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2024屆高考復習文言文翻譯練習(共四組附參考答案和解析)_第1頁
高中語文2024屆高考復習文言文翻譯練習(共四組附參考答案和解析)_第2頁
高中語文2024屆高考復習文言文翻譯練習(共四組附參考答案和解析)_第3頁
高中語文2024屆高考復習文言文翻譯練習(共四組附參考答案和解析)_第4頁
高中語文2024屆高考復習文言文翻譯練習(共四組附參考答案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練習

班級考號姓名總分

(一)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1)?(2)題。

元末方國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國珍開府慶元,求士為己用。國珍聞鼎有才,以

計擒之。鼎為所獲,無奈,因為之盡力,為其府都事,有廉名。國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屬鼎

治,鼎論如法。平章之妻受賊,請于鼎。持不可,曰:“今方氏欲舉大謀,當用天下賢士,一心守

法,曷使婦人得預事乎?”不許。妻怒,諧之,系鼎獄,半載乃釋。

復起,為上虞制。上虞與偽吳王張士誠地相錯,軍吏貴臣甚眾,以鼎儒生,不習邊事,屢違

約。鼎會眾于庭,引一驛丞,責以不奉公,斬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請罪,膝屈久不能起,乃

罷。后雖元帥、萬夫長有所陳說,皆長跪以言,不敢舉目視其面。鼎臨事有才,簡牘滿前,須臾

而決。

至正末,我兵臨慶元城下,國珍懼,乘樓船遁于海。上怒,欲舉兵誅之。莫為計,鼎為草表

謝,辭甚恭而辯。上讀表,恭:“孰謂方氏無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蹦松庵?,不問。更以國珍

為右丞,鼎亦召至京師。

(節(jié)選自《遜志齋集》,有刪改)

1.掌握實詞舉、習、莫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今方氏欲舉大謀舉:

②不習邊事習:___________

③票為計莫:

2.掌握文言翻譯基本方法

(2)(2023新編,15分)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鼎為所獲,無奈,因為之盡力,為其府都事,有廉名。

②鼎會眾于庭,引一驛丞,責以不奉公,斬之。

③上讀表,曰:“孰謂方氏無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p>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3)?⑹題。

景公祿晏子以平陰與藁邑。晏子辭F1:“吾君好治宮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盤游玩好,以飭女

子,民之財竭矣:又好興師,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財,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嬰之

所以不敢受也?!?/p>

公曰:“是則可矣。雖然,君子獨不欲富與貴乎?”

晏子曰:“嬰聞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國而度家,宗君而處身,曷為獨不欲富與貴也!”

公日:“然則曷以祿夫子?”

晏子對曰:“君商漁鹽,關市譏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罰,若死者刑,若刑者罰,若罰

者免。若此三言者,嬰之祿,君之利也?!?/p>

1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無事焉,請以從夫子?!?/p>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問大國,大國之君曰:“齊安矣?!笔谷藛栃?,小國之君曰:“齊不加我

(節(jié)選自《晏子春秋》,有刪改)

3.掌握實詞辭、治、度

⑶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晏子邵日辭:

②吾君好檢宮室治:

③安國而度家度:

4.掌握虛詞以、焉

(4)(2023新編,2分)寫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詞性,并選擇正確的釋義。

。景公祿晏子以平陰與藁邑

以:詞(把依照,按照)

②寡人無事帚

焉:______詞(不譯……的樣子)

5.明確文言翻譯要點

⑸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又好盤游玩好,以飭女子

乂喜歡游樂玩賞器物,以及打扮宮中女子

B.雖然,君子獨不欲富與貴乎

即使這樣,君子難道就不希望富有和顯貴嗎

C然則曷以祿夫子

那么我用什么賞賜你呢

D.若此三言者,嬰之祿,君之利也

像這樣三條,我的賞賜,國君的利益

6.掌握文言翻譯流程

(6)(2023新編,5分)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敝其力,竭其財,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

(二)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除并、涼二州今年租更,寬赦罪隸,掃除更始,則善吏知奉公之祐,惡者覺營私之禍,胡馬

可不窺長城,塞下無候望之患矣。遂使斬匈奴屠各渠帥,襲破其眾,諸胡悉降。奐以南單于車兒

不能統(tǒng)理國事,乃拘之,奏立左谷蠡王為單于。詔曰:“《春秋》大居正。車兒一心向化,何罪而

黜?其遣還庭?!?/p>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諸羌叛服》

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惡者覺營私之禍,胡馬可不窺長城,塞下無候望之患矣。

2

⑵車兒一心向化,何罪而黜?其遣還庭。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九月己酉,上面定勛臣爵邑。于是諸將爭功,紛紜不已?;窗餐跎裢ㄔ唬骸俺寂e兵關西,首應

義旗,今房玄齡等功居臣上,臣竊不服?!鄙显唬骸靶g等運籌帷幄,坐安社稷,論功行賞,固宜

居叔父之先。叔父,國之至親,朕誠無所愛,但不可以私恩濫不勛臣同賞耳!”遂皆悅服。有上書

請去佞臣者,上問:“佞臣為誰?”對曰:“臣居草澤,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與群臣言,或陽怒

以試之,彼執(zhí)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順旨者,佞臣也?!鄙显唬骸熬?,源也;臣,流也;濁其源

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為詐,何以責臣下之直乎!聯(lián)方以至誠治天下,卿策雖善,聯(lián)不

取也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叔父,國之至親,朕誠無所愛,但不可以私恩濫與勛臣同賞耳!

⑵君,源也;臣,流也;濁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建安元年秋八月,曹操在許,謀迎天子。荀或曰:“自天子蒙塵,將軍首唱義兵,今兆民懷感

舊之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辈倌宋饔熳樱械葥?jù)險拒之。操問董昭曰:“今當施

何計?”曰:“將軍誅暴亂,五伯之功也。今留匡弼而事勢不便,惟有移駕幸許耳。"操曰:“善!”

遂遷都許。詔書下袁紹,責以“不聞勤王之師,但擅相討伐”。紹上書深自陳訴。先是,紹患事有

不便二己者,欲移天子都郭城,使說曹操,拒之。郭嘉往見袁紹,謂紹謀臣曰:“袁公徒欲效周公

之卜二,而不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卜.大難,定霸王之業(yè),難矣!”遂去

而就操。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曹操篡漢》)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今留匡弼而事勢不便,惟有移駕幸許耳。

(2)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咸寧二年冬十月,以羊祜為征南大將軍。祜上疏請伐吳,帝深納之。而朝議方以秦、涼為憂,

祜復表曰:“吳平則胡自定,但當速濟大功耳?!弊h者多有不同,祜嘆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

八。天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者后時哉!”唯度支尚書杜預、中書令張華與帝意合,贊成其計。四

年夏六月,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輦入殿,不拜而坐。祜面陳伐吳之計,帝善之。以祜

病,不宜數(shù)入,更遣張華就問籌策。帝欲使祜臥護諸將,祜曰:“取吳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當

勞圣屈耳。功名之際,臣不敢居,若事了,當有所付授,愿審擇其人也。”十一月,羊祜疾篤,舉

3

杜預自代。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晉滅吳》)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⑴天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于后時哉!

(2)以祜病,不宜數(shù)入,更遣張華就問籌策。

(三)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賢者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財。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

冶①;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受之,湯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呂望而服殷商。

夫得圣人,豈有里數(shù)哉?

管子束縛在魯,桓公欲相鮑叔。鮑叔曰:“吾君欲霸王,則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桓公曰:

“夷吾,寡人之賊也,射我者也,不可」鮑叔曰:“夷吾為其君射入者也。君若得而臣之,則彼

亦將為君射入。"桓公不聽,強相鮑叔。為辭讓而相,桓公果聽之。于是乎使人告魯日:“管夷吾,

寡人之仇也,愿得之而親加手焉。”魯君許諾,乃使吏鄢其拳,膠其目,盛之以鶴夷,置之車中。

至齊境,桓公使人以朝車迎之,祓以爆火,釁以犧獗焉,生與之如國,命有司除廟筵兒而薦之,

曰:“自孤之聞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聰、。孤弗敢專,敢以告于先君?!耙蝾櫠茏釉唬骸耙?/p>

吾佐予!”管仲還走,再拜稽首,受令而出。管子治齊國,舉事有功,桓公必先賞鮑叔,日:“使

齊國得管子者,鮑叔也?!盎腹芍^知行賞矣。凡行賞欲其本也,本則過無由生矣。

孫叔敖、沈尹莖相與友。叔敖游于郢三年,聲問不知,修行不聞。沈尹莖謂孫叔敖曰:“說義

以聽,方術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說義調(diào)均,以適主心,

子不若我也。子何以不歸耕乎?吾洛為子游。”沈尹莖游于郢五色,荊王欲以為令尹,沈尹莖辭曰:

“期思之鄙人有孫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荊王于是使人以王輿迎叔敖,以為令

尹,一二年而莊王霸,此沈尹莖之力也。功無大乎進賢。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不茍論》)

【注】①歐冶:歐冶子,春秋時期著名的鑄劍工。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⑴乃使吏鞠其拳,般其目膠:

(2)管子治齊國,舉事有功舉:

⑶凡行賞欲其本也本:

(4)十二年而莊王新霸:

2.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管子承縛在魯束縛:約束

B.祓以爆火,釁以犧獗焉釁:祭祀

C.因顧而命管子曰E頁:回頭看

D.耦世茂俗,說義調(diào)均接俗:附和世俗

3.下列對文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賢者善人以人

賢明的人同人親善是根據(jù)這個人的仁德

B.君若得而臣之

4

您如果得到他,把他作為臣子

C.固辭讓而相,桓公果聽之

(鮑叔)堅決辭去相位,齊桓公最終聽從了他

D.功無大乎進賢

沒有比舉薦賢才更大的功勞了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用“得到十匹好馬,不如得到一個伯樂;得到十口寶劍,不如得到一個歐冶子”來類

比得到圣人的重要性。

B.桓公想任用鮑叔為相,鮑叔竭力推薦管子,桓公因為與管子有仇,不但不任用管子,還想

親手把他殺死。

C.孫叔敖游于郢三年,人們卻不了解他的才華,沈尹莖以退為進舉薦了他。在孫叔敖的輔佐

下,楚國稱霸諸侯。

D.作者用管子、鮑叔、孫叔敖和沈尹莖的例子,有力地佐證了自己“得圣人,豈有里數(shù)哉?”

的觀點。

5.(2023新編,16分)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夷吾,寡人之賊也,射我者也,不可。

⑵自孤之聞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聰“孤弗敢專,敢以告于先君。

⑶說義以聽,方術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

⑷子何以不歸耕乎?吾將為子游。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6?7題。

知言者,盡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無不有以究極其理,而識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

盛大流行之貌。氣,即所謂體之充者。本自浩然,失養(yǎng)故餒,惟孟子為善養(yǎng)之以復其初也。蓋惟

知言則有以明夫道義而于天下之事無所疑養(yǎng)氣則有以配夫道義而于天下之事無所懼此其所以當大

任而不動心也。

(選自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⑴無不有以冗極其理究:

⑵即所謂體之充者充:

⑶本自浩然,美養(yǎng)故像餒:

7.(2023改編,10分)閱讀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完成下列各題。

(1)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3分)

蓋惟知言則有以明夫道義而于天下之事無所疑養(yǎng)氣則有以配夫道義而于天下之事無所懼(每

斷對兩處得1分;斷對五處得3分)

5

(2)將.上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3分)

⑶根據(jù)上面的句子,概括“知言”和“養(yǎng)氣”的功能。(4分)

(四)

1.(2022?全國甲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

陳軫對曰;“臣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

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國?且先絕齊,后責地,必受欺于張

儀。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背宦牐唬骸拔崾律埔?!子其弭口無言,以

待吾事。”楚王使人絕齊。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陰合。楚因使一將軍受地于秦。張儀

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口:“從某至某,廣從六里。”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有刪改)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楚王不聽,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p>

⑵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曰:“從某至某,廣從六里?!?/p>

2.(2022?全國乙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目。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而:“籽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烏;憎

其人者,惡其余胥。咸劉厥敵,使黎有余,何如?"王曰:“不可?!碧?,邵公入,王FI:”為

之奈何?”邵公對曰:“有罪者殺之,無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嘰”……景公游于壽宮,

睹長年負薪而有饑色,公悲之,喟然嘆曰:“令吏養(yǎng)之。"晏子E:“臣聞之,樂賢而哀不肖,守國

之本也。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治國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見賢以樂賢,見不

肖以哀不肖。今請求老弱之不養(yǎng),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景公日:“諾」于是老弱有養(yǎng),

鰥寡有室。

(節(jié)選自《說苑?貴德》)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D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日:“將奈其士眾何?”

⑵今請求老弱之不養(yǎng),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

3.(2021?新高考I)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并體會如何精準翻譯重要實

詞。

上患吏多受多,密使左右試賂之。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曰:“為

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6

卜悅。

巨光日: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迸峋刎谒宥矣谔?,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

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1)上患吏多受原,密使左右試賂之。

⑵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4.(2021?全國甲)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閆月乙亥,以參知政事王欽若判天雄軍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緒同其母蕭氏遣其統(tǒng)軍順國王蕭

撻覽攻威虜、順安軍,三路都部署擊敗之,斬偏將,獲其輜重。又攻北平碧及保州,復為州皆兵

所敗。撻覽與契丹主及其母合眾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山其游騎。契丹遂駐兵陽城淀,號二十

萬,每縱游騎剽掠,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斗志。十二月慶辰,契丹使韓杞持書與普利用俱來,

請盟。利用言契丹欲得關南地。帝曰:“所言歸地事極無名,若必邀求,朕當決戰(zhàn)!若欲貨財,漢

以玉目賜單于,有故事,宜許之J

(節(jié)選自《宋史紀事本末?契丹盟好》)

(1)每縱游騎剽掠,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斗志。

⑵若欲貨財,漢以玉帛賜單于,有故事,宜許之。

5.(2021?全國乙)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并思考如何精準翻譯特殊句式。

戴胃,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

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jù)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

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

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執(zhí)法,朕復何憂?”丁亥,制:”決死四者,二

日中五覆奏,下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進酒肉,內(nèi)教坊及太常不舉樂。皆令門下覆視,

有據(jù)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庇墒侨钌醣?。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D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⑵皆令門下覆視,有據(jù)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

7

附:參考答案和解析

(一)

*、

【參考譯文】

元末,方國珍在海上起兵,朝廷不能控制他,不得不授予他很高的官位。方國珍成立慶元府府署,尋找人

才為自己所用。他聽說詹鼎有才干,就用計把他捉來。詹鼎被俘獲后,沒有辦法,因此為他盡心盡力做事,擔

任慶元府都事一職,有廉潔的名聲。方國珍的弟弟擔任平章事時,有人犯法,(方國珍的弟弟)交給詹鼎懲辦此

事,詹鼎就依法判了罪。平章事的妻子收受賄賂,向詹鼎求情。(詹鼎)堅持不許可,說:“現(xiàn)在方國珍想發(fā)動

起義,應當任用天下賢能的人,應該完全遵守法律,怎么能讓婦人來干預政事呢?”沒有應允。平章事的妻子

大怒,就誣告詹鼎,把詹鼎關進了監(jiān)獄,半年后才釋放出來。

詹鼎再次被起用,擔任上虞制。上荔和偽吳王張士誠的地盤相互交錯,軍吏貴臣很多,他們認為詹界是讀

書人,不懂邊防軍事,屢次違反規(guī)約。倍鼎在庭內(nèi)會見眾言員,拉來一人驛丞,因不奉行公事而責備他,并殺

了他。庭中的眾官員都嚇得兩腿發(fā)抖,跪著行走請罪,直到膝蓋彎曲得太久站不起來,才算完。后來即使是元

帥、萬夫長在陳說事情的時候,也都直身跪著票報,不敢抬頭看?詹鼎的臉。詹鼎處理事情很有才能,即使公文

堆滿了面前的公案,一會兒就判決完了,

至正末年,我朝(明朝)軍隊進攻到了慶元城下。方國珍害怕,就乘天船逃到海上?;噬洗笈蛩闩杀D

殺他。沒有誰為他謀劃,詹鼎就替他草擬奏表謝罪,言辭謙恭、巧妙?;噬献x完奏表后,說:“誰說方氏手下

沒有人才???這樣的人可以用來使他活命了?!庇谑巧饷饬朔絿洌辉賳査淖?。又召方國珍為右丞,詹鼎

也被傳召到京師。

1.

答案:①發(fā)動②通曉,熟悉③沒有誰(每題1分)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①結合語境可知,方國珍是想起義,“大謀”在這里指“起

義”,“舉”與“起義”搭配,故“舉”解釋為“發(fā)動”。②可聯(lián)想《師說》中“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中的“習”,

“習”意為"熟悉,通曉”,代入題中,句子可譯為“不熟悉邊防軍事”,語意通順,符合語境。③“莫為計”

中的“為計”可理解為“出謀劃策”,“莫”作主語,應譯為“沒有誰”。

2.

(2)

①(詹)鼎被俘獲后,沒有辦法,因此為他盡心盡力做事,擔任慶元府都事一職,有廉潔的名聲。

②詹鼎在庭內(nèi)會見眾官員,拉來一個驛丞,因不奉行公事而責備他,并殺了他。

③皇上讀完奏表,說:“誰說方氏手下沒有人才啊?這樣的人可以用來使他活命了?!?/p>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①句采分點:“為所”,表被動,翻譯時要譯出“被”字;“因”后省

略了賓語“此”,翻譯時要補出;“之”“其”都是代詞,指方國珍;“廉”,譯為“廉潔”;“名”,譯為“名聲”。

每點1分。②句采分點:“會眾于庭”為狀語后置句,翻譯時應調(diào)整語序為“于庭會眾”,譯為“在庭內(nèi)會見

眾人”:“引”,譯為“拉”:“責以不奉公”為狀語后置句,應調(diào)整語序為“以不奉公貴”,譯為“以不奉

行公事而責備他”;“斬”,譯為“殺”;“之”,代詞,譯為“他”。每點1分。③句采分點:“上”,譯

為“皇上”:“是",譯為''這樣的人":''可以",古今異義詞,譯為“可以用來”:“活”,使動用法,譯為“使……

活”;“孰謂……戰(zhàn)?”應譯出疑問語氣,每點1分。

—、

【參考譯文】

景公把平陰和藁邑賜給晏子。晏子推辭說:“我的國君喜歡修筑'宜室.百姓的人力已經(jīng)十分困乏了:(國君)

又喜歡游樂玩賞器物,以及打扮宮中女r,百姓的錢財都用光了;(國君)還喜歡發(fā)動戰(zhàn)爭,百姓離死亡很近了。

使百姓的人力困乏,使他們的財富用盡,使他們接近死亡,下面的百姓羊常痛恨上而的官吏!這就是我不敢接

受的原因?!?/p>

景公說:“這樣就算了。即使這樣,君子難道就不希望富有和顯貴嗎?”

晏子說:“我聽說做臣子的,先考慮國君,后考慮自身,先安定國家后才考慮自己的家,尊奉國君才能安身,

怎能說不想富有和顯貴呢!”

景公說:“那么我用什么封賞你呢?”

晏子回答說:“國君促進洵業(yè)、鹽業(yè)的買賣,對關市盤查但不征稅;對耕地的人收取卜分之一的租稅:減輕

8

刑罰,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該判刑的人就處罰,如果是該處罰的人就免去處罰。像這樣三條,就

是對我的賞賜,也是國君的利益?!?/p>

景公說:“這三條,我沒有什么可說的,就聽從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這三條去做之后,派人去問大國,大國的國君說:“齊國安定了?!迸扇巳栃?,小國的國君說:

“齊國不會欺凌我們了J

3.

(3)①推辭②修筑③考慮(每題1分)

解析:本題考杳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①結合語境,妥子“不接受”景公的賞賜,這里的“辭”

應理解為“推辭,拒絕二②“治”與“宮室”連用,應為動詞,“宮室”是建筑,“治”在這里譯為“修筑二

③結合語境,晏子的這段話是在說身為臣子,應該以君王、國家為先,先考慮君王、國家,再考慮自己。“安國

而度家”說的是“國家安定了,再考慮自己的家庭”?!岸取痹谶@里應讀作“du6”,譯為“考慮”。

4.①介把②語氣不譯(每題1分)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①為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應為“景公以平陰與

藁邑祿晏子”,“祿”是動詞,有“賞賜”之意,“以”在這里是介詞,譯為“把:②“寡人無事”句子結構完

整,“焉”位于句尾,是語氣詞,沒有實義。

5.D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第譯文言句子。A項翻譯正確。其中,“好”替換為“喜歡”;“飭”為通假字,

同“飾”,譯為“裝飾,打扮”。B項翻譯正確。注意“雖然”為古今異義詞,譯為“即使這樣”。“獨……

乎”替換為“難道……嗎”。C項翻譯正確。“以”在此處為介詞“用”:“然則”連詞,譯為“既然這樣,

那么";“曷以”,為賓語前置,應調(diào)整語序,將“以曷”,譯為“用什么”。D項翻譯有誤。通過句式“……

者,……也”可知,該句為判斷句,糊譯時應譯出判斷詞“是”,即“像這樣三條,是對我的賞賜,也是國君

的利益”。故答案為D項。

6.使百姓的人力困乏,使他們的財富用盡,使他們接近死亡,下面的百姓非常痛恨上面的官吏!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本句采分點:“敝”“竭”“近”均為使動用法,分別譯為''使……困

乏”“使……耗盡”“使……接近”:根據(jù)前三個短句,可推斷“疾”為“痛恨”之意。每點1分,句意通順1

分。

(二)

1.

【解析】(1)得分點:“惡者”,惡吏;“胡馬”,外族;“候望之患”,候望偵查的憂患。

(2)得分點:''向化",歸向朝廷;“何罪而黜”,有什么罪過要罷黜他;“其”,表希望語氣,還是:“遣

還”,送回。

【答案】(D惡吏知道營私舞弊的禍害,外族將不會窺伺長城,邊塞沒有候望偵查的憂患。

(2)車兒一心歸向朝廷,他有什么罪過要罷黜他?還是把他送回王庭。

【參考譯文】

免除并州、涼州今年應該繳納的田租和更賦,寬大和赦免罪犯,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這樣,良吏知道

奉公守法的福氣,惡吏知道營私舞弊的禍害,胡馬將不會再暗中窺伺長城,邊塞也將沒有候望烽火的憂患。張

奐認為南匈奴單于車兒沒有能力統(tǒng)御和治理匈奴國事,于是將他軟禁,奏請朝廷改立左谷蠡王為單于?;傅巯?/p>

詔說:“《春秋》主張大居正,以君位傳子為常道。車兒一心歸向朝廷,有什么罪過要罷現(xiàn)他?送他返回王庭!”

2.

【解析】關鍵得分點:(1)“叔父,國之至親”是判斷句式。誠:確實。愛:吝惜。(2)“君,源也:臣,

流也”足判斷句。濁:使動用法,使……渾濁。而:表示轉折。

【答案】(1)叔父是皇族的至親,我對您確實沒有什么吝惜的,但是不能憑借私情胡亂地與有功之臣同等封

賞。

(2)君主,是水的源頭;群臣,是水的支流。使源頭混濁卻希望支流清澈,是不可能的事。

【參考譯文】

九月己酉日,太宗與群臣當面議定開國元勛的爵位食邑。于是各位將領紛紛爭功,議論不止?;窗餐趵钌?/p>

通說:“我在關西起兵,苜先響應義旗,現(xiàn)在房玄齡等人的功勞卻在我之上,我內(nèi)心不服?!碧谡f:“房玄齡等

人運籌帷幄,安定了大唐江山,論功行賞,功勞本來就應該在叔父之匕叔父是皇族的至親,我對您確實沒有

9

什么吝惜的,但是不能憑借私情胡亂地與有功之臣同等封賞」于是大家都心悅誠服。有人上書請求除去好佞之

人,太宗問:“奸佞之人是誰?”回答道:“臣身居草野,不能確切知道誰是奸佞之人,希望陛下對群臣說話的

時候,有時假裝惱怒加以試探,那些堅持道理.、不屈服于壓力的,便是耿直的忠臣:畏懼皇威、順從旨意的,

便是奸佞之人太宗說:“君主,是水的源頭:群臣,是水的支流。使源頭渾濁卻希望支流清澈,是不可能的

事。君主自己使用詐術,乂如何能要求豐下耿直呢!朕正以至誠之心治理天下,你的建議雖好,朕不采生?!?/p>

3.

【解析】關鍵得分點:(1)匡弼:匡正輔佐。惟:只有。幸:帝王到某地去。(2)徒:只。機:方法。多端

嘉要:頭緒繁多卻缺乏要領。

【答案】(1)現(xiàn)在留下來輔佐(天子i情勢不利,只有移動天子大駕到許地去。

(2)袁紹只想仿效周公謙恭禮待賢士,卻不懂得用人的方法。頭緒繁多卻缺乏要領,喜歡謀略,但又沒有決

斷。

【參考譯文】

建安元年秋八月,曹操在許縣,打算迎立天子。荀或說:“自從天子流離在外,將軍首先倡導興起義軍,如

今黎民白姓懷念舊的王室,應該借此時機,奉迎天子來順從民心?!庇谑遣懿傧蛭鞯铰尻栍荧I帝,瑩承等扼守

險要阻攔。曹操向董昭請問:“現(xiàn)在應當采取什么策略?”董昭說:“將軍討伐暴亂是春秋五新的功業(yè),現(xiàn)在留

下來軸佐天子情勢不利,只有移動天子大駕到許地去?!辈懿僬f:好!于是遷都許縣。獻帝下詔給袁紹,用“沒

聽說有勤王救駕的軍隊出動,只是擅自互相討伐”來責備他。袁紹上力竭力為自己辯解。此前,袁紹擔心有對

于自己不利的措施,因此想把天子遷都到鄴城,派人游說曹操,曹操拒絕了。郭嘉去見了袁紹,對袁紹的謀臣

說:“袁紹只想仿效周公謙恭禮待賢士,卻不懂得用人的方法。頭緒繁多卻缺乏要領:喜歡謀略,但又沒有決斷。

想要與他共同拯救天下的大難,建立礪工之業(yè),太困難了!”于是離開袁紹投奔了曹操。

4.

【解析】關鍵得分點:(D與:給予。更事者:經(jīng)歷這個事的人。恨:感到遺憾。(2)以:因為。數(shù):多次。

就問:去詢問。

【答案】(1)上天賜給的東西如果不去拿取,這難道不讓經(jīng)歷此事的人因為失去時機(或“在事后”)而感到

遺憾嗎!

(2)因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晉武帝就乂派張華去羊祜那里詢問伐吳的策略。

【參考譯文】

咸寧二年冬季十月,任命羊祜為征南大將軍。羊祜上疏請求討伐吳國,晉武帝很贊同羊祜的意見。但當時

朝廷大臣正在擔憂秦州、涼州地區(qū)的胡人,羊祜又上表說:“平定吳國后,胡人就安定了,現(xiàn)在應當迅速完成平

定吳匡的偉大功業(yè)?!背杏泻芏嗳瞬煌庋蜢锏囊庖姡蜢飮@息說:"世上不如意的事情,十分中常占七八分。

上天嫁給的東西如果不去拿取,這難道不讓經(jīng)歷此事的人因為失去時機而感到遺憾嗎!”只有度支尚書杜預和中

書令張華與晉武帝的意見相合,贊同羊祜的建議。咸寧四年夏季六月,蘭祜因病請求入朝,到了洛陽,晉武帝

讓他乘輦車上朝,不用參拜就賜座。羊祜當面向晉武帝陳述伐吳的計謀,武帝很贊賞。因為羊祜有病,不便于

多次上朝,晉武帝就又派張華去羊祜那里詢問伐吳的策略。晉武帝想使羊祜臥病統(tǒng)率眾將伐吳,羊祜說:“奪取

吳國不用我親自出征,但在平定吳國之后,陛下應該慎重考慮。我不敢貪圖功名,如果滅吳大事完成,委派大

臣去治理時,希望您慎重選擇合適人選「卜一月,羊祜病危,推薦杜預代替他。

(三)

-、

【參考譯文】

賢明的人同人親善是根據(jù)這個人的仁德,一般的人同人親善是根據(jù)這個人的功業(yè),品行不好的人同人親善

足根提這個人的財富。得到十匹好馬,不如得到?個伯樂;得到十把寶劍,不如得到個歐冶r;得到T?里士

地,不如得到一個圣人。舜得到皋陶后就任用他(而治理好了天下),湯得到伊尹就擁有了夏的民眾,周文王得

到呂望就征服了殷商。得到了圣人,能夠獲得的土地哪里能用里來衡量呢?

管仲被囚禁在魯國的時候,齊桓公想任用鮑叔為相。鮑叔說:“您如果想成就王霸之業(yè),那么有管夷吾在售

國,我不如他?!饼R桓公說:“管夷吾是我的仇敵,是用箭射過我的人,天能用他?!滨U叔說:“管夷吾是為他的

君主射別人的人,您如果得到他,任用他為臣,他也會為您射別人?!饼R桓公不聽,堅持要任用鮑叔為相。鮑叔

堅決拒絕為相,最后,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的意見。于是派人告訴魯國說:“管夷吾是我的仇敵,希望能得到他,

親手把他殺死魯君答應了,派官吏用皮革套住管仲的雙手,用膠粘上他的眼睛,把他裝在大皮口袋里,放在

10

車上(給齊國送去)。到了齊國邊境,齊恒公派人用朝車來迎接管仲,點起火把祛除不祥,殺了公豬舉行血祭,

讓他自由地跟自己一起回到國都。(齊桓公)命令主管官吏打掃宗廟,設置座席與幾案,把管仲舉薦給祖先,說:

“自從我聽了管夷吾的言論,眼睛越發(fā)明亮,耳朵越發(fā)靈敏。我不敢擅自決定(是否任用他為相),冒昧地以此

告請先君。”齊桓公說完,就回過頭來命令管仲說:“夷吾輔佐我!"管仲退避了幾步,向齊桓公再拜口「頭,

接受了命令,而后離開了宗廟。管仲治理齊國,只要做事有功,齊桓公就一定先賞鮑叔,說:“使齊國得到管

子的是鮑叔??!”齊桓公可以說是知道如何行賞了。凡是行賞,應該賞賜根本,賞蜴根本,過失就無從發(fā)生了。

孫叔敖和沈尹莖彼此交好。孫叔敖到郢都三年,名聲不為人所知,美德不為人所了解。沈尹莖對孫叔放說:

“陳說道理能使人聽從,所提方法策略物實能夠實行,能使君主向上稱三天下,向下稱新諸侯,這方面我不如

你。隨順社會,附和世俗,陳說道理調(diào)和其中,來迎合君主的心意,這萬而你不如我。你為什么不先回去耕田

隱居呢?我將為你在這里游說打點?!鄙蛞o在郢都奔走了五年,楚王想任用他為令尹。沈尹莖推辭說:“期思

有個叫孫叔敖的草野之民,是個圣人。請您一定要任用他,我比不上他。”于是楚王派人用王車去接孫叔敖,任

用他做了令尹,過了十二年楚莊主成就了即業(yè),這是沈尹莖的功勞?。]有比舉薦賢才更大的功勞了。

1.

答案:(1)用膠粘?。?)做,行(3)根本(4)稱霸(每題1分)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解題時,要結合語境綜合分析,同時注意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1)

句,首先聯(lián)系語境可知,魯國把管仲當成犯人送到齊國,并用各種器具來束縛管仲,且“膠”后有賓語“才',

故這里的“膠”名詞活用為動詞,譯為“用膠粘住”。(2)句,“舉事”是動賓結構,“舉”在這里應理解為“做,

行”。(3)句,聯(lián)系上文語境,管仲一旦有功勞,齊桓公一定會先賞賜鮑叔,因為管仲是鮑叔舉薦給齊桓公的,

鮑叔可以說是管仲得以在齊桓公治下立功的“基礎,根本”,因此“本”在這里應解釋為“根本”。(4)句,“莊

王霸”中,“霸”緊跟主語后,作謂語,“霸”是動詞,譯為“稱霸”。

2.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文言實詞重點考查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扇照Z意

分析法判斷,即根據(jù)上下文的具體語境耒判定某個詞語的具體含義:也可用聯(lián)想推斷法或語法分析法得出答案。

A項可用語法分析法確定詞語含義?!肮茏印笔谴司渲髡Z,“束縛”如果譯為“約束”,后面應該有賓語,但

句中沒有,所以“束縛”不是“約束”的意思。聯(lián)系上下文語境可知,這里的“束縛”應是“被囚禁”的急思。

A項錯誤。B項可用聯(lián)想推斷法。由《齊桓晉文之事》“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

之?'對曰:'將以釁鐘。'”可知,“蚌”有“祭祀”的意思,且“犧”是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故句中的“釁”

也是“祭祀”的意思。B項正確。C項,可聯(lián)想《陳太丘與友期行》中“元方入門不顧”,“顧”意為“回頭看”。

代入此句中,此句意為“齊桓公回頭看著管仲說”,句意通順。C項正確。D項可以用語意分析法判定?!敖印?/p>

有“交接”的意思,再申為“附和”,“接俗”即“附和世俗”,符合語境。D項正確。故答案為A項。

3.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解答此類題應聯(lián)系語境,注意選項中詞義的褒貶、詞類活用是否正

確,對特殊句式的翻譯是否恰當。A項,“善”有“友好,親善”的意思,“善人”就是與人親善?!耙浴焙?/p>

有賓語,為介詞:聯(lián)系下文“以事”“以財”,這里的賓語“人”同“仁”,指仁德。A項正確。B項,“若”

是“如果”的意思,“臣”在這里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是“以……為臣,把……作為臣子”的意思。B項正確。

C項,聯(lián)系上文語境,齊桓公“強相鮑叔”,鮑叔向齊桓公舉薦了管仲,并未接受相位。因此'‘辭"在這里應

解釋為“拒絕",而非''辭官"。C項錯誤。D項,“進賢”意為“舉薦賢才”,“賢”在這里形容詞作名詞。

“功無大乎進賢”是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無大乎進賢之功”,選項翻譯時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梳理了句

了。D項正確。故答案為C項。

4.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內(nèi)容。閱讀議論性的文言文,要明確作者表達的觀點,理解作者為表達觀

點所引用的史實材料。A項,對應原文第一段。作者先提出觀點一一“善人”要講究方法,接著用良馬與泊樂、

良劍與歐冶的關系來證明觀點。A項正確。B項,“不但不任用管子,還想親手把他殺死”斷章取義。由原文第

二段,鮑叔向齊桓公舉薦管仲,“桓公果聽之”可知,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的建議要重用管仲。宣稱管仲是自己

的仇人,要殺死管仲,是齊桓公為了得到管仲而使用的計策,并不是真的想殺死他。B項錯誤。C項,根據(jù)原文

11

第三段“叔敖游于郢三年,聲問不知,修行不聞”可知,孫叔敖游于郢三年卻不為人所知,根據(jù)沈尹莖的話''吾

將為子游”及“王必用之,臣不若也”可知,沈尹莖以退為進舉薦孫叔敖,根據(jù)“十二年而莊王箱”可知在孫

叔敖的輔佐下,莊王成就了霸業(yè)。C項正確。D項,第一段提出觀點后,用“夫得圣人,豈有里數(shù)哉?”一句引

出下文,在舉管子、鮑叔、孫叔敖和沈尹莖的例子后,作者用“功無大乎進賢”與之照應,再次證明自己的觀

點,令人信服。D項正確。故答案為B項。

5.⑴

答案:管夷吾是我的仇敵,是用箭對過我的人,不能用他。

(2)

答案:自從我聽了管夷吾的言論,眼睛越發(fā)明亮,耳朵越發(fā)靈敏。我不敢擅自決定(是否任用他為相),冒

昧地以此告請先君。

(3)

答案;陳說道理能使人聽從,所提方法策略確實能夠實行,能使君二向上稱王天下,向下稱霸諸侯,這方

面我不如你。

(4)

答案:你為什么不先回去耕田隱居呢?我將為你在這里游說打點。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解答此類題目,要確保字字落實,文通句順,尤其要注意句4的實

詞、虛詞和特殊句式,抓住每個得分點,(1)句采分點:“賊”是“仇敵”的意思;“……,……也”的判斷句

式要譯出:“不可”后省略了賓語,要補充出來。每點1分,句意通順:分。(2)句采分點:“益”是“更加,

越發(fā)”的意思:“弗敢?!保恫軇フ搼?zhàn)》中的“弗敢?!币鉃椤安桓要氉韵碛?,聯(lián)系語境,這里應該是重大

決策“不敢獨斷專行”。每點1分,句意通順2分。(3)句采分點:“上”“下”是名詞作狀語;“方術”是"方

法策略”的意思:“信”是“確實”的意思。每點1分,句意通順1分。(4)句采分點:“何以不……乎?”是

反問句,譯為“為什么不……呢?”:“游”有“游說”之意,聯(lián)系語境可知這里指沈尹莖要幫孫叔敖打點關

系、推薦他。每點1分,句意通順2分,

—、

【參考譯文】

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的人,竭盡自己的心力了解事物的原理,對天下所有的言論,都探窕挖掘它的根本原

理來了解它的對錯得失的原因。浩然,是很強勢的水流行進時的情狀。氣,是使身體充盈的東西。本來是很強

大的像強勢水流行進的樣子,不養(yǎng)它就會衰竭,只有孟子善于養(yǎng)氣,使它像開始那樣充盈。只有善于分析別人

的言語,才能夠明曉道義,而且對于天下的事再沒有疑惑;養(yǎng)氣,就能輔助道義,而且對于天下事再沒有畏懼

的。這是他擔當重任,能不使他的心意驚動的原因。

6.

答案:(1)推究,探究(2)充實,充盈(3)衰竭(每題1分)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1)句,分析句子,“究極其理”中“究極”是謂語,“其理”

是賓語,指道理、原理。因此“究”應譯為“推究,探究”。⑵句,聯(lián)系語境,這句話解釋的是“氣”的內(nèi)涵,

“充”應理解為“充實,充盈”,即“氣是讓身體充盈的東西”。(3)句,依舊是解釋“氣”,“失養(yǎng)故餒”說

的是身體失去“氣”會怎么樣,“餒”在這里應為“衰竭”?,F(xiàn)代漢語口的“氣餒”也有此義。

7.

答案:(])蓋惟知言/則有以明夫道義/而于天下之事無所疑/養(yǎng)氣/則有以配夫道義/而于天下之

事無所懼(每斷對兩處得1分:斷對五處得3分)

解析:考查文言斷句。聯(lián)系語境,語段講的是“知言”和“養(yǎng)氣”。再分析句子,“蓋惟知言”,是開始講“知

言”,“知言”是動真結構句,后面可以斷開。“則”是承接連詞,后面的“有以明大道義”是“知言”的結果。

“而"是承接連詞,”于天下之事無所疑”是“知言”的另一個結果,“而”前面應斷開?!梆B(yǎng)氣”是語段的另一

個話題,后面的句子也是“則有以……,而于天下之事無所……\應在"則”和“而”前斷開。

(2)

答案:只有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語,才能夠明曉道義,而且對于天下的事再沒有疑惑:養(yǎng)氣,才能輔助道義,

而且對于天下事再沒有畏懼的。

解析:考查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句中,“有以”是“有用來……的”,按現(xiàn)代漢語習慣應翻譯成“能夠”;

“無所”意為“沒有……的”。每點1分,句意通順1分。

12

(3)答案:①知言,能明道義,(1分)于事無疑;(1分)②養(yǎng)氣,能配道義,(1分)于事無懼。(1分)

解析:考查理解句子含意,歸納概括文中要點。語段的結構很清晰,分別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