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國學知識文庫子部醫(yī)家:三消論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獻三消論以供大家參閱。為便于閱讀,除簡體字外,盡量保持原樣。由于部分古籍有損,有些古體字在電腦上打不出,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請諒解。字數(shù):8783 三消論 易言:天地自太虛至黃泉,有六位,內(nèi)經(jīng)言:人之身,自頭至足,亦有六位,今余又言:人胸腹之間,自肺至腎,又有六位,人與天地,造化五行,同一爐備,知彼則知此矣。故立天之氣,曰金與火,立地之氣,曰土與水,立人之氣,曰風與火,故金火合則熱而清,水土合則濕而寒,風火合則溫而炎。 人胸腹之間,亦猶是也。肺最在上,為燥金,主清,心次,為君火,主熱,肝又次之,為風木,主溫,膽又次之,為相火,主極熱,脾又次之,為
2、濕土,主涼,腎又次之,黃泉,為寒水,主寒。故心肺象天,脾腎象地,肝膽象人。不知此者,不可與論人之病矣。 夫土為萬物之本,水為萬物之元,水土合德,以陰居陰,同處乎下,以立地氣。 萬物根于地,是故水土濕寒。若燥熱陽實,則地之氣不立,萬物之根索澤,而枝葉枯矣。五常政大論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機,是為動物,根本在于中也。根本者,脾、胃、腎也。(解經(jīng)牽強,經(jīng)義不如此也。經(jīng)文本有兩義,一言動物之官骸,聽命于中,是根于中也,植物之枝葉,發(fā)生于下,是根于外也,一言人神明思慮發(fā)于中,故曰根于中,營術(shù)氣血運于外,故曰根于外也。中廢則無知,外息則不動矣,非脾腎之謂也。后原病式所論,極是。) 食入胃,則脾為布化氣味,榮
3、養(yǎng)五臟百骸,故酸入肝而養(yǎng)筋膜,苦入心而養(yǎng)血脈,甘入脾而養(yǎng)肌肉,辛入肺而養(yǎng)皮毛,咸入腎而養(yǎng)骨髓。五氣亦然,故清養(yǎng)肺,熱養(yǎng)心,溫養(yǎng)肝,濕養(yǎng)脾,寒養(yǎng)腎也。凡此五味五氣,太過則病,不及亦病,惟平則安矣。(觀此則上文偏重濕寒,而惡燥熱,亦屬未是。)故六節(jié)臟象論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臟,以養(yǎng)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是其理也。又,大陰陽明論云:脾病而四肢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四肢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jīng),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
4、不得獨主于時也。脾臟者,常著于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頸足,不得獨主于時也。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爾,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luò)嗌,故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足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于三陽。臟腑各因其經(jīng)而受氣于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不用者,謂不能為之運用也。由是觀之,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稟受于脾胃,行其津液,相與濡潤滋養(yǎng)矣。后之醫(yī)者,欲以燥熱之劑,以養(yǎng)脾胃,滋土之氣,不亦舛乎!況消渴之病者,本濕寒之陰氣極衰,燥熱之陽氣太甚,更服燥熱之藥,則脾胃之氣竭矣。
5、 叔世不分五運六氣之虛實,而一概言熱為實而虛為寒,彼但知心火陽熱一氣之虛實,而非臟腑六氣之虛實也。(熱實寒虛,義亦本于內(nèi)經(jīng),以人身發(fā)生之元氣言,先生乃以五行之生制言。二者之理,均所當究,未可互非。)蓋肺本清,虛則溫,心本熱,虛則寒,肝本溫,虛則清,脾本濕,虛則燥,腎本寒,虛則熱。假若胃冷為虛者,乃胃中陰水寒氣實甚,而陽火熱氣衰虛也,非胃土濕氣之本衰,(此段義論精切,所謂五行各有陰陽也。)故當溫補胃中陽火之衰,退其陰水寒氣之甚。又如,胃熱為實者,乃胃中陽火實而陰水虛也,故當以寒藥瀉胃中之實火,而養(yǎng)其水虛。然此皆補瀉胃中虛熱水火所乘之邪,非胃為濕者之本。其余例同法。夫補瀉脾胃濕土之本氣者,潤其濕者
6、是補濕,燥其濕者是瀉濕,土本濕故也。(指明本氣,是先生獨得之秘,是從五行立論。) 凡臟腑諸氣,不必腎水獨當寒,心火獨當熱,要知每臟每腑,諸氣和同,宣而平之可也。故余嘗謂:五行之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孤陰不長,獨陽不成。但有一物,皆備五行,遞相濟養(yǎng),是謂和平,交互克伐,是謂衰盛,變亂失常,患害由行。故水少火多,為陽實陰虛,而病熱也,水多火少,為陰實陽虛,而病寒也。其為治者,瀉實補虛,以平為期而已矣。故治消渴者,補腎水陰寒之虛,而瀉心火陽熱之實,除腸胃燥熱之甚,濟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結(jié),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日已矣。(散結(jié)濡枯利澀,為治消渴妙諦,亦治萬病之準繩也。以上論臟腑五行之
7、本氣,為第一段。)況消渴者,本因飲食服館失宜,腸胃干涸,而氣液不得宣平,或耗亂精神,過違其度,或因大病,陰氣損而血液衰虛,陽氣悍而燥熱郁甚之所成也。故濟眾云:三消渴者,皆由久嗜咸物,恣食炙 ,飲酒過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積久食熱,結(jié)于胸中,下焦虛熱,血氣不能制石,熱燥甚于胃,故渴而引飲。 若飲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飲食多而不甚饑,小便數(shù)而漸瘦者,名曰消中。 若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腎消。如此三消者,其燥熱一也,但有微甚耳。 余聞世之方,多一方而通治三消渴者,以其善消水谷而喜渴也。然叔世論消渴者,多不知本。其言消渴者,上實熱而下虛冷,上熱故煩渴多飲,下寒故小便多出。本因
8、下部腎水虛,而不能制其上焦心火,故上實熱而下虛冷。又曰:水數(shù)一,萬物之本,五行之先,故腎水者,人之本,命之元,不可使之衰弱。根本不堅,則枝葉不茂,元氣不固,則形體不榮。消渴病者,下部腎水極冷,若更服寒藥,則元氣轉(zhuǎn)虛而下部腎水轉(zhuǎn)衰,則上焦心火亢甚,而難治也。但以暖藥補養(yǎng)元氣,若下部腎水得實,而勝退上焦心火,則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若此之言,正與仲景相反,所謂巧言似是,于理實違者也。非徒今日之誤,亦已久哉。又如,蔣氏藥證病源中,(今無此書。)論消渴、消中、消腎病曰:三焦五臟俱虛熱,惟有膀胱冷似冰,又曰:腰腎虛冷日增重,又曰:膀胱腎臟冷如泉。始言三焦五臟俱虛熱,惟有膀胱冷似冰,復(fù)言腎臟亦冷,
9、且腎臟冰冷言為虛,其余熱者,又皆言其虛,夫陰陽興衰,安有此理!且其言自不相副,其失猶小,至于寒熱差殊,用率相反,過莫大焉。(先生之辯,固極有理,然虛熱、虛寒,常為病者所兼有,不獨消渴也。內(nèi)經(jīng)亦曰:氣之所并為血虛,血之所并為氣虛,是無實乎?曰: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并則無血,血并則無氣,氣血相失,故為虛焉。 故一身而兼有寒熱之兩虛者,亦非甚悖于理也。但用藥從陰引陽,從陽引陰,須有權(quán)衡,豈可謂火虛者必水實,陰盛者必陽衰耶!后來薛立齋輩,謂陽盛者不必抑陽,但益陰以配之,陰盛者不必消陰,但助陽以配之。此即一偏之論也,未始非濫觴。于先生之說矣。)或又謂:腎與膀胱屬水,虛則不能制火,虛既不能制火,故小便
10、多者,愈失其遠矣。彼謂水氣實者必能制火,虛則不能制火,故陽實陰虛,而熱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陰實陽虛,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豈知消渴小便多者,非此謂也。何哉?蓋燥熱太甚,而三焦腸胃之腠理,怫郁結(jié)滯,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泄,浸潤于外,榮養(yǎng)百骸,故腸胃之外,燥熱太甚,雖復(fù)多飲于中,終不能浸潤于外,故渴不止。小便多出者,為其多飲,不能滲泄于腸胃之外,故數(shù)溲也。(此段議論,精確絕倫,學人當能參透,即萬病俱貫通矣。而徐靈胎、陳修園,每詆葉天士通絡(luò)之議,何也?一部原病式,只說得經(jīng)絡(luò)氣化四字。) 故余著有原病式曰:皮膚之汗孔者,謂泄汗之孔竅也。一名氣門者,謂泄氣之門戶也。一名腠理者,謂氣液之隧道紋理也。一
11、名鬼門者,謂幽冥之門也。一名玄府者,謂玄微之府也。然玄府者,無物不有,人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萬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門戶也。故經(jīng)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臟,是知出入升降,無器不有。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則不能用也。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不聞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齒腐,毛發(fā)墮落,皮膚不仁,腸胃不能滲泄者,悉由熱氣怫郁,玄府閉塞,而致津液、血脈、營衛(wèi)、清氣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隨郁結(jié)微甚,而為病之大小焉。病在表,則怫郁腠理,閉密陽氣,不能散越,
12、故燥而無汁,而氣液不能出矣。 叔世不知其然,故見消渴數(shù)溲,妄言為下部寒爾,豈知腸胃燥熱怫郁,使之然也,予所以舉此。 世謂消渴之證,乃腸胃之外燥熱,痞閉其滲泄之道路,水雖入腸胃之內(nèi),不能滲泄于外,故小便數(shù)而復(fù)渴。此數(shù)句,足以盡其理也,試取內(nèi)經(jīng)凡言渴者,盡明之矣。有言心肺氣厥而渴者,有言肝痹而渴者,有言脾熱而渴者,有言腎熱而渴者,有言胃與大腸熱結(jié)而渴者,有言腸痹而渴者,有言小腸癉熱而渴者,有因病瘧而渴者,有因肥甘石藥而渴者,有因醉飽入房而渴者,有因遠行勞倦遇大熱而渴者,有因傷寒胃干而渴者,有因病熱而渴者,有因病風而渴者。雖五臟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異,其歸燥一也。(以上發(fā)明病根,是本段之前半截。
13、下乃備引經(jīng)義,以證其實而足其理。) 所謂心肺氣厥而渴,厥論曰: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注曰:心熱入肺,久而傳化,內(nèi)為膈熱,消渴多飲也。所謂肝痹而渴者,痹論曰: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所謂脾熱而渴者,痿論曰: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fā)為肉痿。所謂腎熱而渴者,刺熱論曰:腎熱病者,先腰痛, 酸,苦渴數(shù)飲,身熱,熱論曰:少陰脈貫?zāi)I,絡(luò)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叔世惟言腎虛不能制心火,為上實熱而下虛冷,以熱藥溫補腎水,欲令勝退心火者,未明陰陽虛實之道也。夫腎水屬陰而本寒,虛則為熱,心火屬陽而本熱,虛則為寒,若腎水陰虛,則心火陽實,是謂陽實陰虛,而上下俱熱,明矣。故氣厥論曰:腎氣衰,陽氣獨勝
14、。宣明五氣論曰:腎惡燥,由燥,腎枯水涸。臟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夫寒物屬陰,能養(yǎng)水而瀉火,熱物屬陽,能養(yǎng)火而耗水,今腎水既不勝心火,則上下俱熱,奈何以熱藥養(yǎng)腎水,欲令勝心火?豈不繆哉!又如,胃與大腸熱結(jié)而渴者,陰陽別論曰:一陽結(jié),謂之消。注曰:二陽結(jié),胃及大腸俱熱結(jié)也。腸胃菀熱,善消水谷。又,氣厥論曰: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 脈要精微論曰:癉成為中消,善食而瘦。如腸痹而渴者,數(shù)飲而不得中,氣喘而爭,(痹論作數(shù)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今以不得中為句,是謂不得留于中,而即出也,恐非經(jīng)旨。) 時發(fā)飧泄。夫數(shù)飲而不得中,其大便必不停留,然則消渴數(shù)飲而小便多者,止是三焦燥熱怫郁而氣衰也,明矣
15、,豈可以燥熱毒藥助其強陽,以伐弱陰乎!此真實實虛虛之罪也。夫消渴者,多變聾盲、瘡癬、痤 之類,皆腸胃燥熱怫郁,水液不能浸潤于周身故也。或熱甚而膀胱怫郁,不能滲泄,水液妄行,而面上腫也。如小腸痹熱而渴者,舉痛論曰: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便堅不得出矣。注曰:熱滲津液,而大便堅矣。如因病瘧而渴者,瘧論曰:陽實則外熱,陰虛則內(nèi)熱,內(nèi)外皆熱,則喘而渴,故欲飲冷也。然陽實陰虛而為病熱,法當用寒藥養(yǎng)陰瀉熱,是為瀉實補衰之道也。如因肥甘石藥而渴者,奇病論曰:有口甘者,病名為何?岐伯曰:此五氣之所溢也,病名脾癉。癉為熱也,脾熱則四臟不稟,故五氣上溢也。 (脾屬土,土數(shù)五,故曰五氣,非謂五臟之氣也。)
16、先因脾熱,故曰脾癉。又,經(jīng)曰: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nèi)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zhuǎn)而為消渴。通評虛實論曰: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fā)逆,肥貴之人,膏粱之疾也。或言:人惟胃氣為本,脾胃合為表里,脾胃中州,當受溫補,以調(diào)飲食。今消渴者,脾胃極虛,益宜溫補,若服寒藥,耗損脾胃,本氣虛乏,而難治也。此言乃不明陰陽、寒熱虛責、補瀉之道,故妄言而無畏也。豈知腹中論云:帝曰,夫子數(shù)言熱中消中不可服芳草石藥,石藥發(fā)癲,芳草發(fā)狂。注言:多飲數(shù)溲,謂之熱中。多食數(shù)溲,謂之消中。多喜曰癲。多怒曰狂。芳,美味也。石謂英、乳,乃
17、發(fā)熱之藥也。經(jīng)又曰:熱中消中,皆富貴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愿聞其說。岐伯曰:芳草之味美,石藥之氣悍,二者之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服此二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夫熱氣 悍,藥氣亦然。 所謂飲一溲二者,當肺氣從水而出也,其水谷之海竭矣。凡見消渴,便用熱藥,誤人多矣,故內(nèi)經(jīng)應(yīng)言渴者,皆如是,豈不昭晰歟?。ㄒ陨险摾砩党鋈耄遣C也。推病根,為第二段。) 然而猶有惑者,諸氣過極,反勝也,是以人多誤也,如陽極反似陰者是也。(推進一層,發(fā)明化氣,則前半義理,更覺圓道矣。)若不明標本,認似為是,始終乖矣。故凡見下部覺冷,兩膝如冰,此皆心火不降,狀類寒水,宜加寒藥下之三
18、五次,則火降水升,寒化自退。 (此下謂清降之也,非攻下也。此等上熱下寒,固是火不蠼擔換鷸圓喚擔怯瀉愿裰未蘇擼煞醵啵純篩龐煤隆疑先認潞肽諶韌夂哉婧嬡紉玻胝嬡榷趾儐螅懈粢徊恪歡偈瀾醞疵裕寥紜兌住貳端亍范??w噯潰伎殺潁蝕浞劍孛韃甌荊鏌埽耍藜雍擼災(zāi)破浞揭慘選? 所謂標本者,先病而為本,后病而為標,此為病之本末也。標本相傳,先當救其急也。又云: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蓋為病,藏病最急也。又云:六氣為胃之本,假若胃熱者,胃為標,熱為本也,處其方者,當除胃中之熱,是治其本也。故六氣乃以甚者為邪,衰者為正,法當瀉甚補衰,以平為期。養(yǎng)正除邪,乃天之道也,為政之理,補殘之義也。大凡治病,明知標本,按法治之,何必謀
19、于眾。陰陽別論曰:謹熟陰陽,無于眾謀。標本病傳論:知標知本,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至真要大論曰:知標知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適足以亂經(jīng)。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fù)起,同氣異形,迷診亂經(jīng),此之謂也。夫標本之道,淺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 言標與本異,易而弗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diào)。明知勝復(fù),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天元紀大論曰:至數(shù)極而道不惑,可謂明矣。所謂藥之功能者,溫涼不同,寒熱相反,燥濕異本,前已言之矣。(以上推論化氣,發(fā)明標本,是補足前半篇義理,為第三段。以下論五味補瀉治法,退出通篇,為第四段。) 斯言氣也,至于味之功能,如
20、酸能收,甘能緩,辛能散,苦能堅,咸能輕。酸屬木也,金燥主于散落,而木反之。土濕主于緩,而水勝之,故能收也??嗄茉餄穸鴪?、火者苦也,易曰燥萬物者,莫 乎火,凡物燥則堅也,甘能緩急而散結(jié),甘者土也,燥能急結(jié),故緩則急散也。辛能散抑散結(jié)潤燥,辛者金也,金主散落,金生水故也。況抑結(jié)散,則氣液宣行,而津液生也。藏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咸能輕堅,咸者水也,水潤而柔,故勝火之堅矣,此為五臟之味也。其為五味之本者,淡也。淡,胃土之味也。胃土者,地也,地為萬物之本,胃為一身之本。天元紀大論曰:在地為化,化生五味,故五味之本,淡也。以配胃土,淡能滲泄利竅。夫燥能急結(jié),而淡能緩之
21、,淡為剛土,極能潤燥,緩其急結(jié),令氣通行,而致津液滲泄也。故消渴之人,其率與食,皆宜淡劑。 至真要大論曰: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堅、或輕,隨所利而行之,調(diào)其氣也。 本草云:藥有三品,上品為君,主養(yǎng)命,小毒,以應(yīng)天,中品為臣,主養(yǎng)性,常毒,以應(yīng)人,下品為佐使,主治病,大毒,以應(yīng)地。不在三品者,氣毒之物也。凡此君臣佐使者,所以明藥之善惡也。處方之道,主治病者為君,佐君者為臣,應(yīng)臣之用者為佐使。適其病之所根,有君臣佐使、奇偶小大之制,明其歲玫、君臣、脈位,而有逆順、反正、主療之方,隨病所宜以施用,其治法多端,能備所用者,良工
22、也。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結(jié)者散之,散者收之,微者逆而制之,甚者從而去之,燥者潤之,濕者燥之,堅者輕之,輕者堅之,急者緩之,客者除之,留者攻之,勞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衰者補之,甚者瀉之,吐之,下之,摩之,浴之,搏之,劫之,開之,發(fā)之,灸之,刺之,適足為用,各安其氣,必清必凈,而病氣衰去,臟腑和平,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陰陽應(yīng)象大論曰:治不法天之紀,不明地之理,則災(zāi)害至矣。又,六節(jié)藏象論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不可以為工也。 今集諸經(jīng)驗方,附于篇末。 神白散 治真陰素被損虛,多服金石等藥,或嗜炙爆咸物,遂成消渴。 桂府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生用) 上為細末,每
23、服三錢。或大渴欲飲冷者,用新汲水尤妙。 豬肚丸 治消渴、消中。 豬肚(一枚) 黃連(五兩) 栝蔞(四兩) 麥冬(四兩,去心) 知母(四兩。如無,以茯苓代之) 上四味,為末,納豬肚中,線縫,安甑中,蒸極爛熟,就熱于木臼中搗可丸,如硬,少加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漸加至四十丸??蕜t服之。如無木臼,以砂盆中,用木桿研亦可,以爛為妙矣。 葛根丸 治消渴,消腎。 葛根(二兩) 栝蔞(三兩) 鉛丹(二兩) 附子(一兩重者,炮,去皮臍用) 上四味,搗,羅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進三服。治日飲碩水者。春夏去附子。 胡粉散 治大渴,百方療不瘥者。亦治消腎。 鉛丹 胡粉(各半兩) 栝蔞(一兩
24、半) 甘草(二兩半) 澤瀉 石膏 赤石脂 白石脂(各半兩) 上八味,為細末,水服方寸匕,日二服。壯者一匕半。一年病,一日愈,二年病,二百愈??噬跽叨?。腹痛者減之。如丸服亦妙,每服十丸,多則腹痛也。 三黃丸 主治男子婦人五勞七傷,消渴不生肌肉,并婦人帶下,手足發(fā)寒熱者。(此方見千金翼方第十九卷中,分兩少有不同。) (赤水玄珠三卷口問載此方云:主三焦實熱。分兩俱與此同,惟夏三月黃連作五兩。) 春三月:黃芩(四兩) 大黃(二兩,翼作三兩) 黃連(四兩) 夏三月:黃芩(六兩) 大黃(一兩) 黃連(一兩,翼作七兩) 秋三月:黃芩(六兩) 大黃(二兩) 黃連(二兩,冀作三兩) 冬三月:黃芩(三兩) 大黃
25、(五兩) 黃連(二兩) 上三味,隨時加減,搗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大豆大每服五丸,日三服。不去者,加七丸。服一月病愈。嘗試有驗矣。 人參白術(shù)散 治胃膈癉熱,煩滿,不欲食?;虬D成為消中,善食而瘦?;蛟镉羯醵?,多飲而數(shù)小便。或熱病,或恣酒色,誤服熱藥者,致脾胃真陰血液損虛,肝心相搏,風熱燥甚,三焦胃腸,燥熱怫郁,而水液不能宣行,則周身不得潤濕,故瘦瘁黃黑,而燥熱消渴。雖多飲,而水液終不能浸潤于腸胃之外,渴不止而便注,為小便多也。 叔世俗流,不明乎此,妄謂下焦虛冷,誤死多矣。又如周身風熱燥郁,或為目瘴、癰疽、瘡瘍,上為喘嗽,下為痿痹?;蛲7e而濕熱內(nèi)甚,不能傳化者,變水腫腹脹也。凡多飲數(shù)溲,為消渴,多食數(shù)溲,為消中,肌肉清瘦,小便有脂液者,為消腎,此世之所傳三消病也。 雖古所不載,以內(nèi)經(jīng)考之,但燥熱之微甚者也。此藥兼療一切陽實陰虛,風熱燥郁,頭目昏眩,中風偏枯,酒過積毒,一切腸胃澀滯壅塞,瘡癬痿痹,并傷寒雜病,煩渴,氣液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房屋代購代理協(xié)議
- 2024年新專利保密協(xié)議范本
- 2024年文化藝術(shù)節(jié)組織與推廣合同
- 2024年房屋定金交易合同
- 2024年度技術(shù)研發(fā)合同標的研發(fā)內(nèi)容
- 2024年新修訂:商業(yè)用地租賃與開發(fā)協(xié)議
- 2024年房產(chǎn)托管服務(wù)協(xié)議
- DB4107T 494-2022 規(guī)?;半u場疫病防治技術(shù)規(guī)范
- DB4105T 199-2022 鄉(xiāng)(鎮(zhèn))森林防火檢查站設(shè)置與管理規(guī)范
- 2024年攝影化妝配合合同
- 淺談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 髂動脈潰瘍的健康宣教
- 第一章 結(jié)構(gòu)及其設(shè)計 課件-2023-2024學年高中通用技術(shù)蘇教版(2019)必修《技術(shù)與設(shè)計2》
- KPI考核表-品質(zhì)部
- Access數(shù)據(jù)庫課程標準
- 幼兒園中班語言:《兩只蚊子吹牛皮》 課件
- 臨時用電漏電保護器運行檢測記錄表
- 頭痛的國際分類(第三版)中文
- 音樂ppt課件《小小的船》
- 幼兒園教學課件語言教育《雪地里的小畫家》
- 結(jié)構(gòu)化面試經(jīng)典100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