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桃花源”里沒有鹽_第1頁
如果“桃花源”里沒有鹽_第2頁
如果“桃花源”里沒有鹽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如果“桃花源”里沒有鹽 有一篇散文,那就是陶淵明先生的桃花源記,總共不到500字,內容卻妙不可言。 陶先生講了這么一檔子事:某日,一個武陵漁民出去打漁,走著走著迷了路,闖進一個叫桃花源的地方,此地與外世完全隔絕,入口極小,進入后就豁然開朗。漁民一眼望去,阡陌交錯,雞犬相聞,風景絕美。這里的居民都是很多年前避難逃進來的,竟然“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漁民告知外部世界發(fā)生的戰(zhàn)亂,居民們“皆嘆惋”。漁民大吃大喝數日后離去,從此再也沒有人找到過這個地方。 這篇散文寫得十分優(yōu)美,被列入后代的每一種教科書,幾乎人人讀過,以之為最理想的社會形態(tài)。如果你問當前的中國人,特別是那些被房價、工作擠兌得喘不過氣來的年

2、輕同學們,你最向往的地方是哪里呀?我估計一半同學會異口同聲地說:桃花源。 但是有一個問題:桃花源里的鹽是從哪里來的。 鹽是一種資源性特產,并不是每個地方都能產,如果不吃,就會得軟骨病。桃花源里的幸福居民們必須要吃鹽,如果當地不出產,就必須到外面采購,就不可能不與外面人打交道,不可能不知道現在的皇帝是哪個。 因此,建設桃花源的前提條件是,那里得產鹽。古代中國能產鹽的地方并不多,主要是山西運城、天津塘沽、江蘇鹽城以及四川成都一帶,那里似乎都不可能有桃花源這么隱蔽的地方。 所以,桃花源必須有鹽,而產鹽的地方不可能出桃花源,陶先生騙了同學們1600年。 除了鹽,還有一個問題,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詮釋,

3、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根據陶先生的描述,那里村小民寡,是一個沒有工商產業(yè)的農耕社會,物質生活非常貧瘠。而且,與外界沒有任何的交通、資訊以及商品流通往來,因而,經濟發(fā)展徹底停滯。因此,對桃花源的向往,實質上是一種心理上的“返祖”現象,若國民經濟退回到桃花源的狀態(tài),則無疑是一次難以置信的反動。 那么陶先生為什么那么向往桃花源呢?這又得說到他生活的那個悲催年代。我們這個國家在公元184年爆發(fā)了黃巾軍暴動,繼而引發(fā)“董卓之亂”。從這一時間開始,到公元589年的整整400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混亂和分裂時期,到處是殘酷殺伐、陰謀政變。 長期的分裂戰(zhàn)亂,在國民記憶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記,從而根植下兩個傳統(tǒng)

4、價值觀:其一,在政治上,呼喚大一統(tǒng)的獨裁和集權統(tǒng)治;其二,在經濟上,向往避世無爭的小農社會。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實則是這種社會心理的折射。 比陶淵明晚100多年的北朝儒生顏之推寫過一部流傳甚廣的顏氏家訓。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孫們說:最好的生活就是自己耕田吃米,親手種??椔椋械纳钇骶?,從一只雞到一頭豬,從一把鋤頭到一根蠟燭,都是能自給自足的,所求于外部世界的,只有鹽而已。顏氏家訓自宋明之后,成為很多家族家訓的藍本,可見小農經濟在國民中的吸引力。 寫這篇文章,我的心情很矛盾,因為又捅破了大家的一個小夢想。在當今的世界上,無論你對社會有多么的不滿,都別去找什么桃花源,那根本就不存在。這個世界只有“蝴蝶效應”,今天中東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