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法知識隨課文學習_第1頁
淺談語法知識隨課文學習_第2頁
淺談語法知識隨課文學習_第3頁
淺談語法知識隨課文學習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淺談語法知識隨課文學習 語文學習,語法知識是根基,學生憑借各種語法現象,體文悟情,掌握語言的規(guī)律,學會表達與運用。小學語文教學的對象是小學生,他們正處于語文知識的構建階段,語法對他們而言過于專業(yè)與生澀,是一團繞不進出不來的云霧。語文新課標提出基本的語法知識可隨文學習。課文中的精美詞句、語段,無一不是運用規(guī)范的語法和形象的修辭。隨文指導學生學習語法知識,學生易學易懂,使知識自然生成。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恰當地引導學生隨文學習語法知識呢? 一、重語感培養(yǎng) 語法知識,雖包羅萬象,但萬變不離其宗,歸根結底,各種語法現象都要通過語言文字體現出來。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緊要的是訓練語感。”

2、讓學生學好語法知識,切實的做法就是隨文培養(yǎng)他們的語感。語感,簡單說來就是人對語言的一種敏銳的感受能力。語言的表達離不開字、詞、句、段、篇。在培養(yǎng)學生語感時,要利用文本指導學生通過理解字詞句,從而理解段篇,使學生體會出語言的邏輯性、嚴密性。 我有幸聆聽了一位教師教學輕輕地一課,完美地展示了教師如何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入手,達到訓練語法知識的目的。輕輕地一課用多個“輕輕地”(“我”和媽媽怕影響爸爸的休息,輕輕地起床、穿衣、走路)營造出一種幸福的家庭氛圍。在教學生認識疊詞與區(qū)分“的”、“地”不同用法時,教師問:文中講了誰輕輕地干什么?我們也學習一些像這樣的詞。這樣自然而然引出“彎彎的”等一系列疊詞。然后

3、,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大家剛才所說的詞和“輕輕地”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呢?這一教學過程,教師自始至終沒有提到“疊詞”之類的字眼,但由于充分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感,他們的思維與邏輯得到質的提升,所以對疊詞的構造、結構助詞的不同用法,學生掌握了。在教學的最后,教師問:我們以后在公共場合要怎樣做才不影響他人呢?學生紛紛用上“輕輕地”說出了許多好句子“我要輕輕地講話?!薄拔乙p輕地拉椅子?!边@,不就是隨文學習語法的效果嗎?語感積累多了,就會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深刻的記憶,到需要運用相應的語法知識的時候,他們會自動地檢索這些舊知來接引新知,語法的學習就水到渠成了。 二、緊扣文本,不過多發(fā)散 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

4、善于發(fā)現教材中的語法知識訓練點,讓學生通過解讀,理解語法修辭現象,學會各種表達方法和方式。我教書育人十余載,引導學生掌握文中語法知識點,最初懵懂,今天嫻熟,但仍迷惑:學習的點找著了,但引導的度怎樣把握才算恰當呢? 觀摩了在廈門舉行的第三十屆“創(chuàng)新杯”全國教學藝術大賽,我心中的疑惑豁然開朗。賽中,兩位教師同時選上二年級的課文清澈的湖水。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那邊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 這是本文的語法知識點 “像”的句式訓練。兩位教師在教學中都對學生進行了訓練,但是預設的問題不同,效果也有很大差異。前一位教師預設的問題是:湖邊還有哪些奇形怪狀的山石?平常你還見到哪些事物像什么?而后一位教師所問

5、的是:湖邊還有哪些奇形怪狀的山石?兩位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前一位教師的做法由文本延伸到課外知識的積累,看似是深層次開拓了學生的思維,但在實際操作時,大部分學生只說出了“山石像一只小狗”這樣干巴巴的句子。因為課堂時間有限,還沒容學生深思,教師便草草收場,急匆匆地拋出另外的問題。這樣的訓練,多么熟悉。我在日常的教學中也常用,還美其名曰舉一反三,所以當時并不覺得有何不妥。待到聽了另一位老師的授課后,兩者相比較,我才省悟。后一位老師在學生說出類似“山石像一只小狗”這樣的句子時,追問一句:“山石像一只怎樣的小狗?”在教師巧妙的引導下,我分明看到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小腦瓜靈活無比,小嘴里吐出的話語,充滿童

6、趣:“山石像一只正在吃骨頭的小狗?!甭務呓詷贰Un堂上,師、生、文本三者智慧相互碰撞,其樂融融。這位教師的高明之處在于不顯山露水就讓山石的趣輕輕松松地留在孩子的腦海里;句式的特點,明明白白地印在孩子的心里。更妙的是,孩子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了提升。 為此,我思考:編者在設置這個語法知識訓練點時,目的應不是單純地讓學生懂得山石像什么,而是懂得山石像怎樣的事物,從而教會學生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句子說具體生動。這便是引導學生隨文學習語法知識的“度”。前者如我,關注了“點”,卻沒把握好“度”,導致訓練變成一粒微小的石子掉入海中,波瀾不驚,激不起孩子的情;又像一顆劣質的種子,雖有春風輕撫,卻永不能在孩子心中發(fā)芽。同時,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極為不利,真是過猶不及。 教育教學專家趙景瑞老師在課后點評時說:知識的訓練,要緊扣文本,切實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能力,不要過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