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專題-7_第1頁
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專題-7_第2頁
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專題-7_第3頁
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專題-7_第4頁
高考語文模擬試卷分類匯編文言文閱讀專題-7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湖南省各地區(qū)2009屆高三期末語文卷精編

-文言文閱讀專題

(湖南省湘潭市2008/2009學(xué)年度高三期末調(diào)研考試)

三、文言文閱讀(21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翻譯題9分,簡答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0?14題。

豐樂亭記歐陽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

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溺然⑴而仰出。俯仰左右,孵而樂之。于是疏泉雷

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間。

滁于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被李璟兵②十五萬于清流山下,

生擒其將皇甫暉、姚鳳于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修嘗考其山川,琴其圖記,個高以望清流

之關(guān),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者,蓋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內(nèi)分裂,豪杰并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數(shù)!及宋受天命,圣人

出而四海一。向之憑恃險阻,鏟削消磨③,百年之間,溪然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

遺老盡矣。今滁介江淮之間,務(wù)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于瞰畝衣食,

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yǎng)生息,涵典◎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闈。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

而望山,俯而聽泉,報幽芳而蔭喬木,風(fēng)霜冰雪,刻露⑤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

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跒楸酒渖酱?,道其風(fēng)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

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予以名其亭焉。

注:①溺然:水盛大的樣子。②周師破李璟兵:后周出兵由趙匡胤指揮,進(jìn)攻南唐,在

滁州的清流關(guān)大敗之。南唐主李璟割地求和。③鏟削消磨:削平削滅。④涵煦:滋潤化育。

⑤刻露:清晰地顯露出來。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俯仰左右,顧而樂之顧:回頭B.升高以望清流之關(guān)升:登上

C.修嘗考其山川,垓其圖記按:察看D.遂節(jié)以名其亭焉書:寫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問港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講

B.而故老皆無在者,應(yīng)天下之平久矣尊失強援,不能獨完

C.因為本其山川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12.下引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賞析,木正確的一項是

A.這篇散文,融記敘、議論、抒情和描寫于一體,以“樂”開篇,以“樂”終結(jié),

“樂”貫串始終,景怡人,情動人,理啟人。

B.文中除記述建豐樂亭的經(jīng)過及與滁人共游之樂外,還描繪了滁州從戰(zhàn)亂到和平

的變遷,從而寄托了安定來之不易,應(yīng)予珍惜之意。

C.在這篇散文中,作者援引史實,通過寫景、議論、記敘,達(dá)到突出頌揚趙宋王

朝統(tǒng)一天下的功德的寫作目的。

D.作者歐陽修時為滁州刺史,是朝廷命官,他體察民情,關(guān)心百姓疾苦,將滁州

治理得井然有序,與百姓相處和諧,關(guān)系融洽,于是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1)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

(2)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

(3)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

14.有人說《醉翁亭記》讓人跟著“醉”,他的《豐樂亭記》則讓人跟著“樂”,兩文

不愧為傳世的姊妹篇。請簡析歐陽修“樂”的理由。(3分)

9.I)(A項屬于無中生有的信息,文中沒有說主要原因;B項表述過于絕對。C項屬于無中

生有信息,文中沒有說“藍(lán)圖”計劃取得的成績。)10.A(顧,看)

11.B(A.“之于”的合音;“之乎”的合音。B.都表原因C于是;依靠D.于是;竟然)

(重點落在“豐樂”二字上,歌頌宋初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

13.(1)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覺得甘甜。

(2)我來到這里,喜歡它地方僻靜而公事簡少,乂愛它的民風(fēng)安恬閑適。

(3)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一起抬頭望山,低首聽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

在大樹的濃蔭下休息。

14.(1)處地之“樂”(滁州泉水甘甜,景色優(yōu)美。在自然賜“樂”的基礎(chǔ)上,又用人力去

創(chuàng)造“樂”,去豐富“樂:”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保?/p>

(2)處時之“樂”(機遇與幸運?!鞍泊素S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3)處人之“樂”(他體察民情,關(guān)心百姓疾苦,將滁州治理得井然有序,與百姓相處

和諧,關(guān)系融洽,于是他才得以“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幸其民樂其歲物

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每點1分,意近即可)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覺得甘甜。向滁州人打聽泉水的所

在地,就在距離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處。它的上面是豐山,高聳地矗立著:下面是深谷,

幽暗地潛藏著;中間有一股清泉,水勢洶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都看過,很愛這里的風(fēng)

景。于是我就叫人破通泉水,臺開石頭,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就同滁州人在那里游賞。

滁州在五代戰(zhàn)亂的時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當(dāng)年,太祖皇帝曾率領(lǐng)后周的軍隊在清流

山下打敗李璟的兵馬十五萬人,活捉南唐將領(lǐng)皇甫暉、姚鳳于滁州東門之外,于是平定了滁

州。我曾經(jīng)考察過當(dāng)?shù)氐纳酱ㄐ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處了望清流關(guān),希望能找到皇甫暉、

姚鳳被擒的地方。但當(dāng)年親歷戰(zhàn)事的人都不在了,原來天下太平已經(jīng)很久了啊。自從唐代政

治頹效,海內(nèi)四分五裂,大F豪杰并起,相互爭奪,到處都是我對政權(quán),數(shù)也數(shù)不清。到『

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四海統(tǒng)一。過去憑借山川險阻稱王稱霸的人,都被鏟平消滅,百

年之間,冷清清地只見清流山依舊高聳,清流河仍然清澈。想詢問當(dāng)時的戰(zhàn)爭情況,而那些

經(jīng)歷過的人都早已死去了。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間,地方偏修,是船只車柄、商賈游客都

很少到的地方。百姓生下來就不見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種地,穿衣吃飯,養(yǎng)老送終。誰

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如雨露滋泗、陽光普照達(dá)百年之久呢!

我來到這里,喜歡它地方僻靜而公事簡少,又愛它的民風(fēng)安恬閑適。既已在山谷間找到

這樣的甘泉,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抬頭望山,低首聽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

在大樹的濃蔭下休息,秋迎風(fēng)霜,冬賞冰雪。秋冬的刻削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時的風(fēng)

光,無一不令人喜愛。民眾也為年年谷物的豐收成熟而高興,樂意與我同游。于是為他們推

求這里的山川形勝,敘述這里風(fēng)俗的美好,使民眾知道能夠安享豐年的歡樂,是因為有幸生

于這太平無事的時代。而宣揚皇上的恩德,和民眾共享歡樂,這是刺史職責(zé)范圍內(nèi)的事。于

是便寫了這篇文幸,并給亭子起名為豐樂。

(湖南省雅禮中學(xué)2008/2009學(xué)年度高三期末考試)

三、文言文閱讀(21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翻譯題9分,簡答題3分)

別弟文(清)施補華

光緒八年十月,施子之弟自喀什嘴爾還湖州,施子飲之以酒,告之日:

吾家故寒敝也,今之所有已為異數(shù)矣。夫巨富中落,而余千金之產(chǎn),湫然不可為生;貧

人得十金以為資本,則左宜右有[1],所處之勢異,所操之術(shù)殊也。此行歸資之外,旗數(shù)百

金,豈非貧人之雄乎?以此坐市上權(quán)量百貨,賤入貴出,逐什一之利,終歲之所獲,足以贍

妻子。營心與力,非所恥也,賢于為官者奪民以肥己。

吾憶道光二十又九年,吾父棄養(yǎng),吾年十五歲,爾年九歲。家無一笥衣、一貫泉[2],租屋

而居,月償其值。歲又大兇,米價十倍。吾母晨起坐絡(luò)絲,率至夜半,得泉一百,氽米作粥,

雜以菜根豆屑,母子乃得半飽。一日不絡(luò)絲,即忍饑清坐,人有問之,則曰:“已食畢矣?!?/p>

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奮,讀書不熟,至嚙其指,血斑施灑書本。爾亦拾薪擔(dān)水,任炊爨,

暇坐母側(cè),亦學(xué)絡(luò)絲。姻連族黨,恐才開口假貸,不敢至吾門,母氏亦戒勿往來,慮為所厭。

甚者議先大夫好施與,勿為子孫計,至有今日。尤笑吾讀書,渭梁謀食不暇,尚想作秀才,

取餓之道也。當(dāng)是時,視鄰里之有父而溫飽者,如天上人,爾年雖小,不應(yīng)忘之。

其后門戶稍立,咸豐十年,寇亂又作。吾隨趙忠節(jié)公守城,之同治元年,城

中糧盡,全家啖馬肉,并煮牛羊之革左之。五月城破,吾負(fù)母而逃,圣野菜充饑,

母子十月身亡寸梅。爾為賊掠幾死,脫去至家,形色非人,疾病瘡?fù)?相替而作。

其饑寒視道光之末,而頗危憂困過之。管仲告齊桓公曰:“愿君勿忘在莒[3],

臣亦念堂阜之囚[4]o”故而與他人校,則誠不足;以一身先后自校,爾亦苦盡

之甘,否極之泰矣。

老氏有言:“知足不辱?!币越袢諡檫^望則樂,猶有奢望,則導(dǎo)在其后。吾在軍中,不

無多費,然每對盛饌,念先人未及食也:每御華服,念先人未及衣也。甘在口,單在體,而

摘在心。祿養(yǎng)既不舉,得立功名天壤間,使姓氏不朽,先人而有知,含笑地下矣。蹉院中歲,

此志不衰。至于富貴之樂,不能享,亦不忍享也。

(原文有刪節(jié))

注釋:[1]左宜右有:干什么都得心應(yīng)手,順利,猶言“左右逢源”。[2]泉:錢。[3]莒

(jO):西周時諸侯國之一,其地在今山東莒縣。[4]堂阜:齊國地名,其地在今山東蒙陰

縣西北。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叱硼的一項是()

A.做數(shù)百金就:背著。

B.歲又大的兇:谷物不收,年成壞

C.祿養(yǎng)既不述逮:及

D.道在體適:舒適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母子不得半飽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恐再開口假貸臣從耳計,大王亦幸赦臣

C.以今日為過望則樂慎勿為婦死

D.則左宜右有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賞析,不氐砸的一項是(:

A.作者主張弟弟“賤入貴出,逐什一之利”來養(yǎng)活自己和妻兒,覺得這樣比做剝削百

姓的官員要強。

B.作者認(rèn)為自己之所以家道中落,是因為他的先輩不為子孫考慮計劃,他們“好施與,

勿為子孫計”。

C.作者舉管仲跟齊桓公說的話“愿君勿忘在莒,臣亦念堂阜之囚”是為了告誡弟弟:

不要忘記過去的困苦生活,要知道滿足。

D.文末作者滿懷深情地寫到父親,想到父親“未及食”、“未及衣”,沒來得及孝順

父親,便立志建立功幺,光宗耀祖。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①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奮,讀書不熟,至嚙其指,血斑斑灑書本。譯:。

②故而與他人校,則誠不足:以一身先后自校,爾亦苦盡之甘,否極之泰矣。譯:。

③以今日為過望則樂,猶有奢望,則辱在其后。

譯:。

14.作者在文章中告勸弟弟要知足,他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理由的?請分條作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D(依據(jù)第一段中“無論是航天飛機還是宇宙飛船都要經(jīng)歷返回這一恐怖歷程,返回是

航天飛行中出現(xiàn)事故較多的階段”這一句可以判斷A錯;依據(jù)第二段中一句可以判斷B

錯;依據(jù)第四段中“降到一定高度后,航天飛機可以靠機翼滑翔,而宇宙飛船則需要進(jìn)一

步減速下落,這時就需要降落傘了”一句可判斷C錯。)

10.A(意為“剩余”)

11.D(A才/卻B我們/他的C視為/為了D便,表假設(shè))

12.B(B項是別人的議論閑話)

13.①我心疼母親的勤苦,流淚督促自己發(fā)憤學(xué)習(xí),讀書不熟練(的話),甚至咬破手

指,血跡斑斑灑在書本上。(痛、自奮、至每處1分)

②所以,你與別人比較,就真的不夠富足;比較自身的今昔生活,也算是苦盡甘來、否

極泰來了。(校、先后每處1分,句子通順1分)

③把今天的生活視為超過了期望,就會快快樂樂;如果還有過分的欲望,那么恥辱隨后

就要來了。(過望、猶、其后每處1分)

14.(1)今日已經(jīng)擁有很多。(2)回憶過去的困苦生活。(3)應(yīng)當(dāng)靠自己發(fā)財致富,

建功立業(yè)。

[《別弟文》參考譯文】光緒八年十月,我的弟弟從喀什哺爾回湖州,我招待他飲酒,告

訴他說:

我們家原本寒微貧窮,今天所擁有的一切,已經(jīng)是特別好了。大富戶中道衰落,還剩

下千兩銀子的產(chǎn)業(yè),便憂愁得不能活下去;窮人得到十兩銀子作為資本,便處處得心應(yīng)手。

這是因為生活環(huán)境有異、生活方式不同。你這次遠(yuǎn)行,除了回家的盤纏之外,還軻余幾百

兩根子,難道不是窮人的雄厚資本嗎?用這些錢在市場上經(jīng)營各種貨物,賤買貴賣,追求

經(jīng)商的利潤,一年的收獲,足夠養(yǎng)育妻子兒女。憑借個人的心力發(fā)財致富,不是丟人的事,

勝過當(dāng)官的人盤剝百姓養(yǎng)肥自己。

我記得道光二十九年,咱父親去世,我十五歲,你九歲。家中沒有一箱衣、一貫錢,

租賃房屋居住,按月交納房租。那年又大鬧糧荒,米價漲了十倍。咱母親早晨起來就坐著

纏絲,常常干到半夜,得到一百文錢,買來煮粥,摻些菜根、豆末子,母子才能吃個半飽。

我心疼母親的勤苦,流淚督促自己發(fā)憤學(xué)習(xí),讀書不熟練就責(zé)備自己,甚至咬破手指,血

跡斑斑灑在書本上。你也拾柴挑水,燒火做飯,有空就坐在母親身邊,也學(xué)纏絲。親戚宗

族,害怕我們開口借錢,不敢來我們家,母親也告誡我們不要與他們來往,擔(dān)心惹他們討

厭。有的人甚至議論說我們的先輩好施舍財物,不為子孫考慮,以致有今天的窮困。他們

掙別嘲笑我讀書,說我糊口謀糧都忙不過來,還想當(dāng)秀才,真是自討挨餓。

后來家境漸漸變好,可咸豐十年,賊寇又來作亂。我跟隨趙忠節(jié)公守城,至同治元年,

城中糧盡,全家人吃馬肉,煮牛羊之皮充饑。五月,城被攻破,我背著母親逃難,挖野菜

充饑,母子二人到了十月身上仍沒有一絲棉絮。你被賊寇抓去差點死了,脫逃回家,身體

和臉色被折磨得沒有人樣。這時的饑寒交迫可比道光末年,但熊沛危險、憂傷困苦又超過

了那個時候。從前管仲曾告訴齊桓公說:“希望您不要忘記在營國的日子,我也想著在堂

阜的囚徒生活。”所以,你與別人比較,當(dāng)然是不夠富足;比較自身的今昔生活,也算是

苦盡甘來、否極泰來了。

老子說過:“知道滿足就不會有恥晝?!卑呀裉斓纳钜暈槌^了期望,就會快快樂

樂;如果還有過分的欲望,那么恥辱隨后就要來了。我在軍隊中,不是沒有很多費用,但

是每當(dāng)面對豐盛的飯食,就想起先父未曾吃到;每當(dāng)穿上華麗的衣服,就想到先父未曾穿

過。美味甘甜在口中,衣服舒適在身上,卻痛在心里。既然沒來得及以俸祿來孝養(yǎng)父親,

若能在天地之間建立功名,使姓氏流傳不朽,祖先有知,將會含笑九泉。我蹉院歲月到了

中年,但這種志向沒有衰減。至于富貴的快樂,我不能享受,也不忍心享受。

(湖南省師大附中2008/2009學(xué)年度高三期末考考試-第四次月考)

三、文言文閱讀(21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翻譯題每小題3分,簡答題3分)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題。

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為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變,棄家遁奉新山中,剃發(fā)為僧。

不數(shù)年,豎拂稱宗師。

住山二十年,從學(xué)者常百余人。臨川令胡君亦堂聞其名,廷之官舍。年余,競忽忽不白得,

遂發(fā)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還會城。獨自徜徉市肆間,

常戴布帽,曳長領(lǐng)袍,履穿踵決,拂袖翩趾行。市中兒隨觀嘩笑,人莫識也。其侄菜識之,

留止其家。久享疾良已。

山人工書法,行楷學(xué)大令、魯公,能自成家:狂草頗怪偉。亦喜畫水墨芭蕉、怪石、花、竹

及蘆雁、汀鳧,倚然無畫家町畦。人得之,爭藏彝②以為重。飲酒不能盡二升,然喜飲。貧

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飲,輒往.:往飲,輒醉。醉后墨沛淋漓,亦不甚愛惜。數(shù)往來城外僧舍,

雛僧爭嬲③。之索畫:至牽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饋遺之,亦不辭。鑒壹墾公整噠塾

壘駕二至,至亙堡;或持綾絹至,宜受之日:“吾以作襪材J以故貴顯人求山人書畫,乃反

從貧士、山僧、屠沽兒購之。

一日,忽大書“啞,'字署其門,自是對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飲益甚。或招之飲,則縮

項撫掌,笑聲啦啞然。乂喜為藏鉤拇陣之戲,賭酒勝則笑啞啞,數(shù)負(fù)則拳勝者背,笑愈啞啞

不可止,醉則往往欷股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屬北竺澹公期山就寺相見,至目大風(fēng)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頃之,澹

公持寸札日:“山人侵蚤已至。''予驚喜趣乎筍輿,冒雨行相兒,握手熟視大笑。夜宿寺中

剪燭談,山人癢不自禁,輒作手語勢。己乃索筆書幾上相酬答,燭見跋④不倦。

贊日:世多知山人,然竟無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淳郁結(jié),別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

如濕絮之遏火,無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隱約玩世,而或者目之日狂士、日高人,淺之乎知

山人也!哀哉!

【注】①八大山人:明末著名畫家朱杳晚年的自號。②棄la:收藏。③嬲nidn:糾纏。④

跋:通“芨”,蠟燭根。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胡君亦堂聞其名,延之官舍延:招請

B.履穿踵決,拂袖翻隨行決:折斷

C.倚然無畫家町畦町畦:田界:比喻規(guī)矩

D.澹公持寸札日寸札:短信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飲益甚D.乃忽狂忽喑,隱約玩世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過描寫人物言行來表現(xiàn)其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咐造了八大山人這一明代遺民形象。

B.文章重在寫八大山人工與善畫的才華和志不得伸的命運,來為天下不得志者發(fā)-嘆惋。

風(fēng)雨之口相見的情景,含蓄地表現(xiàn)了山人孤獨寂寞的心境。

D.末段模仿太史公筆法,表達(dá)了作者對八大山人的同情和山人不被世人真正了解的慨嘆。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1)弱冠遭變,棄家遁奉新山中。

譯文:.

(2)然發(fā)顯人欲以數(shù)金易一石,不可得。

譯文:.

(3)屬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見。

譯文:.

14.作者在文末慨嘆“世多知山人,然競無知山人者”,綜觀全文,世人“知”的是什么,

“無知”的是什么?的分)

“知”的是:.

無知”的是:

三、文言文翻譯

八大山人,是前代明朝的宗室,獲得生員的資格,世代居住在南昌。年輕時遭遇變故,

拋開家逃到奉新縣的山中.剃發(fā)做了僧人。沒過幾年,手持佛塵被稱為高僧。

(八大山人)住在山中二十年,跟隨他學(xué)習(xí)的經(jīng)常有一百多人。臨川縣令胡亦堂聽說他的

名聲,請他到官衙。一年多后,他。中恍惚不得意,于是發(fā)作瘋病,忽而大笑,忽而整日痛

哭。一天晚上,撕裂了自己的僧服,焚毀它,跑回了會城(南昌)。他獨自在集市中徘徊,常

謝戴著舊布帽,披看破長袍,鞋子破爛,露出腳跟,甩開袖子,像跳舞一樣輕快地行走。市

中的人跟著觀看嘲笑他,沒有人認(rèn)得出他。他的侄子認(rèn)出了他,就留他住在自己家。很長時

間,病才確實好了。

山人擅長書法,行楷學(xué)習(xí)大令(王獻(xiàn)之)、魯公(顏真卿),能夠自成一家;寫的狂草非常

怪異而有氣勢。也喜歡畫水圣芭蕉、怪石、花、竹及蘆雁、汀鳧(野鴨),自由自在而不受畫

家規(guī)矩的約束。人們得到了他的畫都爭著收藏,把它看得很貴重。他喝酒不能喝完二升,但

是喜歡飲酒。苴困的讀書人或市井中屠殺牲畜、買酒水的人,邀請他喝酒,他就去:每次去

喝酒總是喝醉。喝醉后創(chuàng)作時墨汁淋漓,也不很愛惜(自己的作品)。八大山人多次到城外僧

舍去,小和尚爭著糾纏他索要畫作,到拉扯他的衣袖衣襟的地步,山人也不拒絕。朋友中有

人贈送他財物.他也不推辭。然而選官貴人想要用幾兩銀子換一張石畫,也得不到:有人拿

綾絹來,他徑直接受,說:“我拿它做襪子的材料?!币虼?,達(dá)官貴人求他的書畫,竟然反而

要從貧士或僧人、宰殺牲畜的、賣酒的那兒買到。

一天,他忽然在門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啞字,從此對人不說一句話,然而喜歡笑并

且更喜歡喝酒了。有人請他喝酒,他就縮著脖子、拍著手掌‘‘啞啞"地笑。乂喜歡游戲猜拳,

賭酒勝了就“啞啞”地笑,輸?shù)枚嗔司陀萌騽僬叩暮蟊?笑聲更加“啞啞”地不可停止,

喝醉了就常常嘆息落淚。

我客居南昌,非常仰慕八大山人,就囑托北竺澹公約山人前往山寺相見,到這一天,

大風(fēng)下大雨,我料想山人一定不會出門,不一會兒,澹公拿著短信說:“山人天剛亮就已經(jīng)

到了。“我又驚又喜,急忙叫了一頂竹轎,冒著雨前去見他,握著手仔細(xì)對視大笑。夜里在

山中住宿?點燭交談,八大山人猶如身體發(fā)癢忍不住地想要與人交流,就借助手勢進(jìn)行表達(dá)。

隨后竟然索要筆在桌上寫字來酬答我,直到蠟燭燃盡露出燭根也不知疲倦。

我認(rèn)為:世上認(rèn)識八大山人的人很多,但竟沒有一個真正了解他的人。山人1心中情感

憤激郁結(jié),另有無法自我排遣的緣故。如同巨石阻擋了泉水,如同濕絮阻遏了烈火,沒有什

么辦法,就忽狂忽啞,依稀有玩世的態(tài)度,而有的人看待他,說是狂士,說是高人,他們對

山人的了解真是太淺了呀!可悲啊!

(選自邵長衡《八大山人傳》,有胴節(jié))

10.B/決:裂開

11.C/A之:前項,助詞,不譯;后項,指示代詞,這。B以:前項,介詞,拿(它):后項,

連詞,表并列。c而:均為連詞,表遞進(jìn),并且。D乃:前項,副詞,表相承,就;后

項,指示代詞,這樣。

12.B/“文章重在寫八大山人工書善畫的才華和志不得伸的命運”不當(dāng),本文的寫作重點

是八大山人狂悖言行下的內(nèi)心苦痛;本文的寫作目的也并非“為天下不得志者發(fā)一嘆

惋”。

13.(1)年輕時遭遇變故,拋開家逃到奉新縣的山中。(2)然而達(dá)官貴人想要用幾兩銀子換一

張石畫,卻得不到。(3)囑托北竺澹公約八大山人前往山寺相見。

14.“知,,的是:八大山人外表的嫌狂(怪誕的言行)和藝術(shù)的成就(2分):“無知”的是:

八大山人經(jīng)歷家國破敗的內(nèi)心苦痛。(1分)

(湖南省普通高中2008/2009學(xué)年度高三期末模擬考考試)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吳起者,衛(wèi)人也,好用兵。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曾疑之。吳起于是

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魯人或惡吳起日:“起

之為人,猜忍人也。其少時,鄉(xiāng)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余人。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

將。夫曾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者矣。且曾、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

魯君疑之,謝吳起。

吳起于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文侯問李克曰:“吳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貪而好色,

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為將,臥不設(shè)席,行不

騎乘,與士卒分勞苦。文侯以吳起善用兵,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魏文侯既卒,起事

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日:“關(guān)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起對日:“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笔胶钤唬骸吧??!碧镂募人溃?/p>

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因與武侯言曰:“夫吳起賢人也。臣竊恐起之無留心也。試

延以公主,以此卜之?!眳且膊忿o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dāng)馈?/p>

是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yuǎn)者,以撫希戰(zhàn)斗之士。要

在強兵,破馳說之言縱橫者。故斐之責(zé)感盡欲害吳起。及悼王比,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

吳起走之王尸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日;世俗所杯師旅,皆道《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弁論,論其行事所施設(shè)者,話日;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眳瞧鹫f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

少恩亡其軀。悲夫!

(節(jié)選自《史記?吳起列傳》)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魯君疑之,謝吳起謝:感謝

B、起事其子武侯事:侍奉

C、公叔為相,阿豌公主尚:臣娶君女

D、明法審令,事不急之官捐:捐棄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①吳起取齊女為妻,加魯疑之

②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B、①起之為人,猜忍人也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①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D、①臣竊恐起之無留心電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吳起“善于打戰(zhàn)”和“殘暴無義”是

A、將而攻齊,大破之

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

B、臥不設(shè)席,行不騎乘

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yuǎn)者

C、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

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D、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

吳起于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國進(jìn)攻魯國時,魯國想用吳起做將軍,又因吳起娶了齊國女子為妻而猜疑他。

B、魏文侯聽說吳起賢明,又很有軍事才能,就重用吳起為將軍,讓他率軍進(jìn)攻秦國,奪

取了五座城池。

C、吳起在楚國擔(dān)任相職,申明法度,賞罰分明,裁減閑職,廢除部分貴族爵位,觸犯了

王室大臣的利益,最終招致殺身之禍。

D、太史公借俗語“能做的人未必能說,能說的人未必能做",對吳起的為人作了一個比較

客觀的評價。

第n卷(共ii4分)

四.(共21分)

13.把上面文言文材料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每小題3分)

(1)吳起于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

(2)魯卒以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

(3)吳起果辭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9、(辭退、摒棄、屏退。)

10、C(A.連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譯為“卻”:B.均為結(jié)構(gòu)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C.①

表承接,譯為"就"或“于是",②表轉(zhuǎn)折,譯為“卻”:D.均為助詞,表陳述語氣。)

11、A

12、B"魏文侯聽說吳起賢明”錯,李克說“起貪而好色”。)

四.(共21分)

13、把上面文言文材料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每小題3分)

(1)吳起在這時想要謀求功名,丁是(就)殺/他的妻子,來表明自己不依附齊國。

(2)魯國最后任命吳起為將。吳起率兵攻打齊軍,(徹底)擊敗了齊軍。

(3)吳起果然拒絕了魏武侯.武侯對他產(chǎn)生了懷疑而不相信他了v

(湖南省衡陽市2008/2009學(xué)年度高三聯(lián)合考試)

三、文言文閱讀(20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翻譯題9分,簡答題2分)

閱讀下面這段文言文,完成10—14題。

與于襄陽書韓愈

七月三日,將仕郎守國于四“博士韓愈,謙奉書尚書閣T:

士之能享大名、顯當(dāng)世者,英不有先達(dá)之士,負(fù)天下之望者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

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進(jìn)之士,負(fù)天下之望者為之后.焉。莫為之前,雖美而不彰:莫為之后,

雖盛而不傳。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須也。然而千百載乃一相遇焉!豈上之人無可援,下之人

無可推歟?何其相須之般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負(fù)其能不肯諂其上,上之人負(fù)其位不肯

顧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窮,盛往無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為皆過也。未嘗干之,不可謂

上無其人:未嘗求之,不可謂下無其人。愈之誦此言久矣,未嘗敢以聞于人。

側(cè)聞閣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獨行,道方而事實,卷舒不隨乎時,文武唯其所用,豈愈所謂

其人般?抑未聞后進(jìn)之士,有逼之于左右,獲禮于門下者,豈求之而未得耶?將志存乎立功,

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人,未暇禮邪?何其宜聞而久不聞也。

愈雖不材,其自處不敢后于恒人。閣下將求之而未得歟?古人有言:''請自愧始?!雹诤?/p>

者惟朝夕芻米仆貸之資是急,不過費閣下一朝之字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專乎

報主,雖遇其人,未暇禮焉”,則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齷齪者,既不足以語之,蠢落奇?zhèn)?/p>

之人,又不能聽焉,則信乎命之窮也!謹(jǐn)獻(xiàn)舊所為文一十八首。如賜覽觀,亦足知其志之所

存。愈恐懼再拜。(選自〈古文觀止〉)

[注]①于襄陽,名由頁,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過褒州大都督,故稱于爽陽。②

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賢才,問計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請自隗始!”

10.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氐砸的一項是

A.士之能垂體光休:美好

B.未始不相須也須:依賴

C.在下之人或其能不肯諂其上負(fù):仗恃

D.未嘗干之干:從事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負(fù)天下之望者為之前厚②積水成淵,蛟龍生厚

B.①然而千百載萬一相遇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何其相須之殷而相遇之疏也②民歸之,由水之就下

D.①亦足知若志之所存②余亦悔隨名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12.下列對原文的理解,不生碩的一項是()

A.作者在文中既表現(xiàn)了自己積極仕進(jìn)的心情,又對達(dá)官貴人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B.作者認(rèn)為,讀書人享有大名的原因,是有通顯而負(fù)天下眾望的人做其引導(dǎo)者。

C.作者認(rèn)為,是下位之人恃才傲物、上位之人不肯屈尊F顧導(dǎo)致二者不能“相須”。

D.作者認(rèn)為,自己雖然不是人才,可是立身處世從來不敢落后于那些一般的人。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⑴莫為之前,雖美而不彰

⑵未聞后進(jìn)之士,有遇之于左右

⑶愈今者惟朝夕芻米仆賃之資是急

14.從文章內(nèi)容來看,韓愈寫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2分)

O

三、文言文閱讀(20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翻譯題9分,簡答題2分)

10.D(干,請求)

11.D(A.語氣助詞;兼詞,于此。B.副詞,才;副詞,竟、反而。C.代詞,這樣;助詞,

取消句子獨立性。I).均為代詞,代自己。)

12.A(文章并無批評之意)

13.(1)沒有人做他的引導(dǎo)者,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會彰顯。

(2)但是沒有聽到哪個后進(jìn)之士得到您的賞識。

(3)現(xiàn)在我急需早晚買草料、買口糧、雇傭仆人、租賃房屋的資金。

14.韓愈當(dāng)時處于窮困之中,寫本文請求提攜引薦。

【附參考譯文】

七月三日,將仕郎、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韓愈,恭謹(jǐn)?shù)厣蠒o尚書閣下:

讀書人能夠享有大名、顯榮于當(dāng)世的原因,莫不白先通顯而負(fù)天下重望的人做他們的引導(dǎo)

者;讀書人能夠留卜壯美的光輝,照耀著后世的原因,也莫不有后通顯而負(fù)天下重望的人做

他們的繼承者。沒有人做他的引導(dǎo)者,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會彰顯:沒有人做他的繼承者,

即使功業(yè)盛大也不會流傳。這兩種人未嘗不互相依賴。不過這種情況要經(jīng)過千百年才能夠碰

上一次啊!難道是在上位的人沒有可以攀緣的,在下位的人沒有道得推舉的嗎?為什么互相依

賴這樣密切,而互相遇會卻這樣少呢?它的原因在于在下位的人仗恃他的才能不肯討好他上

面的人,在上位的人仗恃他的權(quán)位不肯關(guān)心他下面的人。因此有才能的人往往處于憂傷的困

頓之中,身居高們的人也沒有發(fā)出顯赫的光輝。這兩種人的行為都是不對的,沒有去請求他,

不可以說上面沒有提攜后進(jìn)的人;沒有去物色他,不可以說下面沒有值得推舉的人。我叨念

這些話好久了,沒有敢把它講給別人聽。

我從旁聽說閣下具有不平凡的才能,立身行事不同一般,道德方正而辦事講究實際,進(jìn)退

不跟著時俗轉(zhuǎn),文武人才都加以使用,難道不正是我所說的那種能引導(dǎo)后進(jìn)的人嗎!但是沒

有聽到哪個后進(jìn)之十得到您的常識.受到您了重用.難道是物色人才而沒有得到嗎?或者是

志向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報答君主上,雖然遇到可以推舉的人卻沒有空閑以禮相待嗎?

為什么應(yīng)該聽到的舉薦人才的消息而長久聽不到呢?

我雖然不是人才,可是自己立身處世從來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閣下可能是尋找人才卻沒有

得到吧?古人有句話:“(招攬人才)請從我郭隗開始」現(xiàn)在我急需早晚買草料、買口糧、雇

傭仆人、租賃房屋的資金,這些只不過花上您?天享受的費用就足夠了。如果您說“我的忐

向傾注在立功上,行事?心在報答君主上,雖然遇上可推舉的人,卻沒有空閑以禮相待”,

那就不是我韓愈所敢于?知道的。社會上狹隘而無遠(yuǎn)見的人,既然不值得把情況告訴他,磊落

而卓越偉大的人,又不肯聽我的傾訴,那我就只好相信自己命運困頓了。我恭謹(jǐn)?shù)爻噬线^去

寫的十八篇文章,如果承蒙您給看一下,也足夠了解我的志向所在。韓愈惶恐地拜兩次呈上。

(湖南省2008/2009學(xué)年度高三高考模擬題)

三、文言文閱讀(21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翻譯題每小題3分,簡答題3分)

送盂東野序

韓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fēng)學(xué)之鳴。水冬無聲,風(fēng)蕩之鳴,若躍也或激之,

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聲,或擊之鳴。入多于言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可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樂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也,擇其善鳴者,而他之鳴。金、石、絲、竹、匏、上、革、

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維天之于時也亦然,擇其善嗚者而假之鳴。是故?鳥鳴春,以雷鳴

夏,以風(fēng)鳴秋,以風(fēng)鳴冬。四時之相推敕,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蘇于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嗚者而假之鳴。其

在唐、皮,咎陶、禹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夔弗能以文辭鳴,又自假于《韶》以鳴。及之

時,五子以其歌嗚。伊尹鳴殷,周公鳴周。凡載于《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周之

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yuǎn)?!秱鳌啡眨骸按髮⒁苑蜃訛槟句h?!逼涓バ乓右院酰∑湮匆?,

莊周以其落4之辭鳴。吏,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戒孫辰、盂軻、荀卿,以道鳴者也。

楊朱、墨翟、管夷吾、姜婆、老?曬、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驕、鄒行、尸佼、孫武、張儀、

蘇秦之屬,皆以其術(shù)鳴。秦之興,李斯鳴之。漢之時,司馬迂、相如、揚雄,最其善鳴者也。

其下魏晉氏,嗚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嘗絕也。就其善者,其聲清以浮,其節(jié)數(shù)以急,其辭淫

以哀,其志弛以肆。其為言也,亂雜不無幸,將天丑其德,莫之顧耶?何為乎不明其善鳴者

也?

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jié)、李白、杜甫、李現(xiàn),皆以其所能嗚。其存而在下

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從吾游者,

李翱、張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鳴信善矣,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耶?抑將窮餓

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大矣。其在上者奚以喜,其在

下也奚以悲!東野之役于江南野,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草木之無聲風(fēng)騷之鳴撓:阻止

B.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假:憑借

C.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荒唐:廣大,漫無邊際

D.東野之饞于江南役:外放供職做官。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水之無聲,風(fēng)蕩之鳴人心于言也亦然

B.塞躍也或激之基于人也亦然

C.其聲清以浮是故名鳥鳴春

D.凡出乎口咽為聲者其為言也亂雜畫無章

12.下列各項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一篇闡發(fā)文學(xué)創(chuàng)作原理的獨具一格的贈言,從內(nèi)容到表達(dá)形式都令人嘆為觀

止。

B.本文旁征博引.始終同繞“鳴”字做文章,從自然界到人類.層層剝筍.得出“勸”

^IE.

/S*o

C.在韓愈看來,無論是政治家、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只要有“文辭”傳世的,皆是“善

鳴者二

D.韓愈對歷史上各時期的善鳴者都給予了充分肯定,從而自然地引出對孟東野詩作的

推崇。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譯文:,

(2)將天丑其德莫之顧耶?

譯文:.

(3)其在下者奚以悲!

譯文:.

14.從本文來看,韓愈在先秦諸子中特別推崇誰?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

10.A11.A12.D

13.(1)大凡事物得不到平衡就要發(fā)出聲音。

(2)大概是上天認(rèn)為這個時代德行丑惡而不愿顧念他們吧?

(3)他們身處下位又何足為悲!

14.孔子。①作者只對“孔子之徒”有“其聲大而遠(yuǎn)”的評價。②且引用《傳》中的話來寫

孔子“善鳴”,再用感嘆句突出強調(diào)。

(湖南省長沙一中2008/2009學(xué)年度高三期末考-第五次月考)

三、文言文閱讀(21分,其中選擇題每小題3分,翻譯題9分,簡答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文與可畫賞色谷偃竹記①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jié)葉具焉。自蜩腹蛇始②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

今畫者乃節(jié)節(jié)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望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小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

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

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nèi)外不一,心乎不相

應(yīng),不學(xué)之過也。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予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yǎng)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

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耶?”子由未嘗畫也,故得

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綠素而請者。足相躡亍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

罵曰:“吾將以為襪J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余為徐州。與可以書遺余

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力可往求之。襪材當(dāng)萃于予矣?!皶矎?fù)寫一詩,

其略云:”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庇柚^與可:“竹長萬尺,當(dāng)用絹二百五十匹,

知公倦于筆說,愿得此絹而已?!迸c可無以答,則日:“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余因

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迸c可笑日:“蘇子辯矣,然二百

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黃彗谷偃竹遺予日:“此竹數(shù)尺耳.而有萬尺之勢?!?/p>

貿(mào)等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蓊等谷》其一也。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

斤斧何曾救絆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迸c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

發(fā)函得詩,大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于陳州。是歲七月七日,子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

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

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選自《中國歷代散文選》北京出版社1980年12月版)

注:①文同:字與可,宋代著名畫家,擅長畫竹。他與蘇弒是表兄弟。費雪:yund

ang,是一種學(xué)粗節(jié)長的大竹。黃雪谷:地名,在洋州,谷中多賈彗竹,故名。②蜩,是蟬。

蛇蝌,是蛇腹下的橫鱗。蜩腹蛇端,指竹筍節(jié)節(jié)環(huán)生的形狀,好像蜂腹下的條紋和蛇腹下的

橫鱗。③彭城:即徐州。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輪扃,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與:連詞,和,同。

B.急起從之,振筆直理遂:完成

C.襪材當(dāng)舉于子矣萃:會集

D.士大夫傳之以為?筆口實:話柄

II.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日以所畫蓊曾谷偃竹道于

⑷賓客至葡相如門謝罪

以見與可于子親厚無可如此也

予寺仆碑,又以悲夫百書之不存

C.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犁竹乎

華不憐公子姊邪

D.士大夫傳之?歲口實

相如既歸,趙王??賢大夫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寫出了文同高明的畫淪、高趣的畫技和高尚的畫品,寫出了作者自己與文同的

友誼之深,情感之厚:文章看去好像隨之揮耳,卻是形散神凝.

B.文幸的第一段,高度諂價文同的畫竹主張和畫竹實踐。接著由第二段的“并得其法”

引出文章的第三段,敘寫作者與文同關(guān)于畫竹的書信、詩歌往來的故事,進(jìn)而高度評價文同

的畫品、畫德。

C.文幸前半部分側(cè)重于敘事,后半部分側(cè)重于說理,全文是以畫竹為線索來組織安排材

料的。整篇文章生活氣息濃厚,感情色彩強烈。

D.作者引用有關(guān)曹操的典故,體現(xiàn)的是他與文同之間的“親厚無間”。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每小題3分)

(1)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

譯文:

(2)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nèi)外不一,心手不相應(yīng),不學(xué)之過也。

譯文:

(3)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

譯文:

14.本文題為繪畫記,而它實際上是■■篇紀(jì)念文章,請結(jié)合全文,說說作者從哪些方面來表

現(xiàn)他對文與可這位詩人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的追懷、悼念的。

答:

10.A11.D12.C

13.(1)所以畫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筆來仔細(xì)看,就看到了他所想

畫的竹子。

(2)既然心里明白這樣做的道理卻不能做到這樣的原因,是由于內(nèi)外不一,心與手不

相適應(yīng),沒有學(xué)習(xí)的過錯啊。

(3)子由不曾作過畫,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蘊。象我這樣的人,哪里僅僅是得到他的

意蘊,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

14.(1)文章寫了文同高明的畫論、高超的畫技和高尚的畫品,從而體現(xiàn)出作者對友人

逝去的沉痛悼念。

(2)文章又寫到他們寫文章贈答,用詩歌唱和,表明了作者與文同的友誼之深,情感

之厚,也是以當(dāng)初的詼諧笑樂反襯今日追懷、悼念的沉痛與悲哀。

(3)文末寫到蘇軾晾曬書畫,看到了文同送給他的《賞筲谷偃竹》,感傷故舊不禁痛

哭失聲

(湖南省邵東一中2008/2009學(xué)年度高三期末考-第五次月考)

三、(12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題。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管

仲)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

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

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懊?/p>

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

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存禮犯義,其原皆生于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

是謂國恥。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調(diào)于歲寒,

雞鳴不已于風(fēng)雨,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頃讀《顏錯家訓(xùn)》有云:“齊朝一士夫

嘗謂吾日:,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花琶,稍欲通解,以此伏

事公卿,無不寵愛。'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yè)自致卿相,亦不愿汝

曹為之?!班岛酰≈撇坏靡讯擞趤y世,優(yōu)為此音,彼悶然蝸于世者,能無愧哉!羅仲素

日:教化者朝廷之光務(wù),廉恥者士人之美節(jié);風(fēng)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

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fēng)俗。

古人治軍之道,未有不本于廉恥者?!秴亲印啡眨骸胺仓茋诬?,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

使有恥也。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zhàn),在小足以守矣?!啊段究澴印费裕骸皣赜写刃⒘異u之俗,

則可以死易生!”《后漢書》:"張奐為安定屬國都尉,羌豪帥感負(fù)恩德,上馬二十匹,先零

首長又遣金^八枚,奐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諸羌前,以酒的地目:'使馬如羊,不以入庭;使

金如粟,不以入懷。'悉以金馬還之。羌性貪而貴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財貨,為所患苦,

及奐正身潔己,威化大行?!傍Q呼!自古以來,邊事之?dāng)?,有不始于貪求者哉?/p>

(明?顧炎炎《日知錄?廉恥》節(jié)選)

[注]:《五代史》為歐陽修編著。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棄禮義,強廉恥捐:丟棄

B.若由此業(yè)白教卿相致:招來、使……來

C.羌性貪而覺吏清貴:推崇重視

D.前有八都尉率好財貨率:一概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承同的一項是()

AJ國不滅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