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三同步練習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三同步練習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三同步練習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三同步練習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三同步練習 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3:單元時空構建

[佛教傳入中國]西

服棉花傳

I

飾入中國

征服大宛國,獲、

得“汗血馬”影

重與亞洲鄭和下歐洲鐘表中國進口國人制作鐘表體

開辟通往印和東非西洋經澳門傳大量鐘表現中國文化特色

度洋的海路建立聯入中國內

I系地中山裝兼具

I張騫通西域)中西的特點

I

漢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兩極格局瓦解

養(yǎng)蠶和縹絲技術世界貿易局限各洲間的簽署《關稅與世界貿易

傳到東羅馬帝國于各洲內部、貿易擴展貿易總協定》組織成立

亞歐大陸之間

苜蓿、胡桃等伊斯蘭教和基中國茶傳播到歐、美、中國服飾

物種引入中國督教傳入中國非、大洋洲等地傳入法國

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課程標準學習目標

1.識記古代歐亞大陸東西商路的開辟和

1.了解古代不同類型商路的開辟。發(fā)展歷程。(時空觀念)

2.通過了解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2.通過史料探究,分析古代商路開辟的

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原因以及古代商貿推動文化交流與傳

角色。播。(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家國情懷)

事必備知識自主學習

知識點一絲綢之路

1.名稱來源

⑴人類早期幾個文明中心之間的交往主要是沿東西方向展開的,最著名的是經

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

(2)后人在這條商路上發(fā)現了大量絲綢遺存,因此將它命名為“絲綢之路”o絲

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標志性事件:張騫通西域

(1)時間: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

(2)目的:聯合大月氏等政權共擊匈奴。

(3)經過:張騫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虜,羈留十余年,后輾轉抵達大月氏。

(4)影響:張騫出使西域被稱為“遒寶”,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

繁榮。

3.主要路線:絲綢之路在長期發(fā)展中開辟出一些支線,新疆、中亞地區(qū)的路線尤

為復雜。

4.走向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據、戰(zhàn)亂等因素影響,加上東西方的海路聯系

日益活躍,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

知識點二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絲綢之路

(1)路線:在絲綢之路北面,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

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的商路。

(2)事例: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遷,很多是沿著這條商路進行的。

2.西南絲綢之路

⑴路線: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

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的商路。

⑵作用:在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qū)與東南亞、南亞的聯系上,長期發(fā)揮著重要

作用。

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咦首次提及,雛形在秦漢時期便已存在

(1)含義:古代東西方的海上交通線。

(2)地位:隨著航海技術的發(fā)展,在東西方交流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⑶過程

①開始:早在西漢,中國就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繁榮:宋元時期,人們能夠制造巨舟,使用帆索和磁羅盤,出洋航海十分頻繁;

系帆的繩,用以升降船帆和控制受風,又名篷索

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地區(qū)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廣州、泉州、明州等

沿??诎冻蔀橹匾慕灰讟屑~。

③頂峰: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

知識點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1.物質和技術交流

(1)對外輸出

①中國絲綢不斷向西出口,養(yǎng)蠶和繚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迨鐵技術經由中亞向西傳播。

③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經由陸路和海路傳到西方。

④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銷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

(2)對內引入

①西漢獲得了大宛國當地出產的良種“汗血馬”,同時引進了優(yōu)良的飼草苜蓿,

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古代文獻中帶有“胡”字的物種,如胡桃、胡瓜、胡蔥、胡椒、胡蘿卜

等,基本都是通過西域傳入的。

③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④棉花從陸、海兩個渠道逐漸傳入中國,在宋元時期發(fā)展為重要的經濟作物。

⑤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代起基本來自海

路。

2.文化交流

⑴宗教:佛教在漢朝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

藝術創(chuàng)作。法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xù)傳到中國。

俗稱拜火教,流行于古代波斯

⑵藝術:佛教石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瑰寶。中亞和西亞的

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

(3)醫(yī)學:中醫(yī)藥知識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qū)。

觀點聚焦辨正誤

1.絲綢之路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古代東西方的重要商路。(J)

2.絲綢之路等商路既是商貿路線,也是溝通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的橋梁。(J)

3.張騫通西域,被稱為“鑿空”,是絲綢之路發(fā)展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J)

4.歐亞大陸的其他重要商路還有“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和“海上

絲綢之路”。(J)

5.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J)

情境再現挖教材

?閱讀教材插圖“甘肅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畫《張騫出使西域》”(見教

材P49):這幅畫描繪的事實有何意義?

提示壁畫的內容是張騫出使西域,這次出使被稱為“鑿空”,大大推進了絲綢

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

?《希臘拉丁作家遠東古文獻輯錄》記載:古希臘和古羅馬人都知道遙遠的東方

有一個“絲國”,并且對絲的生產進行了種種猜測和想象。(摘自教材P50)這說

明絲綢之路發(fā)揮了怎樣的作用?

提示溝通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

?閱讀教材插圖“繪有身著絲綢婦女形象的古希臘陶壺”。(見教材P50)它蘊含

了哪些信息?

提示絲綢很早就成為中西方進行貿易的商品;中國的制瓷技術很早就傳到西

方;中國與歐洲的貿易有悠久的歷史。

?閱讀教材P52“學思之窗”:張騫提出了怎樣的探險計劃?他為什么會提出這

樣的計劃?

提示計劃:由西南開辟直通身毒和中亞諸國的路線。

原因:①張騫從與大夏國人的交流中得到啟發(fā)。②羌人和匈奴所控制的地區(qū)十分

危險,這樣可以避開此風險。

概念拓展再深化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

上絲綢之路。19世紀末,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舴以凇吨袊分?,把“從公

元前H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

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其后,德國歷史學家郝爾曼根據新發(fā)現

的文物考古資料,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

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

上貿易交往的通道。

?漢志商道

漢志商道是一條溝通古代東西方商品貿易、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道路。5到6世

紀逐漸形成,6、7世紀一度達到頂峰,后由于漢志地區(qū)受拜占庭世界與阿拉伯

世界沖突的嚴重影響,日漸衰微。伊朗統治后期隨著多條新商道的開辟,漢志商

路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否1TZx關鍵能力合作探究

主題一絲綢之路的開辟

命題探究>---------

任務fl絲綢之路開辟的條件

史料西域以孝武時始通……漢興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廣威德,而張騫始開西

域之跡。

——《漢書?西域傳》

思考根據史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張騫始開西域之跡”的條件。

提示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武帝宣揚大漢威德的政治需要;匈奴對西域、中原

的威脅;漢武帝的雄韜偉略;張騫本人不畏艱險、忠貞不屈的意志和堅毅的品質;

等等。

任務同絲綢之路形成的特點

史料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xù)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

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yè)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

約于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發(fā)揮巨大作用的海上

絲綢之路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宋初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陸上交流通道

的南方絲綢之路。

——摘編自《中國古代史參考資料》

思考根據史料,說明廣義的絲綢之路在形成上具有怎樣的特點?根據史料和所

學知識,指出絲綢之路包含哪些路線?

提示特點:連續(xù)性、繼承性。

路線: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

任務?絲綢之路開辟的影響

史料伴隨著古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東西方交往不斷增加。埃及、伊

朗、巴基斯坦等地,發(fā)現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

州黃褐釉瓷等。伴隨著絲綢之路貿易的不斷需求,唐宋時期,廣州出現幾種新行

業(yè):和香(把舶來的香料制成香品)、譯人(翻譯)和舶牙(舶來品交易經紀人)。每年

進入廣州的外國人約一萬人次,廣州出現了供外國人居住、經商的“蕃坊”。

思考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海上絲綢之路對唐宋社會經濟的影響。

提示影響:海外貿易地域廣闊,商品品種豐富,交易規(guī)模擴大;促進了以制瓷

業(yè)為代表的手工業(yè)的繁榮;廣州作為海上絲路的重要港口,出現了新興行業(yè)和外

國人居住的“蕃坊”,成為國際都市。

素養(yǎng)提升?---------

1.唯物史觀——絲綢之路形成的原因

(1)政治因素:西漢國力強大,政局穩(wěn)定,張騫出使西域后,西域地區(qū)設立行政

機構,為其提供政治保障。

(2)科技因素:手工業(yè)的發(fā)達,中國絲織、制瓷和茶葉制造業(yè)技術先進。

(3)經濟因素:漢代經濟發(fā)展提供了物質條件;中外商人之間的貿易和羅馬帝國

也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4)軍事因素:對匈奴戰(zhàn)爭的勝利,保障了商路的安全。

(5)交通因素:海路交通條件不斷完善;航海造船技術提高;指南針運用于航海;

等等。

(6)思想因素:中國友好往來和平交往的愿景;海外貿易的歷史傳統。

2.歷史解釋——絲綢之路的特點

(1)起源早,歷史悠久。最早的絲綢之路距今已經有近3000年的歷史。

⑵線路多,覆蓋面廣。古代絲綢之路包括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海上

絲綢之路等,覆蓋了歐亞大陸乃至非洲地區(qū)。

(3)時間長,歷時千年。從漢代張騫“鑿空”到明代絲綢之路衰敗,歷時1600余

年。

(4)重經濟,互利互惠。張騫出使西域主要是出于軍事目的,但他所開辟的這條

道路在后來所產生的作用卻遠遠超出了軍事范疇。可以說,絲綢之路從軍事路、

外交路發(fā)展為民生路、商業(yè)路、文化路,特別是在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中發(fā)揮

了巨大作用,絲路兩端以及沿途都大受其益。

主題二絲綢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命題探究》---------

任務u絲綢之路開辟的歷史意義

史料絲綢之路是一條古代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商貿之路,它溝通了舊大陸

上興起的諸種文明。在絲綢之路正式開通之后,東西方之間的交流更趨頻繁。在

絲路沿線相繼興起的中國古代諸王朝……通過不斷擴張、征服,推動了古代世界

從分散逐漸走向整合的全球化進程的到來。在絲綢之路多元文明的發(fā)展中,東方

與西方、中國與外國、陸地與海洋、人類與自然等領域,互動幾乎無處不在。

—摘編自王永平《全球史視野下的

古代絲綢之路》等

思考根據史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

提示加強了中國與歐、亞、非等國家的往來;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推動了古代世界從分散逐漸走向整合;絲綢之路的開通擴大了人類交往的范圍,

促進了全球文明的發(fā)展。古代絲綢之路的發(fā)展史是一部人類文明交往與聯系的全

球史。

任務因絲綢之路的現實價值

史料習近平提出,要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

位開放新格局。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沿路國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認識一個改

革開放40年后的中國,可以更直接細致地感知和了解優(yōu)秀的中華文明,進而接

納甚至吸收其優(yōu)秀的成分。

——摘編自張勇《略論21世紀海上絲綢

之路的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意義》

思考根據史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歷史基礎和

現實背景。

提示歷史基礎:古代絲綢之路,主要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現實背景: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fā)展,但各國面臨的發(fā)展問題依然嚴峻;新時期中

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建設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的需要。

素養(yǎng)提升?---------

1.歷史解釋——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

(1)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雙向性,而不是單向傳播。這種雙向的交流,即中華文明

的外傳與異域文明的內徙,豐富和發(fā)展了雙方的文化,構成了世界文化發(fā)展史上

的積極因素。

⑵中華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表現出開放性和包容性,接受外來文明和傳播中

華文明往往都是通過貿易或僧侶等和平方式進行的。同時,中華文明以其源遠流

長的優(yōu)越性頑強地延續(xù)不斷,亦從未被外來文明征服。

⑶就中華民族主流意識而言,無論是對中華文明的傳出,還是對異域文明的導

入,一般未見有強烈的保守和排外傾向。中華文明在不斷吸收和消化異域文明的

過程中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4)中國歷代王朝的對外政策取決于多種因素,其中主要取決于當時的國力、國

勢和國內社會矛盾狀況,對外交往的國際背景,以及最高統治集團(往往以君主

為代表)的文化心理狀態(tài)。對外政策的開放程度往往與中外文化交流的程度成正

比。

2.家國情懷一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⑴絲綢之路是世界各文明區(qū)域相互發(fā)現、溝通之路。絲綢之路為各種文明形態(tài)

的呈現、傳播與交流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舞臺,華夏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

明、古希臘文明、古波斯文明等都在這一平臺上現身并交流。

⑵絲綢之路是人類社會各種文明形態(tài)的開放和交流之路。自漢代到唐宋,河西

走廊長期位于中西文明交流的中心。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從未停止過,影響著各自

文明的進程。

⑶絲綢之路是人類物質文明相互流通之路。對絲綢之路的不同命名,無不體現

了絲綢之路以物質文明的交流為外在特征。

(4)絲綢之路是人類語言媒介交匯傳播之路。絲綢之路成了人類語言文字的展示

與交流之地,不斷豐富與完善著各種語言的書寫表達習慣與語法規(guī)范。

⑸絲綢之路是人類觀念、信仰開拓延展之路。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在絲

綢之路上的傳播、沖突與交流,影響了絲綢之路沿線的人們的精神信念。

(6)絲綢之路是人類藝術的展示、傳播、交流之路。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各門類藝術,

如陶瓷、青銅器、音樂、舞蹈等,均在絲綢之路上傳播、交流。

g素養(yǎng)達標隨堂反饋

1.在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礦區(qū)以及俄羅斯阿爾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

7—前5世紀楚國生產的鳳鳥紋刺繡絲綢。據此可以判斷()

A.東周時期絲織品做工精良,遠播西域地區(qū)

B.楚國是中西交通的起點,楚文化有明顯西域特征

C.漢代絲路開通之前,中原與西域沒有交往

D.東周時期楚國與西域交流廣泛,生活方式趨同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礦區(qū)以及俄羅斯阿爾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

元前7—前5世紀楚國生產的鳳鳥紋刺繡絲綢”可知,東周時期已掌握絲織技藝,

產品傳播范圍廣泛,故選A項;絲綢之路起點是長安,排除B項;“沒有交往”

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生活方式趨同”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2.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遠至今中亞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與漢通使往來的大

宛等國的歡迎。其間,漢設置河西四郡,打通了與西域的直接交通。張騫在出使

過程中所獲得的信息對打開絲綢之路和建立中國與西方的聯系起到了關鍵作用。

據此可知,張騫出使西域的功績是()

A.開辟了溝通中西的絲綢之路

B.建立了漢朝與西方的聯系

C.確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管轄權

D.開啟了中國與中亞的交往

答案D

解析“張騫出使西域,遠至今中亞阿姆河流域”“打通了與西域的直接交

通”,而西域大體就是現在的中亞,因此張騫出使西域開啟了中國與中亞的交往,

故D項正確。

3.馬可?波羅在描述中國某港口時說:“亞歷山大或他港運載胡椒一船赴諸基督教

國,乃至此刺桐港者,則有船舶百余?!薄按掏笔侵福ǎ?/p>

A.泉州B.廣州C揚州D.慶元

答案A

解析福建泉州港古代被稱為刺桐城、溫陵,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是古

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元朝時期泉州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

亞歷山大港齊名,故選A項。

4.(2022.北大附中云南實驗學校高二模擬)中原地區(qū)盛產糧食、麻、絲及手工制品,

而農業(yè)的發(fā)展則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馬等);北方草原地區(qū)盛產牛、馬、羊及皮、

毛、肉、乳等畜產品,而缺少糧食、紡織品、手工制品等。草原絲綢之路有“皮

毛路”“茶馬路”的稱謂。這可以用來說明()

A.草原絲綢之路形成的基礎條件

B.“皮毛路”和“茶馬路”相互輝映

C.草原地區(qū)最早形成茶馬互市

D.農耕文化劇烈地沖擊了游牧文化

答案A

解析題干所述中原地區(qū)與草原地區(qū)在經濟上互有需求,是一種相依相生的關

系,這是草原絲綢之路形成的基礎條件,A項正確;“皮毛路”和“茶馬路”都

是指草原絲綢之路,不可說“相互輝映”,排除B項;材料不能說明草原地區(qū)

最早形成茶馬互市,排除C項;D項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5.(2022.河北大名一中高二模擬)考古印證了歷史的印記。近幾十年來,在我國新

疆發(fā)現許多漢代的絲織品,在馬來西亞發(fā)掘出與漢代陶片紋飾相似的陶片,在印

度尼西亞出土了漢代的錢幣和陶器。這些考古發(fā)現證實()

A.張騫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陸海絲綢之路的存在

D.中亞與東南亞都是中國版圖

答案C

解析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新疆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馬來西亞和印度尼

西亞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在這些地方考古發(fā)掘出漢代的陶片、錢幣和

陶器,不僅證實當時絲綢之路的存在,而且說明當時我國的對外貿易已相當繁榮,

C項正確;根據這些考古發(fā)現只能說明陸海絲綢之路的存在,并不能說明張騫曾

出使西域,排除A項;班超沒有出使過大秦,排除B項;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

排除。

6.(2022.山東煙臺二中高二測試)婆羅門曲為天竺佛教舞曲,后從西域、中亞諸國

傳入唐朝,經涼州(甘肅武威)都督楊敬述改制、加工,傳入長安后又經唐玄宗修

改、潤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風靡一時。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趨同

B.三教合一促進文化繁榮

C.絲綢之路成就盛唐氣象

D.文化交融推動藝術創(chuàng)新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風靡一時的“霓裳羽衣舞”源于印度傳入中國的婆羅門曲,

經過一系列中國化的加工修改而成,說明中外文化交融推動了藝術創(chuàng)新,故選D

項;“趨同”的說法有誤,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是三教

合一,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絲綢之路成就盛唐氣象”,排除C項。

學業(yè)質量課后評估

題組1絲綢之路

1.(2022.江蘇無錫高二質檢)唐代詩人杜甫在其詩作“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

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中所歌頌的“尋源使”,就是西漢的張騫。張騫之所

以成為千古名人,是因為他的兩次出使西域()

①促進了西域同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②豐富了中原的物質文化生活③為西

漢與西亞、非洲通商關系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④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依據所學可知,西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西域同

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中原的物質文化生活,為西漢與西亞、歐洲通商關

系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③表述錯誤,①②④符合題意。

故選A項。

2.(2022.浙江金鄉(xiāng)衛(wèi)城中學高二檢測)考古學家在今遼寧朝陽、韓國慶州地區(qū)7—9

世紀的墓葬中陸續(xù)發(fā)現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來自地中海地區(qū)的東羅馬人、

波斯人,還有中亞地區(qū)的回鶻人、粟特人。這表明當時()

A.東亞風俗深受西方文化影響

B.中西交流主要依賴于海上交通

C.絲綢之路已延伸到朝鮮半島

D.中國與東羅馬建立了外交關系

答案C

解析中國古代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是溝通中國與中亞、西亞、歐洲之間貿易

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遼寧朝陽、韓國慶州地區(qū)7—9世紀的墓葬中陸續(xù)發(fā)

現了大量胡俑”,以及發(fā)現來自中亞、西亞、歐洲的人俑,可知當時絲綢之路已

經延伸至朝鮮半島,故C項正確;材料中提及的胡俑并非西方文化,A項錯誤;

材料未強調海上絲綢之路,B項錯誤;材料未提及與東羅馬的外交,D項錯誤。

3.(2022.河北唐山高二模擬)阿富汗的青金石隨著絲綢之路上的商隊的行進而不

斷流入歐亞各地。這種遠早于絲綢的貿易品在歐亞大陸的廣泛傳播為帶動歐亞貿

易交流作出了貢獻。這說明絲綢之路的意義是()

A.文化交流B.商品交流

C.宗教交流D.軍事交流

答案B

解析據題意可知,通過絲綢之路,阿富汗的青金石廣泛流入歐亞各地,由此可

知,絲綢之路的意義在于商品交流,不能體現文化交流、宗教交流和軍事交流,

B項正確,排除A、C、D項。

題組2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

4.除四大發(fā)明外,從中國傳到歐洲的東西還有很多,如船尾舵、馬鏡等器物,菊

花、檸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蘭和德國還被稱為“中國蘋果”。

這些東西傳到歐洲主要通過()

A.中國商人

B.阿拉伯人

C.馬可?波羅等歐洲人

D.奧斯曼土耳其人

答案B

解析古代中國對外交往通過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到達中亞、西亞地區(qū),再由

阿拉伯人經地中海地區(qū)傳入歐洲,阿拉伯人是傳播四大發(fā)明和中國物產到歐洲的

橋梁,故B項正確。

5.(2021.天津武清區(qū)高二模擬)“草原絲綢之路”沿線經過的主要古代城市有遼

上京(今巴林左旗遼上京遺址)、元上都(今正藍旗元上都遺址)、集寧路(今集寧路

古城遺址)、天德軍(今豐州古城遺址)、德寧路(今敖倫蘇木古城遺址)、哈喇浩特

(今額濟納旗黑城遺址)、哈拉和林(今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遺址)、訛答剌(哈

薩克斯坦奇姆肯特市)、托克馬克(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等地。材料反映了

“草原絲綢之路”()

A.是在絲綢之路南面的東西交通線

B.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

C.沿天山北麓,進入中亞

D.匈奴、大月氏等游牧民族沿此路西遷

答案B

解析“草原絲綢之路”是指在絲綢之路北面,穿行草原地區(qū)的東西交通線,從

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故B

項正確;A、C、D項的描述不符,排除。

6.(2022.浙江麗水高二質檢)2017年4月2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確定廣州為海上

絲綢之路申遺牽頭城市,聯合南京、寧波、江門、陽江、北海、福州、漳州、莆

田、麗水等城市進行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海上絲綢之路的巔峰形成于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答案D

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海上絲綢之路發(fā)展到巔峰狀態(tài)的標志性事件是明朝鄭

和下西洋,故選D項。

題組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7.(2022.陜西榆林高二模擬)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發(fā)

掘遼寧省北票縣十六國墓葬時,在北燕天王馮跋的長

弟馮素弗墓中發(fā)現了5件玻璃器皿。在這其中,一件

鴨形水注(如圖)引起了考古界的格外注目。它由哪一國

家輸入中國()

A.埃及B.東羅馬帝國

C.阿拉伯帝國D.伊朗

答案B

解析據材料“發(fā)掘遼寧省北票縣十六國墓葬時,在北燕天王馮跋的長弟馮素弗

墓中”可知,馮素弗生活于中國的南北朝時期,此時對應的是西方的東羅馬帝國

時期,所以該玻璃器皿應該是通過絲綢之路從東羅馬帝國輸入中國的,B項正確。

8.(2022.中國農業(yè)大學附屬中學高二期中)唐朝時,蔬菜品種日益豐富,開始出現

原產于地中海的葛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國(今尼泊爾)的菠菜等。這一情況透露

出唐朝()

A.生產技術的成熟B.對外交流的盛況

C.西域都護的設置D.絲綢之路的開通

答案B

解析據材料可知,唐朝與地中海及印度等地均有交往,這一情況透露出唐朝對

外交往的盛況,故B項正確;材料與生產技術無關,A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

“西域都護的設置”,C項錯誤;絲綢之路開通于西漢,D項錯誤。

9.(2022.重慶市育才中學高二診斷)歷史上西亞和北非工匠曾大量仿制中國各類

瓷器,盡管他們燒制出來的實際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形、色彩、花紋都與中國

瓷器類似。這反映出()

A.絲綢之路走向繁榮昌盛

B.中西方文化交流頻繁

C.當地受到中華文化影響

D.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

答案C

解析據材料“歷史上西亞和北非工匠曾大量仿制中國各類瓷器……器形、色

彩、花紋都與中國瓷器類似”并結合所學可知,西亞和北非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

才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