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能力研究_構建翻譯教學模式的基礎.pdf_第1頁
翻譯能力研究_構建翻譯教學模式的基礎.pdf_第2頁
翻譯能力研究_構建翻譯教學模式的基礎.pdf_第3頁
翻譯能力研究_構建翻譯教學模式的基礎.pdf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翻譯能力研究 構建翻譯教學模式的基礎 苗 菊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 天津 300071 摘 要 翻譯教學研究是否需要一個新的視角 當前 西方翻譯理論開展了對翻譯能力的研究 并將研究成果引入翻譯教 學研究之中 本文分析了翻譯能力的成分構成 探討了在翻譯教學中發(fā)展翻譯能力的途徑以及翻譯教學的過程教學法 論述 了翻譯教學與翻譯能力之間的關系 提出翻譯教學的研究發(fā)展應建立在研究翻譯能力的基礎之上 關鍵詞 翻譯能力 翻譯教學 過程教學法 Abstract Could we open a new perspective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Translation Studiesin the West has made effortsin un2 derstand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order to incorporate the resultsinto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In light of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the West the pre2 sent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on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omponents the interdependenceof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pro2 cess oriented approach in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It posits research on competence that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Key Words translation competence translation instruction process oriented pedagogy 中圖分類號 H0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 6038 2007 04 0047 04 1 關于翻譯能力的分析 翻譯教學研究的切入點是什么 正因為翻譯教學的最終目標是 提高譯者的翻譯能力 培養(yǎng)翻譯人才 研究翻譯教學應該建立在研究 譯者翻譯能力的基礎之上 翻譯是有目的的 復雜的活動 要求翻譯能力是一種獨特的綜合 能力 涉及了各種知識和技能的協(xié)調(diào)應用 語言能力只是翻譯能力的 基礎 不足以概括翻譯能力的構成 關于翻譯能力的研究 識別 描寫 界定 分析它的構成 目前正處在探索階段 在翻譯研究領域 中已達成的共識是翻譯能力是由一系列相關聯(lián)的成分能力所構成 的 首先研究這些獨立的構成成分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 這些能力 構成成分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 使其成為發(fā)展翻譯教學的基礎 再制 定相關的翻譯教學的原則 并將這些原則融入翻譯教學的大綱中 現(xiàn) 已成為翻譯研究中應用分支研究的研究對象 過去的研究者在觀察翻譯過程中譯者的行為表現(xiàn)的基礎上將翻 譯能力的構成分為雙語能力 bilingual competence 轉換能力 trans 2 fer competence 和世界 主題知識 world subject knowledge 隨著研 究的深入 又進一步劃分出兩種成分能力 一種是運用解決問題的策 略 一種是發(fā)揮心理素質和技巧的作用 專家學者一致認為翻譯活 動的復雜性使翻譯能力涉及到了各領域的技能研究 包括了語言知 識 文化知識和特殊領域知識 進入21世紀 阿爾布雷希特 諾伊貝特 Albrecht Neubert 將關 于翻譯能力分析的5個參數(shù)作為能力成分 語言能力 文本能力 主 題能力 文化能力和轉換能力 這幾種能力共同作用使翻譯活動有 別于其他領域的交際活動 也使翻譯研究有別于其他交際領域的研 究 Neubert 2000 6 翻譯研究和翻譯教學研究正需要對這5種能 力相互間的關系和協(xié)同一致的作用進行探討 進而認識譯者復雜的 工作狀態(tài) 諾伊貝特進一步論述了翻譯能力的7個特征 復雜性 complexi2 ty 異質性 heterogeneity 近似性 approximation 開放性 open endedness 創(chuàng)造性 creativity 特定性 situationality 和歷史性 his 2 toricity 它們錯綜復雜 構成翻譯能力的背景特征 貫穿整個翻譯過 程 復雜性使翻譯活動與其他交際職能截然不同 異質性指翻譯活 動需要各種技能 語言知識和具體的專業(yè)技藝 近似性指譯者不可能 是各個領域的專家 只能掌握一定的相關知識 協(xié)助譯入語讀者理解 所傳達的內(nèi)容和形式 開放性指譯者需不斷發(fā)展交際技能 掌握相關 知識 以減少誤譯 創(chuàng)造性指譯者在原文的引導下 構思新的內(nèi)容和 形式 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系 在譯入語語言文化中創(chuàng)建譯文 而這 種譯入語語言文化是發(fā)揮翻譯能力的特定條件 即特定性 要求翻譯 產(chǎn)生一定的結果 歷史性指翻譯能力的應變性 譯者要適應新形勢變 化的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譯技巧 Neubert 2000 4 5 對翻譯能力結論性的評論認為 一個成功的譯者所具有的翻譯 能力就意味著他掌握了各種知識 能力和策略 使他在翻譯中運用自 如 此外 引申的解釋強調(diào)翻譯能力尤其應建立在語言和語用的能 力之上 這種能力的總和是一種復雜的認知網(wǎng)絡 由知識 能力和策 略構成 Alves 關于翻譯實踐活動的知識 3 專業(yè)操作能力 主要是操作知識 涉及翻譯工具 信息和通訊 技術和資源的使用 3 策略能力 是保證翻譯過程的效率和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的操作 知識 策略能力至關重要 它控制翻譯過程 影響其他翻譯能力 協(xié) 調(diào)其之間關系 彌補其不足 發(fā)現(xiàn) 解決翻譯問題 3 心理生理因素 是各種類型的認知機制的構成和認知能力 包括記憶 感知 注意力 情緒 創(chuàng)造力 邏輯分析等 PACTE 2003 58 59 本文作者在研究中分別從3個視角將翻譯能力劃分為3個范 疇 概括翻譯能力的構成成分 這3個范疇的分類是對翻譯能力系 統(tǒng)化 綜合化 級階化 關聯(lián)化的更明確的描述和界定 包括了對翻譯 能力整體的宏觀審視和獨立成分的微觀分析 值得強調(diào)的是 翻譯 能力表現(xiàn)的是大腦在復雜的操作中的認知思維能力 這種專業(yè)的思 維操作技能使翻譯能力無論在思維上 還是行為上有區(qū)別于其他的 專業(yè)能力 如一些能力需要心靈加手巧 手巧來自于反復練習和不 斷實踐 然而翻譯能力則需要特殊天賦和不懈探索 翻譯技能是建 立在譯者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之上的 僅靠反復練習不斷實踐并 不能產(chǎn)生熟練的翻譯技能 語言能力包括了一個人對語言的感悟性 和表達能力 語言的知識和一個人的性情 思維能力包括一個人的智 力 分析推理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 組織能力和聯(lián)想思考能力 譯者 的認知能力在翻譯活動中發(fā)揮了根本性作用 因此 在翻譯教學中應 特別注重開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 認知能力是翻譯能力至關重要的成分 決定了一個人能不能成 為真正的譯者 認知能力的大部分因素是與生俱來的 一個天才的 翻譯家是由其認知條件所決定的 諾伊貝特 Neubert 2000 3 指 出 翻譯所涉及的各種不同的內(nèi)容對譯者的認知系統(tǒng)提出了具體的 要求 譯者之所以能夠進行翻譯是因為其具有的翻譯能力 翻譯涉 及了各種不同的內(nèi)容 也就是說對翻譯能力的描述必須考慮這些內(nèi) 容對譯者認知功能和技巧的復雜要求 顯然 翻譯能力包括了譯者 在應付各種翻譯內(nèi)容時其認知系統(tǒng)所面臨的挑戰(zhàn) 圖瑞 Toury 首 先認識到了翻譯活動超越了語言學的極限 而跨入其他學科 如認知 科學 正如他所說的 翻譯研究是一門跨學科研究 Shreve 而當 譯者在短期記憶中從多種選擇中尋找 比較 選擇對應并做出決定 時 轉換活動是不可見的 語言轉換有時不僅不可見而且不可控制 因為語言轉換中的自動過程譯者本人也不能做出解釋 各種不同的 語言因素在語言轉換中發(fā)揮作用 譯者的認知機制和交際能力也會 加強或區(qū)別其轉換能力 因此也影響了翻譯質量 交際能力表現(xiàn)了譯者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運用知識和技能成功 地進行交際的能力 翻譯活動為達到一定目的 通過特定的方式和 發(fā)展階段取得翻譯成果 安德森 Anderson 1983 將交際活動中必 備的知識劃分為兩個范疇 表述知識 declarative knowledge 和操 作知識 procedural knowledge 表述知識即知道 具體的信息 數(shù)據(jù) 規(guī)則 是對研究對象的理解認識 這種知識的運用是可控制的 就翻 譯活動而言 表述知識概括了語篇 翻譯內(nèi)容所涉及的相關領域的知 識和交際活動的參加者 操作知識即知道如何做 是實踐中獲取的 知識在解決具體問題時的應用 這種知識是逐漸形成的 它的運用實 際上是不可控制的 就翻譯活動而言 它概括了專業(yè)技能 即方法 技巧 策略 表述知識和操作知識使譯者勝任翻譯活動 成功地發(fā)揮其交際 者的作用 對比兩者可見表述知識易于表達和明確的界定 其運用 過程可控制 而操作知識難以解釋 通過實踐逐漸獲取 其運用過程 第4期苗 菊 翻譯能力研究 48 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控制 2 在翻譯教學中發(fā)展翻譯能力 在探討了翻譯能力的構成成分的基礎上可以認為翻譯能力的提 高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 是將新獲得的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以達到 知識的不斷積累 這一過程是知識重建 技能臻熟的過程 而不是增 加新的信息 學生從生疏的初始階段 到入門階段 然后進入能力發(fā) 展階段 進而發(fā)展到熟練操作的階段 最終是發(fā)展職業(yè)專長階段 翻 譯能力的入門階段是掌握部分基本技能 應用單項技能的階段 發(fā) 展階段是獲取 重建翻譯能力和完善已獲得的翻譯能力 在翻譯中有 意識地做出決策 應用技巧的階段 在此之后 譯者能夠在翻譯過程 中發(fā)現(xiàn)問題 解決問題 熟練地運用翻譯策略 職業(yè)專長階段指譯者 在翻譯中能夠發(fā)揮特長 運用自如 參見PACTE 2000 103 因此 翻譯能力的發(fā)展基本上包括3個過程 獲取不具備的能 力 重建已具有的能力 輔助轉換能力 獲取策略能力 而轉換能力的獲得也包括3個過程 專門發(fā)展兩種語言的交際 能力 重建 調(diào)整并拓寬語碼轉換機制和雙語記憶 整合一種控制干 擾的機制 Presas 2000 29 2003年 PACTE研究人員提出了對翻譯能力習得的詳細描述 翻譯能力的習得像其他學習過程一樣 是一個動態(tài)的 螺旋上 升的過程 從入門知識 pr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逐步演化為專業(yè)技 能知識 expert knowledge 這一過程需要譯者運用一定的學習策 略 并在習得過程中綜合 發(fā)展和重建表述知識和操作知識 declara2 tive and procedural types of knowledge 翻譯能力的習得在根本上是一個獲得操作知識 從而發(fā)展策 略能力的過程 翻譯能力的習得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和重建翻譯能力構成成分的 過程 PACTE 2003 49 50 PACTE研究組的成員埃里森 必比 Allison Beeby 進而提出了 在翻譯教學中發(fā)展翻譯能力的4個目標 1 培養(yǎng)學生的轉換能力 對翻譯過程的意識 翻譯過程中的程序和技巧 閱讀理解原 文 把握其語用目的和互文性 脫離語言外殼 掌握意義 組織 創(chuàng)作 譯文 正確地使用語言 對翻譯背景中各種因素的意識 原文作者 讀者 目的 譯者 翻譯目的 譯文讀者 等等 對文本與翻譯中微觀和宏觀結構之間互相依存的意識 2 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對比能力 原語和譯語文字類型的不同 原語和譯語詞匯的不同 語義場和詞匯范疇的不一致 意識到 字典釋義的局限性和在語境中把握一詞多義的確切意義 原語和譯語句法的不同 如何依靠語境重新組織句子結構 3 培養(yǎng)學生語篇對比能力 由于原語和譯語文本類型 體裁的不同 需要意識到在兩種語 言中文本類型的改變及文本之間的相互借用 意識到語境和語域的關系以及翻譯中的側重點和受到的限制 依賴于這種關系 認識到原語與譯語在語篇連貫與銜接方面的不同 4 培養(yǎng)學生的非語言能力 原語文化和譯語文化語用和符號意義的不同 利用文獻資源的能力 字典 百科全書 數(shù)據(jù)庫 相關文本 專 家等等 Beeby 2000 186 187 此外 還要增加培養(yǎng)學生策略能力 專業(yè)操作能力和心理生理素 質 提高翻譯能力不是改進一時的翻譯狀況 需要對翻譯教學進行 整體規(guī)劃 設計合理的教學結構 教學進程 教學方法 選擇設計教學 組成模塊 以利于不同成分能力的提高 構建翻譯教學的模式也需 要在分析研究翻譯能力的構成和培養(yǎng)的基礎之上研究相關問題 課程設置 教材選擇 教學內(nèi)容 教學方法論 翻譯評估 現(xiàn)代教學手 段 在研究中建立翻譯教學發(fā)展的指導原則 例如 在課程設置方面 根據(jù)翻譯能力發(fā)展的需要給學生開設語 言課程 文學課程 文化交際課程 翻譯基本理論課程 概念課程 翻 譯實踐課程 譯作賞析課程 相關專業(yè) 知識課程以及切合不同需要 的 主題豐富的研討會 講座和社會實踐活動 教材內(nèi)容設計可按以 下分類選擇 翻譯技能 技巧 策略 文本類型及其功能 基本理論 概念及其應用和文化因素 文化蘊涵 3 翻譯教學的過程教學法 在翻譯教學中發(fā)展翻譯能力需要有利的教學方法 翻譯教學以 分析翻譯能力及其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為出發(fā)點 理解認識譯者在 翻譯過程中的思維活動 行為表現(xiàn) 運用的知識 采取的策略 發(fā)揮的 創(chuàng)造力 遇到并解決的問題 決策過程和影響因素 確定了過程教學 法在翻譯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對教學法的探討是翻譯教學的當務之 急 一些西方的翻譯理論家本身也從事翻譯教學 他們對翻譯教學 既不反映實際操作也不反映當前的理論研究這一現(xiàn)狀提出批評 并 認為如果翻譯教學沒有建立在理解文本是如何被認知系統(tǒng)理解 加 工和轉換的基礎之上 這樣的翻譯教學必然會失敗 而過程教學法正是借鑒了關于翻譯過程的理論研究 反映了翻 譯的實際過程和譯者的主體作用 因此有利于發(fā)展翻譯能力 不強 調(diào)翻譯結果而側重描寫與解釋翻譯過程 結果是如何產(chǎn)生的 是 過程教學法的特點 它突出的是描述譯者的行為表現(xiàn) 思維活動 操 作過程 這種教學方法的目的是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 策略能 力 專業(yè)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質 將他們的注意力轉向翻譯過程 思維 過程 決策過程 在翻譯實踐的同時 體會認識自己運用的知識 采取 的方法技巧 發(fā)揮的創(chuàng)造力 即綜合獲得的翻譯能力 翻譯教學中的過程教學法具有以下特征 啟發(fā)學生認識了翻譯 過程中的指導原則 方法和操作程序 在翻譯練習之前給與翻譯方 法 概念上的指導 討論學生的譯文時 不側重評論學生具體的選詞 造句 而是探討產(chǎn)生譯文的過程 翻譯策略的運用得到生動的描述和 解釋 使學生更快地學會運用翻譯策略 側重探討翻譯過程中的某一 類問題 減少精力分散 探究原因 錯誤出現(xiàn)的原因和好的選擇的 原因 理解認識翻譯中的決策過程 而不僅關注譯文的詞句 靈活掌 握譯文的語言形式和意義忠實的標準 充分允許譯文的多種表達方 式 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通過解釋譯文產(chǎn)生的過程 使譯文的接受或 否定令人信服 避免強加給學生翻譯標準 尤其適合翻譯的初學者 使其從一開始就增強了對翻譯問題的意識 參見Gile 1995 10 11 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方法是教師選定一篇原文作為翻譯任務 學生 在課外獨立翻譯 再回到課堂將粗略的譯文提交給教師進行對比審 49 外 語 與 外 語 教 學2007年 查 討論對比結果的方法至今仍在翻譯教學中盛行 然而經(jīng)歷了長 期教學實踐的檢驗 這種教學方式不是掌握翻譯技巧 發(fā)展翻譯能力 的有效方法 而是使翻譯教學滯后的原因之一 以翻譯結果為主導 的教學方法 在隨之而來的對照參考 標準譯文 進行學生譯文錯誤 分析的翻譯評估中 加劇了不良后果的產(chǎn)生 課堂教學單一化 對 立化 教學氣氛壓抑 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 尤其是削弱了學生的自 信心和創(chuàng)造力 此外 教師對誤譯進行主觀的評判推斷 不能了解出 現(xiàn)問題的真正原因 強加給學生的標準譯文不能解決學生今后在翻 譯中的實際操作問題 讓學生在翻譯練習中機械的套用標準的翻譯 技巧 方法不能使其掌握翻譯技巧 策略如何在實際中應用 更不能 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在過去幾年的翻譯教學中 本文作者嘗試了過程教學法 組織了 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活動 營造了暢所欲言 積極交流的課堂氣 氛 在教學中貫穿了促進 引導學生對翻譯過程的思考 回顧 解釋 認識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在布置翻譯任務的同時 提出 一些相關問題以引導學生對翻譯過程的關注與思考 當譯文完成時 不強加給學生任何標準 不以 標準譯文 評論學生譯文中出現(xiàn)的問 題 而是結合譯文及其翻譯過程進行分析探討 教學中重點不在糾正錯誤 就翻譯的對與錯進行討論 取而代之 的是在討論中 啟發(fā)學生解釋自己為什么這樣翻譯 如何思考而產(chǎn)生 現(xiàn)在的譯文 如何決策的 影響選擇和決定的參考因素 譯文產(chǎn)生的 效果 有何獨特之處 教師以肯定的回答鼓勵其建立自信心 想象力 和聯(lián)想力 而當學生發(fā)覺自己的解釋沒有說服力的時候 自然意識到 翻譯有誤或需要改進 在過程教學中 教師和學生之間 同學之間是 合作互動的關系 同學之間的影響作用值得重視 他們在交流中不僅 修改 充實 完善了譯文 而且互相啟發(fā) 擴展視野 開拓思維 加強認 知能力 以小組為單位的 課堂翻譯 translation workshop 尤其有利 于過程教學法的實施 學生共同討論翻譯任務 一同經(jīng)歷翻譯過程 過程教學法首先啟發(fā)了學生的自我意識 self awareness 初試 翻譯者不再盲目地實踐 而是逐漸意識到自己在翻譯過程中的行為 和思維 譯者在翻譯活動中需要的知識 條件 需要解釋自己的選擇 決定 從而理解掌握翻譯活動的基本概念 教師不限定怎樣翻譯 如 何操作 學生在探討翻譯過程中自然理解自己的工作狀態(tài) 認識到從 原文的理解到譯文的產(chǎn)生這一轉換過程中 經(jīng)歷了幾個翻譯階段 譯 者的思維活動 操作程序是什么 利用了什么知識條件 發(fā)揮了什么 作用 最后他們對翻譯過程的描述 不乏有獨到之處和獨特的見解 過程教學法能夠使學生在探討翻譯過程中 生動體會掌握翻譯 技巧和策略 意識到翻譯過程中需要隨機應變 靈活地運用方法技 巧 有目的地做出決策 在翻譯實踐中逐漸獲得發(fā)現(xiàn)問題 解決問題 應用技巧策略的能力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 回顧自己的思維過程 遇到的難題 解決的方法 考慮的內(nèi)容 選擇的依據(jù) 從而將翻譯過程 上升到認識過程 生動體會翻譯技巧和策略在翻譯實際中的運用 而 并非讓學生在翻譯練習中機械地套用翻譯技巧和策略 例如 在實 例中體會語境是翻譯中可以利用的重要因素和可靠參考 為選擇和 表達意義提供了根據(jù) 過程教學法還使學生學會發(fā)揮主體作用 積極創(chuàng)造譯文 通過 對翻譯過程和譯者表現(xiàn)的認識 學生成為翻譯過程中的主動者 能夠 分析各種因素 掌握相關的依據(jù) 突出翻譯中的重點 創(chuàng)造出好的譯 文 實踐證明 學生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很大 需要得到發(fā)揮的空間 將潛 力轉化為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力 因此 教師應提出引發(fā)思考的問題 協(xié)助 學生深入理解 拓寬思維 創(chuàng)新方法 實施了過程教學法 學生獲得了 充分的自由度 靈活性 選擇權和決定權 能夠積極展示自己的譯文 并做出合理的 令人信服的解釋 不斷增強主動性 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力 海爾斯頓 Hairston 在1982年竭力倡導寫作教學中應用過程教 學法時指出 僅靠批改學生的作文是不能教學生寫作的 我們必須 知道這篇作文是如何產(chǎn)生的 為什么是這樣的結果 我們要盡可能 弄清寫作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 如果我們想影響其產(chǎn)生的結果的 話 我們必須做一件艱難的事情 就是研究觸摸不到的過程 而不是 做一件容易做的事情 評估觸摸得到的結果 轉自Fox 2000 115 現(xiàn)用其觀點說明翻譯教學的過程教學法 仍可見其遠見卓識 4 結語 翻譯活動在人類文明 文化的交流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將與人類 歷史無限拓展 在現(xiàn)代社會中 翻譯促進了精神文明 文化 科學技 術信息的傳播 各個領域都需要翻譯人才 翻譯教學研究和建立翻譯 人才的培養(yǎng)模式成為社會的明確需要 回顧過去翻譯教學的狀態(tài) 明顯的問題是沒有發(fā)展 建立一個綜 合的翻譯教學模式 應用科學的教學方法 本文在研究譯者能力構 成及其發(fā)展的基礎上 探討了翻譯教學中的相關問題和過程教學方 法論 提出了在研究翻譯能力的基礎上開展翻譯教學 基于上述分 析 論文旨在提出翻譯能力研究可作為制定教學大綱 設計教學內(nèi) 容 創(chuàng)新課程設置 改革教學方法 強化質量評估的依據(jù)和參照 參考文獻 1 Alves F J L V R Gon alves A Relevance Theory Approach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Inferential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 In F Alves ed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C Amsterdam John Ben2 jamins 2003 3 24 2 Beeby A Evalu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 In C Sch ffner B Adab 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0 185 198 3 Fox O The Use of Translation Diaries in a Process2oriented Trans2 lation Teaching Methodology A In C Sch ffner B Adab 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 Amsterdam John Ben2 jamins 2000 115 130 4 Gil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