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聯(lián)理論研究回顧摘要:Sperber和Wilson的關聯(lián)理論對Grice合作原則進行了修正和發(fā)展,并從認知角度對明示推理交際作出了比較系統(tǒng)的闡述,認為語言交際是一種明示推理交際,在交際過程中,人們不需遵循合作原則,而要以關聯(lián)性為取向。關聯(lián)理論對交際做出了許多獨到和令人信服的闡述,許多學者認為關聯(lián)理論比合作原則更具說服力,可以取代合作原則,然而,自提出以來關聯(lián)理論也受到了許多指責,因此,有必要重新回顧關聯(lián)理論的主要觀點,客觀認識關聯(lián)理論。本文即從關聯(lián)理論的交際觀出發(fā),基于傳統(tǒng)的語碼模式和推理模式,引出關聯(lián)理論的明示推理交際模式,進而回顧關聯(lián)理論的兩條原則:認知關聯(lián)原則和交際關聯(lián)原則,并結合實例分析,最后客觀分析了關聯(lián)理論的優(yōu)缺,并試圖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議。關鍵詞:關聯(lián)理論,明示推理,認知關聯(lián)原則,交際關聯(lián)原則 引言1986年,Sperber和Wilson在其合寫的關聯(lián)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正式提出了關聯(lián)理論。此后于1995年本書第二版時又補充了一條認知關聯(lián)原則,即人類認知傾向于追求關聯(lián)最大化,并將第一條原則(任何明示性交際行為都意味著本交際行為所傳遞的假設,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重新命名為交際關聯(lián)原則。(胡壯麟2002:205)一、關聯(lián)理論的交際觀交際是人類最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之一,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社會精神生活,人們都離不開相互接觸,離不開交際。那么什么是交際?所謂交際就是“人與人之間交流信息、感情、思想、態(tài)度、觀點等的一種行為”(關培蘭等1989:262),這些信息、感情、思想、態(tài)度、觀點,就是交際的內容。就這些內容進行交際,主要是通過語言。通過語言進行交際,稱為言語交際。言語交際就是“兩人或更多的人之間創(chuàng)造意義的過程”(Tubbs & Moss, 1991:6 & 24)。對于語言的定義,語言學家一般認同的觀點是,語言是受語法制約的用于交際的表述系統(tǒng)(grammar-governed representational system used for communication)。也就是說,語言是表達語義、解釋語義的;語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際功能。(何兆熊2002:180)對語言交際功能的這一觀點Sperber和Wilson提出懷疑,他們認為對語義的表達和解釋,必須與其它事物發(fā)生關聯(lián),是在與其它事物的關聯(lián)之中進行的(Sperber. D & Wilson. D 2001:172-173)。語言雖然與交際有著密切關系,但是語言作為“受語法制約的表述系統(tǒng)”的性質,和作為“用于交際”的性質,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語言和交際之間的聯(lián)系只是人類自然語言的一種巧合。同樣,語言用于交際,也只是一種表象。語言用于交際的觀點不能揭示語言的本質特征。因為語言并不是人類交際的唯一工具,除語言之外人類還可以運用非語言手段來進行交際,比如點頭表示同意,搖頭表示反對等。語言的基本功能也不是交際功能。涉及使用語言的人類活動,其實質是為了認知。認知是為了吸收信息,獲得有關世界的知識,為此,必須儲存信息和處理信息。語言是存儲信息和處理信息的必需工具,存儲信息和處理信息才是語言的基本功能。(何兆熊2002:180-181)關聯(lián)論首先把交際活動(包括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歸屬為認知活動,認為言語交際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活動;說話人的目的或意圖能被聽話人識別,是由于他們對認知環(huán)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具有共識;也就是說,交際是否成功,就看交際雙方對彼此的認知環(huán)境能否顯映(manifest)和互相顯映(mutually manifest)。簡單地說,認知環(huán)境就是交際雙方共處的世界,相互顯映就是指交際雙方對某一事實或共同的話題都明了。交際者對共處的認知環(huán)境的認識和把握是成功地進行交際的首要條件。當然,認知環(huán)境的因素眾多,認知環(huán)境里的客觀因素一般是可以被交際雙方所感知的,但是,他們對交際環(huán)境的認知不一定一樣,因為認知環(huán)境的信息對交際雙方顯映的程度不一定一樣;交際雙方對現(xiàn)象的感知也有先后之別,而并非同時感知到所有的現(xiàn)象。(何兆熊2002:181-182)2、 關聯(lián)理論的明示推理交際模式自亞里士多德至索緒爾開創(chuàng)現(xiàn)代符號學,語言的符號理論就被用于對語言交際的解釋,并被視為是研究所有交際形式的根本大法。符號理論認為,語言和交際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語言是一種語碼(code)系統(tǒng),其基本功能是交際功能,因此交際過程就是語碼的轉換過程。哲學家和語言學家根據(jù)這種符號學的觀點,建立了一種普遍的原理來解釋交際過程,這就是長期在交際理論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語碼模式(code model)。(何兆熊2002:182-183)語碼模式可圖示如下: message源發(fā)信息 signal信號 received signal接收信號received message接收信息destination信的 信源 decoder解碼 信源 channel信道 信源 encoder編碼 信源 source信源 信源 noise這一交際流程圖展示了如何使用語碼達到交際的目的。這就是:交際過程是說話人將一個信息編碼成一個信號,這個信號由聽話人接收并重新解碼成信息,從而達到理解話語、完成交際的目的。符號學認為,語碼是將信息和信號配對的系統(tǒng),通過兩個信息處理機制(編碼和解碼)完成交際。處理信息是兩個機制所固有的一種表征,信號由一個機制(編碼)出發(fā)、由另一個機制(解碼)識別,并對外部環(huán)境進行修正。簡單語碼(如莫氏語碼)信息信號之間具有直接的對應;復雜語碼(如自然語言)則通過符號系統(tǒng)和規(guī)則系統(tǒng)來生成信息信號之間的對應。(何兆熊2002:183)符號學的這種交際觀,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解釋了某些形式的交際過程,諸如莫氏信號和交通信號等弱交際過程,但對于言語交際,語碼模式的解釋就顯得乏力。理解話語,尤其是具有文化內涵的話語,所涉及的遠遠不止語言信號的簡單編碼的解碼過程。(何兆熊2002:183)雖然語碼模式具有一定的解釋力,為交際(包括言語交際)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但由于它不能充分描述語言交際的本質,許多語用學家都接受Grice的觀點,認為言語交際應是一種推理交際(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是聽話人識別說話人意圖的過程,這一過程(即話語的理解過程)就是一種依賴于語境的推理過程。推理過程和解碼過程是全然不同的。語碼模式認為交際是對信息的編碼和解碼的過程;推理模式認為,交際是說話人提供他要表達的意圖的證據(jù)(前提)、聽話人根據(jù)這些證據(jù),結合“共有知識”(即共有的語境部分)而推斷出說話人意圖的過程。推理過程起始于前提(premises),終結于結論,這些結論從前提按邏輯推斷出來,其可信性至少由前提得到一定的保證。而解碼過程起始于信號,終結于復原的信息,這一信息由于隱含的語碼而與該信號相聯(lián)系。(何兆熊2002:183-184) 然而,語碼模式和推理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不足,雖然人類的交際很少有不涉及語碼的運用,但通過語碼而表達的思想一般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復雜思想內容的交際語碼模式就不能解釋,而且在言語交際中也存在著純推理交際;從另一方面來說,大部分的交際都涉及語碼的運用,這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推理模式也只部分地解釋了交際。(何兆熊2002:185) Sperber和Wilson結合兩種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際(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 明示推理交際模式的主要理論來源是J. A. Ford 在人腦的單元結構(1983)中所闡述的認知理論?!懊魇尽焙汀巴评怼笔墙浑H過程的兩個方面?!懊魇尽笔菍φf話人而言的,說話人通過某種使聽話人“顯映”(manifest)的方式進行編碼、表達意圖。“推理”是對聽話人而言的,聽話人憑說話人所提供的顯映方式進行解碼,并將解碼所得到的證據(jù)作為前提的一部分,再結合聽話人本身的認知語境(舊信息)對話語信息(新信息)按一定的方向進行推理,最終達到對話語信息的正確理解。(何兆熊2002:185-186)3、 關聯(lián)理論的兩條原則基于關聯(lián)性在認知和交際兩方面的角色,關聯(lián)理論一共發(fā)展了兩條原則,即:(1)認知關聯(lián)原則:人類認知傾向于追求關聯(lián)最大化。(2)交際關聯(lián)原則:任何明示性交際行為都意味著本交際行為所傳遞的假設,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胡壯麟2002:205)認知關聯(lián)原則意味著認知資源趨向于處理最具關聯(lián)性的輸入,不管是內部輸入(如假設)或是外部輸入(如刺激)。也就是說,人類認知趨向于使之所處理的輸入具有最大關聯(lián)性。關聯(lián)性的獲得不是累計的結果,而是隨機對輸入進行處理的結果。人類認知傾向于追求關聯(lián)最大化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生理機制的結構,另一方面是認知機制的效率性。(Sperber. D & Wilson. D 2001:261)關于交際關聯(lián)原則,首先我們要弄明白其中的關鍵概念:“明示交際行動”和“最佳關聯(lián)假定”。Sperber和Wilson同意Grice的觀點:交際不只是簡單的編碼和解碼過程,而且涉及推理。但他們認為推理只與聽話人有關。從說話人方面講,交際應該被看成一種表明自身說話意圖的行為。他們稱這種行動為“明示行動”。換句話說,交際的完整概括是“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tial)”,“明示交際(ostensive communication)”或“推理交際(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只是簡稱。(胡壯麟2002:205) 要解釋“最佳關聯(lián)假定”,我們首先要看一下關聯(lián)性在關聯(lián)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的三種定義。第一種定義與語境相聯(lián)系?!爱斍覂H當一個設想在一種語境中具有語境效應時,這個設想在這個語境中才具有關聯(lián)性?!保⊿perber. D & Wilson. D 2001:122)但是關聯(lián)性也是個相對概念。有些設想可能比別的設想關聯(lián)性強。而且,“估算關聯(lián)性就跟估算生產(chǎn)率一樣,要考慮產(chǎn)出和投入之比”(Sperber. D & Wilson. D 2001:125)它不僅取決于產(chǎn)生的效應,還取決于處理它需要付出的努力。因此,Sperber和Wilson又從“程度條件”角度對關聯(lián)性作了如下定義: 程度條件1:如果一個設想在一個語境中的語境效應大,那么這個設想在這個語境中就具有關聯(lián)性。程度條件2:如果一個設想在一個語境中所需的處理努力小,那么這個設想在這個語境中就具有關聯(lián)性。(Sperber. D & Wilson. D 2001:125)然而他們在詳細討論了“語境”究竟是什么時,發(fā)現(xiàn)有時語境必須包括所有的背景信息,否則有些設想就很難處理,而有時有些信息又必須排除在外,否則付出的努力就會增大,而效應并沒有增強。換句話說,語境的大小取決于所要處理的設想。語境不是給定的,而是擇定的。不是先有語境,再根據(jù)語境決定設想的關聯(lián)性。給定的是關聯(lián)性。人們一般假定他們要處理的設想具有關聯(lián)性(否則他們不會費勁去處理它),然后才會設法尋找一個語境,使得其關聯(lián)性最大。(胡壯麟2002:206)關聯(lián)性的第二個定義與交際個體相聯(lián)系?!爱斍覂H當一個設想在某個時刻,在某人可及的一種或多種語境中具有關聯(lián)性時,這個設想才在當時與那個個體相關聯(lián)。”(Sperber. D & Wilson. D 2001:144)Sperber和Wilson認為,關聯(lián)性“不只是腦中設想的特性,而且是外界現(xiàn)象(刺激信號,例如話語)的特性,這些現(xiàn)象能建構設想?!保⊿perber. D & Wilson. D 2001:150-151) 程度條件1:如果一個設想在一個語境中的語境效應大,那么這個假設在這個語境中就與個體相關。程度條件2:如果一個設想在一個語境中所需的處理努力小,那么這個設想在這個語境中就與個體相關。(Sperber. D & Wilson. D 2001:145)他們的最后一個關聯(lián)性定義跟這點有關。發(fā)話者不能直接給受話者提供設想。說話人或書寫人所能做的只是以聲音或書寫符號的形式提供某種刺激信號。這種刺激信號的出現(xiàn)改變了聽話人的認知環(huán)境,使某些事實顯映(manifest)出來,或者顯映得更明顯。這樣,聽話人就能把這些事實再現(xiàn)為很強或更強的設想,甚至能用這些設想推導出進一步的設想。經(jīng)過這種擴展的關聯(lián)性概念定義為:“當且僅當某個現(xiàn)象顯映的一個或多個設想與某個體相關時,這個現(xiàn)象才與該個體有關聯(lián)?!保⊿perber. D & Wilson. D 2001:152)因此,“最佳關聯(lián)假定”是(第二版后記中又作了修訂): (a)發(fā)話者意欲向聽話者顯映的設想集I,具有足夠的關聯(lián)性,使聽話人值得花時間去處理該明示性刺激信號。(b) 該明示性刺激信號,是發(fā)話者傳遞設想集I時所能運用的關聯(lián)性最大的信號。(Sperber. D & Wilson. D 2001:152)也就是說,每個話語都假定努力和效應能取得最佳平衡。一方面,所要達到的效應永遠不會小得不值得處理。另一方面,需要付出的努力永遠不會大得超過取得效應的需要。相對于所要表達的效應而言,需要的努力總是最小的。這等于說,“在所有符合最佳關聯(lián)假定的對某信號的解釋中,聽話者第一個想到的解釋,就是發(fā)話者意欲傳遞的解釋?!保⊿perber. D & Wilson. D 2001:168-169)例如,對聽話人而言,例8-13a的第一個解釋通常是喬治有一直大的家貓。(胡壯麟2002:207-208)例8-13 (a)George has a big cat.因為cat這個詞是有歧義的,它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指貓科的其它動物。也就是說(a)也可能被用來表達(b)的意思。 (b)George has a tiger, a lion, a jaguar, etc.(喬治有只老虎、獅子、美洲豹,等等。) 但是Sperber和Wilson認為,即使(b)的解釋是正確的,它也只能滿足最佳關聯(lián)假定的第一條,即有足夠的關聯(lián)性;卻不能滿足第二條,即不是關聯(lián)性最大的,因為為之付出的處理努力會增加。換句話說,如果(b)就是說話人要表達的,那么他應該用(c)這樣的句子;或者,如果他缺乏必要的信息,可以選擇(d)或(e)這樣的句子: (c)George has a tiger. (喬治有只老虎。) (d)George has a tiger or a lion, I am not sure which. (喬治有只老虎或者獅子,究竟是什么我也不太確定。) (e)George has a felid. (喬治有只貓科動物。) 這些話都會使聽話人少付出努力,免得還要比較第一解釋和(b),從中選擇。因此,他們認為聽話人不必擔心。符合關聯(lián)原則的第一解釋總是最好的假設,其它所有的解釋都不符合最佳關聯(lián)假定的第二條。(胡壯麟 2001:207-208)4、 關聯(lián)理論的評價關聯(lián)理論關于交際的定義的進步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從Aristotle到現(xiàn)代符號學所流行的語碼解釋論,直至Grice和 D. Lewis為代表的推理模式,它們雖然都起到了解釋交際功能的某種作用,然而都缺乏完善的考慮,取其中任何一種定義作為交際的定義,都難以被人們所接受。因此,在關聯(lián)理論看來,一個較為科學的交際定義應該是解碼和推理的統(tǒng)一體。其原因是解碼既是話語理解的開始,也是推理的開始,沒有解碼,就不可能有進一步的推理,或者說,沒有解碼,推理就成了無源之水。另一方面,推理又是解碼基礎上認知的深化,理解話語只有在解碼的基礎上往推理方向發(fā)展才會真正把握住說話人的意思和意圖。這樣,關聯(lián)理論的交際定義準確地把解碼與推理融為一體,使其相輔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一不可,在交際解釋中共同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劉紹忠1997) 關聯(lián)理論對語用學有三條貢獻:(1)它對Grice的語用學理論作了修正和補充。(2)它為交際的語用闡釋提供了一個統(tǒng)一的理論框架。(3)它拓展了舊語用學的研究范圍,使得語用學成為一門開放型的交際解釋科學。(劉紹忠1997) 其不足也有三條:(1)關聯(lián)理論沒有說清楚話語解釋結果的必然與或然問題。(2)過分強調交際主體的能動性作用,大有把主體理想化和交際形式化的傾向。(3)關于交際的概括雖然有道理,卻也存在籠統(tǒng)的問題。從宏觀上來講交際問題,大大增強了概括力和指導性,卻欠缺具體的語用規(guī)則。(劉紹忠1997) 為此,我們主張用唯物的、歷史的和辨證的態(tài)度來看待和評價關聯(lián)理論。關聯(lián)理論首先是一種認知理論,它不是為語用學所專有;其次,關聯(lián)理論是在語言哲學歷史上發(fā)展起來的理論,它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而是有堅實基礎的。它批判了舊語用學和符號學的不足,繼承和發(fā)揚了其精華,這是關聯(lián)理論的歷史基礎;此外,關聯(lián)理論還承襲了當代科學的研究方法,跨面的、跨學科的交際研究使得涉及多學科的交際活動能夠通過多學科、多視角,而不是單一的學科理論和方法得以解釋。從而,關聯(lián)理論的解釋更加可信。 其次,關聯(lián)理論豐富和發(fā)展了以往語用學的各種解釋交際的理論。在其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關聯(lián)理論自身的理論系統(tǒng)也處于動態(tài)和開放狀態(tài)下,一方面,它反映了現(xiàn)代人的認知規(guī)律,克服了舊的語用學對交際的片面性解釋;另一方面,同任何別的理論一樣,它必須吸收新的營養(yǎng)和不斷進行自我完善,否則,它也逃脫不了被別的理論所代替的命運。因此,從目前的情況看,關聯(lián)理論把形式語用學和推理語用學合為一體,是迄今為止最有說服力的解釋交際活動的理論。 再者,關聯(lián)理論從綜觀的角度研究交際,認為話語的解釋是一種認知的活動,這等于給語用學的學科屬性和功用作了評價和定論。語用學的作用與潛力被進一步得以認識, 其服務面自然會拓寬,它不僅能解釋言語的交際,也可以解釋非言語的交際;不僅能解釋明示的交際,也可以解釋暗含的交際;不僅能解釋母語交際,也可以解釋非母語的跨文化的交際,一句話,關聯(lián)理論大大地擴大了語用學的視野。第四,關聯(lián)理論使得話語的解釋結果從理論到實踐都成為必然?!氨厝弧笔侨苏f的,因而是個相對的概念,現(xiàn)在必然的東西,今后會成為偶然,此處是必然的東西,到了彼處就成為偶然。例如,學生在食堂把碗遞給工友時,無須說話便可以打到飯菜,可是,在去教室的路上,甲學生把碗遞給乙學生時,他不會打到飯和菜,因為時間和地點變了,同樣的言和行,卻收不到同樣的效果。因而,絕對必然是不存在的,是強加于交際者的要求,是企圖把交際者理想化的做法。有人認為,關聯(lián)理論太籠統(tǒng),我們說,這不能怪關聯(lián)理論,因為語言本身就存在許多含糊不清,何況交際中需要含糊的場合也是客觀存在的。關聯(lián)理論正是順應了語言表達實際的需要,其解釋可以是準確的,也可以是含糊的,但是不論如何,對聽話人來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數(shù)字化背景下紡織業(yè)產(chǎn)業(yè)鏈重構考核試卷
- 信托與智能電網(wǎng)信息化融合考核試卷
- 品牌形象與售后服務關系探討考核試卷
- 老舍《買彩票》閱讀練習及答案
- 二手房房屋買賣協(xié)議書合集7篇
- 幼兒園各種安全教育
- 沙家浜活動策劃方案
- 棋牌比賽活動方案
- 榔頭教學活動策劃方案
- 樓盤義診活動方案
- 《電子料基礎知識》課件
- 采購合規(guī)培訓
- 手表鑒定培訓課件
- 黨建標準化建設培訓
- 石油勘探合同三篇
- 中日醫(yī)療日語
- 臨時停車場設施建設方案
- AQL抽樣標準培訓教材
- 天津市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數(shù)學試題(含答案)
- 防汛應急預案 防汛應急預案
- 面向數(shù)據(jù)遷移的超算快線技術白皮書 2024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