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地球表面形態(tài)(復習)_第1頁
1.2.2地球表面形態(tài)(復習)_第2頁
1.2.2地球表面形態(tài)(復習)_第3頁
1.2.2地球表面形態(tài)(復習)_第4頁
1.2.2地球表面形態(tài)(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選考復習選考復習 能量來源能量來源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形式 內外內外 作用作用 主要是地球內部主要是地球內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等 外力外力 作用作用 主要是地球外部主要是地球外部 的的 . .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 成巖成巖 太陽能太陽能【釋疑解惑】【釋疑解惑】 (1)(1)內外力作用是同時進行的,各種地表形態(tài)都是內力與外力內外力作用是同時進行的,各種地表形態(tài)都是內力與外力 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2)(2)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某一種作用占優(yōu)勢,其中內力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某一種作用占優(yōu)勢,其中內力 作用對

2、地表變化起主導作用。作用對地表變化起主導作用。 一、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tài):一、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tài):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及主要表現(xiàn)形式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及主要表現(xiàn)形式a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1、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和六大板塊的分布、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和六大板塊的分布a 2、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的關系、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的關系b 3、地質構造類型、地質構造類型a 4 、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及圖示、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及圖示c 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斷裂帶斷裂帶 運動運動 1 1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

3、(1)(1)板塊運動學說的基本觀點板塊運動學說的基本觀點 地球表面的巖石圈被地球表面的巖石圈被 分割成六大板塊。分割成六大板塊。 板塊處于相對的板塊處于相對的 狀態(tài)。狀態(tài)。 (2)(2)板塊邊界與地形的關系板塊邊界與地形的關系 擠壓碰撞擠壓碰撞( ( 邊界邊界) ) 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碰撞,常形成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碰撞,常形成 ; 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常形成海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常形成 或島弧或島弧 消亡消亡 山脈和高原山脈和高原 海溝、海岸山脈海溝、海岸山脈 張裂分離張裂分離( ( 邊界邊界) ) 板塊內部張裂地帶,常形成板塊內部張裂地帶,常形成 ; 海洋板塊張裂地帶,常形成海洋板塊張裂地

4、帶,常形成 。 生長生長 裂谷裂谷 海嶺、海洋海嶺、海洋 地理事物地理事物成因成因 海岸山脈海岸山脈 安第斯山脈安第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阿爾卑斯山 大西洋大西洋 紅海紅海 日本群島日本群島 馬里亞納海溝馬里亞納海溝 【規(guī)律方法】【規(guī)律方法】 板塊邊界與板塊分布的判斷方法板塊邊界與板塊分布的判斷方法 板塊邊界。生長邊界主要分布在大洋中,如在大西洋中板塊邊界。生長邊界主要分布在大洋中,如在大西洋中 部呈部呈“S”S”形分布,在印度洋中呈形分布,在印度洋中呈“入入”字形分布;而字形分布;而 消亡邊界主要分布在沿?;虼箨憙炔俊O鲞吔缰饕植荚谘睾;虼箨憙炔俊?下圖為世界某三地下圖為世界某三地大陸邊緣向

5、洋盆過渡示意圖大陸邊緣向洋盆過渡示意圖。讀圖回。讀圖回 答(答(1 1)、()、(2 2)題。)題。 (1)(1)三地中三地中易發(fā)生地震易發(fā)生地震的是的是( () ) A.aA.aB.bB.b、c cC.aC.a、c cD.aD.a、b b (2)(2)c c地所在海域可能位于地所在海域可能位于( () ) A.A.非洲西海岸非洲西海岸 B.B.英國西海岸英國西海岸 C.C.日本東海岸日本東海岸D.D.巴西東海岸巴西東海岸 下圖示意一種大洋板塊邊界。讀圖回答下圖示意一種大洋板塊邊界。讀圖回答1 1、2 2題。題。 1.1.在這種板塊邊界上最易發(fā)生的地質災害是在這種板塊邊界上最易發(fā)生的地質災害是

6、 A.A.崩塌崩塌B.B.火山噴發(fā)火山噴發(fā)C.C.滑坡滑坡 D.D.泥石流泥石流 2.2.位于這種板塊邊界上的國家是位于這種板塊邊界上的國家是 A.A.新西蘭新西蘭B.B.日本日本C.C.菲律賓菲律賓D.D.冰島冰島 讀下圖,回答讀下圖,回答(1)(1)(3)(3)題。題。 (1)(1)甲地層中有豐富的煤、天然氣資源,則該地層往往甲地層中有豐富的煤、天然氣資源,則該地層往往( () ) A.A.含有化石含有化石 B.B.有氣孔構造有氣孔構造 C.C.因高溫、高壓巖石結構、成分改變因高溫、高壓巖石結構、成分改變 D.D.巖漿上升冷凝而成巖漿上升冷凝而成 (2)(2)乙處乙處( () ) A.A.

7、位于大陸架上位于大陸架上 B.B.位于大洋海嶺處位于大洋海嶺處 C.C.地質上為斷裂構造地質上為斷裂構造D.D.地殼較厚地殼較厚 (3)(3)丙島丙島( () ) A.A.因板塊擠壓,大洋板塊抬升而成因板塊擠壓,大洋板塊抬升而成 B.B.與周邊聯(lián)系少,島上動、植物具有古老性、特有性特征與周邊聯(lián)系少,島上動、植物具有古老性、特有性特征 C.C.位于大洋中部,附近缺乏天然避風港灣位于大洋中部,附近缺乏天然避風港灣 D.D.面積小,地勢陡峭,淡水資源貧乏面積小,地勢陡峭,淡水資源貧乏 同:均位于大板塊交界地帶、消亡邊界,地 殼活動活躍,多火山地震 異:C地形成島弧和海溝,D地形成海岸山脈 二、內力作

8、用與地表形態(tài)二、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2.2.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地質構造與地表形態(tài) (1)(1)褶皺褶皺 基本形態(tài):基本形態(tài): 和和 。 概念:概念:地殼運動地殼運動中巖層和地塊受力后產生的變形和位移的中巖層和地塊受力后產生的變形和位移的“痕跡痕跡” 背斜背斜 向斜向斜 (2)(2)斷層斷層 形成:巖層受力發(fā)生形成:巖層受力發(fā)生 ,兩側巖層沿,兩側巖層沿 產生顯著的產生顯著的 ; 基本形態(tài):基本形態(tài): 和和 。 斷裂斷裂 斷裂面斷裂面 位移位移 地壘地壘 地塹地塹 形式形式 形態(tài)示形態(tài)示 意圖意圖 對地貌的對地貌的 影響影響 原因原因 褶褶 皺皺 背背 斜斜 有時成山有時成山中間巖層向上隆起中間

9、巖層向上隆起 有時成谷有時成谷 背斜頂部受到背斜頂部受到_, 巖石破碎,易被侵蝕巖石破碎,易被侵蝕 向向 斜斜 有時成谷有時成谷中間巖層向下凹陷中間巖層向下凹陷 有時成山有時成山 向斜槽部受到向斜槽部受到_, 巖石堅硬、抗侵蝕能巖石堅硬、抗侵蝕能 力強力強 形式形式形態(tài)示意圖形態(tài)示意圖 對地貌的對地貌的 影響影響 原因原因 斷斷 層層 地地 壘壘 形成陡峻形成陡峻 的的_ 斷層中兩側巖層陷落,斷層中兩側巖層陷落, 中間巖層突起中間巖層突起 地地 塹塹 形成形成_ 或谷地或谷地 中間巖層相對下沉中間巖層相對下沉 山峰山峰 盆地盆地 【規(guī)律方法】【規(guī)律方法】 1.1.根據圖表資料根據圖表資料( (

10、如地質剖面圖如地質剖面圖) )判斷地質構造類型:判斷地質構造類型: (1)(1)區(qū)分背斜和向斜。區(qū)分背斜和向斜。 當巖層形態(tài)完整時,可根據巖層的彎曲方向判斷地質當巖層形態(tài)完整時,可根據巖層的彎曲方向判斷地質 構造,如下圖中構造,如下圖中為背斜,為背斜,為向斜。為向斜。 當巖層形態(tài)不完整時,可根據巖層的新老關系來判斷。當巖層形態(tài)不完整時,可根據巖層的新老關系來判斷。 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部分巖層較新;向斜中心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部分巖層較新;向斜中心 部分巖層較新、兩翼部分巖層較老。這是判斷背斜和向部分巖層較新、兩翼部分巖層較老。這是判斷背斜和向 斜最科學的依據。例如,下面四幅圖中斜

11、最科學的依據。例如,下面四幅圖中A A、C C為背斜,為背斜,B B、 D D為向斜。為向斜。 2.2.地質構造規(guī)律的應用規(guī)律:地質構造規(guī)律的應用規(guī)律: 地質構造在工程選址、找水、找礦等方面具有實踐意義,地質構造在工程選址、找水、找礦等方面具有實踐意義, 具體如圖所示:具體如圖所示: 讀讀某地地質地形圖某地地質地形圖,回答,回答(1)(1)、(2)(2)題。題。 (1)(1)該地該地地形成因地形成因是是( () ) A.A.向斜成山向斜成山B.B.向斜成谷向斜成谷 C.C.背斜成山背斜成山D.D.背斜成谷背斜成谷 (2)(2)下列敘述下列敘述不可信的是不可信的是( () ) A.A.該地區(qū)曾發(fā)

12、生過變質作用該地區(qū)曾發(fā)生過變質作用 B.BB.B處埋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處埋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 C.C.該地區(qū)曾是廣闊的熱帶淺海該地區(qū)曾是廣闊的熱帶淺海 D.AD.A處修水利要注意塌方滲漏處修水利要注意塌方滲漏 某勘探組對某一沉積巖層進行探測后,得到如某勘探組對某一沉積巖層進行探測后,得到如 下表數據。甲、乙、丙三地為自西向東水平距離下表數據。甲、乙、丙三地為自西向東水平距離 各相差各相差500500米的三個探測點,斜線左側數據為探米的三個探測點,斜線左側數據為探 測點所在地區(qū)的海拔測點所在地區(qū)的海拔( (單位:米單位:米) ),右側數據為該,右側數據為該 巖層層頂的埋藏深度巖層層頂的埋藏深度(

13、 (即距離地面的垂直距離,即距離地面的垂直距離, 單位:米單位:米) ),據此回答,據此回答3 3、4 4題。題。 地點地點甲甲乙乙丙丙 數據數據(m)(m)500/300500/300300/50300/50500/300500/300 3.3.乙地地形可能屬于乙地地形可能屬于( () ) A.A.向斜谷向斜谷 B.B.背斜谷背斜谷 C.C.向斜山向斜山 D.D.背斜山背斜山 4.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A.乙地地形成因主要是內力作用的結果乙地地形成因主要是內力作用的結果 B.B.適合在乙地尋找油氣適合在乙地尋找油氣 C.C.修建一條南北向走向的隧道可選擇丙

14、地修建一條南北向走向的隧道可選擇丙地 D.D.甲丙處鉆井會發(fā)現(xiàn)同一含煤層甲丙處鉆井會發(fā)現(xiàn)同一含煤層 下圖示意某地的等高線分布,從下圖示意某地的等高線分布,從a a河谷到河谷到b b、 c c河谷的地層均由老到新。讀圖完成河谷的地層均由老到新。讀圖完成5 5、6 6題。題。 5.5.圖中圖中X X地的地質構造地貌最可能為地的地質構造地貌最可能為( () ) A.A.背斜谷背斜谷 B.B.背斜山背斜山C.C.向斜谷向斜谷 D.D.向斜山向斜山 6.6.若若a a、c c兩河的支流相連,則流量顯著增大的地兩河的支流相連,則流量顯著增大的地 點是點是( () ) A.A.B.B.C.C.D.D. 讀某

15、地地質剖面圖,完成讀某地地質剖面圖,完成(1)(1)(3)(3)題。題。 No Image (1)(1)有關甲構造頂部缺失的主要原因描述,正確的是有關甲構造頂部缺失的主要原因描述,正確的是( () ) A. A.因斷層導致巖層破裂,后經侵蝕而形成因斷層導致巖層破裂,后經侵蝕而形成 B.B.向斜頂部受擠壓,容易被侵蝕向斜頂部受擠壓,容易被侵蝕 C.C.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 D.D.地處干旱區(qū),因風化作用導致巖層被破壞地處干旱區(qū),因風化作用導致巖層被破壞 (2)(2)若甲區(qū)為含煤層,采煤時易發(fā)生的礦難事故可能是若甲區(qū)為含煤層,采煤時易發(fā)生的礦難事故可能是 ( ( )

16、 ) A. A.透水事故透水事故B.B.井噴事故井噴事故 C.C.瓦斯爆炸瓦斯爆炸 D.D.塌方事故塌方事故 No Image (3)(3)據圖判斷,該地區(qū)發(fā)生過的地殼運動情況及順序是據圖判斷,該地區(qū)發(fā)生過的地殼運動情況及順序是( () ) A A巖層的形成巖層的形成地殼的水平運動地殼的水平運動 地殼的巖層斷裂地殼的巖層斷裂( (斷層斷層) ) 地殼的下降運動地殼的下降運動 地殼上升,外力侵蝕地殼上升,外力侵蝕 A.A. B. B. C. C. D. D. 1 1外力作用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外力作用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2 2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1) (1) 侵蝕作用侵蝕作用 橫斷

17、山地山高谷深:在內力作用基礎上,橫斷山地山高谷深:在內力作用基礎上, 作用作用 塑造而成塑造而成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受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受 切割而成切割而成 流水侵蝕流水侵蝕 流水侵蝕流水侵蝕 (2) (2) 沉積作用沉積作用 沖積平原和三角洲: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作用塑造而成作用塑造而成 沙丘:干旱地區(qū)風力沙丘:干旱地區(qū)風力 作用形成作用形成 流水沉積流水沉積 沉積沉積 三、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三、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 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及圖示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的關系及圖示c 運用地質作用原理分析 1.背斜山、向斜谷,背斜谷、向斜山成因 2.渭河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 3.許多中下游

18、地區(qū)的平原 4.斷塊山(廬山、泰山華山、峨眉山萬佛頂) 5.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三峽) 6.沖積扇、三角洲 【方法突破】【方法突破】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及相應的地貌表現(xiàn)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及相應的地貌表現(xiàn) (1)(1)不同區(qū)域的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不同區(qū)域的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 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以風力作用為主,多風力侵蝕地貌和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以風力作用為主,多風力侵蝕地貌和 風力沉積地貌。風力沉積地貌。 濕潤、半濕潤地區(qū)流水作用顯著,多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濕潤、半濕潤地區(qū)流水作用顯著,多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 沉積地貌。沉積地貌。 高山地區(qū)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高山地區(qū)多冰川作用,多

19、角峰、冰斗、“U”“U”型谷、冰磧丘型谷、冰磧丘 陵陵 等地貌。等地貌。 沿海地區(qū)多海浪作用,常見海蝕柱、海蝕崖和沙灘等地貌。沿海地區(qū)多海浪作用,常見海蝕柱、海蝕崖和沙灘等地貌。 (2)(2)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qū)域形成不同的地貌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qū)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流水作用-上游侵蝕,中游搬運,下游沉積上游侵蝕,中游搬運,下游沉積 因此,上游為高山峽谷,中游河道變寬,下游為沖積平原、因此,上游為高山峽谷,中游河道變寬,下游為沖積平原、 河口三角洲、沖積島等河口三角洲、沖積島等(如下圖所示如下圖所示)。 風力作用:風力作用: 在風的源地,以侵蝕作用為主,形成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在風

20、的源地,以侵蝕作用為主,形成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 在風力搬運途中,風力減弱會形成沙丘、黃土堆積地貌等。在風力搬運途中,風力減弱會形成沙丘、黃土堆積地貌等。 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 因上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下圖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因上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下圖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 主導外力作用類型,讀圖回答主導外力作用類型,讀圖回答13-1413-14題。題。 1313下列敘述正確的是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 a a表示風力侵蝕作用表示風力侵蝕作用b b表示風力搬運作用表示風力搬運作用 c c表示流水溶蝕作用表示流水溶蝕作用d d表示流水搬

21、運作用表示流水搬運作用 A A B B C C D D 1414在在c c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地理現(xiàn)象有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地理現(xiàn)象有 ( )( ) 沙塵暴沙塵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泥石流泥石流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 A A B B C C D D A C 分析乙地葡萄種植園地表鵝卵石堆積的原因。分析乙地葡萄種植園地表鵝卵石堆積的原因。 乙地位于(羅訥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乙地位于(羅訥河)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出山口前, 穿行于峽谷,水流急,可攜帶礫石;河流出山口后,穿行于峽谷,水流急,可攜帶礫石;河流出山口后, 流速變緩,攜帶的礫石首先在此處堆積。流速變緩,攜帶的礫石首先在此處堆積。 某校

22、地理研究性學習小組考察了我國某區(qū)域一段河流(如某校地理研究性學習小組考察了我國某區(qū)域一段河流(如 圖,虛線部分表示是主航道中心線)。圖,虛線部分表示是主航道中心線)。 (1)該研究小組考察的區(qū) 域,其地形是 。 (2)圖中河道主航道中心 線分布特點是 ,這是因為 。 (3)研究小組認為A湖是 一段舊河道 ,你認為他們 的觀點對嗎? 。請解釋湖 泊形成原因 。 (4)此種河道往往給沿岸 帶來 災害,原因是 ,治理 的措施通常有 。 牛軛湖 從外力角度解釋長江河口地段多沙 洲的自然原因 河流徑流量大,攜帶(搬運)泥沙量大; 位于河流入??冢貏莸推?,流速緩慢,以 堆積作用為主,泥沙大量堆積; 地處

23、海陸交界地帶,海水的頂托使堆積作用 增強,在河口地段形成眾多的沙洲 四、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四、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tài) 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c 1 1合理改造能夠趨利避害合理改造能夠趨利避害 2 2不合理活動產生消極破壞作用不合理活動產生消極破壞作用 例:例:1.坡地或梯田上耕作坡地或梯田上耕作 2.填海造陸填海造陸 下面為我國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填表比較甲、乙兩地形區(qū)主要外力作用形式的差異及其對應的 地貌形態(tài)。 主要外力作用形 式 對應的地貌 形態(tài) 甲 乙 (2)圖中河大拐彎地帶形成世界最大的峽谷,該峽谷的成因是什么? (3)圖中甲、乙兩地都是我國能源資源豐富的地區(qū),其中甲地常規(guī)能源中油氣 資源豐富,由此可知_巖的面積在該地分布應比較廣,同時也說明地 質時期該地的古地理環(huán)境應為_。 (4)圖中山脈的走向是_,該山脈是我國西部兩大盆地的分界線。 山脈北側的盆地中多半為固定沙丘而南側多為流動沙丘,試根據所學知識分析 這種差異形成的自然原因。 法國羅納河上的圣貝內澤橋始建于1177年,13世紀和15世紀曾大修 和重建,1668年被廢棄。1669年的大洪水沖毀了河流右岸的橋墩,后 來左岸的殘橋(圖7左側圖中粗實線)成為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