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方】來自《傷寒論》的五個“瀉心湯”_第1頁
【一周一方】來自《傷寒論》的五個“瀉心湯”_第2頁
【一周一方】來自《傷寒論》的五個“瀉心湯”_第3頁
【一周一方】來自《傷寒論》的五個“瀉心湯”_第4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一周一方】來自傷寒論的五個“瀉心湯”傷寒論里有著名的五種瀉心湯,本文作者將五種瀉 心湯比較分析, 文末有運用舉例, 便于理解記憶, 也很實用。 勸君一睹,必有收獲。五“瀉心湯” 1.半夏瀉心湯 2.生姜瀉心湯 3.甘草瀉心湯 4.大黃黃連瀉心湯 5.附子瀉心湯 五“瀉心湯”源于張仲景傷寒論 。列于“太陽病篇” ,為 表證誤下, 胃氣受傷, 升降失常, 寒熱互結(jié)于胃脘所致的 “心 下痞”而設(shè)。五瀉心湯均治胃中不和而出現(xiàn)的“心下痞” 。 由于“痞”的程度和兼證不一,故仲景特設(shè)五個“瀉心湯” 以治之。一、半夏瀉心湯 半夏,黃芩,黃連,干姜,黨參,甘草,大棗 半夏瀉心湯適用于心下痞而兼嘔吐者。本方原治

2、小柴胡湯證 誤下后,損傷中陽,外邪乘機而入,寒熱互結(jié),滯于胃脘, 而成心下痞。 “痞”即氣不能升降,滿而不痛,按之濡。 傷 寒論所謂“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金匱要略云: “嘔 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 寒熱互結(jié),氣不升降,所以上為嘔吐,下為腹痛腸鳴或下 利。治療當(dāng)除其寒熱,復(fù)其升降,補其脾胃。程應(yīng)旄說: “瀉 心雖同,而證中具嘔,則功專滌飲,故以半夏名湯也。曰瀉 心者,言滿在心下清陽之位,熱邪夾飲尚未成實,故清熱滌 飲,使心下之氣得通,上下自無阻留,陰陽自然交互矣。然樞機全在于胃,故復(fù)補胃家之虛,以為之斡旋,與實熱入胃 而瀉其蓄滿者,大相徑庭矣。 ” 方中黃連、黃芩苦寒降泄除

3、其熱,干姜、半夏辛溫開結(jié)散其寒,參、草、大棗甘溫益氣 補其虛。七味相配,寒熱并用,辛開苦降,補氣和中,自然 邪去正復(fù),氣得升降,不必攻痞,而痞自消。二、生姜瀉心 湯半夏瀉心湯 + 生姜傷寒論云:“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 之?!庇捎谄⑽柑撊?,水氣內(nèi)停,與入里之邪互結(jié)而致,故 不僅有心下痞硬,腸鳴下利,而且有干噫食臭,腹中雷鳴。靈樞口問曰:“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下上散,復(fù)出于 胃,故為噫?!膘`樞百病始生曰:“虛邪之中人也 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 鳴飧泄不化。 ” 用生姜瀉心湯,以散水止利,和中消痞。方

4、 中生姜、半夏散脅下之水氣;人參、大棗補中州之土虛;干 姜、甘草以溫里寒;黃連、黃芩瀉其痞熱。故吳謙云:此方“備乎虛水寒熱之治, 胃中不和, 下利之痞, 焉有不愈者乎! ” 三、甘草瀉心湯半夏瀉心湯 + 炙甘草(一兩)甘草瀉心湯適用于傷寒或中風(fēng),本應(yīng)汗解,而誤下之,虛 其胃腸,表邪乘虛而入,客于心下,因而成痞者。所以甘草 瀉心湯證于痞、 嘔、下利外, 更見“水谷不化, 心煩不得安” , 是“胃中虛,客氣上逆”所致。 傷寒論曰:“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 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fù)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熱 結(jié),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鞭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5、?!狈街懈什?、大棗甘溫補中,緩中之急;半夏降逆止嘔;黃連、 黃苓苦寒瀉陽陷之痞熱;干姜辛熱,散陰凝之痞寒。全方共 收益氣和中,降逆止嘔,消痞除煩之功。四、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苓大黃黃連瀉心湯,適用于熱邪壅聚的熱痞。傷寒論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熱痞有實熱和虛熱之分。成無己說:“心下硬,按之痛,關(guān)脈沉者,實熱也;心下痞,按之濡,關(guān)上浮 者,虛熱也?!倍t(yī)宗金鑒謂“濡字上當(dāng)有不字”,因“按之自濡者,但氣痞耳!若心下痞,按之不濡,此為可攻 之熱痞也。然其脈關(guān)上不沉緊而浮,則是所結(jié)之熱亦淺,不 可竣攻也”。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用滾沸如麻之湯,漬大 黃、黃連、須

6、臾,絞去滓,取其輕揚,以瀉心除痞。五、附 子瀉心湯大黃,黃連,黃苓,附子 附子瀉心湯適用于熱陷于胃兼陽虛于外者。傷寒論云:“心下痞,而復(fù)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碧迫荽ㄕf:“瀉 心皆水火虛氣作痞。唯此是火氣實,水氣虛,水中化氣,即 衛(wèi)外之陽氣也。故用附子補水分之陽氣?!贬t(yī)宗金鑒云:“其妙尤在以麻沸湯漬三黃,須臾絞去滓,內(nèi)附子別煮汁,寒熱并用,溫陽瀉心,意在瀉痞之意輕,扶陽之意重也攻補兼施,其效無窮。總之,五瀉心湯主證的共同點是“心下痞”,而共用苓、連以清熱消痞,但因其“痞”的程度不同和兼證不一而用藥也 有不同。 半夏瀉心湯證系本為柴胡湯證而反誤下成痞。嘔 吐較甚,而以半夏為君,降逆止嘔,開結(jié)消痞;生姜瀉心湯證是胃虛、谷不消而干噫食臭;水不化而腹中雷鳴下利, 故以生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