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論文“文字上移”: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的新趨向_第1頁
社會學論文“文字上移”: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的新趨向_第2頁
社會學論文“文字上移”: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的新趨向_第3頁
社會學論文“文字上移”: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的新趨向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字上移”: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的新趨向 “文字上移”: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的新趨向是小柯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發(fā)布的,“文字上移”: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的新趨向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yè)目的,“文字上移”: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的新趨向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論文網,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代寫論文,以下是正文。作為現代化內容之一的文字下鄉(xiāng)進程,歷經近百年的發(fā)展,基本上達到頂點,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和青壯年非文盲率均已接近100%的絕對限度,鄉(xiāng)村教育的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

2、關口,進一步的發(fā)展必然體現出新的趨向。作為這種趨向的表現,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中國農村中小學開始了新一輪的大規(guī)模布局調整。如果說百年來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以往下滲透普及或者文字下鄉(xiāng)為特征,那么這一次的農村中小學布局大調整無疑體現出一個相反的趨向,這一趨向成為當前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的顯著事實。從總體的調整規(guī)模而言,中國農村小學校數量從1997年的512993所減少到2006年的295052所;教學點從1997年的186962個減少到2006年的87590個;農村小學在校生數從1997年的95604440人減少到2006年的66761432人;減幅分別為42.48%、53.15%

3、、30.17%。學校平均規(guī)模則從1997年的136.6人上升至2006年的174.5人,增幅為27.74%。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農村每天約有87所學校消失;2006年全國的小學校數量已經降到新中國建立之初的水平,調整的幅度不可謂不大。在這些變化的數字當中,應該注意其反映出來的一些特點。1學校數量的減幅比在校生數量的減幅大1997-2006年,農村小學在校生數量的減幅為30.17%,而學校數量的減幅達到45.33%,之間相差15.16個百分點,這一差額表明,通常認為的計劃生育政策所導致的人口減少不能完全解釋發(fā)生在當前中國農村的教育事實。此外,學校平均規(guī)模的增幅沒有學校數量和在校生數量的

4、減幅大,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通常所認為的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改善辦學條件的原因也不足以解釋當前中國農村的教育事實。2學校數量和在校生數量減少的趨勢并不同步可以發(fā)現,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普通小學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在學校數量和在校生數量兩個維度上并不都是同步的:中國小學校的數量實際上從1965年開始就一直呈下降趨勢,而在校生數卻幾度變化。這種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1)1949-1965年,這一時期學校數量與在校生數量同步大規(guī)模增長,增幅分別為385%和307%;(2)1965-1978年,這一階段學校數量從文革前的教育革命式的盲目辦學到文革結束時的規(guī)整辦學,很多不合格的學校被撤銷,減幅達到43.56

5、%,但在校生規(guī)模卻因當時的人口政策呈上升趨勢,并于1978年達到頂峰,增幅為48.78%,二者的趨勢明顯相反;(3 )1978-1985年,這一階段學校數量和在校生數量都在下降,減幅分別為9.27%和32%,但學校減幅比在校生減幅小;(4)1985-1997年,這一階段在校生規(guī)模再一次呈上升趨勢,并于1997年達到第二高峰,增幅為32.78%,而學校數量呈穩(wěn)步下降趨勢,減幅為24.45%,即便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后,學校數量也并不見增,反而減少,其原因主要在于學校教育質量和平均辦學規(guī)模的大幅提升,這是義務教育法的一大貢獻;(5 )1997-2007年,這一階段學校數量和在校生

6、數量的變化規(guī)律表現同步,減幅分別為49.10%和19.98%,學校減幅遠比在校生減幅大:上述長時段變化趨勢再一次表明,人口因素只能解釋初等教育發(fā)展過程中在校生數量的變化,而不能解釋學校數量的變化,因此也不能完全解釋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的發(fā)展變化趨勢。3城鄉(xiāng)關系是解釋近些年來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發(fā)展變化的重要因素比較1997-2006年間農村教育和城鎮(zhèn)教育的發(fā)展變化,可以發(fā)現:(1)城鎮(zhèn)小學校數量減少的幅度一點都不遜色于農村,而且比農村的減幅還要大。農村1997-2006年在學校數量和教學點上的減幅分別為42.48 010和53.15%,而城市與縣鎮(zhèn)小學校數量的減幅分別為46.12%和64.90%;城鎮(zhèn)教學點的

7、減幅更是明顯,分別為95.73%和90.17%。(2)與此同時,城鎮(zhèn)在校生數量在1997-2006年間只略有降低(減幅分別為12.44%和6.60%),遠低于農村30.1 7%的減幅,而且城鎮(zhèn)在校生數量在這10年間還幾度反復,有些年份不減反增,并不像農村那樣一味地往下減少。(3)城鎮(zhèn)學校數量的大幅減少以這些學校規(guī)模的大幅增加作為補充,而農村學校數量和在校生數量的同步大幅減少,并沒有以學校規(guī)模的微弱增加得到有效的補充。1997年城市和縣鎮(zhèn)小學的平均規(guī)模分別為491人校和260.8人校;到2006年分別上升為929.9人校和783.5人校,增幅分別為89.39%和200.42%。而同一時期農村小學

8、校的增幅僅為27.74%。這些對照鮮明的數據表明,城鄉(xiāng)關系是解釋近些年來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發(fā)展變化的重要因素。隨民工潮而產生的大量流動兒童、民工子弟學校以及留守兒童聚集縣鎮(zhèn)的現象,無疑進一步加劇了農村教育急速蕭條的步伐。4文字上移: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的新趨向所謂文字上移指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由國家發(fā)動的大規(guī)模撤點并校、布局調整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所導致的大量村莊學校急劇消失現象。盡管我國農村學校的數量自1965年以來一直呈下降趨勢,但到1997年還大體上保持了村村有小學的狀況。在人口因素、城市化、集中辦學、規(guī)模效益以及政策驅動等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下,近些年來中國農村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變化在于,到2

9、006年、2007年就差不多兩個村莊才有一所學校了。如果加上村莊數量本身也在變化的因素,可以推導出農村學校數量變化的幅度更大。李培林曾鑒于大量村落的急劇消失而試圖以村落的終結來形容20世紀末以來中國農村的巨變;以此類推,用村落學校的終結來概括當前農村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并不為過。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據,1997-2006年,村莊數量的減幅為13.85%,而村莊學校的減幅為45.33%;即使從村莊數量的高峰期1985年算起,1985-2006年,我國村莊數量的減幅為32.28%,而村莊學校的減幅為49.95%。村莊學校終結的速度遠遠快于村落終結的速度。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國務院和教育部都將調整農村義務教育

10、學校布局列為重點工作,農村撤點并校速度進一步加快。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指出,應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yōu)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guī)劃和調整學校布局。農村小學和教學點要在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適當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區(qū)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學點,防止因布局調整造成學生輟學,學校布局調整要與危房改造、規(guī)范學制、城鎮(zhèn)化發(fā)展、移民搬遷等統(tǒng)籌規(guī)劃。調整后的校舍等資產要保證用于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在有需要又有條件的地方,可舉辦寄宿制學校。同年,國務院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也將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列入發(fā)展農村義務教育當前要重點抓好的六項工作之一。

11、依此,各地政府紛紛制定本地區(qū)的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規(guī)劃,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在全國范圍內大規(guī)模地展開。2002年和2003年,國務院和財政部又分別下達了關于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和中小學布局調整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進一步推動了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各地政府也都加快了布局調整的步伐。部分地區(qū),尤其是一些經濟較為發(fā)達的農村地區(qū),集中力量改善或創(chuàng)辦了一批鄉(xiāng)鎮(zhèn)中心學校,不少地方甚至達到了一個鄉(xiāng)鎮(zhèn)只有一所中心校的辦學格局。此后,在2006年8月,教育部針對某些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面臨的問題,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實事求是地做好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的通知,以保障農村義務教育健康發(fā)展??偟膩碇v,從20世

12、紀90年代中后期,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村教育發(fā)展所表現出的新進程不同于百年來以文字下鄉(xiāng)為特征的教育現代 “文字上移”: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的新趨向是小柯論文網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發(fā)布的,“文字上移”: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的新趨向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yè)目的,“文字上移”: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的新趨向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論文網,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代寫論文,以下是正文?;^程,而是一個相反的文字上移的新趨向,這一進程與村落的終結同步,但比村落終結的速度

13、更快。本文大量數據分析表明,人口因素、規(guī)模效益兩大因素都不足以解釋這一教育事實。文字上移、村落學校加速終結是在人口因素、城鄉(xiāng)關系、規(guī)模效益以及政策驅動等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下發(fā)生的。而其根本原因,應該從中國社會的整體進程中去探尋。中國社會正在從鄉(xiāng)土中國走向離土中國,其間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種種表現,其中最基本的,是中國農村居民的生存樣式也越來越不依賴于土地或不以土地為中心,更不用說城鎮(zhèn)居民了。正是這一趨勢決定了村落學校教育的終結,既然人的生存越發(fā)不依賴于鄉(xiāng)土,人們生活的重心越發(fā)遠離村落,那么,以人為目的的教育和文字也就必然地不再留戀鄉(xiāng)土和村落,這一趨向在以普遍性和抽象性為特征的現代教育方面

14、將體現得更為明顯。關于這一事實可能的后果,本文特別提到:1農村學校的鄉(xiāng)鎮(zhèn)集中,并以寄宿制為主導形式,使得農村的學齡期兒童不僅從時間上、也從空間上脫離具體的生活世界直接進入到抽象系統(tǒng)的封閉式規(guī)訓中來,這可能導致他們在認知和人格發(fā)展上的先天不足,尤其是其社會性發(fā)展方面,將遇到可以預知的困難。這是因為他們從頭開始就缺乏鄉(xiāng)村經驗和家庭天倫的滋潤,而生活世界和初級群體對于人的認知和人格成長的重要性,乃是一般常識。近年來諸多學者對于寄宿制鄉(xiāng)鎮(zhèn)中心校中浮現出來的大量問題的關注,就是很好的證明。2百年來教育現代化進程所造成的村落學校在短時間內突然急劇消失,對于村落社會的影響必然是巨大的。這就相當于將已經長成在

15、身體里面的器官或骨架突然拿走,這對于身體的運行必然是很大的打擊。如果我們認定功能主義對于結構和文化的強調還是有一定的真理性,代表鄉(xiāng)村社會一部分的村落學校的消失,必然導致或加速鄉(xiāng)村社會的解組。而這一過程所帶來的鄉(xiāng)村社會的文化真空,是仍然滯留在鄉(xiāng)村的人們所必須面對的。文字上移的趨向表明鄉(xiāng)村教育堅決地摒棄鄉(xiāng)村經驗,一味地向城市化、抽象化、普遍化迸發(fā),中國社會因此越發(fā)走向一種單面社會,這種社會因為缺乏多面向而將變得很脆弱。如近期因金融風暴導致大量農民工返鄉(xiāng),但他們卻可能因為早年的土地流轉而面臨無土可耕的境地;甚至年輕一代農民工根本就沒有耕作經驗和技能,從而導致面臨生活無著落的風險。(作者單位:中國農業(yè)

16、大學人文與發(fā)展學院社會學系,原題文字上移: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的新趨向,劉亞秋摘)p class=其他參考文獻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17、.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壯麟, 語言學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18、and peng jianwu. 李慶學、彭建武, 英漢翻譯理論與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連淑能, 英漢對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馬會娟、苗菊, 當代西方翻譯理論選讀 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國語法理論 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