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復習提綱.doc_第1頁
中藥學復習提綱.doc_第2頁
中藥學復習提綱.doc_第3頁
中藥學復習提綱.doc_第4頁
中藥學復習提綱.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藥學教案一、掌握:中藥的性能、中藥的配伍、及160種中藥、重要配伍、來源及功效相似藥物的異同點。二、熟悉:本草著作、中藥的應用、120種中藥及功效相似藥物的異同點。三、了解: 60種中藥。72種中藥的主要藥理作用。試卷比例:中藥學60%。考試題型: A、B、X 三種題型。A 型題(最佳選擇題)例1, 具有祛風濕、發(fā)汗、明目功效的藥物為;A. 獨活 B. 威靈仙 C. 秦艽D. 伸筋草 E.蒼術(shù)B型題(配伍選擇題)(2-4題目共用5個備選答案,可重復選擇) 例2 A瀉肺平喘 B宣肺平喘 C斂肺平喘 D清肺平喘 E止咳平喘 1石膏 2麻黃 3杏仁 4白果X型題(多項選擇題)(每個題目共用5個備選答案,選2個或2個以上正確答案)例3, 疏肝理氣,善治肝郁氣滯證宜選 A柴胡 B佛手 C川楝子 D香附 E桔皮 1縱向歸納、2 橫向總結(jié)、3 綜合練習總論部分一、 本草代表著作本草著作 作者 成書年代 學術(shù)價值1.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漢代(東漢末年) 現(xiàn)存最早的藥學專著 收載藥物365種,分 上、中、下三品 對四氣、五味、毒性、七情的論述奠定了藥性理論 代表了秦漢時期的藥學成就2. 本草經(jīng)集注 陶弘景 南北朝梁代 首創(chuàng)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法 (公元500年左右) 收載藥物730種,分玉石、草木、蟲獸等7類 代表了南北朝時期的藥學成就,為綜合性本草著作3. 新修本草 李績、蘇敬 唐代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藥典) 唐本草 (公元659年) 全書54卷,收載藥物850(844)種 全面總結(jié)唐以前的藥學成就,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的先例4. 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 唐慎微 宋代,金元時期 全書30卷,載藥1746種,附方3000余首 證類本草 集宋以前之大成,首創(chuàng)方藥并收,有學術(shù)和文獻價值5. 本草綱目 李時珍 明代 全書52卷,載藥1892種,繪藥圖1100余幅,附方11000余首。 集我國16世紀以前藥學成就之大成,為不巧的本草 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百科全書,對世界醫(yī)藥學和自然科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6. 本草綱目拾遺 趙學敏 清代 全書10卷,載藥921種,其中新增716種 (公元1803年) 對綱目進行了大量的補充和重要的修訂 總結(jié)了16-18世紀本草學成就,保存了大量散佚的方藥書籍的部分內(nèi)容7. 中華本草 中醫(yī)藥局 1999 全書34卷,載藥8980種,繪圖8534幅 (500余專家) 采用自然系統(tǒng)分類,圖文并茂 集中反映了20世紀中醫(yī)藥學發(fā)展水平,填補了綱目問世以來400年對中藥文獻系統(tǒng)整理研究的歷史空白二、中藥的性能即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zhì)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稱“藥性”。主要包括: 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jīng)、有毒無毒等。(一) 四氣 指藥物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包括 平性 )1. 確立依據(jù):以用藥反應為依據(jù),以病證寒熱為基準。2. 作用: 寒涼藥: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溫熱藥:溫里散寒、補火助陽、溫經(jīng)通絡、回陽救逆 (二)五味 即藥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等味。1. 確立依據(jù):主以藥效,參以口嘗。2. 作用:五味是藥物對人體不同效用的概括。“效用” 包括治療作用和不良作用。 辛味 能散(發(fā)散 薄荷)、能行(行氣 香附、行血 川芎) 甘味 能補(補虛 人參)、能緩(緩急 飴糖)、能和(和中 大棗、調(diào)和諸藥 甘草 ) 酸味(澀味) 能收、能斂(收斂固澀 烏梅) 苦味 能泄(清泄 黃連、降泄 杏仁、通泄 大黃)、能燥(燥濕 蒼術(shù))、能堅(堅陰 黃柏) 咸味 能軟(軟堅散結(jié) 昆布)、能下(瀉下通便 芒硝) 淡味 能滲、能利(滲濕利水 茯苓) (三)升降浮沉 即指藥物在人體的作用趨向(與疾病的趨向相反,與疾病的部位相同) 1. 確立依據(jù): 藥物的質(zhì)地輕重 藥物的氣味厚薄 藥物的性味 藥物的效用*2. 作用: 升浮藥:向上向外,升陽發(fā)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 沉降藥:向下向內(nèi),瀉下、清熱、利水、安神、潛陽息風、消積、降逆止嘔、收斂固澀、止咳平喘 3. 影響因素: 炮制 配伍 (四)歸經(jīng) 即指藥物對人體的作用部位。(歸,歸屬;經(jīng),經(jīng)絡) 1. 理論基礎: 臟象學說 經(jīng)絡學說 2. 確立依據(jù): 藥物特性 藥物療效* 3. 指導意義: 有助于提高用藥的準確性,使臨床用藥更加合理。 指導醫(yī)生根據(jù)疾病的病變部位和病變的傳變規(guī)律選擇用藥。(五) 有毒與無毒 指藥物能否對人體產(chǎn)生不良反應。 廣義的毒的含義:“毒”為藥物的總稱 “毒”指藥物的偏性 (即治療疾病又毒害人體)“毒”指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狹義的毒) 1. 確立依據(jù): 含不含有毒成分 整體是否有毒 用量是否適當 2. 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品種混亂 誤服毒藥 用量過大 炮制失度 劑型失宜 管理不善 療程過長 配伍不當 辯證不準 個體差異3. 使用有毒藥的注意事項用量要適當采制要嚴格用藥要合理識別過敏者三、中藥的應用(一)配伍 是指根據(jù)病情、治法、和藥物的性能,選擇二種以上藥物同用的用藥方法。 配伍的目的:增強療效 擴大治療范圍 適應復雜病情 減少不良反應1. 七情 是指單味藥物通過簡單配伍后的性效變化規(guī)律。單行 單味藥物應用 獨參湯 相須 性能相類似的藥物合用,可增強原有的功效。(石膏配知母) 相使 性能有共性的兩藥物合用,一主一輔,輔藥能增強主藥的療效。(黃芪配茯苓) 配伍表示增效,臨床用藥要充分利用 相畏 一種藥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藥物減輕或消除。(被動) (半夏配生姜) 相殺 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藥物的毒烈之性。(主動) (生姜配半夏) 配伍表示減毒,臨床應用毒烈藥時考慮選用 相惡 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人參惡萊菔子) 配伍表示減效,臨床用藥要加以注意和避免 相反 兩藥合用,能產(chǎn)生或增強毒副反應。(烏頭反半夏) 配伍表示增毒,原則上絕對禁止2. 君臣佐使 是指藥物在方劑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變化規(guī)律。是方劑的組成原則。 君藥:指處方中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量大力強,不可缺少) 臣藥:是指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 指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 佐藥:佐助藥,即協(xié)助君、臣加強治療作用。佐制藥,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臣藥的毒性或烈性的藥物。反佐藥,與君藥的藥性相反有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 使藥:是引經(jīng)藥,是調(diào)和藥。 例:麻黃湯 麻黃(君)、桂枝(臣)、杏仁(佐)、甘草(使) (二) 用藥禁忌 1. 配伍禁忌 指一般情況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藥物,包括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 三組 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 半、蔞(全瓜蔞、皮、天花粉)、貝(川、浙)、蘞、及功烏(川,草、附子), 諸參(人、沙、丹、玄、苦)、辛、芍(白、赤)反藜蘆。 十九畏 九組十九味 硫硝、銀砒、狼密陀, 巴丑、丁郁、烏(川、草)犀角, 硝棱、桂脂、參靈脂。 2. 妊娠用藥禁忌 指損害胎元或?qū)е聣嬏ニ幬?,在妊娠期間予以忌用或慎用。 禁用藥:劇毒或性能峻猛之品 慎用藥:活血祛瘀、破氣行滯、攻下通便、辛熱、滑利之品3. 服藥時的飲食禁忌 指在服藥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稱忌口。 (三) 劑 量 一般是指單味藥的成人內(nèi)服一日用量 確定劑量的依據(jù):1、藥物的性質(zhì)性能 2、用藥方法 3、患者情況 4、地域和季節(jié)氣候(四) 煎服法1 特殊煎服法 (見橫向總結(jié))2 服藥時間 空腹服:清晨服,峻下,攻積導滯、驅(qū)蟲藥飯前服:補虛藥 飯后服:消食健胃藥及刺激腸胃的藥物 睡前服:安神藥、澀精止遺藥、緩下藥 定時服:截瘧藥 頻服: 救急藥各 論1 解表藥 發(fā)散表邪,解除表證 味辛,入肺、膀胱,發(fā)汗解表,兼宣肺、利尿、透疹 治療外感表證 注意:配伍應用 中病即止 體虛、津虧忌用 不宜久煎一、辛溫解表藥(外感風寒表證)麻黃辛微苦溫入肺膀胱 發(fā)汗力強(主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證),又平喘、利水(咳喘、水腫) 發(fā)汗解表(風寒表證) 桂枝辛甘溫入心肺膀胱 發(fā)汗力弱(主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證、配白芍治風寒表虛有汗證) 又溫通經(jīng)脈(寒凝血瘀之經(jīng)閉、痛經(jīng)) 溫陽利水(脾陽虛之痰飲、腎陽虛之水腫) 溫通心陽(心陽虛之胸痹) 溫中散寒(風濕寒痹,上肢肩背之痹痛)紫蘇 發(fā)汗力強兼能理氣(主表實無汗兼脾胃氣滯證) 辛溫入肺脾 發(fā)散風寒、和中、解魚蟹毒 又行氣寬中、安胎(胸悶不舒、氣滯胎動)生姜 發(fā)汗力弱兼能溫中(主風寒感冒之輕癥多用) 又溫中止嘔,為“嘔家圣藥”(胃寒嘔吐)又溫肺止咳(肺寒咳嗽)荊芥 微溫平和,為發(fā)表散風通用藥,(風寒、風熱) 祛風解表(外感表證) 又透疹止癢,炒炭止血(麻疹不透、風疹瘙癢、吐衄崩漏)防風 甘緩不峻,為治風通用藥, (風寒、風熱、風濕) 又勝濕止痛、止痙 (風濕痹痛、頭風頭痛、破傷風、小兒驚風)羌活 主散太陽經(jīng)風寒濕(善治太陽頭痛,上半身風寒濕痹特別是肩背肢節(jié)痛) 發(fā)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藁本(風寒、風濕痹痛、頭風頭痛)主散太陽經(jīng)風寒濕而歸肝經(jīng)(善治厥陰頭痛,寒凝肝脈之脘腹痛)細辛 芳香氣烈散寒止痛力強(兼治陽虛外感、風濕痹痛、頭痛、牙痛)又溫肺化飲白芷 散風寒、通鼻竅、止疼痛 芳香味濃(善治陽明頭痛-眉棱骨痛,牙痛)又燥濕止帶、消腫排膿、止癢辛夷 (風寒感冒、鼻淵頭痛) 芳香力弱,為鼻淵頭痛之要藥(專治感冒頭痛鼻塞)蒼耳子 有小毒,又除濕、止癢香薷 微溫,兼和中化濕而祛暑,為“夏月麻黃”(治療夏月感冒、陰暑證、署濕證) 發(fā)汗解表、利水消腫 麻黃 (表證無汗、水腫) 性溫,發(fā)汗力強兼宣肺平喘(治療風寒表實無汗、肺氣壅遏之咳喘)二、辛涼解表藥(外感風熱表證)薄荷辛涼入肺肝 又清利頭目、利咽(風熱上攻頭痛目赤咽痛)又疏肝解郁(肝郁氣滯) 牛蒡子辛苦寒入肺胃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 又清熱解毒、通利二便、宣肺利咽(風熱、肺熱咳嗽),又消腫療瘡蟬蛻甘寒入肺肝 (風熱表證、風疹瘙癢) 又明目退翳(風熱肝熱目赤)、祛風止痙(小兒驚風、破傷風)桑葉 性寒疏散力強,又清肺潤燥(肺熱燥咳)、涼血止血(血熱出血) 疏散風熱、平肝明目 菊花(風熱表證、肝陽眩暈、目赤)微寒平肝力強,又清熱解毒(熱毒瘡腫)葛根 善發(fā)表解肌退熱為陽明表證項背強痛之要藥,升脾胃陽氣而止瀉,又生津止渴,解熱透疹柴胡 發(fā)表、升陽 善疏散和解退熱為寒熱往來少陽證之要藥,升清陽而舉陷(臟器下陷),又疏肝解郁升麻 善清散而解表,升清陽而舉陷(臟器下陷)又清熱解毒(咽痛、口瘡、丹毒、熱毒瘡瘍)蔓荊子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祛風止痛 淡豆豉 解表、除煩2 清熱藥 清解里熱 治療里熱證 注意: 藥性寒涼,易傷脾胃,脾虛便溏慎用。中病即止,免傷正氣。一、清熱瀉火藥 (溫熱病氣分實熱證,“四大”)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 外透肌膚之熱,內(nèi)瀉肺胃之火,為治氣分實熱之要藥。(牙痛、口瘡)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煅用收濕斂瘡(瘡瘍不斂、濕疹、水火燙傷)知母甘寒入肺胃腎 (高熱煩渴、肺熱咳嗽)又滋陰潤燥。上能清肺潤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陰降火,潤腸。 (燥熱咳嗽、陰虛勞嗽、骨蒸潮熱、內(nèi)熱消渴、陰虛腸燥便秘)天花粉 甘寒質(zhì)重力強,長于生津潤燥(消渴、燥咳、咳痰帶血多用) 清熱生津、清肺止咳、排膿 兼消腫排膿 (癰腫瘡瘍、跌打腫痛)蘆根 (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咳嗽) 甘寒質(zhì)輕力緩,長于清胃止嘔、利尿(外感風熱、胃熱嘔吐、熱淋多用)兼祛痰排膿(肺癰吐膿)梔子 兼歸肺及三焦經(jīng),清熱力強,又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清熱除煩、利尿 (治療濕熱黃疸、血淋、血熱出血、熱毒瘡腫、跌打腫痛)淡竹葉(高熱煩躁、熱淋)兼歸小腸經(jīng),利尿力強,(治療心火上炎移熱于小腸之口瘡尿赤、水腫兼熱)夏枯草 又散郁結(jié)、降血壓 (痰火郁結(jié)之瘰疬痰核、高血壓屬肝熱者) 清肝火而明目 決明子 (肝熱目赤) 又潤腸通便 (熱結(jié)腸燥便秘)二、清熱燥濕藥 外感或內(nèi)傷濕熱火毒諸證(濕溫、濕阻中焦、濕熱瀉痢、黃疸、帶下、淋痛瘡疹)及臟腑火熱證黃芩 善清肺大腸火,祛上焦?jié)駸幔ǚ螣峥人浴駵?、暑濕、濕熱淋痛、痔瘡便血?又涼血止血、安胎(血熱出血、胎熱胎動)黃連 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善清心胃之火,祛中焦?jié)駸幔ǜ邿嵘窕?、胃火牙痛、口瘡、肝火犯胃嘔吐) (濕熱瀉痢、黃疸、淋證,臟腑實熱、毒熱證) 清熱解毒(熱毒癰腫)強于黃芩、黃柏。黃柏 善瀉相火退虛熱 ,祛下焦?jié)駸幔幪摶鹜?,骨蒸潮熱、下焦?jié)駸崮蜷]、淋證、帶下、陰癢、足膝腫痛及腳氣)龍膽草 兼入肝經(jīng),清瀉肝火,為治療肝經(jīng)濕熱、實熱的要藥(肝火上炎頭痛、目赤熱) 清熱燥濕 苦參(濕熱下注、黃疸)兼入心經(jīng),又殺蟲止癢、利尿(疥癬、麻風、陰癢、帶下、濕熱淋證)三、清熱涼血藥 外感熱病熱入營血之高熱神昏及火熱內(nèi)生之血熱妄行出血證生地甘苦寒入心肝腎 清滋潤滑之品,又生津、止血(消渴及血熱出血) 清熱涼血、滋陰降火、潤腸通便玄參苦甘咸寒入肺胃腎(熱入營血、陰虛發(fā)熱、陰虛腸燥)清滋散結(jié)之品,又解毒、散結(jié)(咽痛、瘡瘍、瘰疬)牡丹皮 涼血優(yōu)于赤芍,又退虛熱(無汗骨蒸)治內(nèi)癰(腸癰腹痛)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赤芍 (熱入營血發(fā)斑吐衄、瘀血證)止痛優(yōu)于丹皮,又瀉肝火(肝火脅痛、目赤)治外癰(瘡癰腫毒)紫草 清熱涼血、解毒透疹水牛角 清熱、涼血、解毒 (高熱神昏、血熱出血)四、清熱解毒藥 外感或內(nèi)生實熱火毒之證(瘡腫、丹毒、痄腮、咽痛、熱癰、熱毒瀉痢、燙傷、蛇蟲咬傷)金銀花甘寒入肺胃大腸 清熱解毒力強(瘡腫熱毒重者尤宜、腸癰、肺癰、熱毒血?。?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又解暑熱 連翹苦微寒入肺心膽 (熱毒證、風熱、溫熱?。┫b散結(jié)力強,為“瘡家圣藥”(瘡癰有腫核者尤宜、瘰疬痰核) 又利尿(熱淋澀痛)蒲公英 消癰散結(jié)(善治乳癰、咽喉腫痛、毒蛇咬傷)又利濕通淋(熱淋澀痛、濕熱黃疸)紫花地丁 消癰散結(jié)(疔瘡腫毒)蚤休 清熱解毒 消腫止痛、息風定驚 (毒蛇咬傷、跌打腫痛、肝熱生風、驚風、高熱神昏)野菊花 (瘡癰腫毒) 平肝 (目赤腫痛、咽喉腫痛、頭痛眩暈)魚腥草 消癰排膿(善治肺癰)又利尿通淋(熱淋澀痛、濕熱瀉?。♂u草 消癰排膿(善治腸癰、肺癰、肝癰)又祛瘀止痛(血滯胸腹痛、產(chǎn)后瘀阻腹痛)紅藤 消癰散結(jié)(善治腸癰、咽喉腫痛、毒蛇咬傷)又活血止痛(跌打瘀腫、風濕痹痛、經(jīng)閉)大青葉 涼血而消斑 (溫毒發(fā)斑、口舌生瘡)板藍根 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散結(jié)利咽 (大頭瘟、痄腮)青黛 (熱毒瘡瘍、咽喉腫痛)涼血而消斑 (溫毒發(fā)斑、血熱吐衄)又涼肝定驚(肝火犯肺咳痰帶血、小兒驚風) 射干 又祛痰、散結(jié)山豆根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又消腫止痛馬勃 (咽喉腫痛) 又清肺、止血 白頭翁 為治熱毒血痢之良藥,也為治阿米巴痢之要藥。馬齒莧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又止血、通淋(瘡腫、崩漏、便血、熱淋、血淋)鴉膽子 (熱毒血?。?又燥濕、殺蟲、截瘧、蝕疣 秦皮 又燥濕止帶、清肝明目牛黃 清熱解毒力強 (兼治口舌生瘡)又化痰開竅(中風痰熱神昏) 清熱解毒、息風止痙熊膽 (熱毒瘡腫、高熱動風)又能明目(目赤腫痛、目生翳障、痔瘡腫痛)穿心蓮 清熱解毒、燥濕 又清肺止咳白鮮皮 清熱解毒、燥濕 又祛風止癢半邊蓮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白花蛇舌草 清熱解毒、利濕消癰 (治療消化道腫瘤)土茯苓 清熱解毒、除濕、利關節(jié) (治療梅毒的要藥)垂盆草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五、退虛熱藥 骨蒸潮熱、小兒疳熱青蒿 又清肝熱、解暑熱、除瘧熱地骨皮 退虛熱、 涼血 又清肺止咳、生津、止血白薇 (陰虛發(fā)熱、骨蒸潮熱、血熱出血) 又利尿通淋、解毒療瘡銀柴胡 退虛熱 、除疳熱胡黃連 退虛熱 、除疳熱 、清濕熱 地骨皮 退虛熱、 涼血 善治有汗骨蒸、又清肺止咳、生津、止血牡丹皮(陰虛發(fā)熱、骨蒸潮熱、血熱出血)善治無汗骨蒸、又活血化瘀、止痛3 瀉下藥 瀉下通便 治療便秘及多種里實證 注意:易傷脾胃及正氣、小兒、老人、體弱者慎用 中病即止 孕婦忌用或慎用 峻下藥有毒、注意其炮制、配伍、用量 攻下、峻下藥宜空腹服、緩下藥宜睡前服一、攻下藥 苦寒、通便,瀉火。用于實熱積滯及火熱上炎證(頭痛、咽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大黃苦寒脾胃大腸肝心 攻下力強(多種積滯證及急腹證)又利濕退黃(濕熱黃疸、淋癥、 瀉下通便、清熱瀉火 濕熱痢疾涼血止血(高熱神昏、血熱吐衄)活血化瘀(瘀血諸證)芒硝咸苦寒胃大腸 (熱結(jié)便秘、瘡瘍、咽痛、口瘡、目赤)軟化力強 (實熱燥結(jié)) 外用回乳番瀉葉 又行水消脹 瀉下通便 蘆薈 (熱結(jié)便秘)又清肝殺蟲 (肝經(jīng)實火、小兒疳積、蟲積腹痛)二、潤下藥 潤燥滑腸,多用于老年、體弱、久病、產(chǎn)后、經(jīng)期便秘者火麻仁 兼能補虛,為治腸燥便秘的要藥。 潤腸通便 郁李仁 (腸燥便秘) 又利水消腫 (水腫脹滿、腳氣水腫)三、峻下藥 瀉下力猛,引起劇烈腹瀉,使體內(nèi)潴留的水液從大便排出,兼利尿。 用于水腫、鼓脹、胸脅停飲及痰飲喘滿。甘遂 藥力最強(兼治風痰癲癇)京大戟 瀉下逐飲、消腫散結(jié) 瀉下逐飲強于紅大戟(兼治瘰疬痰核)紅大戟 (大腹水腫、胸脅積液、瘡癰腫毒) 消腫散結(jié)強于京大戟(兼治瘰疬痰核)芫花 毒性最強,又祛痰止咳,外用殺蟲療瘡巴豆 性熱毒大力猛,去油用霜,善攻下冷積。又祛痰利咽(寒實結(jié)胸)蝕瘡去腐 瀉下逐水、去積 牽牛子(水腫、鼓脹、食積便秘)性寒毒小力弱,量大瀉水,量小去積。又殺蟲 (蟲積腹痛)4 祛風濕藥 祛除風濕,治療風濕痹癥 辛散苦燥,入肝腎 祛風除濕、止痛、舒筋活絡 、強筋健骨 辛、溫 風濕寒痹 (拘攣、麻木) 風濕痹證 辛、寒 風濕熱痹 (紅腫熱痛) 注意:配伍應用 ,多配活血行氣藥,“治風先治血”。 行痹,配伍 祛風解表藥 著痹,配伍 利濕、化濕藥 痛痹,配伍 溫里藥 熱痹,配伍 清熱藥 痹證日久、累及肝腎 配伍 補肝腎、強筋骨藥 獨活辛苦溫入腎肝膀 藥力緩和,主散在里之伏風及寒濕而通利關節(jié)止痛,主治腰 祛風濕、散風寒、止痛 以下風濕痹癥及少陰伏風頭痛。羌活辛苦溫入膀腎(風寒濕痹、風寒表證、頭風頭痛)藥力雄烈,主散肌表游風及寒濕而通利關節(jié)止痛,主治上半身風濕痹癥及太陽頭痛及項背痛。威靈仙 性溫,力強效快,為風寒濕痹拘攣麻木的要藥。又消痰水(痰飲積聚)治骨鯁30g海風藤 祛風濕、通經(jīng)絡 微溫,作用稍緩,治療痹證偏寒者。又活血 (跌打損傷)青風藤 (風濕痹證、拘攣麻木)性平,作用緩和,治療痹證無論寒熱。又利水消腫(水腫、腳氣浮腫)秦艽 微寒,為“風藥中之潤劑”治痹證通用,兼舒筋絡。又清虛熱、利濕退黃(骨蒸、黃疸) 祛風濕、通經(jīng)絡 防己 (風濕熱痹) 性寒,清熱力強,尤宜熱痹。又善清下焦?jié)駸岫[。(水腫、腹水、小便不利) 漢防己 善利水消腫 木防己 祛風濕、止痛、利水 善祛風止痛 廣防己 善祛風止痛 (不宜過量和長期服用,腎病患者忌服)徐長卿 善活血通絡,而止痛力強,為治風痹或痹證痛重之要藥。又止癢,解蛇毒。 祛風止痛 木瓜 (風濕痹痛)善舒筋活絡,而化濕力強,為治風濕痹癥酸重拘攣麻木及吐瀉轉(zhuǎn)筋的要藥。又和中、生津開胃。桑寄生 善于養(yǎng)血而補益肝腎,治療血虛兼風濕者。又安胎為肝腎虧虛胎動要藥。 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 五加皮 (風濕痹證兼肝腎不足腰膝酸軟)善補肝腎,為風寒濕痹、筋骨軟弱或四肢拘攣之要藥。又利水消腫。 五加皮 祛風除濕、利水消腫長于補肝腎、強筋骨香加皮 (風濕痹痛、水腫) 長于利水消腫 (尤其宜于心衰性水腫)千年健 祛風濕力強。 祛風濕、強筋骨 鹿銜草 (風寒濕痹、腰膝冷痛)強筋骨力強。兼止血。蘄蛇 有毒力強,頑痹頑癬麻風多用。 祛風通絡、 定驚止痙 烏梢蛇 (風濕痹痛、麻木拘攣、小兒驚風、破傷風)無毒力緩,風痹癬癢多用。豨薟草 苦寒,又清熱解毒,善治熱痹骨節(jié)疼痛。 祛風濕、通經(jīng)絡、降血壓 臭梧桐 (風濕痹痛、麻木拘攣、高血壓)甘涼,治痹證無論寒熱。川烏 性溫,又善散寒、麻醉止痛。 有大毒 祛風除濕、止痛 雷公藤 (風濕頑痹、拘攣疼痛) 性涼,又善活血通絡、消腫、殺蟲解毒。桑枝 苦平,治風濕痹癥無論寒熱新久皆宜。又利水。絲瓜絡 祛風通絡 甘平,治風濕痹癥無論寒熱新久皆宜。又化痰散結(jié)。絡石藤 又涼血消腫伸筋草 又舒筋活絡5 芳香化濕藥 化濕運脾,治療濕阻中焦證(脘腹脹滿、嘔吐泛酸、大便溏瀉、食少倦怠或口甘多涎) 辛香溫燥,入脾胃 化濕醒脾 燥濕運脾 注意:氣味芳香,入湯劑不宜久煎 易耗氣傷陰,陰虛、血虧、氣虛慎用蒼術(shù)辛苦溫入脾胃 兼健脾,為治濕阻中焦之要藥,又祛風濕 (風濕痹證)、發(fā)表、明目 燥濕 (表證夾濕、夜盲證)厚樸苦辛溫入脾胃肺大腸 (濕阻中焦) 兼行氣,為行氣消積除脹之要藥,又消積(食積脹滿便秘)、平喘 (咳嗽痰多)藿香 微溫,化濕力強,且能發(fā)表(夏月感冒)。兼止嘔(寒濕嘔吐) 化濕、解暑 佩蘭 (濕阻中焦、暑溫)性平,藥力平和,善治脾經(jīng)濕熱之口甜或口苦、多涎。 藿香 化濕和中、解暑發(fā)表 長于化濕,解表力弱,又止嘔。香薷 (濕阻中焦、暑溫) 長于發(fā)汗解表,尤宜陰暑無汗證,又利水。砂仁 辛溫入脾胃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力強 兼溫脾止瀉、安胎 (脾胃虛寒吐瀉、氣滯胎動)白豆蔻 (濕阻中焦、脾胃氣滯、胃寒嘔吐) 力緩 兼行氣化濁草豆蔻 燥濕 、溫中、行氣 6 利水滲濕藥 通利水道、滲除水濕治療水腫內(nèi)停證 (小便不利、水腫、淋濁、黃疸、帶下、濕瘡、痰飲) 甘淡或苦,多寒涼或平 入膀胱、脾、小腸 利水滲濕、利尿通淋、利濕退黃茯苓甘淡平入心脾腎 力強,治水濕內(nèi)停及脾虛諸證無論寒熱皆宜。 利水滲濕、健脾 又寧心安神(心脾兩虛或水氣凌心之心悸失眠)薏苡仁甘淡微寒入脾胃肺 (水濕內(nèi)停證、脾虛證)力輕,兼能清熱,治水濕內(nèi)停輕證或兼熱者。 又清熱除痹、排膿(濕熱痹痛、肺癰、腸癰) 炒用健脾止瀉茯苓 性平,治水濕內(nèi)停無論寒熱,又安神、健脾 豬苓 甘淡 利水滲濕 性平,治水濕內(nèi)停無論寒熱,功專利水。澤瀉 (水濕內(nèi)停證) 性寒,治水濕內(nèi)停熱者為宜,尤其下焦?jié)駸?,又泄?(相火妄動) 車前子 長于滲濕止瀉,又清肝明目、清肺止咳、降壓(肝熱目赤、肺熱咳嗽、高血壓) 甘寒清熱 利水通淋 滑石 (濕熱淋痛、水腫、暑濕泄瀉)長于清解暑熱,外用祛濕斂瘡 木通 又清心利尿 (口舌生瘡)兼通經(jīng)下乳 。 關木通 : 長于清心火 (用量) 通草 利水通淋 利尿力緩 兼通氣下乳。 川木通 :長于利水濕燈心草 (濕熱淋痛) 又清心除煩 。金錢草 為痛淋排石之要藥(尿路結(jié)石、肝膽結(jié)石),兼解毒消腫(熱毒瘡腫)海金沙 利水通淋、排石 為淋證澀痛、排石之要藥(尿路結(jié)石、肝膽結(jié)石)兼利水消腫(水腫)石韋 (濕熱淋痛、石淋) 兼清肺止咳、涼血止血 (肺熱咳嗽、血熱出血)地膚子 又祛風止癢 (風濕疹癢、陰癢) 萹蓄 利水通淋 又殺蟲止癢 (濕疹、陰癢)瞿麥 (濕熱淋痛) 又活血通經(jīng) (瘀血經(jīng)閉)萆薢 利濕濁,為治療膏淋之要藥。又祛風濕 (風濕痹痛)茵陳 善清利疏理,為治濕熱黃疸的要藥。兼治濕疹、濕瘡。 清熱利濕退黃 金錢草 (濕熱黃疸) 善利尿通淋排石,為治石淋、沙淋的要藥。兼治熱毒瘡腫、毒蛇咬傷。7 溫里藥 溫里散寒,治療里寒證 辛、溫熱 入脾胃、腎、心兼入肺、肝 溫中散寒、溫經(jīng)止痛、補火助陽 兼 化痰、殺蟲、止呃 (脾胃虛寒、脾陽虛、心腎陽虛、陽虛水腫、胸痹冷痛、風濕寒痹兼寒飲咳喘、蟲積腹痛)附子辛熱有毒入心腎脾 有毒力強,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為回陽救逆第一要藥。 回陽、散寒止痛 又善補火助陽(命門火衰之證及陽虛水腫、外感、自汗、胸痹)干姜辛熱入脾胃心肺 (亡陽證、脾胃虛寒 無毒力弱,回陽救逆須配附子,長于溫脾陽(脾陽不足脘腹冷痛吐瀉) 寒濕痹痛) 又溫肺化飲(寒飲咳喘)附子 補火助陽 散寒止痛 善回陽救逆(亡陽證、陽虛外感、自汗)肉桂 (腎陽虛衰、脾腎陽虛;脾胃虛寒、寒濕痹痛、陽虛胸痹)善溫經(jīng)通脈(寒凝經(jīng)閉、痛經(jīng)、寒疝、陰疽)肉桂 樹皮,力強功專走里,又補火助陽、引火歸元(命門火衰證) 溫助陽氣、溫經(jīng)通脈、散寒止痛 桂枝(陽虛胸痹;寒凝經(jīng)閉、痛經(jīng);寒濕痹痛)嫩枝,力緩走表走里,又善發(fā)汗解表 (風寒表證無汗、有汗) 散寒止痛 為肝寒氣滯諸痛之要藥,(中寒肝逆頭痛、寒疝腹痛、經(jīng)寒通經(jīng)、腳氣)吳茱萸 辛苦熱有小毒入肝脾胃 疏肝下氣 治嘔吐(胃寒、肝火犯胃嘔吐) 燥濕止瀉 脾胃虛寒泄瀉、脾腎陽虛五更泄、寒濕泄瀉 吳茱萸(中寒肝逆犯上頭痛)、藁 本(外感風寒及頭風犯上頭痛) 均善治厥陰頭痛(顛頂頭痛)丁香 又降逆止嘔(虛寒呃逆)溫腎助陽 (腎虛陽痿)小茴香 溫中散寒止痛 又理氣和胃 (寒疝腹痛、睪丸墜痛、胃寒嘔吐)花椒 (外寒直中) 又殺蟲 (蛔蟲、蟯蟲腹痛)高良姜 偏散胃寒8 理氣藥 疏暢氣機,治療氣滯或氣逆 辛、苦、芳香,性溫,入脾胃、肝、肺 調(diào)氣健脾、疏肝解郁、理氣寬胸、行氣止痛、破氣散結(jié) 兼消積、燥濕 治療 :脾胃氣滯證 (脘腹脹滿、噯氣吞酸、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 肝氣郁滯證 (脅肋脹痛、疝氣疼痛、乳房脹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 肺氣壅滯證 (胸悶胸痛、咳嗽氣喘) 兼 (食積脘脹、濕滯中焦)桔皮辛苦溫入脾肺 作用溫和,偏于中上二焦,主理脾肺氣滯。又燥濕化痰(咳嗽痰多、 行氣、消積、化滯 胸悶不暢及濕濁中阻青皮苦辛溫入肝胃(脾胃氣滯、食積氣滯)作用峻烈,偏于中下二焦,主疏肝破氣。又散結(jié)止痛 (肝郁脅痛、 乳脹、疝氣、月經(jīng)不調(diào)、癥瘕) 桔 紅 理氣寬中、燥濕化痰 兼發(fā)散風寒化桔紅 (食積、咳嗽) 兼消食枳實 破氣消積、化痰除痞 為治胃腸積滯及痰滯胸痞、胸痹之要藥,又治臟器脫垂和瀉痢里急后重。枳殼 理氣寬中、行氣消脹 治胸脅、脘腹脹滿及食積、便秘之輕證。木香 為行氣調(diào)中止痛的要藥。功專脾胃大腸氣滯證及瀉痢里急后重,煨用止瀉。香附 “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為疏肝理氣之佳品,又為調(diào)經(jīng)止痛的要藥,主肝郁氣滯證。沉香 行氣止痛 “集理氣、降氣、納氣于一身”,主寒凝氣滯及下元虛冷腎不納氣之喘。川楝子 又殺蟲療癬。治肝氣郁滯之脅痛、腹痛、疝氣痛,和蟲積腹痛、頭癬。烏藥 又溫腎散寒,為治寒疝腹痛的要藥及腎陽不足的尿頻、遺尿。荔枝核 又祛寒散滯,寒疝腹痛、睪丸腫痛常用。甘松 又開郁醒脾。青木香 又解毒消腫。薤白 通陽散結(jié)、行氣導滯,為治胸痹之要藥。又治腸胃氣滯、瀉痢里急后重。 佛手 疏肝理氣、和中化痰 柿蒂 降氣止呃 厚樸 行氣消積 燥濕行氣、消積平喘 為為行氣消積除脹之要藥。枳實 (食積熱結(jié))破氣消積、化痰除痞 為治胃腸積滯及痰滯胸痞、胸痹之要藥。 香附 疏肝解郁、調(diào)經(jīng)止痛 性平,治肝氣郁滯無論寒熱。柴胡 ( 肝郁氣滯證) 性寒,善疏散泄熱,升舉陽氣,治少陽證及臟器下垂。9 消食藥 消食化積、增進食欲 甘平 入脾胃 主治:食積證 (腹脹、吞酸、嘔吐、大便失常) 及脾胃虛弱之消化不良 注意:配伍應用 飯后服用山楂 為治療油膩肉積之要藥,又活血化瘀(血瘀經(jīng)閉、通經(jīng)、疝氣疼痛、產(chǎn)后腹痛、高血脂、冠心)麥芽 善消米面淀粉性食積,又回乳萊菔子 消食化積 善消食除脹(食積脹滿),又降氣化痰 (痰壅咳喘)雞內(nèi)金 (食積證) 為消食運脾之要藥,又固精止遺,化堅消石(食積不化、小兒疳積、遺精、遺尿、結(jié)石癥)神曲 消食和胃 (金石、介類丸劑的賦形劑,以助消化)谷芽 健脾開胃10 驅(qū)蟲藥 驅(qū)除或殺滅寄生蟲的藥物 苦, 入脾胃、大腸 用于腸道寄生蟲( 蛔蟲、蟯蟲、鉤蟲、絳蟲等)注意:配伍應用 空腹服用使君子 甘溫,驅(qū)蛔蟲之佳品,又消積,為治療小兒疳積的要藥 (不宜過量或與茶同服) 殺蟲 苦楝皮 (蛔蟲)苦寒有毒,驅(qū)蛔、蟯、鉤蟲,又療癬(頭癬、疥瘡) (用新品,久儲無效)檳榔 辛苦溫通,麻痹絳蟲的頭部及未成熟的節(jié)片,兼殺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