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檢測卷(含答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燭之武退秦師》檢測卷(含答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燭之武退秦師》檢測卷(含答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燭之武退秦師》檢測卷(含答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燭之武退秦師》檢測卷(含答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燭之武退秦師》檢測卷(含答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

修下冊

2.《燭之武退秦師》檢測卷

一、選擇類

1.選出加點(diǎn)詞語與例句加點(diǎn)詞的活用情況完全相同的一項()

例:晉軍函陵

A.秦伯說,與鄭人盟B.鄰之厚,君之薄也

C.既東封鄭D.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二、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夜繾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為,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

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

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

焉取之?闕泰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

孫、楊孫戍之,乃還。

(節(jié)選自《燭之武退秦師》)

2.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鄭既知亡矣—既:既然。

B.焉用亡鄭以陪鄰陪:增加。

C.行李之往來行李:外交使者。

D.若不闕秦闕:侵損、削減。

3.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而''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夜繾而出

A.蟹六跪而二螯B.賂秦而力虧

C.順流而東也D.簡能而任之

4.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p>

A.燭之武見秦穆公,不在白天,不走城門,而是“夜繾而出”,

進(jìn)一步說明了情勢之危急。

B.燭之武先向秦穆公示弱,表示秦晉圍鄭,鄭國亡國在所難免,

試圖以此博得秦穆公賞識。

C.燭之武認(rèn)為對于秦國而言,亡鄭有害無益,存鄭有益無害,

這是促使秦穆公退兵的主因。

D.這個語段充分顯示了燭之武善于辭令的一面,他思路清晰,

逆輯合理,用語也頑有分寸。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

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p>

從之。辭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

焉?!痹S之。

夜繾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壽,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

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

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

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

孫、楊孫戍之,乃還。

(節(jié)選自《燭之武退秦師》)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

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

得秦置戌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qiáng)援、

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詛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

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

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節(jié)選自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

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B.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

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C.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

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D.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

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6.下來對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伯,春秋時期的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歐

洲仍有這樣的稱謂,

B.禮,指禮節(jié)、儀式等道德規(guī)范,先秦有《周禮》《儀禮》《禮

記》等流傳于后世C

C.寡人,指暮德之人,古代的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稱,后

來成了他們的謙稱C

D.執(zhí)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辦事的官吏,后來也用于

表示對對方的敬稱C

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燭之武確全大局,面對鄭國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

個人恩怨,毅然擔(dān)負(fù)起出使秦國的重任。

B.燭之武反客為主,他對奏穆公說,滅亡鄭國是讓秦賠上自己

的鄰國來增加晉國的勢力并削弱自己。

C.燭之武富于謀略,他一面利用秦、晉矛盾,秦穆公許諾,愿

為秦國提供好處:一面利用秦、商行離間之計。

D.燭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國家危亡之時出使,不卑不亢,從容

辭令,說服秦國退兵護(hù)鄭,不失本國尊嚴(yán)。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奏,

將焉取之?

(2)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9.請結(jié)合乙文中的觀點(diǎn)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材料一:夜繾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

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

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

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

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節(jié)選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材料二:(晉惠公背信棄義、和秦國交鋒又喪師辱國被俘)十月,

晉陰飴甥①會秦伯,盟于王城。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

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其親,不憚?wù)骺樢粤⑧觫谝?。曰:‘必報仇,?/p>

事戎狄」君子愛其君而知其罪,不憚?wù)骺樢源孛?。曰?必報德,

有死無二」以此不和J秦伯曰:“國謂君何?"對曰:“小人戚,謂

之不免;君子恕,以為必歸。小人曰:'我毒秦,秦豈歸君?'君子

曰:'我知罪矣,秦必歸君。貳而執(zhí)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

威焉。服者懷德,貳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納而不定,廢而

不立,以德為怨,奏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备酿^晉侯,饋

七牢焉。

(節(jié)選自《左傳陰飴甥對秦伯》)

材料三:陸賈者,楚人也。以客從高祖定天下,名為有口辯士,

居左右,常使諸侯C

中國初定,尉佗③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陸賈賜尉佗印為南越

王。陸生至,尉佗雎結(jié)④箕倨見陸生。陸生因進(jìn)說他曰:“足下中國

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棄冠帶欲以區(qū)區(qū)之越與天子抗衡

為敵國禍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諸侯豪桀并起,唯漢王先入關(guān),

據(jù)咸陽。項羽倍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皆屬,可謂至強(qiáng)。然漢王

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諸侯,遂誅項羽滅之。五年之間,海內(nèi)平定,

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聞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誅暴逆,將相

欲移兵而誅王,天子憐百姓新勞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

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qiáng)於此c漢

誠聞之,掘燒王先人冢,夷滅宗族,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越,則越殺

王降漢,如反覆手耳?!膘妒俏举⒛缩耆黄鹱?,謝陸生曰:“居蠻夷中

久,殊失禮義。”

(節(jié)選自《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注]①名飴,甥,指他為晉侯的外甥;因封于陰(今河南陜縣至

陜西商縣一帶),故又稱陰飴甥;任晉大夫。②晉惠公太子的名。③

即趙佗,曾任秦南??の?,故稱。④當(dāng)?shù)亓餍械陌l(fā)式。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棄冠帶/欲以區(qū)

區(qū)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

B.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棄冠帶/欲以

區(qū)區(qū)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

C.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棄冠帶/欲以

區(qū)區(qū)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

D.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棄冠帶/欲以

區(qū)區(qū)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diǎn)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是()

A.材料一中的“敢”與《紅樓夢》第二十九回中王熙鳳所說“老

祖宗也去,敢情好,就只是我又不得受用了”中的“敢”意義不同。

B.材料一中的“薄,指(力量)削弱,“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起

泉源”的“遠(yuǎn)”表示流得長遠(yuǎn),兩者用法相同。

C.材料二中的“事”,指奉事,為……服務(wù),與《答司馬諫議書》

,,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中的第一個,,事,,詞義不相同。

D.材料三“將相欲移兵而誅王”中的“相”與《鴻門宴》“未得

與項羽相見”中的“相”意義用法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燭之武一見秦伯就示弱,表示秦晉兩國攻打鄭國,鄭國知道

自己會失敗滅亡的,告訴秦伯攻打鄭國并無益處,反倒會增強(qiáng)晉國的

力量,而晉國貪得無厭,它變強(qiáng)大了,一定會對秦國不利的,希望秦

伯能考慮清楚。

B.陰飴甥作為戰(zhàn)敗國代表,面對秦伯,雖理屈,但并未詞窮。

他借答復(fù)秦伯的機(jī)會,巧妙表述了晉國國內(nèi)的輿論傾向,向秦伯施壓,

也請秦伯權(quán)衡利弊,以博大胸懷寬恕晉侯,終使晉侯挽回顏面,得到

回國祭祀宗廟的權(quán)利。

C.尉佗面對天子的使臣,行為舉止極其傲慢無禮,而陸賈雖出

使南越,遠(yuǎn)離漢都,但并不畏懼,且直言尉佗如此慢待天子使臣,后

果會很嚴(yán)重。這樣的方式不夠含蓄,但從結(jié)果來看,還是有威懾力的。

D.燭之武善于從秦國角度分析利害,并利用秦晉矛盾,最終勸

退秦師;陰飴甥巧妙地將國人分為“君子”“小人”兩部分,一正一

反,既認(rèn)錯請罪,又表明態(tài)度,顯得不卑不亢;陸賈語言邏輯嚴(yán)密、

含蓄有力,堪稱典范。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2)使一偏將將十萬眾臨越,則越殺王降漢,如反覆手耳。

14.材料中的三位外交辭令高手,他們的言說目的和方式各有不

同,請選擇材料二、三中的一個來概述。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

氾南。

俠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p>

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肮?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

焉?!痹S之。

夜繾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壽,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

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

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

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

孫、楊孫戍之,乃還。

(節(jié)選自《燭之武退秦師》)

15.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晉軍函陵軍:駐扎。B.焉用亡鄭以陪鄰陪:增加。

C.行李之往來行李:商旅。D.闕秦以利晉闕:侵損、

削減。

16.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而”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夜繾而出

A.倚歌而和之B.德不厚而望國之治

C.賂秦而力虧D.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17.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ǎ?/p>

A.晉秦圍鄭是因鄭國“無禮于晉,且貳于楚”,這也暗示秦鄭并

無仇怨,而這正是燭之武說退秦師的重要前提。

B.作者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非常注意相關(guān)內(nèi)容前后照應(yīng),比

如燭之武“夜繾而出”呼應(yīng)了前面的“國危矣

C.燭之武從“闕秦以利晉”的既成事實出發(fā),幫助秦伯分析了亡

鄭之害與存鄭之利,可謂句句擊中秦伯的心坎。

D.選文記述了晉秦聯(lián)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生

動刻畫了燭之武通曉利害、能言善辯的人物形象。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夜繾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為,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

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

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

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J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

孫、楊孫戍之,乃還。

(節(jié)選自《燭之武退秦師》)

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

寡人謀,奈何?”孟嘗君曰:“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J王曰:“寡

人愿子之行也!”重為之約車百乘。孟嘗君之趙,謂趙王曰:“文愿借

兵以救魏!"趙王曰:“寡人不能。"孟嘗君日:“夫敢借兵者,以忠王

也?!蓖踉唬骸翱傻寐労??”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qiáng)于魏之兵,魏

之兵非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

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今趙不救魏魏敬盟于秦是趙與強(qiáng)

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無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趙王許諾,

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三》)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

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

得秦置戌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qiáng)援、

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說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

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干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

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節(jié)選自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

18.下列對乙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趙不救魏/魏欲盟/于秦/是趙與強(qiáng)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

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趙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趙與強(qiáng)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

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趙不救魏/魏歆盟于秦/是趙與強(qiáng)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

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趙不救魏/魏秋盟/于秦/趙與強(qiáng)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

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19.下列對文中加點(diǎn)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執(zhí)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辦事的官吏,后來也用于

表示對對方的敬稱C

B.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稱。在文

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

C.乘,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文中的“百乘"即一百輛兵車?!鞍?/p>

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稱。

D.“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

蔽”的“蔽”含義不相同。

20.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燭之武具有高超的論辯藝術(shù),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談,有理

有據(jù),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層層深入,逐步滲透,最終使秦伯心悅誠

服。

B.秦、晉曾是友好鄰邦,秦對晉有割讓焦、瑕二邑的恩惠;晉

對秦卻嚴(yán)加防范。燭之武對這種微妙的關(guān)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

利用,這是他得以智退秦師的關(guān)鍵。

C.魏王受到強(qiáng)秦武力威脅之際,連夜向孟嘗君問計,孟嘗君表

示有了諸侯的幫助,國家就可以存續(xù)下來,并答應(yīng)魏王的請求出使諸

侯,搬取救兵。

D.孟嘗君見趙王不愿出兵,勸說趙王,指出魏國每年地危民死,

而趙國土地與民眾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趙國將面臨危險,趙王這

才同意出兵3

21.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2)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22.請結(jié)合丙文中的觀點(diǎn)分析甲文秦穆公退兵和乙文趙王出兵的

原因。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

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p>

從之。辭曰:“臣之壯也;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p>

用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J許之。

夜繾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為,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

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

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

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

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耙嗳ブ?。

(節(jié)選自《燭之武退秦師》)

2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語。

(1)是寡人之過也

(2)越國以鄙遠(yuǎn)

(3)唯君圖之

(4)失其所與

24.下列對文中加點(diǎn)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晉侯、秦伯都是爵位,春秋時期有五等爵位,分別是公、侯、

伯、子、卿。

B.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鄭伯自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主

常如此謙稱自己。

C.東道主指的是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義由古義引申而來,泛

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D.行李在文中是指外交使者,現(xiàn)代意義與其不同,通常指出門

所帶的箱子、包裹等。

2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

(2)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

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p>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

焉。”許之。

夜繾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豹,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

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

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

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

孫、楊孫戍之,乃還。

(節(jié)選自《燭之武退秦師》)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

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

得秦置成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qiáng)援、

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也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

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

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節(jié)選自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

2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

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B.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

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C.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

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D.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

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27.下列對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識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

的一項是()

A.執(zhí)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辦事的官吏,后來也用于

表示對對方的敬稱。

B.《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

史官左丘明所作,是優(yōu)秀的歷史散文著作,與《公羊傳》《谷梁傳》

合稱“春秋三傳”。

C.公、侯、隹、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等級制

度之一,其中以“公”級別最大。從而可見,齊桓公的位次高于晉侯。

D.寡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

代諸侯或帝王的謙徐,他們有時也自稱“孤”,謂自己不能得眾;稱

“不轂”,即不善。

2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燭之武顧全大局。面對鄭國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

個人恩怨,毅然擔(dān)負(fù)起出使秦國的重任。

B.燭之武富于謀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許諾,愿為秦國提供好處;

一面利用秦、晉矛盾,施行離間之計。

C.燭之武反客為主。他對秦穆公說,滅亡鄭國是讓秦賠上自己

的鄰國來增加晉國的勢力并削弱自己。

D.燭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國家危亡之時出使,不卑不亢,從容

辭令,說服秦國退兵護(hù)鄭,不失本國尊嚴(yán)。

2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2)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30.請結(jié)合乙文中的觀點(diǎn)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

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

師必退?!惫珡闹^o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

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

子亦有不利焉J許之。

夜繾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

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

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

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

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耙嗳ブ?。

----《左傳?僖公三十年》

(二)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日:“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

國可得也?!蹦鹿L諸泰叔,蹇叔日:“勞師以襲遠(yuǎn)非所聞也師勞力竭

遠(yuǎn)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

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

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人也?!惫怪^之日:

“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J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靖。靖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fēng)雨也。必死是間,余

收爾骨焉?!?/p>

秦師遂東。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31.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解釋,不正痛的一項是()

A.以亂易整,不武武:威武B.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損

C.爾墓之木拱矣拱:合抱D.晉人御師必于靖御師:

設(shè)伏兵

3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

A.吾其還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fēng)雨也B.臣之壯也/吾見師

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C.子亦有不利焉/余收爾骨焉D.夜繾而出/勤而無所,必有悖

33.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勞師以襲/遠(yuǎn)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yuǎn)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

所為鄭/必知之

B.勞師以襲遠(yuǎn)/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yuǎn)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

所為鄭/必知之

C.勞師以襲/遠(yuǎn)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yuǎn)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

所為/鄭必知之

D.勞師以襲遠(yuǎn)/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yuǎn)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

所為/鄭必知之

3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燭之武在國家危難時,不顧個人安危,不計個人恩怨,求見

秦伯,可見其深明大義、以國家為重的爰國精神。他在秦伯面前不卑

不亢,侃侃而談,展現(xiàn)了其高超的論辯藝術(shù)。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報,為野心所驅(qū)使,失去了正確判斷形勢

的能力,雖然蹇叔多方勸諫,他一點(diǎn)也聽不進(jìn)去,剛愎自用,自作主

張而出師。

C.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時,既充分考慮到鄭國的利益,又處處

在為秦國利益著想,抓住秦伯的心理,層層深入,逐步滲透,最終使

秦伯心悅誠服。

D.蹇叔在得知穆公偷襲計劃后,勸說穆公放棄出征。勸諫見其

深謀遠(yuǎn)慮,哭師見其忠憤滿腔。送子“與師”時他指出秦師此行不敗

于鄭而敗于晉,可見其老謀深算。

35.下列對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宗廟,是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

B.《左傳》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國別體

著作。

C.疏,即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議事進(jìn)言的一種文體,如魏

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D.童生,科舉時代,還沒考取秀才的讀書人,不論年紀(jì)大小,

都稱為“童生”。

3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2)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經(jīng)】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狄侵齊。秋,衛(wèi)殺其大夫元口亙及

公子瑕。衛(wèi)侯鄭歸于衛(wèi)。晉人、秦人圍鄭。介人侵蕭。冬,天王便宰

周公來聘。公子遂如京師。遂如晉。

【傳】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p>

從之。辭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

焉!”許之。

夜繾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壽,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

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

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

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

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初,鄭公子蘭出奔晉,從于晉侯。伐鄭,請無與圍鄭。許之,使

待命于東。鄭石甲父、侯宣多逆以為太子,以求成于晉,晉人許之。

(節(jié)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

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

得秦置成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qiáng)援、

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詛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

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

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

(節(jié)選自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

3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

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B.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

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C.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

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D.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jié)之厚也/一怵于燭

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

38.下列對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傳,古代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文中指《左傳》,全稱《春秋左氏

傳》,相傳為春秋末年史官左丘明為解釋經(jīng)書《春秋》而作。

B.侯,指爵位。公侯伯子男是西周時期的五等爵位制度,如“晉

侯、秦伯圍鄭”中的晉侯、秦伯,晉侯爵位高,所以放前面。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諸侯、君主對自己的謙稱。古代

講究“以德配天”,認(rèn)為君主、諸侯如果失德就會失去尊貴的權(quán)位。

D.執(zhí)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辦事的官吏,后來也用于

表示對己方的謙稱C

39.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營造“秦晉兩國聯(lián)合圍攻鄭國,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的緊

張氣氛,為下文燭之武臨危受命做了背景鋪墊。

B.燭之武陳證后,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

杞子、逢孫、楊孫戍守秦國邊界,秦晉聯(lián)盟瓦解。

C.燭之武的游說陳述是站在秦國的角度看待問題,指出鄭國滅

亡是“鄰之厚,君之薄也”,鄭國存在對秦國是“君亦無所害”,且晉

國的背信棄義是“君之所知也”。

D.從選文可知,史書《左傳》從文學(xué)角度也有顯著特點(diǎn),如用

簡練的語言記載了一個復(fù)雜的歷史事件;又如通過外交辭令,刻畫了

一個富有政治斗爭經(jīng)驗而又擅長辭令的人物形象。

4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2)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41.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字,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A.晉軍函陵,秦軍氾南B.夜繾而出,見秦伯

C.秦伯說,與鄭人盟D.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燭之武退秦師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

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公從之。辭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巳?!肮唬?/p>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

焉!”許之。

夜繾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

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

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

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

秦以利晉,唯君圖之?!?/p>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42.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C.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D.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43.下列句子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若:假如)以亂易整,不武(易:

替代)

B.焉用亡鄭以陪鄰(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敝:

損害)

C.共其乏困(共:供給)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濟(jì):

渡河)

D.夫晉,何厭之有(厭:厭煩)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略微)

4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佚之狐的話“師必退”,表現(xiàn)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了解與信任,

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直接表現(xiàn)了燭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燭之武,作者通過他的語言,不管是牢騷,

還是說辭,都表現(xiàn)了他不僅能言善辯,而且深明大義、機(jī)智勇敢。

C.秦晉圍鄭的原因有二:一是鄭“無禮于晉”,二是鄭“貳于楚

D.本文除去主體說辭部分層層深入、步步緊逼之外,首尾幾個

自然段的敘事,盡管文字簡潔,情節(jié)的推進(jìn)變化卻是波瀾起伏,扣人

心弦。

4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

武。吾其還也。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

汜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p>

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

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許之。

夜繾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系,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

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

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

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

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燭之武退秦師》)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

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

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qiáng)援、

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詛能若是乎?

(節(jié)選自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

46.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

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biāo)號涂黑。

臣A之B壯C也D猶E不F如G人H今I老J矣K無L能M為N

也。已

47.下列對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禮,指禮節(jié)、儀式等道德規(guī)范,先秦有《周禮》《儀禮》《禮

記》等流傳后世。

B.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稱,后

來成了他們的謙稱C

C.執(zhí)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辦事的官吏,后來也用于

表示對對方的敬稱C

D.行李,指外交使者,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已沿用;今常指行旅的

人出行所帶的東西c

4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晉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在這種情勢下,燭之武不

顧個人安危“夜繾而出”,求見秦伯,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以國事為

重的愛國精神。

B.燭之武具有高超的論辯藝術(shù),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談,有理

有據(jù),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層層深入,逐步滲透,最終使秦伯心悅誠

服。

C.秦、晉曾是友好鄰邦,秦對晉有割讓焦、瑕二邑的恩惠;晉

對秦卻嚴(yán)加防范。燭之武對這種微妙的關(guān)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

利用,這是他得以智退秦師的關(guān)鍵。

D.燭之武的勸說,使秦伯撤走了圍井的軍隊,秦、晉聯(lián)盟頃刻

瓦解,晉國不得巳而退兵。燭之武既退秦師,又退晉師,可謂一石二

鳥。

4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明與,不知。

50.乙文中燭之武勸說秦穆公的結(jié)果是怎樣的?并說明產(chǎn)生這一

結(jié)果的原因。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寬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

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J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

焉?!痹S之。

夜繾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為,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

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

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

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J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

孫、楊孫戌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51.下列對文中加點(diǎn)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我國周代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封地均稱國。

如本文“晉侯”“秦伯、

B.敢,自言冒昧的謙辭,譯作冒昧。執(zhí)事,辦事人員或隨從,

后用作對自己的謙稱。

C.東道主,典故出自本文,本指東方道路上的主人;后泛指接

待或宴請賓客的主人。

D.行李是個古詞,本義為外交使者。武,即武德,指使用武力

時應(yīng)遵守的道德準(zhǔn)則。

52.最后一段中的“公”與“夫人”各指代什么人?()

A.“公”指代晉文公;“夫人”泛指那個人。

B.“公”指代秦穆公;“夫人”指代晉文公。

C.“公”指代晉文公;“夫人”指代秦穆公。

D.“公”指代秦穆公;“夫人”泛指那個人。

53.下列各項中,不屬于燭之武勸說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項是()

A.滅掉鄭國增加晉國疆士,會使晉國更強(qiáng)大。

B.在東方保存鄭國有利于秦晉之間外交往來。

C.晉國曾經(jīng)過河拆橋,忘恩負(fù)義,貪得無厭。

D.晉國滅掉鄭國后,必將向西侵略秦國土地。

5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零。

(2)鰥生說我曰:“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J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

汜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p>

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p>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繾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海,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

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

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

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

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5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

利焉/

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

利焉/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

利焉/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

利焉/

56.下列對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寡人,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是說上天只會把

天下給有德的人,君主諸侯如果失德就會失去權(quán)位,所以君主諸侯就

謙稱自己為“寡人”。

B.爵位,春秋時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雖有

尊卑之分,但在待遇方面沒有明顯區(qū)別。主要是由諸侯國之間國力不

同而定。

C.執(zhí)事,常見義項是做事情,主持工作。還有一種是敬稱。指

管事的人,不直接稱對方,而稱執(zhí)事,表示尊敬對方,可譯為“您”。

D.《左傳》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二《左傳》

是以豐富的歷史材料詮釋《春秋》的,其他兩傳則是從政治和思想方

面詮釋《春秋》的C

57.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寥寥數(shù)語,既說明戰(zhàn)事原因,也點(diǎn)出力量對比,為“退

秦師”埋下伏筆。

B.第二段燭之武被舉薦而“辭”,鄭隹因燭之武的“辭”而自責(zé),

使本文突生波瀾。

C.第三段燭之武站在鄭伯立場,先用害動搖秦伯,再用利引誘

秦伯,最后離間秦晉。

D.第四段晉侯拒絕子犯進(jìn)攻秦伯的請求,毅然決定撤軍,表現(xiàn)

其清醒頭腦和理智判斷。

5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59.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拒”后“受「有什么作用?請簡

要概括。

選文一

①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

軍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J

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p>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

焉。”許之。

③夜繾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

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

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

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

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

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④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

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

之。

選文二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jìn)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

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

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dǎo)大霰,因其固然,

技經(jīng)肯繁之未嘗,而況大瓠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

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研h彼節(jié)者

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硼。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

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

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p>

6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diǎn)詞。

(1)行李之往來(2)臣之所好者道也(3)善刀而藏之

61.翻譯文中的劃線句。

(1)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

(2)族庖月更刀,折也。

62.下列各句中,與例句的句式類型相同的一項是()

例: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A.何厭之有B.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硼I

C.敢以煩執(zhí)事D.臣之所好者道也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

夜繾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關(guān)3,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

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

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

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J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

孫、楊孫戍之,乃還。

(節(jié)選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二)

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搓幒顚⑷?/p>

萬自當(dāng)之,孔將軍居左,費(fèi)將軍居右,皇帝在后,絳侯、柴將軍在皇

帝后。項羽之卒可十萬?;搓幭群希焕?,卻??讓④?、費(fèi)將軍縱,

楚兵不利,淮陰侯復(fù)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

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

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魯為楚堅守不下。漢王引諸侯兵北,示魯父

老項羽頭,魯乃降。遂以魯公號葬項羽谷城。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

奪其軍。

正月,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曰:“吾聞帝賢

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dāng)?shù)畚?。”群臣皆曰:“大王?/p>

微細(xì),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

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皾h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

便國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陽。

高祖置酒洛陽南宮。高祖日:“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日:“陛

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

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

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日:“公知其一,

未知其二。夫運(yùn)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