇?,細細膩膩,大奶奶掀開衣服的大襟子,從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個小紙包,打開小紙包,露出了里面包藏著的指甲草的花籽兒。三個孫女兒一伸頭都看見了,花籽兒小小的,黑黑的,底色有些暗紅。紙包兒里的花籽兒是一小撮兒,大奶奶沒有把花籽兒全都撒進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顆,以三角的形式種進花盆的土里。二葉問:“大奶奶,你為啥只種三顆呢,是不是我們三個人每人一顆呀?”大奶奶說:“這個二葉,就是聰明。不過呢,有些事情看破了不要說破,自己心里有數就中了。好了,你們三個都在土上摁摁吧。大帶小,大玉先摁?!薄笆且羰钟簡??”大玉問?!皩?,五指并攏,使勁把土往下摁,摁出你的手印兒來?!贝笥癜延沂稚斐鰜砹?,手指并攏嚴絲合縫,看著大奶奶,不明白大奶奶為什么讓她們在土上摁手印。大奶奶說:“做人心要軟,種花土要實,你們把土摁得越實在,土和指甲草的種子貼得越緊,種子脹得就越快,發(fā)芽就越快。這跟人穿衣服一樣,如果衣服哐里哐當,人就不暖和。把衣服穿得貼皮貼肉呢,人的身體就暖和,越暖和長得越快?!薄懊靼琢??!贝笥癜咽址旁谒绍浀耐辽鲜箘艃和罗?,摁出一個深深的手印。清明雨還在細紛紛地下著,梅靈和二葉學著大玉的樣子,也先后在花盆里的土上摁下了屬于自己的手印。(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篇寫鳳仙花如此美好,但是這個小地方的人卻不知道它,將其稱為指甲草,意在表現這個地方的人的落后。B.大奶奶把種指甲草的花盆放在堂屋門口東側用泥坯壘成的雞窩頂上,是怕孫女們把花盆弄翻。C.大玉和二葉姐妹都愿意跟著大奶奶玩兒,幾乎把大奶奶當成了她們的親奶奶,可見她們倆對大奶奶的親近和喜愛之情。D.三個女孩子都明白大奶奶為什么只挑了三顆花種子并且要求摁出手印,但大葉和梅靈沒有說出來,只有二葉說出來了。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中人物語言多用口語,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如“如果衣服哐里哐當,人就不暖和”,如話家常,本色質樸。B.小說寫大奶奶種花籽,“花白的頭發(fā)上頂著銀亮的水珠,彎著有些伸不直的腰”,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細致入微。C.小說圍繞大奶奶為孫女們種風仙花的事展開,情節(jié)一波三折,引人入勝,對日常生活的描寫充滿了詩意與美感。D.小說于行文當中,不時閃現出哲思之光,如“人不管干啥事兒都不能著急”“雞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兒開紅了”等。8.鳳仙花即指甲草,小說在主體部分均以“指甲草”稱之,卻以“鳳仙花”為題,請簡要談談你的理解。9.閱讀本篇小說后,班級讀書小組認為《鳳仙花》呈現出“散文化”的特點,如果據此寫一篇文學短評,請寫出你的短評思路。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逼溲云澣羧酥畠墸?)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陶淵明《五柳先生傳》)材料二:古之詩人有擬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則始于東坡。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2)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詩凡百數十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今將集而并錄之,以遺后之君子。子為我志之。然吾于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淵明臨終,疏告儼等:“吾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黽勉(3)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睖Y明此語,蓋實錄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淵明,欲以晚節(jié)師范其萬一也。嗟夫!淵明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為獄吏所折困,終不能悛,以陷于大難,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淵明,其誰肯信之?雖然,子瞻之仕,其出入進退,猶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處之矣??鬃釉唬骸笆龆蛔鳎哦霉?,竊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眳^(qū)區(qū)之跡,蓋未足以論士也。(節(jié)選自蘇軾《與蘇轍書》)注釋:(1)儔:類。(2)癯:干瘦。(3)黽勉:勉勵。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吾前后A和其詩B凡百C數十篇D至其E得意F自謂G不甚愧淵明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為,把……作為,與《鄒忌諷齊王納諫》“自以為不如”中的“以為”詞義不同。B.而,表順承關系,與《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中的“而”用法不同。C.貽,遺留、留下,與“貽笑大方”中的“貽”詞義不同。D.所以,……的原因,與《出師表》“此先漢所以興隆也”中的“所以”詞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五柳先生喜好讀書,但不會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重在精神的享受,領會到書中要旨就欣然忘食。B.五柳先生喜歡喝酒,到別人家喝酒,一定要盡興,喝醉了不打招呼就回家,可見他率真放達,不拘小節(jié)。C.陶淵明臨終前說,年輕時生活窮苦,東西經常被偷,雖然勤勉,但直到去世仍不能改變窮苦的家庭狀況。D.蘇軾認為追和古人的詩從他開始。在詩人中沒有誰是他非常喜愛的,他唯獨喜愛陶淵明的詩。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保?)今將集而并錄之,以遺后之君子。14.蘇軾為什么寫了眾多追和陶淵明的詩歌?三、詩歌鑒賞(★★★)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春中①田園作[唐]王維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持斧伐遠揚②,荷鋤覘③泉脈。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歷。臨觴忽不御④,惆悵遠行客。[注]①春中:即仲春,農歷二月。②遠揚:又長又高的桑枝。③覘:探測、察看。④御:飲、喝。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兩句運用視聽結合的手法,展現出一幅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田園圖景。B.頷聯(lián)“持”“伐”“荷”“覘”四個動詞形象地描繪了農人忙于農事的場景。C.頸聯(lián)中舊屋主人翻看新年的日歷,讓詩人產生時光飛逝之痛,年華老去之悲。D.尾聯(lián)中詩人想到遠行客無緣享受這美好的田園春光,不由得為之惋惜和惆悵。16.同為意象,本詩“歸燕識故巢”的“燕”和《歸園田居(其一)》“羈鳥戀舊林”的“鳥”,各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從空間、時間兩方面著筆把久客易悲秋的復雜感情融入詩中。(2)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被稱為“天外飛來之筆”,一吐長安三年的郁悶之氣,點亮了全詩的主題,是對權貴的抗爭,唱出了懷才不遇之人的心聲。(3)《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辛棄疾認為北伐應當做好充分準備,如果像劉義隆那樣草率出兵,雖有“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會是“_________”的結局。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外公的菜園子在鎮(zhèn)子西北邊緣,一個池塘圍堰的后面。原先菜園子不大,后來,外公在它西邊長滿灌木叢的坡地上,又開荒出一塊差不多大小的新園子。外公說,老園子是熟土,新園子是生土。同樣的小青菜,在老園子長得油綠飽滿,在新園子卻是梗細葉薄。老園子就像外公____①___的老朋友,與外公心意相通。外公肩膀上挑著澆菜水桶,水桶斜斜插著兩個用竹筒做的噴頭,水桶往下傾斜,水像雨點一樣噴灑出來。田壟上長的菜,沾上水,忽然鮮艷起來,活躍起來。兩個小小的噴頭灑下的好像不僅僅是水。外公的菜園子,像一個巨大的調色板,韭菜的蒼翠,蓋菜的幽藍,青菜花的嫩黃,長茄子的紫黑,旱黃瓜的乳白,在灰暗沉悶墻壁的襯托下,是一片跳動著的、洋溢出來的色彩。外公看上去大大咧咧,實際上心思縝密。他把這塊菜園子收拾得____②___,韭菜列隊,蓋菜成畦,茄子成排……時下種什么菜應季好賣,他了然于心。大家都種同樣的菜,他的第一個上市。外公長長的影子落到地上,似乎要與菜園子融為一體。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修辭上所討論的有兩方面,一是怎樣使文章不壞,(①)。前者叫作消極的修辭,后者叫作積極的修辭。一切文章的毛病,除了文法上的缺點外,幾乎都可用消極的修辭工夫來醫(yī)治的。而積極修辭的目的在于使文章或談話更好,更合情境。同是一句話,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例如“門前有一條小河”,可以說做“門臨小河”“一條小河在門前流著”“一條小河橫在門前”。這許多說法里面,哪一種最好?應該取哪一種?這完全要看情境(全文的旨趣、上下文的關系等)如何,不能一概而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