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元對立到三重范式_歌德的翻譯與_世界文學_.pdf_第1頁
從兩元對立到三重范式_歌德的翻譯與_世界文學_.pdf_第2頁
從兩元對立到三重范式_歌德的翻譯與_世界文學_.pdf_第3頁
從兩元對立到三重范式_歌德的翻譯與_世界文學_.pdf_第4頁
從兩元對立到三重范式_歌德的翻譯與_世界文學_.pdf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兩元對立到三重范式 歌德的翻譯與 世界文學 孫 瑜 摘 要 本文從歌德 世界文學 的思想出發(fā) 探討歌德的翻譯實踐和翻譯觀 對歌德從兩元對立到 后來三重范式的轉變進行了思考 歌德的翻譯思想與翻譯實踐及 世界文學 思想三者之間相互聯(lián) 系 也是時代的產物 他的翻譯思想對今天依然具有指導意義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nslation views translation works of Goethe and his converting from di2 chotomy to three paradigms It is found that Goethe s translation views practices and the his idea of World Literature are inte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and are the product of the epoch These of his views are still instructive nowadays 關鍵詞 歌德 翻譯 世界文學 KeyW ords Goethe translation world literature 約翰 沃爾夫岡 歌德是德國歷史上重要的思 想家和文學家 被恩格斯稱為 最偉大的德國人 其 視野之廣闊 思維之前瞻令他人黯然失色 其研究領 域橫跨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 尤其是文學造詣尤為博 大精深 他不僅創(chuàng)作出 少年維特之煩惱 浮士 德 等影響巨大的經典之作 而且翻譯了諸多他國文 學作品 并提出了個人對于翻譯的思考 這些翻譯思 想 特別是后期對翻譯的三分法并非毫無來頭 而是 與歌德的創(chuàng)作活動 研究思考和時代背景密不可分 的 然而歌德寬闊的胸懷和前瞻的眼光 使他提出的 世界文學 的思想和與此有關的翻譯觀今天仍具有 重要的研究意義 一 世界文學 世界文學 概念是與民族文學的概念相對而言 的 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威廉 施萊格爾 August W ilhelm Schlegel 使之產生超越德國的巨大影響的 是歌德 早在1827年 歌德就提及 世界文學 概 念 他在與秘書愛克曼 J P Eckermann 談到一部中 國小說 時說 中國人在思想 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 和我們一樣 使我們很快就感到他們是我們的同類 人 只是在他們那里一切都比我們這里更明朗 更純 潔 也更合乎道德 在他們那里 一切都是可以理解 的 平易近人的 沒有強烈的情欲和動蕩的詩興 因此 和我寫的 赫爾曼與竇綠苔 以及英國理查遜 寫的 小說有很多類似的地方 在贊美了這部中國小說之 后 歌德又說 我一直都認為 詩歌是人類的共同財 富 它反映在世界各地各個時代無數(shù)的人身上 一個 人比另一個人稍有所長 造詣更深一點 僅此而 已 我們德國人如果不跳開周圍環(huán)境的小圈子朝 外面看一看 我們就會陷入上面說的那種迂腐和混 沌 所以我喜歡環(huán)視四周的外國民族情況 我也勸每 個人都這么辦 由此他提出 科學與藝術屬于全世 界 在它們面前國界也會消弭 德國人不要自我禁 閉 而應海納世界 以此影響世界 因此我樂意與 他國相交 并建議所有人也有相同作為 本國文學現(xiàn) 在已意義甚微 世界文學的時代即將來臨 現(xiàn)在每個 英文名為Chinese Courtship 根據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東亞語文系副教授夏頌 淺談19世紀前半歐洲漢學家對中 國文學研究與教學的知識形態(tài) 一文 中文名應為 花箋記 指18世紀英國著名小說家塞繆爾 理查遜 Samuel Richardson 1689 1761 書信小說 克拉麗莎 哈婁 是其代 表作 人都應該出力促使它早日來臨 Biedermann 432 46 1816年起 歌德主編 藝術與古代 ber Kunst und Altertum 這本雜志有力地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 文學之間的交流 在第六卷第一期中 歌德就曾寫 到 我堅信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世界文學正在形 成 而未來的世界文學中 將為我們德國人保留一 個十分光榮的席位 Birus 10 隨后 在1827年1 月27日給友人施特萊克福斯 Adolph Friedrich Carl Streckfu 的信中 歌德又寫到 我深信一種世界文 學正在形成 所有的民族都心向往之 并因此而做著 可喜的努力 德國人能夠和應該做出最多的貢獻 在這個偉大的聚合過程中 他們將會發(fā)揮卓越的作 用 楊武能 2004 63 翻譯對 世界文學 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翻譯 的取予 對雙方都是一個互動而致宏富的過程 譯者 和譯文可以說是 世界各地間的快遞員 在歌德的 世界文學構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 男孩的魔角 出版時 歌德就建議收入外 國民歌及其歌詞譯文 他在1808年為尼特哈麥 Friedrich I mmanuelNiethammer 策劃一本民歌集時 就不顧主編反對 明確堅持要收入譯文 歌德認為 真正具有絕對獨創(chuàng)性的民族寥若晨星 尤其是現(xiàn)代民 族 更是絕無僅有 如果想到這一點 那么 德國人根 據自己的情況從外部吸收營養(yǎng) 特別是吸收外國詩的 意蘊和形式 就無需感到羞恥 不過 外來的財富必 須變成我們自己的財產 要用純粹是自己的東西 來 吸收已經被掌握的東西 也就是說 要通過翻譯或內 心加工使之成為我們的東西 范大燦 180 1805年2月13日 歌德在 耶拿文學匯報 發(fā)表 的一篇題為 阿雷曼詩歌 的書評中寫到 于一個民 族來說 把其他民族的作品翻譯成自己的語言 乃是 邁向文明的主要的一步 楊武能 1999 35 從而將 翻譯提升至促進文明的高度 在與其英語譯者卡萊 爾 Thomas Carlyle 的通信中 他指出 可以看到 每個譯者為此普惠精神領域的活動而努力 并將促進 交流為己任 因為 即使翻譯總難免不盡如人意之 處 它現(xiàn)在和未來都將是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光榮的事 業(yè)之一 W itteet al 499 在同年的另一篇書評中 他再次強調 把外國作品譯成自己的語言 這是一 個民族邁向文明的一個主要步驟 Viorel 63 在 18世紀 翻譯對德國文學語言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 作用 當時有許多文學家也從事翻譯 歌德是其中之 佼佼者 二 歌德的翻譯實踐 無所不包的天才歌德 在翻譯上也有巨大的貢 獻 歌德翻譯的作品大多譯自法語和意大利語 其次 是古希臘語和拉丁語 歌德在自傳 詩與真 中提 到 大約12歲時 他練習用7種語言寫小說 德 語 法語 意大利語 英語 拉丁語 希臘語和當?shù)氐聡?猶太人的方言 歌德稱得上是多語言大家 他通曉古 典語言 如希臘語和拉丁語 也掌握現(xiàn)代語言 如英 語 法語 意大利語 翻譯工作幾乎貫穿其一生 留 下許多譯作 從1768年譯高乃依起 到1826年譯歐 里庇得斯止 其間涉及古今各國作家 譽滿天下者如 荷馬 索??死账?品達 所羅門 拉辛 狄德羅 伏爾 泰 卡爾德隆 莎士比亞 拜倫 斯塔爾夫人 名氣稍小 者如蘇格蘭詩人麥克佛森 JamesMacpherson 意大 利作家和美術評論家切利尼 Benvenuto Cellini 古 羅馬喜劇作家泰倫提烏斯 Publius Terentius 愛爾 蘭作家馬圖林 Charles RobertMaturin 意大利作家 曼佐尼 Alessandro Manzoni 據說 為其 顏色學 的歷史部分 歌德也傾注了幾十年的心血于譯事 歌 德甚至曾對波斯語 芬蘭語及中文作品產生興趣 將 它們從英語 法語 拉丁語等譯本轉譯到德語 此外 歌德本人創(chuàng)作的很多作品也被翻譯成多種文字 這也 必然引起他對翻譯問題的關注 歌德對翻譯問題的 思考也有其時代原因 不僅歌德 許多同時代文學家 如席勒 施萊格爾兄弟 維蘭德等也都在進行文學翻 譯 充實著德意志文化 歌德的翻譯活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1 到 1795年左右 歌德翻譯古典文本 主要是出于練習目 的 錘煉自己的母語功夫 培 養(yǎng)語 言表達能力 2 1795 1805年即魏瑪古典時期 規(guī)模較大的譯作 都在此時誕生 群賢畢至的魏瑪成了 譯者領地 bersetzerkolonie 1775年起歌德居于此 維蘭德和 531從兩元對立到三重范式 歌德的翻譯與 世界文學 本文出自德語文獻的引文均為筆者自譯 德國海德堡浪漫派作家布萊塔諾 ClemensBrentano 和阿希姆 Achim von Armin 在1805到1808年間以 男孩的魔 角 Des Knaben Wunderhorn 為題發(fā)表了三部民歌歌詞全集 其中包括從中世紀至18世紀的愛情 士兵 漫游人和兒童歌 曲 卡萊爾 Thomas Carlyle 1795 1881 英國散文家 歷史學家 于1824年翻譯歌德 威廉 邁斯特 第一部 赫爾德分別于1772年和1776年來到魏瑪 魏瑪時 期在德國文學史上可謂獨一無二 這一時期譯事頻 繁 百花齊放 影響力至今不衰 魏瑪成為德國人接 受世界文學的窗口 歌德對翻譯活動非常支持 歌德 的翻譯也是碩果累累 主管魏瑪宮廷劇院期間 歌德 翻譯了荷馬著作 還翻譯改編西歐各國戲劇 以豐富 劇目 促進了目的語文化的發(fā)展 1796年他翻譯了 莎士比亞的 哈姆雷特 1799年翻譯了伏爾泰的五 幕悲劇 穆罕默德 1803年翻譯了切利尼的自傳 1805年翻譯了狄德羅的 拉摩的侄子 3 1805 1820年 翻譯活動不太活躍 4 1820年之后的翻 譯活動與 世界文學 的思想密切相關 1812年歌德 翻譯了西班牙作家卡爾德隆的 人生如夢 1823年 歌德在 藝術與古代 上發(fā)表了曼佐尼為拿破侖之死 而寫的頌歌 五月五日 的德語譯文 1825年又將曼 佐尼的悲劇 阿爾德齊 譯為德語 1826年他完成了 古希臘悲劇大師歐里庇得斯 酒神的女祭司們 譯 文 1827年后歌德基本結束了古代文學的翻譯工作 三 歌德的翻譯思想及發(fā)展 豐富的翻譯實踐及身處的濃厚翻譯氛圍 必然成 為孕育翻譯思想的沃土 作為文學家和思想家 歌德 高瞻遠矚地提出自己對于翻譯的見解 具有超越時空 的適用性 迄今仍不時為人引用 在歌德最關注 世界文學 這個話題時 他的翻 譯活動也達到了高峰 這也是他探討翻譯問題最多和 最深入的階段 他曾在與卡萊爾的通信中指出了翻 譯的溝通作用 譯者可以被視為敬業(yè)的媒人 他們 將欲遮還羞的美女夸得極為可愛 引起人們對原文的 無盡向往 他既承認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的作用 又 認識到在翻譯過程中 美女 既 欲遮還羞 又 極為 可愛 認識到譯文與原文的特點 歌德沒有關于翻譯觀的專門論著 但其翻譯觀點 滲透在許多作品之中 1813年 歌德在悼詞 兄弟般 緬懷維蘭德 中提出兩種翻譯類型 Trunz 705 一種翻譯要求將外國的作者向我們靠攏 使得 我們能把他看成自己人 第一種翻譯準則顯而易見 是向譯者提出要求 不能單單滿足于將詞句譯為目標 語 而且還要把作者賦予每個表達的意義以目標語的 形式呈現(xiàn)給目標讀者 相反 歌德認為第二種翻譯 要求我們走向異 域 融入它的情景 語風和性格 在第二種翻譯方 法中 歌德沒有對譯者提出要求 而是矛頭一轉指向 了 我們 亦即讀者 譯文僅需轉換原文字句 而譯 文讀者則要自行體會和把握意義 歌德認為此意 義具體涵蓋了 情景 語風 性格 Zust nde Sprach2 weise Eigenschaften 兩種翻譯方法方向相反 目標相悖 在第一種翻 譯方法中 譯者需要轉換語言表達 還需要以此傳達 原文的意義 風格和情景等 使用第二種方法 譯者就 顯得輕松一些 他只需要花費文字工夫 完成語言轉 換 理解文意和特色的任務需由譯文讀者自行完成 兩種翻譯方式類似語言層面上意譯 直譯的對立 也體現(xiàn)出層次更高的歸化 異化二元對立 說到 這里 不難想到 同年施萊爾馬赫 Friedrich Schleier2 macher 在 翻譯的各種方法 ber die verschiedenen Methoden des bersetzens 中也提出了著名的兩種譯 者處理原文的方式 要么譯者讓作者原地不動 使 讀者向作者靠攏 要么譯者不打擾讀者 使作者向讀 者靠攏 St rig 47 施萊爾馬赫這句話常被引用來 論述歸化和異化 其實與歌德關于兩種翻譯的說法異 曲同工 表述了兩種翻譯方向 兩種翻譯目標 讓讀者 靠近作者 或者讓作者靠近讀者 但在 理解西東合集評注 Goethe 1972 30 中 歌德突破了自己在維蘭德悼詞中提出的兩元說 將翻譯分為三個種類 Art 又說是三個時代 Ep 2 oche 雖說種類和時代是不同的范疇 但是在 理解 西東合集評注 中 他沒有對此做更細的區(qū)分 而是 將兩者等同 即一個時代對應一種翻譯種類 時代的 發(fā)展也伴隨著所尊崇的翻譯類型的變化 對第一種翻譯類型 歌德談到 第一種翻譯讓 我們以自己的方式認識異國 散文式的翻譯最好不 過 所謂 prosaisch 散文式的 或者 Prosa 散 文 用來指以平實的語言寫就的文章 散文將所有 文學創(chuàng)作的特點統(tǒng)統(tǒng)取消 甚至將詩中的激情壓至僅 僅一般文學的水準 作為典范 歌德舉出了馬丁 路德的德語翻譯 這位宗教改革家將晦澀難懂的拉 丁語 圣經 翻譯成大眾喜聞樂見的德語 以此達到 了讓普通人讀懂 圣經 的目的 在這一步 不難看 出 歌德注重的是讀者讀懂譯文 在自傳 詩與真 中 歌德就曾推崇簡單樸實的 翻譯 他在談到維蘭德和艾申伯格 Johann Joachi m Eschenburg 將莎士比亞戲劇翻譯成散文時說 我崇 尚節(jié)奏和韻律 這樣詩歌才能稱之為詩歌 但是翻譯 時真正深刻有力的 真正具有教育意義的是除去詩歌 特征剩余的東西 內容空洞時 絢爛外表能夠造成內 631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 2009年秋季號 漢語又譯 醉酒的女人 女酒神信徒 酒神的女伴侶 等 容純正而完整的假象 而真有內容的時候 絢爛的外 表又會將內容隱瞞 對此歌德說過一句有名的話 對于教育普通大眾來說 平實的翻譯最好不過 那 些意欲與原文競爭的翻譯其實不過是知識分子自娛 自樂罷了 歌德在此強調了翻譯對于教育大眾的意 義 他推崇平實的翻譯 而且特別尊崇路德 現(xiàn)在我 還想講一下路德的 圣經 翻譯來為我的建議提供例 證 這位出色的譯者將這部不同版本風格各異的著作 和它文學的 歷史的 戒令的 教化的語氣整體地以母 語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更多是為了促進宗教發(fā)展 而不 是想要模仿原文各個特殊的細節(jié) Malles 1071 之后 評注 中提到了第二種翻譯 之后是第 二個階段 人們設身處地想象異國的情境 然而其實 只認識了外文的意義 并力圖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 達 此種翻譯歌德也稱之為 仿擬 parodistisch 譯者把握原文意義和情景 然后擺脫原文重新用譯入 語組織表達 歌德還舉出了他稱之為 杰出 的維蘭 德的翻譯 維蘭德是第一個將莎士比亞譯入德語的 人 雖然時人對其翻譯褒貶不一 然而維蘭德版莎士 比亞仍是經典 成為諸多莎氏研究者的參考 歌德承 認維蘭德的功績 認為他的翻譯將異域的東西傳達給 本國讀者 為讀者所歡迎 正如他國的果樹在本國開 花結果 歌德于此特別強調了異域的精神在本國的 傳達 他追求外國原文在本國語言中尋找到替代品 Surrogat 相比之下 第三種翻譯則在譯文的地位上更進一 步 它追求的是原文在目的語中的姊妹篇和由此衍生 出的第三空間 ein Drittes 第三個 也是最高和最 后一個階段 人們想要讓譯文與原文完全等同 這樣 不是一方取代另一方 而是譯文要與原文處于平起平 坐 至此 陌生與熟悉 已知與未知相互靠近的圓 環(huán)終于合攏了 歌德推薦一種類似逐行對照的翻 譯 Interlinearversion 以達到原作與譯作并駕齊驅的 境界 而且在歌德看來是最高的境界 此中生出一個 臨界的第三空間 需要民眾為此培養(yǎng)自己的品位 當 品位得以提高和擴展 民眾就能接受和適應他國的文 章 此種譯法歌德極為推崇 認為它使得本國人民 了解異域風采 而且用異域的特點豐富了本國語言的 表達能力 有利于本國文化的發(fā)展 他尤其推崇弗斯 Vo 的翻譯 弗斯成就了古希臘作品輝煌的德語譯 文 如 奧德賽 和 伊利亞特 他翻譯荷馬史詩時 將古希臘六音步體詩 Hexameter 引入德語 成為德 語翻譯史上的佳話 三個階段不同于今天無論語言 文學抑或文化視 角下流行的直譯 異議或者歸化 異化的兩分 劃分體系 在歌德 借他國之言富本國之語才是重中 之重 三種翻譯相互交替 但是也同時存在 甚至在 同一篇文章中可以同時存在 它們在不同的時代占有 不同地位 綜合歌德以上的翻譯觀點 不難看到 歌德三重 范式相對于兩元對立的模式 是對翻譯的更明確指 導 把外國的作者向我們靠攏 使得我們能把他看 成自己人 的第一種翻譯雖沒作詳細說明 但其實與 我們走向異域 融入它的情景 語風和性格 的第二 種翻譯一樣設定了情景 語言和性格三個范疇 然而 這更多是描述性的范疇 沒有指導意義或者說不是規(guī) 范性的 三重范式則從語言的內容 思想文化和結構 表達三個層次明確了不同的翻譯方式及其所能達到 的社會效果 教育普羅大眾 平實的散文式翻譯最好 不過 了解他國思想文化則推薦仿擬式的翻譯 然而 要充實改良本民族語言和文化 與原文對照式的翻譯 功不可沒 另一方面 二元對立和三重范式何嘗不是相互補 充 二元對立將翻譯活動分為正反面 而三重范式將 上兩種翻譯糅合在一起重新切分成三個層次 前兩重 范式是不同層面和程度上的歸化 而第三重范式是異 化 二元對立從翻譯活動本身出發(fā) 而三重范式從翻 譯的社會作用出發(fā) 全角度地研究了翻譯 由于第三重范式得到歌德最高的評價 在此對它 多著些筆墨 它類似20世紀韋努蒂提出的抵抗式翻 譯 盡量對異國的東西少作改動 然而 兩者還是有 根本的不同 韋努蒂注重的是顯現(xiàn)出他國特點 使讀 者有意識地對異國特別是大國文化的抵抗 保留本國 的風格 而在歌德 借他國之言富本國之語才是重中 之重 魯迅先生后期提倡 直譯 甚至 硬譯 在 文 藝與批評 的 譯者附記 里 魯迅提出了 硬譯 的概 念 但由于譯者的能力不足和中國文本來的缺點 譯完一看 晦澀 甚至難解之處也真多 倘若將仂局拆 下來呢 又失去了原來的精悍的語氣 在我 使出了 731從兩元對立到三重范式 歌德的翻譯與 世界文學 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家霍米 巴巴 Homi K Bhabha 曾提出 第三空間 third space 他認為在兩種文化接觸處 存在一個 第三空間 文化間的差異在這個空間內發(fā)生作用 這一空間的產物即為文化雜合體 它兼具兩種文化的性質 歌 德和巴巴的 第三空間 都取消了原文譯文的對立 開辟出了兩者的過渡空間 與歌德的 第三空間 不同 巴巴的 第三空 間 一般是指在殖民國和被殖民地文化間二元對立之外矛盾 模糊的過渡空間 他這一雜合體開辟出協(xié)商的空間 消解了二 元對立和殖民定型 如落后的殖民地或者文明的歐洲等 還是這樣的硬譯之外 只有 束手 這一條路 就 是所謂的 沒有出路 了 所余的唯一的希望 只 在讀者還肯硬著頭皮看下去而已 他主張在 有些 地方 仍然寧可譯得不順口 以保存 原來的精悍 的語氣 在他看來 中國的文或話 法子實在太不 精密了 講話的時候 也時時要詞不達意 這就是 話不夠用 要醫(yī)這病 我以為只好陸續(xù)吃一點苦 裝進異樣的句法去 古的 外省外府的 外國的 后來 便可以據為己有 魯迅 382 所以他特別從語言的 角度說道 這樣的譯本 不但在輸入新的內容 也在 輸入新的表現(xiàn)法 高蕓 223 魯迅認識到 直譯 對民族語言發(fā)展的促進作用 可見新文化運動背景下 魯迅先生的翻譯思想與世界文學思想關照下的歌德 翻譯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四 歌德對翻譯思想的踐行 歌德的譯作中并非沒有值得商榷之處 也有一些 疏漏甚至錯誤 歌德研究中對此并不諱言 文學翻譯 本身是一種復雜而艱難的活動 疏漏之處在所難免 這一點歌德自然心知肚明 然而 他所從事的翻譯最 初是出于個人興趣 也是為了有效練習母語的風格表 達 并未就把它理解為 與原文競爭 當然不能從 中就得出結論 認為他是漫不經心地處理譯文 事實 恰恰相反 歌德的翻譯遠不僅是將原文德語化 而是 從每一個細節(jié)上將外語的內容轉換成人盡皆知的 風格 這也是歌德大部分翻譯一直所遵循的 Vior2 el 69 席勒將 拉摩的侄子 手稿交給歌德 后 曾經 寫信給譯本的出版商 歌德懷著極高的熱情接受 拉摩 一文的翻譯 他真正是想做出好的工作 所 以我們可以期待一部杰出著作的降臨 拉摩的 侄子 德語譯文將為法語原文的成功開辟道路 歌德在翻譯同時代外語作品時 歸化特點較為明 顯 歌德并沒有趨向 異者 而是使 異者 趨向自 己 有時更應該稱為改寫 運用自己的寫作方式進行 翻譯 也就是說基本上奉行的是維蘭德式的 仿擬式 翻譯 導致注重在語文學意義上崇尚嚴謹?shù)氖┤R格 爾等人的批評 如歌德翻譯伏爾泰 穆罕默德 的 譯本就幾經改寫 充分考慮到德語受眾的情況 然而他在譯狄德羅的 拉摩的侄子 時則沒有 進行太多改寫 瑞士日內瓦的學者蘇瑞特 Fr d ric Jacob Soret 記述了1823年4月2日和歌德的一次談 話 有些德國學者認為 沒有什么原文 一切都是歌 德的自行杜撰 對此 歌德卻堅決否認 他認為 如 果真是自行臆造 自己將完全不可能模仿狄德羅風趣 機智的描寫和行文方式 德國版的 拉摩的侄子 不 過是部極為忠實的翻譯 Bieder mann 224 在翻譯 古希臘與拉丁語的古典文本時 歌德也偏離了維蘭德 的仿擬方法 如對歐里庇得斯 酒神的女祭司們 的 句法 格律等簡直是亦步亦趨 似乎又成了弗斯的擁 戴者 歌德也的確對弗斯翻譯的荷馬推崇備至 歌德 不只深受他譯的 伊利亞特 和 奧德賽 影響 而且 學習由他移植進德國文學的古希臘六音步詩體 將它 用到了自己的 浮士德 等作品中 在翻譯卡爾德隆 人生如夢 的時候 歌德沿用了原文的古詩體形式 這種形式此后在 西東合集 和 浮士德 中都有所體 現(xiàn) 在翻譯曼佐尼時 歌德也刻意保持了原作有意而 為之的近乎矯揉造作之處 甚至下筆更重 他追求譯 文與原文的等同 認為譯者有時不要試圖抹殺原文的 蹩腳之處 而應保持原樣 也不要試圖隱藏原文的藝 術缺陷 不然將踐踏原文的風格 這一原則在今日仍 值得借鑒 總體看來 歌德對于翻譯始終懷著認真的態(tài)度 同時代的文章 歌德較多采取了歸化的仿擬式翻譯 對古代文章特別是古希羅時代的經典著作則主要采 取了弗斯式的翻譯方式 亦即遵守原文的特點 而相 對較少顧及德語本身的特點 作為一代文豪 歌德長 于將語言玩于股掌之間 在翻譯中按照自己的思考時 而與原文亦步亦趨 時而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靈活處理 如 果我們對歌德德語中無傷大雅的失當并不反感 也不 過于追求細節(jié)轉述的正確 那么歌德的翻譯可謂功德 圓滿 既與原文神似 本身也是天才的神來之筆 五 世界文學 與翻譯 歌德懷著極大的熱情關注翻譯 視之為一種卓越 的腦力工作 并一直賦予翻譯重要的意義 接受古希 臘和意大利文化和參與研究英法文學 如莎士比亞和 831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 2009年秋季號 狄德羅在世時 拉摩的侄子 并未出版 原稿幾經轉手傳閱 后不知去向 德國作家弗里德里希 馬克西米利 安 克林格爾 FriedrichMaximilian Klinger 后來在圣彼得堡偶然發(fā)現(xiàn)一份手稿 并交給席勒 席勒又轉交給歌德 歌德翻譯 了這篇對話體文章 譯文于1805年出版 然而其后這份手稿亦丟失 人們想要了解狄德羅原文時不得不從歌德的譯文轉譯 回去 伏爾泰1741年所著悲劇 歌德于1798年將其譯為德語 歌德于1804年將狄德羅的哲理小說 拉摩的侄子 Le neveu de Rameau 1761 1821 譯為德語 拜倫及狄德羅和伏爾泰 于歌德來說無論在青年時代 還是在耄耋之年都是從事翻譯的動力 雖然歌德的 譯作不能算作他的主要著作 歌德也未必是像路德 維蘭德 赫爾德 威廉 施萊格爾或者提克等人那樣 著名的翻譯家 然而歌德的譯文和思想卻為他的創(chuàng)作 研究及后人對翻譯的研究提供了值得研究的啟示 歌德 尤其在其后半生 創(chuàng)造出若干包含 世界 的概念 如 世界文學 Weltliteratur 世界公民 Weltb rgertum 世界信仰 Weltfr mmigkeit 和 世界靈魂 Weltseele 這些概念充滿了大同思 想 共有一個特質 可以共享一個更大的體系而不 喪失自己特有的個性 融合共性和特性 共享一個充 滿活力的共同體 歌德未對 世界文學 作出精確界 定 迄今為止的 世界文學 研究 有時把它當作有 世界影響力的 特別是歐美國家的 經典作品 有時 視它為一種主流文學 有時又是人類文學發(fā)展的一個 必然結果 然而筆者認為世界文學至少兩層含義是 不可否定的 1 世界文學是各民族文學相互影響和 接受的過程 各民族文學之間在形式上和創(chuàng)作理念上 相互借用 2 各民族文學之間相互理解和寬容 世 界文學與民族文學在歌德已經不是兩個對立的概念 民族文學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 與世界文學相互作 用 各民族文學之間亦相互作用 促進世界文學的前 進壯大 正是因為世界文學在歌德這里并非民族文學的 對立面 于是歌德改變了原先二元對立的模式 發(fā)展 出三維的模式 將翻譯視為不同層面 不同程度的世 界文學和民族文學通過文學作品的相互作用 按照 歌德的三重范式 第一重范式強調使用本民族語言散 文式的翻譯傳達內容意義 外在形式從簡 第二重范 式強調將原文的思想意義全盤照搬進本民族語言 構 造原文在本文中的替代品 第三重范式則強調逐行對 譯 原文格律和結構在此得以在本民族語言中延續(xù)和 重生 正如歌德所說 在進行民族文學建設過程中 絕不應拒絕吸取外來民族的優(yōu)秀文學傳統(tǒng) 但吸取外 來民族的東西 必須與本民族的文學實際相結合 并 化成本民族的東西 三重范式周而復始 互為啟承 在歷史的進程中一種高于另外一種 進化地看 一種 異域文學通過內容 通過思想見解 最終通過文學形 式進駐譯文語言 譯文語言對此三者消化和加工之 后 充實自我 本民族文化得到了充實和提升 于是在 翻譯和接受過程中開始了更高層次的 新的一輪循 環(huán) 另一方面 如歌德所說 三種范式共同構成一個完 整的圓環(huán) 也就是說三者相互補充 共同構成全面接 受外國文學的工具 包括內容的 思想的和形式 的 本民族既吸取了異國的知識 認知和思想觀念 又 獲得使民族的母語取得進步 煥發(fā)新生的源泉 三重 范式既是垂直方向時間上的線狀 又是水平方向并行 互補的環(huán)狀 簡言之 它們之間既有歷時的承繼 也有 共時的關聯(lián) 二元到三重的轉變 其實是一個思維轉 變 抑或說是跳出翻譯自身的樊籠 站在民族和大眾 的角度和世界文學的高度來重新考慮翻譯 兩元觀 將本民族和他民族文學和語言對立起來 翻譯在此二 維空間移動 而三重觀則將翻譯納入一個多維的互動 空間 世界文學正是統(tǒng)領翻譯活動的思想 正是各 民族的相互學習和寬容 才使得各民族能夠敞開心 胸 通過翻譯吸收對方文化的精華 而知識分子 尤 其是翻譯工作者 正是其中的排頭兵 歌德鄙視那種 與原文競爭 意欲突出自身的譯者 認為知識分子 不能坐井觀天窩里斗 而應顧及自身的社會責任從事 翻譯事業(yè) 歌德關于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思想 雖然已過 去近兩個世紀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資本主義市場經 濟的發(fā)展 特別是在當今數(shù)字化生存的信息時代 更 顯示出其中包含的科學預見性與真理性 當今各民 族各方面交往日益頻繁 為文學的交流和世界文學的 發(fā)展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使文學交流也達到了一 個新的高度 然而還有很多問題不可忽視 如各種譯 文良莠不齊 有些譯者受出版商的驅使快餐般地制作 質量堪憂的譯文 另外 歐美文學始終占主流地位 如 何讓其他國家的文學爭取上位還亟待人們思考 將 翻譯和文化交流置于一個值得尊重的地位 進行實踐 和研究 對促進世界文學的平衡健康發(fā)展始終發(fā)揮著 重要作用 也將有著長遠的影響 歌德本身的翻譯工 作也僅部分地體現(xiàn)出翻譯思想的踐行 其中固然也許 有著歌德個人的思考 然而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 翻 譯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不啻于一種翻譯理想 盡管受制 于母語和外來因素的苑囿 譯者仍應盡量趨近翻譯理 想 而不是為翻譯而翻譯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外文學院 參考文獻 1 Biedermann Woldemar Freih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